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06|回复: 0

面对中医门派林立,我们需要一个转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2 20: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书友会第89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梁弘毅


编辑/瓦力 校对/阿珓


  I导读:某些现代中医理论缺乏严密定义的概念及对事物的客观分析。如不少人虽对“正虚喘脱”这样随处可见的四字成语说得头头是道,但实则不明所以。这种不究实际,随心而发的理论,形成了现代中医门派“百花齐放”的虚象。

  中医思路需要一个变化,回归朴素

  现在是中医最好的时代,亦是最坏的年代。何出此言?因为中医理论玄之又玄,芸芸学子无从下手,西医占据主要医疗市场……但现在我们又可以通过西医理论理解更多疾病的表现、转归等。
  现代中医理论欠缺严密定义的概念及对事物的客观分析。如“阴阳”、“风寒暑湿燥火”、“金木水火土”等词语,大家对此倒背如流,并能说出当中含义,如五行是五种运动形式,阴阳(如水火)能理解为上下等。又如“湿热蕴盛”、“肝气乘脾”、“正虚喘脱”这些充斥在中医内科书籍中的四字成语,不少人也是说得头头是道,但实则不知所以然。
  

  但笔者以为,此等现象是必然的,因为这类四字成语不少都是一些未赋予实际含义的文字游戏。例如,正虚喘脱的“正”到底是指气还是血,还是气血两者?正气原本是相对邪气而言,是个分类概念,无邪则无正;人们还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试问哪个病人正气不虚?有人回答:“不是啊,正气虚会有脉弱等专属表现。”但这是虚证,是相对实证而言的,跟“正虚”不同。
  

  其实我们的中医内科书存在不少概念模糊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不少中医理论随心而发,缺乏推敲,出现现代中医门派“百花齐放”的虚象。
  

  其实翻一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书中未见此等四字成语,更多的是症状的描述,其中不少用到了从解剖学与尸检建立的查体及经验。如《内经·腹中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此番文字的描画是需要拥有解剖知识及尸检经验的。医学原本是针对病人的学科,假如我们不再通过尸检等方法了解人体与疾病,而凭空想象制造一些四字成语,便是无根之木。所以,我们的中医理论需要一个客观的对象或事实支撑。
  中医理论需要大整理。上一段文字不是说我们要摒弃阴阳五行学说;相反,我们更需要认真定义及发挥阴阳等概念。《内经》有不少提及阴阳五行的篇章,但里面对阴阳五行的利用是非常朴实的,是针对客观事实的总结以方便了解及掌控现实。
  如五行是一个工具,肝木肾水等配对,是基于人们对内脏的观察(可以从颜色、质感、位置、重要的尸检等)去配对五行的特点。但此不表示五行等于五脏,又如木不是肝,木可以长叶子但肝不行,所以我们处理这些概念切忌过分牵强发挥,必须要基于对内脏、病理的观察方可理论,而不是忽略现实。
  无客观事实而创造的理论是经不起考验,本末倒置的。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先观察了解人体跟疾病,并利用阴阳五行等工具去分类研究,如肺癌病人的肺中有包块,那包块里有裹着东西吗?里面是血多还是液多?是呈什么颜色的?这些都需要我们用中医理论了解和总结。
  中医是可以通过实验去理论的。正如上述的讲述,我们中医是需要通过现实去立论,因此实验亦是其中一种了解事实的方法,我们只是谨记实验的过程、结果,并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去解释与理解。
  比如我们怎么了解电?从电跟火作用在人体的伤害特征表现,是否可推敲电与火的六气五行的属性。又如有偏方说用醋解喉咙卡到鱼刺,那我们是不可以放鱼刺进醋里,看会不会溶掉?这些实验太多,是需要大家合作完成的。
  但可喜的是,我们有个好朋友“西医”,他们有很多已经完成的实验及总结,其中有不少是可供我们参考。但需要留意的是,我们中医阴阳五行常用于肉眼或五官所感觉的东西,用来研究、解读微观世界还需慎重,不断积累经验。【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医书友会原创稿件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