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17|回复: 0

“通圣散”是一种法还是一首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4 22: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书友会第83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专栏作者/张英栋

编辑/瓦力校对/战士徐、居业



  I导读:这是“一言说医”栏目的第五篇文章。张老师从临床“万应药”防风通圣散的“药、量、用”说到它的“理、法、方”,进而由一方到一法,带您活学通圣散
学习防风通圣
  防风通圣丸是治疗伤寒,还是治疗杂病的药?
  防风通圣本来是金元时期的煮散剂,其本来的用量很小,现在改作汤剂如何能不失本意?
  防风通圣方名中的“防风”是何意?与中药“防风”有关吗?本方如何能防风?
  刘河间重视水火的辨证关系,重视气机的通利,重视腠理,防风通圣如何体现刘氏的学术思想?
  “有病无病,防风通圣”言此方适应症之广,其最佳适应症是什么?其禁忌症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笔者几乎带了20多年。并一直在寻找研究刘河间学派较有深度的学者和著作,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大家有线索,请提供给我。
  两年前,笔者在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参考时,硬着头皮写下《病机气宜河间派》一文,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对于刘河间的一个整体认识:“河间是中医学史上一位以理论医,重视气宜,强调病机,临证全面的实践和理论大家。而由其引领的河间学派,秉承了其学术特点而代有创新。对当今研究河间之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有意在大家熟知的“火热论”方面着墨很少,而刻意还原一个思维全面、临证经验丰富的临床大家,希望能引起同道的兴趣,共同加入研究河间学说、河间学派的队伍中来。”
  原想由此开启系统学习河间的征程,但是几番作罢,难!难!难!
  为什么要刻意学习刘河间,因为他开创了重视理论指导临床的一代学风,其六一散、防风通圣散后世深知者不多。
  为什么几番作罢,因为刘河间作为一个金元医学的奠基者,其知识的储备和描述的习惯,是我所不能身临其境的。
  在和同道闲聊的时候,有学者高度评价他是“东垣附体”,他可以为李东垣代言,他可以像李东垣那样去思考。我在储蓄着思想,期待有一天可以“河间附体”。
  期待归期待,临床还是要不断扎实进步的,不能在理论上融会贯通,在某个方剂上有所进步,也算给自己一个交待吧,这篇防风通圣,就是一篇学习的阶段性小结。
  先来看防风通圣的药、量、用。
  本方共计17味药。分属于5个剂量:90克一味,滑石;60克一味,生甘草;30克三味药,石膏黄芩桔梗;15克9味药,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7.5克三味药,荆芥穗、白术栀子
  剂量最大者是最小者的12倍,如此组方,有何深意呢?
  剂量最大的两味药,合起来正好是六一散的组成,但是剂量比与六一散不同,是三比二。联想到防风通圣散与六一散合起来,又叫双解散,此中肯定有深意,但是深意在何方?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涎嗽,加半夏半两,姜制。
  生姜三片大约几克?是不是和二钱差不了多少呢?如果是的话,此方组成应该加上生姜。
  笔者一向重视用法,广汗法就是在桂枝汤的用法(方后注)中提炼出来的。用法里有非常重要的信息,用法之法很多时候和“理、法、方”中的“法”是直接相关联的。
  再来看防风通圣的理、法、方。
  制方之理,应该就是刘河间的医学思想。
  第一个思想是:人身无处不腠理,腠理宜通不宜郁。
  腠理者,汗孔也;气液运行的通道;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这应该是三个层次的概念。
  表有腠理,里有腠理,非表非里的实质脏器都有腠理。
  有腠理就应该通,不通就是郁,治疗就是由郁到通。
  第二个思想是:重视脾胃,这点是大家容易忽略的。
  河间对于脾胃的重视,可以从其运用白术的记述中看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一书352方中,58方中使用了白术,其中正方53首,加减方3首,配方2首。
  例如:白术汤治妊娠血虚、痿弱、难以运动气滞肉麻等症;牡蛎白术散治漏风,或汗多、不可单衣、食则汗出、多如液漏,久不治则为消渴,乃因饮酒中风所致,方用牡蛎(焙赤)二钱、白术一两一分、防风二两半,上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不计时候,若恶风,倍防风、白术,如汗多面肿,倍牡蛎。
  以白术调中汤治饮食冷物过多,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上下所出水液澄彻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迟附子丸治阳气少、阴气多、气血不行所致,症见身寒如从水中出;白术散治疗伤寒杂病一切吐泻、烦渴霍乱虚损气弱及酒积呕哕;人参白术散用治疗遍身燥湿相结,玄府致密,发渴,饮食减少,不荣肌肤;茯苓加减汤治胃中积热,食已辄饥、身黄、面黄瘦、心增烦、胸满胁胀、小便赤涩……看到这里,防风通圣中用白术,大家就不会感到突兀了。
  第三个思想是:大家熟悉的火热论。
  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刘河间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讲过的一段话“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汗以发之。”滑石、石膏、黄芩、连翘、栀子;防风、薄荷叶、麻黄、荆芥穗、生姜等等,可谓三者都兼顾到了。
  为什么要诸法合用,照顾全面呢?
  笔者以为,此方主治应该为不急的杂病,而非个性鲜明的伤寒。此方体现的法,应该是汗法、下法和清法。如果从三阴三阳来考虑,此方主治应该为三阳合病。太阳当汗,阳明当下,少阳当清、散。
  用两句话来表达防风通圣法,应该是“给邪出路”和“疏其血气令条达”。
  下面谈方。
  首先要明白,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三,风门中,不只有一首通圣散方,而是有四首。
  我们后世熟知的防风通圣散只是其中一首。
  本方去芒硝,名“曹同知通圣散”;去麻黄、芒硝,加缩砂仁,名“崔宣武通圣散”;去芒硝,加缩砂仁,名“刘庭瑞通圣散”。
  知道了这些,是不是可以提示我们,通圣散是一种法,而不只是一首方。
  放大到法的层面,我们的思维就变得自由一些了。
  《冷庐医话》中记载:杜清碧病脑疽,自服防风通圣散,数回不愈,朱丹溪视之曰:何不以酒制之?清碧乃悟,服不尽剂而愈。酒是重要的药物,也代表重要的法。笔者毕业后初上临床,就用过酒送防风通圣丸,配合其他一些简单的药物,治疗一个耳瘘脓肿取得桴鼓之效,从而坚定了专业思想。
  《局方发挥》中记载:进士周本道,年近四十,得恶寒证,服附子数日而病甚,求余治。诊其脉弦而似缓,遂以江茶入姜汁、香油些少,吐痰一升许,减绵大半。又与通圣散,去麻黄、大黄、芒硝,加当归、地黄,百余帖而安云云。防风通圣去掉“给邪出路”的药物,加入其他平和的药物,也是另一法。至于为什么去掉“给邪出路”的药物,要与前面的“吐痰一升许”参看,吐法之路,代替了汗下之路,足以见临症的确是“活泼泼的”。
  《续名医类案》中记载:朱丹溪治朱院君,三十余,久患瘾疹,身痹而紫色,与防风通圣散加牛蒡,为极细末,每一钱,水盏半,入姜汁,令辣,煎食热饮之。“姜、辣、热、饮”皆为开郁之法,而加牛蒡之防风通圣是清火为主,合起来则火郁,发之、清之、和之诸法备焉。
  其他如《证治准绳·疡医》中有足太阳经宜砭出恶血,服防风通圣散去白术,加黄柏、牛膝防己主之;有胁下至腰胯间,肿痛赤色如霞何?如曰∶此名内发丹毒,治之稍缓,毒攻于内,呕哕昏迷,胸腹胀者死,二便不通,遍身青紫者死,急砭出恶血,服防风通圣散去白术、甘草,紫金丹、胜金丹汗之,服汗剂得汗则生,无汗则死;《古今医案按》中有防风通圣散成方减白术,取荆、防、麻、薄、桔梗为表药,硝、黄、芩、翘、栀、膏、滑石为里药,仿大柴胡之制之法;现代医家有防风通圣散去当归、白芍、川芎、苍术、山栀、黄芩、芒硝、滑石、生姜,加杏仁之法;对了,原方方后注中有加生姜、半夏之法……
  可见不变的是理,示人规矩的是方,针对圆机随时变化的是活法。【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授权中医书友会发表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