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24|回复: 0

师前贤而不死于句下:王绵之剖析重症疫毒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7 19: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书友会第88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王绵之

编辑/张亚娟校对/霜石、战士徐



  I摘要:王绵之老说他在本病例的治疗过程中,始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虽用药受当地条件所限,不能尽如人意,但终于完全治愈,益信读中医书当兼收各家之长,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使之融汇贯通,才能师法前贤而不死于句下。吾辈当思之。
思求经旨  演其所知

1、重症疫毒例案剖析
【病案】党某,女,27岁,已婚,农民。1974年6月28日初诊。患者初病发热下痢,3日后因休克即夜送至县医院抢救,翌日上午8时休克得到纠正。下午4时起,突又高热,神识昏迷,经省与地区传染病院多次会诊,采用多种西药治疗无效,已历21天,经病房患者推荐,始邀余诊治。当时病人仍高热烦躁,神昏目开不识人,呼之不应,不语亦不呻吟。视其胸部多白,色滞不鲜,但不干枯,下痢频频,日夜近30次,以血为主,夹有少量脓液,闻其气味热腐腥秽,触鼻欲呕,臀部褥疮如碗大。诊其寸口脉细数趺阳脉细弱几不应指。望其舌色紫绛,苔少且干。据其家属云,前日起时时弄舌,入夜尤频。
综上脉证,乃暑湿郁蒸肠中,邪毒入于营血真阴大伤,清窍闭塞,是疫毒痢之危候,故拟清营凉血、解毒开窍法以冀弋获。
处方:生地18g,赤白芍各9g,川黄连4.5g,金银花12g,净连翘9g,生地榆12g,生甘草9g,阿胶9g(烊化、分冲),大青叶15g,地丁草12g,当归炭12g。水煎取汁,另:局方至宝丹1粒分2次用药汁送服(注:该院中药房缺安宫牛黄丸、白头翁,故用至宝丹、地榆)。
7月1日复诊:据家属言,因至宝丹遍找不得,延至29日始服第1剂,服后弄舌即止,夜间亦较安静,遂又配服1剂。今诊脉仍细数,趺阳脉虽仍细弱,但已能应指,舌质紫绛,增见白腻苔,神识仍不清,白续有外透,下痢日夜仍20余次,血多脓少,仍腥秽难闻,是治虽合机而获小效,但邪热鸱张,阴血大伤,还当防变,续予凉血解毒,兼以化浊开窍为治。处方:白头翁12g,秦皮9g,川黄连4.5g,黄芩4.5g,金银花12g,炙甘草9g,阿胶9g(烊化、分冲),大青叶15g,炙远志6g,石菖蒲3g,3剂。
7月4日三诊:药后下痢减至日夜10次左右,且多黄稠粪便,间有血块,色紫,神识犹不清,间见抽搐,脉仍细数,舌绛苔薄腻欠津,尖边有咬破出血点。此久痢而阴血大伤,心肝热盛,内风萌动之象,于原方加养阴熄风之品为治。处方:上方去远志、菖蒲,加生地18g,赤白芍各12g,钩藤9g(后入),白菊花12g,木香3g,生龙牡各24g。水煎,3剂。另: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3粒,每剂药用1粒,分2次用药汁送下。
7月8日四诊:上方安宫、至宝丹仍缺,改用清热镇痉散3瓶,分6次同药服,服后抽搐减而头摇阵作,发则如摇拨浪鼓,口角扯动,牙关紧急,喉间有声。下痢同前,神犹不清,脉弦数,再以清热解毒,镇痉开窍为治。处方:珍珠母45g,生龙牡各24g,龟板30g(以上三味先煎),钩藤9g,地龙6g,生地24g,金银花12g,大青叶15g,赤芍12g,全蝎1.5g,郁金9g,川贝粉4.5g(分冲)。3剂,水煎取汁。另:清热镇痉散6瓶,日2次,每次1瓶,用药汁送服(注:方中龟板缺)。
7月11日五诊:头摇趋减,口角已不扯动,牙关紧略减。下痢同前,脓血较少,脉细数,颜面潮红,是风虽向平,阴伤未复,再以原法加减为治。处方:上方去龟板、郁金、川贝粉、金银花、赤芍,加白头翁15g,黄连4.5g,丹皮9g,炙甘草9g,阿胶9g(烊化、分冲),麦冬9g,3剂。
7月14日六诊:头摇大减,能自张口,且曾张目四顾,与之饮,能合作,是神识间有清时。两颧时有潮红,鼻干有黑气如煤垢,前板齿燥,舌淡苔薄白腻,脉细数。虽输液未停,但阴伤已极,邪热仍炽,所以苔虽白腻齿燥,鼻黑如煤垢。当育阴清热,庶免虚风复萌之虑。处方:珍珠母45g,生龙牡各30g,鳖甲18g(以上三味先煎),白芍12g,生地18g,川石斛18g,炙甘草9g,黄连3g,阿胶9g(烊化、分冲),钩藤9g,茯苓12g,全蝎1.5g,鸡子黄2枚(分冲),3剂。
7月18日七诊:证情稳定,两颧潮红已退,鼻黑齿燥已除,头摇亦止,喂饮食能自咀嚼吞咽,是神识渐复之征。再以上方去石斛、生地、茯苓,加知母9g,青蒿4.5g,3剂。
7月22日八诊:神识又较清醒,多次索饮,夜寐较安,间有轻微呻吟,下痢减至日12次,仍然赤多白少,舌淡苔白中黄,脉细数。再以原法加和胃之品为治。处方:生龙牡各30g,鳖甲30g(以上三味先煎),赤白芍各12g,生地12g,知母6g,青蒿4.5g,阿胶9g(烊化、分冲),全蝎1g,黄连4.5g,广木香4.5g,当归6g,陈皮9g,焦山楂12g,3剂。
7月25日九诊:前日见二子来,搂其痛哭,人叫则应,问之不言,但以手势作答,口能自开,知饥渴,痢已止,舌淡苔薄中黄不匀,脉细数。再以原法加益气助运之品。上方去全蝎、赤芍、知母、焦山楂,加党参12g,炒白术12g,焦神曲12g,鲜生姜3大片,3剂(注:病情已较平定,褥疮续有扩大加深,遂改用中药敷治)。
7月29日十诊:诸象平善,大便调,纳谷旺,神识清,但不能言语,形瘦色悴,头发稀疏,时自呻吟转侧,是久病之体,热靖神清而知所苦之故。舌转淡红而胖嫩,苔薄白而滑,脉数而较前有力,是病邪虽去,气阴犹虚之征。再以育阴益气,兼调脾胃为治。处方:生龙牡各24g(先煎),阿胶9g(烊化、分冲),炒白芍18g,当归9g,炙甘草9g,炒白术18g,党参18g,陈皮9g,广木香6g,砂仁6g(打、后入),炙内金9g(注:砂仁壳多仁少,故加量),3剂。
8月1日十一诊:证同前,脉数已不如前甚,但小便不多。故以上方去生龙牡,加茯苓18g,熟地12g,焦神曲12g,3剂。停输液。
十二诊、十三诊:病人精神渐复,皮肤渐润,食量日增,大便色正成形,褥疮已生新肉芽,唯仍不能语,小便尚不多,舌体犹胖,故再以原方去阿胶、广木香,加远志6g,酸枣仁12g,泽泻4.5g,每天1剂。
8月25日十四诊:日来精神趋振,形体渐充,眠食二便均好,褥疮新生颇快,已无脓,仅余杯大尚未平,且皮随肉生。唯贪凉饮冷,故见脘痛泛恶,时作噫气,脉平而苔白滑。治以归芍六君合旋复代赭石汤加减。处方:党参18g,炒白术18g,茯苓12g,陈皮9g,砂仁9g(打、后入),旋复花12g(包),代赭石12g(打,先煎),清半夏9g,炙鸡内金9g,丁香1.5g,当归9g,炒白芍18g,鲜生姜5大片,3剂。
8月28日十五诊:上方两服,脘痛泛恶遂止,噫气亦除,诸象正常,褥疮基本平复,仅余寸许大未生皮,唯仍不语,月信未至,小腹无苦。遂以归芍六君加黄芪、砂仁、广木香、炙远志等继续补气血健脾胃以助恢复。
其后继续以人参养营汤加减为治。两周后褥疮完全平复,月经自至,调治至9月28日,行动如常人,但乏力不耐劳,仍不语,遂携药出院调养。又逾1月,家属来告,回家10余日后始能言,又经10余日而一切如常人。
2、按语
上述病案系1974年带领我院中医本科72届学员去河北省定县医院毕业实习期间治疗的危重病例之一,是根据我接手诊治以来的记录整理的。
痢疾为夏秋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古称“肠擗”,亦名“下利”“滞下”,多由湿热郁蒸,脾胃水谷不运,复又饮食不洁之物而成病。以其深入脏腑气血败伤而为脓血,故王孟英有“痢关乎脏,误治必危”之诫。本病例之所以痢不止而神昏不语,未必非治疗不当之故。然而虽神昏而目开、疹出,热虽炽而下痢仍频,是病邪犹有外透之机,故急予清解开窍之剂。幸获热与痢均能稍减之攻,遂守法继进。10日后热盛液涸。风动致痉,易以清热养阴,熄风止痉为治。再18日而风熄痉止,神识亦清,但不能言语。余师愚《疫病论》有“瘥后有声不能言,此水亏不能上接于阳也,宜补水。”“瘥后声颤无力,语不接续,名曰郑声,乃气虚也,宜补中益气。”今病人呻吟而不能言,且有鼻干黑如煤垢,前板齿燥之见证,故治以养阴清热为主,兼以补气。但久病高热而致神昏,四旬方苏,阴亏已极,故非数剂所能填补者,所以守法不变,服药2个月后月经自至,说明八脉充盈,肝肾之亏已复,故又调治半月左右而能言语。
本病例自6月28日开始用中药治疗,除神昏影响进食期间仍用葡萄糖盐水加维生素C静脉滴注外,不再用其它西药。通过观察,输液虽可补充一部分营养和液体外,对高热伤阴严重者似乎意义不大。再如我于1966年春,带中医本科生在郊区县毕业实习时曾治一肠伤寒病人,阳明病腑实已成,用西药治疗无效。高热谵妄,舌苔焦黄燥裂,但因输液,舌上白滑水润,只是其下隐有焦黄腻苔,前板齿燥,遂以增液承气汤加味治之,得大便利而愈,亦可为输液与补阴滋液剂不同之又一例证。
我在接手治疗开始时便用自制中药散剂敷治褥疮,一位西医曾说过,“此疮面积太大,皮肤已破坏,即便肌肉长满,皮肤恐难再生。”当敷治至一周时,皮随肉生,并无他异,但至肌肉完全平复,皮肤还缺如银圆大一块时,果然迟迟不长。经加用生黄芪后,方渐渐长满,但远不如开始时生长迅速。黄芪补三焦,实卫气,主治“痈疽久败疮”(《神农本草经》)之功,信然不诬。
读前贤医案,如此危重之痢疾殊少记载,即论痢疾之专篇,对如此病证亦欠完整而明确之论述。然而古医籍中,自《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降,尤其温病学专著中,关于此类病证之理论分析、治疗方药皆细致周详。我对本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虽用药受当地条件所限,不能尽如人意,但终于完全治愈,益信读中医书当兼收各家之长,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使之融汇贯通,才能师法前贤而不死于句下。【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2009年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