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炙甘草汤的临床感悟:走出教材的“条条框框” ...
返回列表
查看:
225
|
回复:
0
炙甘草汤的临床感悟:走出教材的“条条框框”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6/2/27 17: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书
友会第89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
黄仕沛
编辑/张亚娟
⊙
校对/居业
I
导读:
作为仲景名方
炙甘草汤
,中
医书
友会就发过《
炙甘草
汤在临床上如何具体运用?》《
秦伯未
先生妙用炙
甘草
汤》《炙甘草汤治疗
脑外伤
后遗症
》三篇。小编读旧文与今天的文章,发现所述炙甘草汤皆是从临床出发,也都可以说走出了教材的“条条框框”,很有意思~
炙甘草汤的临床感悟:走出教材的“条条框框”
炙甘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又名复脉汤。顾其名思其义,可治脉
结代
可知。是一首治疗
心律失常
之
方剂
,临床上不论是
功能性
的或是器质性的均可用之。
曹颖甫
用本方深有体会,他说:“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谓一语中的。仲景有治悸多方,但脉结代而又心动者,此无可替代之方也。《
经方
实验录》中共载有三案,如唐君案:“素有
心脏病
,每年买舟到香港,就诊于
名医
陈伯坛先生,先生用经方,
药量
特重,如
桂枝
、
生姜
之属动以两计。大锅煎熬,药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辄良已。今冬
心悸
,脉结代又发,师与炙甘草汤,服至三五剂,心悸愈,结代渐稀……”深感粤沪两位经方大家,解读《
伤寒论
》虽各有见地,然审证
用药
则一也。是以曹氏曰:“此仲景先师之法,不可更变也。”可见方证对应是临床之不二法门。曹氏门人
姜佐景
曰:“余用本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
吾用此方治愈者不胜枚举。如一音乐制作人冯某,因患
心脏
预激综合征,每遇激动或惊吓,或动作过大即发,心率超出一百次,医院建议做
消融术
治疗,以炙甘草汤坚持服用三个多月,现已四年未再复发。又一亲戚,电脑工程师李某,患心房纤维震颤并发
脑梗
,双眼视野变窄。经西医治疗后,脑梗症状有所改善,房纤仍常发作。以炙甘草汤连服三个月,后每月服七八剂。坚持三年多,房纤未见再发。
此方乃
养心
阴、温
心阳
、益心气、补心血。姜佐景谓“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
阳药
,阴药为体,阳药为用。
原方:炙甘草四两,桂枝、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
半升,麻仁半升,
人参
、
阿胶
生地黄
一斤。三十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
温服
一升,日三服。
此方可以说是
桂枝汤
的衍化方。即桂枝去
芍药
汤,更加人参、
生地
黄、
麦冬
、阿胶、麻仁,连同清酒合共十味,在仲景方中堪称大方。动静结合,阴阳兼备,结构严谨,面面俱到,
剂量
特重,用宏效彰,用得恰当,每收奇效。临床应用时,如非明显
真阴
亏劫之象,无须去参、桂、姜、枣。如炙甘草汤之卢案,即后世之加减复脉汤是也。
此方尤应着眼的是生
地黄
、炙甘草、桂枝、清酒四药。汉代未有
熟地黄
,仲景书中所载干地黄,应是现今之生地黄,如
肾气丸
、胶艾汤等,而所载生地,应是现今之鲜生地,如炙甘草汤、
百合
地黄汤、
防己
地黄汤等。鲜生地难觅,唯以生地代之。本方虽以炙甘草为名,但方中生地黄(鲜生地)重用达一斤。故本方应以生地黄为
主药
。(防己地黄汤为二斤,绞汁。百合地黄汤用生地黄汁一升,按一升约今200ml,需多少鲜地黄方能榨取?有待考证)按柯雪帆氏考证,汉之一两约折合现今15.6g计,一斤相当于现今之249.6g。日三服,每服亦为83.2g。常用量是30~90g。
炙甘草之用量亦为仲景方中用甘草之重者,仲景方用甘草多为二三两,本方与
芍药甘草汤
、
甘草干姜汤
等均为四两,其养液之功亦不可忽视。
大枣
用量三十枚,亦为众方之首。仲景
当归四逆汤
用二十五枚,桂枝汤等方多用十二枚,曾称量过十二枚大枣约50g,三十枚则约为125g矣。
桂枝则为仲景治悸之要药,乃本方不可缺少之品。本方为桂枝去芍药汤衍化而来。《
伤寒
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脉者,数而时止也,胸满者即含悸之意。
刘渡舟
认为:“在临床上,对
胸闷
、心悸、咳逆等证,凡属阴
寒邪
盛,胸阳不振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再加
附子
颇有疗效。”可见炙甘草汤为桂枝去芍药汤加味在情在理。后世加减复脉汤为本方去参、桂、枣、姜,并加芍药。或再加味而成一甲、二甲、三甲复脉及
救逆汤
、大定风珠等。作为纯养阴液尚可。要治“心中震震”、“
脉细
促,心中谵谵大动,甚则心中痛”,无异痴人说梦,徒有“复脉”之名,而无“复脉”之实矣!仲景以复脉汤治心
动悸
已考虑阴液不足,故方中配以大队养液之品。设若
阳虚
、水气等悸,自会配以附子、
茯苓
等。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真武汤
、
五苓散
、
苓桂术甘汤
等。姜佐景曰:“若疑生地为
厚腻
,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
本方水酒同煎是仲师之首创
煎法
,不可忽视。论中曰:“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按历代注家均谓:“清酒
通经
”。柯韵伯则曰:“清酒引之上行”。但细观仲师之地黄方,如胶艾汤亦与酒同煎,然胶艾汤乃
止血
方,无须通经,更无须引药上行,可见伤寒注家常落臆解俗套,非仲景原意也。试想药与酒同煎,汤成则酒味俱挥发殆尽,何以通经、上行?近人解释此方用酒同煎是起“溶媒”作用,有利于地黄、麦冬等有效成分析出,应为仲师本意也。清酒注家多谓酒之清者,酒之浊者为
白酒
,故清酒应属
黄酒
,如花雕之类,汉时未有蒸馏酒,故不应用高粱酒之类。按近人刘渡舟谓:“一升合198.1毫升”,柯雪帆则谓:“一升合200毫升”,本人曾测量过,普通饭碗一碗水约为175ml。本方以清酒七升,即约1400ml,差不多3斤矣,水八升即约1600ml,约十碗水。煎成三升(600ml)。姜佐景谓:“吾师生之用本汤,每不用酒,亦效。”大多
医者
认为不用酒,效果较差,我等观察亦然。故病重者大多加酒。
临床常用本方剂量:生地30~90g、炙甘草15~30g、
党参
30g(病重者用
高丽参
10~15g)、大枣15~30g、阿胶15g、麦冬15~30g、麻仁30g(可改用
枣仁
或
柏子仁
15~24g)、桂枝10~30g(病重者曾用45g)、生姜10~15g。常以六到十碗水,煎至三碗,再加入花雕酒250~500ml(半支到一支),煎成一碗,去药渣,加入已预先烊化的阿胶,此时药液颇稠厚。再以水四碗复渣再煎,日服两次。
《伤寒论》第178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仅八个字已道出本方方证。第179条:“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是进一步描述结
代脉
的脉象,并且指出代脉为难治。仲景书中言难治者除本方及
麻黄
升麻
汤、
四逆汤
、
硝石
巩石散外,多不载方。可能
心律不齐
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者,器质性者当然难治。姜佐景谓:“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
本方乃
滋阴
养液、
温阳
益气之方,可以说是补益之重剂,除“脉结代,心动悸”之外。《
金匮要略
·虚劳篇》:“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为另一组症状。而《
肺痿
篇》:“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又为另一组症状。临床上总以体倦
消瘦
,面色憔悴等虚羸见症为征,
舌淡
或光亮无苔,脉也可见
细弱
,代脉则更重,预后当更差。基于此,我常以此方治疗
肿瘤
化疗
后、大病后身
体虚
羸者。更从仲景用鲜地黄如本方之心动悸,百合地黄汤之百合病,防己地黄汤之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悟出用鲜地黄方多可治心神之证。常以此方治
抑郁症
之有心悸者。
、
本方生地、麦冬、麻仁均可致
泄泻
,如果便溏易于
腹泻
者可去麻仁,生地减量。曾治一心动过速者服用本方则泻下如水样,日四五次,无奈只好去麻仁、生地,改用茯苓,亦效。话虽如此,《经方实验录》载曹颖甫与其学生章次公同诊一病
下利
,脉结代,章次公力排众议,以炙甘草汤除去麻仁而收效,又不以下利为忌也。
【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
。
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
:
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