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16|回复: 0

温病大家吴鞠通是怎么用半夏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 02: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书友会第85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林大勇,李海波

编辑/张亚娟校对/霜石

导读:吴鞠通半夏的功用主要在于化痰逐饮、止呕止咳、交通阴阳疗不寐、协调寒热以及宣通郁滞,其炮制方法主要有生用、姜制和醋制的不同。吴氏用生半夏主要作用有三:一是化痰饮,二是协调寒热,三是宣通郁滞。姜半夏善于止呕,半夏醋炒可使之入肝而治与肝相关之疾。吴氏多用大剂量半夏于不寐之证,亦有用于痰饮蕴结极重证者。中剂量半夏之应用多集中于痰饮内蕴较重,小剂量用于一般性痰饮内停轻证,用量在一钱或一钱五分者,多集中于妇科儿科诸疾。

论吴鞠通之用半夏

  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吴鞠通,名瑭,字佩珩,江苏淮阴人,历经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吴氏学医既无家传,又无师授,缘十九岁时感亲人夭亡之痛,遂慨然弃举子业于哀悔欲绝之际,伏案苦读医书于苫块之余。二十六岁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时读吴又可之《温疫论》有感,故一面精钻《内经》《难经》《伤寒论》诸家之经,细研叶天士之《临证指南医案》,一面亲证体察变风变雅,沉思妙虑遣方用药之法,终成大家。其平生所著书者凡3种,即系统论述了温病证治规律之《温病条辨》、晚年所著意在革除“时弊”之《医医病书》以及在去世之后由金月笙氏据其手稿编次而成的《吴鞠通医案》。
  笔者认真研读吴氏三书,深感吴氏喜用、善用半夏。据笔者统计,仅在《吴鞠通医案》四卷凡三百余医案中,用半夏者竟达五百九十二首方之多,可谓“喜用半夏”;其所治之证,既有外感温热暑湿疫毒、内伤脏腑经络各家之病,又有妇孺经带胎产脏躁、痘痉食积飧泄诸般之证,其炮制既有生用、制用之别,又有姜制、醋制之异,其用量既有或斤或两之重,又有云钱云分之轻者,可谓“善用半夏”。现将吴氏半夏之用归纳如下。
  半夏的功用
  化痰逐饮半夏味辛性温,辛能散水,温可化饮。入脾则水去土燥而湿无生源,入肺则宣降气机而饮无留所。故吴氏多用半夏辛温宣散水饮、蠲除痰湿。《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四十一条香附旋覆花汤方后,吴按云:“半夏,消痰饮之正”,这便是吴鞠通对半夏功效的认识。如《吴鞠通医案卷一·伏暑·陶案》载:九月十八日,“伏暑遇新凉而发”与苦辛寒之法,以通宣三焦,因有“胸痞不食”,则用姜半夏五钱。廿三日,患者“舌之灰苔化黄,滑而不燥”“脉之弦者化为滑数,是湿与热俱重也”。故改生半夏五钱。后廿六日,其“舌之灰苔化黄,兹黄虽退,而白滑未除,当退苦药,加辛药。脉滑甚,重加化痰。”遂重用生半夏一两。
  又《吴鞠通医案·卷一·中燥·赵案》载:诊赵患“中有蓄水”,故吴氏直用生半夏一两以逐蓄水。《吴鞠通医案·卷三·痹·赵案》载:赵患,“肝郁夹痰饮,肾水上凌心,心悸短气,……与蠲饮伐肾邪”故用姜半夏八钱。《吴鞠通医案·卷三·痰饮》所载诸方均用半夏以逐痰饮,尤橘半枳术丸,药用姜半夏十两;蠲饮丸,用半夏一斤之重。另《吴鞠通医案·卷四·阴吹·英氏案》载兹面青,脉弦而迟,不食不饥,不便不寐,盖痰饮盘踞胃中”,遂疏生半夏一两以涤除痰饮。纵观诸凡之论病遣方,始可真悟吴氏所谓“半夏,消痰饮之正”。
  止呕止咳《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一条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杏仁滑石方后云:“呕而痰多,加半夏六钱”。中焦篇第六十四条云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吴按:“呕而不渴者,饮多热少也,故主以小半夏加茯苓,逐其饮而呕自止”。
  又《吴鞠通医案·卷一.中燥.赵案》载:“赵患,感受燥金之气,……大呕不止,中有蓄水”,故重用生半夏一两以逐蓄水而止呕。然而,呕吐乃胃气上逆所致,或云为何与辛温宣散之半夏,岂不更增气逆?吴氏用半夏之止呕主要因其化痰逐饮之功,痰饮蕴胃则胃气上逆,当知呕吐之象恰是机体正气驱邪外出之征,此时不宜只用降逆法,否则闭门留寇,而应辨证求因,查呕吐之乃因于痰饮者,遂审因以图治,用半夏化痰逐饮,使痰饮除则胃气自降。
  同理半夏亦可止咳。如《吴鞠通医案·卷一·中燥·华案》载:华某九月十三日,“胸痛胁痛腹胀泄泻,饮咳”,故予姜半夏五钱。后日“痰饮咳嗽仍旧”,遂以姜半夏增至八钱。“十七日,诸证皆退,惟余咳嗽口渴,与辛能润法”,将姜半夏减至六钱。“十九日,咳嗽已止……尚有伏饮”,则姜半夏改为三钱。阅鞠通《医案》便晓,吴氏止咳随证增减药之用量,而诸方终不离半夏。
  交通阴阳
  《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三十一条:“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吴按云此中焦阳气素虚之人,偶感温病,医以辛凉、甘寒,或苦寒清温热,不知十衰七八之戒,用药过剂,以致中焦反停寒饮,令胃不和,故不寐也。《素问》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饮以半夏汤,覆杯则寐。盖阳气下交于阴则寐,胃居中焦,为阳气下交之道路,中寒饮聚,致令阳气欲下交而无路可循,故不寐也。半夏逐痰饮而和胃,秫米秉燥金之气而成,故能补阳明燥气之不及而渗其饮,饮退则胃和,寐可立至,故曰覆杯则寐也。”吴氏用半夏汤以疗不寐之案甚多,如《吴鞠通医案·卷一·伏暑·图案》载:图某,病十二日,“伏暑未解,痰饮咳嗽太甚,胃不和不寐”遂于方中加半夏汤,重用姜半夏二两,“先与和胃令寐。”《吴鞠通医案·卷一·中燥·赵案》云不寐,加半夏一两。”同篇李案云:“昼夜不寐,暂与灵枢半夏汤和胃,令得寐。”又如《吴鞠通医案·卷一·温毒·蔡案》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饮以半夏汤。”《吴鞠通医案·卷二·肝厥·杨案》云痰饮特甚,咳嗽频仍,夜卧不安,暂停络药,专与和胃蠲饮。”方中加半夏八钱。《吴鞠通医案·卷二·胁痛·伊案》云昨日未用半夏,今彻夜不寐,酉刻再服灵枢半夏汤一帖。”遍查《吴鞠通医案》乃知凡见不寐者,吴氏多用半夏汤或拟半夏汤之法而重用半夏,化饮和胃,交通阴阳以治之。
  协调寒热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六十五条云:“湿聚而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宣痹汤方中用半夏三钱,吴按云半夏辛平而主寒热。”吴氏所谓半夏主寒热者,正合《神农本草经》所述。《本经》云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本经》所谓半夏主之寒热,非漫指一切寒热,凡寒热不解,同时出现心下坚满,或气逆不降,或胸脘痞闷者,即属于痰饮内结者,多用半夏以协调寒热。又《吴鞠通医案·卷一·温毒·台案》载温疠……食生冷太多,寒热相搏”,方中用半夏三钱。汪案载温病夹痰饮……阴阳两病为两难”,与半夏五钱。《吴鞠通医案·卷一·伤寒·钱案》载:钱某患“寒热往来”之证,鞠通仿仲景小柴胡法,方中重用半夏六钱,为全方诸药用量之最。笔者认为此乃吴氏衷仲景治寒热多不离半夏之法,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之类。
  宣通郁滞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七十二条云:“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杏仁石膏汤主之。”方中用半夏五钱,吴氏谓半夏“开中焦”。中焦篇第七十六条云背寒,胸中痞结,疟来日晏,邪渐入阴,草果知母汤主之。”吴按云:方中半夏能“开痞结”。下焦篇第五十六条半硫丸方后,吴按云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风湿相为胜负,风胜则湿行,湿凝则风息,而失其疏泄之能,故通之以半夏”。正如《神农本草经》谓半夏能主“心下坚”,全凭其辛宣温散之性,有开通豁达之功,方可湿运、浊化、郁疏、滞开。
  半夏的炮制
  半夏的炮制最早见于《灵枢·邪客》,云“治半夏”,然其法未述,而具体炮制方法则最早见于汉·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曰半夏当“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毒也”。南北朝有姜制品,南齐时期的《刘涓子鬼遗方》中载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之法。时至宋代,半夏辅料制全面发展,并在具体操作工艺上有所创新。如在汤洗半夏和姜制半夏中加入白矾。又《太平圣惠方》载有“麸炒”之法,炮制的程度要求“微黄”。明代增加盐水洗、醋制、杏仁炒等。清代增加巴豆制、猪胆汁制等特殊制法。吴鞠通所用半夏主要有生用、姜制、醋制3种。
  生用
  笔者认为吴氏所用生半夏之炮制当遵仲景法,即《伤寒论》中载“半夏,洗”。即仲景《金匮玉函经》所谓半夏不改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淸滑尽”。吴氏用生半夏主要作用有三:一是化痰饮,正如《吴鞠通医案·卷三·痰饮》诸案所用之半夏多为生半夏。如张案张氏……内有伏饮,外而新凉,内外相搏,痰饮斯发。……二十八日,支饮射肺”用生半夏六钱重在化饮。金案风寒夹饮为病”用生半夏六钱,后“十四日,咳则胁痛,不惟支饮射肺,且有悬饮内痛之虞,兼逐胁下悬饮”,故生半夏增至八钱。皮案:患者二十八日“痰饮喘咳”用生半夏六钱,三十日,“其水尚洋溢,未能一时平复”,故将生半夏增至一两二钱。昆案饮家眩冒”汤、丸同用,汤予生半夏一两,丸用生半夏八两。二是协调寒热,如生半夏入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亦可协调寒热。三是宣通郁滞,如入杏仁石膏汤,“开中焦”以治“中痞”、“便结”;入半硫丸,因“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以使“三焦通而二便利矣”;另有《吴鞠通医案·卷二·积聚》治疗“积聚”诸案各方均用生半夏以宣通郁滞。
  姜制
  宋代以后姜半夏炮制中常加入白矾,现代姜半夏制法为: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入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成薄片,干燥即得。然而,据吴氏《医医病书·半夏论》云半夏古法用生姜制,盖生姜能制半夏之小毒,半夏、生姜,二者有相须之妙。近日肆中概用矾制,取其洁白好看,不适于用,断不可从。”可见,吴鞠通是反对用矾制的,故笔者认为吴氏之用姜半夏者不当加入矾剂。由于在炮制过程中加入生姜,生姜又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被后世誉为“呕家圣药”,因此,姜半夏善于止呕,吴氏用姜半夏者亦主要如此,兹不赘述。
  醋制
  在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苦酒汤方后载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苦酒即是醋,这是将半夏放入醋中,安火上加热的制法。《雷公炮炙论》亦有半夏与白芥、醋同制之法。吴鞠通所用者为醋炒半夏,如《吴鞠通医案·卷二·胁痛·伊案》载“半夏,醋炒。”《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六十五条宣痹汤中半夏“醋炒”。用醋炒制半夏,盖因醋酸苦涌泻之性,与半夏之辛温宣散相配,使半夏开合有度,宣泻得宜。另,吴氏用之主治胁痛及痹证,肝经气不利可致胁痛,且肝主筋,为“罢极之本”,亦为痹证之相关脏腑,醋味酸入肝,或正因于此,半夏醋炒可使之入肝而治肝相关之疾。
  半夏的剂量
  据丘光明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考证清代衡器一斤约合今之596.8克,一两约合今之37.3g,故一钱约合今之3.73g。考《吴鞠通医案》内用半夏之五百九十二首方,笔者根据半夏之不同用量,大致将其归纳三类:大剂量(一两即37.3g以上者)、中剂量(五至八钱即18.65~29.84g者)、小剂量(五钱即18.65g以下者)。吴氏多用大剂量(一两以上者)半夏于不寐之证,其用量常在一、二两。此外,大剂量半夏亦有用于痰饮蕴结极重证者。中剂量(五至八钱者)半夏之应用多集中于痰饮内蕴较重,其人或咳或呕,同时多伴有胸胁痞满者,常随证增减,用五钱、六钱、八钱不等。小剂量(五钱以下者)半夏用量多在二至三钱,一般性痰饮内停轻证,用此剂量足矣。用量在一钱或一钱五分者,多集中于妇科、儿科诸疾。妇人经带胎产之时气弱血亏,小儿娇藏,稚阴稚阳,均不耐重剂,故剂量宜小。
  结语
  吴鞠通善用半夏,仅此一味半夏纵横贯通于《吴鞠通医案》三百余案各家病证之始终,量有重轻,法或制生,源出于神农仲景,不泥于内难诸经,后来之人当学而时习之。【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吉林中医药》,2009年4月。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