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93|回复: 0

“逆时针”心理效应,重返生命最佳状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3 13: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有个叫作“百年国会”的组织,很多“国会”议员都已是八九十岁,甚至近一百岁的老人了,大都是从大陆过去的;他们在台上兴致很高,看上去身体都不错。改革开放之初,大陆的全国人大、政协主席台上就座的也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也往往是神采奕奕的。真的是因为他们身体比别人更好吗?这也许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相当的社会地位,自我有社会价值感,他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抛头露面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地位、活着有意义,从而让他们得以更轻松地面对衰老带来的种种困惑,也让他们活在一定“张力”中,这种“张力”使得其内在的躯体智慧能够把自我心身状态调整得更好,因而显得比常人更年轻,更健康,更有活力。
  反观今天的很多老同志,六十岁退休回到家,老俩口天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除了无语,就是郁闷!许多人加速了衰老进程,并很快出现健康问题,没过几年生了癌,甚至死了!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人退休两三年后生了大病。有的甚至因此而谢世!多年前,《宁波日报》有记者为此采访我,我把这称为“62(岁)、63(岁)现象”。老百姓则通常会说这个人是劳碌命,不是享福的命!
  从社会学角度看,这其实是种角色转换不当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需要一种关爱,在一起大家可以相互感染,相互接近,从而可活得很好。因此,癌症等大病康复过程中,我们积极鼓励患友们多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多参加像民生健康家园、癌症俱乐部这类集体活动。这类活动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焦虑、无奈、无聊等,相互感染中让快乐传递给更多人,也让大家康复得更好!
  当然,这首先要有意愿。意愿这东西说不清,却不能不重视。积极的意愿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导致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意愿则适反,人们常说“哀莫大于心死!”许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疾病,更多的是死于心理休克!自我放弃……
  美国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实验:他让二十来个几十年前的大学同学、都已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共同一起回到年轻的大学生时代,回到校园,生活在一起,并提示他们要忘记年龄,去体验旧人的同窗生活。老人们在这环境中欢笑、开心地生活两周后,对他们进行检测,居然发现几乎他们所有生理指标都较实验前有所改善,包括他们的饮食、睡眠等都有明显好转,甚至血压血糖之类都有所改善。大家都知道老化是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返老还童只是个梦想!然而,这些人短期内却做到了!为什么呢?这里有个重要的心因,那就是人们自我期望问题:自己认为自己老了,那就真的老了!有很多事情被认为绝对是不可能的,其实,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情。
  针对这种现象,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叫艾伦兰格的心理学家写了一本书《逆时针——哈佛教授教你重返最佳状态》,所谓“逆时针”,就是说许多问题的“可逆性”,故他又把自己研究的心理学,叫“可能性心理学”,专门分析了这一心理现象。他指出: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确定”的标签,譬如“老人”“忧郁症”“癌症末期患者”,就会朝着标签所预示的方向走;以至于结果就是这么糟糕!艾伦·兰格认为,“确定”是一种残酷的力量,它让人不相信其他可能性。当一切都确定,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保留“不确定性”才能创造出自我掌控生命的选择权和创造机会。他认为:很多情况下心理对生理影响非常巨大,有了心理期望,就有可能实现!因此,一门“反确定性”的“可能性心理学”诞生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