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56|回复: 0

六经为规矩,方证是把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0 11: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时候命运安排就是这么巧合。这运气?70后的“斯文小生”回首过往路,中医时光洗礼十数载,跌跌摔摔,起起爬爬,这已是我习惯的人生。一天忙完了,闲座下来,一杯清茶,品味经方品味人生。挺好玩的,一个人有点傻气也有点可爱!
  于那个已然淡出古风的时代,遍尝江湖酸甜苦辣,世事如棋局人情纸半张。问世间,英雄有谁堪?因我没有天赋也没有背景,更是野路子出身,干中医又不太讲究,故入行多年仍然平庸。偏偏又是个有野心的人,时常感慨道:做人要自强不息,才可以梦想成真!其实这么多年来,年岁见长深谙沉浮生存的道理。但个性所谓八面玲珑。又有些虚伪了,更让我生厌。独独布道原汁原味的古中医,自己既演且导,宜古宜今,笑傲大佬与小主,前后各有风采。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如鱼得水,自行体会,乐哉!乐哉!
  回想这些年的努力,一直践行着自己的野性中医思维。“盗梦”古典中医,当俊朗的脸庞和结实的臂膀只成为岁月里的影像,自己也没了少年的轻狂,没了青年的火热,一切都慢慢沉淀了下来,如同这杯清茶。淡淡的清茶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自我,品味经方。
  古人说,做学问,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岁月流转、苦尽甘来,三十七岁终成,“怪人”当之无愧。
  芸芸众生,纵有金银万千,谁能没有一点小病小灾的…?但是对慢性病要断根,或者用西医的手段治疗,苦自苦矣,豪无能力改变。普通中医一般更是无能为力的,中西兼顾面面俱到,用药不寒不温,治病不死不活,时方派基本上都是靠这个办法混的。
  性病要靠自身机能的恢复来解决,最好的办法是按照经方治疗,一般见好就收,没有说中医见效慢的。
  伤寒论本身也许是不全面的,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唯有经过岁月淘洗和时间考验的瑰宝,才能成为永恒的经典。但是作为一个中医如何对待它确是一个大问题。
  经方派要么大寒要么大热,搞对了是立杆见影,搞不对要出人命,没有真功夫是不敢下手的。连药店也不敢随便抓药,特别是大剂量温热的药物。按照伤寒麻黄附子的量,没有一个药店敢抓的。
  一豆灯光苦求真,学用伤寒很幸福。从临床疗效方面总结,治重病大病,要选用经方。这变化力度太大了,而结果又是极好的,亦是祛疾之利器。
  我学和用仲景学术,一直在这一路上践行。天道酬勤,我确实很用心,很专注,很卖力。自我开始行医至今已经10多年头了,一直得到历练。天随人愿,如今我已经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行医之路。专学专用《伤寒杂病论》,令我非常震惊,感触良多。临证治病若先抱成见度长短,难免一叶遮目而方向易位。明六经知方证,只有守六经、方证,选方用药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临床实践证明,明辨病机是选方关键。阳虚水饮、痰饮、湿热、淤血、虚寒等等皆是病机。
  一腿踏进了经方学堂,懂得了“六经”的含义,知晓了胡希恕先生说“辨方证才是辨证论治的尖端”。买了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汇参》,读过日本汤本求真《皇汉医学》、尾台榕堂《类聚方广义》等等。博采众长,临床上沿着“六经”传变规律议定病位,按仲景条文索方,厘定相关汤证,力求“方证相应”。每次治病,都要想条文、背条文,条文怎样说临床就怎样用,一发而不可收拾。
  正所谓有这么一种因缘,而“登堂入室”。我一边用六经临床辨证一边学仲景条文,或“方证”的灵活运用,随即日渐深浓,运道来哉。不管是解释病,还是治病,都可以将患者以前的疑问统统解答。从容不迫的收集病史、症状、体征,辨别病性、病位、病态与“六经”相结合,再结合“方证”的特点运用经方来进行辨证治疗。最后,就盯着病人瞧好吧!!什么样的病都能治?出乎意外且合乎情理,这在认识我的人眼里是件相当神奇的事,对我也是赞不绝口。都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学会的,这种本事?
  想到这里,难免有些激动和喜悦。这次摇头晃脑的写一写,主要是找感觉。很重要啊,六经为规矩,方证是把尺。不过最后,在这里我说:“选择古中医,很幸运,势必让患友们体会到大道至简的奥妙所在。太阳底下本来就没有新鲜事,我更没有什么好显摆的?我也是在无意识中私享了前人的专利,这亘古稀缺的资源本来就不该唯我独享。需要说的太多?反正谁都没错?我也无所谓,还是以学为主,看实用的书,来日方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