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灵枢针灸袁医生的博客
›
[转载]李可老中医:疑难重症 首重腹诊
返回列表
查看:
347
|
回复:
0
[转载]李可老中医:疑难重症 首重腹诊
[复制链接]
袁医生
袁医生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10/7 00: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李可
资料
原文地址:
李可
老中医
:
疑难重症
首重
腹诊
作者:
闲在居士
文自船来居士
李老在诊断危重
疾病
和与腹部有关的疾病时非常重视腹诊。他说:“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他认为,一般来讲,有
压痛
者,属实,
喜按
者,属虚。
痞满
而无压痛者,属
气滞
;剑突下小范围内有压痛者,为痰实;整个
胃脘
有压痛者,属胃中实滞不化;按胃脘而
咳喘
加剧者,属
脾胃
寒痰
凝结;左胁下有压痛者,属
肝寒
;右胁下有压痛者,多实热或痰实;脐一旁
疼痛
而按之疼痛不剧者,为
肝郁
络瘀或肝郁寒滞;脐部疼痛,按之不剧烈者,属脾
肾虚
寒;脐部疼痛,时轻时重,或窜痛者,属
蛔虫
。小
腹胀
而不痛者,属
下焦
气滞,或在
膀胱
,或在
大肠
,或属肝肾;胀而有压痛者,多属气滞
血瘀
,或寒凝
气结
。
少腹
一侧或两侧疼痛者属肝,其中压痛者,多属
气血
瘀滞,或寒凝
血滞
;无压痛者属气滞。整个腹部均剧烈疼痛拒按多属痈、
结胸
、
脏结
,若疼痛不剧烈而按之较硬者,属水或
瘀血
凝结。此外,痛彻心胸者,属心脾;痛彻胁下者,属肝胆;痛彻腰部者,属肾。
李老强调,腹部为脾、胃、肝、肾等所居之所,是气血升降的枢纽所在,气不升降,非病则死,故危重疾病必须诊腹。他说:“患者李某,患流行性乙型
脑炎
,高热
昏迷
5天,医以西药与中药
清瘟
败毒
饮加减及安宫
牛黄丸
治之不效。细察其上腹硬痛,予
大承气汤
加减,一剂神
清热
退而解。又如:一休克患者,前用大剂
独参汤
与西药配合,
血压
一直不见上升,及至按其胃脘有压痛,予
枳实
、
厚朴
、二丑、
人参
而愈。事
实证
明,若不诊腹则不知虚实,不知表里,治之必然无效。所以危重疾病必须按腹。”
李老强调,腹诊时应注意八点:
一、发病和特殊反应物的部位:即胁下、脐旁、少腹两侧属肝;剑突下属肺、胃、心;胃脘属心、脾、胃;全腹属脾;小腹(
关元穴
附近)属肾、膀胱、冲任;脐中属脾肾。
二:、疼痛:即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痛移者属气,喜温热者属寒,痛而胀者属气滞,痛而不胀者属瘀血、虚寒,痛而柔软者属虚,痛而腹肌紧张者属实,痛而起包块者属寒凝气结,痛而冷者属寒,痛而热者属热或瘀血。
三、包块:坚硬不移者属瘀血,柔软不移者届痰湿,时隐时现者属寒凝气滞。
四、胀满:胃脘满闷而外形不大者为痞,属寒热夹杂,外形胀大属气滞,有压痛者属实,按之如坚盘一块者属寒痰。全
腹胀满
属脾
胃气
滞。小腹自感胀满而外形不胀大者属瘀血。小腹胀大属下焦寒凝气滞。少腹一侧
拘急
微胀属肝气
郁结
。小
腹满
而
小便不利
属膀胱气滞。胁下、脐一侧胀满均属肝
气郁
结.腹满不减,减不足者属实;腹满时减时剧属寒
湿或虚寒.下午至前半夜胀满属脾肾虚寒,昼夜均胀满属实热。
生气
后胀满加重属肝气郁结。刮风天腹胀满属
风邪
入里,阴天前腹胀晴天后好转属湿。
五、
腹水
:按之柔软者届气多水少,按之较硬若为气少水多。腹有
青筋
属瘀血.、
腹大
而肌紧张、脐突、下大上小属肾。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痛属肝。身重少气不得卧,
烦躁
,属心。腹大,四肢沉重,属脾。腹胀大,按之紧者,难治。
六、腹肌紧张度:按之软而薄者属虚,紧硬而厚者属痰湿,索条或一片较硬属寒、瘀。小腹按之紧张属瘀血,上腹紧张多属气滞。
七、腹部冷热:按之发热属积、湿、痰、食积化热,冷者属寒。自感胃中灼热者为寒热夹杂,小腹灼热属肾虚湿热,胁下灼热属阴虚血瘀。
八、悸动:胃脘悸动属心或心
脾虚
。
脐下悸
动属水气
奔豚
。
辨别口感,犹重详察
口感主要包括
口渴
和口味两大部分,属于一种自我感觉,而由于病理原因所产生的口感,则对于诊断疾病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一、口渴
口渴,是一个常见
临床症状
,可见于多种病证过程之中,同时口渴也是中医问诊中一项重要内容,同是口渴,因其渴的特点不同而主证不同。故临证辨治,处方
用药
,不能不加细察。
(一)口不渴,不欲饮水
可以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阴证:非
阳证
。
2.
寒证
:多因感受
寒邪
,
阳气
耗伤,症见
恶寒
喜暖,肢冷蜷卧,
脉迟
紧。治宜
理中汤
。
3.湿证:表湿证,必兼
舌苔
薄白而滑,脉浮濡缓,治宜
桂枝
加
附子
汤;里湿证(内有湿饮痰浊),必兼舌
苔白厚
而滑,脉沉缓弦细。治宜
二陈汤
。
4.
伤寒
太阳病:未入阳明。
5.温
病邪
在
营分
不在
气分
,舌虽干绛但口不甚渴:邪热由气人营,热腾营气上升,口反不渴,即使口渴,饮亦不多,且见入夜烦热,或躁动不安,
斑疹
隐隐,舌红绛等。治宜清营凉血,方选清营汤等。
(二)口渴饮水
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阳证:非阴证。
2.热证:热盛因热邪煎熬,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治宜
泻火
救阴
,如三黄之类。兼
便秘
者,急下存阴,如
承气
之类。
3。燥证:因燥
伤津
液而致肺胃之水津不足,其人必频引水自救也。治宜
润肺
生津或清胃
滋阴
,方如
沙参
麦冬
汤、
玉女煎
等。
4.伤寒
阳明病
或
温病
热在气分:热甚口渴,兼见大热、大汗、脉洪大。对这类里热口渴症,当清其热则渴自止,如
白虎汤
类、
雪梨
浆等。
5.
蓄水
证:伤寒蓄水证而见口渴者,乃
阳虚
有寒,水停不化,津气不能上升也,其症小便必不利,腹满有水。治宜
温阳
散寒化水,方用
五苓散
、
真武汤
之类。
6.暑证:
暑热
深入
少阴
消渴者,饮水不止。乃暑热亢盛,伤及肾津也。宜连梅汤主之。
7.伤寒
厥阴
病:宜
乌梅丸
主之。
8.阴
虚火
旺:口渴引饮而不解渴,夜间为甚,且伴五
心烦
热,
骨蒸
潮热等。治宜养阴生津,方选六味
地黄
汤合
增液汤
。
9.
血虚
证:血虚口渴者,为血
虚热
盛,水津不足也。治宜
补血
清热生津,方用圣愈汤加
天门冬
、
天花粉
,或
当归
补血汤加天
花粉
、苎麻根、玉竹、麦冬。
此外,口渴欲饮还是
桂枝汤
的禁忌证。
(三)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
多见于
湿温
。湿温为感受湿
热病
邪所致,有热则渴,有湿则不多饮,或喜热饮,且伴身热不扬或午后身热。胸脘痞闷,身重头蒙,便溏不爽等。治宜清热化湿并举,宜
黄芩
滑石
汤或
茯苓
皮汤。
(四)
口干
但欲漱水不欲咽
常为邪在
血分
之指征。如瘀血口渴,系气为
血阻
,水津不能随气上布也,其人虽口渴,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其症必有瘀血之主症。治宜
祛瘀
,或祛瘀兼生津,兼清热,兼除寒等,方用
血府逐瘀汤
或
小柴胡汤
加
丹皮
、
杏仁
。瘀血兼热之口渴用
桃仁
承气汤
;
月经不调
兼有瘀血,且上热下寒之口渴,用
温经汤
;
跌打损伤
瘀血之口渴便闭,用玉烛散。
(五)饮水下咽即吐
可见于:
1.
水逆证
:
水饮
停聚,水津不能四布,必兼小便不利。治宜五苓散以温阳化饮。
2.伏暑在肺:本该用温散,却误用温补,致
肺气
不能清肃下行。治宜泻白散合
清燥救肺汤
。
(六)渴喜热饮
可见于:
湿温:有热则渴,有湿则喜热饮(湿为阴邪,非温不化)。
此外,渴喜热饮还是黄芩汤的禁忌证,一切喜热性饮食的寒证泻痢,绝对禁忌使用黄芩汤。
(七)渴喜
冷饮
这是有内热的表现。根据喜冷程度的轻重,饮水数量的多少,可以测知内热的轻重,因而可以决定用药的品种和
剂量
。在伤寒来说有三种类型:
1.太阳病发热兼口渴者,为温病。
2.太阳病
咳嗽
或
气喘
兼口渴者,为
小青龙汤
加
石膏
或去
半夏
加蒌根的证候。
3.阳明病大热大汗大渴者,为白虎汤证。
二、口味
(一)口腻
口腻,是指口舌粘腻,滞涩不爽,味觉不佳,为湿证主症之一。但有寒热之别,寒湿者口腻较轻,
口淡
乏味,口中不渴,
大便
溏薄,
舌淡
苔白,脉濡而缓;湿热者口腻较重,口气秽浊,味觉或苦或甘,口渴不欲饮,大便粘滞不爽,小便黄赤,舌红
苔黄
,
脉数
。前者治宜芳香化湿,方用
藿香正气
散、
平胃散
;后者治宜清热化湿,方用
三仁汤
、藿朴夏苓汤。若湿聚成痰,蕴久化热,而致痰热阻滞,也可见到口舌粘腻,兼见口渴不欲饮,多有黄痰而不易咯出,
胸膈
满闷,舌红苔黄,
脉滑
数。治宜清热化痰,方选
黄连
温胆汤,或用清气化痰丸。
(二)口苦
苦为胆味,口苦多为肝胆
郁热
之征,多兼胸胁苦满。
头痛
眩晕、性急
易怒
等症。方用蒿芩清胆汤以清胆
利湿
,和胃化痰。
(三)口淡
口淡而微腻者,湿证也,方选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也可由
脾胃虚弱
所致,必兼体倦乏力,便溏,舌淡
脉弱
等。治宜益气
健脾
和胃,方选香砂六君子汤。
(四)口甜
口甜多为
脾热
症状,有实热、虚热之分。实热者多为脾胃热盛,症兼口渴引饮,多食易饥,大便于结,
舌红苔燥
,脉数有力,可子泻黄散以清胃泻火;虚热者为脾胃气阴两虚,以纳少、神疲乏力、舌红
少苔
、
脉细数
为主症,治宜补气滋阴,方选七味
白术散
加
山药
、
石斛
等。口甜也可见于湿温病湿证偏重者,其或口甜,或口淡,或口腻,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治宜宣
化湿浊
,方宜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练习
诊脉
应以缓脉为标准
缓脉,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虚不实、不迟不数的一种正
常脉
象,也就是在无病时的一种脉象。初学练习诊脉的时候,必须先掌握缓脉,就是以缓脉作为标准进行对比。
比此脉接近皮肤的就叫作浮,比此脉接近
筋骨
的就叫作沉,比此脉大的就叫作洪,比此脉小的就叫作微,比此脉有力的就叫作实,比此脉无力的就叫作虚,比此脉快的就叫作数,比此脉慢的就叫作迟,比此脉流动滑利的就叫作
滑脉
,比此脉流动涩滞的就叫作
涩脉
。
伤寒、温病细鉴别
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为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而狭义的伤寒,为外
受寒
邪,感而即发的病变。这里所说的伤寒是指狭义的伤寒而言。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二者同属外感而发,都有表证特征,但治法各异。临证需详审才易斟别。
1.从发病原因来辨:伤寒是感受寒邪,温病则是感受温热病邪。
2.从主要症状来辨:伤寒、温病初起时都有发热、恶寒、头痛的症候,但伤寒恶寒较重,发热较轻,甚者还有但寒不热者,其头痛的程度较重,往往兼有项强;温病发热较重,恶寒较轻,甚者也有但热不恶寒者,头痛的程度较轻,从来不兼项强。
3.从舌、口、饮食、脉象、小便等方面来辨:伤寒初起一般舌质正常不变,舌苔或淡白而薄,或无苔而润,口不干不苦不渴,不喜冷性饮食,脉象
浮紧
或浮缓,小便多清利;温病初起有的舌质较红,有的舌苔黄白而燥,口或苦或干,或渴或喜冷性饮食,脉象多
浮数
或浮大,小便多黄赤。
口渴
,
伤寒
,
瘀血
,
气滞
,
压痛
,
温病
相关帖子
•
《伤寒杂病论》与五运六气
•
【茗德中医】医学杂谈(3)——关于汗的意义
•
温病学心法:伤寒有五 伤寒、温病、疫病三者的区别
•
唯物主义之鬼神观
•
经方治犬瘟热探讨
•
谁识《四圣心源风寒原委》?
•
再论学习伤寒论
•
《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
•
对见病知源及平脉辨证也一下自己的想法(个人尚未入门,意见仅供参考)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