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木易生的博客
›
药性切用
返回列表
查看:
255
|
回复:
0
药性切用
[复制链接]
木易生
木易生
当前离线
积分
1
发表于 2015/10/11 04: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第一条:
白芨
兰科植物白芨的块茎
《
本经
》谓“甘根”,主痈肿、
恶疮
、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
本品色白入肺,性粘而涩,故能入肺
止咳
血;其汁富含粘液,故对
胃肠
粘膜有保护作用,对消化道
溃疡
有较强修复作用。
主治:
1、
肺结核
:对服用抗痨药疗效不佳或缓慢者,加服白芨细粉,每次3克,每日三次,疗效甚佳!
2、治疗矽肺:白芨细粉,每次5克,每日三次,三个月一疗程。
3、治疗手足
皲裂
:白芨细粉,说调后塞之,勿犯水,数日即愈!
4、
烫伤
:白芨细粉,
麻油
调敷。
5、慢性
鼻窦炎
:白芨细粉,酒糊为丸,每次5克,每日三次,
黄酒
下,半月愈!
6、肺
热咳
血不止:白芨细粉,每次5克。(另方:
竹茹
30克 炒
白芍
30克亦效佳 )
7、疔疮、肿疮。用白芨粉半钱,澄水中,等水清后,去水,以药摊厚纸上贴于患处。
8、重伤
呕血
。每日服白及末,
米汤
送下。
9、刀伤:用白及、煅
石膏
,等分为末,洒伤口上。
个人经
验方
:
白 芨80克 元 胡60克 金果榄50克
海螵蛸
50克
干姜
60克
浙贝母
50克
黄连
50克
砂仁
30克
苍术
50克
沉香
50克共为极细粉,每次5克,每日三次,治疗消化道溃疡,疗效极佳!
话外:白芨沾水后极粘,吹笛子时,用其贴笛膜甚佳!
第二条:海螵蛸
为
乌贼
的
干燥
内壳。 咸,微温,入
厥阴
血分
。
功用主治:
除湿
、制酸、
止血
、敛疮。治胃痛吞酸,吐、衄、呕血,
便血
,
崩漏
带下,血枯
经闭
,腹
痛症
瘕,虚疟泻痢,阴蚀烂疮。
1、治胃痛,
吐酸
:海螵蛸50克,
贝母
、
甘草
各20克,
瓦楞子
4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5克。
2、治胃出血:海螵蛸50克,白芨6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5克,日服三次。
3、治
吐血
及
鼻衄
不止:
乌贼骨
,
捣细
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二钱。
4、治积年肠风下血,面色萎黄,下部肿疼,或如鼠你,或如鸡冠,常似虫咬,痛痒不息:
绿矾
二两(烧令赤),乌贼鱼骨一两(炙令微黄),
百草霜
一两。捣罗为末,用
粟米
饭和丸如
梧桐子
大。每于食前,煎赤
糙米
汤下三十丸。
5、治小便
血淋
:海螵蛸末3克,
生地黄
汁调服。
6、治妇人
漏下
不止:乌贼骨、
当归
各50克,
鹿茸
、
阿胶
各75克,
蒲黄
25克。共为细粉,空心酒服,每次5克,每日三次日三。
7、治跌破出血:乌贼鱼骨末敷之。
8、血枯:四乌鲗骨、一蔖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
素问
》)
9、治
哮喘
:海螵蛸,焙干研成细末。每日三次。 每次3--5克,温开水送服。
10、治
阴囊
湿痒
:乌贼骨、蒲黄、扑之。
11、目中一切浮翳:乌贼鱼骨,细研和蜜点之。
12、治下肢溃疡:海螵蛸六两,制
甘石
一两,
赤石脂
二两,熟石膏三两。研细末,灭菌后,瓶贮备用,如疮口局部肌肉乌紫者,取上药百分之八十,加入
肉桂粉
百分之二十。将药末撒于疮口以不见肉为度,每早、晚各换药一次,外贴适当软膏。第二次换药时,创口不宜用水洗涤,用消毒棉球揩去陈药,或用油料将陈药涂湿后擦去。(《浙江中医》)
第三条:
莱菔子
善升善降,炒则降多于升,生则升多于降,该药
降气
化痰、理气宽肠,并有
通便
之力。
凡痰热壅肺,胃内食积,
腹胀
便难,以及食补药后
胸闷
纳呆,用之均有神效。
朱丹溪
盛赞其有推墙倒壁之功。
温岭阎羽临
老中医
曾治一患儿,出生20天,
大便
不通,腹胀如鼓,食即剧吐,如喷射状,面色绯红.取生莱菔子3克打碎煎汁5-8毫升置奶瓶内让患儿吸吮,再削取肥皂如小指大,以温水擦磨肥皂头缓慢导入
肛门
中约3-5厘米来回抽动几下,
服药
后不久,解
黄色
稀便三次,腹胀消失,无呕吐,吸乳正常。
第四条:
仙人掌
仙人掌又叫观音掌、神仙掌、龙舌等,作为药物,它最早见载于清代的《
本草纲目
拾遗》。中医认为,仙人掌性味苦寒、无毒,既可食用,也能作药用,主要有
清热解毒
、
行气活血
等功能。仙人掌全年均可采集入药,以鲜用为主,也可切片晒干备用。
仙人掌在一般口服配方中使用较少,但在我国
民间
,它作为单方验方使用却十分普遍,并且疗效突出。下面就介绍几个仙人掌治病验方于下:
1.
牛皮癣
将仙人掌去刺,切成小块,微火焙黄,
研末
,再用凡士林调成糊状。用时先以温水清洗患处,再涂以药膏。每日上、下午各1次。
2.
腱鞘炎
取一块面积稍大于
腱鞘
炎病变部位的新鲜仙人掌,除去毛刺再将一面的表皮层刮掉,用去掉表层的一面贴敷于病患处,以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一般治疗3~7天肿胀、
疼痛
消失。
3.静脉炎方法:取适量新鲜仙人掌,刮去外皮及刺,捣成糊状,加
冰片
1~2g搅匀,涂在患处皮肤上,用纱布包扎加以适当固定,每日2次,一般连用7天。
4.足跟痛取仙人掌1片,将刺刮去,用刀片从中间剖开,敷在脚跟处,胶布固定。若在冬天,可将剖开面在炉子上烘几分钟,然后敷贴。每日敷药1次。
5.
带状疱疹
方法:
青黛
10g,冰片5g,鲜仙人掌100g左右。将青黛与冰片共研细末,将仙人掌洗净刮刺,与上粉共捣成膏即成。将患部常规消毒,有水泡者将其轻轻挑破,待泡液自然流尽后,敷上膏一薄层,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30分钟可除痛。
6.
习惯性便秘
取食用仙人掌片(最好是生长2~3个月的),去刺及外皮,切成块后用冷开水浸泡除去黏液后食用。每日食用30~50g左右,可长期食用。口服后最短2天排出大便,最长者5~7天排出大便。
7.胃痛仙人掌30~60g,猪肚1个。将仙人掌装入猪肚内,入锅加适量水,以文火炖至热烂。喝汤,食猪肚。适用于
气滞
血瘀
,胃痛年久不愈等症。
8.
骨质增生
鲜仙人掌、鲜
苦参
各适量,洗干净后一起捣成稀糊状,敷在患处,用纱布包扎,外裹塑料袋或保鲜膜,每天早晚各换药一次。
9.
银屑病
鲜仙人掌50g,去刺和皮,然后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每天1次。
10.单纯性
肥胖症
方法以:取新鲜仙人掌巴掌大一块,去除刺及皮,捣碎后加1个
鸡蛋
,搅匀,将30ml
蜂蜜
放入锅中加温,再拌炒食用,每周3次以上,能起到一定
降脂
、
减肥
作用。
第五条:
藁本
辛,温。归
膀胱经
。
其气雄壮,升阳而发散风湿,上通巅顶,下达肠胃。
寒
气郁
于
膀胱
经
头痛
必用之药;巅顶痛,非此不能治。
《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皆清阳不振,厥阴之气郁窒不伸为病,温以和之,升以举之,解结除寒,斯急痛可巳,疝瘕可除。
功能主治:
祛风
,散寒,除湿,止痛。
用于
风寒感冒
,巅顶疼痛,风湿肢节痹痛。
1、
感冒
风寒引起的头痛、巅顶头痛、
偏头痛
,常与
川芎
、
白芷
等配伍应用。
2、对于风寒湿邪所引起的风湿痹痛、肢节疼痛,常与苍术、
羌活
等配伍应用。
3、治疗疥疮用藁本煎水洗浴。(加
硫磺
粉效更佳!)
4、
子宫肌瘤
、
卵巢囊肿
、鹏腔积液、
妇科
肿瘤
等疾患,凡辩证有寒者,均可加此一味利
下焦
之
湿,消阴障之气,效佳!
第六条:
生石膏
为天然层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矿石,色白,质重,有光泽,碎之可看出透明的结晶
《
神农本草经
》说:“石膏主
中风
寒热,心下气逆,惊喘,
口干
舌焦”
《
名医
别录》说:"除时气头痛身热,
三焦
大热,皮肤热,胃肠中隔热,止淸渴烦逆”。
清代文豪
纪晓岚
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记载1793年的京城大
瘟疫
,有桐城医士,投大剂石膏,活人无数。近代
张锡纯
喜用生石膏,并与西药
阿斯匹林
同用退热,名“
阿司匹林
石膏汤”。近代北京四大名医的
孔伯华
善用石膏,雅号“孔石膏”。
石膏证:1烦渴喜饮;2 恶热多汗;3 舌面干燥;4脉洪大,
浮滑
。
今年盛夏曾治疗一女,以
鼻塞
不通为主诉;其人干瘦,且有恶热多汗,喜喝水,
便秘
,舌干瘦,脉浮滑。与白虎加
人参
汤两剂,鼻塞消失。
第七条:
枳壳
性味苦;酸;性微寒
归经:肺;脾;肝;胃;
大肠
经
功能主治:胸隔
痞满
;胁
肋胀
痛;食积不化;脘
腹胀满
;
下痢
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脾胃虚弱
及
孕妇
慎服。
炒枳壳一味临床我经常使用,简单介绍几种使用心得。
1、与理气药通用,治疗
中焦
气滞食积引起的
胃脘
胀痛。枳壳有降
胃气
作用,配合
木香
厚朴
等对于中焦气滞效果很明显,枳壳也有消食作用,对于食积、中焦不运都有明显效果。
2、于补益剂同用,特别是补益中焦的,一可运药,不至于呆补留寇,二可恢复中焦气机运行,不至于香燥耗气。个人常用
补中益气汤
加枳壳,另外
枳术
丸也比较常用,对于
脾虚
中焦不运,效果也比较明显。
3、与化痰药物同用,一些外感痰湿,用化痰药加一些理气药物(如枳壳、
薤白
等)会事半功倍。
4、大
剂量
(60克以上)枳壳、
枳实
煎水外洗,可以治疗脱肛、子宫脱垂.....
5、配伍大剂量枳壳(30克以上)可以舒张
输尿管
,治疗输尿管
结石
效佳!
6、枳壳配
桔梗
,一升一降,调节中焦气机,疗效很好!
第八条:
肉桂
性大热,味辛、甘。
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
通经
。用于
阳痿
、宫冷、心
腹冷痛
、虚寒
吐泻
、经闭、
痛经
、
温经
通脉。
入
足厥阴肝经
,温肝暖血,破血消症,逐腰腿湿寒,驱腹胁疼痛,强
心脏
,温暖血分寒湿。
凡
肾阳虚
衰,
虚火
上炎,用此有引火归原之效,如
牙痛
、
咽痛
、心胃痛、
霍乱
呕吐等症,服之颇效。
阳虚
肾寒
,体素
细弱
者,泡开水常服,能却病延年。
夏天吃菌子
中毒
,呕吐或
泄泻
,用肉桂少许泡服。
无论真假霍乱,吐泻交作,腹中绞痛,医药不及时,急宜肉桂研细粉5-10克,服之颇效,有益无损。
到山岚烟瘴之地,常吃肉桂粉末或泡水服之,可免瘴气之侵。
乘车
晕船
呕吐,吃肉桂粉末少许立效。
服用
附子中毒
,麻醉不安者,好肉桂8-10克泡服,轻者立即可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腰肌劳损
:肉桂、
白术
、
三七
各等分,共为末,
白酒
冲服,每次8克。
第九条:
桂枝
辛甘温。为辛甘化阳代表药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1、用于外感风寒表。,
不论
有汗
、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
生姜
、
大枣
等同用,以
调和营卫
,如
桂枝汤
;表实无汗者,常与
麻黄
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
麻黄汤
。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
常与
附子
、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
胃寒腹痛,喜温
喜按
,常与
饴糖
、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
建中汤
。
血寒
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
吴茱萸
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
温经汤
。
心悸
脉
结代
,常与
炙甘草
、人参等同用,如
炙甘草汤
(用桂枝抑制
生地
之
寒凉
,并通行
血脉
)。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
蓄水
。心
脾阳
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
头晕
等痰饮证,常与白术、
茯苓
、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
苓桂术甘汤
。
膀胱
阳气
不化而
小便不利
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
猪苓
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
五苓散
。
心阳
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
桂枝甘草汤
。
4、与
活血化瘀
药同用,治疗症瘕积聚,如
桂枝茯苓丸
。
5、桂枝走血分,引药走左上肢,治疗左上肢的疼痛;
桑枝
走
气分
,引药走右上肢,治疗右上肢疼痛。
6、“木得桂则枯”,其性善
平肝
气,凡肝气上逆,均可配伍使用。
第十条:
细辛
《本经》列为上品,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
拘挛
,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
长寿
。
“本品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禀
少阴
泉下之阴水而上交太阳之药”
功用: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
2、温经止痛:用于
寒邪
入络之肌肉
关节痛
。类似如西医所说的
重感冒
,采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
,辩证准确,一剂就好
3、温化
寒痰
: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
支气管炎
。配伍
半夏
、
五味子
、干姜,如
小青龙汤
。
4、宜通肺窍:用于
鼻炎
、
鼻窦
炎因寒而起,配伍鹅不食草。
5、治
口疮
:10克细辛细粉加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填入
神阙穴
,上覆塑料薄膜,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12小时取下,6小时后再敷。
用药
期间不宜熬夜,忌食辛辣、
油炸
、肥腻食品及酒类,适当多吃蔬果,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大便通畅。(吴茱萸粉外敷
涌泉穴
也有此效)
第十一条:浙贝母
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擦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浆汁,切厚片或打成碎块。
【
药性
】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
化痰,散结消痈。
【应用】
1.风热、痰热
咳嗽
。本品功似
川贝母
而偏苦泄,长于清化热痰,降泄
肺气
。多用于治
风热咳嗽
及痰热郁肺之咳嗽,前者常配
桑叶
、牛蒡子同用,后者多配瓜蒌、
知母
等。
2.瘰疬,
瘿瘤
,乳痈疮毒,
肺痈
。本品苦泄清解
热毒
,化痰散结消痈,治痰火瘰疬结核,可配
玄参
、
牡蛎
等,如消
瘰丸
(《医学心悟》);治瘿瘤,配海藻、
昆布
;治疮毒乳痈,多配
连翘
、
蒲公英
等,内服外用均可;治肺痈咳吐
脓血
,常配
鱼腥草
,
芦根
、
桃仁
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同
川贝
母。
【鉴别用药】《
本草
纲目》以前历代本草,皆统称贝母。至明《本草汇言》始有本品以“川者为妙”之说,清《轩岐救正论》才正式有浙贝母之名。川、浙二贝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川、浙二贝共有,但以浙贝为胜。
【
古籍
摘要】
1.《本草正》:“大治肺痛、
肺痿
、
咳喘
、吐血、
衄血
,最降痰气,善开
郁结
,止疼痛,消胀满,
清肝
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
黄疸
,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
喉痹
,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2.《本草纲目拾遗》:“
解毒
利痰,开
宣肺
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3.《本经逢原》:“同青黛治人面恶疮,同连翘治项上结核。皆取其开郁散结,化痰解毒之功也。”
ymg2000的运用新得。
1、咳嗽,清热化痰,这点就不说了,比较常用。
2、对于一些消化性溃疡,其实这点很多中医杂志也有介绍,上面也有说到。
3、用于肠痈,也就是西医的急、慢性
阑尾炎
,配合
红藤
煎、
大黄
牡丹皮
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这个我也比较常用,
十八反
中有半蒌贝蔹芨攻乌,但我在临床上应用却未见一例反映患者,附子是先煎一小时。
第十二条:三七
【性味功效】性味归经: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肺、大肠经。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主治:咯血、吐血、便血、衄血、崩漏、
外伤
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用量:3-9g,研末吞服,每次1-3g。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三七的个人经验:
1、溃疡性
结肠炎
、急性节段性坏死性小
肠炎
:三七粉冲服效果较好。
2、高粘
血症
:三七粉
龙胆草
冰片按照20:10:1的比例共研成细粉,冲服或灌胶囊内服,每次5克,每日三次,效果不错。
3、小外伤出血,直接撒上三七细粉,包好伤口,几天就好。
4、腰肌
劳损
:肉桂、三七、白术等分为末(痛甚加
延胡索
),黄酒或白冲服,每次8克,每日两次,效果很好。
第十三条:细 辛
《本经》列为上品,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寿。
“本品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阴水而上交太阳之药”
功用: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藁本。
2、温经止痛:用于寒邪入络之肌肉关节痛。类似如西医所说的重感冒,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辩证准确,一剂就好
3、温化寒痰:用于稀痰壅盛的慢性支
气管炎
。配伍半夏、五味子、干姜,如小青龙汤。
4、宜通肺窍:用于鼻炎、鼻窦炎因寒而起,配伍鹅不食草。
5、治口疮:10克细辛细粉加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填入
神阙
穴,上覆塑料薄膜,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12小时取下,6小时后再敷。用药期间不宜熬夜,忌食辛辣、油炸、肥腻食品及酒类,适当多吃蔬果,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大便通畅。(吴茱萸粉外敷
涌泉
穴也有此效)
第十五条:
何首乌
历史始载于《开宝本草》有赤、白二种。赤者即指本品何
首乌
。白者为萝摩科耳叶牛皮消根。
来源 蓼科何首乌的块根。
产地 以德庆产为地道药材,为栽培品。而市场上商品主流多为野生品。
性状
团块状或纺缍形。
表面红棕色,有纵沟和横向皮孔。
断面淡红棕色,粉性,中心有较大的木心状环纹,皮部有如云朵状花纹环绕—“云锦花纹”。
成分
含蒽醌衍生物——大黄酚、大黄素等。
卵磷脂
类成分——磷脂酰胆碱等。
芪类化合物——水溶性主要成分。
含铁、锌、锰、钙等微量元素。
性味归经
制首乌:甘、涩,微温。归肝、
肾经
。
生首乌:甘、苦,平。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主治
制首乌:
补肝肾
,益
精血
。
生首乌:润肠通便,解疮毒。
用于精
血亏
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
腰酸
脚软,
遗精
,崩带等证。
用于久疟、痈疽瘰疬、
肠燥
便秘。
用法用量及禁忌
10~30g,煎服。
大便溏泻及痰湿较重者不宜服。
首乌大多用作
治疗脱发
,
白发
及防
衰老
用品,个人从一老
中医学习
时发现下方治疗
脱发
效果不错:首乌20克、
黄芪
30克、生地20克、
熟地
30克、
黑芝麻
30克、
枸杞子
15克、
菟丝子
15克、川芎10克、白
蒺藜
15克、
女贞子
15克、
旱莲草
30克、当归10克。现大多数人都用作保健品,在
食疗
方面,对于白发,可用:制首乌、熟地各30克,当归15克,浸于1000毫升的粮食酒中,10~15天后开始饮用,每天约15~30毫升,效果也不错。
第十六条:附子
附子《
内经
》曰: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
寒咳
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1、各种休克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中医称为“
亡阳
”,附子与干姜、甘草合成
四逆汤
是
回阳
救逆的有效
方剂
。
2、阳虚外感风寒,加麻黄、细辛构成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汤剂对阳虚体质
神经痛
亦有奇效。
3、对呕吐、下痢伴见四肢冷、脉微者,加
葱白
或人尿
猪胆
,其代表方白通汤、通脉
四逆
汤,有大封大固之妙。
4、对年老体弱,有下半身冷、腰酸膝冷而无力等阳虚表现,加白术共奏奇功,代表方有近效白术汤。
5、年老体弱,足背
浮肿
、夜尿、频尿、脉沉弱等证,杂于
地黄
、泽泻中,如冬日可爱,此补虚之妙法也,其代表方金匮
肾气丸
。
6、风湿关节剧痛、肌肉拘挛、
运动
受限等,佐以桂枝或白术,如夏日可畏,共启
祛风除湿
之功,代表方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甘草附子汤
。
7、
慢性肾炎
、心功能不全伴有浮肿者,合苦甘之勺而补虚,合苦淡之苓、勺而温固,玄妙不能尽述,其代表方为
真武汤
。
8、附子有毒,一般
煎煮
时间长些或加用炙甘草与附子用量按2︰1配制,可避免其毒。
9、在抢救
危重症
特别是“亡阳”状态时,附子用量大,不能因惧其毒而错失时机,罪不容赦,有时大毒是起死回生
神丹妙药
。近日我用附子100克成功抢救一危重产妇并休克(当时西医使用升压药物无效,病人意识障碍
病危
通知其家属)
第十七条:
仙鹤草
【药性】苦、涩,平。归心、
肝经
。
【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应用】
1.出血证。本品味涩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全身各部的出血之证。因其药性平和,大凡出血病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如治
血热妄行
之出血证,可配生地、
侧柏叶
、牡
丹皮
等凉血
止血药
同用;若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可与
党参
、熟地、
炮姜
、
艾叶
等益气
补血
、温经止血药同用。
2.
腹泻
、
痢疾
。本品涩敛之性,能涩肠
止泻
止痢,因本品药性平和,兼能补虚,又能止血,故对于血痢及久病泻痢尤为适宜,如《岭南采药录》单用本品
水煎服
,治疗
赤白痢
,也可配伍其他药物同用。
3.
疟疾
寒热。本品有解毒截疟之功,治疗疟疾寒热,可单以本品研末,于疟发前2小时吞服,或水煎服。
4.脱力劳伤。本品有补虚、强壮的作用,可用治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而纳食正常者,常与大枣同煮,食枣饮汁;若
气血
亏虚,神疲乏力、头晕
目眩
者,可与党参、熟地、
龙眼肉
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解毒杀虫,可用治等疮疖痈肿、
阴痒
带下。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 。外用适量。
个人经验:临床上遇到
体虚
感冒、
久咳
、
盗汗
(血汗同源)常常加用 仙鹤草15~30g 。
第十八条:
血竭
【性味】味甘;咸;性平;小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散瘀定痛;止血;
生肌
敛疮。主
跌打损伤
;内伤瘀痛;痛经;
产后
瘀阻腹痛;外伤出血不止;瘰疬;臁疮溃久不合及
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1.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入
膏药
内敷贴。
【注意】凡无
瘀血
者慎服。
个人经验:临床上常用于创口久不
收口
(研末外用)、胃
十二指肠
溃疡(内服)、功血(内服,用前排除异位妊娠、子宫肌瘤等)
第十九条:黄连
【别名】黄连、川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
燥湿
,
泻火
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
心烦
不寐
,
血热
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
湿疹
,
湿疮
,
耳道
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
舒肝
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应用】
1.用于湿热内蕴、肠
胃湿
热、呕吐、泻痢等症。配
黄芩
、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
葛根
等以治泻痢。
2.用于
温病
高热、
口渴
烦躁
、血热妄行、以及热
毒疮
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
栀子
、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
赤芍
、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
天花粉
、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大苦
大寒
,过服久服易伤
脾胃
,脾胃虚寒者忌用。
苦燥
伤津
,阴虚津伤者慎用。
病例:
76岁的于大妈前几年得了一个怪病:
舌头干
裂,口腔干燥。于大妈舌头
干裂
的程度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出来的。她的舌头顺着舌纹横裂了数道深深的口子,吃进的食物常常陷进里面出不来,口腔里几乎没有
唾液
,使于大妈几乎不能进食,每顿只好喝点面糊糊。于大妈曾求治于许多医院,也吃过多种药物都不见好转。
有一天于大妈的儿子带她去看中医。一位老
中医师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后开了一大包黄连,让于大妈像吃糖一样把黄连放在嘴里含着。人人都知道世上最苦莫过于黄连,可于大妈让
疾病
折磨得已顾不得黄连苦,含着含着口水慢慢地就多了起来,时间久了,舌裂也就渐渐地好多了。
于大妈口含黄连大半年后,已经能够吃一些软饭了。随着饮食的好转于大妈的精神也好多了。他儿子逢人就说这中医中药就是神,黄连救了我老娘一命!
关于黄连的个人见解:
1、夏日煮上一些黄连水,换药时清洗疮口非常好,这是农村常用清洗伤口用的消毒水!
2、
新生儿
,可以采用黄连少许,煎水后喂一小勺,清理肠道,很有好处!
3、黄连配肉桂,交泰丸也,用于心火亢于上,肾阳亏余下,心烦
失眠
,效佳!
4、黄连、黄芩与干姜配伍,寒热平调,用于
消化系统
多种寒热错杂证的治疗!
第二十条:白术
苦、甘,温。归脾、
胃经
《
神农本草
经》: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健脾
益气,燥湿利水,止汗,
安胎
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
水肿
,
自汗
,胎动不安。
1、治疗风湿,麻黄加术汤,凡阴天疼痛加重者,重用白术,效佳。
2、肌肤
麻木
不仁者,运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
加白术,何也?白术健脾,脾主四肢,主肌肉也。
3、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
四君子汤
也
4、用于水湿停留、痰饮、水肿。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
大腹皮
等同用。
5、用于表虚自汗。本品与黄芪、
防风
同用,何也?白术健脾,培土生金,肺气得补,表得固也!
6、白术、苍术合为二术汤,促进胃肠蠕动,有类似吗丁啉作用。
7、
骨刺
、骨质增生,
补肾
药加上白术可治。何也?骨质增生、骨刺形成,为骨髓外溢,髓溢证,培土制水也。
8、腰肌劳损重用白术,效佳!何也?白术化腰部死血!
9、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肿、胎气不安等症,有内热者,可与黄芩等配伍;腰酸者可与
杜仲
、
桑寄生
等同用。
第二十一条:黄芪
配
地龙
对慢性
肾炎
蛋白尿
的消退有效。黄芪30-60g,地龙10-15g,熬服
慢性
肾病
: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
熬粥
,每日食用。
本人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
玉屏风散
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
肾功能
的效果
1、黄芪的用量很有学问。25克以下对
血压
又升高作用,而30克以上有
降压
作用,当然具体剂量没法说,因为质量不一样,但这个范围,还是可以供大家参考的。
2、黄芪色白入肺,味甘入脾,为健脾
益肺
补气之良药。
用量在30克以上,病人会有腹胀的感觉,这与黄芪入脾,患者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有关系。
读书时老师讲过可配伍
陈皮
,临床发现,配陈皮后,患者矢气增多,也就是说,黄芪吸收不了的部分以矢气的形成排除,不能起到补气的作用。本人通过研究发现,配伍
鸡血藤
则不同,鸡血藤木质部疏松多孔,借此能够通过
经络
将黄芪之补力输送周身,疗效甚佳,而无腹胀之忧!
3、
脑出血
病人,经络严重受损,
元气
大量外泄,补气为第一要务。所以对于脑出血
后遗症
的恢复,必虚大剂量黄芪,配伍活血药物(将黄芪之补力输送周身);临证时本人采用黄芪100克,鸡血藤30克,即可代替补阳还五汤。其中深意只有静心参悟方能明白!!
4、黄芪入脾肺而补阳,可使阳气升腾,好比“地气升腾至空中”;临证时,凡上焦有火者当配伍知母,好比“阴云四合,地气化为云雨”,这是张希纯的心悟,不可不知!
5、疮家久久不愈,为
正气
不足,黄芪能
托毒
外出,配合天
花粉
、连翘疗效神奇!
第二十二条:甘草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
补脾益
气,
祛痰
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应用】
1.心气不足,脉结代、
心动悸
。本品能补益心气,益气复脉。主要用于心气不足致而结代,心
动悸
者,如《
伤寒
类要》单用本品,主治伤寒耗伤心气之心悸,脉结代。若属气血两虚,宜与补气养血之品配伍,如炙甘草汤(《
伤寒论
》)以之与人参、阿胶、生地黄等品同用。
2.脾气
虚证
。本品味甘,善入中焦,具有补益脾气之力。因其作用缓和,宜作为辅助药用,能“助参芪成
气虚
之功”(《本草正》),故常与人参、白术、黄芪等
补脾
益气药配伍用于脾气虚弱之证。
3.咳喘。本品能止咳,兼能祛痰,还略具
平喘
作用。单用有效。可随证配伍用于寒热虚实多种咳喘,有痰
无痰
均宜。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本品味甘能缓急,善于缓急止痛。对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之四肢挛急作痛,均常与白芍同用,即
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临床常以
芍药
甘草汤为基础,随证配伍用于
血虚
、血瘀、寒凝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脘腹、四肢挛急作痛。
5.热毒疮疡、
咽喉
肿痛及药物、
食物中毒
。本品还长于解毒,应用十分广泛。生品药性微寒,可清解热毒。用治热毒疮疡,可单用煎汤浸渍,或
熬膏
内服。更常与地丁、连翘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配伍。用治热毒咽喉肿痛,宜与
板蓝根
、桔梗、牛蒡子等清热解毒利咽之品配伍。本品对附子等多种药物所致中毒,或多种食物所致中毒,有一定解毒作用。对于药物或食物中毒的患者,在积极送医院抢救的同时,可用本品辅助解毒救急。
6.调和药性。本品在许多方剂中都可发挥调和药性的作用:通过解毒,可降低方中某些药(如附子、大黄)的毒烈之性;通过缓急止痛,可缓解方中某些药(如大黄)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其甜味浓郁,可矫正方中药物的滋味。
【用法用量】煎服,1.5~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
润肺
止咳作用。
【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
芫花
、
甘遂
同用。本品有
助湿
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
2.《本草汇言》:“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
3.《本草正》:“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助参芪成气虚之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类(三萜皂苷甘
草酸
的钾、钙盐为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等成分。
2.
药理作用
:甘草有抗心率失常作用;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及镇痛作用,并与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苷有协同作用;能促进胰液分泌;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还有一定平喘作用;有抗菌、
抗病毒
、抗炎、抗
过敏
作用;能保护
发炎
的咽喉和气管粘膜;对某些毒物有类似
葡萄糖
醛酸的解毒作用;有类似
肾上腺
皮质
激素
样作用;还有抗利尿、降脂、保肝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生甘草2~3g,加10~15ml沸水泡服,每日1次,治疗
婴幼儿
腹泻有良效(湖北中医杂志,1984,6:11);生甘草10g,开水泡后当茶饮,轻症服药1~2个月,重症服药3~5个月,治疗慢性
咽炎
38例,治愈34例,好转4例(云南
中医学院
学报1983,1:20)。本品还有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
抑郁症
、食物中毒、急性
乳腺炎
、
尿崩症
、
银屑
病、
痤疮
及外治冻伤、皮肤破裂、
手足癣
等疾病的报道。
4.不良反应:大剂量服用或小量长期服用本品,大约有20%的人可出现水肿、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血压升高、低血钾等不良反应;
老年人
及患有
心血管病
、
肾脏病
者,易致
高血压
和充血性
心脏病
。长期服用甘草甜素可致非
哺乳期
妇女泌乳。
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关于甘草与伏火理论:甘味属土。冬天烤炭火,炭火燃烧过旺时,为了防止炭火燃烧过快,常常在燃烧的炭火上撒上一层灰土,则火不熄灭,反而热力持久。类比如人:凡肾阳亏虚的病人,大多有虚火上炎的情况,不用
姜附
则疗效不佳,使用姜附,把握不好,有时虚火上炎更重,此时重用甘草生30—40克,则姜附之力伏于土下,起到
补肾阳
而无虚火上炎之虞!此即“伏火”之法!
仙人掌
,
甘草
,
附子
,
黄连
,
黄芪
,
白术
相关帖子
•
从脉用药之二十四:治伤食后感寒、湿、疫毒
•
与先师闲谈
•
附件囊肿一例
•
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外敷应用
•
麻黄附子细辛汤贴敷在临床的应用体会 (转)
•
转帖 泻黄散治疗剥脱性唇炎
•
中成药治梦见死人妖怪一例(答案已公布)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