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02|回复: 0

3张仲景运用附子气味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1 21: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附子本经》记载辛、温、有毒,为下品药,下品则气味俱重是用来治病的。学生之所以首先探究附子是为了纠正时弊,现在新兴一派滥用附子的中医,逢病必用大剂量附子,自称仲景心法,更有甚者提出常服四逆汤可以益寿延年,此弊不除不知要坑害多少生命。下品药于《本经》中写到“不可久服”,久服的后果历史上已有。读史可以知今,在历史上中国曾经有过长时间服用火热药的经历,在汉代以后有很多方士炼丹,所谓丹药就是一些火热性质的矿石药,而矿石药的火热之性倍于附子,人一旦吃了火热药就会感觉精神亢奋,会感觉冲动,故而历代很多皇帝都喜欢这种感觉,而长时间服食丹药,最后都早早“升天”。有人说这些皇帝之所以升天是因为长时间的重金属蓄积中毒引起的,其实这些都是西医的观点,中医的病理上没有重金属中毒这一说,中医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会早死就是因为火热药调动了人体的阳气,使人体的火气过于亢奋,这些火气发不出来,堆积日久则为火毒,就会生痈疽,就现代药理研究附子亦有蓄积性,久服亦会有蓄积中毒。因此很多人吃了附子之类的配方后会在身上生疮,很多人脸上会起青春痘,此为火毒发于体表,如果长时间的吃附子,而体表又没有发出来,则火毒在体内郁积,甚是危险。且按西医说长时间吃附子对肝肾的损害是很大的,我就亲眼见一个病人因长时间大量吃附子导致肝功异常。现在研究发现长时间吃烘烤食物、烧焦的鱼肉易致癌,用中医眼光看就是长时间的火毒发不出来而致癌,而烘烤的食物的火毒比起附子不知要小多少倍,长时间吃都可致癌,更何况其火如虎狼之附子乎!

附子剂量问题
关于毒药的运用《本经》记载的很详细:“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即凡是用毒药都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药,病去后立刻停药。这一点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亦是如此。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真武汤、附子泻心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用炮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汤用炮附子三枚,虚弱家及产妇减服之;甘草附子汤、附子汤用炮附子两枚;四逆汤为生附子一枚,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附子汤、白通汤为生附子一枚,顿服;通脉四逆汤中为生附子大者一枚。乌梅丸因剂型不同所用附子量无法与汤剂比较,在此不做论述。通过张仲景用附子的剂量可见仲景用药心思缜密,根据病情轻重对不同病采用不同剂量的附子。附子味辛气温,于《本经》中位于下品,可见其气味俱强,其温通之力甚强,故《本经》言“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可见其走窜力甚强,对于虚人不可用大剂量,故仲景在需要大剂量的用附子的方后注中均言“虚弱家及产妇减服之”,可见仲景在附子的剂量上是谨慎运用的,而非动辄大剂量的用附子。

附子的运用
《本经》言附子有毒,为下品,故气味俱大,故既可温里宣通脏腑,亦可温通经络。附子所用者为根,且质地很硬,质重,像地之性,故所采地气较天气多,故附子虽辛温力强,所走的仍在里,不能发表出汗。张仲景用附子亦不外乎温里回阳,温通经络、温化脏腑水饮。温里回阳的代表方为四逆汤、干姜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等;温通经络的代表方为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温化水饮代表方为真武汤。由方剂组成可以看出仲景回阳温里多用生附子,温通经络、温化水饮多用炮附子。用生附子回阳多配伍干姜,以增其味;而用炮附子通经络则多配伍桂枝,以增其气。炮附子是生附子用大量胆巴浸泡,然后漂洗而成,胆巴为一种盐,味苦咸气几乎为平,可见附子的炮制过程实际上是减弱附子的味而尽量不减附子气的过程,可见炮附子的辛味要弱一些,气依然较强,故仲景用炮附子温通关节、脏腑。生附子气味俱大,即可温里又能通阳,可使阳气得复,故仲景多用生附子回阳。

附子的煎煮
现在用附子多久煎,久煎可减毒,与仲景法相左,仲景用附子即使为生品亦不久煎。药物久煎则取味,轻煎则取气。附子的气味俱重,若久煎则只取了附子的辛味,而其走窜之气早已没有。单论味而言附子的辛味不如干姜强,因此一旦附子久煎则其效果不如用干姜更好。且在中医思维中所谓药物的毒性是指其气味偏的较大,气味偏性较小的药物为无毒药物,因此病情较重则人体的气机偏离较重,若要纠正这种气机就必须选择气味偏性比较大的药物,即毒药,此即所谓以毒攻毒。既然需要用附子则需要用其气味俱重之性,故而久煎后虽能减毒,但影响了附子的疗效,需谨慎应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