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净密禅房-
›
印光大师的禅法
返回列表
查看:
1035
|
回复:
0
印光大师的禅法
[复制链接]
木人
木人
当前离线
积分
4198
发表于 2006/7/7 18: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印光法师文钞集后编
(一)
一句弥陀妙难量,凡圣同依证真常;
但愿此法广流布,穷尽三际遍十方。
如来说法,众生得度,难易迟速,大有差殊。是以圆音顿演,机熟者即证
菩提
;一雨普润,根小者但长分寸。由是顿渐偏圆,广设逗机之教;律教禅密,大开利物之门。求其凡圣共修,大小一致;即浅即深,下手易而成功高;至圆至顿,用力少而得效速;等觉菩萨,依之以圆成佛道;逆恶众生,仗之以出离轮回者,无如
净土
一法之殊胜超绝也。在昔正、像,代有高人,续焰传灯,腾辉竺、震。末世劣机,欲了生死,舍此法门,其何能淑?诸人各宜至诚恳切,持佛名号。佛念一举,凡情顿断,福山耸而业海干枯,罪雾消而慧日昭彰。方知即此持名,原是
实相
;一生净土,直契寂光。卓杖云:
一条荡荡归元路,直下还家莫问津。
(二)
一句南无阿弥陀,诚为我佛之心要;
竖彻五时大小乘,横该八种权实教。
大觉世尊,示生世间,广张教网,度脱众生,以醍醐之一味,随机宜而殊说。根熟者,即使其直下证入;机生者,乃资以渐次熏陶。从初成道,迨至
涅槃
,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虽大小偏圆、权实顿渐,无法不备,无行不周。而于诸会之中,于兹净土一门,尤复频频赞叹,谆谆叮咛,欲令九界同登佛界,三乘共证一乘,所以费尽婆心,不惜金口。诸人今日,幸得闻熏,必须感佛恩德,专持圣号,都摄六根,放下万缘。务使心境虚寂,犹若以空合空;佛念契符,宛如将水投水。则不离当念,顿证真常。佛语诚实,各宜信受。卓杖云:
何待龙华亲受记,珍池直上紫金莲。
(三)
十方一切诸佛师,原是西方阿弥陀;
赵州冲口一句子,普令含识出娑婆。
参禅
上士,
学佛
高流,欲得无师之智,须知有师之法。昔有僧问赵州:“十方诸佛还有师也无?”州云:“有。”问:“如何是诸佛师?”州云:“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夫一切诸佛,所证所断,悉皆平等,毫无差殊。故《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如何赵州说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且道意旨如何?若能了彻,何幸如之。如或未了,且请专持弥陀圣号,持至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双忘时,忽然平地失跌,蓦尔翻身起来,方知赵州道本大方,语出格外,不动干戈,坐致太平。诸人还见赵州么?卓杖云: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四)
应当发愿愿往生,浊恶客途速起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大觉世尊,愍念众生,开净土之法门,示归元之捷径。汇三乘五性,同登净域;导上圣下凡,总证真常。是故如来行此难事,速成菩提;末法唯依
念佛
,得出生死。《华严》劝进;文殊发愿;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简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普劝往生;弥陀示现之永明,作《四料简》而专主净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诸人当以
佛号
对治凡情,使根根尘尘,无不念佛;庶法法头头,皆证圆通。自己本有心性,由兹彻底圆彰;诸佛出世本怀,方可究竟快畅。卓杖云:
拈来穷子衣中宝,恰是轮王顶上珠。
(五)
一句弥陀格外宗,无边法藏尽包融;
水底月是天上月,谷
中风
作陇头风。
法药无量,对病者良;教海无边,契机者妙。诸余法门,各逗一类之机,不能普被三根,谈大则小根不能入,说小则大根不须修。唯兹净土,宗超格外,大小普摄,利钝齐收。全性成修,上上根不能逾其阃;全事即理,下下根亦可臻其域。仗弥陀之慈力,开如来之知见。始则六根都摄,继则一心不乱。以念佛心,入无生忍。甫知百千法门,不离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譬如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一入此门,所作皆办。但具肯心,决不相赚。乃无上之禅宗,实超格之方便。卓杖云:
但得阳春蓦地到,从教无处不花红。
(六)
一句南无阿弥陀,无尽法藏之总持;
信愿行三若具足,即生定得证菩提。
净土一门,彻上彻下,初机与后心共修;往生一事,资始资终,小凡并大圣咸趣。至圆至顿,最妙最玄,是《华严》末后归宗之一着,乃如来彻底为人之极谈。且勿论三关透彻,五眼圆明。纵饶证齐过去正法明,亦当亲近现在阿弥陀。其或参而未悟,悟而未彻,请将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做本命元辰,时时系念,刻刻提持。忽然能所双忘,顿见心佛不二。方知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从兹消业系籍,生如来家。安住三德秘藏,常享法乐;遍入十方刹海,广度众生。卓杖云: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七)
动地惊天勤念佛,槌门打户劝修行;
问渠因甚忙如此?只怕众生入火坑。
净土一门,囊括万行,畅诸佛出世之本怀,作众生归元之捷径。略言之,只一“净”字,可以总摄无遗。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净之极致也,除佛世尊,孰克承当?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圆谈,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令尽十方世界海一切众生,同成正觉,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①,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法门,本自不可思议。由是之故,《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天台、永明等诸大善
知识
,莫不以此指示劝导,普令往生。以其为诸法之归宿,佛祖之心印故也。卓杖云:
彼既丈夫我亦尔,珍池各占一枝莲。
--------------------------------------
①无间说:原本作“无间歇”,据《增广文钞·与悟开师书》改。
(八)
欲得现生离结缚,心神速向安养托;
证齐诸佛求往生,原是华严末后着。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随机施教,说种种法,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已。然佛之知见,众生本具,而无始迷昧,浅深不同。迷之浅者,随修一法,即可悟入。迷之深者,匪仗弥陀宏誓愿力,决难克证。况兹一法,为诸佛之秘要,乃修证之极致。如来初成正觉,说《华严经》,具无量法门,收一乘根性。而善财童子,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令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劝华藏海众,同生西方。诸大乘经,皆启斯要;诸大开士,咸入此门。观此,可以尽断狐疑,专持佛号,期觐弥陀于寂光,永垂觉范于末世。卓杖云:
自从海众西归后,举世咸皆照样行。
(九)
西方慈父阿弥陀,誓愿洪深惠利多;
但肯一心常忆念,定蒙接引出娑婆。
净土法门,肇始于弥陀导师,演畅于释迦世尊。十方诸佛,出广长舌以赞扬。两土
高僧
,发金刚心而流布。修持轨则,平分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持名最易,实相最难。然能持至一心不乱、心佛双忘,则实相妙理,当体全彰。是知持名,不异实相。而一代时教,百千法门,无非令人亲证实相而已。既证实相,则情空境空,心净土净。若长风齐鸣于万籁,如一月普印于千江。光明、寿命,横遍竖穷,直与弥陀世尊,同一广大悠久。如是则何经非净土之经?何行非净土之行?是知此法,总括法藏,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为入道之要门,作九界之恃怙。卓杖云:
净土法门如大海,千流万派尽朝宗。
(十)
我心佛心众生心,是三毕竟无差别;
若能返妄以归真,立见明生而暗灭。
众生之心,与诸佛心,本自一如,了无二致。众生迷故,妄受生死,而威神不减。诸佛悟故,亲证涅槃,而德相不增。所谓诸佛承众生愚痴之力,破尽无明,成等正觉,布大法云,施大法雨,俾热恼以清凉,令长夜以顿晓。众生承诸佛智慧之力,发生无明,轮回六道,造诸苦因,受诸苦报,迷佛性而不觉,忘衣珠而弗宝。向背迥分,力用实等;迷悟虽殊,心性无二。了此则返迷归悟,舍生取佛。直教诸佛心中众生,新新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若决江河,沛然莫御。然须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始可一得永得,不致半途而废。譬如客作贱人,为长者子,无量珍宝,不求自得。卓杖云:
弥陀慈父法中王,甄陶凡圣证真常。
(十一)
愿将秽土三千界,尽种乐邦九品莲;
寄语南询诸上士,急求西去效普贤。
吾人一念心性,不生不灭,非色非空;竖无初后,横绝边涯;不变随缘,历九界而不减;随缘不变,证佛道而不增;光明洞彻,受用自在,直与诸佛无二无别。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致使生佛悬殊,苦乐迥异。由是世尊广演言教,为实施权,备设五乘之阶位;开权显实,同归三德之法门。无非令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复还本有之天真,亲证无上之觉道。又欲普令三根即生成办,特开净土,专劝往生。等觉菩萨、逆恶凡夫,咸使忆念弥陀,往生西方。良以仗佛慈力,俾凡夫顿出生死,菩萨速成正觉。实为法藏之纲宗,修持之捷径。各宜奋发大心,勿负本有佛性。卓杖云:
但能托质莲池里,速证寂光常住身。
(十二)
真如法性无形体,心色有空俱莫拟;
清净庄严妙难思,不离动作云为里。
真如法性,本无生佛凡圣之名;圆觉妙心,岂有人天升降之相。只因迷真逐妄,循流忘源,遂致六道轮回,永劫无已。大觉世尊,特垂哀愍,示以本有之家乡,导以归元之捷径,极谈净土,普劝往生。若能念兹在兹,持佛名号,日久月深,力极功纯,自然能所俱寂,心佛两忘①,不离当念,亲证三昧,彻了自心,获大总持。如是则尚住娑婆,便作弥陀之真子;未生极乐,已为大士之良朋。纵令根机劣弱,未克臻此,亦可现世福深寿永,千祥萃集于厥躬;临终圣应佛迎,长劫优游于净土。且道何以如此?卓杖云:
葛倚乔松超万卉,水归大海王百川。
--------------------------------------
①忘:原本误作“妄”。
(十三)
四色莲华间绿荷,一莲花载一弥陀;
莫疑净土程途远,日日人生雨点多。
乐邦教主,弥陀世尊,济度无方,津梁罔①测。在因发四十八种之大愿,得果摄十方九界之有情。故致川流波赴,同归净域;海纳空含,悉证真常。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大权菩萨,下之则鹦鹉、八哥、
地狱
、饿鬼之具缚凡夫,若具真信切愿,无一不蒙摄受。以其由己信愿,感佛慈悲,仗威神力,直出五浊。既生净土,托彼胜缘,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故得顿断烦惑,速登觉岸。古德所谓“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其慈隆即世,悲臻末劫,虽圣有所不识,在凡又何能名?恳祈诸人,仰信佛言,急求往生。卓杖云:
圆发三心勤念佛,阿谁
不育
宝莲中?
--------------------------------------
①罔:原本脱,据《增广文钞·募建
普陀山
轮船码头疏》补。
(十四)
拨波寻水原无水,识水成波水便流;
欲得如来真
解脱
,众生心行急研求。
佛与众生,心性本同,迷悟攸分,苦乐悬殊。在众生则背觉合尘,具足无量烦恼惑业,功德智慧无由显现,如水因风动以成波。在诸佛则背尘合觉,具足无量功德智慧,烦恼惑业净尽无余,如波因风息而成水。若欲取佛舍生,背尘合觉,必须以佛境界为增上缘,圆发三心,执持圣号,拳拳服膺,切切提撕,
八风
莫能动,万缘莫能移,念念返照心源,心心断除妄本。一旦力极功纯,心空境寂,无明净尽,佛性圆彰,自复本有之天真,以成无上之觉道。且道返本还元一句,作么生道?卓杖云:
披拂浮云毕竟尽,自然明月朗中天。
(十五)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三乘十地个里出,六度万行体中圆。
净土一法,超越诸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机不收,无根不被,无法不摄,无行不圆。上之则范围十力,下之则拯济三途。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证普提。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自《华严》劝进之后,尽虚空世界海一切菩萨,无人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有愿皆导归莲邦①。是为无上法王,第一慈父。唯证乃知,非言可喻。卓杖云:
圆发三心超九界,不离当念得自在。
--------------------------------------
①邦:原本脱,据《增广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补。
(十六)
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弥陀最上乘;
把手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竖深无底,横广无涯,遍纳百川,普吞万派。无边教网,皆为注脚;无量行门,总作庄严。是故《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以赞扬;历代高僧,发金刚誓愿而流布。诸人既朝佛海,当入普门,以观音之返闻,持弥陀之圣号。如鸡伏卵,如子忆母,朝斯夕斯,念兹在兹。忽尔心佛双忘,前后际断,自然迷云尽而性天朗耀,秽业消而净报现前。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不离当念,亲证法身。然后乘本愿轮,入生死海,尽来际以度脱有情,空生界而齐成佛道。卓杖云:
由斯荡荡平平道,直下归家见主翁。
(十七)
一句弥陀实中权,须知教内有真传;
洪名举处凡情断,云散长空月在天。
法藏汪洋,莫测深广。佛地遥远,谁至封疆?不依逗机之教,何能彻底掀翻?若得方便之门,自可直下证入。由是世尊,发大悲心,普令众生,专修净业。俾具缚之凡流,持弥陀之圣号,以彼果德,作此因心,转变凡情,成就圣智。由厌秽以离秽,如濯垢以无垢;因欣净而获净,若染香而得香。三毒断而三智圆明,六贼灭而六通自在。深入于萨婆若海,高登夫阿鞞跋地。于一念中,遍十方以上供诸佛;尽未来际,穷法界以下度众生。虽然如是,且道即凡成圣一句子,毕竟又作么生道?卓杖云:
因地而倒因地起,转凡成圣即此理。
(十八)
一句弥陀空假中,千门万派尽牢笼;
念到心佛双忘处,瞥地亲逢旧主翁。
净土旨趣,其妙莫测,一真绝待,三谛圆融。因该果海,生佛原自一如;果彻因源,凡圣本无二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生念佛,即生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仰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昊天之总覆群伦,犹厚地之均擎万象。有教无类,若时雨之润物,三草二木俱畅茂;有归斯受,似大海之纳川,千江万水尽朝宗。诸人欲出生死,急宜拳拳服膺。直使己心佛号,打成一段,不分自他,了无能所。则本有妙性,方可彻底全彰;无上菩提,速得究竟圆满。卓杖云:
专念如来无量寿,即随势至证圆通。
(十九)
佛真法身了无相,应机赴感常适当;
月印千江绝参差,春育百卉咸条畅。
佛真法身,充满法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动真际,普应群机,适相符合,了无参差。犹如温和阳春,普育百卉,而春何容心;亦若清凉皓月,遍印千江,而月不致意。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山僧不喜顺水扬帆,最好逆风把舵。且问诸人,还曾见佛身也么?若道不曾见,既充满法界,则二六时中,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为甚么不见?若道曾见,佛身是何相貌,试道道看。(良久云)诸人既各吝答,山僧不免代一转语。卓杖云:
光华晓日腾云起,泛滥秋潮浮海来。
(二十)
如来
福德
智慧相,全在众生一念中;
风扫浮云究竟尽,普天俱见日头红。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悟攸分,升沉迥异。虽则迥异,体原无殊。如金在藏中,珠系衣里,由不了知,妄受贫穷。若遇智者,慈悲指示,则无尽宝藏,原是固有家珍,随意受用,从兹得大自在。所以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当知迷之则智慧德相,全成妄想执著;悟之则妄想执著,原是智慧德相。犹如水结成冰,冰消成水。诸人急须反观内照,复本心性,庶不致迷己而逐物,埋没法王身。且道如何是法王身?卓杖云:
天光云影谈真谛,山色溪声现玉容。
(廿一)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
菩萨念念欲度众生,众生心心忆念菩萨,犹如两镜交含,千珠互现,感应道交,自蒙济度。若无诚心,即难获益,是自障蔽,非菩萨咎。圆通大士,誓愿宏深,济度无方,津梁罔测。刹刹尘尘,在在处处,有求皆应,无感不通。如一月普印于千江,了无前后差别之异,而千江俱现乎一月,或有明暗去来之殊。须知菩萨之心如月,众生之心如水。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月非取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若依此义,以感菩萨,定然业障消除,智慧开发,了自心于当念,成佛果于将来。虽然,因斋庆赞,又作么生?卓杖云:
一诚有感千华座,万福无疆百世昌。
(廿二)
菩萨恩泽遍十方,檀信投诚即蒙光;
欲知感应道交处,请看一月印千江。
菩萨之心,具大慈悲,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众生,不欲度脱。众生之心,具大威神,了无一恶,圆满众德,本与菩萨,无二无别。只因随顺染缘,故致迷昧本体,譬如暗室触宝,非但不得受用,反更受彼损伤耳。诸人不惮梯山航海,来此供养菩萨、饭僧请法,到底承谁之力,还能了知也么?若能了知,何善如之。设或未了,必须至诚恳切,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称其名号。于念念中,返观内照,看此音声,起从何起,落向何落。力极功纯,彻见心源,方知自心,本自清净,所谓众生者,即非众生也。卓杖云:
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廿三)
般若智力不思议,一照顿空五蕴聚;
诸人既欲度苦厄,何不奋志以仰企?
五蕴本体,即如来藏。众生不了,妄起贪著,由兹一迷,永劫轮转。唯我大士,以般若智,照见蕴空,度诸苦厄,圆成觉道。夫此正智,如大火聚,四面皆不可入,入则被烧;如清凉池,周围悉可以濯,濯则离垢;如阿伽陀药,普治众病;如转轮圣王,统辖四洲;如金刚王,能坏一切,不被一物所坏;如太虚空,能含万象,了无一法能逃。诸人各宜效彼先觉,反照蕴性。照体一立,蕴聚顿空。从兹契深般若,度诸苦厄。无明尽而妙性全彰,诸法空而无生彻证。随彼诸佛,成无上道;继斯列祖,传不二宗。虽然,更有佛祖不传之妙,诸人还委悉也么?卓杖云:
无云横岭上,有月落波心。
(廿四)
心境二法两敌立,无边生死由此起;
若能当境了无心,即证本有如如体。
现前一念之心,原自无生,因境方生。现前一切诸境,从本非有,因心故有。迷者迷境即迷心,悟者悟心即悟境。所谓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亦如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若能了知境即心故,则境不可得;心即境故,则心从何有?自然两头坐断,中道不居,离凡圣之假名,契佛祖之心印,圆无上之觉道,证常住之法身。山僧上来所说心境相生相泯之义,或恐诸人未能谛信,不免引个古德为作证明。盘山云:“心月孤圆,光呑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诸人还了知也么?卓杖云:
水流还到海,月落不离天。
(廿五)
拨动曹源一滴水,直下流通遍大千;
若人稍取沾唇吻,五蕴空虚万德圆。
若论个事,人各现成,具足圣智,了无凡情。只因迷妄,顿失本明,致令佛性,反作众生。诸人既欲返本还元,追踪先觉,须识曹溪法味,用续心宗。昔有僧问法眼禅师:“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云:“是曹源一滴水。”其僧不会厥旨,如入暗室,不见自身。天台韶国师适在其傍,一闻此语,如桶底脱。法眼云:“汝见个甚么道理?试道看。”韶公云:“是曹源一滴水。”眼遂印可。且道此僧、韶公,同闻此语,因甚有悟、不悟?试检点看,若检点得出,正好于生死热恼海中,布大慈云,澍大法雨,普润一切枯槁众生。若检点不出,且看检点不出的,是个甚①么?卓杖云:
高山流水调,子期始知音。
--------------------------------------
①甚:原本误作“是”。
(廿六)
一切诸恶皆莫作,所有众善悉奉行;
身心清净绝尘垢,无上佛道速圆成。
如来出世,教化众生,无非欲令摄身口意,断恶修善,复本心性,成无上道而已。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如何是
佛法
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会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刻论此语,唯佛究竟。世人无知,视为浅近,所以德不加修,过不加改,永劫轮回生死耳。然此两句,便是第一义谛。若欲亲证,当于日用中求。凡背忠孝节义者,彻底摆脱。凡合忠孝节义者,通身荷担。必使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自然妙性全彰,直同云开月露。方知前来断恶修善,尽属第一义谛本地风光。虽然,因斋庆赞,又作么生?卓杖云:
千祥云集,百福骈臻。
(廿七)
借问此心何所似,犹如随色
摩尼珠
;
众色现时识本体,圆成无上佛菩提。
常住真心,涅槃妙性,佛与众生,初无二致。只因日用不知,遂成长劫轮转。须知此心,无始至今,终日随缘,终日不变;终日不变,终日随缘。虽随缘而究竟不变,如金铸佛、炮而善恶迥殊,体无改异。虽不变而任运随缘,如镜当胡、汉而妍媸迭现,质不减增。随染缘则轮回六道,随净缘则超越三乘。升沉虽殊,心性不二,如摩尼珠,随色各现,遇白则白,逢黑则黑,变现不一,本体如故。若能于正随缘时,彻见不变之体,是人即可与三世诸佛、历代祖师,比肩齐立,把手共行。虽然,且道不变之体,作么生见?卓杖云:
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廿八)
吾人介尔一念心,远离空有诸名相;
千贤万圣莫能宣,其体非真亦非妄。
真如妙心,圆明觉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实成佛之正因,乃智慧之根本。非无非有,四句之过圆离;即色即空,二边之偏俱遣。断真妄之假名,绝生佛之称谓。圆铎铎,光烁烁,五眼莫能觑其体;净裸裸,赤洒洒,四辩未可宣其相。迷此心者,名之为凡,妄受无边生死苦,而功能不减;悟此心者,号之曰圣,常享无尽涅槃乐,而力用不增。迷悟攸分,升沉立判;苦乐虽异,本体无殊。山僧不惜口业,普为诸人,出尘中之大经,示衣里之明珠。请各领纳家珍,随分受用。且道如何即是?卓杖云:
脚底头颠明的的,声前色后露堂堂。
(廿九)
应无所住而生心,生心毕竟无所住;
不动真际涉众缘,明月影现万川内。
菩萨依真而住,故住无所住;随愿生心,故生无所生。故《
般若经
》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者,了知根尘本空,识性如幻,似梦里之山川,如镜中之花柳。故能居尘不染,了无世俗贪著之心。佛、法、僧宝,当体即真。菩提、涅槃,唯心本具。因兹称性起修,不见能修所修之相。“生其心”者,以此无住之妙心,圆修无作之道品,云布度门,波腾行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期普利自他,不惜头目髓脑。破二执以净尽,达三轮之体空。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寂照不二,真俗圆融。所以
六祖
一闻,顿证真常。还识六祖证处么?卓杖云: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三十)
禅机本自离言诠,妙体圆成修证先;
独耀灵光触境识,拈华便可续心传。
真如妙性,人各圆成。非心非色,离相离形。空有俱不可拟,凡圣皆莫能名。头头总是,迷之则当面错过。法法咸非,悟之则举体昭明。故沩山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诸人既参西来大意,期续向上宗风,于根尘门头,还曾识得独耀灵光否?若或未能,山僧不免饶舌: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只因合尘而背觉,逐妄以迷真,致使本有涅槃妙心,永劫沉沦于生死;无上如意宝珠,长时埋没于情尘。卓杖云:
山僧特地重拈出,雨宝敷珍赡济贫。
(卅一)
闻性本具圆通常,动静寤寐总昭彰;
若能返闻闻自性,娑婆当处即寂光。
娑婆教体,妙在音闻。一念闻性,成佛根本。声有不生,声无不灭。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背本闻,循声流转,但求多闻,不解观心。纵持诸佛所说之法,不了自己能闻之心,则不能契会本有,领纳家珍。所以《楞严经》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世音菩萨,往昔蒙观世音如来,教以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遂得入流亡所,证真圆通。诸人当于闻声之后,及未闻之前,返观此之闻性,为因声而生,随声而灭耶?为不因声而生,不随声而灭耶?如是观察,功纯力极,自然闻尘清净,闻性昭彰。则观音大士,不能独美于前;现未海众,皆得媲休于后。虽然,且道末后一句,又作么生?(震威一喝,下座。)
(卅二)
知见立知无明本,知见无见即涅槃;
无立一时俱摆脱,妙谛千圣不能传。
众生沉沦生死,诸佛获证涅槃,皆由一念以为根本。然此一念,本具真戒、真定、真慧,原无妄贪、妄瞋、妄痴。众生迷背自心,向外驰求,于本具者,不能了知,于原无者,认作实法。遂因六根,触对六尘,引起六识,从兹发生无量种种知见。不知根尘本空,识性如幻,不能返观内照,复还本体,以致轮转生死,无有了期。若知即此现前所有知见,本自不生,自然于诸尘境,不起攀缘。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即得速证菩提涅槃。故《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正所谓万境本闲,唯心自闹;一心不生,万法俱息。且道末后一句,又作么生?卓杖云:
春到花枝上,月落寒潭中。
(卅三)
个事无时不现前,法法头头本天然;
触境若能识自性,何劳更问祖师禅?
若论第一义,在诸人分上,本自现成,无余无欠,头头显露,法法全彰。直同花放春来,不异渠成水到。向行住坐卧内,显本神通;于见闻觉知中,作大佛事。咳唾掉臂,着衣吃饭,一一皆是西来意,般般总契祖师禅。三际坐断,了无始终之迁变;十界平沉,何有寒暑之往还。如朗月以中天,川川俱现;犹
水银
之堕地,颗颗皆圆。允矣难名难状,诚然最妙最玄。古人于千百年前,预知诸人现在所证之自受用三昧,悬作一偈以颂曰:“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卓杖云:
欲知末后作么云,且听万象举似君。
(卅四)
拄杖擎天拄地,彻透西来大意;
敷座诸人眼中,宣扬第一义谛。
(举杖云)一条拄杖活如龙,体本寂然用无穷,收来安置微尘里,放去包裹太虚空。敷珍雨宝等闲事,作楫为霖莫致功,若是俱眼禅和子,与夺皆可振宗风。古德云:“汝有拄杖子,夺汝拄杖子;汝无拄杖子,与汝拄杖子。”又云:“汝有拄杖子,与汝拄杖子;汝无拄杖子,夺汝拄杖子。”且道两番与夺,是同是别?同别且置,诸人还识拄杖子么?此拄杖子,本无有生,故劫成而不生;本无有灭,故劫坏而不灭。虽有形相,五眼毕竟莫瞻窥;具大力用,十界悉皆赖依托。虽然,今事门头,又作么生?卓杖云:
一拨拨动向上机,立见龙腾与豹变。
(卅五)
第一义谛了无言,言与无言总皆是;
譬如厚地并高天,举世无人能回避。
若论第一义,正好卷席散。目击而道存,方是英烈汉。须菩提宴坐石室,天帝释雨花赞叹。诸菩萨各说不二,维摩诘默然不辩。是知心通妙谛,无说而炽然常说;神契真乘,无闻而法尔恒闻。了此,则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日往月来,原属常住之相;云飞川逝,方见不迁之形。雷震风摇,冰消叶落,鸦鸣鹊噪,山色溪声,一一皆谈实相,般般全露法身。诸人从朝至暮,六根所对一切境界,何一非是?又何待山僧鼓唇饶舌,方为第一义哉!因兹不惜口业,彻底道破。虽然,因斋庆赞一句,又作么生?卓杖云: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卅六)
第一义谛何用谈,森罗万象交相诠;
雨打葡萄棚落地,风吹杨柳絮上天。
若论第一义,不但山僧无法可说,即三世诸佛,亦当口挂壁上。虽然,道本无言,因言显道。且从第二门头,直指向上一路。若于山僧未升座、维那未白槌以前,彻底荐取,犹较些子。否则骑牛觅牛,有何了期?诸人从朝至暮,动作云为,皆承第一义威神之力,因甚当面错过?山僧不惜眉毛拖地,更为拈出。个事从来本现成,不妨逐一说与卿。岭梅庭柏常显露,夜雨秋风互举呈。空里白云浮片片,枝头好鸟鸣嘤嘤。水流花放勿错过,衣暖饭香自了明。仁义礼智备于我,喜怒哀乐岂是情。逢缘遇境能荐取,堪报佛恩度众生。且道末后一句,又作么生?卓杖云:
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卅七)
向上一着法中王,森罗万象尽举扬;
触目根尘俱脱落,无边热恼顿清凉。
向上一着,如何举扬?龟毛拂短,兔角杖长。非心非色,至大至刚。一尘不立,万德圆彰。形山无由秘,蕴聚岂能藏?离幻化之妄相,具寂照之真常。孤迥迥,不与万法为伴侣;活泼泼,独振
佛教
之洪纲。如鸟翔空兮无所住著,犹水入器兮任彼圆方。能为佛兮能为祖,堪作圣兮堪作狂。起心卜度兮顿失真觉,离念了知兮直达现量。从上佛祖,永用舟航。不执一法,头头显西来大意;不遗一物,人人示本地风光。兹者当仁不让,竭力赞襄。不用夷山填壑,不用剜肉做疮。在身则令其觉触,在舌则令其知尝。普使就路还家,亲见本生爷娘。如何是本生爷娘?卓杖云:
拄地擎天横宇宙,见闻堆里露堂堂。
(卅八)
向上一着作么诠,法法头头总现前;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向上一着,千圣不传。不生不灭,无变无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凡不能减,圣不能添。无眼耳鼻舌身意,而眼耳鼻舌身意依此而知觉
运动
。无色声香味触法,而色声香味触法因兹以应机随缘。三乘十地个里出,六度万行体中圆。妙而更妙,玄之又玄。心欲思而丧虑,口欲谈而忘言。身子之智不能识,满慈之辩莫由诠。唯有释迦
老子
,与维摩居士,悲心真切,直示法源。不惜自己眉毛拖地,普欲群生鼻孔撩天。彻底显示于人,因杜口而默然。且道杜口默然,又显示个甚么?卓杖云:咦!
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卅九)
向上一着妙无穷,即离诸法非有空;
若是顶门开正眼,触机莫不是宗风。
向上一着,不易摸索,无相无形,难名难邈。一切俱是,一切俱弗,二边不立,中道不著。言前领旨犹是钝,句下明宗亦是错。离念则全体显露,起心则彻底埋没。净裸裸,赤洒洒,圆铎铎,光烁烁。宣扬则广之又广,五时八教不能尽。契证则约而更约,拈华微笑便付托。从兹遍界流通,广开来学,各立纲宗以传心,共出手眼而接物。或面壁以安心,或磨砖以解缚。或扬眉瞬目,或擎拳竖拂。或行正令于一棒,或示指归于一喝。必使偷心死尽,法性活泼。如云开而月露,如天空而海阔。复还本有之佛性,永证自性之真觉。且道如何是真觉?卓杖云:咦!
真觉觌面尚不识,且看不识是阿谁?
(四十)
向上一着法界宗,无边法藏尽包融;
三世诸佛从此出,凡圣同归化育中。
向上一着,法界纲宗。非真非妄,无始无终。功等造物,妙协化工。一尘不立,万德攸丛。遍周灵蠢,旁礴华戎。父子承斯而慈孝,君臣以是而仁忠。犹
元气
之充塞宇宙,类太虚之泯灭异同。纵令积集惑业,乃居碍而不碍。直饶圆成福慧,虽处通而非通。一切俱非兮理超象外,一切俱是兮道契时中。性相交彻,事理圆融。识不能了,智不能穷。谓之为有兮不有,谓之为空兮不空。洵乃铸佛果之巨范,澍法雨之神龙。迷之则枉轮七趣,悟之则直证大雄。诸人欲得者一着,识取自家主人翁。还委悉么?卓杖云:
谛观俯仰视听处,一一为君现玉容。
(四一)
向上一着互八纮,彻天彻地甚分明;
犹如荡荡大王路,举世无人敢不行。
向上一着,离见超情,叵思叵议,难状难名。无始无终,无坏无成,色前非色,声后非声。深固幽远无人到,平坦正直宜汇征。花谈实相兮芳香郁郁,鸟说法要兮和鸣嘤嘤。岭梅庭柏常显露,夜雨秋风互举呈。触目明宗兮如水归壑,经耳得旨兮犹木向荣。能所双忘,三际坐断,根尘迥脱,万德圆明。既到高高山顶立,须向深深海底行。不离当处,直达觉城。境智混融,忍证寂灭。知见旋复,道契无生。得佛地之常乐我净,具乾德之元亨利贞。由是而上宏佛道,下济群萌。普使各获本妙觉心,从兹永劫恒享太平。诸人还识太平景象么?卓杖云:
法界封疆无客占,故乡风月有谁争!
(四二)
向上一着离言诠,不生不灭本天然;
了无一法育万象,火里常开水里莲。
向上一着,是何形容?不生不灭,非色非空。不在中间内外,不属过现未来。生死涅槃,到者里总是空华。众生诸佛,于此中悉是假名。寂兮寥兮,虽圆五眼无由睹。高也明也,纵具四辩莫能扬。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作诸法之宗。圣由是而作圣,显诸德而不居德。凡以此而为凡,作诸过而不染过。非情虑之可拟,岂名言之能诠。迷之则永沉苦海,悟之则顿登性天。若能反观内照,直下即彻心源。展转以心印心,俾火尽而薪传。尽来际以续慧命,普令群伦面目共见未生前。且道未生前面目,作么生见?卓杖云:咦!
一朝洗面摸着鼻,两孔出气大头垂。
(四三)
向上一着离真妄,凡情本是如来藏;
断除分别尽无余,即证毗卢刹尘相。
向上一着,是何相状?非浊非清,非真非妄。四句圆离,百非安谤。妙用难思,奇勋无量。空非空兮有非有,背莫背兮向莫向。心欲思而虑亡,口欲谈而辞丧。只因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感诸佛称性而演畅。欲得旨归,须亲宗匠。宜神会于拂竖拳扬,勿错过乎水流花放。触目皆是菩提,动念即成业障。直得一心不生,六根虚旷。身世俱殒兮究竟归元,人法双忘兮彻底了当。到此则海阔天空,云开月亮。涅槃、生死同一如,烦恼、菩提无二相。证常住之法身,息轮回之流浪。兹者既蒙敦请,当仁不让,一一和盘托出,各各普同供养。卓杖云:咦!
勿效囫囵吞枣人,拈出滋味大家望。
(四四)
向上一着提正令,摧魔制外陶凡圣;
无始妄惑尽销熔,顿复本有真如性。
向上一着,全提正令,妙用恢宏,威力雄劲。杀活自在,如金刚王刀;妍丑炯分,如摩尼宝镜。锋芒略露,则变豹腾龙;光焰一彰,则转凡成圣。直同水到渠成,宛若绳弹木正。顿令根尘迥脱,类长空雾卷而天开;定慧圆明,譬万川波澄而月映。由是而三乘安心,群魔乞命,天清地宁,国恩家庆,息幻化之轮回,离生死之陷阱。论其体,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心行处泯,言语道罄。包十虚而有余,尽三际而无竟。为法藏之纲宗,作修持之把柄。斯乃当人离念灵知之真心,随缘不变之佛性。只因妄想执著,永劫不能亲证。且道证时何如?卓杖云:咦!
海湛空澄雪月光,普天匝地咸清净。
(四五)
奋发最胜金刚心,受持如来金刚戒;
入流亡所证寂灭,追踪往劫观自在。
如来制戒,调御众生,为苦海之津梁,作畏途之善导。小根者依之,即得离恶道以生人天,证真谛而入涅槃。大根者依之,顿获复本有而具万德,灭无明以成佛果。卢舍那佛,以戒为体。以其恶无不尽,故名曰“净”;善无不圆,故名曰“满”。须知十方诸佛圆满报身,皆由严持净戒之所克证。汝等既为佛子,既受佛戒,必须仰效先觉,严净毗尼。宁可丧身失命,不令少有毁犯。始则清净三业,成大法器。终则宏范
三界
,作大导师。握万行之司南,获法藏之总持。断凡情以显圣智,报佛恩以度众生。卓杖云: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三学圆明,芳继双桂。
(四六)
戒为无上菩提本,持则圆成功德聚;
迥脱根尘无所著,是名
持戒
第一义。
大觉世尊,普令众生,复本心源,入佛境界。从始至终,唯戒是赖。若不持戒,尚不能得人天有漏业系之身,何况具诸功德,圆成种智?譬如欲归故乡,无戒足则不能至;欲采众宝,无戒手则无所获。戒为祛烦惑之圣药,戒乃灭幻苦之良方。戒实出生死海之舟航,戒是登涅槃山之梯隥。不持戒而修善,福尽还须堕落;能持戒以修善,因圆必成觉道。汝等持佛净戒,遇诸境缘,必须了知三轮体空,六尘即觉。自然根境不相黏,身心永清净,近为三有良福田,远作九界调御士。卓杖云:
恪遵如来清净诲,定出娑婆超群萃。
(四七)
处世清净如莲花,生在淤泥不染尘;
对境无心绝瑕颣,彻见威音那畔人。
一切众生,轮回六道,生死死生,生生死死,久经长劫,不能出离。如蛾赴灯,自取烧爇;如蚕作茧,自致缠缚。溯其本因,皆由不知自己一念心性,本来是佛。迷心逐境,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致令罪业山积,生死海深。大觉世尊,特①垂哀愍,宏开戒范,普度众萌。于《梵网经》中,极口劝赞道:“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汝等发菩提心,受佛禁戒,必于有情根身、无情器界,了知五蕴本空、六尘如幻,圆脱眼耳鼻舌身意,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从兹一念不生,三际坐断,诸惑尽灭,万德圆彰矣。卓杖云:
慧风扫得长空净,佛日依然朗太清。
--------------------------------------
①特:原本误作“持”。
(四八)
戒为无上菩提本,华严大教如是说;
三业清净离瑕疵,若净琉璃含宝月。
大觉世尊,出现世间,随众生机,广演言教。约而论之,不出三学。三学唯何?谓戒、定、慧。戒能摄身;定能制心;照理破惑,唯慧是赖。三法互资,方获巨益。如手互洗,始得清净。最初入门,戒尤为要。纵至究竟,亦不舍离。戒为法界,统摄诸法。是知禅即是戒,戒即是禅,不但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所以《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汝等既受佛戒,必须严持。直同浮囊度海,不敢稍有破坏。初则执身不作,次则制心不起。从兹三业清净,三德圆彰,忍证无生,地登不退。方知自心,本来是佛,但因妄想执著,历劫不能证得耳。且道证得时何如?卓杖云:
云开月露碧天朗,垢去光来宝镜明。
(四九)
世间万象总归空,妙性圆明离始终;
严净毗尼无毁缺,堪承佛祖古家风。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众生不了,妄起执著。顺境则贪;逆境则瞋;于中庸境,犹复愚痴。由贪瞋痴,造杀盗淫,一迷永迷。从劫至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以是因缘,感佛悲愍,高张戒网,遍竖法幢。令其守口摄身,端心正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复令返观内照,体究见闻觉知之自性。力极功纯,豁破见思、无明之沉惑,方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我尚了不可得,境又从何发生?从兹六根清净,三德圆明,不著二边,不居中道。契无作之性戒,转无住之愿轮,普令法界有情,同登毗尼彼岸。卓杖云:
谨守波罗提木叉,即生大觉法王家。
(五十)
夙根深植莫移迁,不染尘缘结佛缘;
戒检严明乐趣广,直同别有一重天。
妙性圆明,本无生灭,虚灵洞彻,湛寂常恒,原离凡圣之名,岂有生死之事?无奈众生,迷背本心,妄起分别,由兹起惑造业,轮回六道。大觉世尊,愍兹含识,怀如意宝,甘受贫穷。由是运无缘之宏慈,起同体之大悲,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高启梵网之法会,用垂出世之嘉谟,上摄三乘圣人,下摄六道凡夫。无论僧俗男女、天仙鬼畜,凡有信心,皆令受持,纵丧身命,不敢少犯。初则防非而制恶,继则断惑而证真。复其清净本然之心,还彼妙觉圆明之性。此世尊制戒、佛子持戒之大意也。汝等既受佛戒,各宜勉旃!卓杖云:
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五一)
戒为苦海度人舟,直越洪波到岸头;
三业精纯无毁犯,超凡入圣乐优游。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初成正觉,便制波罗提木叉戒法。陶铸凡圣,范围九界,普令法界有情,同成无上觉道。故《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是知戒律一法,上之则三贤十圣,依斯以破尽无明,入佛智海。下之则六道三途,仗此以顿离苦果,永绝苦因。洵为苦海之慈舟,迷津之宝筏,出生死之要道,证寂灭之大猷。若能身口意业,净等冰霜,一受之后,永无毁犯。兼以自愍愍他,自伤伤他,广发四宏,遍修六度。则涸烦恼海,入智慧海,离业系身,证清净身。凡有心者,皆堪作佛。受戒佛子,各依教修!卓杖云:
大冶洪炉无弃金,圣凡普使复初心。
(五二)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罪二俱不可得,彻见自性大法王。
心本清净,由迷昧而反为恶源。身堪载道,因妄念而翻作罪薮。以故于六尘境,起颠倒心,不了本空,妄生贪著。直同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莫能禁制。大觉世尊,以是因缘,为制戒律,令其受持。忏已往之罪愆,如浣故衣。培将来之智种,如栽嘉禾。由摄身而渐至息心,从缠缚而转得解脱。是知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能持戒,则处处解脱。不持戒,则念念缠缚。缠缚之与解脱,同一六根,只分迷悟持犯而已。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悟攸分,天地悬隔。有智之士,可不以甚深般若,照空蕴聚,以求尽度一切苦厄,而速成无上觉道乎哉!卓杖云:
演若顿息失头狂,持戒功德不可量。
(五三)
三戒威力不可测,能转三毒成三德;
佛智全在众生心,逆流便可度无极。
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以迷昧故,妄起无明。由贪瞋痴,造杀盗淫,互相报复,轮转生死。忽升忽降,头出头没,久经长劫,莫能出离。吾佛世尊,为大医王,普疗众生,种种
心病
。心病虽多,三毒为本,唯兹三戒,能尽拔除。受律仪戒,严持无犯,制彼三毒,不发现行。制久心定,得定共戒,以定力故,伏惑不起。戒定力深,得道共戒,断惑证真,入流亡所。从此以后,有进无退,顿复本心,圆成佛果。既成佛果,常享三德,尽未来际,无穷无极。三毒三德,只此一心,迷则成毒,悟则成德。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汝等若能,刻骨铭心。不离当念,证法王身。卓杖云:
戒检严净若冰霜,无边热恼总清凉。
(五四)
戒为无上菩提因,能使凡身作佛身;
心性本来无二体,随缘转变在当人。
心术无常,从违莫定,习于恶则易,习于善则难。举目滔滔,尽弃本而逐末;居心抑抑,孰逆流而归源?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有模范以为师导,则人欲日炽,危者终莫能安,天真日昧,微者竟无由著。以故我佛出世,调御众生。摄之以戒律,俾循规而蹈矩;示之以果报,令趋吉而避凶。五戒十善,广辟人天之路;四宏六度,大开涅槃之门。是知戒为众生依止,苦海舟航。开遮持犯,悬明镜于心田;动作云为,凛冰霜于意地。常怀惭耻,不自暴弃,内则尊重己灵,外则仰慕诸圣。从兹复本心源,成无上道。以持戒之利益,度违戒之众生。汝等各宜精进,无负初心。卓杖云:
佛与众生本一如,从违戒检致天殊。
(五五)
无作戒体生佛齐,佛曾觉悟生曾迷;
若于当念忘能所,立地圆成佛菩提。
无作戒体,微妙莫比。心不能思,口不能拟。包十虚而有余,穷三际而无已。仰之弥高,不见其颠。探之弥深,莫测其底。为诸佛之本师,是菩萨之慈母。人人具足,各各依止。尚无形迹,何有生死?只因最初一念不觉,遂致无端逐境迷理。由是妄想勃兴,人我顿起。内结贪瞋痴爱而不休,外行杀盗淫妄而不耻。以故忽升忽降,长轮六道。头出头没,了无一恃。如来视诸众生,皆若赤子,垂手提携,援出水火。俾断爱见之尘情,受以归戒之芳轨,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定慧圆明,亲见自己。如是则非但不辜佛化,不负己灵,而兼可以作众生导,为如来使。且道如何便见自己?卓杖云:
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首透长安。
(五六)
有慧无福慧不真,有福无慧福不纯;
福慧具足成正觉,福慧俱无久沉沦。
欲成无上觉道,必须福慧具足。欲得福慧具足,须入净戒华屋。法门无量,不出六度。
布施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总名出世福德。般若一度,名为出世智慧。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五度无般若,便成住相福德,只获人天小果,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名为波罗蜜。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虽有觉照,了无施为,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名为波罗蜜。六度互资,法法皆到彼岸。如两手互洗,一一各得清洁。而持戒一度,通前该后,尤为切要。诸佛以能持戒故,福慧两足,得证究竟涅槃。六凡以不持戒故,福慧全无,沉沦生死恶道。欲出尘累,戒为第一,汝等佛子,各宜努力!卓杖云:
福慧何曾离当念,持犯元只在一心。
(五七)
自心清净了无尘,凡则日昏圣日新;
若肯严持佛禁戒,云收雾散见天真。
真源湛寂,觉海澄清。本无能所之端,岂有凡圣之迹?但由瞥尔情生,偶然失念。遂致识浪陡起,鼓动于真源;妄波勃兴,翻腾于觉海。从兹循流忘返,背智长驰,随生死以漂沉,逐声色而贪染。以向背之差殊,致十界之果报;由迷昧之深浅,判六道之坠升。欲令返本还源,务须制情灭妄。制灭之法,莫善于戒。不持戒,则虽具圣智,全体变为凡情;能持戒,则不离凡情,直下即成圣智。喻如水结成冰,冰融成水。冰水同一湿性,而流结不同者,以其所随之缘,有寒温之各异也。了此则严持净戒,背尘合觉,如丧考妣①,如救头燃,纵令千圣齐挽留,撒手向前不回顾。受戒佛子,各宜努力!卓杖云:
戒网高张为世范,无边苦海尽干枯。
--------------------------------------
①妣:原本脱。
(五八)
四宏三聚义无边,罄摄法门妙莫诠;
三世如来从此出,圣凡判自犯持间。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众生之心病无量,如来之法药亦无量。然总举大纲,取要而言,三聚净戒,四宏誓愿,摄无不尽。喻如月到中天,春回大地,万川普印,百卉齐荣。今为汝等,合而明之:三聚者何?第一律仪戒,无恶不断,即第二宏誓“烦恼无尽誓愿断”也。第二摄善法戒,无善不修,即第三、第四二种宏誓“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第三摄众生戒,无生不度,即第一宏誓“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只此三聚、四宏,十方三世诸佛度生妙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允为佛法之纲宗,入道之轨范。舍此则圣无接引之方,生莫能度;凡绝修习之路,佛无由成。卓杖云:
十圣尚遵如是义,六凡敢越此嘉猷?
(五九)
持戒定能脱苦轮,须同形影两无分;
我人四相尽捐却,克证真常法性身。
夫戒者,入道之初基,却恶之前阵。伐烦恼树之利斧,愈生死病之
神丹
。十方诸佛,依之而证菩提。一切菩萨,由之而得解脱。无尽法藏,举一全收。彻上彻下,无比无俦。法门之妙,更无过者。所谓“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刻论性体,生佛本同。迷悟攸分,持犯立判。持则作圣,犯则作凡。良由众生情生智隔,想变体殊。外则妄见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内则妄见四大五蕴,见闻觉知。喻如一翳在眼,空华乱坠,不了当体本空,故受长劫轮转。汝等欲复本心,直契果觉,但当谨遵毗尼,严持无犯,自然摸着娘未生前本有鼻孔。且道如何即是?卓杖云:
几处齐呼几处应,一回相见一回亲。
(六十)
严净毗尼孝道隆,佛乘深植此心中;
世间出世咸依止,万别千差一贯通。
世出世间,罔不以孝为本。欲尽孝道,必须严持净戒。盖以至德要道,儒、释同宗,而现生、后世,利益殊致。先意承志,服劳奉养,竭己之力,悦亲之心;不亏其体,不辱其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世间孝道,唯此而已。若于服劳奉养时,委曲宛转,开谕亲意,俾其归依三宝,斋戒念佛。生则养其口体,死则导其灵魂,使亲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此即世间孝,而兼出世之孝。乃唯约养亲而局论也。若能受佛禁戒,谨守无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佛言教,自行化他。普令断惑证真,超凡入圣。是名究竟
孝顺
父母、师僧、三宝,乃孝之极致也。如是
行孝
,速得成佛。凡有心者,各宜勉旃!卓杖云:
孝道若能如是行,堪名无忝尔所生。
(六一)
五戒全体是五常,直同两镜各交光;
虽云教理分通局,总为群迷还故乡。
五戒大旨,不异五常。但其制有亲疏,而其益有远近。若合而明之,则不杀,即是仁;不盗,即是义;不
邪淫
,即是礼;不
妄语
,即是信;不饮酒,则心不昏而神清明,意不乱而志凝静,即是智。若详而论之,儒者盛德君子,但远庖厨。虽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然犹刍豢悦口,居常食肉。衷怀安舒,不生痛伤。佛则从巨至细,有形无形,凡有心者,悉令得所。生则不忍损伤,死则导令脱苦。远解过去之业缚,预培未来之慧根。令持戒者,初则制心不作,继则制心不起。渐至人我情空,能所相灭,破尽无明,复本心性,裂尘劳网,入解脱门。可谓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圣中之圣,天中之天,德逾乾坤,恩深沧海。杀戒如是,余可类推。除彼一阐提,孰闻不信受?卓杖云:
佛恩历劫莫能宣,略示端倪使自怜。
(六二)
惭愧为服忍辱衣,欲证法身勿暂离;
万行由斯皆具足,速成无上佛菩提。
信、戒、闻、舍、慧及惭、愧,名为七圣法财,洵属出尘要道。前五为财,后二为守财人。财无人守,随即亡失。以故惭、愧二法,更为切要。惭则内自警惕,尊重己灵。愧则外师景行,仰慕诸圣。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颜子四勿,曾子三省,孟子谓人不可以无耻。世间圣贤,莫不致力于此。《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涅槃经》云:“世间有二种健儿,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是知具足惭愧,则烦恼惑业,直下消除。功德智慧,速得圆满。契无作之戒体,证清净之法身。汝等若能常怀惭愧,严持净戒,则无边利益,当自证知。卓杖云:
仰副佛化证己灵,全凭惭愧作典型。
(六三)
京都
白云观
方丈道士高仁峒设千僧斋上堂法语
三教由来共根源,根源起处莫颟顸;
一轮明月当空照,万水千江影尽圆。
兹有京都白云观方丈、护法道友仁峒高公,禀柱下之真传,作玄门之领袖,踞白云之丈室,为黄冠之依归。欲参普门,故朝第一名山;广结众缘,因设千僧大斋。又以心期宏道,志在利人,敦请山僧,升座说法,欲使大众咸知,教虽有三,道本无二。山僧不免烦木上座为众指出。(举拄杖云)大众看看,者个是儒耶?道耶?释耶?若能直下了然,管取人我相除,参学事毕。一尚了不可得,三又从何而立?若或未了,不免葛藤一上。夫道无形相,如春在花枝。人有彼此,如像含古镜。虽万像各异,而原是一镜包涵。纵千花竞秀,而本从一气化育。全多即一,全别即同。了此则法法圆通,头头是道。从朝至暮,动作云为,无不是老子之“常道”,孔子之“至诚之道”,与夫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道矣。虽然,高公是一通方作家,不妨更进一筹。且道镜空花落时,又作么生?试下一转语看。良久云:
白云影里仙人现,手把红罗扇遮面;
急须着眼看仙人,莫看仙人手中扇。
(六四)
盛宫保千僧斋上堂法语(求寿)
虞廷曾咏股肱良,中外协和庶事康;
宿受如来亲付嘱,永为梵宇作金汤。
兹有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界下人氏,寄居本省松江府上海县△△庙界下护法信官,议和钦差大臣、铁路督办杏荪盛公宫保大人。读书学道,常存伊、吕之深心;发政施仁,大立周、召之鸿业。和中外以辅弼金轮,福黔黎而督修铁路。夙植德本,感禄位至极尊隆;续
修福
因,愿寿算无有限量。祈家门以迪吉,祝国界以安康。故遣贵使,来山进香。供普门之大士,斋千众之僧伽,遍给静室之道粮,大增梵宇之光辉。敦请山僧,升座说法。山僧不免烦木上座,当阳举出。(举拄杖云)还见么?(卓一卓云)还闻么?诸人若果顶门有眼,于此见闻亲切,岂特直契佛心,续慧命于永劫;顿明自性,宏禅道于将来。始知盛公寿等虚空,亘古今而无灭;智逾日月,一明暗而不昏。眷胄悉预国桢,子孙咸贻世范。兼使华夷同膺多福,中外共纳千祥。王道荡荡,人各遵行,不动干戈,坐致太平。且道末后一句,又作么生?卓杖云:
应现宰官身,广发菩提心;
欲证无量寿,返闻自闻闻。
(六五)
为本厅张镇台上堂法语
多生深植善根苗,屏翰法门卫圣朝;
若问西来第一义,请看旭日出云霄。
兹有本厅护法信官,总戎大人连胜张公,同夫人李氏、少爷△△,来山进香,顶礼圆通大士,上祝国运昌泰,启建水陆道场,用荐考妣宗亲。特设如意大斋,普供僧众,广结良缘。敦请山僧,升座宣扬第一义谛。山僧不免随机指示,就位敷陈。只如总戎平生,允文允武,为翰为屏,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军威镇于遐域,祸乱消于未萌。且道承谁之力,致令如是?若能识得,则先亡速登净土,己躬福寿长绵;兰桂敷荣于阶下,桥梓用宾于明王。纵令不识,明珠依旧在衣里,见闻声色露堂堂,拄地撑天横宇宙,功勋举世莫能量。虽然如是,因斋庆赞一句,又作么生道?卓杖云:
太平本是将军定,乐得将军享太平。
--------------------------------------
(案:定海县,清代称定海厅。普陀山乃定海所属,故云“本厅”,即定海也。戊戌孟冬晦日慧容识。)
(六六)
为本厅△镇台上堂法语
诗咏干城与爪牙,威镇四夷卫中华;
更有一般奇特处,赤心拥护法王家。
兹有本厅护法信官,总戎△军门大人,前者因事来山,顶礼普门大士,用祝国界安宁。复欲广结良缘,普供大众,以公务无暇,随即乘轮而去。兹者夫人△太太,续来进香,特设香斋,用补前愿。敦请山僧,升座说法。(举拄杖云)者个是杀人刀、活人剑,军门承者个力,身作干城,卫护皇朝,镇军威于遐域,消祸乱于未萌。夫人承者个力,志慕大觉,笃修净业,垂母仪于闺壸,作师范于女流。佛法军法,本无二致;失念得念,原是一心。若能一心念佛,妄念直下灭除,自然一丝不挂,万虑全消,五蕴空寂,六根清净,三惑断而三昧成就,万善具而万德圆彰。亦犹运筹有道,制敌得法,则兵不血刃,野无烽烟,自然渠魁授首,从凶归命,举寇仇皆为赤子,尽叛逆总作良民。法无定相,遇缘即宗。会得的头头是道,法法皆真。杀人刀、活人剑,二者原来无背面,放下提起细参详,色前声后常显现。虽然,因斋庆赞一句,又作么生道?卓杖云:
将军主帅常惺惺,不动干戈定太平;
补衮调羹辅圣主,为霖作楫济苍生。
(六七)
为河南光州何明府为父母求寿上堂法语(父子同作知县)
洙泗渊源通灵津,未叩禅关哪知音?
性与天道触处是,孝心切处见佛心。
兹有护法信官△△何公,为祈令严△△、令慈△△,寿山耸峻,福海洪深,爵位高升,身心康泰。不惮梯山航海,来礼普门大士。至诚恳切,频加祝祷,企垂慈愍,速获感通。又复特设香斋,广结良缘,敦请山僧,升座说法。山僧嘉美孝心真切,不免就此指归向上。《
孝经
》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梵网经》云:“孝名为戒,孝名制止”,“孝顺至道之法”。是知此一念孝心,贯彻古今,包罗太空,不生不灭,无始无终,居凡不减,在圣不增。迷之则枉沦六道,悟之则速证圆通。为天地之范围,作万象之化工。若能识得,不但亲见椿萱寿量,地久天长;严慈福泽,山崇海阔。且令孔子心法,历万古以常明;如来慧命,经尘劫而永续。上报君亲之重恩,下启黔黎之多福。还委悉么?卓杖云:
鼓响钟鸣声震耳,擎拳竖拂影凝眸;
如来心法原无隐,见闻堆里为君酬。
净土
,
菩提
,
涅槃
,
持戒
,
实相
,
念佛
相关帖子
•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让我们念释迦牟尼佛,让我们念阿弥陀佛?
•
我求观世音菩萨的一次奇异经历
•
道证法师:净土法门就象坐电梯
•
李白、白居易等关于极乐净土的诗文
•
那段公路总出车祸死人,立六字碑后彻底好转!
•
罕见!广东一家三姐妹年纪轻轻都出家,两个做住持!
•
每天108遍《大悲咒》现世一切所求遂愿
•
严重邪淫女竟想强奸男人,抄僧伽吒经3部彻底正常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