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540|回复: 0

病为何难治?至言惟常,至味仅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7 16: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近不惑,回首往昔。行医越久,所治病人越多,所见难病也越多。遗憾自己天资愚钝,虚怀点墨,妙手未曾早开。
  临证之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杂合之证,治疗起来颇为棘手,是问题有点大的一类证候。临床所见病证复杂多变者居多,无论内、外、妇、儿各科,且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越来越多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寒热错杂者,尤其对症情复杂,缠绵难愈的一些疾病合并各种复杂因素,每难辨治。
  尽管很多病人坚信,有这么多经方有是证用是药,有这么多应用,添一证则添一药在很多粉丝眼里,经方一度是自己追随中医的理由,在他们心里充满期望。应得的礼遇,我也有幸身处其中。
  但造化弄人,对辨证治疗杂病疑难杂症、顽症痼疾限于自身的学识不够临床瓶颈及短板,一个多小时下来,问题有些复杂?怎么解释?那怎么办呢?之后又促使在妙手回春到来前望而却步。其中内情估计自己也说不准,让患友无功而返了。想必即使是如今好些前辈,也做不到利起沉疴这一点。那是不是就不成呢?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当我看到患者存在问题时,我就会思考:如果我是病人,我会怎么做?我是用这种方药,还是用那种治疗方式?帮助同病相怜者。
  看看临床上治的病,墒证寒热判若冰炭。如果看到纯粹的热证,或是纯粹的寒症,都比较好辨的,也较好治疗的。综观古今医家巳积累了很多应用经方的经验,取得满意的效果。比如说:来了个病人,心烦口渴冷饮身热,汗大出,脉洪大舌红,那很清楚了,热证?有是证则用是方,白虎汤对治吧。比如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主之,若一服谵语止,再莫复服。比如说:来个病人,说自己怕冷手脚冰凉,腹痛便溏,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得温则解,舌淡苔白腻,脉沉。那怎么治疗呢?就是太阴少阴合病啊,那理中、四逆附子理中汤都可以,这个太简单了,都比较好治的。在临床中据仲景某病某证的主要症候群特点,就可以选用某方。遇上这样的病人一定很开心,很有把握啊,这样的病人得病很纯粹,在方证对应原则指导下,有是证则用是方,无不效如桴鼓。但往往局部可行,掌控全局注定行不通。
  接触最多的病人,多见病久而屡发,临床症状多变病机较为复杂。与热证错杂互见,或几个病证,几种病机同时出现,涉及多个脏腑,或上中下焦病机各异,或有兼证、变证,其辨证用药选方相当困难,许多患者每年为此支付大量医疗费用。
  实际临床,多见夹杂,现在这种病多,数不胜数。大多数人呢,是什么症状呢?最常见的外寒里热,寒包火寒热错杂于中,里热外寒寒热互结中焦胃热肠寒、中焦虚寒挟胃热、脾胃虚寒挟热、兼痰挟瘀、中焦湿滞寒热错杂,升降失和
  经过问诊,着凉就腹泻,我想应该是寒证,但病人脸很红,还喜欢喝凉的,而且腹泻顽谷不化。那怎么办呢?
  这个人病哮喘晕眩,仿佛依稀血管里供应氧气不够。那同样是这个血,为什么会吸不到氧气呢?那就是血里面有淤血有痰有饮。那怎么办呢?
  病人怕冷,多流清鼻涕,走起路来前胸过膝,龟背驼腰,胃怕凉,四肢常怕冷,怕寒看到冷的打寒颤。这种人走着想蹲着,蹲着想坐着,耐夏不耐冬,胃虚胃寒生冷感不沾。常常喜喝冷水吃凉物,大肠热鼻干口干能饮,大便不通。开始难受,找医生看,西药不好使,中药不好使?病在脾胃,肾虚脾虚气血两虚,开方一大把服药一大筐还浑身难受,病的多么惨啊?没路走了。这叫什么病?
  素体阳虚于气候失常之际,受寒又感热,病人外面风寒,怕冷,头晕干呕,睡不着。胃里有热,肚子冰凉,大便稀薄。或先受风热又感风寒,寒热错杂咳嗽多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那怎么办呢?
  外感后反复发作鼻窦炎,每次发作以头痛、鼻塞扁桃体炎为主,有时伴高热咳嗽,咳黏白痰,迁延难愈。时感心情烦躁口臭,平时汗多易疲劳。时感后背发凉睡眠差,五更泄。系外邪易犯脾胃,热下寒的,那怎么办呢?
  素体赢弱,经常感冒,虽重衣厚帽尚觉怕冷。动则汗出,恶风寒,手足冷。但又容易“上火”,牙痛、口舌生疮反复发作,大便干结,小便频数,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缓无力。又有心下热痞,阻滞气机,又有恶寒汗出的表阳虚的症状,这就是难办?
  如,胃寒肚子冰凉,大便稀。有热结,肿痛坠胀,夜里口干口苦,寒热往来,心烦意乱,坐卧不安,下肢发凉鼻鸣,恶风怕冷。项背强,浑身难受,脊背发紧腰酸腰痛。身上淌汗,从头到脖子好出汗,大便难。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那怎么办呢?
  风湿历节病,畏寒怕冷、面色晦暗、手足冰凉、无汗浑身痛,关节痛,越受风越厉害。精神不振、易困易睡、多懒多困,坐着想躺着,吃了饭就困。口苦口渴,还喜欢冷饮,大便干,小便数,会阴潮湿瘙痒湿气。西药不好使,中药不好使?时方派伤寒派都看过了不管用。怎么都治不好?
  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身热不扬、面色发红、汗出。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晨僵,但局部发热、恶风寒、阴雨天加重、肢体沉重、口渴等。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在患了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窦炎、慢性胆囊炎龋齿等感染性疾病后加重病情。自身瘀血痹阻证、寒热错杂证相互存在。怎么办呢?
  胃肠疾病现胃脘胀满,饮食差。灼热,胀满疼痛,食后胀甚,食生冷、热物则痛,嘈杂吞酸,口苦纳差,泛吐清水,大便时干时稀。舌质淡,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沉细或弦数。腹中寒,饮后腹泻、腹痛,都有胃痛、肚子痛,便溏。心烦,口苦、口渴,还喜欢冷饮,心烦,睡不着觉,看看舌头,红舌白腻苔,弦脉。那怎么办呢?想用附子理中丸,但是脸和舌头都很红,苔是白腻,那俱有寒热,怎么办呢?内寒,有腹痛下痢,但是又有火,又有湿,又有湿热。有人说热在胃,寒在脾,但是湿热又有湿,那怎么办呢?
  脸红,胃里有热,消化食物快。吃了就胀,胃胀,就不想吃饭,闻饭就够,大便不成形。得了肿瘤肺癌食道癌乳腺癌胰腺癌骨癌胃癌宫颈癌,说到这种病人的形体如何?一般较瘦,脸上热脸发烫,眼眶胀,鼻子往外冒热气,嘴巴干喝水量大,心烦头胀,入睡卧不宁,眼怕光怕亮。一般形寒怕冷,面色青黑无光泽,喜睡。语言低微,气不接续。岂不知,癌症就是热包寒。乍一看表面是热毒,内里是深寒,手脚不冷,身上却怕冷,避寒就暖,最后一直到人体内外一点热度也没有了。那怎么办呢?
  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若寒,腹中寒,都有胃痛、肚子痛,便溏,照说仲景之方,理中汤?吴茱萸用上行吗?附子干姜辛热脾阳吴茱萸温胃寒,服温药就能助其热,那怎么办呢?若上热,心烦口苦口渴,喜欢冷饮,舌红,荡涤上焦之热,苦寒连、栀子豉汤行吗?用寒凉药清心火,虚性腹痛脾阳虚可不行啊,吃了是要腹泻的。诸药不能治,怎么办呢?
  这些个病是寒的,有热的症状,里热外寒的,里热,脾虚寒胃热、肝寒胃热、脾胃寒肝热、上热下寒、瘀血血瘀的、上寒下热等寒热错杂、寒热虚实错杂证的证候我想一想,这是个问题,怎么好不了?为什么啊?现在这个叫啥病呢?那怎么办呢?
  通过以上的对比,当真正临床就会发现这样的局面,往往都是这样的病例,往往是寒热错杂,对不对?那怎么办呢?让我对经方能否广用的问题很为担忧,那怎么办呢?哪一种思路更符合仲景的原意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静心下来,一个可以斟酌,积少成多,而且一酌就是好几年......
  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发热的感冒等等病常常存在,遇寒就发,喜温怕寒,怕冷。只是都忽视了......。经常感冒咳嗽,头晕头昏恶心呕吐、引起多发病,如咳嗽、气管炎肺气肿、肩周病、颈椎增生、肺癌等。常常受寒,引起颈椎强直,颈椎增生不能自如,压迫神经常常手嘛,若突受寒的时候爆发性的头疼。免疫力下降,腰脊常常受寒,造成下肢发凉、发麻、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腰椎劳损、坐骨神经疼起要人命,肌肉萎缩重症肌无力。点点滴滴,等等等等,病的范围很广。久而久之,其实往往表证一直不解,到一定程度慢慢病太久,外感病、内热病常在,外寒内热难以消除,表里同病就转成杂病了。所以常常胃病肠病,肝胆必病,骨病肾病肺病常在。这个杂病一形成,遇到外感,陈病就犯,新病旧病一起犯。表不解里不和,寒热、虚实、水淤夹杂,杂病八九不离十了。
  所谓“难治”,并非不可治。具有敏锐的感觉是成为高明医生的重要条件,就是与生俱来的野性思维。诸病杂病方论,毋庸置疑,只宗《伤寒论》一家。中医对人体对疾病的一种思想——一种整体观!
  为何容易犯病?辨治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疑难疾病当考虑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才能全面。内外合邪是致病和错杂证形成的条件,临床失治误治,疾病层层深入、由浅入深是促发和加重杂病的重要因素。深刻准确认识疾病的本质,是治疗疾病的关键。解决的方法,此时治疗用一方一药恐难胜任,需二方或三药合而攻之,去出面予之协调各种关系。亦因其人有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常用温清合法、表里兼顾、寒热并调法、寒热温清并用、温阳清热祛湿阴阳并调、寒热并用,繁而不杂,相助而不相悖,扶正祛邪等于一身,广泛应用于杂病。至于分寸比例的拿捏,自然也要用心斟酌了。原则上是依据寒热的主次、轻重而定。一般来说,为主、为重者,选用的药味多、用量重;为次、为轻者,选用的药味少、用量轻。
  确定了疾病治疗的主攻方向,才能以根本解决问题。寒热错杂型感冒、哮喘。不论是风寒化热,寒未尽热已起,或是风热兼又感寒,热未罢寒又入,再或是风寒复又感热,寒未去热又起,临床上总之会形成寒热错杂型感冒的复杂症候。患者有乍寒乍热症状,腰腹背部汗出,后身冷寒热错杂仍存。抓住表证未解,,发热微恶寒证。而对此证的施治,不外寒热并用,平调寒热,小青龙汤疗效颇佳仲景柴胡桂枝汤表里合病。发热脉浮缓,发热恶寒身疼痛,烦躁。外面是寒邪,里面是阳气要出来抗邪,但是营气卫气都郁闭在那里,那么阳气郁而化火。那怎么办呢?也是以麻黄石膏为主,仲景之方大青龙汤证。《伤寒论》中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大青龙汤证,均为表寒里热证。
  慢性胃肠炎患者现胃痛胃胀、食欲不佳、大便不正常等诸多症状。中医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及特色。慢性胃炎寒热错杂证,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半夏泻心汤治疗湿热效果好,只要是湿热为患,用这个方子很好。半夏泻心汤类方,包括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是最经典的方子。治疗消化病的人常用。
  临床中有心下热痞,热会阻滞气机,但是有恶寒汗出的表阳虚的症状,这就是里热外寒,用附子泻心汤。胃痛、反酸,胃痛喜温喜按,怕冷的,又嘈杂反酸,有热的症状。这个胃又是寒又是热的,那就是左金丸啊。黄连加吴茱萸,又是两味一寒一热的药,黄连清心肝的火,吴茱萸温胃寒,也很常用。上热下寒证如栀子干姜汤证、黄连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乌梅丸证等。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热错杂证方面,寒热并调散寒清热是主要治疗原则,温经散寒、养阴清热、祛风除湿通络是具体方法。寒主凝滞,湿性重浊黏腻,当治以散寒祛湿,通经止痛。
  乌梅丸,厥阴病篇的一张方子,临床上相当好用,治疗很多病效果都很好。也是寒热并用,乌梅、黄连、黄柏等煮汤,附子、干姜、细辛、桂枝之类做丸剂,寒药送服热药做成的丸剂,这样效果才好。推而广之,对临床中疑难病、慢性病、难治病症,是千古不朽的诊治模式。
  真正的中医之道“至言惟常,至味仅淡”。几年前我不懂这些,现在越来越觉得这话真是非常有道理。如今,我无时无刻想告诉病人,尽管疑难杂症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透过表象抓住疾病本质,审证求因,认真辨治,立法遣方,能收卓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