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皮肤病用温补法的辨治思路
返回列表
查看:
142
|
回复:
0
皮肤病用温补法的辨治思路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12/19 19: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书
友会第82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曹洋
编辑/瓦力
⊙
校对/麦子
I
导读:
我国很多地区,冬季室内温度过高、饮食偏于温补,不仅导致不同
疾病
多发,也会影响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今天,小编分别请来中医呼吸
热病
科、
脾胃
科、
皮肤科
的医生,谈谈在此时期中,临床上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如您只看到其中一篇,可在微信平台回复“
太热
”,阅读另两篇文章。
过度取暖致病之皮肤篇
皮肤病
温
补法
的
辨治思路
皮科疾病
阳证
、热证较多,故治病常用
清热
凉血、疏风解表、
健脾
除湿
、
清热解毒
等法;但近年来皮肤科有过用
寒凉
之弊,每致中阳受损,加之热邪不仅伤阴而且耗气。因此,阴证、
寒证
在皮肤病(特别是
慢性病
、疑难病)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少见,又导致一些人惯用温补法。但临床中没有一定之规,无论温热寒凉,在治疗皮肤疾病上均应辨识为先,施法于后,才能效起沉疴。
以“辨体质”为思路
从皮肤症状到体质
从皮肤看,有的人肤如凝脂,不用特别外涂护肤剂,一年四季皮肤都非常有光泽;有的人
皮肤干燥
,尤其到了秋冬季,每日离不开滋润功效的
护肤品
;而另一些人是
油性皮肤
,终年毛孔粗大,油光满面,易发
痤疮
;这正是因为体质不同,所以表现不同。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制约和影响证候的形成与演变。所以在选择治法前当先要辨识体质内容。
从不同体质到治疗
《
景岳全书
卷之四十四烈集》中有云:“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若形气本实,则始终皆可治标;若形质原虚,则开手便当顾本。”故对于虚性体质,如
阳虚
体质,易出现
阳气
不足、阳虚里寒的表现,平素多有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
精神不振
,
舌淡
胖嫩,脉沉迟,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所以本类人群适宜温补治疗及调养。但对于实性体质,如湿热体质,常见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
口干
,身重
困倦
,
大便
黏滞不畅或
燥结
,小便短黄,男性可见
阴囊潮湿
,
女性
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
苔黄
腻,
脉滑
数,本类人群则更宜清热
利湿
。
情况复杂时,人们还可能有上热下寒、上盛下虚、虚实互见、上下不交等状态,所以温补不能满足所有人群的阴阳平衡,否则缺乏针对性,不该补而补,结果就是“火上加油”。如阴虚体质的患者,自服
人参
、
黄芪
等药品后,出现
头痛
、
耳鸣
、目赤等上火现象,就是当
补阴
时而温补益气造成的,正如古人云:“虽
甘草
、人参、误用之害皆毒药之夷也。”那么
如何较好地判断患者适不适合温补法呢,“症有万千,舌不欺人”,即使症状繁多,不宜取舍,真假难辨,但仔细观舌,仍可水落石出,真相
大白
。
例如见到舌质淡,苔白,边
有齿痕
,配合
皮疹
色暗、皮温低,治法上可加用温养补益;如见到舌质红,
舌苔
黄者,虽然皮疹暗红黑褐、粗糙无泽,治法上也应首先考虑清解凉润,而不是温补助热了。
以“辨病种”为思路
由于皮肤病的病因
病机
不同,致使病种分类不同,有些寒冷性皮肤病、皮肤
血管
性疾病,如冻伤、
冻疮
、网状青斑、雷诺氏症、寒冷性
荨麻疹
、冷球蛋白
血症
等等,均在低
温寒
冷时诱发或加重,所以在注意保温的同时,治法上多以
温经
散寒,活血
通络
为基础,方有
当归四逆汤
、
右归丸
、
真武汤
、
理中丸
、软皮丸等等可做加减使用。
而有些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热性皮肤病,如疖、痈、接触性
皮炎
、火激红斑、红斑
肢痛
病等等,则不适于温热环境,治法上不以温补为首选,大多离不开清热
解毒
、利湿消肿,其中五味消毒饮、
黄连
解毒汤、导赤散、清热除湿汤、皮炎汤等等均是常用
方剂
。
以“辨证候”为思路
以常见皮肤病为例
常见的皮肤病如荨麻疹,其发病多与
风邪
相关,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有“风疹不时举发,终成终身之累”之说,风邪之所以缠绵难去,多有正虚的存在,若见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夜晚加重,伴皮肤
干燥
,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者,当辨属
血虚
受风,治以养血
祛风
,方选四物消风饮、
当归
饮子、养血熄风汤等等。
而当患者有乏力、畏风、
怕冷
、舌淡、
脉虚
,证候辨识为表虚卫阳不固时,则应选择温补卫阳法以益气
固表
,多以
玉屏风
加味治疗,如《朱仁康
临床经验
集:皮肤外科》中的固卫御风汤,若是畏寒无汗加
麻黄
、肢冷者加制
附子
;
瘙痒
甚者加
蝉衣
、白鲜皮;日久发作不休加
乌梅
、
五味子
;晨起多者,加
升麻
、
柴胡
;午后入夜发疹者,可加
鳖甲
、
珍珠
母。特别是对于皮疹外有脘
腹胀痛
,属肠胃型荨麻疹者,其中寒
湿气
滞、互阻
中焦
乃属病之本,遇风引发逆于肌表乃为病之标,所以用温中疏气、调理中焦的方法治疗,可选
吴茱萸汤
及
四君子汤
加减。
还有就是
湿疹
,我们常见到的证候有湿热浸淫、
脾虚
湿盛以及血虚
风燥
。而部分久治不愈的慢性湿疹患者,辨证属湿邪困阻、阳气内郁,在温通阳气的基础上配以利湿凉血,可以《医学集成》里的加味
麻黄汤
化裁,往往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但如果湿疹表现为皮疹赤红,
水疱
渗出,瘙痒明显,烧灼发热,舌质红、苔色黄,辨证就为湿热浸淫了,就要选择清热除湿功效的方药了。所以,当“风、湿、热、毒”占病机主要矛盾时,不宜单纯使用
温阳
补益之剂。
以难治性皮肤病为例
结缔组织
病属难治性疾病,如
红斑狼疮
,中医称“红蝴蝶疮”,当见到面部红斑色泽鲜艳,皮肤
紫斑
,伴有高热,
烦躁
口渴
,肌肉酸痛,舌质红绛苔黄腻时,辨为
热毒
炽盛证,以清营凉血解毒法为首选,可以
犀角
地黄
汤或《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的解毒凉血汤为加减;当见到盘状局限型或亚急性皮肤型红蝴蝶疮,红斑暗滞,角栓形成及皮肤
萎缩
,伴有倦怠乏力,
舌暗
红苔白,证属
气滞
血瘀
证,治以理气
活血化瘀
,方选《太平圣惠方》的
秦艽
丸。因本病病程长,多数患者经历了各种中西药的治疗,多有正虚之势,若见到斑色暗,面色白或
浮肿
,少气懒言,肢端
发凉
,
腰膝
酸冷,便溏或
小便不利
,舌淡苔白或边有
齿痕
者,辨证属
脾肾阳虚
证,当选桂附八味丸合真武汤、
四君子
及二仙汤等温
补脾
肾法治疗。
再如
皮肌炎
,中医称“肌痹”,当见到病情急性发作,皮损呈紫红色
水肿
样,常伴有发热,肌肉
疼痛
无力,
胸闷
食少,舌质红绛,舌苔黄厚,
脉数
。辨证属毒热蕴结、
气血
瘀滞,治以清营解毒,活血止痛,方以解毒清营汤合普济消毒饮加减。当疾病后期皮损呈
暗红色
肿胀,全身肌肉疼痛,酸软无力,畏寒肢冷,疲乏
气短
。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或
沉细
。证属寒湿阻络,气血瘀滞证。治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方选《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的温经通络汤加减。
以“辨病期”为思路
每一种疾病都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处于皮肤病急性期时,不应急于补益。如丹毒急性期,局部皮损红肿
热痛
明显,边界清楚,甚至出现水疱血疱,宜解毒清热为主治疗,发于头面选普济消毒饮,发于下肢则选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若是慢性丹毒,皮损暗红,皮温不高,可于大队凉血解毒药物中加入温阳通络之品,如汤方中可融入
二陈汤
、阳和汤之影,已达到阴阳同治,阳生阴长之效。同时外用治疗也是如此,急性期用如意金黄散、化毒
散膏
等,当急性
炎症
之后或转入慢性时,则可合并使用《仙传外科集
验方
》的
回阳
玉龙膏、《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的紫色消肿膏,寒凉与温通的并用,才是驱邪平衡的关键。
又如
带状疱疹
的急性期,常常见到局部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故治法宜先采用清利湿热,解毒止痛。而带状
疱疹
后期,见到炎症减轻,水疱消退,基本结痂,仍感疼痛,舌质淡暗苔白,患者辨证属阳虚瘀闭时,可治以温通阳气,活血通络,如
黄芪桂枝五物汤
配合
桃红四物汤
。
当然,在辨证施治中,还需辨别虚实真伪,以防犯虚虚实实之弊。因大实之病反有羸状;至虚之病反有盛势,前者是真实假虚,若误用补虚药则实者更实。后者是真虚假实,当补而反攻则虚者更虚。
总之,辨法不是孤立的存在,要因人、因病、因证、因期的整合,即了解病人体质、明确疾病诊断、判断相应证候、掌握发病阶段,形成一个“辨体-辨病-辨证-辨期”的辨治思路,这样再选择或温、或凉、或补、或清的治法,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才是回归中医整体观、个体化治疗的佳径。
【中
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
版权声明:
本文为投稿,由作者授权中医书友会发表
。
其他公共平台如欲转载,请在本微信平台留言
。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
:
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