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01|回复: 0

但愿众生悉离苦---小议湿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0 05: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夜来凄戚声,湿邪知多少”
  湿邪危害很大,病往往是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为什么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纠缠不清……
  此类患者,谈起这些难言之隐时,许多不同的个体感受都流露出无奈和痛心,西药中药皆不济事,起作用也是一时的作用,甚至连症状都不易缓解?确实有很多的患者心里越来越堵,辗转求治看10个中医大夫,有9个说是火气大。动不动就讲这个也热,那个也湿热下注,都要吃清热泻火药。殊不知,雪上加霜,病只会越来越重。就这样三五年,七八年甚至十余年,真是苦海无边……,求医无门。
  不禁想,同样的治病,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余思付良久,久久不敢下笔。切勿人云亦云,若是这样应付患友于心何忍?因为我跟诸位一样,并不想稀里糊涂的。问题是大夫怎么样和患者之间有一个好的沟通?
  我今天说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湿病,实际上人得病往往会很复杂,一般情况下,单独的湿病可能不是太常见,常常见到的往往会很复杂。可能会合病、杂病。体内有湿气总要与别的邪气为奸,本质是湿、热、寒、水、火相争参与其间,也是不好处理的原因所在。
  湿病症状多粘腻不爽,湿热体质的人性情比较急躁,很容易得比较难缠的胆囊炎前列腺炎,女人的话瘙痒不止,易得妇科炎症。男人阴囊下坠潮湿淋漓,睾丸酸胀。会阴分泌物臭气熏天,奇痒难忍难以消除。小便不畅,大便粘滞不爽。湿从燥化,燥热灼伤津液大便秘结,脾约是也”。寒湿体质的人总是面色晦暗,性格多沉静、内向。痰湿体质的人易患痰饮、泄泻等病。湿病康复缓慢,是非常难以治愈的。
  当然,不就是清热泻火吗?不就是为了拿掉湿吗?好吧!清热燥湿,大剂苦寒,一开30付,这些药有没有用呢?用上这些药是会很快见效的。现代中医治病都搞这一套,虽然都是治病,可是大方向却截然相反。试想也许可以迅速见效一时,但能不复发吗?能彻底痊愈吗?权宜之计,延误了伏于患体之邪外透之机,有可能不久后复发症状更严重。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能起多少作用呢?是不是根本的方法?临证实践深知不是这么回事。
  有的病人已经虚寒得很厉害了,用附子尚恐不及,可病人还在喝凉药,医生还在清热解毒。对症治疗应该可以见效一时,但绝对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也许能很快抑制其患病症状,使临床症状消失,但是却损伤了正气,如果副作用阳气耗损了,就不仅仅是肝肾损害的问题,其实是草菅人命,是要折寿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值得患友细心地去琢磨,细心地去思考。现代生活何尝离开过老传统?亘古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造成上述的局面,很显然是多方因素造成。当然患者根本原因还是湿热、寒湿、痰湿体质。
  对湿的概念,什么是湿?怎么形成湿?湿从哪里来?余揣孤陋以传统中医之论,浅显解释之。
  古来,中医有风湿,寒湿,湿热,痰湿之别。本源是什么?不外乎外因和内因,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久居湿地所致。内湿多由偏嗜成癖、过食生冷和杂乱的饮食,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
  很多时候是水湿并称,所以湿虽从水中来,但它毕竟不是水。究其本性而言,其本是液体,含有湿在其中,亦自然是与火、热相关联的。火胜水,水化为湿气,因湿久留不除所以生湿热。水胜火,湿热中的热气消亡,湿从寒变,则为寒湿。
  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后天的因素非常重要,为什么多湿?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工作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破坏、施加都会对体质加一把劲……,工作生活压力不得不烦劳太过,朋友宴请聚会使得男士都没少喝酒,有时候作息非时。喜欢熬夜泡吧,喝酒抽烟,动不动第二天就上火。能吃什么呢?就能吃寒凉的东西、清火的东西。特别是酒这东西湿热之性最大,其乃是五谷杂粮发酵酿制,热量很高乃大热之发物。想必很多人贪图冷气,饮食不节,嗜食寒凉爱喝冷饮,爱吃凉菜。长期饮食不规律劳倦而伤胃,伤脾损及脾阳。浊气上逆则脘胀,清气下陷则便溏。气机不畅则营卫不和,时寒时热。这个“湿”的产生过多,把清窍给蒙蔽住了,就会产生产生昏沉,嗜睡。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春夏秋冬人也懒得动……手脚都冰凉?天怎么这么冷啊?早晨起床觉得特别疲劳,像被打了一顿的样子,浑身不清爽。整个人都昏昏欲睡,精神不振,到了上午总有人要“倒”下睡一会。何以阴霾弥漫?为什么产生这个现象呢?这个湿往上走,当然就会影响清窍的神明。这个昏沉来了确实让人无法抗拒,体内寒了,没有太阳来温暖,当然会产生一些水气水饮了,且寒湿最伤人阳气阴精,正气受损,故它病蜂拥而生。看到这样的情况,真是十分痛心。故正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老话。
  我送给诸位的一句话:大环境我们是改变不了的,但可以把自己变得健康快乐。六经赅万病之理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再难的问题,再难治的病,都可以在经典里找到落身处……。能得到中医之神的垂青,也绝非偶然,必是福报
  中医诊病首先要识阴阳。郑钦安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伤寒派的辩证呢,就是三阴三阳而已。所以要首辩阴阳,看一看属于阴证,还是属于阳证。阳证就是热、实。阴证就是虚、寒。接下来是病机的诊断,湿为病因,寒热为病性,表里为病位,病因病性加病位组合为病机。
  理论明白了,理法明,病机出,治则确立之后,那么临证怎样运用呢?治疗湿气病的方法,依我愚见,探讨如下:
  宜辨证(病机)与对症相结合,以病机作指针,据病机确立治则,制定方药。祛邪扶正标本兼治,重点治本。病机为本,证候为标,治病必求于本,针对病机而治即是治本。
  只要思考到了阳明湿热、太阴虚寒、少阴匮乏这个份上,那就抓住了本质,能够这样来思考问题,天下无难事尔!
  1、湿热的人体就是湿、热二者打架厮杀,缠绵难愈。从生活这个角度去论,风一吹,地面便立马会变干。很容易理解湿,很容易理解如何燥湿。苦能燥湿,治病也可以借用这个方法,由此想到苦寒乃是治湿热的正法。
  谨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古训。说湿性本热,苦何以燥湿,中药三黄这三味药都有共性就是“燥湿”,清热除湿清泄伏火。
  湿重的化湿为主,清热化湿、宣通气机,可选用三仁汤
  热重以清热为主,选用三黄泻心汤茵陈蒿汤。
  泻肝火泻肝利湿,选用龙胆泻肝汤。
  湿热内蕴,湿热下注,选用茵陈五苓汤。数方合用,共奏清湿热,调气机之功效,切中其发病机制,故而药后疗效满意。道可道非常道啊,医生诊治病也是一样,运用大等孟浪兵团之药作战,方药虽杂,是不得已而为之。
  由于湿热内蕴,津液被湿热遏阻而不能流通敷布,实际上阴津已受耗伤。里热独盛面生油垢,口不仁渴饮水浆,腹满,身体沉重,难以转侧,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遗尿,热扰神明谵语。以退热保津养阴为主,方白虎汤
  燥热耗伤津液特甚,必以白虎加人参汤大补元气,生津止渴。
  阳明燥热邪盛,而大便秘结成实。三黄是最苦寒的药,其性至阴,用这个三黄加在湿邪上,很多的时候只能是雪上加霜,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这个代价就太惨重了。这个时候要改用润燥的方法来,还要养阴。一个清火,一个养阴,以承气剂泻燥热实邪,加入玄参麦冬生地即增液承气汤,从而保津养阴。
  因湿热伤津,故发热渴饮,小便不利,滋养阳明燥热而清利湿热。主方猪苓汤。
  用中医的话来说,湿属于阴,热属于阳,二者融合在一起湿性黏浊,如油裹面,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但治湿不能过用苦寒药,是符合临床实际的。皆需根据具体的症情主次作细致的施治,才能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久用清热解毒,利湿之药更损脾肾阳气。长此以往导致人体阳气渐衰,复加元气大损,变证丛生。
  2、湿为阴邪,湿从水中来。因此,潮湿的东西放到火上很快就变干燥了,这个道理很简单。潮湿是水,故火能治水,热能祛寒,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今人为患之病,亦是前医攻伐太过,属火上浇油而未能取效,所在都是元气大伤的地方。扶益温阳犹恐不及,岂可再施寒凉之剂,后悔都来不及。所以治湿不但不能用苦寒,反过来还要用温热,以温热来化湿燥湿。
  干燥相对的是潮湿,就像寒热相对一样。那么,祛除这个阴邪就必定要依靠阳的东西,这个时候用温药,附子干姜肉桂放胆用之。补肾温阳,益火之源。温热药下去,还有什么湿气可言。
  病痰饮者温药和之,温阳化饮:方药:苓桂术甘汤
  温阳利水,补肾散寒方药:真武汤
  3、要在辨证时找出疾病的根性,审因论治,不然的话只是对症治疗,疗效很难提高,甚至酿成坏症。为什么多湿?为什么久久不祛?
  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源源不断的侵入。调理原则是补气健脾为主,久之脾健,湿自化。健脾方药:二陈汤,六君子汤
  水湿为阴邪,得温方可散,采用补火生土,化痰祛湿之物。温中散寒方药:附子理中汤
  4、湿这个事物,湿病是标,伏寒是本。病症已去,不忘继续鼓舞正气。肾藏一身之元阳,是大局,是根本,是整体。脾阳有赖于肾阳的温暖,脾运则水、湿自行也。水湿、水饮、水气离开了阳气的蒸腾是不成的。人身全靠火来保养,设无火,岂不冰冻而死。应以培补元气,穷追剩寇,八味肾气丸就解决了源流的问题,达到了扶正固本的目的。
  临证一途,祛邪、扶正两者往往是相依而行,无论哪一方都不可等闲视之,这是我辩治诸凡病症之总的思路。诸病,“标”无非是一虚一实,一出一入,一寒一热,一水一火的问题。“本”无非是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矛盾,以防死灰复燃,而一劳永逸。依我之见:关键的还是一个理,一生二,二生三。明白了一,就明白了二,明白了二,就明白了三。理搞清了,事情就好办了。
  中医有句古话:“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当一切都是功利,当别人都在快的时候,在你追随遗失的中医的时候,尤其治疑难杂病慢性病要缓要慢,你要慢啊。同样,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就看你有没有耐性,就看敢不敢承担。这个道理大家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啊。
  由此想来,我这一代中医是一开始就缺失了很多很多……,虽然老一代中医有年代和环境的优势,但到我这一代优势已所剩无几了,认真专注很多人都做不到了。坚定不移更是扯淡,没有了。事实上,很多患者也没有涉及到这些古朴的东西,王道无近功啊,只因我们先入为主,以科学数据为尊,又唯恐“快速”而不及,都是与这个日常生活隔离的。因为一切都是那么快,所以人们忘了慢。之所以如此,正如孔圣所云: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只因我们,只因我们把“大道至简”看得太低了,所以,不自明,不自知,所以,积重难返。切记!切记!我自知,治外感如将,治杂病如相,知易行难啊。幸而有患友听信余言,衷心播下希望的种子,终于获得了痊愈和健康的体魄。这个倍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