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76|回复: 0

寒气从何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1 23: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有很多“没病找病”的病人,让我给他们排寒气,也有很多医生见人便说病人体内有寒气,需要长时间的排寒气。下面我就谈谈我对寒气的理解。
现在主流思想认为,寒气是一种外邪,是一种名字叫做寒的邪气,此物游行于天地之间,一旦趁人虚弱之时进入人体,便潜藏在很深的地方,引发人体各个地方的不适,用药如果不排出这种邪气人病就好不了。请问天地之间的寒气从何而来?我们必须明白天地的深层道理,不能人云亦云。《内经》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结合上下文理解很容易理解寒从何而来,就是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气,气的不同状态便化现出风寒暑湿燥火几个有代表性的“象”,天地之气处于“生”“长”“收”“藏”便分别化现出“风”、“火”、“燥”、“寒”四个象,即天地之间的寒为一个反应气收藏的“象”,而非本有之物。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天地之间,人体之气亦会受天地之气的影响化现出四时“生长收藏”四个有代表性的象(其实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为同一气,为了说理赞分为二)。当人体的气出现收引状态时便是中寒了。当人穿比较少的衣服与寒冷的外界接触,人体之气便会自动适应天地而收引,人亦会不自然的拘紧打哆嗦,此时便说此人受寒了。如果冬天或天冷时,人体与外界之气同,那么这种状态便是六气,不为病。当外界状态为温,而人却显现一个拘谨的象,那么此便为六淫之中的寒,人便中寒。
中医诊脉时,如果见到某一部或几部脉见到了拘紧象,即紧脉,我们说该病人中寒。治疗之目的便是缓解中寒拘紧之象,而缓解之法并非只有温法一途,仲景《伤寒论》中对寒邪的治法非常灵活,终极目的便是用各种方法舒缓拘紧之象,对于虚证可温,对于实证则可因势利导,如“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伤寒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当然如果是脉在浮取紧而实,则可用麻黄汤攻表而愈。
纵观《伤寒论》全文,并无“中风寒”一病,张仲景将中风与中寒分的很清楚,“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一个病人来了,是中风就不可能是中寒。因为中风和中寒正好是两个相反的象,人体气在截然相反的两个状态,中风为人体气处于疏泄状态,而中寒为拘紧状态。而中风的状态可以和中湿的状态相兼,中寒亦可与中湿相兼。当一个病人来是处于中风的状态,我们只要用药或用针调整使的病人由中风状态的脉象变到刚刚到中寒状态病便愈,反之则为逆。同理如果病人来处于中寒状态,只要调到刚刚到中风状态便愈。同时如果在少阴病等危重病中,脉象显现中寒的紧象,而表现确实汗大出等疏泄的中风象,则为亡阳,难治。
很多人体内没有寒象,即没有寒气,却听从错误的医学理论,服用大量麻黄细辛桂枝附子等温散之药,则为逆治,使人体正常的气总是处于向外疏散的状态,久之则人体自我保护,人体会表现出怕冷、冒冷风等迹象,实际是通过怕冷等迹象使人体之气收引。庸医不知,以为是排寒气,以为有效,继续用大剂温散药,使病人虚极,很多证状便表现不出了,这时再看治疗前后的那个人,原先人体之气较充足,敢喝冷水、敢跑步、吃肉亦能运化。而治疗后呢,沾点冷水就拉肚子、出点汗就受寒,吃点肉就上火。我于临床没见到此种病人,未尝不痛心疾首,正是“庸医杀人不用刀”。学者甚之!甚之!!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