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37|回复: 0

水火学说在脾胃理论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5 07: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火学说在脾胃理论中的应用
  2015-03-03吴雄志主任门诊预约
  火有君相之分, 心为君火, 肾为( 寄于少阳肝胆)相火; 土有阴阳之别, 脾为阴土, 胃为阳土;水之所主在肾阴,水之所生在肺金。火能生土、土能制水、水能克火, 故水火与土关系密切。由于水火学说有助于中医脾胃生理、病理的阐发而有益于临床,可惜未能引起医家的广泛重视。有鉴于此, 本文对火水学说在脾胃理论中的应用, 作如下探讨。
  1 火土相关
  1. 1 少火生土 有君相之分 火生土, 阳土生于君火, 阴土生于相火。明·赵献可《医贯》说:“阳明胃土随少阴心火而生,故补胃土者, 补心火……太阴脾土, 随少阳相火而生, 故补脾土者, 补相火。”清·唐宗海谓: “心下为阳明之部分,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故若君火不生阳土者, 发为心下痞满, 当从叶天士通阳之法。通阳者, 通心阳也, 从《金匮要略》“阳微阴弦”之义,以仲景治心胃阳虚而证见胸痹心中痞之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枳实生姜汤治之若相火不生阴土者, 腹满时痛, 自利不渴, 治以四逆汤辈。若土虚不足,则子盗母气, 久之火亦衰败。君火衰者, 补阳土以助君火, 如“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
  相火衰者, 补阴土以助命火。如《金匮要略》肾着病, 方以甘姜苓术汤, 或如天雄散, 纯以温补中阳为主而治男子失精,腰膝冷痛。
  1. 2 壮火乘土 有虚实之异 火少则土湿无生发之机,火旺则土干有燥裂之害。《外经微言》曰“命门火过旺多非脾土之宜……非唯不能生脾,转能耗土之生气, 脾土无生气则赤地干枯,欲化精微以润各脏难矣”。
  故火旺则乘于土位, 而有土实土虚之异。土实必因水亏不能制火, 土虚则因脾胃内伤, 元气下陷,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论》说“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而心火独盛,心火者, 阴火也, 起于下焦, 其余于心, 心不主令, 相火代之;相火者, 下焦包络之火, 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 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治法升阳所以散火, 以升阳散火汤; 甘温亦可除热, 以补中益气汤
  1. 3 阳土不宜火动 阴土不宜火衰 胃为阳土, 其火易动, 故宜弱不宜强。《外经微言》曰:
  “胃多气多血之府, 其火易动, 动则燎原而不可制。”
  脾为阴土, 其火易衰, 故宜强不宜弱。《外经微言》又云: “命门盛衰, 即脾土盛衰, 命门生绝即脾土生绝也”
  则脾土之存亡, 唯一火耳。是故胃火恒多有余, 脾阳每有不足。若阳明胃火有余,则每动心君之火而见心中懊、谵语、心烦、惕而不安、循衣摸床等症, 方有栀子豉汤、白虎汤承气汤茵陈蒿汤、抵当汤等。
  若邪闭心包, 神昏气短者, 以《温病条辨牛黄承气汤。
  若太阴脾阳不足, 久则耗伤肾中相火而见腰酸、肢冷、晨泄等证, 方如附子理中汤
  2 水土相关水与土, 历代阐释甚明。概土虚则不能制水, 水盛则反来侮土。若土虚不能制水, 阳土衰者, 方以胃苓汤; 阴土伤者,方以参苓白术散; 若水盛侮土, 乘于阳土者, 如“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下利”,方以生姜泻心汤。若胃中停饮作呕, 方以小半夏汤; 若“心下坚, 自利, 利后反快, 虽利心下续坚满, ”方以甘遂半夏汤乘于阴土者,如“腹中寒气, 雷鸣切痛, 胸胁逆满, 呕吐”, 方以附子粳米汤。若兼水泛克火者, 方以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上助心火,下补相火。
  3 水火土相关
  3. 1 水源不足 则火来乘土 火乘于土 则津伤水枯 《外经微言》曰:“火多则土干有燥裂之害。盖脾为湿土, 中有水; 命门者,水中之火也,火藏水中则火为既济之火, 自无亢焚之祸……火之有余, 水之不足也, 补水则火自愈。”又云:“胃火之盛, 由于肾水之衰,补肾水正补胃土也。”
  故水源不足, 则火乘土位, 消灼肾水, 耗竭脾阴胃汁而津伤水枯。且火旺则弄金灼木, 金伤则土无生化之源, 木焦则相火妄动乘土,是五脏病作矣。概言之, 若君火乘于阳土, 因真水不能骤生, 邪火宜于速灭, 故急者以泻心汤, 泻心中君火也; 缓者宗“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意投玉女煎。若相火乘于阴土, 方以滋水清肝饮( 《石室秘录》) 或上下相滋汤滋肾补肺, 盖“徒补水则水不易生,补肺金之气则水有生化之源, 不患乎无本也”
  3. 2 土为水火阴阳升降之枢 《四圣心源》载:“中气者, 阴阳升降之枢轴, 所谓土也。枢轴运动, 清谷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为水”。
  唐宗海言“人之一身, 不外阴阳, 而阴阳二字, 即是水火, 水火二字, 即是气血”“君火之气, 化血下行, 随冲脉以藏于肝,即从心下而起。肾水之阳, 化气上行, 随冲脉以交于肺, 由肺散布以达肌肤, 亦从心下而出。盖此地为阳明中土, 乃水火血气,上下往来之都会也。火降血下,气升水布, 则此地廓然, 设若火不降, 则血不下,而滞于此矣。设若气不布, 则水不散,而结于此矣……可知此地须水升火降, 斯为既济之形。”
  盖胃主气属卫, 左迁而降, 则心肺之火化血随之而降; 脾主血属营, 右迁而升, 则肝肾之水化气随之而升。“设上火下水,阻于中宫, 遂成天地否象, 故名曰痞”。
  治以半夏泻心汤随气血水火之偏离化载。综上所述, 可见火生土, 土克水, 水火克, 且土居其中,升降水火而调定金木。盖胃为阳明燥土, 脾为太阴湿土, 故土需水火相济而润燥相施。若火衰则土湿, 火胜则土枯, 水盛则土浸,水衰则土燥, 且火旺水自枯, 水枯火自旺, 则脾胃阴阳反作, 润燥失司。若土亢则火动, 土败则火耗, 土虚则水泛,土呆则水火之升降不行, 是水火偏失而寒热顿作。同时, 相火寄于木, 肾水生于金, 火旺则刑金灼木, 木焦则火动, 金伤则水枯,是五脏皆乱矣。故水火土三者通过其生克制化关系构成一自稳平衡体系, 从而将脾胃功能置于精确的调控之中,并将脾胃与心、肺、肝、肾的功能相联系, 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基础。失此则脾胃病作,百病由生。故水火学说作为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有其理论及临床意义。
  该文章发表在《辽宁中医杂志》第26卷第五期1999年5月。作者:吴雄志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