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521|回复: 0

引火归原(病机用药全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4 08: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06-03五味古法中医




引火归源,又名引火归元,顾名思义,就是引虚浮之火(亦称离源之火),归于本源。是针对虚火上浮、火不归源而设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法。本法首见于《伤寒论》,其通脉四逆汤四逆汤被后世认为是此法的具体应用。唐.王冰注释《内经.至真要大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的方大义时说“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娲,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以折之攻之。病之大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啖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遂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应是本法之先河,至明代张景岳方首先明确提出“引火归源”,并娴熟运用。

病机
  引火归源,临床上就必然有离源之火的见证。这个火,是指临床上的浮阳、浮火、虚火、阴火,也叫龙火;源,亦作元,主要指肾,因肾为阳气之根,阴火之宅,故本法又称“导龙入海”。而这种火为什么会离源呢?“源”又是指的哪里呢?综合历代医家古籍所载,本人认为,这种“源”当指命门。祖国医学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根,真火之宅......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命门火是推动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源动力。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曾说:“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由此可见这种命门之火对于人体的重要性。而命门之火又赖真阴制约藏而不露,以行温洵之职,若真阴不足以制阳,则此火离源而起,升腾上炎,而成龙雷之火。所谓虚火者,因虚而致也;龙火者,水亏无所潜藏也;浮游之火、无根之火者下无真阴为引坠之根也,此诸火皆为肾水涸竭、真阴亏损所致。
  
真阴亏损,阴不敛阳
  正常情况下,命门动气而使水升火降,相交既济;火藏水中,龙火不升,正如唐容川说:“肾水充足”使“龙雷不升”。否则,将会导致“火不归源”。此时,已经是肾水亏于下,心火炎于上,多见口干唇裂,频欲饮水的症状,医者细细擦之,则会发现患者还有脉舌均无阳证征象。若是独用滋阴降火之法,往往见效不明显,此种情况,善治者在原来治方中少佐附子,当是效如桴鼓。附子,本是大辛大热之品,肾水亏而用之,实属疑惑?命门居于两肾之中,而兼水火,阴中藏阳,此阴阳互根,且真阴乃是真阳之基,阳无此基则不敛。今真阴亏绝,阳气也是失其所依,不能内守,浮越于外。由此,少佐附子,以“引”浮越之“火”下“归”其“源”。此法又称为“反佐”,在真阴亏损,阴不敛阳的时候可以充分体现“引”字的妙意!犹如老马识途。近代医学大家章次公先生,善用此法,特别在其对“失眠”治验中常有记载。如“姚,男,头昏,夜难安寐,口干唇碎,服西药七、八月无效。每夜必饮水数次,否则口干不可名状,影响睡眠。察其舌色淡白无华,按其脉沉细无力,不能以为热证而投凉。附子、生白术熟地五味子党参怀牛膝麦冬”。方中以熟地、牛膝补肾阴,五味子、麦冬养心阴,肾水足则济于心,心阴充则虚火敛,再纳附子以引火归原,故服药后其效大彰。正如程国彭言:“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用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热下行。所谓引火归源,导龙入海”。
  
阴盛阳衰,阳为阴格
  “阴盛阳衰,阳受阴格”,就是“阴盛格阳”的意思。“阴盛格阳”,是指寒邪内盛,逼阳于外或格阳于上。此类证候是在基础证(即《伤寒论》中的“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上兼见肾阳不潜证,并且都以所载的“四逆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味治疗。也如王冰云:“病之火甚者。尤龙火也,得湿而焰,遇火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火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在临床上,却有很多人都把格阳于外与格阳于上混为一谈,或是临床处方模糊不清。对此,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格阳于外,肉桂当之
  格阳于外,它是更加典型的“真寒假热”证。《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它所要描述、突出正是在“真寒”(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中见身不恶寒反热、赤足露身、烦躁的“假热”证,以通脉四逆汤速破阴寒,除格回阳。杏林之中,独有吴佩衡一人慧眼识英雄,经常在大剂通脉四逆汤加入肉桂,称为“回阳饮”,用来治疗阴盛阳衰,格阳于外的危急重证,《吴佩衡医案》中的验案均可以说明(因篇幅问题恕不录载)。所以,肉桂并非张锡纯所言:“非救危扶颠之大药”,事实上反因其“性能下达”,补肾助阳而达到引火归源的作用,实是先锋之功。
  格阳于上,龟葱介下
  一点真阳寄寓二阴之中,此正是“后天坎卦定位”。火神派祖师郑氏在《医理真传》中言:“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若如“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就会使“虚火上冲等症”。究其理,正是“水盛,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多表现为上“假热”下“真寒”的临床症状。这种情况下,若是“更滋其阴,是不啻雪地加霜”。故其治者,必以桂附干姜力补坎中之阳,也在方中加入龟葱介以潜其阳。
  《医理真传》载有“潜阳丹”,就是治疗少阳之真气为群阴逼迫,不能归原出现的“面目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神飘扬无依者”。方中龟板如郑言:“有通阴助阳之力”,用以引导游龙归位。郑氏也载白通汤一方。此方本是仲景用于治疗“格阳于上”的经验方唐步祺在《阐释》方中葱白时言:“葱白辛温,合姜、附能通周身上下之阳气,为治阳隔于上之要药。”可见葱白具有引火归源的作用。这也是易为医者所忽略的!这里应当提到“祝附子”祝味菊先生,附子每与生龙骨、生牡蛎、磁石同用,称为“温潜之法”。此法用于咯血、失眠、心悸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属于虚阳上越者,甚验!介齿质重之品用于引火归源,乃是祝老个人心得。推其理,尽在交通阴阳,防止大热之药难以入阴。
  由于阳虚而阴不化,不化之阴称为死阴,死阴不除则真阳难补,火就难以归宅。八味肾气丸中有茯苓、泽泻、丹皮三味泻药,以泻肾中死阴,也可以防止单用桂、附补火以致引起上焦火旺更甚,反而适得其反。这是仲景配药至妙所在。
  
真元涣散,虚阳浮越
  此即是亡阳,指真阳虚衰,虚阳不能固守而浮越涣散。其临床上多表现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寒蜷卧,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浮数而空的等危重证候,其中也可以兼见心烦躁动,面色浮红的症状。一旦出现,就表示危在旦夕,急当救治。必须重用温热之品以回阳固脱,方如参附汤。《医宗金鉴》云:“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此处则可将参附喻为霹雳之火,追复散失之元阳,收立竿见影之效。
  在临床实践,医者应该以辩证论治为基础,灵活应用“引火归源”之法,以救人于危急之中。
【代表药物】
  
肉桂
  肉桂,辛甘大热,入肺、脾、心、肾、胃诸经。有温中补阳,散寒止痛之效,还有温通经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其浑厚凝降,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肾中阳气,并能纳气归肾,引火归源。它是许多温中散寒大辛大热之药中善动的一味,其“引火归源”之说常见于明、清的医籍中,吴仪洛《本草从新》中称肉桂能“引无根之火,降而归源”。就是说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若命门火衰,则阳气无根,而虚火上升,称为“浮火”或“虚阳”,临床表现为上热下寒等证候,可用肉桂补下元真火,使浮火得以下降,是治疗肾的虚火上升的方法,即引火归源。正是由于肉桂具有“热而善动”的特点,才使它成为历代医家作为引火归源的常用药。但是,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它只能作为反佐药使用,就是在大队滋阴壮水药中少佐肉桂几分(以现在的剂量不宜超过5克),用多了则失去引火归源之本义。引火归源是中医学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常用治法,而当此大任者只是一种用量极小的反佐药。
  综上所述,肉桂之引火归源功能,是取其同气相求,甚者从之,引导离源之火下归于命门,而非取其温补之力,在用法上,引火归源是在滋阴药中用几分即可,而温补是于温补药中大剂迭进,前者为反佐,后者为君药,同一肉桂,用法迥异。
  
附子
  张景岳:“(附子)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本草正》)
  倪朱谟:“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源,则浮游之火自熄矣.”(《本萆汇言》)
【临床应用】
  1、上热下寒证症见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齿松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凉,舌质嫩红,脉虚等。可用肉桂、附子、熟地、五味子等药。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于肾,熟地、五味子补肾阴而收敛,使真火安于本宅而诸症自消。
  2、肾不纳气证症见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面红足冷咽干口燥,气不得续,汗出,舌红,脉细。此乃阴不敛阳,气失摄纳,治宜滋阴纳气,引火归源。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治之,其中肉桂即有引火归源之意。
  3、戴阳证症见颧红如妆,呼吸急促,脉浮大虚或微细欲绝等危象。此为真寒格阳于外,阳气上越欲脱之危症也,治宜补元阳,敛浮阳,可在人参、附子、干姜之类益气回阳救急药物中加用肉桂,以降无根之火归于本源。
  4、格阳证症见身虽热,却反喜衣被,口虽渴而不欲饮,手足虽躁动,但神态安静,脉虽洪大,但按无力等。此为阴盛格阳证,即内寒而外热。治宜于附子、干姜中加用肉桂以破其内之阴寒,引降浮热,通达内外。
  5、心肾不交症见心悸不寐,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腰酸梦遗,舌红脉细数等。此为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寒温并用,使阴从阳化,水火交济,如交泰丸用少量肉桂与黄连配伍治之。
  6、急骤喉痹证症见咽喉部肿痛多痰,此为虚寒阴火者,可于利咽化痰药物中加用肉桂,以降浮火。
  7、复发性口疮症见口腔靡烂,时发时愈,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缓等,治宜滋阴补阳,引火归源,于大队滋阴养液药中少佐肉桂、附子以引火归源。
  8、血症如血症论所述:“血家虚火,又宜地黄汤,加肉桂牛膝五味子龙骨,以引导之。”此肉桂即引虚火归于本位之意也。
  本法所针对的病机乃阴虚不能涵阳,或阴盛迫阳上越,或阳虚不能固守本位,导致虚阳上浮,龙火上僭。凡伤寒、杂病,如病人禀赋虚寒,或劳倦、性欲过度,或误服寒凉等所致的肾火虚浮的假热证,即火不归源证,具体如内伤发热头痛、眩晕、消渴、血证、阳痿、耳鸣、惊悸怔忡、失眠、淋证癃闭牙痛咽痛、口舌生疮等,均适用于本法治疗。
  愚每治此类病人,皆用此法而屡获良效,特别是虚火牙痛、口疮等更是随手奏效,对于口疮视病情所需肉桂曾用至12克,同时配以黄柏15克以清虚热、燥湿敛疮、效果极佳。引火归源之妙,在此尽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