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51|回复: 0

手足三针新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1 18: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使用的工具:1.5寸普通针灸针。腰突病人针足可用3寸针。

2、治疗的部位:

手 取穴姿势:半握拳,拳间隙轻插入可入筷子一根。治疗范围主要在臀以上。

间谷(食指掌骨桡侧缘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二的交界处)简称-----间主治(意思为主要治疗范围)为前(即身体的前方的疼痛疾病
中渚(手背无名指小指最高骨嵴向手腕2.5cm)简称-----中 主治为中(腰旁痛)
后溪(小指外侧掌横纹最凸处)简称-----后 主治为后(颈肩腰腿痛多数在身体的背面所以后溪是关键)

足 取穴姿势:自然平放。治疗范围主要在臀、髋及以下。
太冲(足背大趾二趾跖骨汇合点前下方3的凹陷处)简称-----太 主治为内
内庭(足背二趾三趾赤白肉际后的凹陷处)简称-----内 主治为中
足临泣(足背四趾五趾跖骨汇合点前下方的凹陷处)简称-----足 主治为外
寻找技巧:在大体范围之内用一类似火柴棍似的物体点按寻找最为酸胀的点。

3、治疗的技巧。
治疗前记录和明确疼痛,尤其是功能障碍的程度(什么动作不能做),在针后可以观察效果。

A、进针:进针时不捏针柄,而是捏住距离针尖的1cm处,可保证针体不打弯。
速度快,保证穿过皮肤的有效时间短,将疼痛降到最低。
进针前左手拇指按一下穴位,以对骨面做到心中有数。
方向:间、后为垂直进针,中、太、内、足为斜行进针。
倾斜30度是指针体与皮肤夹角为30度(感觉45度更好)。
倾斜的方向是:中渚为顺间隙向手指刺,太、内、足为向踝部刺。
左右之分:取患侧,中间痛的按照男左女右进行。双侧肢体或躯体疼痛可同时针双侧。

B、手法:得气要领是刺入后,深度3cm左右。到达深度后进行快速捻转提插(捻三下提插一下----简称捻三提一反复二次),因为是痛症,即实证,应用泻法,捻转方向正反都可以,速度要快,提插无限度,只要不把针尖提到皮外就可以了,速度也要快。要求出现酸麻胀针感

然后提针到皮下,沿经络走向(均为纵向---与肢体纵轴平行)向这个穴位的上面穴和下面穴透刺,或者说是在进针点斜行将针刺到上一穴位的位置和下一穴位的位置,同时进行快速的提插和捻转3次左右,“针感即至”。文中多次提到形成箭头,其实就是“个”字,在一个点进针,刺三个穴位,上下通畅,气血畅通,感觉自然会有。此处的倾斜要达到距皮30--15度左右。操作上述步骤不能超过5秒,最好在3秒之内。

C、立即显效的关键:针感是指病人在刺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剧烈的难以名状的甚至是撕心裂肺的酸胀感,局部好像要炸掉一样。

出现这种感觉后,医生停止操作,要求患者活动不舒服的部位(如果针刺的部位就是病变处则禁止活动或出针后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在经络得气后,积聚的能量被活动部位的刺激所引导,进而顺势冲开瘀阻的经络,通则不痛。如果仍然有疼痛,要保持这个姿势,目的是将仍然瘀阻的经络显现出来。医生再进行局部提插捻转,直到活动再无疼痛。一个穴位提插捻转3次,没有完全解除症状的,进行下一穴位的刺激。

如果是胸腔腹腔相关的疾病可以要求病人深深吸气并且用力咳嗽

善后:1、久痛必瘀,功能障碍恢复以后如果遗留局部按压痛,可以用小针刀剥离局部粘连。

相关问题:1、从解剖学角度看穴位,内关和外关在体表上位于前臂的两面,针刺得气时,各自的针尖在尺骨桡骨相连的同一片骨间膜的两面,所以内关和外关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是同一个点。

2、关于头痛头昏的病例。头痛头昏为营血不足,中枢失养,闭上双眼,慢慢呼吸,手举过头,慢慢轻提慢刺,为针灸之补法,以充养营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