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62|回复: 0

如何判断真正的爱与虚假的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1 04: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别提示:本文转载自上师嘎玛仁波切的博客,原文链接地址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a84b910102wf7z.html
  
  
  提到爱,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为了别人努力去付出;去爱对方,就是为对方付出的过程。但是因为我们很少正确地反观自己,往往会以“爱”或“关怀”作为一个面具,来掩饰自己的本来面目——私欲,这也让很多自以为的爱与关怀扭曲变形,既不能优先考量他众的利益,自己的付出甚至还会伤害到他众。
  



  比如,常有父母说打骂孩子是为了孩子着想,希望他们的学习能更上一层楼,最好每次考试都能第一名,都是100分,能被最优秀的学校录取。但事实是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的第一名只能有一个,如果大家都希望得第一,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奢望。适度地关心子女是必须的,但过度的执着就绝对不是爱,或者说你爱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是你希望孩子达到你所预设的目标,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傲慢心。

同样的,对待家人或朋友,人们也常常以“我是为你好”为由,放纵自己的情绪。对方的表现必须如自己的意,你才会对他好;如果对方的所做作为,不如自己的意时,往往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反感或怨气。对方经常会反问道,“你这样是为我好吗?”这种关怀的方式,不是在关怀别人,而是在关怀自己。如果没有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也许你的爱就是一种伤害。

人类对自我的爱护及关怀,是一种本能和天性,无所谓对与错,因为我们身处于二元对立中,所认知到一切的好坏情绪会导致自己快乐或不快乐,所以自然会喜欢能为“我”带来好情绪的语言和行为。古人告诉我们“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不能将自认为的快乐或幸福强加给别人,任何有意识的期待,潜意识里希望藉此达到自己认定结果的付出,都是一个爱自己的理由而已。

如果你的爱引起别人的痛苦不堪,那么你的言行多多少少都有错的地方。可以爱自己,但必须是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形之下,希望快乐、幸福、平安等愿望实现在自己身上,而不能以伤害他众作为爱的代价。
  
  “爱”与“瞋恨”,有时很难拿捏。为了表示爱,人们有时会产生强烈的瞋恨,有时自认为处处替别人着想,实际上却以肢体动作,或语言责骂的方式伤害了他人。尤其是我们常常以语言伤人,却无所警觉与节制,甚至往往不承认自己有所缺失。西藏有句俗语:“语言虽然不带刀,但可将他人之心碎万段”。伤害他人的事,身体动作能做的有限,但语言却可无限延伸。只要不满意,我们就会用恶毒的语言去攻击、挑拨,或说绮语,让别人从快乐或幸福落入无明之中,因而渐渐远离幸福。
  
一旦你愿意对别人付出时,必须先清楚自己到底是真的为他人着想,还是为了个人着想而去关怀他人。自己是不是决定要无私不求回报地付出。如此一来,你可以很清楚自己的付出之中,有多少所谓的爱,表面上在关怀别人,其实是在关怀自己,因为他众只是次要的考量对象,而不是第一位的。对于这种关怀心态,我们必须要以正知正念好好检视,以便能有深入的理解及正确的作为。

不只是在家人要有自我检视的习惯与分辨的能力,连出家法师也要如此。法师们常说:“我要面对众生,我要利益众生”,这是种很好的利他心态,但若没有清楚检视自己的动机,原本内在利益众生的初发心,有可能会随着外在利他事业的不断发展,而被“自我”善巧地蒙蔽转化,变成是为了自己的名利而付出了。如此一来,便与世俗法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提到爱与付出,要先看看自己的动机,以及自己和他人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是不是会伤害到对方,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等等,要清楚地检视自己的内心,并作出正确地抉择,弃恶从善。佛教提倡大慈大悲的精神,就是我们的榜样与表率,对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学习与应用,可以让我们更全面透彻地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爱。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