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灵枢针灸袁医生的博客
›
[转载]中药标本--中药图片大全
返回列表
查看:
426
|
回复:
0
[转载]中药标本--中药图片大全
[复制链接]
袁医生
袁医生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10/6 05: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
中药标本--中药
图片
大全
作者:
别样人生
点击中药名字,即可看到详细内容!
解 表 药
麻黄
桂枝
紫苏
生姜
香薷荆芥
羌活
白芷
藁本
苍耳子
辛夷
细辛
防风
薄荷
牛蒡
桑叶
菊花蝉蜕
蔓荆子
葛根
柴胡
升麻
淡豆豉
浮萍
凡以发散
表邪
、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
解表药
,又叫发表药。
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肮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黎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
疾病
传变的目的。即《
内经
》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除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外,部分药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咱
平喘
、
透疹
、止痛、消疮等作用。
解表药主要用治
恶寒
、发热、
头痛
、身痛、无汗或
有汗
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
水肿
、咱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效有表证者。
清 热 药
石 膏知 母芦 根
天花粉
淡竹叶
栀 子夏枯草
决明子
木贼
密蒙花
青葙子 黄 芩黄 连黄 柏
龙胆草
苦 参
穿心莲
白鲜皮秦 皮
金银花
连 翘
板蓝根
大青叶
青 黛贯 众
鱼腥草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土茯苓
蚤休
野菊花
红 藤
败酱草
山豆根
射 干马 勃白头翁
马齿苋
鸦胆子
白花蛇舌草
漏 芦
忍冬藤
拳参
半边莲
山慈姑
生地黄
玄 参
牡丹皮
赤 芍
水牛角
紫 草青 蒿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白薇
青 果苘麻子
荷叶
委陵菜
罗汉果
白蔹
寒水石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
清热
药。
清热药的
药性
寒凉
,具有
清热泻火
、
燥湿
、凉血、
解毒
及清
虚热
等功效。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
积滞
的里
热病
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温热泄痢,温毒
发斑
,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清热药是以《内经》“热者寒之”及《
本经
》“疗热以寒药”的原则指导
用药
的。
由于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发展变化的阶段不同,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里热证既有
气分
与
血分
之分,又有实热与虚热之异。因此,就有多种类型的
临床表现
。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清热
泻火
药,功能清气分热,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清热燥湿药,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泻痢,
黄疸
等湿热病证;清热凉血药,功能清解
营分
、血分热邪,用于吐衄发斑等血分
实热证
;
清热解毒
药,功能清解
热毒
,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炽盛的病证;清虚热药,功能清虚热、退
骨蒸
。用于
温邪
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泻 下 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火麻仁
郁李仁
甘遂
京大戟
芫花
牵牛子
商陆
巴豆
千金子
玄明粉
凡能引起
腹泻
,或润滑
大肠
,促进
排便
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本类药物主要作用是泻下
通便
,以排除
胃肠
积滞、燥屎及有害物质(毒、瘀、虫等);或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之邪通过泻下而清解;或逐水退肿,使水湿停饮随从
大小便
排除,达到祛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主要适用于
大便
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
实证
。
根据本类药物作用的特点及使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及峻下逐水药三类。其中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尤以后者为甚;润下药能润滑肠道,作用缓和。
使用泻下药应注意的是:里实兼表邪者,当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时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益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邪而不伤正。攻下药、峻下逐水药,其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
正气
及
脾胃
,故年老
体虚
、
脾胃虚弱
者当慎用;妇女胎前
产后
及经期应当忌用。应用作用较强泻下药时,当奏效即止,慎勿过剂,以免损伤
胃气
。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
炮制
法度,控制用量,避免
中毒
现象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祛风
湿药
独活
威灵仙
蕲蛇
木瓜
寻骨风
川乌
蚕沙
草乌
海风藤
乌梢蛇
松节
防已
秦艽
络石藤
雷公藤豨莶草
桑枝
老鹳草
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千年健
徐长卿
海桐皮
丝瓜络
金钱
白花蛇
凡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主要具有祛散寒除法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肌肉、
经络
、
筋骨
、关节等处
疼痛
、重着、
麻木
和关节肿大、筋脉
拘挛
、屈伸不利等证。此外,部分药物还分别具有舒筋活络、止痛、
强筋骨
等作用。
化 湿 药
苍术
厚朴
广藿香
佩兰
白豆蔻
砂仁
草果
草豆蔻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
化湿药
。
脾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若湿浊内阻
中焦
,则脾胃运化水谷之功能受阻而致病。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湿,湿燥之药可燥湿
健脾
,故本类药物适用于湿浊内阻,肺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
痞满
、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
苔白腻
等证。此外,有芳香解暑之功,
湿温
、暑温等证,亦可选用。
在应用时,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的配伍。如脾胃
虚弱者
,配
补脾
健胃
药;湿阻
气滞
、脘
腹胀
甚者,配行气药;寒湿中阻者,配
温里药
;若里湿化热者,配清热燥湿药等。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
气虚
者宜慎用。又因其芳香,多含挥发油,系其有效成分,故人煎剂宜后下,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利水渗湿
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香加皮
冬瓜皮
车前子
滑石
川木通
海金砂萆薢
瞿麦
地肤子
石 韦
冬葵子
灯心草
茵陈蒿
金钱草
虎杖
赤小豆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
利湿
退黄
等功效。适用于
小便不利
水肿、
淋证
、黄疸、
湿疮
、
泄泻
、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选用有关药物,作适当配伍。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
宣肺
发汗药;水肿日久,
脾肾阳虚
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寒湿相关者,配
祛寒
药,热伤血络而
尿血
者,配凉血
止血药
;至于泄泻、痰饮、湿温、黄疽等,则应分别与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药切配伍。
温 里 药
附子
干姜
肉桂
吴茱萸
小茴香
丁香
高良姜
花椒
胡椒
荜茇荜澄茄
八角
茴香
红豆蔻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
寒证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本类药物多味辛而性温热,以其辛散温通、偏走
脏腑
而能温里散寒、
温经
止痛,个别药物还能助阳、
回阳
,故可以用治里寒证。即《内经》所谓“寒者热之”、《本经》所谓“疗寒以热药”之意。
本类药物因其主要归经之不同而奏多种效用。其主入脾
胃经
者,能温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脾胃
受寒
或脾胃虚寒证,症见脘
腹冷痛
、呕
吐泄
泻、
舌淡
苔白等;其主人
肺经
者,能
温肺
化饮而治肺
寒痰
饮证,症见痰鸣
咳喘
、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其主入
肝经
者,能温肝散寒止痛而治肝经受寒
少腹
痛、寒疝作痛或
厥阴
头痛等,其主入
肾经
者,能
温肾
助阳而治肾阳不足证,症见
阳萎
宫冷、
腰膝
冷痛、夜
尿频
多、
滑精
遗尿
等;其主入心肾两经者,能
温阳
通豚而治心肾
阳虚证
,症见
心悸
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
浮肿
等,或能回阳救逆而治
亡阳
厥
逆证
,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行 气 药
橘 皮青 皮
枳实
木 香沉 香乌 药
荔枝核
香附
佛 手
川楝子
青木香
薤 白柿 蒂刀 豆檀香
玫瑰花
九香虫香 橼
大腹皮
天仙藤
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理气药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其味辛能行散,味苦能疏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的作用。因本类药物主归脾、肝、肺经,故有理气健脾、
疏肝
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不同功效。具有理气健脾作用的药物,主要用治脾胃气滞所致脘
腹胀痛
、暖气吞酸,
恶心
呕吐、腹泻或
便秘
等。具疏肝解郁者,主要用治肝
气郁
滞所致胁
肋胀
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
乳房胀痛
、
月经不调
等。具理气宽胸者,主要用治
肺气
壅滞所致
胸闷
胸痛
、
咳嗽
气喘
等。
消 食 药
山楂
神曲
麦芽
谷芽
莱菔子
鸡内金
阿魏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又叫消导药。
消食药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功能消化饮食积滞、开胃和中。主要用治饮食积滞,脘
腹胀满
、嗳腐吞酸、恶心酸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等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证。
使用本类药物,应根据不同的病情予以适当配伍。若
宿食
停积、脾胃气滞者,当配理气药以行气导滞。若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者,须配健脾益胃药以标本兼顾、消补并用。若素体脾胃虚寒者,宜配温里药以温运
脾阳
、散寒消食。若兼湿浊中阻者,宜配芳香化湿药以化湿醒脾、消食开胃。若食积化热,可配苦寒攻下药以泻热化积。
驱 虫 药
使君子
苦楝皮
槟榔
南瓜子
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
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
寄生虫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
驱虫
药。
本类药物多具毒性,入脾、胃、大肠经,对人体内的寄生虫,特别是肠道内寄生虫,有毒杀、
麻痹
作用,促使其排出体外。故驱虫药主要用于治疗肠道
寄生虫病
,如
蛔虫
病、绕虫病、绦虫病、钩虫病、
姜片
虫病等。此类寄生虫病患每见绕脐腹痛、不思饮食或善饥多食、嗜食异物,久则出现形体
消瘦
、面色萎黄、
腹大
青筋
暴露、浮肿等症状。也有部分病人症状较轻,无明显证候,只在查验大便时才被发现。凡此,均当服用驱虫药物,以求根治。对机体其它部位的寄生虫,如血吸虫、阴道
滴虫
等,某些驱虫药物亦有驱杀作用。
止血
药
仙鹤草
白及棕榈炭
血余炭
藕节 大蓟小蓟地榆
槐花
侧柏叶
白茅根
苎麻根槐角三 七茜 草蒲 黄血 竭
五灵脂
降香 炮 姜艾 叶莲 房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血药。
止血药均具有止血作用,因其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所以其具体作用又有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温经止血的区别;止血药也就分为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四类。
止血药主要适用于内外出血病证,如咯血、
咳血
、
衄血
、
吐血
、
便血
、尿血、
崩漏
、
紫癜
以及
外伤
出血等。
血循行脉道,环周不休,荣养全身。几各种原因导致出血,可造成阴
血亏
虚;并可因出血过多而造成机体衰弱;若大出血不止者,更会导致气随血脱而危及生命。所以,止血药物,不论在治疗一般出血证,还是创伤及战伤救护中,均具重要意义。
止血药前人经验多
炒炭
后用。一般而言,炒炭后其性苦、涩,可加强止血之效。也有少数以生品止血效更好者。
活血化瘀
药
川芎
郁 金
乳香
延胡索
姜 黄没 药
丹参
桃 仁
牛膝
红 花
益母草
鸡血藤
泽兰王不留行庶虫自然铜苏木马钱子
骨碎补
莪术水 蛭三棱
穿山甲
儿 茶斑蝥干 漆
皂角刺
刘寄奴
卷 柏月季花
凡以通畅血行,消除
瘀血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
祛瘀
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主归肝、心经,入血分。善于走散通行,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并通过活血化瘀作用,而产生止痛、调经、破血消徵、疗伤消肿、活血消痈等作用。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本类药物主治范围很广,遍及内、妇、儿、外、伤各科。如内科之胸、腹、头诸痛,而痛如
针刺
,痛处固定者;体内之徵瘕积聚;
中风
后
半身不遂
,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日久;血证之出血色紫,夹有血块,外
伤科
之跌扑损伤,瘀肿疼痛,痈肿疮疡等。凡一切瘀
血阻
滞之证,均可用之。
活血化瘀药,根据其作用强弱的不同,有和血行血,活血散瘀及破血
逐瘀
之分。可按其作用特点和主治之不同,分为活血止痛、活血碉经、活血疗伤、破血消徵四类。”
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对妇女
月经过多
及其他出血证无瘀血现象者忌用;
孕妇
慎用或忌用。
化 痰 止 咳 平 喘药
半 夏
天南星
禹白附皂 荚
旋覆花
白 前桔 梗前 胡
川贝母
浙贝母
瓜 蒌竹 茹竹 沥
天竺黄
昆 布海 藻
黄药子
海蛤壳
白芥子
瓦楞子
礞石
胖大海
苦杏仁
苏 子百 部紫 苑
款冬
花
马兜铃
桑白皮
葶苈子
白果(
银杏
仁)
枇杷叶
矮地茶 洋金花伊
贝母
化
橘红
瓜蒌仁华
山参
钟乳石
凡能
祛痰
或
消痰
,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
止咳
减轻哮鸣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因化痰药每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每兼化痰作用,且病证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杂,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章介绍。
化痰药主治痰证,而痰又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之分,化痰药也相应因药性有温燥与凉润之别而分为温化寒痰药与清化热病药二类。痰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它“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喘的痰证甚多:如痰阻于肺之
哮喘
痰多
;痰蒙心窍之
滑脉
,胸痛;痰蒙请阳之眩晕;肝风夹痰之中风、
惊厥
,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极火互结之症病、瘦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
阴疽
流注等,皆可用化痰药治之。止咳平喘药,用于外感、内伤所致种各种咳嗽和喘息。
安 神 药
朱砂
龙骨
酸枣仁
远志
磁石琥珀
柏子仁
合欢皮
夜交藤
龙齿
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神志失常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心藏神,
肝藏魂
,所以人体神志的变化与心、肝二脏的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安神药物亦多入心经和肝经。
安神药多以矿石、贝壳或植物的种子入药,矿石、贝壳类药物,质重沉降,故多有重镇安神作用,称重镇安神药;植物种子类药物,质润滋养,故多有
养心
安神作用,称养心安神药。
平肝潜阳
药
石决明
珍珠
母
牡蛎
代赭石
蒺藜
罗布麻珍珠
以平抑上亢之
肝阳
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肝阳上亢证的药物,称
平肝
潜
阳药
,或称平抑肝阳药,简称平肝药等。
平肝
潜阳
药均具有平肝潜阳功效,主治肝阳上亢证。肝阳上亢常由素体阴虚或肝
郁化火
,暗耗其阴,
肝肾阴虚
,“水不涵木”,不能制阳,以致于阴虚于下,
阳亢
于上。此证常以
气血
上冲之
头晕
耳鸣
、头目胀痛、面红目赤为主症;亦可见头重足轻、腰膝酸软等下虚之证;并可伴见急躁
易怒
、心悸、
失眠
等症;舌质红,
脉弦细
数或弦劲有力。其中有的兼能
清肝热
,以治肝阳上亢而肝火甚者,称清热平肝。有的平肝潜阳药兼有宁心安神,明目等作用;还可分别主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及
肝热
所致的目赤肿痛等症。现代医学的
高血压病
、
甲亢
、
内耳
眩晕、
更年期
综合征等属于肝阳上亢证的部分患者可表现出上述症状,但不能将肝阳上亢证与这些病划等号。
本类药的应用当考虑到其病本为肝
肾阴虚
,故常须与滋
养肝
肾之阴的
药物配伍
,益阴以制阳。肝阳化风,导致肝风内动者,当与息风止痉药配伍。若肝火亢盛,
烦躁
易怒者,宜与清泻肝火之品配伍;肝阳上亢,内
扰心
神而兼心神不宁者,又常与宁心安神药配伍。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牛 黄钩 藤地 龙天 麻僵 蚕全 蝎
蜈蚣
玳瑁
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
抽搐
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息风止痉药。可简称息风药或止痉药。
息风止痉药均具有息风止痉功效,主治肝风内动证。肝风内动证是指由肝阳上亢、高热、痰浊、
血虚
、阴虚等原因所致,以肢体痉挛、抽搐、
颤动
等为特点的证候。“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该证以痉挛、抽搐为特征,但病因不同,伴见症状各异。如肝阳化风所致者,多以眩晕欲仆,头痛而摇,肢体震颤,语言不利,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不语,
偏瘫
为主症,兼见手足麻木,步履不正等;温热病,热入
营血
,或肝热内盛而热极生风者,常以四肢抽搐,两目上视,牙关紧闭为主症,并伴见高热,神昏,躁扰如狂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者,多以手足蠕动、震颤,关节
拘急
,肢体麻木为主,常伴见阴血不足之表现。息风止痉药主要适宜于肝阳化风、热极动风的肝风内动证,亦可用于痫证、
破伤风
、
脾虚
慢
惊风
等痉挛抽搐者。大多数息风止痉药常分别兼有平肝潜阳,清热解毒,明目等作用。
开窍药
麝 香苏合香蟾 酥冰 片
石菖蒲
安息香
樟脑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病证的药物,称开窍药。
心藏神,主神明,心窍开通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思维敏捷。若心窍被阻、清窍被蒙则神明内闭,神识
昏迷
,人事不省。开窍药味辛、芳香,善于走窜,皆入心经,有通关开窍、启闭回苏的作用。主要用治
温病
热陷
心包
、痰浊蒙蔽清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风、
癫痫
、中风等卒然
昏厥
、痉挛抽搐等症。
补虚 药
人参
党参
太子参
山药
甘草
白扁豆
西洋参
黄芪
白术
蜂蜜
大枣
鹿茸
巴戟天
菟丝子
杜仲
沙苑子
肉苁蓉
淫羊藿
补骨脂
续断
蛤蚧
益智仁
冬虫夏草
紫河车
韭菜
子
熟地
阿胶
当归
白芍
北沙参
麦冬
石斛
百合
枸杞子
墨旱莲
鳖甲
南沙参
天冬
玉
竹黄
精
女贞子
龟板
海龙
灵芝
珠子参
竹节
参明党参紫石英
鹿角霜
仙茅黄狗肾
海马
锁阳
葫芦巴
核桃仁
龙眼肉
何首乌
桑葚
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拟提高抗病能力,治疗
虚证
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
虚证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但就其“证型”概括起来,不外气虚、
阳虚
、血虚、阴虚四类。补益药也可根据其功效和主要适应证的不同而分为补气、补阳、
补血
、
补阴
四类。
临床除应根据虚证的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补虚药外,还应充分重视人体气、血、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说来,
阳虚者
多兼有气虚,而气虚者也易致阳虚;气虚和阳虚表示人体活动能力的衰减。
阴虚者
每兼见血虚,而血虚者也易致阴虚;血虚和阴虚,表示体内
精血
津液的耗损。与此相应,各类补益药之间也有一定联系和共通之处。如
补气药
和
补阳药
多性温,属阳,主要能振奋衰减的机能,改善或消除因此而引起的形衰乏力,畏寒肢冷等证,
补血药
和
补阴药
多性寒凉或温和,属阴,主要能补充耗损的体液,改善或消除精血津液不足的证候。故补气药和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辅而用。至于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的证候,又当气血兼顾或阴阳并补。
补虚药除有上述“补可扶弱”的功能外,还可配伍祛邪药,用于邪盛正衰或正气虚弱而
病邪
末尽的证候,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
此外,还应注意顾护脾胃,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以促进运化,使补虚药能充分发挥作用.
补虚药原为虚证而设,凡
身体健康
,并无虚弱表现者,不宜滥用,以免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误补益疾”。实邪方盛,正气未虚者,以祛邪为要,亦不宜用,以免“闭门留寇”。
收涩
药
麻黄根
浮小麦
罂粟壳
石榴皮
莲须
莲子
心
禹余粮
五味子
五倍子
肉豆蔻
乌梅
诃子
赤石脂
山茱萸
桑螵蛸
金樱子
芡实
覆盆子
海螵蛸
莲子
凡以收敛
固涩
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陈藏器说:“涩可固脱。”
李时珍
指出:“脱则故而不收,故用酸涩药,以敛其耗散,”本类药物味多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分别具有
固表
止汗、敛肺止咳、涩肠
止泻
,
固精
缩尿、收敛止血、止带等作用。适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脏腑功能衰退所致的
自汗
、
盗汗
、久敛虚喘、久泻、久痢、
遗精
、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病证。
收涩药性涩敛邪,故凡表邪未解,湿热所致之泻痢、带下,
血热
出血,以及
郁热
未清者,均不宜用。误用有“闭门留寇”之弊。但有一些收涩药除收涩作用之外,兼有清湿热,解毒等功效,则又当分别对待。
本类药物,根据其作用特点,大致上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个部分。但在药物作用方面,某些药物往往表现出多种的功用,故须进一步予以综合比较。
涌 吐 药
常 山胆 矾瓜 蒂
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
涌吐药
,又称催吐药。
本类药物多为酸苦,具有涌吐毒物、宿食、痰诞的作用。适用于误食毒物,停留胃中,未被吸收;或宿食停滞不化,尚未入肠,脘部胀痛;或痰涎壅盛,阻于
胸膈
或
咽喉
,呼吸喘促;以及癫痫发狂等证,用之以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此即《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上者涌之。”之意。
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
雄 黄硫黄白 矾
蛇床子
土荆皮
蜂房
大蒜
木槿皮
蓖麻子
木鳖子
升药轻粉
砒石
铅丹
炉甘石
硼砂
大风子
以外用攻毒或杀虫或去腐或敛疮为主要功效的药,分别称为攻毒药、杀虫药、去腐药、敛疮药。
本类药物多数具有攻毒功效。“毒”有多种含义。本章药物所攻之毒,主要指疮毒,其次,有的药可攻蛇虫毒。部分药物具杀虫功效。这里的所谓杀虫,主要是指
外用药
对疥虫等体表寄生虫的毒杀作用。部分药物具去腐功效。所谓去腐,即外用药促使
溃疡
内腐败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离脱落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还具有敛疮功效。所谓敛疮,即外用药促进溃疡内新肉生长,促使疮口愈合的治疗作用。具攻毒功效的药物,适用于疮疡肿毒;能攻
蛇毒
者,可主治
毒蛇咬伤
。具杀虫功效的药物,适用于疥疮、
酒渣鼻
等皮肤寄生虫病。具去腐功效的药物,可用于溃疡初期,脓栓未落,腐肉未尽,或脓水不尽,新肉未生之证。具敛疮功效的药物,适用于溃疡后期,腐肉已脱,脓水将尽,新肉不生,疮口难敛之证。本类药物常分别兼有外用消肿、止痛、收湿、
止痒
、明目退翳等功效,可分别适用于疮痈肿痛、
湿疹
或疮疡多脓湿、疥癣
瘙痒
、目生翳膜等皮肤或五官病证。本类药物的内服功效及其适应证不存在共性。
本类药物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无论外用或内服,均应严格控制
剂量
和用法,不宜过量或持续使用,以防发生中毒。制剂时,应严格遵守炮制及制剂法度,以减轻其毒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止血
,
止血药
,
清热
,
脾胃
,
肝阳
,
寄生虫
相关帖子
•
温病大家刘景源:湿郁脾胃得这样治!
•
万病之源是寒湿,驱寒祛湿有妙招~~
•
脾胃病针灸取穴一览表,难得的好文,怎能不知道呢!
•
湿病治法
•
崩漏,一个沉重的话题
•
阳痿的治法
•
8岁女儿经常肚脐疼,如何治疗
•
综合治疗母亲的糖尿及大便干结
•
治病的屠龙刀
•
请高人指点药方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