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灵枢针灸袁医生的博客
›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多气多血
返回列表
查看:
128
|
回复:
0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多气多血
[复制链接]
袁医生
袁医生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10/7 08: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标签:
经穴秘密
手阳明大肠经
多气多血
杂谈
分类: 针灸
按摩
二,手阳明
大肠
经
今天将手阳明大肠经经穴解释粘贴于下,有兴趣者可看看。有关中医方面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方面实在是太多,争论的东西不是无理,而是有理,因为各人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的,观察的角度不几时出的结果也不同罢了。
中医界
就是这样,不能妄自称大,我犯了这方面的严重错误,亦会损德,太不值得了。我来提议一下,以后我在网上公布我的
学习
心得,大家有什么疑问尽量提出来,我尽自己所能回答。我们用争论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寻求
中医理论
及中医各个论述、各个概念的正解上,这样是不是对学术会更有用些?比如下面的这些解释,如果你了觉得它符合中医本意,这样我们再进入下一个主题,如果你觉得此解不当,我们再来讨论,大家说,好吗?我说过,以后我会将中医
经典
论著的内容逐章逐章的谈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多气多血
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
气血
的变化为高温之气向低温之液的转化1
商阳
井穴
,属金。
【别名】 绝阳,而明。
【穴义】 大肠经经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名解】1)商阳。商,
漏刻
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阳,
阳气
也。商阳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
商阳穴
它即是大肠经体
内经
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
运动
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商阳。
2)绝阳。绝,断绝也。阳,阳气也。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如商阳之解,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内无阴性之水,是绝阴化阳的过程,故名绝阳。
3)而明。而,语气助词,作转折用。明,与暗相对,指可见。而明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可见之物。在中医学中,物质可划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阴,一类为阳,阴又为有形之水,阳又为无形之气。有形之水可见,无形之气不可见。穴名冠以而明,它正是对穴内的气态物质处于特殊的可见状态的描述。由于本穴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气化并喷射而出,成为了可见之状,因而明白可见,故名而明。
4)大肠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气化之气从地部孔隙而出,故为井穴。
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
五行
属性。本穴物质为内部外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物,水湿浓度大,出体表经脉后其变化为散热冷疑,表现出西方之气的秋凉特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点】 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性凉。
【运行规律】 阳气由大肠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并循经传于二间穴。
【功能作用】 气化大肠经体内水液,向大肠经体表经脉输送高温水
湿气
体。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血必淡、色必暗),热则摇孔出气,无见其血。
【藏象】 本穴的微观形态有如高温锅炉的放气阀,气血物质则如放气阀外喷的高温水蒸气,内部经脉中的经水则如锅炉管道中的高温之液。
2 二间
荥穴
,属水。
【别名】 间谷,闻谷,周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层次冷凝化水。
【名解】1)二间。二,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间,间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质所处为空隙之处。二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不太高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说明,故名二间。
2)间谷、闻谷、周谷。间,间隔、空隙也。闻,听也,指距离短近。周,范围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之处。间谷、闻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较小的间隙处。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高温水气,此高温之气因是由商阳穴的喷咀喷出,行至二间穴后扩散的范围不大,如处于狭小的区域,故名间谷、闻谷、周谷。
3)大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因散热而有部分水气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细小的经水,故为荥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在本穴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天部之气,同时地部亦有极少经水,天部之气及地部经水性皆温热。
【运行规律】 天部之气向三间穴上行,地部经水向商阳穴下行。
【功能作用】 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
降浊
。
【治法】 寒则补之或灸、或点刺出血,热则
泻针
出气。
3 三间
俞穴
,属木。
【别名】 少谷,小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稍高的天部层次形成风气。
【名解】1)三间。三,概数,与二相比稍大。间,间隔、间隙。三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比二间穴稍高的空间层次。本穴物质为二间穴传来的天部清气,其性温热,上行至三间穴后所处的天部位置较二间穴为高,故名三间。
2)少谷、小谷。少与老相对、小与大相对,皆言小之意。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少谷、小谷名意皆指本穴物质所处的空间范围较小。
3)大肠经俞穴。俞,输也。大肠经气血由于有二间穴的散热冷降,在本穴处基本上无气血物质的升降变化,本穴只是起到了大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作用,故为俞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中的气血物质由于基本上无升降变化,而在二间穴不断提供气血物质的情况下,穴内的气血物质只是循大肠经向上部的
合谷
穴横向移传,表现出
风木
的横向运动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穴内物质以横行的风气形式循大肠经传向合谷穴。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 合谷 原穴。
【别名】
虎口
,容谷,合骨,含口。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名解】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
穴位
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虎,
八卦
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
脾胃
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层次大范围内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一方面横行向阳溪穴传输,另一方面不断气化向更高的天部层次扩散。
【功能作用】 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治法】 虚寒则补而灸之,实热则泻之,热症凉药水针良。
5 阳溪 经穴,属火。
【别名】 中魁。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此吸热蒸升上行天部。
【名解】1)阳溪。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阳溪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阳溪。
2)中魁。中,与旁相对,正也,指本穴气血运行的路线是大肠之正经。魁,首也,与尾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首为阳,尾为阴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肠
本经
输送阳热之气。
3)大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大肠经经气由本穴经过,故为大肠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输至此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吸热后上炎于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穴内经气由天之中下部上炎至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吸收天部之热并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而后
温灸
,热则泻针出气,。
6 偏历 络穴。
【穴义】 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别走
肺经
。
【名解】1)偏历。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历,经历。偏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偏历。
2)大肠
经络
穴。因本穴有天部之气偏走肺经,有联络大肠经与肺经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阳热之气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偏走肺经,二是循大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 向肺经输送大肠经的阳热之气,改善
肺气
之虚。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 温溜 郄穴。
【别名】 逆注,蛇头,池头,地头,通注。
【穴义】 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名解】1)温溜。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也。温溜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温溜。
2)逆注。逆,反也。注,灌注也。逆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上行。注是对有形之物的形容,其运动方向向下。逆注即是与有形之物向下的灌注方向相反,而本穴气态物的运行方向正是如此,故名逆注。
3)蛇头、池头、地头。蛇,头小身大之动物也。池,水池也。地,田地也。头,首也。蛇头、池头、地头皆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总量与输出量的比喻,意指输出量小也。蛇头与其
身相
比为小、池之头与其池相比为小、地之头与其地相比为小,故名。
4)通注。通,通过、通行也。注,灌注也。通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不光有悄悄地溜走散失的变化,气态物同时也不断地散热缩合如细雨之降归走本经,故名通注。
5)大肠经郄穴。郄,空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之气,其变化为不断地散失,微观下的穴位四周如有众多细小的空隙一般,故为大肠经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较
干燥
。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以缓慢的蒸散之状循大肠经向上传输。
【功能作用】 散发大肠经气血之热,向大肠经以外的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8
下廉
【别名】 手下廉。
【穴义】 大肠经经气位处天之天部,天之下部气血廉洁清静。
【名解】 下廉、手下廉。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温溜穴传来的水湿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下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大部分散热冷却横向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则横向下行手五里穴。
【功能作用】 吸附并聚集天之天部的浊重之物并使其沉降。
【治法】 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寒则补针多留或灸。
【藏象】 下廉穴的天部之气如同气象学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刚刚形成的高空冷湿气流,它的运行是不断地从西北方的高空向东南方的低空移动,即是横向下行。此高空冷湿气流中的滞重部分它会快速地从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传至上廉穴的水湿云气,而轻质的部分它会在飘行更远处才形成降水云系并化雨而降,此即如传至手五里穴才冷降归地的水湿云系。
9 上廉
【别名】 手上廉。
【穴义】 大肠经经气中浊重部分在此归降地部,天之上部廉洁清静。
【名解】 上廉、手上廉。上,与下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上廉、手上廉名意指大肠经气血物质所处为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
血虚
少,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下廉穴传来的水湿云系,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下部,而天之上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上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继续散热吸湿并横向下行传向
手三里
穴。
【功能作用】 吸附天部的水湿浊物向下沉降。
【治法】 实热则泻之,虚寒则先泻后补,寒则灸之。
10 手三里
【别名】 三里,鬼邪,上三里。
【穴义】 大肠经浊气在此降地并覆盖较大的范围。
【名解】1)手三里。手,指穴所在部位为手部。三里,指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三里名意指大肠经冷降的浊气在此覆盖较大的范围。本穴物质由上廉穴传来,上廉穴的水湿云气化雨而降,在手三里穴处覆盖的范围如三里之广,故名手三里。三里、上三里之名意与手三里同。
2)鬼邪。鬼,与神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地部。邪,指邪气。鬼邪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肠经经气中浊降于地的经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湿,今受之水湿,实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之水。
【运行规律】 天部的水湿云气沉降于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渗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气化上行
曲池
穴。
【功能作用】 润化脾燥,生
发脾气
。
【治法】
寒盛
则补之或点刺出血,湿盛则泻之,热盛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1 曲池 合穴,属土。
【别名】 鬼臣,洪池,阳泽。
【穴义】 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
【名解】1)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鬼臣。鬼臣,风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向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鬼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向运动,风为死鬼,故名鬼臣。
3)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水湿。
4)阳泽。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湿的天部气态物。
5)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 水湿雾露吸热蒸发上炎天部。
【功能作用】 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2 肘髎
【别名】 肘尖。
【穴义】 大肠经经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
【名解】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运行通道为孔隙。肘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肘髎。
2)肘尖。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它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经水循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将肺及大肠经上源汇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
【治法】 寒则通之,湿则泻之,热则凉药水针。
【注】 此穴为肺经、大肠经气血与
肾经
气血转换的重要穴位,即是我们所说的金生水之穴,肺肾关系的失衡皆可通过此穴作出快速的调整。
13 手五里
【别名】 五里,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大禁,手之五里。
【穴义】 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名解】1)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手五里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本穴名为手五里。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大禁。大,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
热灸
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盖的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功能作用】 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治法】 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无灸。
14 臂臑 手阳明络之会。
【别名】 头冲,颈冲。
【穴义】 手
阳明经
之阳气交会于此。
【名解】1)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动物的前肢,为灵巧、好动之意,此指穴内气血物质为阳气。臂臑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本穴位处臂部,穴内气血由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充盛而使臂能活动自如,故名臂臑。
2)头冲、颈冲。头、颈,指穴内物质运行的部位和方向。冲,指穴内物质的运行状态。头冲、颈冲名意指本穴的阳气上冲头、颈各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强盛,其运行为从天部层次直上头颈,故名。
3)手阳明络之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为手阳明络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 阳气以冲行之状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 汇聚大肠经的阳热之气上传头颈天部。
【治法】 实则泻针出气,虚则补之、或微灸。
15
肩髃
手阳明跷脉之会。
【别名】 髃骨,中骨井,扁骨,扁髃,尚骨,中肩,偏肩,肩尖。
【穴义】 大肠经经气中的浊重部分在此沉降。
【名解】1)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肩髃名意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本穴物质为臂臑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臑穴上传本穴的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
腰膝
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肩髃。髃骨、扁骨、扁髃之名与肩髃穴同,扁同偏。
2)中井骨。中,与外相对,指内部。井,地之孔隙。骨,肾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与
肾水
相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浊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处肩端两骨间,有地部孔隙与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3)尚骨。尚,超过、高尚之意。骨,肾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经水为高处的肾水。
4)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于大肠经经脉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为对穴所处的位置的指示,无它意。
5)手阳明跷脉之会。跷,跷健也。本穴物质既有大肠经由此上行头颈部的阳热之气又有地部之经水,表现出跷脉物质阴阳相济的特性,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
阳跷脉
,即是保证人的阳气充盛使人活动跷健的
血脉
。古经书对阴
阳跷
脉的记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
阴跷脉
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本穴气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肠经上输头颈部的阳气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与骨部相通,经水有出处有来处,穴内物质阴阳相济,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较少。
【运行规律】 循大肠经地部流向巨骨穴。
【功能作用】 导引大肠经经回流骨部。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6 巨骨
【穴义】 大肠经浊降之气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名解】 巨,大也。骨,水也。巨骨名意指大肠经
阴浊
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
锁骨
与
肩胛
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巨骨。(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经水能上行?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在人体重力场中,外者为高,内者为低,故肩髃穴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 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肠经内走天鼎穴,另一方面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内注地之地部(骨部)。
【功能作用】 汇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内注骨部。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17 天鼎
【别名】 天顶,天项,天盖。
【穴义】 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上行于天。
【名解】1)天鼎。天,头面、皮部也。鼎,炉鼎也。天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内之水被加热一般,故名天鼎。(从地球坐标系来看,天鼎穴在上,何以经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气血运行之解。)
2)天顶、天盖。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顶,支撑也。盖,外盖也。天顶、天盖名意皆指穴内物质为气化之气,对天起支撑或护盖作用。本穴物质为气化后上行于天的阳热之气,阳气的存在,既是对皮部的支撑也是对皮下之物的护盖,故名。
3)天项。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项,指穴所处的部位。天项名意指本穴的阳热之气从项部上行天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气化为气并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 向头面天部传送大肠经的气化之气。
【治法】 寒则补之并久留针,热则泻之。
18 扶突
【别名】 水穴,水泉。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1)扶突。扶,帮助、扶持也。突,冲也。扶突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扶突。
2)水穴、水泉。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头面天部的水湿之源,故名水穴、水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滞重。
【运行规律】 水湿之气吸热后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 为天部层次提供水湿,清
润肺
气。
【治法】 寒则补之,湿热则泻之。
19 口禾髎
【别名】 禾髎,长频,长髎,长颊。
【穴义】 大肠经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肠经体内经脉。
【名解】 口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口禾髎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
迎香穴
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口禾髎。禾髎、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口禾穴同。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运行频频不断,颊通挟,皆为对穴内气血物质的运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功能作用】 导引大肠经的体表之液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注】 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终结点在
迎香
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穴。
20 迎香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
冲阳
。
【穴义】 接收
阳明胃
经的
五谷
浊气并向
胃经
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名解】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迎香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穴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冲阳。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3)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穴、冲阳穴之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功能作用】 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来源http://z.book118.com/008yiyao/030/��Ѩ̽Դ.htm
气血
,
大肠
,
阳气
,
手三里
,
手阳明大肠经
相关帖子
•
人体是怎样生病的?
•
阴阳九针:通天彻地第一针
•
阴阳九针:飞龙在天第二针
•
怎样辨证论治?(续)
•
2017年北京预测
•
从脉用药之二十七:治无病需补养例
•
中医可以治愈血液病的原理
•
【九 极 中 医 文 摘】阴阳气动模型
•
你能都读懂吗-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中医的治病、调理、气血都是在干啥?不可不知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