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64|回复: 0

脾的功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4 08: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脾的功能:

(1)脾主运化脾主运化,运,指运输;化指吸收消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将这些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输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运化运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饮食物在进入胃以后,要靠胃的“腐熟”和蠕动,将食物变成粥样食糜,通过幽门及十二指肠后进入小肠,而这个过程必须依靠脾气(功能)的帮助,才能完成。

第二阶段是:食糜到达小肠后,通过小肠的“化物”功能,对食糜进行“泌别清浊”,从而分解成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和无用的糟粕,以彻底地对饮食物进行消化。而这个消化过程,也必须靠脾的健运功能才能完成。

第三个阶段是:帮助肠道吸收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胃肠道通过脾气的帮助,在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和“泌别清浊”后,饮食物经过消化所分离出的营养物质,还需要通过胃肠道进行吸收,然后才能输布到全身,以供人体所需。这一过程也必须依赖脾气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因为脾脏具有消化饮食,吸收并输送饮食物精微物质的运化功能,而营养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也是气血津精生成的重要物质来源,所以《内经》中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成之源。这与自然界中的“土”能养育万物是相通的。运化水液:脾在运化水谷,输送精微的同时,还具有运化水液的功能。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过多,以维持人体内水液相对平衡的作用。所以,脾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又称为运化水湿。饮人人体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及输布作用而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起到滋养、濡润的作用。与此同时,脾脏又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

(2)脾主升清。脾主升清亦称之为“脾气主升”。升,就是上升。清,是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因为脾主运化,饮食物进入胃以后,经过脾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等作用,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从复习中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脾脏具有协助胃消化饮食、协助小肠泌别清浊、并将饮食物精微输送到全身;2、脾有吸收、输布水液,维持水液相对平衡功能,将人体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及时转输到人体的肺脏和肾脏,并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以及肾的蒸腾气化作用,通过汗液、尿液、呼吸、大便而排出体外。3、将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津液运送到心、肺、头、面、目,并通过心肺的推动及宣发作用而变化生成人体营养的必需物质,以滋养全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脾要将水液及营养成份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来代谢。那么,当邪气侵袭肺时,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常,脾所上输的精微物质和水液就不在是精华了,而成为肺负担,好比肺中痰液还没有清理干净,脾又不断的上输水液,造成产生新痰的来源。这才是脾为生痰之源的本意临床中碰到痰多的病人,有些医生认为痰多是脾虚造成的,治疗中采用四君子健脾,加上清肺化痰的药,自认为万无一失,其实四君子健脾,加强了脾向肺输送输送水液的功能,加重了肺的负担,痰液越来越多。一些老慢支患者就是这样的情况,咳吐大量痰液,体温不高,炎症几乎没有,抗生素根本起不到作用。痰多的治疗,敛脾是关键,即收敛脾气,使其上输的功能减弱,向四周,向下的输送加强,敛脾的同时配合健脾利湿、健脾燥湿的药,这样从源头上减轻肺的负担,然后稍加清肺化痰之药,治疗痰证起效很快。敛脾的常用药芡实、白莲子苍术任之堂主人对“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谈,结合现代西医生理学理论,阐述很精彩,有思想见地。但本人有看到另一种论述,可供战友讨论、分享。1、伤寒大家柯韵伯云“肾为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器”,其依据如下。2、肾位于下焦,开窍于二阴,与膀胱相表里。肾又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极重要作用。水入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水下注而归于肾,这是水液在体内升降的大概过程。如肾气不化,往往大小便不利;二便不利则中焦痞满,影响水液的代谢。所以说肾是胃的水液排出的关口。如关口不利,水液便会积聚体内而形成浮肿或凝成痰饮。故“肾为生痰之源”。在临床临证中,遇到痰饮棘手之症时,治疗策略可从源头上入手,采取温肾利水的办法,困难迎刃而解。如日照天空,群阴离散。3、“胃为贮痰之器”,柯韵伯有论述:《经》云“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阳走五脏,浊阴归六腑。”肺为手太阴,独受诸气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浊,则何可贮痰?唯胃为水谷之海,万物所归,稍失转其味之职,则湿热凝结为痰,依附胃中而不降。当曰“胃为贮痰之器”。。。。。。所以临证中遇痰饮急症,急则治标,以攻下为主。礞石滚痰丸独得其妙。4、六君子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治疗肺痿气喘的良方。理不争不明!!“咳痰”和“吐痰”是两个概念。咳痰者,痰在肺,脾为之源头!吐痰者,痰在胃,肾为源头!这一点张锡纯的涤痰汤条文写得很好啊。“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他在阐述行痹的治法时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由于其文字易诵上口,文意深刻悠远,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因而广为医家所重视、运用、充实和发展。《金匮要略》对营卫之气不足引起的脉阴阳俱微,身体麻木失去知觉,如“风痹状”者,选用桂枝汤甘草,倍生姜,加黄芪主药,以振奋阳气,促进血液运行,使“气行则血行”。诚如李士材所谓“治外者散邪为主,治藏者养正为先”,“气足自无顽痹”。再如,中风乃因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瘀阻经脉所致,治疗上亦守“治风先治血”之旨,如三甲复脉汤加减治肝肾阴虚之风气内动,大秦艽汤络脉空虚之风邪入中,莫不以治血为主,或育阴液、重肝肾,或养血为主,佐祛风通络过敏性紫癜与中医文献中描述的“紫癜风”、“发斑”相类似,多由风火湿毒侵袭腠理所致。治宜针对风热毒邪以祛风解毒之法,临床常以活血化瘀之法,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口诀所指之“风”应包括“外风”与“内风”,所治之血即指阴液,包括阴血、津液,治风之法,祛风、散风为直接疗法,而间接疗法包括:祛外风取补血养血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等,使血行风灭;治内风可用滋、养、育、敛阴血、津液等一法独进或多法并施,以收液增风平之功。由此不难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充实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内涵,而其也具有更强的概括力,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案例:丁某,女,47岁,教师,常年反复发作荨麻疹,诊时患者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全身可见搔痒痕迹,四肢部见红色疹点。通过脉证互参,该患者体弱血虚,诊断为风疹。用《医宗金鉴当归饮子加减,服药3周后病愈。按:本方由归、芎、芍、地四物汤加用补益疏风之黄芪、荆芥、防风蒺藜首乌等组成。符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蔡某,女,20岁,学生,该生参加高考后,面生丘疹如刺,严重时有脓疮,烘热疼痛,曾服中成药黄连上清丸、丹参酮片、龙胆泻肝口服液等治疗未见好转。诊时颜面潮红,粉刺结节囊肿、破溃处留有橘皮疤痕和血素沉着,舌红苔薄、脉细数。系风火湿毒侵袭人体,浸淫血脉、郁于头面而发。用消风散减木通、苍术,加青龙衣、丹皮紫草,服15剂而痊愈。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青龙衣疏风透表,苦参生石膏知母苍耳子、生甘草清热泻火、解毒,当归、生地、胡麻仁、丹皮、紫草养血、凉血、活血、滋阴润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