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简谈中医的“补法”
返回列表
查看:
851
|
回复:
0
简谈中医的“补法”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11/27 18: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书
友会第80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焦树德
编辑/王超
⊙
校对/居业、小熊
I
导读:
焦树德老师这篇文章哪里是简谈,他详细地从“
补法
”应用的源流与发展、常用的补法和方药、补法的临床应用和注意问题四大方面,详谈了中医的补益之法,并分享了他临床常用的补益方药,是一篇值得慢慢笔记的文章。
简谈中医的“补法”
“补法”是中医根椐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具有补益、强壮等作用的药物,经过配伍,组成
方剂
,来补充人阴、阳、气、血、营、卫、津、液等的不足,调整
脏腑
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消除各种虚弱证候,达到强壮身体、恢复健康的一种
治疗方法
。在中医常用的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中,补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补法是
中医治疗
“
虚证
”的一项基本方法。下面分四个方面来谈。
古代有关“补法”的一些记述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著《
内经
》中,明确地提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损者益之”、“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等有关补法的使用原则及大法。在《内经》中还有一张补法的复方,方名四
乌贼骨
一芦茹丸。方内除
乌贼
骨、芦茹(即
茜草
根)外,还有雀卵,并用鲍鱼汁送服,功能
补肝肾
,益
精血
,通
血脉
,和肠胃,用以治疗“血枯”
经闭
的病症。由此可知,补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是相当早的。嗣后《
难经
》又提出了“虚则补其母”的方法,即用间接的补法以治疗虚证。在《
神农本草经
》中已有多种补药的记述,如
人参
、
山药
、
菟丝子
、
杜仲
等。
到汉代
张仲景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在补法方面,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现仅举一些药方为例,如:
益气助
阳药
方有
附子
汤、
理中丸
等;养阴助阳药方有金匮
肾气丸
、
芍药甘草附子汤
等;养阴益血药方有
芍药甘草汤
、
炙甘草汤
等;养阴
清热
药方有
黄连阿胶汤
、竹叶
石膏
汤等;
急救
回阳
药方有
四逆汤
、白通汤等;温中助阳药方有小
建中汤
、
四逆
加人参汤等;扶正祛邪同用的药方有
麻黄附子细辛汤
、白虎加人参汤等
。张仲景的著作,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对后来的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在补法方面,对阴、阳、气、血、津、液等的补益,指出了药方组织的规范。他传下来的很多处方,至今仍在临床广为应用,并且确有良好疗效。
唐代王冰对《内经》的理论,又有所发展。后人称他的理论是“发《内经》所未发”。在补法理论方面,他指出,治元阳之虚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
真阴
之竭主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这些理论对后来医家
补肾
阴、
补肾阳
的方法,有很大影响。
宋代
名医
钱乙,在补法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他指出,小儿阴气未盛,
阳气
柔弱,不宜过用香窜药。主张治小儿肺虚喘促,用
阿胶
散;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
白睛多
、面白,用
地黄丸
(即
六味地黄丸
)。并创制了不少补方,如六味
地黄
丸、五味
异功散
等,至今仍为医家所沿用。有人说他在补法上给后世的“
滋阴
派”起了倡导作用,是有一定道理的。
宋金时代的张元素创“脏腑标本寒热虚实
用药
式”,在补法方面,把每脏每腑的补法和补药,列举很详细,在灵活用药方面给后人以很大启发。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则主张要重视
脾胃
阳气的补健。他认为脾胃与人体的
元气
、精气的滋生及升降
运动
有密切关系,创升阳补气的方法,制订了
补中益气汤
、调中
益气汤
、升阳
益胃汤
等不少
健脾
益气的药方。在
补脾
胃方面有很大的发展。
至元代
朱丹溪
又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对滋阴法又有发挥,后人称他为“滋阴派”的倡导者,后来的
温病
派受其影响很深。
明代张景岳创“新方八阵”,其中有“补略”“补阵”。他很注重补肾,创有大补元煎、右归饮、左归饮、
右归丸
、
左归丸
、玄武豆等补肾药方。
明末绮石,对于虚劳症运用补法有较多的实际体会,著《理虚元鉴》二卷,创“理虚三本”、“理虚二统”等说。
清代最大的发展是以
叶天士
、
吴鞠通
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的崛起。在补法方面,对高
热病
后形成虚证的理论、治法、方药,都有新的创见。认为温热之邪最易伤阴、灼津,故多用增液、生津、濡润、养阴的药品以治其虚。创制的药方如:益胃汤,
沙参
麦冬
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在补法上又有一大进步。
常用的补法和方药
一般说,“补法”主要是用来治疗“虚证”的。但虚证中又有
五脏
六腑
的虚证,其中又分心
气虚
、心
血虚
,
肾阳虚
、
肾阴虚
等等更具体的虚证。所以应用“补法”时,一定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作具体分析,辨清“证候”,选择用药,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绝不可机械死板地生搬硬套。今把临床常用的补法及其方药,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一、补心法:适用于心虚证。心虚证又分为:
(1)心气虚:多见神倦欲寐,
心慌
气短
,
惊悸
自汗
,
脉虚
软等症。
(2)心血虚:多见怔忡,
失眠
,
健忘
,恐惧易惊,
虚烦
盗汗
,舌红
脉细
等症。
(3)心
阳虚
:多见胸部
闷痛
,喜暖
怕冷
,心痛彻背,心慌
气喘
,或心下有水气,
心悸
不得平卧等。
补心气常用的药物有
五味子
、人参、
茯神
、
远志
、
菖蒲
等;常用的方剂有益荣汤、远志补心汤、定志丸等。
补心血常用的药物有
当归
、
丹参
、地黄、
柏子仁
、
酸枣仁
、
乳香
、
没药
(后二味
祛瘀
生新,以通为补)等;常用的方剂有补心丹、
养心
汤、柏子养心丸等。
补
心阳
常用的药物有
桂心
、
桂枝
、
薤白
、
细辛
、
干姜
等;常用的方剂有
枳实
薤白
桂枝汤
、千金细辛散、瓜蒌薤白
白酒
汤、桑苏
桂苓
汤(适用于水气凌心)等。
二、
补肝法
:适用于肝虚证。临床上常见的肝虚证有:
(1)阴血虚:多见
头昏
目暗,胆小易惊,惊惕肉瞤,
筋挛
难伸,手足瘈瘲,
爪甲
凹陷失荣,
头晕
风眩,
月经量少
或后延或不来,
脉弦细
等;如因阴虚而致
肝阳
偏亢的,常见
偏头痛
,
易怒
,
烦躁
,
烘热
,
耳鸣
,
目眩
,脉弦细而数等。
(2)
肝经
虚寒:多见少
腹冷痛
,坠胀,睾丸寒冷坠痛,疝痛,睾丸
抽痛
,脉弦迟等。
补肝
阴、养
肝血
常用的药物有
白芍
、当归、地黄、
何首乌
、阿胶之类,阴虚阳旺的要加用生
牡蛎
、
珍珠
母、生石决等以潜纳肝阳;常用的方剂有
杞菊
地黄丸、归芍地黄丸、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珍珠母丸等。
温肝
祛寒
常用的药物有
吴茱萸
、
小茴香
、
沉香
、
肉桂
、
葫芦巴
、
荔枝核
之类;常用的方剂有暖肝煎、
吴茱萸汤
、加味
橘核
丸等。
因为肝肾有“同源”的关系,所以补肝法又往往同补肾法结合应用,须互相参看。
三、补脾法:适用于
脾虚
证。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生化
气血
,升发清阳以荣养全身。
脾虚证可分:
(1)脾气虚:多见消化不良,懒食,
腹胀
便溏,四肢倦怠,面色淡而欠光泽,
舌苔
白,脉濡软等。
(2)
脾阳
虚:除以上见证外,还可兼见腹痛喜暖,
大便
清稀,四肢
发凉
,
脉迟
等。
(3)脾阴虚:脾与胃相表里,所以脾阴虚往往与
胃阴
虚同见,常发生在髙热性
疾病
或大吐大泻之后。主要表现为消渴善饥,嘈杂,
口干
舌燥,大便
干涩
,舌红瘦,苔剝脱,脉细等。
(4)中气下陷:脾为后天生化之源,脾气也称中气。脾虚中气下陷时多见腹部发坠,脱肛,脏器下垂,久泄难愈,
崩漏
不止等。
补脾气常用的药物有
党参
、人参、
太子参
、白朮、
茯苓
、
甘草
、山药、
芡实
之类;常用的方剂有健脾益气汤(原
四君子汤
)、五味异功散、参苓白朮散等。
温补脾阳常用的药物有干姜、吴萸、
高良姜
、附子之类;常用的方剂有附子
理中汤
、良附丸、桂朴汤等。
治疗脾阴虚常从养阴入手,常用的药物有麦冬、玉竹、
石斛
、
天花粉
、乳汁、
冰糖
之类;常用的方剂有益胃汤、五汁饮、玉泉丸、柔脾汤等。
治疗中气下陷,须在补脾气的基础上配用升阳益气的药物,如炙
黄芪
、
升麻
、
葛根
、
柴胡
之类;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升阳补气汤、举元煎等。
四、
补肺
法:适用于肺虚证。
肺虚证可分为:
(1)
肺气
虚:主要表现是气短,呼吸乏力,声音低,懒言语,或
久咳
吐白稀痰,脉虚软等。
(2)肺阴虚:主要表现是
口干咽
燥,干咳
无痰
或痰带血丝,声音嘶哑,皮毛憔悴,下午
低热
,
脉细数
等。
补肺气常用的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五味子、
蛤蚧
之类;常用方剂有人参
蛤蚧散
、补肺汤、五味子汤等。
补肺阴常用甘凉生津、润燥濡养之品,如麦冬、
天冬
、沙参、
百合
、石斛、天
花粉
、藕汁、梨汁、阿胶等;常用方剂有固金汤、
清燥救肺汤
、沙参麦冬汤、养阴
清肺
膏、秋
梨膏
等。
五、补肾法:适用于
肾虚
证。
肾虚证又分为:
(1)肾阴虚:主要表现是
梦遗
盗汗,性欲亢奋,小便赤涩,腰痠,
盜汗
,下午潮热,五
心烦
热,口干咽燥,夜间
口渴
,脉弦细数等;如因肾阴虚而
虚火
上浮,则可兼见
咽干
喉燥或喉痛,
牙痛
,或干咳少痰等。
(2)肾阳虚:主要表现是
阳痿
滑精
,性欲减退,静卧少言,目不欲睁,睾丸冰冷,尿清白而频数,或二便失禁,腰痠畏冷,五更泄,
尺脉
缓弱等。
(3)阴阳俱虚:临床上一般简称肾虚。主要表现是腰痠腿软或
腰膝
痠痛,
遗精
,阳痿,
早泄
,性
器官
发育不全
,睾丸坠胀,牙齿生迟或过早脱落,或佝偻,尺脉
细弱
等。
补肾阴常用药物有生
熟地
、
女贞子
、
元参
、沙苑
蒺藜
、石斛、
龟板
、
鳖甲
、龟板胶、阿胶等;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一阴煎、左归饮、
秦艽
鳖甲散、大
补阴
丸等。
补肾阳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
仙灵脾
、
补骨脂
、仙茅、
鹿茸
、
海狗肾
、黄狗肾、
海马
、巴戟肉、
阳起石
等;常用方剂有
桂附地黄丸
、右归饮、煨肾散等。
治疗肾阴阳俱虚的常用药物有
桑寄生
、川续断、杜仲、
枸杞子
、
山萸肉
、莬丝子、熟地、山药、
鹿角胶
、
胡桃
肉、
狗脊
等;常用方剂有青娥丸、打老儿丸、无比山
药丸
、健步虎潜九等。
补肾法常与补肝法结合应用,应互相参看。
六、脏腑兼病补法与补六腑法:临床上的多种病症,其症候表现往往不限于一脏独虚,在运用补法时就应该有所兼顾
。
如:
心肺气虚,治宜补益心肺,用保元汤加减;心脾两虚,治宜补益心脾,用
归脾汤
加减;脾肺两虚,治宜
补脾益
肺,参苓白朮汤加减;肺肾阴虚,冶宜滋补肺肾,麦味地黄丸加减;
肝肾阴虚
,治宜
滋补肝肾
,用
一贯煎
加减;
脾肾阳虚
,如见证以
腹泻
为主,以
四神丸
、附子理中汤加减;见证以
水肿
为主,方用
真武汤
、实脾饮等加减。故在辨证上须下一番功夫,这样处方才能比较地契合
病机
。
补六腑的方法,一般都包括在其相表里的五脏中。例如补胃阴法即包括在补脾阴法中,补
膀胱
法也包括在补肾法之中,不再一一重复。
但有的腑在治疗时又须结合它的特点。例如
大肠
阳虚时,一般出现
泄泻
,常结合健脾、补肾(肾司二便)去治疗。但大肠阳虚也可出现
便秘
,这主要见于
老年人
。这是由于阳虚生寒,
寒气
凝滞于大肠,大肠传导无力所致,治疗时须结合补肾阳的方法。常用药物有
肉苁蓉
、当归、硫黄、熟地等;常用的方剂有半硫九等。
再如膀胱和
小肠
虚时都可发生
尿失禁
、
遗尿
等症,也须结合补肾法治疗。
补法的临床运用
上述各种补法,是从五脏六腑、阴阳气血各个方面分开来谈的。但是,人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阴阳气血之间,都是互相共联着的,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地内在联系。因而虚证的产生,有的是由于某部自身的病变所致,有的则是由于受到其他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影响所形成,有时一脏独病,有时二、三脏同病,有时传变转化。所以,补法的运用,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不但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主证,而且还要根据虚证程度的轻重、病势的缓急、性质的寒热、发生演变的标本等,订出恰当的治疗法则,无太过,无不及,不过于偏颇,不过于拘泥,灵活掌握,才能发挥补法应有的治疗作用。所有这些,就是补法的临床运用问题。一般说,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补:适用于虚证比较单纯的情况。如阴虚补阴,阳虚补阳,气虚补气,血虚
补血
,五脏中哪一脏虚即补哪一脏。如肺虚益气,心虚和
营卫
,脾虚补中,肝虚养血,肾虚益精等,都是正补法。
二、峻补:用于气血暴然虚脱的情况。暴然气脱或大出血,身体暴虚,症见汗出如油,身凉肢厥,气息如丝,
昏厥
失祌,面白如纸,脉微散欲绝,或出血不止,或大吐大泻等,元气有立刻脱亡的危险,这时非用大剂峻补,不能挽其危亡。
常用的方剂如
独参汤
、
参附汤
、芪附汤、芪朮附汤、当归补血汤等,这时用量要大,药力要足,选药要精专。
三、缓补:用于
正气
既虚但又微有一些邪气,或遇有
虚不受补
的体质,就须用缓补法。这种补法,选药订方须从容和缓,相机渐进,以逐渐恢复健康,不可骤用参芪、鹿茸之类。
一般常选用太子参、生晒朮、黄精、玉竹(平补脾胃以益气)、稻芽、
谷芽
(醒脾开胃助消化)、十大功劳叶(缓
补气血
)、
饴糖
(和中益胃)、橘白(行气和中而不燥)等药力和缓,不寒不燥,补而不骤,行而不散之品,随症出人。遇有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四、滋补:用于精血大伤,阴虚痨瘵,久病阴竭,热病后期阴液耗伤太甚等情况。滋补法是用厚味滋腻养阴的药品或血肉厚味之品,以滋补精血,填充髓液的方法,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具体运用。
临床上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龟板、鳖甲、生熟地、猪
脊髓
、牛骨髓、羊肉、
紫河车
、猪蹄、肘子等,随症加减。由于这些滋腻厚味的药物,容易妨碍脾胃的运化,
脾胃虚弱
,则仍补不上去,所以要同时重视健脾开胃,适当配入白朮、茯苓、党参、
陈皮
、
麦芽
、神曲、
山楂
、
砂仁
、谷稻芽等。
五、温补:用于虚证而兼有寒象,或气血两虚、形体不足没有热象的情况。常用的温补药有黄芪、党参、熟地、当归、肉苁蓉、附子、肉桂、
巴戟天
、羊肉、狗肉等;常用方剂有附子理中汤、当归
羊肉汤
、八珍汤、
十全大补
汤等。
六、凉补:用于虚证兼有一些热邪的情况。如血虚有热,或热病后期阴液已耗伤但邪热尚未完全退净等时须用凉补。常用的药有
生地
、白芍、元参、天麦冬、沙参、百合等;常用方剂有养阴清肺膏、二冬膏、益胃汤、补心丹等。
如虽已正虚但尚有邪热,须要加些清热药如竹叶、
知母
、
白薇
、青蒿、
地骨皮
、
黄芩
、黄柏、
丹皮
之类,这又称清补法;常用方剂如
朱砂
安神丸、竹叶石膏汤、人参
白虎汤
等。
七、间接补:这种补法主要是结合脏腑间生理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来进行补益的方法。例如脾阳虚脾失健运而用补肾阳的方法治疗。因为肾阳有帮助脾阳温化蒸动的作用,补肾阳也就间接补了脾阳。
再如由于肝经阴血不足所致的阴虚肝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上实下虚,而用补肾阴的方法治疗。因为肝肾有同源的关系,精血可以互相转化,补肾阴可以助长肝的阴血,肝肾的阴血充足,肝阳也就不上亢了。
八、补气以生血,养血以化气:由于气是生血的生命动力,血是化气的物质基础。所以血虚时要兼补气,气虚时要兼养血。常用的方剂如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归脾汤等。
九、补先天与补后天:有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对
中焦
有温化蒸动作用,能帮助脾阳运化水谷,升发阳气,所以说“补脾不如补肾”,也有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能运化
五谷
精华,后天充足,不但可以充养全身,并且其精华可以下注于肾以生养
肾精
,所以就说“补肾不如补脾”。
这两种说法,都未免过偏。应当看其肾虚而脾不虚者,以补肾为主;脾虚而肾不虚者,以补脾为主;脾肾两虚者,脾肾同补。再参看其轻重,或补肾兼顾脾,或补脾兼顾肾,较为恰当。
十、食补:在补法中有不少方子是药疗和食补相结合,如《内经》中的四乌贼骨一蔺茹丸就是一张药疗与食补相配合的复方,张仲景的
当归生姜羊肉汤
、小建中汤等也是同类性质的复方,后世则有更大的发展,如唐·孟诜《
食疗
本草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清·
王孟英
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是一些以介绍食疗药物为主的专著,其中有很多有关食补的内容,可以作为临床运用补法时的参考。
使用补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补法使用恰当,确能立起沉疴,但是使用不当,也能促使疾病恶化或招致死亡。所以使用补法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当补而补:如果遇到“真实”而“假虚”的证候,即“大实有羸状”,是因为邪气太盛,正气一时受抑而表现出没精神,不愿动,倦怠少食等症,好象是虚证,这时决不可误用补法。不当补而补,则会误人性命,要千万注意。
二、当补而不补:证也有“真虚”而“假实”者,即常说的“至虚有盛候”。本来是虚极而忽出现烦扰不宁,动作有力,神志忽清,多言善说等症,好象是
实证
,这时当补而不补,就会误人不浅。如果误用泻法,那就更大错而特错了。
三、要注意方剂的组织,药品的配伍:有时为了补正还要间用一些祛邪药,才能更好的补正;
补气药
中,间用一些行气药,才能更好的补气;
补血药
中,间用一些行血药,才能更好的补血,等等。
例如补中益气汤中用参、芪又用陈皮;六味地黄丸中用熟地又用泽泻;
四物汤
中用归、芍又用
川芎
。再如参苏饮(补散兼用),
枳术
丸(补消兼用),参连饮,人参白虎汤(补清兼用)等,这又是扶正祛邪兼用的例子。使用补法如不注意方剂的组织,药品的配伍,也难达预期的效果。
四、注意调理脾胃:补药是要通过脾胃运化而起作用的,如不注意调理脾胃,药物不能很好的吸收运化,则难达到补虚的效果。所以在使用补法组织处方时,要注意到调理脾胃的问题。
例如久服熟地要用砂仁拌,久服生地要配些陈皮、
苍术
,久服山药要佐以
木香
,五味异功散中加陈皮,磁朱丸中用神曲等,都是注意调理脾胃的例子。
五、不可滥用补药:补药主要是用来治疗虚证。如无虚证,就不宜用补药。但有一些医生喜用补药,未经详细辨证,即投补药。也有一些病人喜吃补药,到处买补药,要求吃补药。这样都会误人误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浪费,都应纠正。
六、要注意到“祛邪”也可以“扶正”:以上各种补法都是针对治疗虚证而谈的,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但还要注意到在另一些情况下,邪正斗争非常激烈,这时为了保存正气,必须要排除邪气而达到“法邪以扶正”、“邪去则正安”的目的,也可采用“以泻为补”、“以通为补”等方法。
例如阳明结热证,急用
大承气汤
(枳实、
厚朴
、
芒硝
、
大黄
)攻泻邪热以保存阴津正气,使邪去而正复;
胸痹
心痛时,配用乳香、没药、
红花
、
三七
等,以活血祛瘀,使
瘀血
去、新血生而心阳复等,这又是“泻中寓补”、“通中有补”的方法。故应用补法时不可呆板生硬,须结合全面情况去考虑。
【中
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新医药学杂志》1974年第8期。
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
:
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补法
,
方剂
,
补肾
,
虚证
,
地黄丸
,
补脾
相关帖子
•
盗汗
•
国医大师方和谦:糖尿病、腹泻、贫血,这个方剂通用!
•
调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谨记!
•
卵巢早衰,简单的药对大功效,一定要知晓!
•
一文读懂「桂枝汤类方」
•
关于麻杏石甘汤补脾汤结构的解释。
•
基本处方一览表,难得的好文!
•
怎样辨证论治?
•
再论学习伤寒论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