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传统文化
›
佛家文化
›
湖心亭看雪客 博客
›
我所了解的有关贝叶经的五大神奇谜团
返回列表
查看:
131
|
回复:
0
我所了解的有关贝叶经的五大神奇谜团
[复制链接]
湖心亭看雪客
湖心亭看雪客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6/2/28 19: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所了解的有关贝叶经的五大神奇谜团
作者 湖心亭看雪客
作为传承超过两千年的
佛教
及历史活化石——贝叶经,因其稀有珍贵以及无与伦比的历史文献价值,而广受世人关注。贝叶经最早可追溯到
释迦牟尼佛
时代,肇始于
释迦牟尼
佛
涅槃
后其弟子们的五次结集,将佛陀宣讲的教法用巴利语刻写在贝叶(经过处理的贝多罗树的叶子)上,是为最早的贝叶经。这个时期的贝叶经被认为是最接近释迦牟尼原始教义的“佛教元典”,属于世界级珍贵文物,在佛弟子心中更属于极其神圣的法舍利(清代竹禅和尚言“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是无价之宝。寺院哪怕只收藏了一两片贝叶真经也将之视为镇寺之宝。有
高僧
言,若有机缘遇到这样的贝叶经,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请回寺院供养。其实,就本人所知,贝叶经的的确确有许多的神奇之处。
一、贝多罗树极为神奇,一生只开一次花结果成熟便死去
贝叶经是用贝多罗树的叶子经过多种工艺处理后写的经。贝多罗树,原产于古印度,其梵文音为pattra。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广动植三》曾记:“贝多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贝多罗树与
菩提树
一样,是最有佛教意味的树。后来,此树种随着南传佛教的传播被引入国内(多种于云南),迄今已有千载。
在古代,贝叶是经书的主要传播媒介,印度与斯里兰卡人也用桦树皮、羊皮、棉布等誊写经文,但与贝叶相比,极难保存,独贝叶(经过蒸煮日晒等处理工艺才写经)可保存千年以上。
贝多罗树的一生与佛教修行者颇为相似,长出贝叶只为利他,而且它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简直可以说是植物学奇观,那就是,只长叶长干,而
不孕
育花蕾,只有到了耄耋之年,方才开始萌生花芽,竭尽平生之力怒放一次花朵,留下传宗接代的子实,而且一生只开这一次花,随后结果若石榴,果实成熟后坠地,整株树随即死去,留下的种子长出新树满园。便如高僧,弘法一生,留下弟子无数,临终闪亮发光一次,洒然一笑涅槃西去,留无尽
佛法
于人间。
二、贝叶经比普通纸书厉害,可防水防腐
防虫
蛀
《西游记》中,写唐僧师徒携经书归来,被老鼋沉入江中,“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石上犹有字迹”,于是经文因此不全。这个描述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唐玄奘从西天取回的657卷
佛经
,正是贝叶经。而贝叶经是不怕水的,即便掉水里,字迹也不会褪去。为什么呢?这与贝叶材质的神奇以及工艺的特殊有关。
古人把割下的贝叶修整成相同大小,卷成一卷捆好后放沸水中翻煮,水中放酸角,如此可使贝叶表面上的叶皮脱落。许久后,原本浓绿的贝叶变成泛白的淡绿色,再捞出,用细沙搓洗干净后置烈日下晒干,最后装订成匣刻写经文。
最初人们使用小尖刀在贝叶上刻写经文,因觉费力,后改用特质的“铁笔”——铁簪子刻写。刻好经文的贝叶再用植物果油掺锅底黑烟细细涂抹,使之渗入凹下的字,再以湿布擦拭,叶面上便会出现清晰字迹。贝叶经经久耐用,频繁使用不但不会褪色,反而能使字迹愈发清晰。而且,经过这样的工序做出的贝叶经耐虫蛀,甚至连
老鼠
都不愿啃咬,特别是,具有多防功效:防潮防水,防虫蛀,防腐,防褪色,比古时的纸张强很多,可以保存上千年(纸张做的书,宋代的就很难见到了,2013年,稀有的北宋刻本《礼部韵略》,虽然只是世俗图书,但也曾拍出2990万元的天价)。
三、大量贝叶经流入中国后不知所踪
贝叶经首次以文字形式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释迦牟尼佛的教义。公元1至10世纪,古印度
佛教徒
携带大批贝叶经,前往中亚、我国新疆、西藏和尼泊尔等地弘法;这些地区的佛教徒也前往印度
学习
佛教,并带回大量贝叶经。佛教和佛教
文化
得到极大的传播、发展。后来,由于宗教纷争、战乱频仍、气候炎热潮湿等原因,古印度的贝叶经几乎已失传,很多流入其它国家,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代。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120年),霍去病率兵重创匈奴,缴获“祭天金人”一尊,带回长安。此“祭天金人”即佛像,这是中国文献中首次出现关于佛像的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来到长安,向博士景庐口授佛经《浮屠经》。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汉明帝梦见一个高大金人,头顶四周闪耀着日月光辉。有大臣圆梦说,这是西域天竺国的神,叫做佛。汉明帝便派遣使者中郎将蔡愔、博士秦景等12人到天竺国(今印度)去请教佛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他们从天竺请来了两位佛教大师竺法兰和迦叶摩腾,同时用白马驮回许多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这是贝叶经首次进入中国的记载。汉明帝按照天竺佛寺的模样在洛阳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命名为“白马寺”。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僧(玄奘)去西天(印度)取经,带回多达657卷贝叶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载:“丁卯,法师(玄奘)操贝叶开演梵文。”李商隐《题僧壁》诗中写道:“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宋乾德三年,沧州僧道圆自西域还,得佛舍利一水晶器、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开宝后,天竺僧持梵夹来献者不绝……
上述这些“贝叶经”基本都属于大乘佛经,即北传佛经,以梵文为主。
此外,贝叶经另有两个通路传入中国。一个是西藏,一个是云南。
西藏是当今世界已经公开的保存贝叶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大多是最初从印度、尼泊尔和于阗等地由梵藏译师带入,其中也有一些是
藏族
学者自己手抄流传。2006年,中国政府启动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西藏贝叶经普查,对全区41个县的65个单位、寺庙和3处遗址、部分群众
家庭
开展实地调研,共行程17000多公里、先后投入600余人次。经过6年的努力,初步确定西藏保存千余函(种)、近6万叶贝叶经,有梵文、藏文和巴利文等(梵文占绝大多数),大多成书于公元8世纪至14世纪之间,其中有不少属孤本、善本、珍本,一些经书至今未见有藏文、汉文译本(藏文
大藏经
90%译自梵文贝叶经)。在纸张出现后,藏地至今仍采用贝叶经的规制印制佛教经文及仪轨。
云南是另外一个藏有大量贝叶经(巴利语系)的地区,只不过,云南的绝大多数贝叶经年代较新,多出于清代以后,其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远不如北传的梵文贝叶经。这是因为,佛教北传方向的国家和地区没有或已佚失刻写贝叶经的习俗,而包括中国云南在内流传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佛教,亦称小乘佛教)的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至今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刻写、制作、使用贝叶经的传统和习俗,并形成了独特的“贝叶文化圈”。这里的“贝叶经”不仅有佛经,也有包罗万象的世俗文化。至今,云南傣族地区制作、刻写贝叶经的传统从未间断。
然而,一个最大的谜团是,尽管历代从古印度流入中国的贝叶经的确不少,但极少有保存下来的。
玄奘法师
带回的657卷贝叶经(一卷就有上百片甚至数百片),现存不足20片,片片价值连城。白马寺的贝叶经后来悉数被焚,荡然无存。学术界一般认为,18世纪之前的贝叶经几乎没有能完整保存到现在的。
四、盗贼杀僧夺贝叶经,旁边古树诡异枯死
1990年10月27日凌晨2时许,一名男子在将重庆梁平县双桂堂的守库僧人杀死后,窃取了文物保管室内的贝叶经等5件珍贵文物。21年后的2011年7月,嫌犯蔡仲义才被抓获。双桂堂贝叶经共106页,是十一、十二世纪由印度梵文书写在贝叶上的经文,距今有900年的历史,是当时已知的全国保存最完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贝叶经版本。据嫌犯交代,贝叶经当年被他带到深圳以15万元港币卖给了一名港商,港商没有留下任何资料。
贝叶经失窃后,发生了几件怪事,流传最广的,是双桂堂一棵古老的金
桂树
,竟在一夜之间凋零枯死,双桂堂附近成群的白鹭也飞往他乡。后来,重庆晨报记者调查后得出结论认为,金桂树早有枯象,恰好这时候“到年龄了”,而白鹭是被鞭炮声吓跑的。但是,金桂树为什么恰好在这时候甚至是这一天就“到年龄了”,为什么如此巧合?而当地鞭炮声自古就有,为何白鹭在这时才被吓跑了?没有人解释。
佛弟子都知道,树有树神,古老的树,树神一定是有些修为的。古树之死,一定与树神离去有关。只是,这棵金桂树的树神在此承担什么角色,为什么离去,去了哪里,这些是未解之谜。
五、贝叶经加持力巨大,完全可能有护法神护卫
本博主的一位朋友Z,机缘巧合获得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古代贝叶经,件件是无价之宝,收藏于某秘密场所。某次,本博主的一位同门师兄获悉后,希望一睹宝容。Z便将其中一部加持经(某藏地活佛见过,说那部经是加持经)取出给我这位师兄观摩一下。师兄伸双手将加持经从Z手上接过托起的当儿,整个人瞬间如过强大电流,一下便失去了意识,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
在一次闲聊中,Z将自己收藏有珍贵贝叶经多部的情况告知了他的高中同学,一位
博物馆
馆长。馆长对此极其好奇,请求去观摩这批稀世珍宝。Z出于同学情谊就答应了。谁知那位馆长的一位同事(某市书法家)在不远处偷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也向 Z提出了一同去观摩的请求。Z颇为不悦,因为他不希望更多人看到此批宝物。但是,那位馆长的同事一再请求,馆长也帮他说情,Z虽然一万个不愿意,也只好勉强答应,于是带他们二人一同去观摩了。
谁也没想到,之后第三天,馆长的同事,那位书法家,竟突然离世,死时才四十几岁。他的死,是个谜。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