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养正私塾
›
四川“长衫先生”广州萝岗讲国学
返回列表
查看:
3019
|
回复:
3
四川“长衫先生”广州萝岗讲国学
[复制链接]
梁知行
梁知行
当前离线
积分
15559
发表于 2006/7/6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李浬讲起
国学
非常投入。 何波 摄李浬出生在重庆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的祖上有“小三苏”之称,
琴棋书画
样样皆通。从小生活在古典氛围中的他就痴迷于中国的
传统文化
,并在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他3岁习画,儿时作品先后在英美法等国家展出,9岁时所作的《西游记》长卷被美国西雅图
博物馆
收藏。小学时,他就读完了四书和《
红楼梦
》。
父母要他同出行时不穿长衫
李浬在文字方面拥有过人天赋,数理化成绩却十分糟糕。1991年,未满15周岁的他未能考上高中,无论父母怎么劝他复读重考,他都不为所动。
早在念初二那年,13岁的李浬就已经预料到自己不可能考上高中。为了给自己回家自学国学找个合适的表现形式,李浬掏出省吃俭用了三个月才存下的25元零花钱,在裁缝店定做了一件长衫;然后配上一双布鞋。他的“新造型”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人见人回头;父母碍于面子,要求李浬在于他们一同出行时不能穿长衫。
在回忆起穿长衫的理由时,李浬解释道:“
中国文化
讲究‘知行合一’和‘身体力行’,穿长衫是形式与实质的统一;长衫自上到下浑然一体,符合中国传统
文化
提倡的‘中和’;我觉得穿长衫很飘逸,很符合中国读书人玉树临风的气质。”
初中毕业后,李浬认为欲研习国学,必先重走先贤足迹,于是,他游历了江浙一带的名人文古迹。但随着岁数的增长,他不得不去面对自立的生活。1994年,他做了一年多时间的报童。1995年,新成立的重庆晨报招聘校对,19岁的李浬怀揣着一张初中毕业证去应聘,他自如的谈吐和儒雅的气质打动了面试官,竟然淘汰了众多本科生,顺利地被报社录取,月薪1500元。
发问“粪由何来又往何去”
为了尝试一下“劳其
筋骨
”的真实滋味,李浬不久便辞去了报社的工作,来到了四川安岳县农村,借住在一个贫穷的老乡家中,插秧种菜养猪担粪样样都干,乡亲们视他为“疯子”。他在挑粪时竟然问老乡:“粪由何来?又往何去?”文绉绉的让老乡们哭笑不得。一年下来,李浬身上长满了脓疮;后来,他更是“变本加厉”地做了一段时间的挑山工,种种的艰辛劳作让他更加深信古人的教诲千真万确。
学孔子送腊肉拜师
季羡林
李浬每到一座城市,都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当地的国学大师,并谦逊地登门求知。
2001年夏,李浬到北京三次拜会90高龄的学界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第一次登门拜访时,正是午休时间,李浬怕影响季老午休,只是在季老的住所外徘徊,并跟季老家的白猫玩,3个小时后,刚要敲门,可季老的保姆却告诉他说,季老回山东老家了。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拜访季老。孔夫子曾经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凡是送我十块干肉的,我没有不教他的。)李浬遵循孔子的教诲,买了10块干腊肉,并附文言书信一封,求见季老,但凑巧季老还是不在。
24岁成川音乐学院特聘教授
不久后,他再次登门求教,“三顾季舍”终有回报,季羡林已站在门口等候他的到来,李浬倒头便拜。季老在得知他初中毕业后一直自学国学,很是赞赏,鼓励他说:“不要羡慕那些硕士博士,走自己的路,要相信自己的天赋和刻苦,就一定能够脱颖而出。”季老与一介书生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
就这样,在几年间,李浬先后拜望了季羡林、张岱年、侯仁之、贺嘉寅、杜道生、刘克生等国学大师。
2000年6月,四川音乐学院的林木先生很偶然地邂逅了24岁的李浬。林老师自幼喜爱国学,他从来没有见过学生有着李浬这样对国学的执著和痴狂。两人促膝谈心了一夜,林木老师对他欣喜有加,决定招李浬为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当年9月,又成了学院的中文教师。
李浬,30岁,初中学历,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他共有20多件长衫,人称“长衫先生”,也有人称他为“李大师”。这位手上总少不了一把折扇的儒学书生在他13岁那年,用费尽心思存下的零花钱定做了一件长衫,从此便常年以“长衫+布鞋”的行头示人,至今17载。
昨日,李浬应萝岗区
教育局
之邀前来讲学,他在走上讲台后,给爆满的听众献上了一个深鞠躬,
儒家
气质显露无遗。他说:“国学能告诉我们所有我们关心的问题的答案——从谈恋爱到
治疗艾滋病
再到解三角函数。”他的言论总是让听者愕然,不过相比之下,他的人生经历更富于传奇性。演讲结束后,记者采访了李浬。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本报记者张强
国学
,
季羡林
,
传统文化
,
文化
,
治疗艾滋病
,
琴棋书画
相关帖子
•
伪文化说
•
正文化说
•
中国文化自强说
•
垃圾文化说
•
从《草医堂临证传薪》看民间中医振兴的希望
•
【转帖】中医输给西医,是中国输得最惨的一场战争
•
王国强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
中药改名:是规范还是瞎折腾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回复
举报
梁知行
梁知行
当前离线
积分
15559
楼主
|
发表于 2006/7/6 20: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王志专访四川师大 “长衫先生”李里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王志专访四川师大 “长衫先生”李里
画面:李悝先生在田间,手提菜篮,边走边读书边读书:“小港渡者,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如蛟川城,命小溪以木筒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蒙树……
记:农家小院挺漂亮的。来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吗?
李:租的,来的时候时土墙,到处是乱的。叫天人轩。
记:为什么叫天人轩?
李: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记:平常这个地方做什么?
李:就是我读书、学习、生活的地方。会客也是在这里。
记:也在这里。(李点头)学生要来了,也在这里?
李:也在这里。平时这是我的位置。我平时就是做这里。
李:这是我们四川的国学泰斗杜道生先生。(指着墙上的合影)北大37年的研究生,胡适他们的学生。这位老先生也是安贫乐道。这是当代中国十大高僧。(指照片给记者看)当时健在的最后以为竺霞法师。这本书就是我给他做的传。(出现书的封面)《竺霞法师传》。
记:这两位,这是齐白石老人?
李:恩。这是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中国就是他一个人,把《四库全书》读完了的。马一浮,毛主席周总理都很赞赏他的,这个对联就是他做的,他写的。
幕后音:在这个农家小院里,李里除了读书,画画、学习之外,还给慕名而来的学生义务教授国学。先后有14名来自社会不同职业的学生,长期在这个被成为天人轩的小院里读书学习。李里讲授国学的场景。
记:这种生活让人觉得是一种非常刻意的生活?
李:因为现在的人嘛,都没有这样生活了,就显得刻意。其实现在人,很多事情把非常当正常,把正常当非常。这个中国人过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记:你觉得这样才是中国人的生活?
李:这样才是中国人的生活。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很多外国人来中国以后,他们都觉得很失望。后来,他们来到我这里的时候,他们大为感慨。哎呀,这就是他们多年以来,梦想当中的中国和梦想当中的中国人的生活,他们找到了。
记:有什么好处?
李:你看坐在小院里就可以看到翠竹,你看门口梅花,你看梅花也开了,淡淡的。坐在这里就闻得到。淡淡的梅花的梅香。到了夜晚那,你看中秋节的时候明月当空,坐在小院里面就可以看见天上的月亮,有的时候门口还看得见白鹤飞,有的时候人少的时候啊,看见那些小鸟一只只飞到瓦上来,人就和自然和谐的统一在一起。人的心就和宇宙融合在一起,安详、宁静、自在。
记:大隐隐于市,如果你的心真的达到那种境界了,那么,可能住在闹市中,这种境界可能会更高啊。
李:单是从人的境界来讲,住在任何地方都一样,我这样住的目的呢,不完全是个人的快乐了,还是要结合当下这个社会,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还保留这这样一种中国人自己的生存方式。就像这个烘笼,中国人现在不烤烘笼了,但是将烘笼放在长袍下面,暖气就全身上去,我平时就在这里读书,冬天也是对着天井。脚下放个烘笼,寒丛脚下生嘛,脚下暖和了,全身就暖和了,这仍然是很美的。竹子编起来的小筐,本身就是很美的,很有诗意。农村人讲,人要中心,火要空心。火空了心,才能烧得起来。除了肉体的享受以外,还有一种精神的东西在里面。
记:这跟你读书,读国学有什么联系吗?
李:这是浑然一体的,中国的学问和中国的生活,古人治学做到最后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就是用来生活的,怎么生活得愉快,这是治学的根本目的,所以真正的文化,就是要把文化在生活当中。文化文化,就是被文所化,化在衣食住行等点点滴滴的生活当中,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所说的文化。
记:如果有人说你是一个形式主义者,你会接受吗?
李:没有内容的形式就是形式主义,有内容的形式,孔子说是文质彬彬。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就是君子,这就是孔子的追求,人不止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记:这幅画就是你理想的生活吗?
李:这样的生活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但是从心境上却很难。
幕后音:李悝从14岁开始穿长袍,一直坚持到现在。
李:开始其实是很难的,但是我一直很坚持。后来母亲说,只要你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不穿,你自己一个的时候我们就不管你。
记:当时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李:觉得你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特别是中国民众里面有一个从众的心理,你跟人家不一样,总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
记:那你当时为什么要穿这样的意见衣服呢?
李:一个是我觉得它有一种美感,有形式美;第二就是中华民族这样大的一个民族,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民族的服装。
记:但是,我敢断言,你14岁的时候开始穿这个长袍的时候应该没有这么深厚的内容,只是新奇。
李:很小我就爱国,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就要争论,现在还是西方的好,我就会说我们中国的好。但是爱国,爱什么呢?爱国就要、爱我们的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是以文化立国。当时我是看电视的时候,觉得穿长衫很美,文质彬彬的。当时也是觉得衣服好看,这也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服装。开始是一种自发的,由自发到自觉。
话外音:李悝出生在重庆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喜欢习作画,少年时候的画在国外参加获奖。他的祖父祖母的允许下,他有机会看到很多祖传下来的古书。
李:我几岁的时候,都是线装书,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国学。我天天抱着,就是喜欢这些。家长还以为我是买弄,喜欢表现自己。当时我也比较喜欢艺术,喜欢画画,当时母亲比较喜欢文学,所以我也喜欢文学。
幕后音:在母亲的影响下,初中的时候李悝就攻读四书、五经,这对他的成绩也有一定的影响,上完初中以后,他就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
记:为什么要辍学呢?
李:当时考巴蜀重点高中还差几分,于是家里人就商量,与其继续读高中,不如在家里学习自己喜欢的。然后就没有再进学堂。
记:但是你毕竟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你不念书了,不担心自己的将来吗?
李:这个也没有什么好担心,只要你真正有学问、有才华,也不会有困顿。
话外因:经过两年的学习,通过自考,李悝拿到了中文大专文凭。面临找工作的现实。
李:当时,95年,《重庆晨报》招收员工,当时招收30个人,有300个人去考试。我就最后还是进去做了校对。
话外音:做了半年的校对工作之后,他辞区了来之不易的工作,到农村当上了一个农民。
李:当时,是热爱农村,也想去体验农村的生活,真正的锻炼自己。我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如果要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农村文化和农村整个生存状态不了解的话,可以说你无法真正的体验中国文化。所以我做了一年发农民,如果不是家里找我回去的话,我可能还要做下去。
记:是必须的吗?还是的确想标新立异,或有秀的成分。
李:不是。这个完全没有,当时也没有人知道,就是我自己愿意去,自己的一种情怀。
记:那农民怎么看呢?
李:你说多了他们也不理解,就说身体不好,来锻炼身体,他们就理解了。
记:那对你来说到底有什么收获呢?
李:要说影响就很深远了。对于中国农业文化的了解,尤其是中国农业文明,所以,在农村就作了很多画,写了很多文章。后来我在研究国学,认识中国文化的时候,农村的生活对我是很有帮助的。
记:18岁在农村呆一年,就能说明我对农村的了解?
李:不敢说很了解,但是我是带着目的去的,带着意义去的。对我来讲有很大的益处。
话外音:经历了一年农村生活后,李悝在罗汉寺找到了一份整理经书的工作。每个月有200元的收入,在那里他更加刻苦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靠微薄的收入,他还经常带外地向一些老人求教。
记:我看到墙上挂这那么多熟悉的面孔和熟知名字的合影,为什么会这样呢?
李:我一直说文化有两种,一个就是死文化,就是那些书;一个是活文化,就是那些文化老人。在他们身上,文就化为了人,人就化为了人,文就是人,人就是文。所以亲近他们就是亲近中国文化,亲近中国文化的传承。只要我听说那里有道德、有境界、有文化的老人,我就会去拜访他们,亲近他们。
记:标准是什么呢?什么样的人你才去拜访?
李:不论他有什么样的地位、名气。只要他是有德行、有学问的就锲而不舍的求教。
记:他们是怎么看你的呢?
李: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对我给予厚望,觉得我是真的身体力行在沿袭中国文化的人,传承中国文化的人。还是有些老先生要考验我,不轻易的赞许。见到他们也不是很容易。
记:那你怎么见到他们呢?
李:以诚示人。
记:举个例子,怎么样?
李:那就比较多了,比方说季羡林他就比较特殊。当时老先生门上贴着一个告示:就是说季老年事以高,拒绝会客。当时我是自己去的,关着门,我以为他在午休,因为是中午,在门口等了三个多小时。我想他午休已经起来了。后来我去敲门。是季老的秘书李玉洁老师接待的,说季老到山东祭祖了。就让我过几天再来,我又过了几天,季老还没有回来,我就给季老送了10快腊肉,孔子说的,自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说是说给我送了10快腊肉的,就没有不教诲他的,所以我就送了 10块。后来给季老写了两封信,并留了两篇文章。第三次去的时候季老就回来的,而且非常高兴。然后就欣然答应在家里等候我,很热情。当时去和季老谈了两个多小时。
记:但是这种礼节在我们听起来,已经很陌生了。
李;这是孔子的拜师之礼,老先生见到了就非常喜悦。看到这样的青年还懂得这样的古礼,起码是读过的嘛。
记:他对你长学问有什么帮助呢?
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解决几个问题上的什么,而是树立一个精神上的榜样。就是大鱼前导,小鱼尾随,视为从游也!亲近这些老先生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种人格上的、情怀上的提升。让你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文化老人的德行和魅力,然后来指引自己,照耀自己求学的人生道路。
记:这些照片挂起来,也许有人会认为你是一种包装!
李:这个其实有几层意义。首先是因为我敬老,敬老代表中国文虾的传统。老人在中国文化里面是一种智慧经验和道德的象征。秦始皇在焚书坑儒的时候有三种书没有烧,其中一种就是种树的书没有烧,因为在中国文化悝树是老人的象征,老子的老师长枞临终的时候对老子说过乔木而曲,经过古树的时候要拜三拜。因为老树代表年代久远。而年代久远对于中国文化来讲就是根,文化的根。中国是农业文化国家,靠的是经验,经验是从老人那里来的。所以,有德行、有道德的;老人,本来就是一种气象,有一种人格魅力。挂出来是为了警醒自己。君子乾乾然,夕惕若,《易经》上讲,朝乾夕惕,也是警惕自己。
记: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怎么开始这种游历的生活?
李:去拜见了很多现代文学大师,他们的一些故里,一些文化的场所。像郁达夫先生富阳的故居呀,乌镇的茅盾的故居呀,鲁迅的绍兴的三味书屋呀、百草园,去游历了一次,后来到云贵,后来我在西安教书又游遍西秦。
记:能不能告诉我,与普通的旅游有什么不一样?
李:这个跟普通的现在的旅游,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的旅游就是坐着好的交通工具,坐着飞机、住着旅馆,吃着山珍海味,到处去拍照摄影,这是现在的旅游。我那个游历还是很艰难的。有时候就几百块钱,你要走很多地方。就是住最便宜的旅馆,五块钱一晚上的,十块钱一晚上的,有时候充饥,就是一两天吃个西瓜,或者吃个饼子,吃碗面,就这样子,物质生活降到一种最低标准,然后呢,就去尽量地能够去走更多的,寻觅到自己想要寻找到的更多的东西。
记:刻意效仿吗?
李:也没有刻意。就是一种心向往之,一种发自内心的。
记:对你长学问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吗?
李:古人说开胸襟,、长见识、见多识广,很多东西你在书本上读的东西和你亲临实践,那感受就不一样了。人的情感、心境得到一种升华,得到一种净化,然后也是一种喜悦。
记:现在你是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教师,他们为什么评你?
李:这个说来就是个因缘了,就是我们视觉艺术学院的院长林木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他算是我的恩师了。
记:他对你可能有机缘有感情的因素,那其他的教师怎么看你呢?你就是一个大学自学的学历?
李:可能会有这样的看法,如果没有一个魄力,没有这种气魄的人,他也不会用我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自考生到大学去教书。但是林院长他有这种眼光,这种气魄,所以说他用了我。
记:有没有长衫的因素?
李:这完全没有。林老师他倒不是看中这些,他看中的是学问,才华。
记:学生的反映呢?你自己的评价一下。
李:在他们心目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他们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一位老师,也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个也是学校公认的。老师学生都是公认的。
记: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形象好,因为你能说会道?还是因为有实质的帮助?
李:可能说最大的影响就是给他们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懂得怎样去重新审视他们自己的生活,审视人生,审视他们的学业,甚至我第一堂课就是给他们讲立志,真正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立志做什么。像今年开学的时候,林院长就让我做了一副对联,迎新生的。我就是这样作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入幼学以成人,入太学以成俊才。”就是说真正读大学像孔子说的,登东山能够看到鲁国,登上泰山能够看到天下,就是步步登高,而下联说,入幼学以成人,真正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格,真正的养成一个人。入太学以成俊才,什么人是俊才呢?书读的好的人是俊才。什么人是大才?书读的好,而又修身养性的功夫是一流的人就是大才。所以说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就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可能对他们来讲,我觉得最大的就是给他们一种理想主义的教育,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的读书人应有的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记:有人说2005年国学年,国学在复兴,为什么在这种时候有这种迹象呢?
李: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从国家的领导,一个从民间,这两方面共同的力量促成了国学的复兴。从中央来讲,他认识到要凝聚民族精神,要构建和谐社会,这个跟中国文化、国学可以说是紧密地联系,我们国学的核心精神就是致中和,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为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以后,天地各就各位,万物就生生不息地生长。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之道就是讲一个“和”字,从国家来讲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民间来讲,老百姓也认识到在这么几十年以来,中国民族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的前进,是付出了代价的。这个代价是什么呢?就是以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毁坏为代价的,所以说老百姓心中也还是渴望。渴望什么呢?真正人与人的和谐。
记:那你从国学的角度解释一下,这个和谐的内核是什么?
李:这就是我多年研究中国文化得出的一个心得体会。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讲究三个,一个就是人与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心的和谐。人类不管怎么发展,他都离不开人类生存的大自然,要持续性发展,和谐地发展,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第一。第二个不管人类怎么发展,人是群居动物,人离不开人,人离不开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往往是痛苦烦恼的根源。落脚到最后,就是人与心的关系,怎么和自己的心相处,让自己心安,让自己的心真正能够自得、安详、宁静、自在,这就是国学的魅力。
(李里给村民看病的场景)
记:上网吗?
李:这个我就不会了,一点儿都不通电脑。
记:那为什么呢?
李:这个呢一个是从兴趣上来讲,我对这东西不太喜爱,在现代的信息社会里面,电脑确实有它的作用,一上电脑什么都来了,但是一般的众生都会沉浸在里边,就是被信息所淹没,而丧失了自己。
记:那你除了写字、画画、看书、教学生,就没有别的娱乐方式吗?
李:娱乐,还是出游嘛。去游这些名山大川、去游这些名胜古迹呀,然后闲下来就喝茶、看戏呀,我喜欢带学生出去,或者亲人学生在一起喝茶。
记:看戏?
李:看川戏。
记:不看电影吗?
李:电影如果是特别好的,看得很少,也会看一些。
记:李老师一表人才,问一个私人的问题,追你的女孩子应该不少?
李:这个应该有,但是要顺自然,这个就是顺从天意。
感情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很浪漫的问题,可是年龄的问题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了。你这种生活状况,谁能够适应你呢?
李:爱情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如果对于婚姻家庭来讲,就有很多具体的问题了。涉及到双方的家庭和一生能否一起生活。对我来说,徐志摩说的好,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话外音:李悝除了教书外,每周还要到95岁的杜道生老先生家里求学,他自己还撰写了一不近百万字的国学论文。这本书的撰写受到了国学大师张岱年等的指点,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这本书讲国学通俗易懂的让更多人了解。
记:如果年轻人都来效仿你,这个社会会怎么样?
李:那说明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呀,那才开始真正的恢复。可以说民族自信才真正的构件起来了。
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的这种进步,这种社会进步从和而来?
李:什么是进步的标准,当然,人有两种向往:一种是精神的,一种物质的。西方文化,数理化主要给人解决物质方面的满足,而物质方面的满足,是不是就能带来精神的满足,所以说很多优秀的人,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表面上看来鲜花、掌声、小车、洋房,但是他们内心所追求的,他们的内心并不是快乐的。
记:你个人有什么目标吗?
李:保存一个真正的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并不是说要大家这样子做,而是说在这样的时代,让人看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还存在,这是一种民族自信的一种体现,就是说西方的东西固然好,但是我们中国的东西,也有我们的好处,它可以并存嘛,这是第一。第二,能够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面,弘扬我们的国学,听的人越来越多,就是向他们普及,把我们祖先的这些经典和智慧告诉民众,让他们知道我们祖先的文化,原来是如此的辉煌灿烂。然后让他们从理解上去构建民族自信,去热爱我们的国家、民族。
回复
举报
火木子
火木子
当前离线
积分
868
发表于 2006/7/7 19: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转)
李里先生关于中华文化之精义认识要点:
1.明志:知吾中华文化之高明厚博,始能立吾民族之自信,自信而可爱吾中华,爱中华方能建中华,建中华终期吾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
2.溯源:吾中华之源在圣人。圣人之为圣在觉,觉而后有经,经成,而吾中华文化之源开。
3.识体:吾华文化之体在易。易之生生,中庸所谓,替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者。皆在肯定生命。
4.知用:体用相生,有体必有用。肯定生命之体必生教人生活之用。用即在生命质量之提高,亦求生命之乐。
5.观象:用必象中见,而象者三种关系。人与天——敬天、知天、事天、乐天;人与人——阴阳、夫妇、父子、兄弟(乾坤忠恕进退);人与心——心为形役乃兽乃禽,君子存诚克念克敬。
6.立德:修道立德之目的乃求和乐之人生状态,此状态必于仁义礼智信中求,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也。
7.归宗:不离日用行常外,直到先天未化前,即吾华文化之宗旨,而有人在,最终必归于此种境界。故吾华文化之精义既为人人所需,又为世界所需。马一浮先生所谓世界人类之最后归宿必归于中华。
李里先生对古代经典的神圣性和新儒学的发展的看法
1.对经典的理解要掌握两个原则:经和权。解释古书时不一定要遵循其原本含义,重要的是领会其精神。另外,根据孔子“述而不作”的精神,我们应讲求权宜,对古代经典做出符合现实时空的阐述。
2.就整个文化构建而言,疑古不如信古,因为疑古会带来民众的思想混乱,从而对社会稳定以及民族文化的继承性造成伤害。因此疑古最好是限于学术界。
3.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家学说只能适应而不能改造世界,这正点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顺天、敬天而不是改造天。中国的《易经》中的“变”容易引导人的机巧之心,属于可发展现代科技的因子,但机巧并非智慧,一旦开启,祸害即起。因此圣人注《易》时有意识地压抑了“变”的成分,强调了“顺”。
4.儒家本身既是学者,又是思想家,它凭借着本身的巨大包容性和精深性脱颖而出,它并不是靠某个国家或统治阶级的倡导而占据今天的地位的。新儒学的核心精神是在中华民族衰落之际用自己的学说为中国寻找出路。
回复
举报
天涯子
天涯子
当前离线
积分
575
发表于 2006/7/15 01: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王志对他的专访!
感触很深!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