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93|回复: 0

精美散文:上善昌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7 16: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别提示:本文转载自荞麦花园的QQ空间,作者为某医院院长。
  




  
  马尔康城西有座马尔康市民人人皆知的圣山,叫英波洛山。自山下仰望,圣山山顶离天很近。顶上开阔圆润,完全没有雪山山顶常有的陡峭,而且你总能在山顶上看到与城里完全不一样的天空与云彩。每逢盛夏时节,绿草茵茵,紫色的点地梅,黄色金樱子,像洒在绿毯上的宝石与碎金子。

  山上有座昌列寺,不论是建筑格局、雕刻工艺,还是绘画布局、色彩洇染,都有很多可观可赏的地方,谁家来了个内地的朋友,都会带到圣山,带到昌列寺游游。

  昌列圣山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山,而是三山相连,两边的山挺拔雄壮,中间的山则温和秀美,极像一手拿着宝箭一手拿着书本的文殊菩萨,微斜着腰身默默府视人间万象。两边的两座山呢,既像两尊巨大的护法,孔武有力,又像两瓣硕大无比的莲花刚刚舒展开来,护依在文殊菩萨身边。

  昌列是藏语音译,意为闭关的地方。古时候,藏传佛教重要人物希热将参尊者曾在此闭关修行。

  八百多年前,西藏佛教大师旦巴德协在东藏修建了噶陀寺。噶陀寺当时就是非常有影响的寺庙之一,传说最鼎盛时寺内闻习金刚密乘的僧人竟多达十八万之众,寺周围漫山遍野皆是身着红色袈裟的修行人,他们一举手一投足似乎都会扬起一场降红的飓风。

  旦巴德协大师六十岁时,在噶陀寺传授极为重要的金刚乘大圆满灌顶和密续教法,闻声而来的各路信众挤满了寺内外,他们口中念念有词,眼里饱含着热泪,脸上浮现着神圣的光芒。

  来自嘉绒地区马尔康的梭磨人希热将参、松岗人希热巴哇还有金川卓斯甲人希热多杰为了参加这场盛会,不畏艰辛,长途跋涉来到噶陀寺。已经疲惫不堪,衣衫褴褛的他们,丝毫没有办法挤到离大师近点的地方,百般着急。他们看见了远处的一棵大树,便毫不犹豫地攀了上去。一些当地的信众发现他们三人爬在树梢间,神情庄重地注视着远处大师正举行的灌顶与传法仪式,便笑话他们,说,你们看呐,树上那三个傻瓜真是白费功夫,与大师相距这么远,能听闻到什么佛法?三位嘉绒人虽与大师相距甚远,可他们的虔诚心与大师的加持力碰在了一起,呈现出水乳交融的至高境界,在所有的信众中,惟独他们内心体验到了灌顶与密续教法的深义,一齐证悟心性。旦巴德协大师最后告示与会大众,此次传法的一切功德与加持,皆融于三位嘉绒人心中。

  得了顿悟的希热将参尊者后来回到了故乡马尔康,在英波洛山上修建了一间闭关房,专心修行。由于前来学法的弟子日益增多,便建了一座喇嘛寺,就是最早的昌列寺。希热将参在昌列寺广纳弟子,宏扬佛法,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至于尊者最后回家乡梭磨,在梭磨圆寂,又是后话。

  马尔康虽小,藏传佛教的流派却分布很多,从觉囊到宁玛,从格鲁到噶举,据县志说,藏传佛教六大教派在马尔康都有寺庙,由此可以想见马尔康实在是一方宽厚的土地,全县人口数不到十万的小地方,竟然能包容下藏传佛教所有的六大教派。

  昌列寺现任住持是祖古颜班,即嘎玛仁波切(被认证为希热将参尊者的转世)。仁波切身材魁梧,面若满月,口鼻方正,目光炯炯,威慈并显,而学识渊博。他不单在昌列寺广纳出家弟子,还在海内外四处弘法,收纳居士弟子数十万。凭借他精深的佛法造诣,睿智的处事,与令人钦佩的誓愿,仁波切在短短几年间修建了气势恢宏的昌列寺新寺。

  那年新寺开光,我有缘去到海拨三千米高的昌列圣山。

  昌列新寺是一座颇具现代建筑风格的寺庙,尤其是大经堂。泽旺塔(看雪客注:即昌列寺大总管财旺喇嘛)是昌列寺内修习颇深的师父,能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给大家深入浅出地解说佛教教义,对本寺的建筑绘画更是了如指掌。我们跟随着他从正门到大殿,再去了二楼的讲经堂、三楼的藏经楼、五楼的金佛殿以及六楼的陈列馆。经堂正门前有四根巨大的龙抱柱,采用缕空雕刻手法雕刻而成,那龙翻江倒海,似乎随时都会腾空而起,飞上广袤无垠的蓝天。大殿内有四根20米高的汉白玉正方形大柱,上面雕刻着度母、莲花生等等佛菩萨像,刀工细腻,线条柔和,各尊佛象表情平和端严,栩栩如生,精纶无比。从刀法与构图来看一定是东南一带师傅的精雕细刻之作。

  泽旺塔师父能将各种流派的壁画、唐卡的笔法、色彩以及画上所讲述的佛本生等故事解说得清清楚楚,他反复跟我们说明贪、痴、嗔是万恶的源头,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众生学会放下,学会行善。

  昌列新寺收藏了许许多多有关宗教的、民间的藏品,从生活用品到嘉绒服饰,从劳动工具到医疗用具,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听说还有十分珍贵的贝叶经,只是我没有佛缘得以看见。
据说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刻写的经文,因为佛教产生的时候没有纸张,古印度人就将经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唐玄奘去西天取回的经文就是贝叶经。目前仅在我国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处存有少量版本。我不知道昌列新寺是不是有真的贝叶经,但就现有的藏品来看也完全称得上是一座嘉绒文化与藏传佛教博物馆。作为一座马尔康境内颇有影响的寺庙,此举对嘉绒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都将起到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那次到昌列寺认识了很多内地的信众,他们在嘎玛仁波切的加持下,全都皈依了佛法僧三宝。其中一位中年女性是我的一个老病人,临退休时她离了婚,没多久女儿又在汶川大地震中罹难。对于她的不幸,但凡有些悲悯之心的人都会唏嘘。我在昌列寺与她意外相遇,彼此拉了拉手,面对已经有些衰老的她我不知说什么好。她看出我不安的心思,淡然平和地对我说,我马上就要皈依了,仁波切已经同意给我加持。

  随后我亲历了她被加持并且皈依的全过程。仁波切端坐在法台上,用慈悲宽厚的声音给她传经授法,仁波切念一句她跟着学一句,整个过程大概几分钟时间。传完法,仁波切手持甘露瓶将甘露轻轻洒在她的头顶,然后又将弟子呈上的鲜花花瓣洒在她的头顶与身上,甘露与鲜花花瓣纷纷而下,她双目微闭,宁静地承受着仁波切对她的加持。我想她正承受着心中的阳光雨露,也一定能在那样的阳光雨露中找到避风的港湾,找到心灵的归处。

  不管是新寺还是旧寺,昌列寺都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重要寺庙。算来昌列寺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八百年历史中曾产生过很多大师,其中两位尤其著名,一位是甘丹寺第七十四任池巴——罗桑东根伦周大师(看雪客注:池巴,亦译赤巴,指法座持有者),另一位是甘丹夏尔折曲尔坚扎巴斯旦丹日大师。

  两位大师从昌列寺出发,远赴西藏,一路拜师深造,一路勤学苦读,一心向佛,最后学识渊博无可比拟。罗桑东根伦周大师先任十一世达赖喇嘛克珠嘉措的经师,后任“甘丹池巴”。

  “甘丹池巴”是什么意思呢?这又要从宗咯巴大师创立格鲁派说起。

  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召开规模宏大的祈愿大法会,传法祈愿,宣扬教义。又于当年在拉萨建成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一座寺院----甘丹寺。这两件事被认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正式创立的标志。甘丹寺建成后宗喀巴亲自担任了甘丹寺主持“甘丹池巴”。并立下规矩,“甘丹池巴”不得转世传承。担任“甘丹池巴”者不论出生地区,不论修行寺院,也不论年龄大小、高低贵贱、声望大小等等,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英雄不问出处。但有一条却是必须的,担任“甘丹池巴”要精通显密经论,并通过达赖喇嘛与噶夏政府层层考试才能获得,任期七年,不能连任。由于“甘丹池巴”被视为宗喀巴衣钵的继承者,故而在格鲁派中享有极高的地位,又因为“甘丹池巴”非学识渊博者不能担任,所以又倍受人们敬仰。

  从现在往回追溯,“甘丹池巴”一共经历了一百零二任,在嘉绒地区先后出现了四位,其中马尔康两位,小金一位,丹巴一位,真是非常了不起值得称道的事。正因为此,有很多学者认为嘉绒地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甘丹寺下分为东院“夏尔折”,南院“象斯折”,曲尔坚扎巴斯旦丹日大师的地位相当于“夏尔折”的主持,坐镇东院,其学识水平仅次于“甘丹池巴”。因为两位大师级的学者的启蒙寺院是昌列寺,又从昌列寺出发寻求到了更高深的学问,更精要的佛法,我们不得不为昌列寺喝彩。

  昌列神山脚下有一座敬老院,开始是祖古颜班(嘎玛)仁波切筹资修建的,收养了十来个俄尔雅与英波洛的孤寡老人。老人们在一起生活,晒晒太阳聊聊天,转经礼佛,日子平静安祥。后来政府在原址修建了一个大型的敬老院,收养了全县各乡镇二百多名孤寡老人,并且配备了专门的护理人员,建立了伙食团,设立了医务室。开始没有医生的时候,我有时会在周未去义诊,后来觉得那不是长法,便给县里的领导写了一封信,没过多久医生的问题就解决了。或许领导们正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的去信不过是一个巧合。

  有一次周未我去义诊,正好遇见许多远道而来的居士朝拜昌列寺,他们给敬老院赠送了些药品。送过药品之后,又跟昌列寺僧人去河边放生。我也跟着他们去了。河边站了很多人,从衣着与皮肤就完全可以判断,他们是内地的居士。一辆皮卡车停在河边的路上,上百条大大小小的草鱼鲤鱼在油纸辅好的皮卡车后箱里翻腾,箱里的水拍得啪啪作响。鱼多水少,鱼儿们都缺氧了。僧人们引领着居士们为鱼儿念经,一声一声,一遍一遍,袅袅梵音在空谷中回响,经文念完以后才将一车的鱼儿缓缓地放进了梭磨河。看着鱼儿游进清亮的河里,摇头摆尾自由自在的样子,很多居士眼里都闪烁着泪花。

  后来我带过很多朋友去昌列寺,每次都麻烦寺里泽旺塔师父为我们讲解,他丰富的佛学知识以及对生死财富权益的理解,让我们身心受到洗礼。

  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渊缘,我对昌列寺时不时会关注一下,因为关注消息便如风穿过树梢,在有意无意间传到我耳里。昌列寺祖古颜班仁波切是一位内心十分坚强又十分柔软的出家人,说他坚强是因为他总能发一些修庙建寺惠及众生的坚强大愿,说他柔软是因为他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去支助需要帮助的人。比如,5.12汶川大地震时他第一时间捐出了大量的药品、食品、棉被与帐篷等必需品,第一时间送到灾区。前不久我听说他又资助了福建山区一个学校的很多孩子上学。

  去年有一天,一个旅游局的朋友问我,如果昌列山要取一个更能吸引游客的名字,你想取什么呢?我想,昌列寺八百年历史哪能容我等凡夫俗子更名。
  
  仔细想想,昌列寺广纳弟子,昌列寺名家辈出,昌列寺普渡众生,昌列寺乐善好施,真是上善。
  
  2016年1月26日写于马尔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