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灵枢针灸袁医生的博客
›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返回列表
查看:
206
|
回复:
0
冯世纶: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复制链接]
袁医生
袁医生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10/4 10: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2015-06-05
冯世纶
中医书
友会
导读:这篇文章是冯老对于掌握
经方
用药
的见解。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认识
六经
的实质,认识方证对应,然后再从方证探索经方用药。去年小编有幸听过一次冯老的现场讲课,听完之后对经方的辨证有了新的认识,也觉得对于经方的
学习方法
豁然开朗。即将召开的第六届全国经方论坛有冯老的演讲哦~
第六届全国经方论坛将于2015年6月25~28日在京举办啦!主题是“辨
少阳
病脉
证并治”,将继续采取“会议-研讨-教学”三结合模式,会前充分切磋,会上集中交流,会后持续探讨,感觉进步大大的~要不要来现场
学习
呢?小编也只能帮你们到这了~参会方法请下拉到本文底部~
作者简介:冯世纶,1965年毕业于
北京中医药大学
,先后任职于北京
中医药大学
、
中日友好医院
,现任主任医师、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从事
气管炎
研究,获国家科技大会奖。90年代从事
类风湿
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
胡希恕
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
理论体系
的形成。
如何掌握经方用药规律
经方与后世方相比,因理论体系不同,故而用药也有所不同。如后世方认为
桂枝
、
附子
等不能用于热证,而经方常用于热证;后世方认为
升麻
升提,而经方认为主清里热;后世方用
黄芩
解表,而经方用其清
半表半里
、里热……因此,欲掌握经方用药,必先清楚经方的主要理论,分而述之不过以下三要点。
认识六经实质
欲知经方用药规律,必先明确六经实质。经方的六经实质,至今仍莫衷一是。《
伤寒论
》原序有
王叔和
所谓的误导为重大原因之一,使后世认为
张仲景
根据《
内经
》撰成了《
伤寒杂病论
》。这样,经方的六经便是《内经·热论》的六经,而与《
伤寒
论》的主要内容不符,遂使经方六经实质扑朔迷离。其实,了解经方的形成史,六经的实质也自然明白。
经方的起源,当追溯于上古
神农
时代。人们认识、适应大自然,即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认识
疾病
、药物亦用八纲。有病时,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其证在表。长期实践得知,病在表用发汗的药物可治愈,于是积累了
生姜
、
葱白
、
麻黄
、桂枝、
蜀椒
等治表证经验。
然而,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经治疗亦未愈而病入于里,此时不应再用发汗治疗,而应下治里之药。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
石膏
、
大黄
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
干姜
、
人参
、附子等。经验代代相传,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
神农本草经
》,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经方者,
本草
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
气感
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证,用什么药治疗,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
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
神农本草
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成书完善于汉代,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
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据
皇甫谧
《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皇甫谧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可谓对张仲景了解最深者,其称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而不称撰《伤寒
杂病
论》十数卷,可证汉代无《伤寒杂病论》书名,至西晋王叔和整理仲景旧论后,方有《伤寒杂病论》名。由于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后人得知,张仲景《论广汤液》与《汤液经法》最主要的不同是增加了六经辨证。
而六经实质,皆是以八纲述证。再细读其内容,看《伤寒论》第97条、第147条、第148条等,凸显了半表半里概念,提示东汉前病位概念只有表里,而至张仲景时增加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才形成六经辨证理论。此一发展变革,民国初期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的考证,恰亦相吻合。
因此,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六经来自八纲”。这样,经方六经实质和用药原则就很明确,即六经辨证起源于八纲辨证,起初是单方方证,后渐发展为复方方证。由于方证积累的丰富和对疾病病位认识的进步,即认识到病位有在表者、在里者及在半表半里者,由只有抽象的八纲,发展为具实形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即太阳病为表
阳证
;
少阴
病为表阴证;
阳明病
为里阳证;
太阴病
即里阴证;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
厥阴
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六经实质
大白
于天下。
明确了六经,即明确了用药原则,即表阳证用汗法,表阴证用强壮发汗法;里阳证用
清热
法、里阴证用温
补法
;半表半里阳证用和解清热法,半表半里阴证用和解清热温下法。但具体治疗用药还要清楚方证对应理论。
认识方证对应
汉以前只用八纲辨证,亦能大多做到方证对应,而使病愈,但对于病不在表亦不在里的疾病却无能为力。六经辨证解决了这一难题,使临床用药更具体化,真正做到方证对应。临床治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则药到病除。辨方证,比辨六经要难,胡希恕先生曾说:“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得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记之。”
经方的方证名,反映了经方方证的对应关系,如麻黄附子
甘草
汤方证,其组成为: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其适应证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即单纯的少阴表证。
本方的组成,实为甘草
麻黄汤
加附子而成,即由治太阳病而变为治少阴病。再看麻黄附子汤方证: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炮)一枚。药味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相同,只是麻黄增加一两,其适应证变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
虚胀
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即两方皆治少阴,但麻黄附子汤因水气重,故重用麻黄,使其方证对应。相类的方证,还有小
半夏
汤方证和生姜半夏汤方证……这些方证名立,与其证严格对应,其对应不仅是药味,而且包括
剂量
。
实际方证之难辨,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即必对每味药有清楚认识。如桂枝加桂汤方证,是认识到桂枝有解表,并治上冲作用。故当太阳病,见气从
少腹
上冲心者,加重桂枝用量,明确桂枝有降冲作用。这里不称
桂枝汤
加减,而称桂枝加桂汤,即反映了经方的方证辨证,不但要求药味对应,而且要求
药量
对应,即桂枝汤原有治上冲作用,今上冲症明显,适应再加重桂枝用量,故称为桂枝加桂汤方证。又如桂枝去桂加
茯苓
白术
汤方证,因原是外邪内饮证,误用桂枝汤治疗,外邪内饮不解,且发汗后表更虚,此时不能再用桂枝解表,而用生姜解表,并加茯苓白术利饮,使表解饮去而证解。既要明了生姜有解表作用,且与桂枝不同;还要明了茯苓白术有利尿祛饮作用,此为方证对应。
由方证探索经方用药
著名中医学家
岳美中
说:“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
金匮要略
》,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
方剂
而不言
药性
,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深刻说明经方治病以方证为主,用药以方剂为主。因其很少论述
单味药
作用,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很难直接了解各单味药的作用,但
临床症状
复杂多变,须要据证加入对应药物。仅靠仲景原书记载的方药,尚不能完全达到与证对应。仲景书中有许多条文举例说明,当某方证出现某证时,要加减对应的药物。
而要对常用的每味药有所了解,必须要通过以方证类药,即通过方证药规律来认识每味药的药性特点。不少人对此做过探讨,如通过麻
黄连
翘
赤小豆
汤方证和麻
黄酒
醴汤方证类证,认识到麻黄不但能发汗解表,还能
祛湿
治
黄疸
,再遇黄疸时,可适证用麻黄祛黄;通过
白虎汤
方证和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类证,可知人参能止渴,石膏能清热而无止渴作用,因热盛津伤
口渴
时,用人参而不用石膏,而因热
烦躁
时适用石膏;又通过
理中汤
方证、
小柴胡汤
方证、
半夏泻心汤
方证等类证,可知人参治里虚寒的
心下痞
,临证凡遇里虚
胃脘
胀满时可用人参……
认识经方用药,还可参考《神农本草经》,以证选药。后世、近代出现的新药,据其药物性味特点,以八纲辨证辨药,皆可应用于辨证中,发展经方方证。掌握经方方证,认识经方用药,临证遇到诸如《伤寒论》所记载的方证,或未见记载的方证,皆可做到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做到方证对应,临床得心应手。
经方用药,与经方方证一样,皆是祖辈历经世代总结的经验,经历了实践考验,疗效可靠。也应看到,经方用药传承过程中遭遇困境、误导等原因,药味有限。疾病千变万化,后世不断发现的新药,有待融入经方。
【本文摘自《中国
中医药
报》2010年3月29日,由中
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经方
,
六经
,
用药
,
半表半里
,
桂枝
,
麻黄
相关帖子
•
经方治头汗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女童高烧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双腿发沉腰板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心烦心悸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长强穴周围痛一例(答案已公布)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经方治感冒嘴唇疱疹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口腔溃疡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冬天感冒恶寒鼻塞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一例(请同道处方,答案近期公布)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