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59|回复: 0

癌症患者,应及时适度调整期望目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3 13: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癌症患者之所以心理危机持续加重,往往与自我过高的期望值相关联。许多患者一心想彻底治愈,彻底解决问题!不现实的期盼与不够理想的疗效现实,导致或加重了焦虑与失望,更可诱发心理休克。对此,应以充分事实告之患者,现在包括癌症在内的慢性病治疗目的与标准,已从过去的强调“治愈(cure)”,转向更现实的“呵护(care)”,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发展,生存质量尚可,也算是种很满意的结果。而目标的适当调整,对他们心理自救,极其关键。
  研究表明:希望是生存动力之源,也是消解人们心理危机的核心所在。临床上,癌症患者(特别是那些中晚期患者)应学会随时调整目标,适当调低期望值,最好能够设置一些近期的最低目标,这个近期最低目标是努力一下可以实现的。比如,对于有骨转移疼痛者,先争取解决疼痛问题;并发感染者,先争取控制感染。有了可实现的短期目标,就可激发自我生存下去的动力,创造奇迹。
  但千万别设置一些虚幻的目标(如某某癌胚指标怎么降,降多少),更不能定得太高。期望值越高,越难实现,挫折感越强,陷入泥潭而不断沉沦。
  福建长乐的林老头2014年3月又一次找我复诊了。看病前又是感谢,又是握手,又送贺信。贺信内容密密麻麻。他耳朵背,声音特别大。“教授”,他说,“奇迹发生了!”并告诉我他“和军区总医院医生吵了一架”。我说“发生奇迹为什么争吵呢?”他说开了,他是2012年4月初诊的,当时右肝肿块非常明确,但因为年纪大了(74岁),子女都在海外,就不想手术,也不想做介入等。开始家人怕他恐惧,没有告诉实情,只是陪同他来找我,骗他是酒精肝硬化,需要中药治疗。为此,他戒酒了。治疗后不久便感到吃得下,睡得好,且血压也比以前好多了,唯一就是脾气急。他开始几次复诊时反复问我:我究竟生的是什么病?我反问他,你怎么问这个问题?他说子女们好奇怪,以前三五个月才电话问候我俩老,最近则几乎天天有电话(他共有五个子女,不是在美国,就是在欧洲)。他是中学教师,文化层次不低,开始怀疑自己生的不是一般的病。2013年春节,孩子们再一次从世界各地回来看他。他更觉得奇怪(以前是多年才能凑齐),肯定自己是大病,再加上当地肝癌高发,他心里明白了。就在去医院复查时,他偷看了病史,证明了自己的猜测。但肿块比一年前检查有所缩小。他心里更踏实了。他想:自己反正活到这个份上了,只要不痛,能吃能睡,就满足了。
  2014年春节,子女们又一次齐刷刷地千里迢迢从海外聚拢来看他。他很高兴。子女要他再查一查,他开始拒绝,但子女们求他。他也和子女挑明了说,查不查一样,老爸已经知道了,我只有吃好睡好就可以!不想再折腾了。但拗不过子女,在他们陪同下,再去军区总院检查,医生CT看了半天,报告上写“手术后,肝部肿块消失”。他看着医生写,当时就嚷开了,说自己没有手术,医生坚持你手术了,老头火了,撩起衣服给医生看,手术至少有疤痕啊?医生一口咬定,要么搞错了,要么介入或放疗了……。老头更不依不饶了,拿出随身带着的旧CT片给医生看。该医生愣了半天,前后比较了好几次,说:“你现在只有一个7厘米×4厘米的囊性区域。”原先的实质性占位病灶已没有了。老头得意了,说我就是吃中药,然后天天优哉游哉活着了。但医生在最后报告上还是写着,“经治疗后,病灶消失,局部见囊性区域”。我仔细对照了前后片子,的确如此。这种情况临床不多见。老头说:“我现在当起了中医治癌的宣传员,半个长乐都知道我了。”
  其实,教师出身的他,是个很有智慧的人,很现实。知道够好了就可以了,没有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很容易满足的他,也就更容易活得很滋润。
  对那些处于慢性胶着状态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如短期内既不可能完全控制,也不见得急剧恶化者,不妨现实点——信奉“活着就是硬道理”。也许还可以争取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与癌症的消磨互动过程中,慢慢地占据康复的主动地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