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12|回复: 1

经方愈病大巧不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5 12: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睡前,我会重读一些以前读过的医经方书,我心无旁鹜地沉浸其中,时时有“温故知新”之感。每到深夜,灯如红豆,沏上茶,点上支烟,手捧陈旧一缕暗香,我几乎天天都以这种方式在接受洗礼,让人享受到难得的沉静。
  走上中医之路,于古医结缘或巧合,也是造化不浅,不尚空谈,唯求实效,竟然也可以近者来远者悦。很多幸福感也往往来自于此!有一些患友一直叫我写点什么的,普及一些经方的知识和各类教导患者自救的文章。呵呵,江湖颜面,相扶相助,情意拳拳。
  这个社会里,一切正统的东西都已快烟消云散了,藐视陈旧。我没有胆大包天的气概,草根大夫哪够这个资格。在很多人眼里,以往多被业界称赞的民间中医却不被大众接受。更唯恐功力不够?还是不会写。只是推却不过,整理了一些提纲,若不合时宜,权当谬论,弃之可也!
  多年来,我关注慢性疾病,因为这类疾病不易痊愈。同为医者,我要做一个和众人都不一样的中医,是我要努力保持和追寻的。更多的时候,有一种对绝对价值的信任,这才可以。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只在六经上求根本,辨证施治,方证对应脚踏实地做学问,真心实意为病人。来而不拒,去而不留。
  世上有很多很多医家,若没有独特的构想和治疗方法,很难成为独特的医家。我一直在秉承,一直在效仿!
  如果问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可以不客气的说,中医治病本来是不慢的。原因无它,请您一定要理会中医的认真和古板,合乎大道讲究的不一定是刻意为之,刻意求精,而是自然而在的传统和规矩中医在内科疾病方面,伤寒论》就是疾病总论,其诊病方法是六经辨证。
  太阳病第一证,项背强,几几然,脉浮缓,自汗出,鼻鸣干呕,恶风怕冷桂枝汤:项背强,几几然,脉浮缓,自汗出,鼻鸣干呕,恶风怕冷。麻黄汤病即发热而无汗,浑身疼,脉浮紧呕逆所以叫伤寒
  少阳郁证柴胡剂。
  阳明病无形的热邪为患,黄石膏汤之类,故用白虎汤清泄之剂。有形的热邪为患解毒承气汤大清大泻之。
  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
  四肢常怕冷,仲景四逆汤手脚冰冷,两手冻疮脸色黑斑当归四逆汤下肢发凉下寒肾着汤
  太阴脾虚脾亏,内里亏虚,胃寒,中阳不足,附子理中汤桂枝人参汤,理中汤。
  厥阴病,大病难病,乌梅丸悉主之。
  经方之药,有桴鼓之效。看这样的病人,对号入座,安全简捷。按图索意,取材方便,喝下去就立竿见影,喝过没有不效的。经方中能治某某病的方子很多?随便百度一下小柴胡汤方,会发现一个小柴胡汤能治疗很多的疾病,这是为什么呢?小柴胡汤功效核心在疏肝清胆和胃,调气机益正气不论何疾只要病机相符,不论何病而无所不能,无往而不利。这是经方定法,常法,是正治,是通套招法
  所治病人,单纯化寒化热极好医治。但是实际临床多见杂病属寒热虚实错杂,上热下寒,水淤互结之证,单一作治,弊端多多。和并病治愈有点难,方治病是行不通的113个方,哪次真的住了?现在来看看,几乎是天方夜谭。杂病不解,要吃复杂之药。治疗亦当寒热并投,内外并施。上热宜清,下寒宜温,正虚宜补,其病当愈。无论是每剂中药的量,是依照古方原比例配制的,重剂起沉疴。派上用场呢?也必将为一大杀招,这是我的独到逻辑。更狠点说,不能让人笑话中医只能治慢性病,只能养生保健治未病。
  仅此而已当然算不得上乘。我素来为医只宗《伤寒杂病论》一家,讲究经方不宜乱加减合方不能太多,加味也不能太多与市面上的中医平时看病处方大相径庭,或其中用到的一些“毒药”,及方剂量比例完全不同,或煎药服药的方法大不一样,都异于常人之道。虽然医术还不能达到百发百中的地步,但疗效的高度大大提高了。
  凡宗《伤寒杂病论一家,如果不是这个理儿和路儿,那老邪我也真是醉了。
发表于 2015/11/15 17: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过您的博客,有所收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