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灵枢针灸袁医生的博客
›
略谈《脉经》
返回列表
查看:
385
|
回复:
0
略谈《脉经》
[复制链接]
袁医生
袁医生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10/4 02: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深圳颐仁
中医书
院姜宗瑞
一、缘起
感谢主办方尤其是刘院长的盛情邀请,给了我这次
学习
交流的机会。刘院长我们私下交流,他希望我能谈一些有关诊断方面的问题。说到诊断,我们就会想到
四诊
——望、闻、问、切。我们的教材倾向于
四诊合参
。而我个人的观点,四诊是对中医诊法的汇总,具体到每个医生,尤其是师承为主的医生,四诊是有所测重的,并非是望、闻、问、切四诊并重。引用《三国》里的一句话:“伏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精于其中的一个,就可以做到诊治无误。
望诊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
扁鹊
见蔡恒公和仲景先师诊王仲宣的故事;闻诊,
黄元御
有个
医案
,给一王爷的儿子诊病,只听到了患者
咳嗽
和声音,诊断肺已烂。有一
黄煌
老师的得意门生,私下告诉我,患者一进诊室,她就能闻到患者身上的
异味
,往往据此用方,疗效很好,这当属闻诊的范畴;问诊就不用说了;切诊单论
切脉
,从《
内经
》《脉经》开始,更是为历代
名医
所重。当代
脉诊
大家或测重于诊断,或测重于治疗,都能撑起一片天地。
我们今天不谈四诊并重的诊断,只谈四诊中的切诊。严格地讲,切诊不单指切脉,也包括切肌、腹。我们今天只谈切脉。既然谈脉诊就不能不谈现存最古老的《脉经》。
谈《脉经》之前,先谈两个题外话:
(一)、
医圣
、亚圣的问题。
我们尊
张仲景
为医圣大概是明代开始的,宋代林亿等在整理仲景书时,虽对仲景崇敬有加,但并未使用医圣这一词。据我的知,晋代
皇甫谧
首先使用了亚圣一词,他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
神农本草
以为汤液”。据《
辅行诀
五脏
用药
法要》张仲景方多来源于《汤液经法》,这与仲景自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相一致。既然《汤液经法》的作者伊尹只能被称作亚圣,那后于伊尹的张仲景被称作医圣,似乎不太恰当!我们可以看出,黄甫谧心中的医圣是
神农
。与神农齐名的还有伏羲、
黄帝
,并称三皇,也可理解为三圣。
但是,张仲景医圣的称谓也算是由来已久,从仲景对
经方
的贡献,也当之无愧。如果我们将黄甫谧之前的医圣、亚圣称作古圣的话,张仲景的医圣可算作今圣。伊尹于神农为亚圣,那
王叔和
于张仲景也可谓亚圣。明清以来,王叔和受到了严重的不公平待遇。人们出于对医圣张仲景的崇敬,把一些不能理解的条文,全简单地归罪于王叔和,理由是他整理了仲景书。也不想一想,若不是王叔和,说不定我们没有福分见到仲景的东西。不感恩戴德了就算了,反而不遗余力诋毁王叔和,太不应该了!今天在这里为王叔和打个抱不平。同时《脉经》应提现高到《四大
经典
》高度。
(二)、医经七经和四经六书
我记得在2012年井冈山
经方班上,我提出了一个“经方七经”的概念:1、
神农本草经
2、
黄帝内经
(
素问
、
灵枢
)3、
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4、脉经5、辅行诀6、
千金方
(千金翼方)7、
外台秘要
。到现在三年过去了,我的观点仍没有变。但是,人的精力有限,后三种可暂缓,前四种是必须熟练掌握的。因
儒家
有个五经四书,所以我把前四种称为“四经六书”,如果不认同这种说法,不熟读四经六书,按照我们老家骂人和话,就是“四六不通”。
二、《脉经》说要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谈一下《脉经》。
(一)二十四脉概念
(二)阴阳
脉法
(三)三才脉法
(四)时
五行
脉法
(五)综合立体脉法
因时间关系,后四项只做简单地说明,重点讨论二十四脉概念,放在后面,下面先从第二项说起。
阴阳脉法: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壳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脉也。脉有
阳盛
阴虚,
阴盛
阳虚
,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这段讲的还是有点多,所谓的阴阳脉法就是只分浮沉虚实。先从最简单地学起,也就是《
伤寒
论》
平脉法
中所说的“太过可怪,不及亦然”。入手先辨阴阳、虚实、太过不及。不应因其简单而忽略。
三才脉法:
也就是寸关尺,浮中沉三分法。寸关尺三分法没有异意,而浮中沉三分法好似与经典中皮脉肉
筋骨
的五分法不合。我是这样考虑的,五分法就是三分法。浮中沉可以换个名词,也可称天地人。皮属天,骨属地。天地是简单地,所以各占一层,人事是复杂的,所以脉肉筋三层属中。所以我将皮脉肉筋骨也理解成三分法。
时五行脉法:
四时五行脉法《内经》《脉经》中谈的最多,可谓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脉经》卷三专门论述。大家要熟记。下面还有一个四时脉推断死期的案例。
综合立体脉法:
此种脉法见于《脉经》卷十手检图中说:“肺者,人之
五脏华盖也,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四时,知五
味。
寸口
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
上、下、中央,分为九道。”
后世
脉学
著作,在某一点上的发挥或者超过了《脉经》,但这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平面到立体的思路,是后世脉学著作不具备的,经典就是经典!
下面我专门谈一下二十四脉概念。限于时间关系,只谈其种的几个脉象。
1、弦:《脉经》:“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后世脉书作“如新张弓弦”可取,举之无有可以不要。而有的书作“如按琴弦”绝对是错误的!弓弦是
牛筋
制成,拉满之时的状态的确很像弦脉。而琴弦是刚丝制成,毫无
胃气
可言,这里的弦可以是生理的弦,也可以是病理的弦。不是讨论
死脉
的弦,既便是死脉的弦也不致于如琴弦。所以,差之一字,谬之千里。
2、紧:《脉经》:“数如切绳状”。我把它修改为“状如切绳”。说到切绳的绳,我是有感觉的,因我只有两个弟弟,没有姐妹。所以小时候经常帮助母亲做一些针线活。比如母亲织布经布时我递线头。她合绳子时,我拉勾。所以,对切绳的绳不但有感觉,而且有感情。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精华在经典,但经典离不开生活。
后世对
紧脉
的比喻有的说:“如转索无常”。索也就是绳。而无常是怎么一回事呢?绳子搓到极致,如果两头用力拽着,还能保持直线,若突然松手,则扭曲毫无规律。这种脉象临床上是可以见到的,有点像刘绍武老师所说的聚关脉,其实,可以聚于关,也可于聚于寸或尺。这样的紧就有两层意思,一是静态的,将绳搓到极致拉直的状态,二是动态的,突然松手时的状态。
3、涩:《脉经》:“
涩脉
,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我对《脉经》对涩脉的描述是不满意的。为了说明一种脉而引用了细、迟、散三种脉,不可取。
佛经
曾言:“一切众生皆因比喻而得
解脱
”。就像前面的弦和紧都是用比喻来说明,我很赞同这种方法。后世对紧脉有:“如轻刀刮竹”的比喻。我认为可取。
不过,我发现不少医家对“如轻刀刮竹”有误解。一种是说刮竹是刀上下往来速度不一为涩,一种是说刀过
竹子
关节时有阻碍停顿是涩。这两种说法犯了同样错误,就是将刮竹理解成削竹。古人用字严谨,刮是刀与竹垂直,而削是有角度的。在这里还要注意“轻”字,是刀锋和竹子似接触未接触的状态,用力按到竹子上,就体会不到涩象了。真正理解了刮竹,不须要刮很长,也不须过
竹节
,轻轻一划,涩的感觉就出现了。当你真正理解了涩之后,就会发现没有任何文字比“如轻刀刮竹”更形象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纸上来者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不知道何谓紧脉,回去轻刀刮竹吧!
4、促:《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促脉在《伤寒论》中出现了四次:a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b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桂枝
去
芍药
汤主之。c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
黄芩
黄连
汤主之。d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
结胸
者,此为欲解也。从这四条来看促脉,我觉得
胡希恕
前辈的说法,以
寸脉
独浮为促是有道理的。而我根据临床实践,补充为寸浮过寸,类似《脉经》中说的溢脉。
病机
无非是外感风寒或虚阳外越。这就为表未解,去芍药提供了
脉理
医理
的依据。从《伤寒论》条文来看,《脉经》对促脉的定义,值得商榷。
三、脉诊的意义
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一)判断预后
两个医案:
1、患者,女,82岁。既往情况:常易发生下肢
紫斑
数年,2007年在当地县医院确诊为
血小板减少
性紫斑,并住院两次,曾输过
血小板
。病情稍稳定即回家。其亲戚是医院
药房
的工作人员,言此病院方已尽力,没必要再住院了。
2008年12月3日,现在的情况:乏力,
心悸
,不能进食,鼻常流血不止,两天的时间,就用完一卷卫生纸。其子请我出诊,表示愿意试服中药。面黄,稍有
浮肿
,
眼睑
无血色,
舌淡
,有紫斑,咳嗽少痰,夜不能眠,
大便
黑,
脉弦细
数而硬,两寸尤甚。
据证用
黄连阿胶汤
加味:黄连10克,黄芩10克,
白芍
10克,
生地
30克,
桑叶
20克,
三七
粉10克(冲服),
阿胶
10克(烊化),
紫菀
10克,
冬花
6克,寸冬10克,鸡子黄二枚,嘱加水1200毫升,煎取400毫升,将阿胶烊化,再兑入鸡子黄,分两次
温服
,并用
汤药
送服三七粉。
服药
四剂,诸症如故,患者嫌三七粉难吃,就不再用三七,余药不变。有时取药不及时则间隔一两天,至12月19日共服药10剂,
鼻血
停止,夜能安睡,咳减,饮食近常人,
脉数
稍减,硬度比过去稍软,眼睑红润,近正常人。
后记:病人因症状减轻,就不愿继续服药,因其脉仍弦数,我便对家嘱说:“时在冬天,脉尚弦数,若不继续调理,明年入夏就会有危险,就没有机会治疗了。”果于2009年5月8日去世,刚过立夏三天。冬见夏脉,至夏必亡,《内经》四季脉法果真如此灵验,还是巧合?
2、患者,男,1940(庚辰)年8月5日出生。某领导的父亲。于2014(甲午)年7月23日某三甲医院ICU病房会诊。参加会诊的有本院四位主任和两位外院的同道。胸腔积液有癌细胞,CT未能确诊,并发
中风
,神智异常,下肢
阴囊
浮肿,脉浮芤数
结代
,但心电监护确未发现心律异常。
我断为
死症
,活不过9月23日。理由有三:1、年高多
器官
损伤2、脉浮芤结代3、寒湿的体质遇上寒湿的运气。
果然于2014年8月1日下午6点去世(甲午年辛未月甲辰日癸酉时)。
案:我当时只据
五运六气
。出生于庚辰,辰年太阳寒水司天,太
阴湿
土在泉,是个寒湿体质。2014年甲午年,
土运太过
,7月23-9月23,主、客气均是
太阴
湿土
,据此断其活不过9月23日。事后发现在这两个月中前一个月是辛未月,未属土,死于甲辰日,辰也属土。死于下午6点,是最近因要用这个医案,托朋友打听的,难免不准,当日6点是癸酉时,既然是土年、土月、土日,死于下一
时辰
甲戌(7-9点)更合理。从此发现这六十花甲子也满有意思,对《脉经》中有关甲日死,乙日死等说法,不再嗤之以鼻了。
(二)指导治疗
1、针脉相应
我沈刚师父的一则医案:
“在加州时,我到一个朋友的
诊所
去考察,正好遇到一位西人到诊所就医。病人提出要
按摩
治疗他的肩背
疼痛
,通过询问得知,此病人曾经到其它针灸诊所治疗20次,没有一点好转。所以病人认为针灸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在朋友的要求下,我用脉诊为该病人诊断,发现他
左关
独弦紧,乃嘱
针灸师
独取阳陵。30分钟后,病人已经基本感觉不到疼痛,他惊奇不已,非常高兴。随后我又嘱朋友隔日治疗一次,经3次完全治愈。”
这就是针脉相应的典型案例。摘自师父的博客。
我过去临床中遇到两尺无脉的喜欢针太溪。后读《脉经》发现
尺脉
绝者针足太
阳经
。我就改成了针昆仑,效果更好。这使我联想到了《千金方》的
补肾
首方,为什么是小
建中汤
。
2、方脉相应
《脉经》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方脉相应的思想,大家回去读,我这里不重复。
谈一点我用
柴胡
桂枝
干姜
汤的脉证经验,供大家参考。两关不等是应用此方的脉证。
王雨三前辈在《治病法轨》中的经验:上盛下虚,六味
地黄
汤加味;下盛上虚,
补中益气汤
,简洁实用,经得起临床验证,希望大家重视。
2015年5月1日
脉法
,
张仲景
,
王叔和
,
医圣
,
四诊
,
经典
相关帖子
•
正文化说
•
经方医学研讨:黄煌教授经典语录集锦
•
民间中医讲堂重开通知
•
学中医,要么读一百本书,要么听一场大师讲经典
•
《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
•
开启灵枢之门-宋恩旗老师讲灵枢
•
复谈涩脉
•
凭证无脉易误医案-陆氏三世医案(不定期更新)
•
与先师闲谈
•
学中医的两种读书途径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