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66|回复: 0

山西阳泉有位女菩萨,出生时双肘双膝有厚茧(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3 06: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别提示:本文是作者投稿。
  
  



  
妈妈的故事(上)
  作者邸永芳
  
  我的妈妈李改林,山西省阳泉市榆县东社乡西社村人。1940年出生,2014年去世,享年75虚岁。
  她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在乡供销社工作三十多年,92年退休后即赋闲在家,2005年移居太原直至去世。她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相貌普通,工作普通,生活普通;但她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因为,她的心地,她的言行,她的待人接物,她的思想境界超越了一般人。
  现在是2015年5月,妈妈去世已经半年了。这半年当中,我一直有个心愿:把妈妈的一个个虽然平凡但却感人故事的写下来。一,是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纪念;二,是想告诉大家,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她十分普通却十分可亲可敬,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她一直保持着自己与生俱来的美好天性,她像一朵莲花,美丽、高洁、芳香四溢,不仅从未受世俗的丝毫污染,反而在岁月的流逝中,心性愈来愈光明,愈来愈灿烂,愈来愈美丽。这样的一个人,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尤其对一部分尚处于人生迷茫中的人们。
  下面,我将妈妈的故事一一讲述。
  先发一篇妈妈出殡当日我写的小短文。
  
  母亲去世后异于常人的几个现象——
  我母去世于农历九月二十三,今天出殡。在这九天当中,出现一些不同于常人的现象,现作一总结。
  一、身体柔软。母亲去世后26个小时,我们给她换衣服。母亲身体各部分同活着时一样屈伸自如,无一丝僵硬表现。一直到第三天入殓前都是如此。之后就不清楚了。
二、面色如生。母亲去世后的前三天,她的面色无丝毫改变,宛如活着。三天后入殓时依然同往日一样。第九天打开棺材时发现面色更为漂亮。
三、头顶微温。去世48小时后,我探了探母亲的身体温度。全身冰凉,尤其额头透骨的冰凉。只有头顶无丝毫凉气,而且还是温温的,甚至似乎有微微的热度。
四、病状消失。24小时后我们给母亲换衣时,我发现母亲的指甲惨白惨白,无丝毫颜色,但第二天后指甲竟有了活着时的血红色;我二哥发现母亲的左手有一片一片的黑青色,第二天全部消失不见,手的颜色跟生时无二。
五、身发异香。昨日,即去世后第八天,下午,几个亲戚在母亲灵前念佛。忽而一股股特别的香味从母亲棺材中发出,亲戚们都闻到了(灵棚外也有人闻到)。据她们说,那种香味特别香,而且从来没有闻过,根本不是我们人间的香味。这种香味,有位居士说叫“天香”,持续了最少半个小时。
六、面色变红。今中午起灵前,棺材打开,让亲人看最后一眼。我们都惊奇地看到了母亲脸色的巨大变化:入殓前,母亲的面色是活着时的颜色,而今天,整个脸部变得红红的,特别特别红,红扑扑的红,让我想起了出生不久的婴儿。
母亲是学佛人。皈依三宝已20多年。佛弟子都有此生命终之时往生西方净土的心愿。判断是否往生有两个标准:身体是否柔软,头顶是否微温。母亲的表现完全符合这两个标准。但面色红润却没有听说过。后来我们询问过高僧,又查阅有关资料,确实面色红润是往生的瑞相之一。因此,可以确信,母亲已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无疑!
还有一个现象是生前的:母亲6月份查出胃癌晚期,胃部肿瘤转移至肝脏。至9月份,肝部已被肿瘤占满,食道被肿瘤挤得只剩一条窄窄的通道。病中的五个月,母亲只是感觉吞咽有困难,但并没有出现贲门癌患者晚期无法进食的现象,同时癌症病人应有的剧烈疼痛在母亲身上无影无踪,医生的“吃什么吐什么”根本没有出现,准备的止疼药止疼针一直放在冰箱中原封未动。
母亲一生待人接物无私无我,热心真诚,其心地、思想,不夸张的说,已接近圣人的境界。她去世后的表现真实的证明了佛教中的一个观点:如是因,如是果。
妈妈,好样的!
妈妈,想您!!
夜深人静时,思念最为强烈,心口最是疼痛……
  山西平遥邸永芳记于2014年11月23日深夜
  
  妈妈真的往生极乐世界了吗?她真的那么好吗?再好也不可能“近乎圣人”吧?太夸张了吧?听我慢慢讲来。
  
  一、善良的故事
  善良,是我妈妈性格中的一大特点。与生俱来,从未褪色。孟子说“人性本善”,我妈妈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妈的善良,体现在言行中,就是心心念念为他人着想,见人困难即伸手相助。若举事例,真是太多太多了,数不胜数。
  
  (一)、对困难之人的帮助
  1、对二大大的帮助
  二大大,普通话叫二大娘。她的丈夫,我的二大爷,与我爸是叔伯兄弟关系。二大大一家,在我小时候于内蒙居住(困难时期逃荒去的),后来二大爷去世,加上在内蒙生活很困难,于是在1982年举家搬回了老家西社村(和我家同村)。回到家后,那真是除了空荡荡的几间房子外几乎一无所有。一个中年女人,带着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所面临的艰难生活可想而知。
  二大大家搬回来之后,爸妈对她的帮助就开始了。
  先是在她回来之前,给她准备了不少日用品。
  之后,她家缺啥东西,只要我家有,爸妈就会毫不吝惜,倾囊相助。吃的、穿的、用的,从我家送到她家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甚至于我家做了好吃的饭,比如油糕、饺子、包子之类的,还有我们兄妹给爸妈带回去的吃的,我妈可怜她生活拮据享用贫乏,每次(真的是“每次”)都会让我们送到她家。
  从我家到她家,要经过一条大街,街上的村人不少。他们经常会看到我或我弟端着碗抱着盆前往二大大家。我妈接济二大大到什么程度?多年之后,某次我听一位邻居对我说:“村里人都夸你妈。他们说‘没见过这种人。啥也给人!西社村第一人!’”
  送吃的送穿的送用的,这些比起帮助她儿子结婚来就算是小事了。
  1992年,二大大的儿子(我叫哥哥)要结婚了。那时我们当地的结婚彩礼钱标准很高,压得大多数人家娶不起媳妇。我这个哥哥要想把媳妇娶进门,唯一的办法就是借钱。而他因为穷,借钱四处碰壁,没几个人愿意借给他。
  不用说,二大大家的这个困难肯定在妈妈心上放着。
  当时我家有钱没钱呢?我爸后来告诉我,那会儿我家根本没钱。不但没有,还因为前几年花费五六千修新房而负债累累。而当时,我哥哥、二哥(都比我二大大家的这个哥哥大)、弟弟都未结婚成家。
  事实上,我这个哥哥在这件大事之前,已经多次向我爸妈借过钱了。做小生意缺钱,借;买三轮车缺钱,借(是我爸找单位同事借的钱);买化肥缺钱,借……而当时我爸妈的工资加起来才四五百块,经常是自己也没钱借给二大大家。怎么办?我妈想了个办法:她和我爸亲自出门给我这个哥哥借钱。当时借钱的情况是这样的:我爸妈把亲戚、邻居、同事都借了个遍。我爸是我们当地初中的教师,他把学校所有的老师们都借遍了。其中的“艰辛”过程我虽没亲历也能想象其难!那个时候人们大多没钱,每家能借给你多少呢?
  最后,终于给这个哥哥借齐了8000多块钱。
  那是我爸妈开了多少口,求了多少人,看了多少人脸色才凑来的钱啊!
  帮着娶过媳妇了,事儿还没完。
  我爸妈帮着借来的钱,二大大无力偿还,8000多债务,她家只还了1000多,剩余的6000多是我爸妈一家一家的帮她还完的。二十多年前啊,六七千块钱是什么概念?我爸妈的工资加起来才四五百,我家的五个孩子都没结婚,那六七千得爸妈怎样节约怎样积攒才能有了啊!
  还有事。呵呵。
  在我爸妈帮二大大还钱的那些年当中,她的儿子还会找上门来向我爸妈借钱。孩子生病了,没钱买药;买化肥,没钱;还贷款,没钱……我妈呢?按道理不该再借给他了吧?不,回回都借给!只要家里有,肯定拿出来;家里没有,我妈就马上去邻居家借,借下后再拿给他。这样的事儿,我就亲眼见过几次。当时的我每每“愤愤不平”:“妈,借的钱那么多还没还回来呢,怎么还借给他?!”
  妈妈都是这样回答我:“不要这样。可怜他没钱嘛!”
  更“过分”的是:爸妈帮二大大还了六七千后,她一直还不了我们。直到2005年爸妈要移居太原了,尚有四五千块钱未还。走之前,我妈主动上门告诉二大大:“那些钱不用还了。”——一句话,就把那么多的钱抹掉了。
  后来妈妈对我说,帮二大大家这个儿子结婚借钱还钱之辛苦,比我家三个儿子艰难多了。呵呵。
  
  2、对其他困难之人的帮助
  亲戚、朋友、邻居、同事,甚至是毫无关系的人,我妈妈帮助过的太多太多了。可以说,妈妈的一生,就是帮助人的一生,就是行善的一生。下面再列举几例。
  
  (1)40年前,我家在东社村居住(因妈妈在东社供销社上班)。与我家共同借住在一个舅舅(不是亲戚,只是一称呼)家的一对老年夫妇,我们叫他们老舅舅老妗子。年迈,无儿无女,妈妈经常帮助他们。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年过年,老舅舅老妗子没钱置办东西,我妈妈给了他们5块钱。不要以为这个数字小,那是40年前的5块钱,与今天的5块钱相比可不是一个“级别”。
  
  (2)还是40年前,家门口来了个乞丐,60多岁,拄着棍子。我哥哥二哥不让他进门,被妈妈教训一顿,让他俩称呼老人“大爷”,并把老人请进门。那会儿我家已经吃过午饭,妈妈就给老人重新做饭,并关切询问。老人说,他是山东人,在老家做工受伤成了残废,无奈出来乞讨。老人边吃饭边流泪:“你们这样的好人还没见过啊!”
  
  (3)西社村有个人叫××子。十多年前,五十几岁的他得了癌症,妻子也患着病。两个孩子上学。家贫。找我妈妈借钱。第一次,妈妈借给他300;第二次借给200。2003年爸妈去广西南宁找二哥之前,主动给送过去1000元,并告知前两次的钱不必归还了。还给他家送过两大袋子旧衣服。
  
  (4)村里有个叫“××”的五保户。有闺女,闺女不管他。我妈妈多次给他洗衣服、拆洗被褥。还时不时的给他买吃的送过去。
  
  (5)十年前,邻居××带儿子去太原看病。正好我二哥也要回太原。妈妈让二哥给他们掏了车费,并在第二天去太原医院看望,给送去1000元钱;十多年前,××爷借钱1000,××姐借钱2000,我妈均告知不必归还;2006年,妈去东社村看望一个当年的老邻居,我们叫她老姨姨,妈见老姨姨挺穷,让二哥给送去800元;亲戚××伯伯三次借钱,在前两次的钱未还的情况下,2005年第三次去借,妈妈借给他1500。9年后还这个1500时,妈只要了1000,并告诉他,前两次的钱不要了……
  
  (6)送人衣服。我兄妹五个。各自成家后我家由原来的七口之家变成了近二十人的大家庭。我妈看到村里不少人家还缺衣少穿,就让我们把不穿了的衣服拿回家来,妈给村里需要的人一一送过去。若要说这些年送了人多少衣服,那真是太多太多了。
  
  (7)妈在太原一小区居住了六七年。近两年,妈妈发现一位捡垃圾的人特别可怜,就把家里的酒瓶、纸箱等等能卖钱的东西攒下来,到一定量的时候给那个人送过去。
  
  (8)妈临终的前一天,让我把她从床上扶起来,叫我爸:“你过来。我问你,梁居士的房子钱够了没有?”——梁居士,我哥的老朋友。家里经济较为拮据。妈妈惦记着他买房子的钱不够,让我爸出钱帮助。
  我亲爱的妈妈,在离开人世之际,还牵挂着他人的困难!
  
  3、资助学生上学
  1999年,爸妈跟随二哥在广西百色住着。某天妈妈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希望工程支助学生上学一事,遂马上汇款过去。每年200,持续了最少六年。后来,妈让二哥和姐姐接着支助,直到帮助对象大学毕业。
  
  4、捐款救灾
  妈只要听说哪个地方遭灾了,只要她有能力,一定汇一些钱过去。这几年,我知道的有:
  2008年汶川地震,汇2000;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汇1000;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汇600;2014年云南地震,200。
  
  (二)、待人和善
  妈妈性格另外一大特点是待人特别温和、柔善。很多人跟我说起妈妈时,都这样说她:“你妈,不笑不开口!”是的,妈妈与人说话总是春风满面。
  举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妈在东社乡供销社当售货员34年。记得我小时候(三四十年前),供销社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是不太好的。因为全乡十几个村只有一个乡供销社,还是集体单位,售货员都吃着“大锅饭”。很多时候,村里人去买东西,售货员经常爱理不理,村里人还得看人家脸色。而我妈妈就不同了。她对待每一个顾客都是和颜悦色、热情、认真、耐心。因此,妈工作三十几年,口碑极好。东社乡方圆几十里十几个村子,凡是见过我妈妈的人,无不对她交口称赞:那是个大好人!真正的大好人!!
  说一件“题外”事:
  文革“三反”运动时,工作组进驻乡供销社。有人汇报我妈妈卖货从来不缺斤短两。工作组头儿不相信,特地找人试验我妈妈。被派去的人找我妈妈买布,回来后测量,真的一寸也不短缺。哈哈!

  二、知恩图报的故事
  俗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心,报恩心,是一个人美好品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家帮助了你,解决了你的困难,给了你温暖,如果你不知道尽你所能的回报人家,甚至不知道说一句感谢的话,就真是太不应该了。更有甚者,居然恩将仇报,反过来陷害给他恩惠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人,在我4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见过不少,听说过不少。
  我的妈妈,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在这方面的点点滴滴,小事大事,足以当世人的楷模。
  下面的讲述,先需介绍一下故事背景。
  我爸妈都是独生子(在那个年代,这是很少见的)。他们1961年结婚。当时是什么状况呢?我的姥娘(就是普通话中的“姥姥”。我们老家叫姥娘),在我妈妈17岁时就去世了,妈妈结婚时,我的姥爷是75岁;我的奶奶,在爸妈结婚的前一年去世,爷爷在爸妈结婚时是60岁。1964年我哥哥出生时,我的姥娘和奶奶是不在人世的,我的姥爷和爷爷也均以年迈,在哥哥1岁和2岁时二位老人也相继告别人世。而我妈妈在供销社上班,爸爸在外地教书——也就是说,我们兄妹出生后是没有爷爷奶奶姥娘姥爷照看我们的,而爸妈顾不上。因此,我们兄妹五个就有四人在幼小时是爸妈托人照看的。
  其中:
  妈妈的舅舅的儿媳妇,妈叫嫂嫂,我叫妗子。她照看哥哥2年,姐姐1年多,二哥2年;
  宝宝舅的妈妈,照看姐姐和二哥半年;
  大姑姑,我和姐姐六七岁时,我们经常住在她家。
  她们,都是妈妈的恩人。
  妈妈的报恩行动:
  其实大部分我都不清楚。一是因为少儿时期的记忆早已消失,二是我高中开始就离开妈妈到外地读书、工作、成家,对家里的事知之甚少。现,仅就我所知道的撷取几点几滴。
  
  1、对妗子的报恩
  妗子帮妈妈照顾哥哥姐姐二哥各两年。他们三人工作之后,只要回家,妈妈都会让他们去看望妗子。带上吃的,带上钱。如果他们因忙碌无暇回家,妈就让他们给妗子寄回钱来。年年如此,从未间断,直到妗子五六年前去世。记得十年前,姐姐有次给妗子邮回来800元钱,当时正值春耕之际,妗子的儿子因无钱买化肥正发愁,姐姐的钱及时赶到,解了燃眉之急。全家很是高兴。
  妗子有两个孙子。大孙子娶儿媳妇时找妈妈借800元钱,妈妈拿给他1000元,并表示这个钱送给他了;二孙子十几年前结婚找妈妈借钱,妈拿出了5000元,说,“这是给你的,不用还了。”;后,这个二孙子离婚,五六年前再婚时,还想找妈妈借钱但不好意思开口,就找我二哥借了5000元。妈知道后,又拿出3000元送给了他。还是这个二孙子,十几年前借我哥哥2000元钱,一直未还,妈告哥哥“那个钱你别找他要了,他困难”;五六年前借二哥的5000呢?这两年妈也同样叮嘱二哥不索要了。妈去世前,这个二孙子带着5000来还我二哥,二哥听妈妈的话,没要。
  妈自己对妗子,更是尽心竭力的去照顾。除了经常送去好吃好喝之外,还把妗子接到家里来像待母亲一样侍奉。妗子去世后,妈送去1000元安葬费,三周年时,妈又送去1000元。
  在对妗子的报恩上,妈做的最“过分”的就是对待这个妗子的二孙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借钱,妈一而再,再而三的给钱——不是借给,是送给。因爸妈他们自己的日子是省吃俭用,想方设法的节约钱,但对这个妗子的二孙子却一次次的“阔绰大方”,为此我多次对妈妈表示非常的不理解。我说,“妈,你报我妗子的恩,对我妗子好就可以了,你也做得非常好了,为啥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给二小那么多钱?”妈说:“你不知道你妗子对咱家有多大的恩德啊!那个时候,如果不是你妗子‘接收’了你哥姐,妈妈怎么上班挣钱啊!”我说,二小是她孙子,对妗子好就可以了嘛,没必要对她的孙子那么好呀。妈说,对你妗子的孙子好,难道不是对她好?受了人家恩惠却不好好回报还叫人吗?我只好感慨的说:妈,你报恩报了三代人!
  
  2、对宝宝舅的报恩
  我家有一个很远门的亲戚,东社村人。比妈妈小一岁,我们叫他舅舅。我家在东社村时在他家借住了两次,加起来共有六七年时间。
  我姐姐、二哥三四岁时,舅舅的妈妈照看了他俩半年。
  这在妈妈心中当然是一大恩德——虽然,妈当年是给人家“付工资“的。
  我们搬到舅舅家住时,舅舅的妈妈已经去世了。舅舅穷,娶不起媳妇,孑然一身。我们住舅舅家西房,舅舅住东房。与舅舅相处六七年,关系非常融洽,从没闹过不愉快。主要原因就是妈对舅舅太好了:平时我家有什么好吃的,必定有舅舅的一份;一到周末,外地教书的爸爸回来后会给我们改善一下生活,妈必定会请舅舅来吃。过年过节就更是了。舅舅去地里劳动后,没人给他做饭,妈就经常让姐姐给他做,有时候还给他洗衣服……
  我上高中那年,我们搬回西社村居住,舅舅也离开了家到几十里外的一个村子做了上门女婿。在与舅分开的近三十年中,逢年过节舅会来我家做客或我们去他家看望他。每次见面,妈都会给舅舅一些钱。尤其是我们兄妹挣上钱后,妈每年都要求我们给舅舅送钱去,而且是每人一份,不能互相代替。
  近几年,哥姐二哥经济上宽松了一些后,带爸妈天南海北旅游了不少地方。妈就想到了在农村生活一辈子,从没出过远门的舅舅。于是,妈给舅舅“策划”了两次旅行:一次是带舅舅去西安,一次是去北京。都是爸爸专门带舅舅去玩的(爸爸都去过了)。这两次旅游,在妈妈的“策划”下,爸带舅舅乘飞机、坐动车,让舅舅享受了享受高级交通工具的新鲜与舒适,欣赏了欣赏外面世界的美丽。
  妈去年冬天临终前还惦记着舅舅。妈对我们说:你们在妈妈走后,一定要经常去看看你舅舅。他老了,没什么亲人,你们一定要对他好!
  
  3、对大姑姑的报恩
  大姑姑,爸爸的叔伯姐姐。
  妈对大姑姑的报恩,例子也很多。限于篇幅,就不详写了。兹举一例。
  十年前,大姑的女儿(我们叫三姐)给儿子娶媳妇,找爸妈借钱。妈当时也没钱。就让我们兄妹凑了8500元给了她。两年前,三姐来还钱,妈只要了6000。并在三姐诉说她身体不好需要做手术时表示:做手术时我们再给你筹些钱!
  
  4、妈的记账本
  再写一个不是故事的故事。
  妈有一个本子,上面密密麻麻的、一条一条的写着:
  ××家,玉米面×斤;××家,山药蛋××斤;××家,小米××斤……
  这是做啥呢?
  我家虽然在农村住,但因爸妈都是挣工资的,家里并没有种粮食的土地。吃的粮食蔬菜得靠购买。因而,每到粮食蔬菜收成的季节,总有亲戚邻居送一些来。或豆角,或玉米,或小米,或山药蛋……我的妈妈是一个得人一点点好处,哪怕很微小的好处都会“坐卧不安”的人,只有回报了人家才会舒心。但,人家送过豆角来送过南瓜来,你不能马上就回赠个什么吧。于是,妈妈就备了个账本子。
  怎么回报人家呢?举个例子:邻居家送来了5斤糕面,假如价值50元钱,妈会先把这个数字记在本子上,然后抽合适的机会回赠邻居60元或70,甚至更多的大米或其他物品。也就是说,妈妈回报人家时,是超额还回去的。
  回报之时,要超出人家给予自己的——这是妈妈回报他人时的原则。2005年,爸妈离开村里到太原定居,在此之前,村里每家每户送他们的吃的,他们都一笔一笔记账,然后超额还回去,一次都没有亏欠他人。
  妈经常教导我们兄妹:千万不要欠人的啊!欠人不还,就太没良心了。一定要懂得报恩!
  
  三、孝敬父母的故事
  前面介绍过,我的姥娘在妈妈17岁时就离开了她,姥爷是妈妈的25岁离世;我的奶奶在妈与爸结婚前已去世,爷爷的离世是爸妈婚后第五年。这四位我生命中最近最亲的人我一个都没见过(从未享受过姥娘姥爷爷爷奶奶的爱。人生四大缺憾),只有我哥哥见过爷爷与姥爷,而且非常短暂。因此关于妈妈孝敬父母的故事我所知甚少。
  不过,我听妈妈说过和见妈妈做过的两件事足以说明妈妈非常的孝顺
  
  1、发了霉的馍馍
  故事发生在妈未婚前——1960年,一个大批大批人饿死的年份。
  妈那会儿已经参加工作(1958年开始。18岁)。那一年,妈在祁县乔家大院参加了为期半年的学习。在学习接近结束时,妈妈每天领到的馍馍就不吃了——攒下来,带回家给姥爷吃。
  学习结束。妈妈将一大堆馍馍(具体量是多少,妈妈给我讲过,但我记不清了。反正是不少)卷入铺盖中往家带。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妈步行回家。路上,妈妈饿了时也没舍得吃一口馍馍。结果回到家中打开铺盖一看,馍馍已经发霉了。姥爷处理了处理就吃掉了。
  这件事,多年前妈妈告我时,我就十分感动,并对妈妈充满了敬意。
  
  2、姥爷的银元
  我家有个相框,里面有三个人的照片:姥爷、爷爷、爷爷的爸爸(我们叫姥姥)。爸妈的另三位亲人:姥娘、奶奶、爷爷的妈妈都没照片留给我们。从我记事起,爸妈就把这几位亲人的照片、牌位供奉在一个干净、僻静的地方,初一、十五、逢年过节上香、供奉、礼拜。
  那是爸妈学佛前。
  90年妈学佛后,对亲人的孝心内容就丰富起来了:逢年过节的上香礼拜改成了天天。每天早晚上香、礼拜,每天早上和中午的饭前供佛,必定同时有亲人牌位前的一份。
  更重要的是,妈妈知道了姥爷姥娘爷爷奶奶尚在轮回当中,知道了通过自己的学佛修行和回向功德可以继续为亲人尽孝心。
  姥爷身前给了妈妈100块银元。妈妈一直舍不得用,一直珍藏着。学佛后,妈妈对这些银元的使用有了新的想法。
  那是十六七年前了。
  有一天,妈妈告诉了爸爸她的新想法:“这些银元是我爸辛辛苦苦攒下来的,我不花它们。供养到寺庙给我爸做功德吧。”
  爸也学佛。想了想,表示支持。
  但爸提了一点:
  “给咱娃子们留几个吧。”
  “不行,这是我爸的。我谁都不给。”妈妈一秒钟都没思考,这个回答就出来了。呵呵。
  那天我和哥哥都在家。
  哥哥说:“妈,这么稀罕的东西,我们都没见过,就给我们每人一两个呗。也算是我姥爷给我们的礼物呢。”
  妈:“不行,不给你们。谁都不能花这个钱。”
  我:“就每人一两个。大部分还是姥爷的嘛。”
  妈:“不行。”
  就是这样的对话,我们争取留几个做纪念,妈坚决不同意,反来复去。我们一直做妈妈的“思想工作”,妈妈就是不同意。非常坚定。
  爸看到说服不了妈妈,改变了“策略”:
  “要不,我花钱买你10个,娃子们每人2个。这10个银元的钱还是给你爸布施。”
  “这个也不行。”
  瞧妈妈多么坚决。呵呵。
  爸爸继续努力:“银元的市场价是50块钱一个,我60块钱买你一个。买10个。行了吧?”
  “不行。我早就发了愿了,我爸的钱,我一个都不花。我要花在爸妈身上。”
  哈!平日对爸很是顺从的妈妈今天一改往日随顺他人形象,无论我们怎样劝说怎样做工作,妈是主意已定,“咬定青山不放松”。
  我当时对妈妈挺不理解的。妈妈太犟了,太固执了!每个娃子两个不多嘛,而且不是“给”,是“买”,买了的钱算作银元的“替身”一并布施寺庙,姥爷的银元等于一个都没少。这妈都不同意。
  这事当天以我们的“失败”告终。
  第二天还是第三天来着,妈妈不知怎么“想通”了,接过了爸的600元钱,给了我们兄妹每人两个银元。
  捧着这“来之不易”(呵呵)的两枚“袁大头”,心里特高兴,也特亲切。因为这是我从未见过面的亲爱的姥爷摸过的,我摸摸银元,好像就摸到了姥爷的手。
  当年夏天,我和妈妈去代县峨口白云寺参加拜忏,妈妈把银元和600块钱交给了德静师父,并且写下了姥爷姥娘的名字:以此功德,回向我爸×××,我母×××早日解脱轮回之苦,往生极乐世界!
  这就是姥爷的银元的故事。
  这些年想起这件事情时,当时对妈妈的不理解转为了对她的深深的敬意和对自己的批评:是我幼稚,是我不懂事,体会不到妈妈对姥爷的那份殷殷孝心。佛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将是命终人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塑画地藏形像……是人若是业报命尽,应有一切罪障业障,合堕恶趣者,承斯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天,受胜妙乐,一切罪障,皆悉消灭。”——妈之所以一块银元都不愿给她的孩子们,哪怕用钱交换也不愿意,就是不愿意将姥爷姥娘辛苦积攒一辈子的钱“打了折扣”——打了折扣,就少了给姥娘姥爷做的功德;少了功德,那份帮助亲人解脱的力量就会减弱啊!我的妈妈,是多么爱她的双亲啊!!
  补充一日记摘录:
  1988年1月7日
  小时候,您就很懂事。虽然姥爷姥娘就您一个孩子,您享受着他们对您的爱怜,可您并不娇惯任性。每次有了好吃的,总舍不得自己独吃,总让姥爷姥娘先吃,或是给他们留下;有了零花钱,从不乱花,总是交给父母……
  这是我在妈妈48岁生日那天写的一篇日记中的一段话。这里记录的妈妈小时候,是我上学那会儿妈妈讲给我听的。
  补充这段日记的目的,是想说:我的妈妈,在她小时候便十分的懂事,十分的孝敬父母。
  我爱我的妈妈。
  
  3、妈对爷爷的孝心
  关于这个,我所知的就更少了。听爸爸说,他们结婚后,妈一直在东社供销社工作,吃、住都在那里,而爷爷住在西社村。条件的限制,加之爷爷身体尚好,因此,妈对爷爷没有朝夕侍奉过。但,妈妈总是尽心竭力的做着她该做的一切。
  爸那天给我讲了一件事。
  1963年,爷爷病重。似乎要不久于人世了。
  妈急急忙忙准备着爷爷的后事。
  有一天,妈对爸说:“咱爸的衣服做好了,咱妈的衣服也全部做好了。”
  我问爸:“奶奶已经去世,还做什么衣服呢?”
  “你爷爷去世后要与你奶奶合葬。就需要重新给你奶奶做新衣服。”
  哦。
  “咱爸的衣服都做好了”——这句话听着轻松,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
  因为,那时候的衣服哪有买的呀!全是做的。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大大小小,都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那时,妈在供销社上班,从早忙到晚,从未有一天的休息日。爸、妈、姥爷、爷爷四个人的衣服都是妈妈利用晚上的时间缝制的。试想一下,两个老人的入棺衣服加起来最少得有十件,那得妈妈拖着劳累一天的身子,坐在煤油灯下,牺牲多少睡眠,熬多少夜才能做出来啊!
  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半夜醒来,还看到妈妈在煤油灯下做针线。
  “妈妈,睡吧!”
  “嗯。我娃快睡。妈妈一会儿就睡。”
  再醒来,妈妈依然在煤油灯下……
  这幅情景,宛如昨日,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四、无私无我的故事
  先讲故事。
  
  1、大舅又来了
  大舅,妈妈的叔伯哥哥。这是四十年前的事儿。
  那个时候的农村,能吃上白面的人家很少。我家因为是城市户口,每月能到粮站领少许回来(具体多少,老爸也记不清了。可能二十斤左右)。这点白面,我们一般情况下是舍不得吃的。
  大舅有个重孙。大舅对他百般疼爱。在这个重孙学会走路、能带出门的时候,大舅便带上他来我家做客。
  西社村到东社村二里地,来往很方便。
  来做客,妈妈就招待他们吃白面。
  但,仅仅是给他们吃。
  我们兄妹一锅饭:或玉米面糊糊或麸子面馍馍或煮山药蛋;大舅和他的重孙一锅饭:白面面条。白面面条好吃呀!我们好想吃。但妈妈一口都不给我们做。我们只好眼巴巴的看着另一锅里的白面。
  大舅发现来我们家能吃上白面,便一次又一次的上门。
  来就来吧,吃就吃吧,一个月一次,可以了吧?因为我们也吃不上白面。而大舅不是,一星期最少来两次,有时隔一天就来一次!
  一来,妈就给他和他的重孙做白面吃。我们就得眼巴巴的往肚里咽着口水看着人家吃白面。
  而且,大舅每次来,妈妈每次都是如此。不管隔天来一次还是两三天来一次。
  而且,这样的事儿持续了最少六七年。
  清晰地记得,那个时候的我(只比大舅的重孙大5岁)一看见大舅拉着他的重孙又来了,心里便恨得“咬牙切齿”:又来了!又来了!!讨厌死了!!!
  我们兄妹那会儿多大呢?就从这个大舅的重孙2岁时开始来我家算吧:我弟弟3岁,我7岁,二哥10岁,姐姐11岁,哥哥13岁。3岁到13岁的我们看着一个小家伙和一个“老家伙”(呵呵,对大舅很不恭敬。但的确是当时的心理)吃着我家的好吃吃,而我们只能看、不能吃,好无奈好悲哀。
  所以,哥哥姐姐和我一样讨厌他们。呵呵。
  现在估算一下,我家那时的白面可能大部分被这二位吃掉了。
  妈妈什么态度呢?
  每次他们来我家,妈妈就如同他们从未来过、好像第一次上门做客一样好吃好喝,热情招待。不仅没有流露过一丝丝的不悦,且从未对大舅有过半句表示讨厌的话。
  六七年啊!年年如此,月月如此,每月好多次!
  这个大舅有恩于妈妈?
  不是。他没做过什么特别对妈妈好的事。
  大舅与妈妈兄妹情深吗?
  不是。他们并非一奶同胞,只是亲戚关系。
  
  2、我家的小院子被占了
  就是这个大舅,妈对他那么好,他却做过一件非常对不起妈妈的事。
  那是1982年。
  当时我家在东社村借房子住着。我们自己的家在西社村。
  大舅家就与我家相邻。仅隔着一堵墙。
  大舅家的墙(西墙)与我家的东房之间,是我家的一个小院子。
  这个小院子挺大。
  小时候,我们兄妹偶尔会回西社村我家玩玩。因为我家种着好几种树。苹果树、杏树、梨树等等。我家与大舅家的墙之间的那个小院子,则种着桃树、杏树、椿树、枣树,还种着一种叫“凉叶叶”的很好玩的植物。这是我们兄妹当年的一个小乐园。
  那一年,大舅家将他家那堵西墙拆掉,要盖西房。当然,他家这个西房与我家相邻的位置,还应该是原来那堵西墙的位置。
  但是,他们把房子盖到了原来的“边界线”——那堵西墙以外三米之处。也就是说,我家的那个小院子被他们占了三米左右的宽度。因此小院子被隔离的只剩下了一条窄窄的小通道。
  他们这样做时,没通知我家一声。因此我爸妈并不知晓。
  因而,他们这种行为属于“悄无声息、强行霸占”。而且,面积还相当的大。
  我不知道这种事情别人家遇到会怎么处理?猜测一下:可能是怒发冲冠,拼力夺回吧?在这过程中,很可能还会有武力冲突发生。最终,两家关系彻底断交。
  我这么猜,是有“参照物”的: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故事“六尺巷”不就是因为两家宅基地的地界不清而发生争执,家人向千里之外的宰相张英求助而流传下来的吗?
  这个事情,妈妈知道后是什么反应呢?
  爸爸告诉我:“你妈当时什么话都没说,就跟没这个事一样。”
  啊?!
  让我惊讶的后面还有呢:妈不仅没表示一点点生气,没到大舅家争半句理,还派放了暑假的哥哥(18岁)和二哥(15岁)去为他们盖房子出力。哥记得他去帮了好多天。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朝宰相张英用一封信解决了家人与邻居的几尺地纠纷。“六尺巷”的故事因而传为千古美谈。古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张英能当上宰相,的确有“大人大量”的因素。
  我的妈妈,只是一小小平民百姓,却也有宰相的肚量。
  问:妈何以有如此无垠的胸怀?
  答:妈的心中,自我与他人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我的东西你想要?
  拿去吧。
  你使用跟我使用是一样的。
  情不自禁为妈妈鼓掌:妈妈,了不起!
  
  3、我家小树被拔了
  这是1986年我家从东社村搬回西社村居住后不久发生的事。
  我家的正房对面,是另一户邻居的房子。我家房子与他家房子之间,是我家的院子。
  爸把院子的一片地用栅栏围起来,计划做个小小的菜园子。
  有一天,爸在菜园子的一条边上,栽了三四棵小树苗。这几棵小树离那户人家的房子有一大截距离。
  爸栽上树后的第二天,邻居家的一个人就来到我家,黑凶凶的脸,一句话不说,噌噌噌,将小树苗一棵棵拔起来,扔在地上,扬长而去。
  爸气坏了。“我家院子种两棵小树,碍着他家什么了?凭啥给我们拔掉?”
  着,就要去他家评理去。
  妈拦住了:“忍忍吧!咱不和他斗气。不是常听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这句话是我亲耳听到的。同样在愤慨中的我,听了妈的话,一个强烈的感觉油然而生:妈妈的心胸好宽阔啊!
  三十多年了,好多事我都忘掉了,妈妈的“大人”大量让我对此事记忆犹新。
  
  4、又一个树被拔掉的故事
  爸七八岁的时候,在祖坟上栽了八九棵树。有杨树,有柳树。
  1974年,这些树已长得又高又大,郁郁葱葱,完全可以做木材了。
  我的二大爷——前文讲述的二大大的丈夫,爸的叔伯兄弟,从内蒙回到西社村办事,看到了祖坟的树,借来工具砍倒了三四棵——挑长得最好的。只剩了四五棵不好的。并且还让爸爸给他找交通工具运送到内蒙。
  爸非常愤慨。
  一,这是爸栽的树;二,他砍树前根本没跟爸商量;三,他砍掉了最好的。
  爸越想越气。对妈妈说:我要和他绝交!
  妈劝阻了爸。并让爸帮二大爷运送了那几棵树。
  
  5、“不要说人过失”
  妈一生帮助了好多好多人。做善事无数。
  这些受妈妈恩惠的,有感恩的,也有相反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好像,遇到不感恩的要多一些。
  这里要写的是妈对那些不知感恩的人的态度。若要列举哪些人做了哪些没良心的事,可以列出很多来。但,这里就不写了。原因有二:一是本文不能宣传“坏人坏事”,二是因为妈妈根本不在乎别人对她的没良心。
  我和妈妈经常有这样的对话:
  “妈,×××太没良心了!他怎么能这样?”
  “他困难嘛。要原谅他。”
  但很多时候,某某人并不是因为有困难而做不到感恩。因为往往是举手之劳的事儿,根本不用花钱不必费力就帮爸妈做好了,他还是不帮一下。
  我义愤填膺:妈,他太过分了!怎么能这样没良心!
  这个时候妈妈搜肠刮肚也找不出替那个家伙辩解的话了,选择了默不作声,不回应我。
  但妈妈那么大的肚量也有“消化”不了某某人没良心的时候。这时妈会伤心的和我谈论几句某某某的“不良行为”,说一说她对这类行为的不理解。妈的这一“反常”行为很令我兴奋,心想妈妈终于和我“并肩战斗”痛斥丑人丑事了,哈哈!可是,正当我准备在妈妈面前痛痛快快的骂一顿那个人、替妈妈出口气时,就被妈的一句话“偃旗息鼓”了:“不要说人的过失了。这样不好,要原谅人!”
  唉!你说妈妈怎么就那么大度呢?别人对她不起,她不但不会放在心里,还要替他辩解,还要隐秘他的过失,还要在我嘴上“泄愤”一下下时也不让!
  借用高中日记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妈妈,你的胸怀为什么那么宽广?”你不仅自己心中无一丝一毫的怨恨,还用你如虚空般的心化解着我的耿耿于怀和愤愤不平,这是多么纯净的一颗心啊!
  
  6、“妈尝一口就行了”
  说起这事来更“气愤”。我经常因为这个跟妈妈“起冲突”。
  “冲突”的“导火索”是我们兄妹给妈妈带回来了好吃的。
  这不是好事吗?冲突啥呢?
  因为,我的妈妈,将这些好吃的90%都送了人!
  那是2005年爸妈定居太原前在村里的事儿了。
  我们兄妹都在外地工作。回家看爸妈时都会带回些好吃的来:蛋糕、饼干、麻花香蕉橙子……我们的想法是:爸妈含辛茹苦一生,好吃的好喝的几乎没有享用过,我们买回来些,让他们尝尝。虽然这些好吃的在有钱人眼里不屑一顾,但对于爸妈来说,也算是“奢侈品”了。
  但是,妈妈:
  “二梅(我的小名),把××给×××家送点去,给×××家送点,再给×××家送点,再给……”
  我一看,妈已经把好吃吃分成了好几份,并包成了小包。再看我带回来的,已所剩无几。
  我急了:妈,你怎么能都送了人呢?
  妈:“咱吃过人家的呀!×××家给过咱家小米,×××家给咱们送过糕面……”
  我说,“不对!×××得到过你们那么多帮助却那么没良心,你怎么也给他?”
  “可怜他吃不上嘛。让他尝一尝。”
  “那你不能送人那么多啊!你看,留给你自己的都几乎没了!”
  妈送人好吃的,送多少呢?
  打个比方吧:假如我买回来10根香蕉,妈就会把8根甚至9根送人。
  我当然急了:妈,我“千里迢迢”背回来就是给你和爸吃的,你怎么能只给自己留这么一口?
  “妈和你爸尝一口就行了。”
  “不行!我本来就是给你们买的,又不是给他们买的。我不去送!”
  “你听话些啊。不要气妈妈!”
  “你给人家送那么多,人家还以为咱家有多少呢!谁家不是自己吃不完才送人啊,谁像你啊!”
  妈:“我不管他们怎么想。咱做该做的。”
  再“冲突”下去,就要惹妈妈生气了。我只好极不情愿的东一家西一家的送去了。
  心里那个不舒坦!唉,真是的,爸妈只能吃上那点点!
  这样的“冲突”,这样的“气愤”,这样的无奈,我每次回家都会发生。
  哥姐弟也是。但谁也拗不过妈妈。
  是妈妈不爱吃那些好吃吃吗?不是。你看她吃的时候也是津津有味,很高兴。
  是妈妈吃得多了、不稀罕了吗?更不是。我们回家次数有限,所带吃的有限,爸妈并不比村里人多吃过多少。
  那是啥呢?
  是妈妈那颗吃了别人的豆角就时时想着回报人家些什么的心。
  是妈妈那颗有了好的东西就想着与人分享的心,是那颗哪怕自己不吃一口都送了人,看着别人享用自己就很开心的心。
  
  7、妈妈的愿心
  妈还有一个大大的优点,让我佩服至极。
  近几年,随着我们兄妹各自家庭经济状况的好转,压在爸妈肩上的重担渐渐减轻下来。
  某日,妈妈对我说:
  “二梅,妈妈发了个愿——以前借咱家钱的,能还起的,就还;还不起的,妈就不要了。”
  “妈妈这样发愿,还不起咱家钱的,就不算是欠债了。”
  “二梅,你也这样发愿吧!”
  我为什么敬佩妈妈?
  你看爸妈:虽然不是钱很紧张了,但他们吃的、穿的、用的,依然是竭尽节俭之能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经常为了省几毛钱几块钱而动很多脑筋。
  而如今,外人借的那一笔笔不算大也不算小的钱,妈竟然表示:还不过来的,不要了!
  妈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些年,妈妈减免了外人不少的欠债。
  这可不是用“慷慨”“大方”这类词汇能描述妈妈此一思想境界的。
  妈妈“无私无我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总结一下。
  妈的无私无我,表现在两大方面:一,不计他人过失;二,不计自己得失。面对他人的自私他人的贪婪他人的蛮不讲理,面对他人明摆着的欺负与无视你的存在,面对他人过分的没良心,妈毫不计较,甚至连怨言都没有——难道妈就没有不高兴吗?就一点都不伤心吗?不是;面对他人的需求他人的困难,妈把自己的享用压到了最低甚至完全剥夺——是妈妈不喜欢享受吗?也不是。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欲望也有需求,只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妈选择了“明大理,识大义”,选择了顾全大局,选择了忍辱负重,选择了放下自我。妈妈没有读过《金刚经》(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没有聆听过佛陀“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开示,但妈妈待人处事的一言、一行无不遵循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人生准则,无不实践着佛陀“一切法无人无我无众生”的教诲(这几句引言都来自《金刚经》。本节故事中的前六个,都是妈妈未学佛时候的故事。妈学佛后也没有读过这部经)。可以说,“没有自己,只有他人”是妈妈的一大美好天性。
  有人可能会说,太夸张了吧?你妈妈真有那么好吗?
  我可以很诚实的很肯定的告诉你:我一点儿都没“美化”我的妈妈,我妈妈真有那么好!
  
  五、惜福的故事
  惜福——惜,珍惜;福,福气。这二字的意思是珍惜我们拥有的福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惜福”主要指的是珍惜我们的“身上衣裳口中食”,不要随意糟蹋浪费、暴殄天物,要知足,要节俭。“一粒米中有七位神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便是我们大智大慧的祖先在这方面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管家境的贫富,不管地位的高低,都应该有一颗惜福的心。如能做到,便可体会到少欲知足、身心自在的安乐境界。
  我的妈妈是如何做的呢?
  
  (一)妈妈的“捡垃圾”生活
  7年前,爸妈搬到了太原一小区居住。
  搬家的那天正好是周末,我去太原看他们。
  第二天早上,我和妈妈出来散步,顺便熟悉一下小区的环境。
  路过一个垃圾堆时,我俩同时被眼前看到的震惊了。
  “妈,那么多衣服!”
  “呀,谁家把这么多衣服扔出来了?”
  大人的,小孩的,男人的,女人的,一大堆,有十几件。
  看那衣服,不是破了也不是旧了,好好的,有的还挺漂亮。
  “妈,这应该是这家人穿得小了的衣服。妈,咋办?”
  “拿回家吧。拿回去洗一洗,回西社的时候拿上给村里人。”
  于是,我和妈妈将这堆衣服抱回了家。
  第二天早上出来转悠,又有了新的发现:一堆葡萄。
  那完全是拿起来就能吃的葡萄。因为看上去像一两天里买回来的。
  “妈,这么多呀!”我惊叹。
  “谁家把这么多这么好的葡萄就扔了呀。太可惜了!”
  真的有很多。十几串。
  “妈,咋办?”
  “这还好好的,能吃。拿回去咱们吃吧。”
  我和妈抱了一些,没拿完,回家拿了塑料袋才把葡萄全部拿回来。
  这些葡萄爸妈吃了好几天。
  周末结束,我返回了自己的小家。一个月后,再次去看爸妈。
  一进门,妈妈就给我大发感慨:
  “二梅,你不知道,现在的人啥也扔!”
  “妈,你又发现什么了?”
  “你过来看。”
  妈妈打开了冰箱:“这袋蛋糕,这袋麻花,这包奶糖都是妈捡回来的。”
  “呀,这都好好的嘛!为什么要扔呀?”
  “你到厨房来。”
  “这捆粉条、这半袋大米、这几个西红柿、这几个苹果、还有这两个碗都是妈妈捡回来的。”
  “啊!!!”
  “再到这个家来。”
  哇!两大摞衣服。
  “这都是妈妈捡回来的,都洗干净了。”
  “妈,你这个月每天出去捡?”
  “是啊,不捡回来,就当垃圾扔掉了。多可惜呀!”
  这才知道,原来妈妈这一个月天天都出去捡“垃圾”——我之所以在“垃圾”二字上加引号,是因为妈妈捡回来的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垃圾。它们是可以继续穿在身上的衣服,是可以继续放在嘴里吃的食物,是可以继续使用的物品。这些东西的主人,因为不能穿了不想穿了不喜欢吃了,就把它们当垃圾扔了。
  “妈,你不怕别人看见笑话你吗?”
  “咋不怕呢。妈妈每天早上天还黑的时候,打上手电出去找的。”
  妈为什么要冒着被人笑话的“危险”去做这事?
  原因很简单:不捡回来,这些本可以继续发挥作用的东西就同垃圾混在一起扔掉了糟蹋了。我们都会背那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这样的糟蹋不叫“暴殄天物”叫什么?有道德感的人都不会这样做。
  所以,妈妈做这个事是“义所当为”,是“义不容辞”。
  所以,妈妈做的乐此不疲。
  所以,妈妈一做就是七年——直到她去世前三个月。
  在这七年当中,除了下雨下雪天气实在不能出门,每天早上天空还满是星斗时妈妈就出现在了小区的各个垃圾桶旁。她边翻,边吃惊;边翻,边感慨:现在的人这是怎么了?怎么这么好的东西也往出扔?
  然后,她一袋袋、一件件的把它们拿回家。有时候数量多时,往返两三趟才能全部“完成任务”。
  然后,她把衣服一件件清洗干净,开了缝的、扣子掉了的,拿出针线来修补好,然后,分成两类:自己能穿的,邮寄出去的。食物,她也分成了两类:自己能吃的,流浪狗的(三年前哥哥知道了太原一个收养上千条流浪狗的地方)。衣服攒到两三大袋子时,最初的两三年,妈把它们邮寄给了青海的穷困地区和北京的一个公益机构;这两年,哥哥在网上查到了太原有个收集旧衣服的地方,妈妈就让哥哥送到那儿。哥哥的车是越野车,很大,能放不少东西。哥每次送衣服时会把给狗狗捡的食物也一并拿上。这两样东西,十几个大大小小的袋子,每次都把哥哥的车塞得满满的,司机旁的副驾驶座上都放满了。
  妈去世后,我问哥哥:这两年,妈妈让你送了几次衣服和狗粮?
  哥哥说:少说也有五六回。
  我问爸:这几年,妈捡下的衣服有多少?
  爸说:少说也有三十大袋子(有的是装白面的那种编织袋,有的是妈用捡来的床单被套等等缝制的,比农村装粮食的麻袋还要大),应该有两千件吧——这应该没有夸张。去年暑假我替生病的妈妈出来捡衣服,仅20天就捡了两大编织袋。
  七年啊!天天天天!这要耗费妈妈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多少辛苦啊!春夏季还好说,到了秋冬季节,天黑洞洞的,寒风凛冽,一个70多岁的老人,穿着棉衣戴着帽子手套打着手电拿着袋子顶着寒风,停留在小区的一个个垃圾桶旁……
  曾经好多次,我跟妈妈说:妈,今天不要出去了,外面太冷了!
  妈:习惯了。不冷!
  她真的不冷吗?
  她如果不去捡,才会真的冷,是比身冷还冷的心冷。
  她去捡了,把这些东西“物尽其用”了,她的心就舒坦了。当她想到这一件件衣服会送到可怜人手中时,再冷再辛苦也觉得值得了!
  这几年,爸妈穿了不少捡来的衣服,吃了不少捡来的食物。
  他们不怕衣服上有细菌传给自己吗?
  他们不怕这些吃的会伤害自己吗?
  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这些问题。
  能穿的不穿,扔掉;能吃的不吃,扔掉——他们才觉得可怕!
  这两年妈妈给了我好多捡来的包包。大大小小,少说也有二十个。其中一个,我每天挎着它行走在校园中(我是教师)。有不少同事问我:这包包哪儿买的?多少钱?挺漂亮的!
  我说:我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我不怕同事们笑话。
  这是好事。值得宣扬的大好事。
  妈捡“垃圾”一事一直瞒着我的哥姐弟,只对我说。妈怕嫂子弟媳笑话,对其他人妈妈更是没说过。今天,我把妈妈的这一“秘密”讲出来了,那么,大家应不应该笑话她呢?
  我再来分析一下:
  第一,如果说妈妈将能吃能穿的东西捡回来废物利用不正常的话,那么大量的新鲜食物与衣服仅仅是因为不爱吃、不喜欢、过时就扔到垃圾桶正常吗?
  第二,现代人的浪费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与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相比,浪费程度不是十倍,而是百倍千倍。一方面大肆浪费,另一方面地球资源在急剧减少,按现在的浪费速度,地球资源将在一两百年后消耗殆尽,到那个时候人类将不得不回到饥荒年代。
  第三,作为一个老人,妈妈看到人们如此浪费而没有办法阻止,她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将所谓的“垃圾”捡回来加以利用,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正确的事情。
  第四,法国25岁的小伙巴蒂斯特·迪邦谢靠吃从垃圾桶中捡拾的食物,骑自行车穿行欧洲大陆。他此举是为了引起公众对欧洲人浪费食物问题的重视。看来,不单单是一位中国的老人这样做,发达国家的小伙子也在这样做。
  所以,我首先要对我亲爱的妈妈说:妈,您做的非常非常对!您根本不必害怕别人笑话。您应该为自己骄傲!
  其次我要对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说:我妈妈的这种行为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妈捡“垃圾”的故事讲完了。这只是妈妈惜福品格中的一个小小例证。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妈妈这方面的“光辉事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下面,开始分类讲述。
  
  (二)日常生活中的惜福
  妈能够捡“垃圾”吃“垃圾”,源自于她懂得惜福这一美好品德。
  有句古话叫“惜福首在惜食惜衣”,先从妈妈如何惜食讲起。
  
  1、惜食
  说到这一点,我真想再次给妈妈竖大拇指:妈实在让我太敬佩了!
  妈自幼接受姥爷姥娘的良好教育,在爱惜粮食上可谓一丝不苟:吃饭,必定是吃得干干净净,一粒米都不剩;吃完了,拿过暖壶来倒碗里两口开水,用筷子搅动着水沿碗边一路涮过去,将趴在碗边上的饭渣都赶到水中后,咽下肚去;吃饭过程中,如饭粒掉在了桌子上,马上夹起来,吃掉,如掉在了地上,就捡起来用水冲洗干净,吃掉。要洗碗了,笼屉上,满是溢上来的小米;电饭锅里,也满是粘着的大米。若要做到不浪费,须把一粒粒的米弄下来,放进嘴里——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每次干这个活儿时,刮拉不了两勺子就没耐心了,边心里嘀咕着“太麻烦了太费时间了”,边趁妈不注意拿起刷子“唰唰唰”以最快速度将米粒清理到水中,然后,做贼似的迅速将洗碗水倒掉“毁灭罪证”逃避妈妈的批评。
  我干这个坏事时,是有负罪感的,因为妈妈经常教育我一粒米都不能扔掉的。可是一想到既浪费时间又麻烦,妈的教诲和负罪感就被我抛到九霄云外了。我的妈妈呢?——这就是我特佩服妈妈的地方了:她会一颗一颗的将米粒弄下来,送进口中,一颗都不落。哪怕花费十分钟甚至二十分钟。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试着猜想一下:一般人做不到吧?
  如果没有对“粒粒皆辛苦“的深刻理解和对“惜福”的高度重视,有几个人能如此一丝不苟呢?
  妈的感人“事迹”还多着呢——
  比如,小时候,我经常做这样的事:
  “妈,这块山药太难吃了!”我夹着一块难以下咽(真的很难吃啊)的山药蛋告妈妈——言外之意,我要扔掉它。
  “这娃子,这也是粮食呀,怎么能说‘难吃’呢?来,给妈妈吧!”妈夹过来,一口咽下。
  妈妈怎么就不嫌难吃呢?好奇怪呀。
  后来,这样的事次数多了,我一碰到难吃的,就直接送妈妈碗里(好惭愧哦!)。妈妈呢,连一个难吃的表情都没有就送自己肚里了。
  在妈妈那里,没有“好吃与不好吃”,只有“应吃与不应吃”。妈对自己的嘴一点儿也不客气。
  再比如,八九年前,我给爸妈买了豆浆机。豆浆好喝又好消化,爸妈很喜欢。
  可是,我发现他们很少做豆浆。刚开始,每周一次;后来,半个月一次;再后来,尤其是这两年,一月一次都保证不了。
  我每月看爸妈一次。每次去给他们做饭就会发现。豆浆机几乎被他们闲置起来了。
  一开始,我以为是他们嫌清洗机子麻烦。
  “妈,这豆浆机一点都不难洗。先拿牙刷洗刀片和其他不好洗的地方,再拿刷子刷几下就干净了。”
  妈点头。
  可是,他们依旧不做。而我每次给他们做下时,他们还吃得挺香。
  “妈,豆浆又好喝又好消化,清洗也不费事,你们怎么还不做啊。”
  妈终于说实话了:“洗机子时太浪费了。”
  恍然大悟。
  我们在清洗豆浆机时会看到机子的各个部位粘有很多的豆渣。我们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直接拿刷子刷下去,倒掉。而我的妈妈,她觉得这样太可惜了,但她又没办法像处理笼屉上的米粒一样将豆渣一点不浪费的送到肚子里,清洗时,再小心,再用心,都是会浪费掉一些的。而浪费粮食,哪怕是一丁点儿,都是妈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几经纠结之后,妈选择了放弃做豆浆——虽然他们很喜欢喝。
  唉,真是既心疼又无奈!
  我只好在每次回去时给他们做。
  小时候,妈经常在我们兄妹吃饭时告诫我们:一颗米都不能浪费呀!浪费一颗都是在造罪!每顿饭毕,妈妈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检查我们的碗里是否还有饭粒,如有,命令我们吃干净。因此,我们兄妹也渐渐养成了爱惜粮食的好习惯(我们经常比赛谁的碗最干净)。现在,我们都已长大成人,我们把这个习惯延续给了我们的孩子。在国人浪费粮食触目惊心到“每年餐桌食物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口粮”的时代,培养孩子们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懂得惜福是多么紧迫!我的妈妈,给她的孩子们和孩子们的孩子们做出了表率——甚至可以说,堪为世人典范。
  
  2、惜衣
  
  (1)我的高中日记摘录
  
  A.1986年9月22日
  妈妈,那慈祥的面容,那满含希望和疼爱的眼光,那稀疏的、为了我们而过早变白的头发,那烂得不能再烂的背心,那身难看的衣服,那双透着窟窿的鞋子时时浮现在我眼前。
  
  B.1987年4月15日
  晚饭后正欲进教室门时,猛然发现了教室门外的妈妈。
  在家时没在意,今天才发现妈妈的头发那么稀疏,出门在外还穿着打着小补丁的裤子……妈妈饿了,我让她吃给我带来的好吃吃,她不吃,却啃起了带着的干馍馍……
  
  C.1987年12月8日
  中午放学回宿舍,忽然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蓦地回头,惊喜的看见了妈妈!
  ……
  妈妈,你走了,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母爱。
  
  D.1989年2月27日
  妈妈,上次见到你,我是多么高兴啊!因为你穿着黑呢子上衣,围着长围巾,使我的心有一些快慰。虽然,那并不是妈妈的。
  这次,黑呢子大衣、长围巾没有了,有的只是一件短的遮不住棉衣的、洗得发白的衣服,一块多年的头巾……妈妈,我心里酸楚楚……
  妈妈,等我参加工作后一定为你买好几身像样的、比得上别人的衣服!
  
  东社.1990年3月8日
  看到妈妈还是那身寒酸的衣着,心里又是一阵凄楚。唉,妈妈为了我们连一件体面的衣服都没有。说是挣着工资的人,可连村里人都不如……妈妈,我什么时候就能挣钱了呢?到那时,我一定给你和我爸买几身体面的衣服!
  
  这几段日记的关键词:
  烂得不能再穿的背心、透着窟窿的鞋子、出门在外还穿着补丁裤子、邋遢(同学这个词用的不准确。这个词是脏兮兮之意。妈妈的衣服不脏,只是太难看)、寒伧、短的遮不住棉衣的洗得发白的衣服、寒酸、连村里人都不如……
  一次次的记录,都是妈妈穿的太可怜了。因为衣服太不好看,被我同宿舍的女孩讥笑为“邋遢”(近30年了,这个女同学的名字我还记得。当时真是太受打击了);因为实在没有可出门的衣服,某次妈来看我(我在县城一中),借穿了别人的衣服。
  这是妈妈1986年到1990年的穿着。
  妈那时46岁到50岁。
  现在要分析的是:妈为什么穿得那么可怜?
  首先,肯定是家里经济困难。
  但,这个因素只占很小的比例。连一半都不到。
  因为:一、爸妈都是挣工资的;二、妈每天要与很多顾客面对面;三、妈那时四十来岁。一个四十几岁的、挣着钱的、每天要面对很多人的女人在衣着打扮上会怎么做呢?
  我现在正是这个年龄。跟妈一样,挣工资、每天要面对很多人。我是怎么做的呢?——刚买了一件新衣服,又看见了一件漂亮的,马上买下,哪怕现在并不需要;衣服只要款式略显不好看,立即毫不迟疑的压在箱底,哪怕刚买不久,哪怕买时花了不少的钱。衣柜中,漂亮的衣服一件又一件;床箱里,被我抛弃的衣服一包又一包。我很有钱妈?不,不是。这不是有钱无钱的问题,是怕人笑话自己不好看的“面子”问题,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漂亮的“欲望”问题。为了这个“面子”,为了这个“欲望”,衣服可以一件一件的买,可以一件一件的废弃。我是这样做的,很多女性也是这样做的。
  妈妈为了自己漂亮一些也应该这样做。她虽然穷,但还没有穷到给自己买件体面衣服都没钱的地步。但她就是不买。
  惜衣——穿衣服要知足,要节俭。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衣能蔽体食能果腹”即可,在物质享受上,欲望不可太多太大。我的妈妈,就继承了这种传统美德。衣服,只要不是破得不能穿了、小得不合身了,她都会一直穿在身上,不到实在没有穿的了,她不会为自己添置新衣。她不是不爱漂亮,她的爱美之心并不比一般人小多少。她只是觉得尚能穿的衣服就丢弃实在太可惜,衣服还够穿就添新的实在太奢侈。“人凭衣服马凭鞍”,妈并不是不知道她穿衣不好看会被人讥笑,但在“知足节俭”这一美德的强大支持下,她对别人异样的眼光无所谓、不在乎、视而不见。
  
  补充一件事:
  说起妈妈的爱美之心,一生中唯一展示过的,就是照身份证照片。2010年,更换新一代身份证需要一张照片,派出所说只要符合要求,自己照的像也可以用。我哥担当了摄影师。妈把她认为最好看的衣服穿上照了一张相。我哥认为可以了,但妈妈执意要换一件衣服再拍一次,如此一连拍了五次!看到妈妈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哥想:谁说妈妈不喜欢时髦,这不就是妈妈的一次“时装秀”吗?
  

  
(2)妈妈的包袱
  妈妈去世后,我整理了整理她的包袱。
  这件蓝衣服,应该有20年了吧,妈一直穿着;这件灰色褂子,应该也有20年了,妈一直穿着;这件紫色线衣,是十几年前的,妈去世时还穿在身上;这条蓝裤子,少说也有20年,妈也年年在穿;这条褐色线裤,是我十年前在街上随手“捡”回来的9块钱的便宜货,妈年年穿着,而我三年前给她买的300元的“恒源祥”纯羊毛裤还挂着吊牌躺在包袱里;这件绿色褂子、这件黑色红边的、这件红衣服都是买下多年的漂亮衣服,妈只在出门做客时才拿出来穿一穿,如今还崭新新的在包袱里睡大觉;这双袜子,最少有十几年,一个大补丁将脚跟部分全部包住,又一个大补丁占据了脚底部分的三分之二,类似这样的袜子共有5双。这件背心,一看就知年代久远:严重变了形的吊带被妈妈用一根细绳子拴在了一起,看样子,是穿的时间太长了,变得太宽松了,为防止吊带从肩上往下滑,妈想出的办法。背心宽度很肥,长度上仅能到达肚脐的位置,这是早该扔掉的背心了,妈一直穿在身上。四五年前,我见妈妈穿着这么难看又极不舒服的背心,就给她买了3条新背心。结果,前年,妈妈给我退了回来:“妈背心太多了,穿不过来,把它们给你婆婆穿了吧。”——“太多了,穿不过来”是妈在我们要给她买新衣服时用以阻挡我们的话,回回如此,次次都是。“千万不敢买呀!妈妈的衣服太多了!”千叮咛、万嘱咐,就是不让你给她买衣服。因此,我每次给她买衣服都得“先斩后奏”:悄悄买下,逼她穿上(每次都会挨妈妈批评)。因此,妈包袱里的衣服呈“两极分化”:旧的,十几年、二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颜色黯淡款式陈旧,但一直穿穿穿,舍不得丢弃;新的,因为几乎不穿,无论哪年买的,都漂漂亮亮、崭新崭新。
  这就是我的妈妈,一个有旧衣服穿便不让给她新衣服的妈妈,一个挣着钱、孩子们也都挣着钱,却不愿花钱打扮自己的妈妈。
  
  3、惜水
  老祖宗“惜福”的教导中,是没有“惜水”这个内容的。因为那时候浪费水的现象根本不存在。
  “中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居世界121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属于“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至2025年,全球将有40亿人缺水。未来,水会像石油一样珍贵。”——摘自网络资料。
  “今年中国的用水量还不及去年的一半多。”——2015微信朋友圈。
  妈妈节约水、爱惜水,早在媒体对“节约用水”大声呼吁之前。2005年前在村里居住,我没见过妈妈浪费水。后移居太原住进了楼房,妈在“惜水”上的用心、认真全然呈现,真是让人肃然起敬,由衷赞叹。
  洗手,将脸盆架在洗脸池上,水龙头注入一点儿水,仅够将手简单洗一洗的水(估量一下,半碗水不到),洗毕,将水倒入卫生间的一只塑料桶中;
  洗碗,极少量的水将碗过一遍,倒掉,第二遍涮碗,水多一些,洗毕,倒入塑料桶中;
  洗衣服,洗衣机的排水管直接放入大洗盆中,脏水直接入盆,地下的排水口几乎不用。
  塑料桶的水和大洗盆中的水攒下干啥?——冲马桶。
  妈用水够节约的了吧?这还不算,冲马桶时妈不是提起桶来一大股的倒,而是拿水瓢舀。
  哈!这哪能冲干净呀!马桶肯定会臭嘛!因此,我跟妈妈提了好多次“意见”,妈当时答应以后会多一些水冲马桶,但过后依然“我行我素”“屡教不改”。
  哈,真拿她没办法。
  还有“更绝”的呢:洗脸洗手后,如果水基本还是干净的,妈会再洗洗毛巾或抹布什么的,将水弄脏后才会倒入桶中。为啥?妈说,看到白花花的水就倒掉了,可惜!哈哈!
  妈为了省钱吗?一吨水,3块钱,妈再怎么节约水,能省多少钱?况且,妈的日子也没把她逼到如此“绞尽脑汁”通过节约水来省钱的地步。
  只因:水,跟食物和衣服一样,都是大自然所恩赐,都应感恩、知足、爱惜。
  
  4、其它
  妈的惜福不仅仅表现在食、衣、水上,洗碗巾、抹布、毛巾、刷锅刷子……但凡没烂没坏,妈会一直用一直用,直到它们“鞠躬尽瘁”的那一刻。所以,妈家里很多东西的更换率是非常低的。有时候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趁妈妈不注意赶紧扔掉,冒着被妈妈教训一顿的“危险”也“在所不惜”。
  物尽其用,是妈妈“惜福”的总原则。
  愿天下所有人都能惜食、惜衣、惜水、惜电、惜纸、惜……惜一切物。
  
  六、学佛修行的故事
  妈1990年开始接触佛法,不久正式皈依三宝,成了在家学佛的佛弟子行列中的一员,走上了学佛修行的解脱之路,直至去世。50岁到75岁,25年,是妈妈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一段生命历程。佛陀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揭示、对众生圆满的教育,将妈妈原本纯善美好的心灵升华到了更加圣洁更加完美的境界。妈经常非常感慨的跟我们说:学佛真是太好了!再没有比学佛更重要的事情了!这种由学佛带来的强烈的欢喜感和庆幸感,是对佛教尚不了解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下面,我仍以小标题的方式对妈妈如何学佛如何修行做一些点点滴滴的记录。
  
  1、妈妈的天生“异相”
  先讲一个有趣的事儿。
  妈一出生,有几个地方就和普通孩子不一样:双肘、双膝。不是长的不一样,是那四个地方居然长着厚厚的老茧。这就很奇怪了:老茧是干活儿干的次数多了日久天长磨出来的东西,一个刚从肚子里爬出来的小婴儿怎么可能会有呢?随着妈妈年龄的递增,这四处老茧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厚,及至妈成年,老茧已占了肘与膝的大部分。黑黑的、厚厚的、一大片。洗是绝对洗不掉的。妈一直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儿。后来,妈开始学佛,一听说有拜佛的方法,十分欢喜,马上信受奉行,每天在佛像前虔诚顶礼108拜(这个数字是近年的。以前比这个更多),早晚各一次,25年从未间断。某天,妈妈在拜佛时看到这四处老茧,忽然想到——这是不是前世拜佛留下来的印记呢?因为拜佛时身体跟地面接触的正是这四个位置。也许是前世就很喜欢拜佛,拜了很多很多,然后磨出了老茧,然后就带着这老茧重新来到人间了吧。妈给我们这样分析时,我们都觉得有道理。不过,妈是笑呵呵的当玩笑给我们讲的,她并不确定。但我们作为她的孩子是绝对相信的。呵呵。不然,这从娘胎里就带来的老茧怎么解释呢?
  因此,我相信妈前世乃至前世的前世就是修行人。而且是颇为用功的修行人。
  可惜妈在世时我们从没想到把妈这个特殊“标记”拍下照片。现已成永久遗憾。
  还有一件从妈妈口里听来的有趣事儿。
  妈是在姥爷54岁、姥娘36岁时出生的。即使在现在这个新时代,姥爷姥娘也属于高龄父母了。妈告诉我们,我们老家有座庙蒋山,山上有观音庙,妈是姥娘向观音菩萨求子求来的。凭什么这样说呢?姥娘求菩萨时,在一个木头娃娃的屁股上用香烧了一个洞。奇怪的是,妈出生时,屁股上相应的地方就有一个小小的像香点一样的胎记(求菩萨送孩子是中国人的习俗。而我们老家人求菩萨时往往会准备一个布娃娃或木头娃娃,求菩萨的仪式完毕后用香头在娃娃身体的某一个部位烧一个黑点用作标记。如果生下孩子了,就看孩子身上的相应部位是否有一个胎记,如果有,则判定孩子为菩萨所赐)。
  我们的分析:妈可能就是菩萨送给姥娘的孩子吧。
  既是菩萨送的,就一定与菩萨有深厚的缘分了。因此,妈妈前世一定是学佛修行的人了。
  讲这两个有趣事的目的,是想说,每个人今生今世与佛法的相遇,都是前世修行的延续,这在佛法中叫“善根”。我的妈妈就是佛书中常说的“善根深厚”之人。
  
  2、走上学佛之路
  1990年5月,哥哥去南普陀寺旅游,在寺里流通处看到了佛书。因哥哥那几年正练气功,对佛教的名词术语多多少少有点接触,也挺感兴趣,但佛教是怎么回事并不清楚。因此哥哥一看到佛书便十分欢喜,请了几本回来。
  回到家中,哥哥拿出了《觉海慈航》、《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佛教科学观》等书对妈妈说:“妈,这书可好了!”
  “妈,佛书上说,这个世界有鬼有神仙,有佛有菩萨,还有极乐世界,有六道轮回。人做好事就下辈子投胎到好地方享福,做坏事就转生成动物饿鬼等受罪。”
  妈一听,非常激动:“哦,我就说嘛,人这一辈子不能白白就过去了。好人做了好事,死后就没事了?坏人做了坏事,死后也没事了?我就觉得不可能嘛!”
  妈当时跟哥哥说的这句话,两年前也跟我提到过。可以想象得到,一个做了无数好事的人,一个受了无数的罪、吃了无数的苦(妈受过很多罪吃过很多苦。因这个内容与本文关系不大,故不作描述)的人,在听了佛法揭示的这些人生真相之后内心的震撼和惊喜——做了好事会有好的果报,做了坏事会招来可怕的报应,所以人的一辈子不是白活的,好事坏事就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会有相应的结果的,而且,如果你依照佛陀教导的话去修行,就会有一个美丽无比幸福无比的极乐世界敞开大门等着你……
  这些人生问题,妈一直以来就在思考。因此一听佛法,马上豁然开朗,欢喜信受,毫不怀疑。
  于是,那一年春夏,妈妈捧起了一本一本的佛书,开始了对佛法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后来,哥哥从学佛朋友处又请回来不少佛书,妈边读边做笔记,对佛法的信心越来越坚定。于是,第二年春天,即1991年春,哥带着爸爸妈妈去当时在太原居住的弘瑞老和尚那里接受了三皈依仪式。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畜生。
  皈依,归投、依靠。
  
  从此,妈妈成了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无量无数弟子当中的一员。
  从此,妈妈走上了依照佛陀教诲修心、修行的解脱之路。
  
  妈妈的佛法笔记
  
  3、妈妈的虔诚
  学佛修行有秘诀吗?
  近代佛教有位非常著名的高僧叫印光大师,某日,有人问到了他这个问题,大师回答:“学佛秘诀在于诚与敬”。
  佛法当中有一个咒语非常重要也非常灵验,叫大悲咒。观音菩萨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说:“诵持大悲神咒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惟除不善。除不至诚。”
  可见,学佛之人没有“诚”是难获佛法利益的。
  诚,真诚、不虚伪、不做作、不怀疑、有信心。
  也即是说,学佛中的“诚”是指对佛菩萨的存在、对佛菩萨的所有开示都完全相信,一点儿不怀疑,信心十分坚定,在佛菩萨面前,不会装模作样,不会虚情假意。
  那么,“诚”容易不容易做到呢?
  在好多人的眼里,佛菩萨是虚无缥缈的、神话般的存在,佛教是“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工具”,是迷信。这些观念也很正常:佛呀菩萨呀,从来看不见摸不着,哪有呀!因此,很多人不信佛。而走入佛门的人有相当一部分的学佛因缘是经历了一些特殊事情的:或做了神奇的梦,或遇到了鬼神事件,或因催眠进入前世,或亲眼看到了佛菩萨显圣,或被算命算的很准,或经历濒死发现了灵魂的存在……
  我的妈妈呢?当年,只是听了我哥几句简单的佛法介绍马上就信,毫不迟疑的信,并且在后来的学佛过程中不仅从未动摇过而且越来越坚定。因此,妈妈完完全全具备这个“诚“字。
  她做过神奇的梦吗?见过菩萨显圣吗?遇过其他奇异的事儿吗?——都没有。
  只是一听,立即就信(佛书还没看呢)。
  这是最令我惊奇,也最令我佩服的。
  佛书上说,佛法是难信之法。我的妈妈居然一闻就信,你说,容易吗?哈!
  我做一简单解释吧:妈遇到佛法之前本来就是善念随心、善行随身、善缘常结,是大家公认的大好人。遇到佛法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佛陀教导正好与她喜欢做善事相应,妈纯善的心灵世界正好与极乐世界的纯善无恶相应,因此妈一闻即信,一信即诚,一诚即行。
  “诚“表现在哪里呢?——对佛法的信受奉行上。
  对佛菩萨真真切切的相信他们的存在使妈妈对佛书中佛说的每一句话都十分的相信,因为相信,所以十分“听话”:佛陀教导要好好努力的,妈就好好努力,力求把佛菩萨的教诲都变成自己的行动;佛陀教导要杜绝发生的,妈就严格管理自己,防止自己犯错。
  佛说做事说话要心平气和,妈就努力改正自己的急性子;佛说磕大头能迅速消业障,五十多岁的妈妈就每天大汗淋漓的五体投地于佛像前;佛说吃素是对动物的慈悲,妈就立即戒掉了吃肉,25年学佛没挨过半口肉食;佛说吉祥卧最好,妈就二十几年坚持右侧卧……当然,好多佛陀让我们改正的习气很难一下子去除,需要“打持久战”,妈就边看佛书边摘录对自己有帮助的话,一抄就是三个大本子;这还不够,妈还把一条条的佛书上的精华语恭恭敬敬的抄在一张张纸上,然后贴在墙上——“常生欢喜心”、“耻心猛心畏心”、“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以随时提醒自己依教奉行。
  

  
最让我感动的,是妈在佛像前做功课时。念佛、拜佛、祈祷、回向,听声音、看神态,妈真正是至诚恳切、全部身心的投入。尤其在最后“回向功德”部分,她会一句一句的低声说出来,就如同佛菩萨真的站在自己面前、在听着自己的心声一般,非常认真非常虔诚。事实上,妈是时时刻刻把佛菩萨放在心中的。一心一念,一言一行,无不以佛菩萨的教导为准则。
  有一句话妈曾跟我说过好多次:“佛真是太好了!他对我们的恩德比父母都要大啊!”言语中充满着对佛的深深感恩与敬意。正是这样的一颗对佛的赤诚之心,引领着妈妈一步步的走在修行之路上。
  
4、做功课的妈妈
  佛弟子的修行内容之一是做功课。“功课”从时间上分早课和晚课两个时间段,从内容上分诵经、念佛、拜佛、诵咒等等。佛弟子要在众多的经咒佛号当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作为日常定课每天读诵,坚持不懈,以期实现“业消智朗,往生净土,成佛度众生”的理想。
  我的妈妈从1991年春皈依三宝开始,锅碗瓢盆的平淡生活中就注入了“每日做早晚定课”的新鲜血液。
  最初的十几年,妈按照净土宗佛弟子通用的《朝暮课诵》做功课。早上,5点准时开始,净水洁面,点香、燃灯、礼拜,然后开始早课读诵:《赞佛偈》、《心经》、《楞严咒》、佛号……或念或背,全部内容完成,早课结束;晚课,下午5点开始:《阿弥陀经》、《往生咒》、《大悲咒》、《三皈依》……最后以“回向功德”结束。
  妈妈抄写的《法华经》
  

妈妈在抄经

  
2005年之后,妈以从早到晚一句佛号、兼早晚各拜佛108为日课,直至去世。
  我想重点记录的,不是妈妈的功课内容,是在做功课当中表现出来的令我佩服的精神。
  
  (1)坚持不懈的精神
  妈学佛25年,功课做了25年。一般来讲,初入佛门的修行人给自己定的功课不会太多,为的是防止做功课最容易犯的错——一日曝十日寒。因为,一旦中断,哪怕是短暂的几天,也会影响做功课所期望的消业障、增福慧、与佛菩萨相感应等等目的的实现。就如同一壶水已升至了90度,马上就烧开了,火一关,温度骤然下降,过一会儿想喝开水时还需重新来过。因此坚持功课一天不中断是非常重要的。
  我妈妈给自己定的功课是不算少的。学佛前十几年,妈做早晚课都要花两个多小时,一天就是5个小时左右;最近这几年,功课少了些,但早晚课加起来也要用到3小时左右。每天四五个或两三个小时重复着同一件事情,懈怠心理的出现是很正常的。以我为例来说(我不算修行人。只是举例),这两年我也做功课,但总是因种种理由中断:“累了,不想做了”;“时间不早了,算了”、“今天心情不好,没心思做了”……如果生个病或者出个门,就更有理由将功课置之一边了。一中断,少则几天十几天,多则几个月,哪一天“良心发现”了要继续功课了,却发现已与佛菩萨有了陌生感。
  我的妈妈,25年,几乎没有中断过。
  身体累了、心情不好了,根本就成不了妈做功课的阻碍。再累再心情差,妈也会认认真真把功课做完。在村里住着时,常有人上门来跟妈妈聊天,一聊就是好长时间。等他们走时,妈的做功课时间已经耽误好久了。妈妈每天要做的事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这时候如果坚持做功课,势必要影响晚上的休息。而且,多年来妈的身体有一个特点:一旦休息不好,第二天肯定会上火。因此妈妈这时候完全有理由把今天的功课省略掉。但她从未这么做过。哪怕十一点十二点才能完成功课,她照做不误;哪怕第二天会上火,照做不误。更让我佩服的,是妈出门时,她会把小佛像带上,到了宾馆后摆出来,恭恭敬敬的开始功课。要是我的话,又是坐车又是逛游,回到宾馆只想一心美美歇一歇了,功课不做就不做了呗,自我谅解的理由充足得很。我的妈妈,我亲爱的妈妈,她学佛25年,我没见过她一次。她从来没有用任何的理由告诉自己说:我今天的功课不做了(当然,也有因特殊事情影响而没办法做的时候。妈妈一定会在第二天补起来),直至她生命历程的最后五个月,因病魔侵袭而身体状况骤然变坏的妈妈,依旧没有停下做功课的脚步,照样早上1小时半晚上1小时,直到去世前1个月去外地治病才被迫中止。
  
  (2)、吃苦精神
  天下大多事情要想成功,缺乏了吃苦精神是不可能的。学佛修行也是如此。有人说了,念念佛号、诵诵经、给佛磕几个头还需要吃苦精神吗?我的回答:那要看你念多少佛号,诵几卷经,礼佛多少了。在我所看到的佛教修行故事当中,有规定自己一天念10万声佛号的,有规定每天诵7遍《地藏经》的,有每天1000拜的。这三样任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呢?10万声佛号最少20个小时,7遍《地藏经》最少10个小时,1000拜,先不必算时间,单看需要耗费的体力也能“吓退”好多人。
  妈的功课当中,念佛诵经拜佛都有,每样内容的规定数量也不多,似乎不需要吃多大苦。但——
  妈妈开始做功课时是51岁。
  由于年轻时操劳过度,妈从中年开始,就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病一直困扰着她:身体极易劳累,做一点小小的活儿也会把疲倦感很快激发出来。近十年尤其严重。
  妈每日功课需要的时间——51岁到65岁是早晚各两个多小时,65岁到75岁是早上一个半小时,晚上一个小时。
  妈是个非常非常勤劳的人。从来不会让自己闲着没事干。25年中,妈都是早课结束后要干一白天的活儿,往往到晚课开始前,身体已十分疲倦。
  妈特别喜欢拜佛。拜佛是一个“体力活儿”,要消耗极大的精力。妈51岁到60多岁时每天各拜佛180次(最少需要半个小时),60多岁到70多岁时,每天早晚各拜佛108次。
  妈在十多年前,还磕过一段时间的大头——电视上见过的西藏人的那种五体投地的大礼拜。礼拜数目依旧是早晚各180次。
  大礼拜消耗体力极大。即便是年轻人,十几个下来也会有累的感觉。
  想象一下:
  干一点小活儿就疲倦的妈妈在早上起来完成两三个小时的功课后肯定已经很累很累了,接着是一白天的各种各样的活计忙个不停,到晚上了还要继续两三个小时的功课,其中还有礼佛(普通的顶礼)或磕大头,没有吃苦精神能完成吗?
  还是以我来类比一下:去年正月,我开始了藏式大礼拜的尝试,每天要求自己108拜。我每次用时40多分钟。刚开始时信心满怀要好好把大礼拜做下去,结果仅仅坚持了三个月即告终止。原因呢,每次都是还没开始,心里就发愁上了:太累了,真不想做了……
  所以,我极佩服妈妈不怕苦不怕累,吃的了苦受的了累!
  还有一个:早上按时起床。
  按时起床小学生也能做到。但,妈妈的“时”,不是小学生的“时”。妈学佛的前十几年,每天早上5点前起床。4点多,夏季还好,冬季正是最黑的时候,也是最冷的时候,没有点毅力是起不来的。但妈妈从来没有偷懒过,没有畏难而退过,时间一到,马上起床。近十年,妈产生了强烈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把起床时间定在了3:38.
  3:38!一个我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而且,闹钟一响,妈马上翻身而起,不会耽搁一秒钟。而我,六点钟起床时还要在痛苦中“挣扎”许久才能将自己拖起来。要知道,我是和妈妈一起10点钟入睡的。我6点起床尚“痛苦不堪”,妈妈3:38,而且一秒钟不偷懒,那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呀!
  而且的而且,妈经常因事耽搁入睡时间。本来10点睡,但很多时候10点半甚至11点才能上床。那么,睡得迟了,该推迟起床时间了吧?——3:38依旧!
  所以,我和妈妈在一起时,每天都是我起床时,妈妈的早课已经完成了。惭愧啊惭愧。
  这就是我的妈妈,一个佛教功课二三十年坚持不懈、有极大恒心的妈妈;一个不怕苦不怕累、有极大毅力的妈妈。
  正因了恒心与吃苦心,妈的修行功夫才得以日积月累,渐至“功到自然成”。
  
5、妈妈的悲心
  中午要吃米饭。我舀了大米出来。
  妈说:“米里面有虫子了。先捡一捡。”
  一会儿,一条白白的胖胖的小家伙被我发现了。
  我捏起它,就要往垃圾桶里扔。
  “不敢扔!会死掉的。”妈阻止了我,然后给了我一个口子挺大的塑料瓶子:“放进这里面。”
  我打开瓶子。“哎呀,妈,你怎么把虫子都放进这里来了?”
  瓶子里,七八条米虫子在里面爬来爬去。奇怪的是,还有不少米粒。
  “这是妈妈这两天捡出来的虫子。先放到瓶子里,集中一些后再把它们放到楼下的草坪里。”
  “那,还放米干嘛呢?”
  “让它们吃啊。”
  哈!原来妈妈怕它们到了垃圾桶里被垃圾挤死,就把它们“请”进了瓶子里,又怕它们饿死,就给它们放入了食物。
  于是,我把虫子放进了它的伙伴们当中。大米捡完后,我到楼下将虫子倒进了草坪里。
  这是几年前的一个小故事。
  妈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不就是几条小虫子吗,用得着这么麻烦吗?然而,比这个还“麻烦”的事多的是。
  比如,妈在十几年前就发了个愿心:到冬天时,给小鸟鸟喂食物。因为妈妈看到小鸟冬天不好找吃的,可怜它们,就有了这个想法。开始的前几年,妈把米粒或者饭粒放到窗户外,小鸟就会来吃;七年前,搬入现在住的这个小区,妈妈开始捡“垃圾”的生活后,每晚临睡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将垃圾桶里捡来的面包、饼干、馍馍等切成小块状,第二天早上撒到小区僻静的几个角落里让鸟儿吃。别以为这个活儿好做,麻烦得很。因大多是干馍馍,切起来很是费劲,往往要花妈妈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实在切不动的,还得叫老爸帮忙。妈的这件事一直坚持了7年,天天如此,直到去世前两个月才终止。
  再比如,三年前爸妈住的房子里不知怎么来了只小老鼠。上蹿下跳,左啃右咬,将柜子里的衣服、粮食折腾得够呛。还神出鬼没,根本逮它不住。应付这种事,一般用老鼠药就轻松解决了。我妈妈怎么做的呢?——在小老鼠经常出没之处摆放食物。注意,食物里绝对没有毒鼠强。妈妈就是专门喂它。这个小家伙也不客气,趁人不在就吃掉了。妈看到小老鼠吃完了,就再给它放上。就这样,这只小老鼠每天被妈妈喂着养着。近一年后,可能终于“良心发现”了,才从我家销声匿迹。
  妈为什么要这样子做?现在揭开谜底:这来自于妈妈学佛后,明白了佛陀开示的“众生同体”的道理。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当年为了帮助可怜众生从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毅然抛下荣华富贵出家修道。当他经过多年艰苦的修行终于发现了宇宙人生真相之后,他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众生都具有佛性,都能成佛。动物跟人类一样有思想有感情,一样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是不可以随便伤害动物的。不但不可以伤害,还应给予最大的爱护。
  因此——妈妈走路时往往会低着头看着地面,以免踩住脚下的小生命;
  妈妈看到路边的小猫小狗等等小动物大动物,看到家里的蚊子苍蝇等等小虫子都会给它们念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为的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给它们播下未来成佛的种子,甚至空中有小鸟飞过,妈都会冲着人家快速念一遍。
  到菜市场买菜,妈会找到卖鸡鸭鱼的摊位,对着笼子里的鸡鸭、水箱里的鱼儿合掌诵念三皈依与佛号,全然不管摊位主人异样的眼光与耻笑的表情。
  因此——
  学佛伊始,妈知道了吃素是对动物的爱护后,立即戒掉肉食,25年再没吃过半口。
  知道了放生(解救动物的生命)是对动物的爱护后,马上积极投入其中。或寄钱给寺庙请出家师父代为放生,或亲自到菜市场买下鱼儿泥鳅鸽子等诵念经咒后将它们放归。
  知道了穿在身上的某类衣服是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后,妈坚决不穿皮鞋、蚕丝衣、羽绒衣,甚至是羊毛裤、羊毛衫。
  妈本来就是个特别仁慈的人,通过学佛知道了众生的苦难后,对这些小动物就更加怜悯更加慈爱。她可怜它们因无明而堕入畜生道,她感同身受着它们身体的苦心灵的苦,尽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它们爱护它们。一次我和妈妈放生鱼儿时,妈对着鱼儿说:“鱼鱼,可怜的你们!和我一起念佛吧!好好念佛,下辈子就投胎转人了,然后好好学佛,就再也不会受轮回的苦了!”紧接着,妈妈为它们念三皈依、佛号、经咒。妈在做这些念诵时非常的投入,听声音、看神情,妈是真的可怜它们,为它们悲叹,为它们祈祷,声音里、神情中,妈妈那颗悲悯众生的心在熠熠闪光……

妈妈在放生。给鱼儿念佛

  
  对动物如此,对人更是悲心切切。
  还是从学佛开始,妈知道了这世间有六道轮回,有三世因果,知道了“佛法难闻,人身难得”,因而在自己精进修行的同时就开始了对人们的力所能及的帮助。
  九十年代,我们家乡还几乎没有佛法。从未听说有哪个人在学佛。人们都在迷迷糊糊烦烦恼恼中生活着,不知解脱,更不知解脱的方法。对此,妈既遗憾又感叹,特别希望大家都能学佛,都能走上解脱之路。但在一个一说佛教就被人讥笑的村子里,妈妈也不可能挨家挨户的给人家讲佛法,她只能从与自己关系近一些的亲戚朋友邻居开始。
  她先是给人家讲一些佛法的基本内容,如果人家不反感,妈就会把家里的佛书、磁带、光盘(以前是录像带)拿出来,让他们拿回家学习。这样的事儿,妈妈做起来非常的积极非常的热情。这二十几年来,只要看到哪本佛书适合大家了解佛法,妈妈就送给这个送给那个,恨不得所有人都来看书;看到哪套磁带或者光盘不错,妈就会让哥哥翻录几套送人;有时候妈会出门,只要去寺庙,一定会请回不少佛书来送大家读……
  在妈妈的影响下,亲戚邻居有不少人陆陆续续走上了学佛之路。
  佛书中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发了菩萨心的人。她经常跟我说:“人这辈子不利用这个人身修行就白活了。不学佛,还可能造作恶业,一作恶,就会堕入三恶道受苦,再想转个人身就难了。太可怕了!也太可怜了!”因此,她不但帮助相识的人们学佛,对陌生人也是热心一片。
  去年夏天,妈因癌症住院。她看到临床的一个来自五台县的病人十分痛苦,妈可怜她,希望她能通过学佛来减轻一些痛苦,就从家里带去了几本佛书,一句一句的给她念,一句一句的给她讲解。最后还送了她佛像和念佛珠,让那家人很是感动,连连表示会好好看书的。
  妈离世前一个月,住进了石家庄某医院。几天后,我从平遥赶过去看望她。那时的妈妈已十分虚弱,下床走路都需要我们搀扶着。那一晚,我陪伴着妈妈,睡得迷迷糊糊的,就被邻床病人的“啊呀啊呀,这还不如死了好”的呻吟声吵醒了。
  妈对我说:“二梅,你告告他们,让他们念佛吧。”
  我说:“咱和人家又不认识,不用说了吧。”
  妈说:“劝人学佛是好事,这娃子,怕什么呀。”
  妈见我还是不肯,只好让我扶她起来,跟那个病人和她的家人说:“你们念佛吧!念佛可好了!”
  是啊,念佛吧,念佛可好了!
  妈一生心地善良,看到别人痛苦自己就十分难受,总会想方设法的去帮助他们。遇到有缘人,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听,她都会给人家讲学佛的好处,其心之慈、之悲,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我没见过第二人。
  多年前,有一次我跟妈妈聊起了极乐世界的美丽和庄严。妈说:“我去了极乐世界后,一定好好学佛,争取快快成佛。成佛后,我马上就回来度众生,不会停留在极乐世界的。众生太可怜了!”
  这句话,在我内心激起了不小的涟漪。我的妈妈,她去极乐世界的目的,不是去享福,是为了具备同佛菩萨一样普度众生的能力。到了“学业有成”的那一天,她会一刻也不贪恋极乐世界的美好幸福生活,马上回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为解救苦难众生而做出她的努力。我的妈妈,是多好多好的一个妈妈啊!
  佛书中说:慈悲心,慈爱众生、怜悯众生之心。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具足慈悲心与菩提心的人。
  补充一个小故事——
  去年10月份的一个周五(妈去世前一个月),我一下课即急匆匆乘动车赶往妈妈身边。
  我告妈妈说:“妈,我今下午给学生哭了一节课。”
  “我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到了妈妈。然后就哭得不能上课了。后来,我就干脆不上课了,边哭边给学生讲起了妈妈。我告他们,我的妈妈心特别好,做了一辈子的好事,从来不考虑自己,只想着对别人好……”
  妈听我讲述完,对我说:“你告娃子们,妈妈一辈子只去过一次理发店,还是被别人拉去的。妈妈穿的背心袜子等尽是窟窿的。妈妈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妈还说了一些想让我转告学生们的话。可惜记忆力太差的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后面的内容了(当天晚上我把妈妈的话存在手机“记事本”里的,可是修手机时被删掉了)。
  我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因为这是我在妈妈身边45年,第一次听到妈妈夸自己。
  妈从来没有自夸过。这是唯一的一次。
  可是,这是妈在夸自己吗?
  不,不是。
  她是想通过我的转告,让学生们明白做人的道理。
  又想起一件事。
  2011年,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山东淄博的小学教师。他有感于当代人在孝敬父母上与古人的差距,编辑了一本叫《仁爱与报答——催人泪下的60个亲情故事》的书,准备面向各地的中小学生免费赠阅。但他缺乏印刷书籍的钱,希望网友们提供帮助。那次去太原,我跟妈妈聊到了这个事。妈妈马上从她积攒的专用于做好事的钱里面取出了2000元钱让我给寄了过去。
  妈非常重视孝道。她希望天下人都能做到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6、“一定要恭恭敬敬的”
  前面记录了妈妈在学佛修行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令我赞叹的虔诚心、慈悲心和吃苦精神。现在,再记录妈妈的一个同样值得我们敬佩的精神——对三宝的恭敬心。
  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法宝,即诸佛的教法——经书。僧宝,即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师父。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既是核心,学佛之人必须以恭敬心面对。佛书中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就是讲这个道理的:“欲得佛法利益,须向恭敬中求。一分恭敬,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十分恭敬,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学佛后的妈妈自然领悟了这个道理。领悟了,她就去做;只要她去做,就会要求自己做得认认真真,做得一丝不苟。
  
  (1)恭敬佛宝
  

  妈妈画的地藏王菩萨(20年前画。妈妈从未学过画画。拿起笔来就画。)
  
去年夏天妈妈生病后,体力有所下降。有一天,妈让我帮她擦佛像。这是我第一次帮妈妈做这个活儿。
  阿弥陀佛的像。踩着莲花站在虚空中。是纸质的。镶在一个木头框子里。像上应该有玻璃的,但不见,可能是坏掉了。
  我知道妈妈擦佛像有专门的布子。在妈妈的指点下,我拿了出来。
  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面还有三个塑料袋。怎么回事?
  我把三个小袋子拿出来。只见上面分别写着“身”、“地”、“瓶”。
  “妈妈告你:写着‘身’的,里面的布子是擦佛像的身子的,写“地”的,是擦佛身外的地方的,‘瓶’里的布子,擦框框。”
  “妈,你这太麻烦了。用一块布子就可以擦干净嘛。”
  “一块布哪能行?听着,先擦身子。袋子里有两块布子,一块做干布子,一块水里洗一洗擦第一遍,然后用干布子擦第二遍。其他地方也是一样。”
  果然,“身”里和“地”里都装着两小块洁白的布子。
  妈又递给我清洗布子的专门的盆子。
  “身”里的布子拿一块,水里过一下,擦佛身,另一块干布子再擦一次;“地”里的布子拿一块,水里过一下,擦佛身外的地方,另一块干布子再来一次;“瓶”里就一块布子,像框一次搞定。
  哈,擦一张佛像用了五块布子。
  好麻烦呀。虽心里极不情愿,在妈妈的“监督”下,还是乖乖的一步一步的完成了。
  “把水倒掉,换清水再擦一遍。”
  “啊?还得第二遍呀!”
  “这娃子!不擦干净能行?好好擦。一定要恭恭敬敬的。边擦边念佛号。”
  没办法。母命不可违呀。还是乖乖做吧。
  耐着性子,五块布轮流上阵,终于完成了。
  终于完成了,肚里的不耐烦也憋不住了:“妈,用不着这么麻烦。以后简单些吧。”
  妈没理会我。呵呵。
  这是去年在妈身边时的一个小故事。那天才知道,原来妈妈是这么擦佛像的。简单的事情被妈妈弄得好复杂呀。
  妈离开我半年多了。那天擦佛像的一幕幕如在眼前。
  今天写到此事,我想说:我错了,我不该不耐烦的。我根本不理解妈妈那样做是源于一颗对佛的恭敬之心。
  那么,将佛像擦得干干净净就是对佛的恭敬心的表现吗?
  普及一点佛教知识。
  佛,“佛陀”的简称,“觉行圆满者”之意。在佛法中,佛有法身、报身、化身三种。前两种,我们普通人的肉眼是不可能看得见的,只有化身佛能够看得见,但也早已离开了我们。他就是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印度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现在,我们凡夫俗子所能见到的只有佛身的代表——佛像。所以,学佛人都是把佛像当作佛的真身来恭敬的。
  所以,妈眼中的佛像不是佛像,是真佛。
  所以,妈妈“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爸经常这样评价妈妈。呵呵)”的事儿还很多。
  比如,妈每天早上都会打扫佛堂。又是扫地又是擦桌子又是擦佛像,一遍完成再来第二遍。一个小得只能容两人跪拜的佛堂妈要花半个多小时来打扫。爸心疼妈妈,怕她累着,建议她扫得简单些或者隔几天来一次即可,妈从来都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照样每天,照样每次半个多小时。“逼急”了,妈就说:“咱的家都每天打扫,佛的家为什么不每天打扫?”
  比如,妈学佛二十多年来,每天在佛像前除了点灯、供水等等之外,早饭、午饭必定供佛。先供佛,后自己吃。而且,妈不允许做饭时品尝。熟了还是生的,咸了还是淡了要求凭经验判断。理由是:你都吃了一口了,还能供佛?呵呵。
  还有呢。家里有了吃的时,妈一定要求先供佛,后自己吃。如果是下午买回来的吃的,妈就不允许吃了,必须第二天早上供佛后才可以吃。但我们老忘了这个“规矩”,买回来经常急不可耐的拿起来就吃,为此老挨妈妈批评:“还能不供佛就吃?”呵呵,惭愧。
  再比如,妈做早晚课时,必定净手洁面,然后换上专为做功课准备的衣服裤子。
  再比如,妈坚持拜佛二十多年无间断。拜佛就是在表示对佛的恭敬之心。
  妈做佛法笔记时,遇有“佛”字必定以“0”代替或者以空格代替。原因我也不太清楚,应该是妈觉得这个字不可以随便书写,应有敬畏之心吧。
  妈洗碗时必定把供佛用的碗放在最上面洗,而且洗干净后单独放置,不让其它碗压住它。
  再比如……
  

妈妈的佛法笔记。文中的空格处和“O”处应该是“佛”字

  
  (2)恭敬法宝
  法宝,主要指佛经。现在引申为所有的佛书、佛法磁带、光盘等。对法宝应该有什么样的恭敬心呢?《金刚经》上有这样一句话:“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佛告诉我们,佛经在的地方就是佛在的地方。
  下面列举一下我妈妈怎样恭敬佛书的。
  我家的佛书都放在佛堂的书柜中。而且是书柜的上部分。书柜以下(人腰身以下的高度)部分是不放佛书的。
  如果妈在其他房间看佛书,临时不看时,一定会将书放在一个干干净净的、高高的地方。
  妈是不让任何东西压住佛书的。放佛书的柜子顶上没有任何东西放置。
  妈看佛书时,一定先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把桌子擦抹得干干净净,然后端身正坐,把书捧起来看。绝不会斜靠在沙发或椅子上,绝不会把书放在腿上,更不会放床上趴下看。
  妈看书,从来不在书上勾画、涂抹,看完后合书时,从来不折页或折角做记号,而是夹一张纸条当书签。
  妈指着书上的哪句话让我看时,必定用中指(妈说用其它手指不恭敬)。
  有时带佛书出门时,妈会把佛书单独包装,不与其它东西混放;佛书在袋子里放置时,必定将书的“头”朝上,绝不将书倒置;书在包里装着,妈就不会提着包,而是将书抱在胸部位置——抱着书走路。
  ……
  
  (3)恭敬僧宝
  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
  十几年前妈还在西社村住时,某天,院门口站着一个出家师父,说是来化缘的。妈赶紧把师父请进家里,恭恭敬敬的跪下顶礼,恭恭敬敬的递上50元钱,然后恭恭敬敬的送走。
  送走之后,爸妈回过神来了:应该是上当了。是骗子。因为这人的言谈举止与出家师父相差甚远。
  但钱已经被人家拿走了。
  妈妈也没气:“骗就骗了吧。”
  其实妈与那个人稍稍多说几句话再决定给不给钱的话是不会上当的。之所以被骗,我想肯定是妈一见出家人打扮的人就满心欢喜,就立即恭敬礼待,就忽视了对那人的冷静观察了。呵呵。
  虽然是个被骗之事,却可看出妈对出家师父的恭敬之心。
  妈学佛修行二十多年,去寺庙的次数不多,与出家师父接触甚少。接触最多的,是弘瑞老和尚。
  弘瑞老和尚,山西省代县峨口镇白云寺主持。山西省的耆宿大德。五台山高僧之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普寿寺主持如瑞法师非常敬重弘老。当代高僧梦参老和尚对之也非常赞叹。
  妈1991年春在弘瑞老和尚的传授下皈依三宝,所以弘老是接引妈妈进入佛门的恩师。但因我家离代县几百里地、加上妈没什么事儿不想打扰师父,因此妈只是年年(有时候隔一年)去看望师父一次。去时带上平日给师父准备下的一些稀罕吃的或者其它供养师父。这些吃的都是爸妈舍不得吃、攒下给师父的。记得十几年前,妈从当时住在广西的二哥那里带回来几斤决明子。妈舍不得用,大部分给弘师父做了枕头。还记得七八年前,我的一个学生送了我一袋碧根果,想到爸妈也很少吃,我就给了他们。结果呢,妈说他们没吃,供养弘师父了。其实供养老和尚的人很多,妈给师父的那些吃的用的,师父不一定缺。妈只是通过把最好的东西供养师父来尽一个在家弟子对师父的恭敬心。
  
  十年前,神功元气带很流行。哥哥就买了一个送给师父。师父挺喜欢。后来哥哥又给师父买了一个。师父喜欢这种元气袋就被妈妈记在了心里。这两年,妈妈一直催促哥哥再给师父买一个,但因为现在市场上找不到了而一直没有买到。去年冬天,妈妈去世的前两天,把哥哥叫到身边说:“想办法再给弘师父买一个元气袋。这是妈妈最后的心愿了……”
  妈对僧宝的恭敬还表现在“不说僧过”上。
  这些年我们兄妹都跟着妈妈学佛。我们聚在一起时的一大话题就是佛法。有时候,我们会说到哪位法师讲的法不正确。妈听到后就马上阻止我们,说我们这是在造作罪业。其实我们也知道不该说出家师父过失的道理,但又觉得师父也有说错的时候嘛,讨论讨论也没啥。于是下次我们又会犯这个错误,甚至还要讲给妈妈听。妈见我们不听她劝阻还“变本加厉”,原先规劝的语气变成了大声训斥:“不知道不该说师父过失?再说下去就给我各自回家,再也不许来了!”呵呵,如此严厉的妈妈很少见到啦,我们为了妈妈不生气就再也不敢乱说了。
  以上就是我对妈妈恭敬三宝的点滴记录。也许你会说,妈妈太“着相”了,根本用不着那么繁琐、那么费事、那么严格嘛,但,这只是我们这些旁观者的想法。我们这样想,是因为我们对三宝的恭敬达不到妈的高度——佛像、佛书、出家师父,在妈眼中都是真的佛,都处在妈心中至高无上的位置。
  其实还有一些事计划写一写的。但想了想,佛法要求“隐藏功德”,妈如果在,肯定不让写。那么,就一句话做个总述吧:妈这些年在供养三宝、支持三宝事业上积极、热情、不遗余力,做了很多好事。就拿她的一个小本上的记录来说,光2012年、2013年、2014年前半年,妈在寺院供养、放生、印佛书、地震捐款、救济贫困、造塔修庙上就是一长串的数据。这么说吧:妈一生节衣缩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哪怕是经济不紧张了的时候依然为节省几块乃至几毛的买菜钱而动脑筋,千方百计的把钱省下来,目的只有一个:扶危济困、供养三宝。
  
  7、“不是自己的,一分钱都不能要”
  为佛弟子,严持佛陀制定的戒律非常重要。戒律的种类很多,对于在家居士来说,皈依三宝后,应随着自身修行水平的递增依次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目的是“以戒为师”,防非止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修行层次。
  我们家乡没有寺庙,离代县峨口白云寺又太远,所以妈学佛二十多年并没有受过戒。虽没有受过戒,但妈通过阅读佛书,对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五戒,是很熟悉的,同时也以这五条戒律来要求自己。
  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第一条不杀生,前文已有描述,妈不但不杀小动物,还对它们非常爱护;第二三四五条,对妈更是“小菜一碟”,妈根本就用不着“努力”才能做到,她的天性里就有这些“屏障”,受持这些戒律是毫不费力(某天妈妈看佛书,书中说释迦牟尼佛因为无始劫来不说妄语而今世的舌头长得可以盖住鼻子,我们就都把自己的舌头伸出来看看长度,结果发现妈妈的舌头最长,可以挨住鼻子,我们几个都远远够不上)。
  这么说来,妈妈虽然没有去寺庙受过五戒,但完全可以做到。
  虽如此,我还是想给大家讲几个小故事——关于不偷盗的。
  第一个小故事:那是哥7岁,二哥4岁时候的事儿。那一天,他们两个在村边玩耍,看见一个骑自行车的人。那人路过离他们的不远处时,车后座夹着的一大摞布匹掉到了地上而没有发觉,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哥哥二哥跑过去,抱起布匹高高兴兴地跑回家给妈妈。回去的时候,妈妈的午饭已经做好了,但妈没让他们吃,让他们赶紧抱上布匹回去等失主。他们回到原处后好大一会儿,等到了赶回来的失主。
  第二个故事:还是哥哥二哥。哥8岁,二哥5岁。那天,哥两个相跟着去离家8里地的一个村子买鞭炮。卖鞭炮的在给他们找钱时多给了8分钱。两个小家伙没吭声,偷偷乐着,拿回家给妈妈,以为妈妈会高兴。结果呢?妈妈劈头盖脸把他们训了一顿,命令他们马上返回去归还人家。那时已经是中午了,来回16里地回到家又饿又累,妈让他们吃了午饭,饭后立即返回,将8分钱退还。
  第三个故事是我自己的。
  我五六岁时,经常去妈妈上班的供销社玩。妈卖的是五金,隔壁卖糖果饼干之类好吃吃。那些糖果饼干真是太诱人了,我特想吃,但妈妈说没钱买。有一天我实在抵挡不住诱惑了,趁妈不注意,溜进柜台,抓了一大把抽屉里的钢镚儿,准备买糖吃。从供销社出来后,我碰到了姐姐。我拍着裤兜向她炫耀我有很多钱。姐说了一句话(忘了啥话了),我就把钢镚儿一个不剩的掏给了她,然后就玩去了。玩到中午回家吃饭,一进院门,妈妈就拿着鸡毛掸子冲了出来,在院子里摁住我的屁股一顿好打。哈哈,原来是姐姐告密了,妈就等着教训我呢!那鸡毛掸子的棍儿抽在屁股上好疼啊,妈抽了好多下。边抽边训我:“谁教你拿供销社的钱来?!谁教你来?!看你以后再拿!”我记得好像我没哭,理亏嘛。
  那天中午,不但挨了一顿打,连饭都没吃上。妈惩罚我。
  晚上,妈下班后回到家,就开始了对我语重心长的教育。
  我今年46岁了,童年的事大部分忘光了。那晚上妈妈说的话我也想不起来了,只有一句话是清清晰晰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妈妈告你,不是自己的,咱一分钱都不能要!”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哪怕是一分钱的东西。
  相反,我开始做好事:在妈供销社玩时,我会经常站在顾客当中,留心他们会不会有人不小心把钱掉在地上。一旦发现,我就会很高兴。因为,我把钱捡起来给了人家,就会得到妈妈的表扬。哈哈!
  以上是小时候妈妈教育我们兄妹的三个小故事。或许你会说,你要写的是妈妈持不偷盗戒的事,怎么写成了你们小时候的故事?我的回答是:妈是50岁开始学佛的,这三个小故事都是发生在她三十几岁的时候。那时候,妈连“佛”是什么都没听说过,哪知道佛教中的不偷盗戒?不知道,却能够做到,连一分钱的东西都不允许我们拿人的,可见妈妈本身就有这个不拿人钱财的品质。佛法中对“不偷盗戒”的解释是:“不予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意思是:偷盗就是明知是他人的财物却起了偷盗的心,并且实施,移动使其离开原来的地方并归为己有,就称为偷盗。妈妈学佛前就知道这个道理,而且要求自己和孩子们十分严格,而且还是在家里穷得连一分钱一颗糖蛋都舍不得买的情形下,这不能不教人敬佩!
  妈学佛后,对不偷盗戒的受持那就“更上一层楼”了。
  举两个例子。
  三四年的一天吧。我和妈妈在太原汾河公园景区外的一条马路上等人。马路两边栽着漂亮的树。我见有杏树,还结着大大的青杏儿,走过去伸手就摘。
  “不敢摘!”妈妈阻止我。
  “不怕!这又不是谁家的,这是公共的。”
  “公共的也不是自己的啊。书上说‘不予而取’就是偷盗。没人允许你拿,就不能拿人家的。”
  伸出的手只好缩了回来。但心里还是嘀咕着,觉得妈太严格了:马路边上的嘛,摘一个没什么嘛!
  嘀咕着,手就又不由自主的伸出去了。好多年没吃过青杏儿了,摘几个!于是,趁妈扭头看别处,以极快的速度将三四个杏儿放进了自己包包里。
  还是被妈发现了。“这娃子!这是偷盗!这么不听话!”
  只好嬉皮笑脸着,心里底虚着、抵赖着:“没事嘛,就两个……”
  唉,惭愧!自己不懂,妈妈告,还不听。我的觉悟程度差妈妈太远太远了。惭愧!
  另一件事。
  两年前。某天在妈妈的小区,翻垃圾桶的老人给了我一个被人丢在桶里的女式小包。包包挺漂亮。
  回家打开翻看翻看。一个小口袋里放着一张超市购物卡。上面有小标签:200元。
  “妈,快来看!200块钱的超市卡!”
  “肯定里面没钱了。要不然人家不会扔出来。”妈妈没表示欣喜。
  “嗯,倒也是。”惊喜瞬间消失。
  不过,还是有点儿不甘心。“到超市刷一下看看!”
  超市收银员告诉我:“里面有200。”
  哇塞!200元居然一分钱没花!这个包包的主人真是太粗心了。
  兴冲冲地回到家,乐呵呵地告诉了妈妈。
  妈妈也很开心。但是,过了一会儿——
  “二梅,妈妈觉得这钱你不能要。”
  嗯???
  “你给寺庙寄上200块钱吧。功德回向给包包的主人。”
  “嗯……妈,算了吧。”从来也不捡钱的,好不容易碰到200块,才舍不得呢。
  “虽说这钱是咱捡的,但不是咱的,咱就不能要。”
  “嗯……好吧。”心里其实并不想听妈妈的话,先敷衍过去。
  回到自己在平遥的小家。超市购物时潇洒的刷卡,两三次后,200元没了。
  也没寄给寺庙200元。虽然妈的话没忘记,但根本就没把妈妈的话当回事儿。
  一个月后去太原看望爸妈。
  “二梅,给寺庙寄200块钱的事儿办了没有?”
  “嗯——还没呢。” 妈怎么还记得这事儿啊。
  “你不用寄了。妈正要给弘师父送去些造塔的钱。你把200给妈妈,咱们替那个人做了功德吧。”
  “咱不知道人家的名字,怎么回向给她做功德啊。”
  “就写上‘三宝弟子’吧。回向功德时想着那张卡的主人就行了。”
  “嗯——好吧。”极不情愿的拿出了200元钱。
  唉,空欢喜一场。这卡是白捡了!心里嘟囔着,没敢表现出来。因为我知道妈是对的,只是我自己太差劲了,不是妈妈“强制执行”,我是做不到的。
  这事过后,我回想、琢磨——妈是对的,非常对。这钱虽是捡的,自己花掉了,也不算触犯了佛教当中的“不偷盗戒”,但是,妈说得对,不是自己的,就不该花。人家也没说送给你,你凭什么那么坦坦然然地花掉呢?是自己太糊涂了,太贪婪了,见钱就眼开,见利就忘义,完全将佛菩萨的告诫抛到了九霄云外。也暴露了我平日根本没有把这条戒律真正的重视起来。200元,折射出来灵魂深处那个渺小的我,而妈妈,是多么高大啊!司马迁在《史记》中赞美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用来形容我和妈妈之间的差距也很恰当:对妈高尚的道德境界,我只有仰慕的份儿,根本达不到妈妈的水平。但是,我心里是很向往妈妈那么崇高的境界的!
  去年春天,我在路上捡到了一张百元大钞。这次,我没敢私自花掉。我把它寄给了福建一位师兄,助印冯冯居士的书《观世音菩萨的奇迹》。我让师兄在功德名单中写上:三宝弟子,100元。
  
  8、一定要敬惜字
  妈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品德——对字的敬重。
  这个品德,妈并不是学佛之后才培养起来的,她小时候就做得很好了。妈说,她小时候,姥娘就教育她要尊重字、爱惜字。
  妈小时候就接受姥娘尊重字的教育,那姥娘这个思想是谁教给她的呢?肯定是她的父母。可见,这个思想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是我们的祖先一直很重视的道理。
  现在,摘录两段网上查来的资料:
  “人生世间,所资以成德达才,建功立业,以及一才一艺,养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圣贤道脉,得之于千古,莫不仗字之力。使世无字,则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与禽兽无异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爱惜。”
  “字为世间至宝,非金、银、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银、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无字,则金、银、珠、玉、爵位,亦无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说不能尽。敬惜书字,福报甚大。”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从仓颉夫子造字以来,我们的老祖宗给每一个字都赋予了很深的意义,很大的智慧,五千年历史,五千年文明,都要靠文字才能得以传承。由此可知文字之重要。”
  我妈妈是这样做的:
  (1)收集字纸,统一处理
  我家客厅一角落里放着一个废纸篓。妈让我们把使用完毕的字纸放在这个篓子里。其实原来是有两个篓子的:一个放字纸,一个放牛奶袋、方便面袋等印有字的塑料包装袋。字纸攒到一定量时妈这样处理:或者送到寺庙让师父统一焚烧,或者卖给收废品的人,让纸张回收再利用,或者放入一干净袋子中投入垃圾桶。塑料包装袋因为没人收购、也不能焚烧(污染空气),就装进干净袋子后投入垃圾桶。这两年因为很少见到收废品的,妈就只设一个篓子了。字纸与塑料包装袋放在一起,篓子满了后,将它们放进干净袋子后投入垃圾桶。为什么要放入干净袋子后才投入而不是直接倒入垃圾桶呢?这二者有何区别?其实答案很明显:装入袋子,就可以将字纸与桶内的其它垃圾隔离开,隔离开,字纸就不会被弄脏了。古人处理字纸,会将有污垢的清洗干净,后晾干,然后烧掉,再把灰埋在山上无人踩踏之处或者倒入干净的河流中。咱们现在没有这些条件,放入垃圾桶实属无奈之举,妈用这个办法让字纸保持干净就是在无奈之下所能做到的对字的尊敬了。
  曾有很多次,我在厨房吃东西,图省事把方便面袋、面包袋等等印有字的袋子扔进了垃圾篓子里。被妈发现后都会挨妈一顿批评:怎么能把有字的与垃圾混在一起?赶紧捡出来!
  (2)包东西不用字纸
  妈包衣服或食物或其他东西时,都要找没有字的袋子来包。
  (3)脚不对着书
  妈在床上或沙发上躺着休息时,她的脚从不会对着书本。她会选择一个脚的前方没有书的方向休息。她的这一敬字的方法我忘了从何开始的,也忘了这是她的“发明创造”还是她从哪儿学来的,反正这些年妈经常用犹太人尊敬书的故事来告诫我们或者纠正我们脚朝着书睡觉的错误。妈说,人家犹太人家家户户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习惯,就是书柜要放在床头,放在床尾就是对书的不恭敬。因为对书这么尊敬,人家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是最富有的人。受妈妈的这个教育,我这些年也一般不会将脚对着书休息。如果偶犯错,心里就会很不安,似乎在“犯罪”的感觉。
  (4)不趴着看书
  妈看书时,无论是佛书还是普通书,都会洗干净手、擦干净桌子,端身正坐,恭恭敬敬捧读,从未放腿上看过,更没有躺着看、趴在床上看。而我,与妈一比往往相形见绌:当我疲倦时,看书就不想坐着了,就会把书放床上或沙发上趴着看。虽然心里知道这样是对书的不恭敬,但就是太容易纵容自己。好多次,我趁妈看不见时就趴下看书,边看边竖起耳朵听妈的脚步声。当听到妈走过来时便一跃而起,装模作样将书拿起来看,以逃避妈的批评。呵呵!羞愧啊!妈不管身体多累都不会犯此错误。
  (5)不坐字纸,不踩字纸
  字是连接我们与智慧的桥梁,字是世间至宝,字对我们有莫大的恩德。我们要对字怀有深深的感恩心与恭敬心。这是妈妈告我的道理。
  妈不仅言传,主要是身教。我所见到的妈对字的恭敬还表现在:
  妈从来不会把字纸或书垫在屁股下坐,走路时,妈会注意脚下的字纸,以免踩住它们。看到字纸了,妈会弯腰捡起来,放置在路的最边边处,以防路人踩踏。有时妈还会找一个石子之类的小重物压在纸上以避免风将纸刮回原处。有时候妈干脆把纸带回家放在废纸篓子里。
  前几年,家里缺个小凳子,老爸就买回来一个。但妈却从来不坐。为啥?凳子上面印着带字的图案。呵呵。
  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也养成了不坐字纸不踩字纸的好习惯。走路时,我会避开字纸,不让自己踩上去,有时候会拿回家来放在纸篓子里;走累了坐在路边休息一下时,哪怕把裤子弄脏,我也不会拿出字纸垫在屁股底下,心里很自然对字有一种敬畏之感。感恩我亲爱的妈妈。
  写妈妈对字纸的尊重,除了让人了解妈的这一品行外,我还有一个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敬字的道理与方法。因为,据我的观察,现在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大街上、小巷里到处都是字纸,人们随便踩字、屁股下随便垫书等等现象触目可见。大家不知道敬字,不知道惜字,真是很痛心。
  因此,本故事的结尾,我想呼吁一下:
  我们做不到出门收集字纸,但可以做到不乱丢弃字纸,将字纸放在一固定处统一处理;
  我们做不到将脏了的字纸洗干净、烧成灰,但可以做到不踩字纸,不把字纸(书)垫在屁股下;
  我们甚至可以学学聪明而富有的犹太人,休息时脚避开书的方向。
  再补充几段网上搜来的资料:
  ①出于对文字的敬畏,古人提倡“敬惜字纸”,一纸一字须好好珍惜不可浪费,即便是废纸若写有字也不能随意丢弃,须收集起来到特定的地方烧成灰。
  ②成都崇州市街子古镇有个惜字塔,专为焚烧字纸而建。
  ③古人虔敬天地珍惜文字是他们对天地万物以及前人思想智慧、文化结晶特别是文字书籍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
  ④从南北朝开始,敬惜字纸之风曾经遍及全国。
  ⑤敬惜字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物质异常丰富的今天更应该提倡它。
  (未完待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