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灵枢针灸袁医生的博客
›
三、足阳明胃经 多气多血
返回列表
查看:
338
|
回复:
0
三、足阳明胃经 多气多血
[复制链接]
袁医生
袁医生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10/7 08: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三、
足阳明胃经
多气多血
阳明胃
经多气多血,
气血
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液态向气态再向液态的不断反复变化,且为散热冷降的过程。
1
承泣
阳跷
任脉
足阳明之会。
【别名】 鼷穴,面髎,溪穴。
【穴义】 足阳明
胃经
的气血由本穴而出。
【名解】1)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
内经
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
阳明经
,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2)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内外相通。
3)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由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跷脉,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此外,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可循地部别走任脉的
承浆
穴,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以及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 经水循地部层次下走任脉的承浆穴,温热之气的浊重部分循胃经下行,阳热之气交于
阳跷脉
。
【功能作用】 将体内胃经的物质营养及能源输送头面天部及任脉、阳跷脉等。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2
四白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名解】 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四白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
四白穴
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雾状之气,所在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
【运行规律】 散热后聚集并向巨髎穴下行。
【功能作用】 散发
脾热
,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3 巨髎跷脉足阳明之会。
【穴义】 胃经浊气在此化雨冷降地部。
【名解】1)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髎,孔隙。巨髎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
穴位
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巨髎。
2)跷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降地之水。
【运行规律】 雨状云系由天之下部归降地部。
【功能作用】 冷降胃浊。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
泻针
出气。
4 地仓 跷脉手足阳明之会。
【别名】 会维,胃维。
【穴义】 胃经地部经水在此聚散。
【名解】1)地仓。地,
脾胃
之土也。仓,
五谷
存储聚散之所也。地仓名意指胃经地部的经水在此聚散。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诸穴的地部经水汇聚而成,经水汇聚本穴后再由本穴分流输配,有仓储的聚散作用,故名地仓。(地仓穴之所以在头之地部,而不在脾胃所主的腹部,乃地仓穴为一身之粮仓,国家之粮库,为君皇所管辖,头乃皇室之位,故穴在头而不在腹。)
2)会维、胃维。会,相会也。胃,胃经气血也。维,维持、维系也。会维、胃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对人体的正常运行有维系的作用。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人的头部及身体中下部的气血要靠本穴输配,本穴气血的输配正常与否直接维系着人体的各种
生理功能
是否正常,故而名为会维、胃维。
3)跷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一是向
大迎
穴分流,二是向
人迎
穴分流,三是部分经水气化后交于阳跷脉。
【功能作用】 分流胃经地部经水,为阳跷脉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热则泻之。
5 大迎
【别名】 髓孔。
【穴义】 胃经气血中的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名解】1)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输头部。大迎穴的物质由地仓穴分配而来,一支是由头面循项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头部。由于头部为君主之地,因而上输头部的皇粮其量也大、其质也精,运送亦有浩荡之势,故名大迎。
2)髓孔。髓,脑为髓海,髓即头之脑也。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质上输脑部。本穴为胃经气血上输头脑的重要通道,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清浊混杂,而脑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浊气,故要对胃经上输的气血物质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对胃经上输气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关卡。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蒸发的气体。
【运行规律】 循胃经向
颊车穴
传输。
【功能作用】 接受并传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气血物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6 颊车
【别名】 曲牙,机关,鬼床,牙车。
【穴义】 胃经的五谷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名解】1)颊车。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车,运载工具也。颊车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谷精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故名颊车。
2)曲牙。曲,隐秘之意。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曲牙名意指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
湿气
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3)机关。机,巧也。关,关卡也。机关名意指本穴有关卡大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的作用。本穴因位处上部,大迎外传的地部经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场的原因自然被关卡在本穴之外,关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机关。
4)鬼床。鬼,与神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床,承物之器也。鬼床名意指穴内经水被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其运行是循胃经上行下关穴,气态物中水湿浓度较大,如同载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
5)牙车。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车,运载工具也。牙车名意指本穴有运送胃经经水上头的功能。理同曲牙之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
【运行规律】 水湿气态物由本穴循胃经上行下关穴。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7 下关
【穴义】 胃经提供头部的气血物质在此分清
降浊
。
【名解】 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下关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
阴浊
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下关。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滞重的水湿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轻质的
阳气
循经上传
头维
穴。
【功能作用】 胃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8 头维 足
少阳
阳明
阳维
之会。
【别名】 颡大。
【穴义】 胃经的五谷精微由本穴分送头之各部。
【名解】1)头维。头,穴所在部位,亦指穴内物质所调节的人体部位为头。维,维持、维系之意。头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维持头部正常秩序的作用。头部为诸阳之会,它要靠各条经脉不断地输送阳气及
营养物质
才能维持它的正常运行。胃经属多气多血之经,在输送头部的阳气当中占有一定比例,对头部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而胃经气血传之于头又是靠本穴传输,故本穴名为头维。
2)颡大。颡,额头。大,多也,指穴内的气血盛大之意。胃经属阳明,多气多血之经,与其它经脉相比,胃经输送头部的气血物质要多,而本穴又为胃经气血上供头部的出口,其转运的气血物质也多,故名为颡大。
3)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本穴为胃经向头部输送气血之处,因其输送气血的量大且强,运行为风行之状,性同
胆经
气血,故为足少阳阳明之会。又因本穴输送头部的为纯阳之气,性同
阳维脉
气血,故为足阳明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 阳气以风行之状由本穴分散于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 向头之各部输送胃经的阳气及精微物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9 人迎
【别名】 天五会,五会。
【穴义】 胃经气血由此输供头以下的身体各部。
【名解】1)人迎。人,民众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体部位传输。本穴物质为地仓穴分流传来的地部经水,其传输部位是头部以下的胸腹手足。与大迎穴传送上头的气血相比,头部为君,其所受气血为大、为遵,胸腹手足部则为民,气血物质的配送方式不同,故本穴名为人迎。
2)天五会、五会。天,指本穴所在部位在天。五会,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胃所受的
五谷杂粮
精微物质所化,穴内气血包含人体
五脏
六腑
等各个部位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故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性温热。
【运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地部下行水突穴。
【功能作用】 接收胃经气血并分流胸腹。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0 水突
【别名】 水门,水天,天门。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上行天部。
【名解】1)水突。水,指穴内的物质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水突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部,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大量气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热时的翻滚上突之状,故名水突。
2)水门。水,指穴内物质为水。门,出入之处,开阖的机关也。水门名意指本穴为经水出入的门户。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颈部,是心火上炎于头面的路径之处,而本穴循经传输的地部经水多少则与上炎的心火有关,火强则水弱,火弱则水强,本穴成了胃经经水出与不出的门户,故名水门。
3)水天。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天,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经气。水天名意指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部分气化上行于天,故名水天。
4)天门。名意与水门近同,水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下传输的地部经水,天门名意强调胃经向上传输的天部经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舍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 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11 气舍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并充补胃经。
【名解】 气舍。气,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气舍名意指本穴为胃经经气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其水液气化更多,所
生气
亦更大,为胃经之气和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2 缺盆
【别名】 天盖,尺盖。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溃缺流散并输布人体各部。
【名解】1)缺盆。缺,破散也。盆,受盛之器也。缺盆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溃缺破散并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气舍穴外溢而来的地部经水及外散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地部经水满溢外散输布四方,如水注缺破之盆的溢流之状,故名缺盆。
2)天盖、尺盖。天,指穴内物质为气。尺,小也。盖,封盖、护盖也。天盖、尺盖名意旨在强调本穴的天部层次存在气态物,对本穴的地部经水起着护盖作用,不使地部经水气化散失。尺,在此意为穴内的天部之气范围较小,仅局限于本穴的天部范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由本穴分流胸之各部。
【功能作用】 向胸部提供胃经的水湿精微。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 经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此即指缺盆穴的缺散功能。如果缺盆穴肿胀满痛,胃经气血不能经此穴顺利传输,则承泣穴外输的经脉气血就会因本穴的闭塞而上积于头颈部使人致死,但缺盆穴外溃后则不会造成经脉气
血阻
塞于头,故言缺盆中满痛者死,外溃不死。
13 气户
【穴义】 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
【名解】 气,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户,古指单扇门,引伸为出入的通道。气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本穴物质为缺盆穴地部传来的经水,因本穴位置较胃经上部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流至的地部经水会更多更快的气化并由胃经传至身体其余各部,是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故名气户。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少量的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大量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在本穴大部分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一方面充补胃经,一方面传向胃经以外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 燥化胃经水湿,向天部输送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4 库房
【穴义】 胃经的五谷精微在此屯库。
【名解】 库房,储物之仓也,地面建筑之物也。库房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五谷精微物质在此屯库。本穴物质为气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胃经经水有缺盆穴的溃散、气户穴的水液气化,流至本穴的地部经水较为干枯,经水中所含的脾土微粒则因无水的承载运化而沉积于胃经所过之处,如在库房存积一般,故名库房。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微粒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脾土物质堆积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散于胃经之外。
【功能作用】 存储脾土微粒,燥化脾土水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5 屋翳
【穴义】 胃经经气在此形成天部的气体摒障。
【名解】 屋,地面建筑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华盖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卫外之气。屋翳名意指本穴有地部气化之气为胸部提供卫外摒障。本穴物质为库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乃库房穴地部脾土外渗之液,在本穴处受心室外传之热而气化为气,性湿浊,所处为天之下部,如胸部的卫外摒障,故名屋翳。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湿浊。
【运行规律】 由本穴输向胸膺各部。
【功能作用】 散化胸部之热,为胸部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16 膺窗
【别名】 膺中。
【穴义】 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
【名解】 膺,胸也。窗,空孔也。膺窗名意指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本穴位处乳之上、胸之旁,地部有孔隙通道与胸腔内部相通,如胸腔与体表间气血物质交流的一个窗口,故名膺窗。膺中名意与膺窗义同,中与外相对,指胸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高温气态物。
【运行规律】 气态物由胸腔内部外出体表胃经。
【功能作用】 减卸胸腔内部高压,释放胸腔内部能量。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7
乳中
【别名】 乳首,当乳。
【穴义】 五谷生化的乳汁精微输出之所。
【名解】 乳,乳房也。中,正也。首,头也。当,正对也。乳中、乳首、当乳名意皆指本穴为乳头标志,无它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气态物。
【运行规律】 气态物质由天之下部上升至天之上部后液化冷降。
【功能作用】 男子为定位标志,女子为喂乳之用。
【治法】 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无针。
【注】 乳中为乳汁外出之处,乳汁为液态物,而乳头在人体坐标系中位处高位,何以人体的液态物能从高位而出?这是因为人之乳汁为
精血
所化,精血性热,在体内的
运动
变化是气化过程,气化之气由地部升至天部,此气上升天部后又冷却液化,液化之乳则在人体系统的内部高压作用下外出乳头(乳孔在张开的情况下致使内外存在压差),此即是乳汁能从属气的层次外出体表的原因。
18
乳根
【别名】 薛息。
【穴义】 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名解】1)乳根。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乳根名意指本穴为乳房发育充实的根本。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经脉气血下行而来,由于气血物质中的经水部分不断气化,加之膺窗穴外传体表的心部之火,因此,本穴中的气血物质实际上已无地部经水,而是火生之土。由于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干硬结实,对乳上部的肌肉物质(脾土)有承托作用,是乳部肌肉承固的根本,故名乳根。
2)薛息。薛息,歇息之假用也,亦为停驻之意。薛息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停驻,故名。理同乳根之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存留穴周内外,气化之气循胃经疏散。
【功能作用】 燥化脾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注】 库房与乳根为调节乳肌的二个重要穴道,若单纯为
胃气
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细小或乳房下坠,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疗有奇效。
19 不容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此通过。
【名解】 不容,胃经的气血物质本穴不为容纳也。本穴位处乳之下部,所受气血乃胃经上部区域脾土中的外渗水液,至本穴后因无外界之热使其气化转变,其运行只是单纯的循经下传,故名不容。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承满穴。
【功能作用】 承传胃经的地部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20 承满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满溢。
【名解】 承,受也。满,满盛也。承满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满溢而行。本穴物质为不容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所处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经水为屯积之状,又因本穴肉陷也浅,经水一注即满,故名承满。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梁门穴。
【功能作用】 存储胃经腹部的地部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梁门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被约束。
【名解】 梁,屋顶之横木也。门,出入之通道也。梁门名意指胃经的气血物质被本穴约束。本穴物质为承满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积)处,有约束经水向下流行的作用,经水的下行是满溢之状,如跨梁而过,故名梁门。(承满穴的经水是从上流下,何以梁门穴的堆积脾土能阻其下行?提问是站在地球重力场的角度看,若站在人体重力场的角度看则梁门穴的隆起部位为高地势,下行之水故而被阻。)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关门穴。
【功能作用】 约束胃经的地部经水并使其维持一定的数量。
【治法】 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热则补之或水针。
【注】 承满与梁门为一组对穴,它是调节
中焦
水湿的要穴。
22 关门
【别名】 关明。
【穴义】 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
【名解】1)关门。关,关卡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关门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屯驻。本穴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水为满溢之水,量小,但因其由上而下,故有脾土微粒随水而下。经水传至本穴后,由于受腹内部的外散之热及胃经区域自身之热,经水气化为枯竭之状,脾土物质随之屯驻,如被关卡一般,故名关门。
2)关明。关,关卡也。明,明白可见也。关明名意指胃经中运化的脾土微粒明白可见。本穴物质为梁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受腹部外传之热后而不断气化,水液气化干涸后随经水冲行的脾土微粒变得清楚可见,故名关明。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脾土微粒及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屯留穴周内外,经水则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固化脾土。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23 太乙
【别名】 太一。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
【名解】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太乙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强劲的风气。
【运行规律】 风气循胃经向穴外传输。
【功能作用】
除湿
散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 滑肉门
【别名】 滑肉,滑幽门。
【穴义】 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
【名解】 滑肉门。滑,滑行也。肉,脾之属也,土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滑肉门名意指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风气的运化下输布人体各部。本穴物质为太乙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而本穴所处的位置为脾所主的腹部,土性燥热,在风气的作用下脾土微粒吹刮四方,脾土微粒的运行如滑行之状,故名滑肉门。滑肉、滑幽门名意与滑肉门同,幽为隐秘之意,指脾土微粒的运化不易被觉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随风气输散胸腹各部。
【功能作用】 运化脾土。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5
天枢
大肠
经募穴。
【别名】 长溪,谷门,长谷,循际,谷明,补元,循元。
【穴义】 募集气血上输大肠经。
【名解】1)天枢。天星名,即天枢星,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连线为北斗二天璇星,右连线为北斗四天权星。天枢之名意指本穴气血的运行有二条路径,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运行。本穴气血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太乙、滑肉门二穴传来的风之余气,其二是由气冲穴与外陵穴间各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胃经上、下两部经脉的气血相交本穴后,因其气血饱满,除胃经外无其它出路,因此上走与胃经处于相近层次的大肠经,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输送,故名天枢。
2)长溪、长谷。长,源源不断也。溪,水流的路径也。谷,狭谷也。长溪、长谷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向外输出源源不断。本穴物质由胃经上下二部汇聚而成,其气强盛,源源不断地输往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3)谷门、谷明。谷,胃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明,可见之物也,指本穴气血强盛,外输气态物为可见之物。谷门、谷明名意指胃气由本穴源源不断地输送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4)循际、循元。循,循气血运行的固有道路运行也。际,际会也。元,本元也。循际、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循气血物质的固有通路外输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
5)补元。补,充补也。元,本元也。补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为人体后天之气的充补之元。人体之
气分
为多种,有
元气
、
宗气
、神气等等。元气为先天之气,也就是
肾气
,它与生俱来,不可改变。元气为人的先天之本,它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不断消耗,但元气的消耗随人体后天之气的盛衰而改变,后天之气盛则元气消耗慢,后天之
气衰
则元气消耗快。同理,补充了人的后天之气也就是间接地补充了人的元气,本穴输出的强盛之气即是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功用,故名为补元。
6)大肠经募穴。因本穴气血强盛,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特性相符,向外传输是输入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浊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水湿浊气由本穴交于大肠经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 募集大肠经的气血物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6 外陵
【穴义】 胃风吹扬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
【名解】 外,指本穴气血作用的部位在经脉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外陵名意指胃经的脾土微粒输送胃经之外。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太乙、滑肉门、天枢诸穴,胃经下部气冲等穴传来的天部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上下风气交会后在本穴形成了一个风气场的驻点,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则随着在本穴的风停气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积的土丘,故本穴名为外丘。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地部脾土。
【运行规律】 脾土微粒随气态物冷降并由天部沉降于穴外的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胃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7 大巨
【别名】 腋门,
液门
。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形成宽大的水道。
【名解】1)大巨。二词合解,指穴内气血物质所占据的区域为大为巨。本穴物质为外陵穴传来的地部水液,其下传之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来源及流经区域巨大,如同巨大的浅溪,故名大巨。
2)腋门、液门。腋,通液。液,地部水液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腋门、液门名意皆指本穴为胃经经水出入的门户。理同大巨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水道穴。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水液。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8 水道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循经下流。
【名解】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
大巨穴
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水道。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归来穴。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的地部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9 归来
【别名】 溪穴,豁谷,溪谷。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气化并上行于天。
【名解】1)归来。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
冲脉
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归来。
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径也。穴,孔隙也。谷,狭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经水细小。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大量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下传的地部经水细小,故名。
3)豁谷。豁,旷达开阔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气化之气上行于天部的旷达开阔之处,故名豁谷。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冲穴,天部之气逆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0 气冲 冲脉足阳明之会。
【别名】 气街,羊屎。
【穴义】 体内冲脉气血外出交于胃经。
【名解】1)气冲。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冲,突也。气冲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气,其运行状况是冲突而行。本穴物质来源有二,一为归来穴下行的细小经水,二为体内冲脉外传体表之气。由于冲脉外传体表之气强劲有力,运行如冲突之状,故名气冲。
2)气街。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街,通行的道路也。气街名意指冲脉外传之气循胃经传递长远距离。本穴物质有体内冲脉外传之气,因其气强劲有力,循胃经通道运行较远,如长街一般,故名气街。
3)羊屎。羊屎,细小的颗粒,质坚硬。羊屎名意指本穴外传之气坚实饱满。理同气冲名解。
4)冲脉足阳明之会。本穴有地部通道与体内冲脉相通,冲脉气血循本穴外出交于胃经,故为冲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归来穴传来后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大部分循胃经上行,小部分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将冲脉之气渗灌胃经。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注】1)本穴经书不载其为冲脉足阴明之会,但实为冲脉所出也。《
素问
痿论篇》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
宗筋
,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段文字即说明冲脉为诸经脉之源,且会于足阳明气街穴,足阳明受其气血而为之长。气街穴即气冲穴。从气冲穴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分析,不难得出,冲脉气血的特征是体内的高温高压之气作用变化而成。因此,冲脉气血从体内外出体表经脉则化为强劲的热性水湿之气,可渗灌于诸经脉之中。
2)《甲乙》言气冲穴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亦因冲脉气血为体内高温高压的水液气化而成,其正常的运行即是由内向外传输,渗灌诸经。气冲穴为冲脉气血的一个出口,冲脉气血能出于此是在温差压差条件下实现的,灸则使穴处的温压升高,冲脉内部气血不得出,故热胀于内,使人不得息。
3)人体腹股沟处何以会形成肌肉的凹陷之状,而气冲穴的穴周肌肉又是较为丰满,此原因即是气冲穴外冲的风气作用之故。一方面,气冲穴强盛的外冲之气将体内的五谷精微物质输向了体表,另一方面,气冲穴外冲的风气又将穴内地部的脾土微粒吹刮而起,脾土微粒在空中吸湿后又回降于气冲穴穴周地部,故而气冲穴位处凹陷之处而穴周部分则肌肉丰满。
31
髀关
【穴义】 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名解】 髀,股部、大腿骨,指穴所在的部位也。关,关卡也。髀关名意指胃经气血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传来的强劲水湿之气,谜语即风气,至本穴后气势减弱,随风气冲刮扬散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穴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髀关。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和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及地部脾土的外渗水液。
【运行规律】 天部的强劲风气在此势减散化,风气中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内外,地部的外渗水液则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健脾
除湿,固化脾土。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2 伏兔
【别名】 外勾,外丘。
【穴义】 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名解】1)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伏兔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伏兔。
2)外沟、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沟、外丘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且沉降在胃经经脉之外。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胃经之外,故名。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脾土中渗出后下行阴市穴,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内外。
【功能作用】 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3 阴市
【别名】 阴鼎。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
【名解】1)阴市。阴,水也。市,聚散之地。阴市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故名阴市。
2)阴鼎。阴,水也。鼎,炉鼎也。阴鼎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且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因受脾土所传之热,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故名阴鼎。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汇聚本穴后循胃经下行梁丘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汇聚上源经水回流胃经。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 本穴因汇集的经水多而性
寒凉
,地部经水较少气化,其功用即为汇聚上源经水并传输给胃经下部经脉,如在本穴施以
艾灸
则会改变本穴固有的寒凉特性,促使穴内经水的气化,穴内的经水则会因此而变得干少,经水不足也就不能濡
养胃
经梁丘穴以下经脉诸穴,故而经书对阴市穴作出
禁灸
的规定。
34 梁丘足阳明郄穴。
【别名】 鹤顶,跨骨。
【穴义】 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名解】1)梁丘。梁,屋之横梁也。丘,土堆也。梁丘名意指本穴的功用为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本穴物质为阴市穴下传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位处肌肉隆起处,对流来的地部经水有围堵作用,经水的传行只能是满溢越梁而过,故名梁丘。鹤顶、跨骨名意与梁丘同,鹤顶名意指气血物质通行的道路是从上部而行,跨骨名意则指从上部跨越而行的水。
2)足阳明郄穴。本穴言为胃经郄穴,它是从本穴的功用上而言的。郄穴的特点是善于调治各种
急性病
,而本穴的特征是屯积的胃经水液,如胃经的水库一般,
针刺
本穴有水库的开闸放水作用,能最快的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故为足阳明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胃经下传犊鼻穴。
【功能作用】 约束并屯积胃经经水。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藏象】 梁丘穴如同位于胃经经脉中部的一个拦河水坝,针刺时它通过开放或升高拦河水坝来调节胃经上、下二部经脉中的经水量,以此达到改变胃经不同部位的气血比例从而实现调治
疾病
的。
【注】 梁门穴与梁丘穴功用相似,何以郄穴不在梁门而在梁丘?此是因为梁门穴所处为肉之小会,为溪,而梁丘穴所在为肉之大会,为谷,梁丘穴所约束的阴市穴内经水较梁门穴所约束的承满穴经水大得多之故,所以梁丘穴为胃经之郄穴,且善治
本经
急
性病
。
35 犊鼻
【别名】 外膝眼。
【穴义】 胃经经水由此经过并带走脾土微粒。
【名解】1)犊鼻。犊,小牛也,脾土也。鼻,牵牛而行的上扪之处。犊鼻名意指流过的胃经经水带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质为梁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从梁丘穴的高位流落本穴的低位,经水的运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经水承运而行,如被牵之牛顺从而行,故名犊鼻。
2)外膝眼。外,外部。膝,
膝部
。眼,凹陷之处。外膝眼名意指本穴为膝外凹陷处,无它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下流
足三里
穴。
【功能作用】 清刷
膝关节
中的脾土微粒,保证膝关节的伸缩自如。
【治法】 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36 足三里合穴,属土。
【别名】 三里,下陵,胃管,鬼邪,下三里。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较大的气血场。
【名解】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
手三里
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足三里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场。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足三里。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足三里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
5)胃经合穴。因胃经自
厉兑
穴起,足三里穴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
五行
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
风木
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 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燥化脾湿,
生发
胃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7 上巨虚 大肠合穴。
【别名】 巨虚上廉,上廉,巨虚,足上廉。
【穴义】 胃经气血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
【名解】1)上巨虚。上,上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也。上巨虚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低的天部层次,较高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足三里穴传来的气化之气,因其气水湿较多而滞重,至本穴后所处为较低的天部层次,天之上部的气血相对处于空虚之状,故名上巨虚。巨虚上廉等其余穴名之名意与上巨虚同,上廉,指上部气血物质虚少、廉洁之意。
2)大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大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大肠经合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后的湿热浊气。
【运行规律】 散热缩合后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汇聚天部浊气冷降下行。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8 条口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形成风气。
【名解】 条,木之条也,风也。口,气血出入的门户也。条口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以风的形式而运行。本穴物质为上巨虚穴传来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其量及范围皆大,经本穴的狭小通道下行时是快速的通行之状,如风之运行,故名条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 快速传输胃经的冷降水湿浊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39 下巨虚
小肠
合穴。
【别名】
下廉
,巨虚下廉。
【穴义】 胃经气血在此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
【名解】1)下巨虚。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下巨虚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较低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汇聚而成,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少,故名下巨虚。下廉、巨虚下廉名意与下巨虚同,廉为廉洁,指气
血虚
少之意。
2)小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小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小肠经合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 气态物质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0
丰隆
足阳明络穴。
【穴义】 胃经浊气在此沉降。
【名解】1)丰隆。丰隆,象声词,为轰隆之假借词。本穴物质主要为条口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轰隆有声,故名丰隆。
2)足阳明络穴。本穴位处胃经下部,气血物质为汇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为云化雨降之处,气压低下,胃经及
脾经
天部水湿浊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阳明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化雨从天部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胃浊。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1 解溪 经穴,属火。
【别名】 草鞋带穴,鞋带。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
【名解】1)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
2)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
3)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分流胃经经水。
【治法】 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
42
冲阳
胃经原穴。
【别名】 会原,跗阳,会屈,会涌,会骨。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气化为阳热之气。
【名解】1)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冲阳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冲阳。
2)会原。会,聚会。原,本源。会原名意指本穴气化之气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胃经经水的气化之气,其气性温湿热,同合于胃经气血之性,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会原。
3)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本穴为脚背阳气的主要输供之处。本穴为胃经之穴,位处脚背,气血物质为气化的阳热之气,较之足部其它经脉各穴提供的阳热之气为多为强,故名跗阳。
4)会屈。会,聚会。屈,亏缺。会屈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此亏缺。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流来的经水因气化而不断亏缺,故名会屈。会涌名意与会屈同,涌指本穴的气化之气涌出穴外。
5)会骨。会,聚会也。骨,水也。会骨名意指解溪穴散解的地部经水有部分会聚本穴。
6)胃经原穴。本穴地部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合胃经之气血,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为胃经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 经水快速气化并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燥化胃经水湿,生发阳气。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3 陷谷
俞穴
,属木。
【穴义】 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名解】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2)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
内庭
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 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输送胃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44 内庭
荥穴
,属水。
【穴义】 胃经经气在此冷降。
【名解】1)内庭。内,里面也。庭,庭院也。内庭名意指胃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既有陷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又有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经水由本穴顺流至厉兑穴,天部的水湿之气则急速散热而冷降于地,降地之水局限在本穴之内,气血生于胃经亦回于胃经,如在庭院之内运动,故名内庭。
2)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回归之处,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胃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主要为天部之气,由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在本穴处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本穴属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之气及地部的细小经水。
【运行规律】 大部分天部之气冷降归地,小部分天部之气上炎天之天部,经水则循胃经下行厉兑穴。
【功能作用】 分清降浊。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45 厉兑
井穴
,属金。
【穴义】 胃经经水由此回归胃经的体内经脉。
【名解】1)厉兑。厉,危岸也。兑,口也,
八卦
之中以兑为口。厉兑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回流胃经的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内庭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因此体表经水从本穴的地部通道回流体内,经水的运行如从高处落入危险的深井一般,故名厉兑。
2)胃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胃经体内经脉相通,故为胃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的经水,其运行是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由于受地之地部的高热作用,流入的经水快速气化而成为气态物并由本穴上行天部,气化之气有肺金的秋凉之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极小的地部经水及大量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经水由体表流入体内,湿热水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功能作用】 沟通胃经体表与体内经脉及交换气血物质。
【治法】 点刺出血。
【注】 承泣、厉兑二穴皆为胃经连通体内体外经脉气血的出入口,与中脘穴募集的气血物质有较大的关系,中脘穴所募气血中阳气上走承泣穴,阴液下传厉兑穴。
来源http://z.book118.com/008yiyao/030/��Ѩ̽Դ.htm
胃经
,
气血
,
泻针
,
冲脉
,
大肠
相关帖子
•
中医大家张锡纯:论治中风有特色!
•
谈西医血液循环与中医经络气血的关系
•
人体是怎样生病的?
•
阴阳九针:通天彻地第一针
•
怎样辨证论治?(续)
•
从脉用药之二十七:治无病需补养例
•
中医可以治愈血液病的原理
•
你能都读懂吗-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中医的治病、调理、气血都是在干啥?不可不知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