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净密禅房-
›
藕益大师对当代佛教的启示(转贴)
返回列表
查看:
1219
|
回复:
2
藕益大师对当代佛教的启示(转贴)
[复制链接]
愚然可化
愚然可化
当前离线
积分
2819
发表于 2006/7/11 10: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藕益大师对当代
佛教
的启示
作者:一方
序文
近代佛教伴随国运,饱经沧桑。虽民国诸大老乘时再来,一番振奋,各宗呈现盛相。然犹如昙花一现,又复凋零。其後佛教屡遭摧残,
元气
大伤。法流中断,恰似腰斩。及至於今,古德芳规,绝响已久。
佛法
真髓,後学鲜能闻问,遑论继承。故现代佛教,外呈盛相,内实朽坏。或趋名争利,甚於凡俗。或邪见谤法,解同外道。或盲修瞎练,堕入愚狂。或弃教绝思,自甘蒙昧,如是种种,不可具列。又
学佛
修行之难,首先在於教理不明,其次是烦恼习气调伏不易,最後断惑证果则更难。对治之道丶虽千差万别。若论精要,无过学教以开眼丶
持戒
以律行丶
念佛
而求证。然法门虽妙,若不善学,如药不对症,反受其害。藕益大师生於明末,时佛法衰微,诸宗分河,狂禅盛行,律教不振。师高才勇哲,愿宏志切。力建僧团,匡扶戒律;以名字位中真实佛眼,着疏兴教;融和性相教宗,会归於心。且礼忏念佛,行修之严急,世所罕见。至於纠偏革弊,不遗馀力,作中流砥柱,为後世明灯。民国诸大师,如印光弘一,莫不倾服盛赞。至如谛闲大师,世称藕祖再来,可见大师影响後世深矣。今文依凭大师文字般若,结合现今实际,从戒律丶教观丶心性等方面,探索当今佛法学修之路,管窥之见,乞诸方家斧正。
正文
甲一丶扶律分二
乙一丶正确认识戒律
师白衣时,便留心禅宗。及出家後,更是一心参究,终於在
杭州
径山大悟。後在博山无异禅师处,尽见当时宗门之弊,弃教慢律,非愚即狂,乃思纠正之法。故转向宏律。另大师重律因缘,缘於其出家未久,急於
参禅
,但每至功夫得力时,必起障碍,如《宗论》退戒缘起并嘱语云:「…後因几番逼拶,每至功夫将得力时,必被障缘侵扰,因思佛灭度後,以戒为师…」1故始留心戒律。师不但精通戒律,持戒也十分清净严谨,得清净轮相,时人叹为持律第一。所着《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一书,弘一律师称赞为「明清诸师,律学着述,此书最精湛。」
虽佛涅盘前,教诫弟子:以戒为师。然至今多成一句口头禅而已。有人不敢轻视戒律,是基於对佛陀及祖师大德的尊重。但由於对戒律的认识不足,一看戒律,便觉繁琐,与修行格格不入,故实际上并不重视。至於
信仰
淡薄乃至丧失者,更无所谓。大师持律,极为善巧,既重视戒相,又不死於戒相,而通达世尊制戒本意。对於戒律的认识,大师一开始就显示了他的出众见地。当时因为戒律而起的错误见解,大师在《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中一一列举,加以纠正。而这些问题现今依然存在,且有过之无不及。今略举一端如下。
如念佛轻律者:
问:「念佛一门,广大简易,信应奉行。但能一心念佛,自然止恶防非,何须矻矻穷年,学此律法,名相浩繁,已非简易,果极声闻,又非广大,恐不若专宏
净土
法门之妙也。答: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原非异辙。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夫如海无涯,如宝无厌,岂不广大。作犯止持,保任
解脱
,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虽能止恶防非,专精律学,尤为守佛明诲。现在绍隆佛钟,临终则上品上生,法门之妙,孰过於此。」2
如小小戒问题:
问:「如来降生西域,毗尼遮罪,皆因居士讥嫌故制,然亦有随方戒等。今此土虽不遵行,居士未必讥毁,设舍微细戒,何乖圣训。又时丁末运,外缘不丰,内因微薄。欲纤毫无犯,演教宏宗,则佛法不能广布,完小节而失大益,岂菩萨之本心,学一乘之真子耶。答:如来一切知见,普为大千众生,而制戒律,六群等亦大权示现,曲体末世众生情态而示犯缘。正由人情懈怠,不肯轻重等护,致成末运。今欲宏宗演教,必以持戒为本,戒律精严,则内因淳厚,外缘自丰。白豪相中一分光明,决非诳语。若以戒为小节,便成谤法,谈宗说教,皆是儱侗瞒盰。设或外缘,总名魔业,有何益於正法哉!」3
尚有其他如习禅轻律者丶畏戒广繁者丶重理轻事者…等等,不可具列。知见不正,是不可能学律丶持律丶宏律的。三无漏学,以戒为基。修行人纵然定力高超,若无戒律护持,烦恼渗漏依然。无戒之定,必成邪定。依戒之定,方为正定。又行人若悟理玄妙,但事相蒙昧。古德讥为「无主孤魂」,因空理无依附之处[i]也。不知戒律即是事上般若,事理相辅相成,方成妙用。大师引
天台宗
九祖荆溪大师注《摩诃止观》文云:「用前四戒(指事相之戒),通为观境。以六观之(指三乘妙理),事理相即。当知篇聚(指五篇七聚),一不可亏。」4近代能海上师在《现证庄严论清凉记》亦云:「般若之事相在别解脱戒,见事则理易明。」5又云:「大般若与别解脱戒相合。後世不遵此法,故多坐空无实际之病」6祖师大德明诲,可为後世
学佛者
镜鉴。所以真正发心学佛者,首先要明白戒律的重要性,更要明白戒律正确的道理,方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乙二丶建立如法僧团
当今之世,道德颓废,人心尽趋浮华,逐利弃义,鲜能沉潜哲思。佛教不能脱离社会,僧人亦来源於社会。俗风所染,习气之难调,修行人自知其中的艰苦。传统社会人心淳厚,崇尚道德,修行人聚集丛林,多有善
知识
提携。且僧众相互激励,助缘极多,障缘微薄,犯戒不易。今於内因,自身习气深厚,对治已经十分艰难。更加现代社会交
通便
利,旅游信息业极为发达,僧人与世俗社会沟通日趋密切,犯戒障道因缘剧增,内外相侵,修行佛法,去贪嗔痴,实属不易。律重行事,折服现行烦恼,对治习气,屏障恶缘,保护修行人,正是药病相当。若自身持戒力量不够,应建立如法僧团,藉僧众之清净善缘,督促自己,对治烦恼习气,则力量更大。如律典所载戒对修行作用:如寒者得火,裸者得衣。此大师所以在当时苦心诣旨,力图建立清净僧团之意趣所在。然终因当时佛教界积弊已久,重律者终究不多。纵有心者,或病或障,困难重重。且时值明末,战争频繁,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外缘恶劣。故师欲建立清净僧团,五比丘如法住世之愿望,终未实现。如《宗论》中大师自云:「予运无数苦思,无数弘愿,无数心力,不能令五比丘如法同住,此天定也!」7读之令人掩卷一叹。今人若有因缘,当力为之。如今福建福鼎太姥山平兴寺,便是成功的范例。
乙三丶佛法住世,首在威仪
又律典所载,佛教化他,首以威仪度世。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一之十七云:「世尊处世,深达物机。凡所施为,必以威仪为主。」因外相粗显易见,戒律威仪,端严肃穆,慈悲和雅,身不杀盗,口离妄言,去浮伪之态,无粗旷之仪,他人见了欢喜生信,便於佛教门中,结成善因种子。若戒律不持,行仪鄙劣,他人或讥或嗔,坏人信根,自成坏法障道因缘,自他俱损。《灵峰宗论》云:「
六祖
既悟心宗,出世仍须禀戒。清凉华严菩萨,十誓凛如冰霜。远公莲社始祖,临终考午後蜜。千古芳规,昭昭具在。」故《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一之十五云:「由佛法二宝,并假僧弘。僧宝所存,非戒不立。如标宗中,顺则三宝住持,违则覆灭正法。」由此看来,戒律对现代佛教来说,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还应大力提倡,广为弘宣。
甲二丶振兴教观
乙一丶教宗天台
大师先崇宗门,次专弘律。对於教下各宗,师学无偏师,不落宗派之争。因注大乘《梵网经》菩萨戒,乃以天台丶贤首丶慈恩丶及自立宗四阄求决於佛,数次拈得天台,於是开始
学习
天台教观。虽然大师批评当时学天台者隔阂他宗,而不肯为天台子孙。然而对天台教观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如《灵峰宗论》云:「惟智者悟法华三昧,得旋
陀罗尼
,九旬谈妙,极教网之幽深,十乘修心,备观门之悠致。灯灯相继,祖祖相传。驾贤首慈恩而独盛,并黄梅少室而争芳…」8乃至在《西方合论》序云:「虽台宗堂奥,尚未诣极,而透彻禅机,融贯方山清凉教理无馀矣…9如是等文字,随处可见。」
乙二丶有观无教则罔
教观偏行之失,今古概同。大师时代之佛教界,亦自然不免。师教宗天台,着《教观纲宗》云:「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有观无教,如盲人行路,十分危险,花了很大的功夫,却得到无益的结果,甚至走入邪途,实在可悲。佛教各宗中注重事行的禅宗丶净土二门,学者如果不知自身根基深浅,不观他人因缘厚薄,以此自行化他,容易落入此病。如学禅宗的便喜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视教法如冤仇,虽不落「文字」,却落入「离文字」的樊篱,成空疏笼统之病。另有妄解「见性成佛」,昧於断惑位次,便言无修无证,成增上慢。有的教法基础本身就不够,又无老师指点,还排斥闻思,其修行的结果,自然是非愚即狂。大师斥道:「近代宗门,多发足问津」,「暗证邪禅,病尤甚於说食数宝」。其实宗下之活泼洒脱,是建立在戒律和教观的基础之上,就如孔子言「随心所欲不逾矩」。禅门的不立文字,是以文字作根底的。六祖毕竟是极个别的例子,不可作常法来论。反观天竺禅宗诸祖,多为精通三藏的大师。藕益大师在《梵室偶谈》中云:「一花拈於三藏既说之後,达摩来自佛法盛行之时。龙画就,一点睛则飞去也。今龙影尚无,睛何处点。」十实是一语中的。又有修净土法门者,不管何人何机,一味劝以「老实念佛」,动辄将闻思教理贬为杂修,自甘蒙昧。藕益大师云:「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彼岸。」⑾故学佛者,实应认识教理的重要性,教正则行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反之欲速则不达。如藏传某大德云:「古德世亲论师曾明确指出:真正的佛法是闻思修。但如今环视宇内,对此引起重视的有识之士寥寥无几,宛如白昼的星辰。大多数佛弟子并不理解闻思修乃续佛慧命的唯一津梁,他们热衷烧香磕头等事相功夫,对佛法的真义弃之如敝帚,仰止佛陀变成了徒具表面形式而已。至於某些有缘者,欲求通过学佛来达到了生脱死等世出世间的目的,就应了达佛陀的密意,而深彻其本源除了精通教言之外,别无他途。那些不闻思教言的盲修瞎炼者,非但茫然不见佛法的光明,且极易堕入漆黑的深渊中,无法自拔。真令我佛见之犹怜,古往今来
高僧
大德悲泪满襟。」⑿
乙三丶有教无观则殆
西方的学术是知识,是外向的。而其内在道德的根源在宗教,二者显然是分家的。而在古代中国,二者大抵是一体的。例如
儒家
,其学术的研究者便是其学说认真的实践者,从他们的学术作品丶他们的学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融入了他们生命的体验,是一种境界。由於受西方学术的长期影响,现在中
国学
术界似乎对传统的作学问方式很陌生。西方的一些学者尚有宗教道德作为他们内在的心灵依托。而我们却在何处「安身立命」。如牟宗三先生说:「因为我们丧失了我们的学问传统,丧失了学问传统就不会表现观念,不会运用思想。」⒀现代的学术研究,总觉得浮躁,缺乏一份深沉和一种融贯生命的神气。然而,这也是学术界的隐痛,非不肯为,亦非不能为,实有一份深深的无奈。现代商品经济社会越来越沉重的生存压力,浮躁的社会心态,自然不同程度影响丶并扭曲学术神圣的殿堂,是「内圣外王」俱难可得。佛教的出世环境显然是一个比较理想作学问的环境。不少学者羡慕佛门相对宁静的环境和心灵的那份悠闲,实有其内在的原因。由此,佛教因其宽松的环境,应更能具备「知行合一」的条件。如果仅为了掌握那种脱离生命实践的佛法,单纯的外向的
佛学
知识,又何须出世呢?这样的佛法,便是古代佛教祖师们呵斥的「有教无观」。有教无观,在古代是指修行人偏重於学习教理,而忽略了实践止观功夫。这种情况在现在佛教界十分普遍,比古代是更严重。单纯的佛教知识,研究的兴趣有时也会很高,然而时间一久,教理慢慢就会变成一堆枯燥的文字游戏,令人倒胃。离开观心的教理如无源之水。心外的法,毕竟与我们身心丶生活是隔阂的。古人喻此为「说食不饱,数他人宝」。反过来,如果能身心投入地依教起观,去体验,去品味,教理就不是毫无
生气
的文字符号,会显得灵气十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能给我们带来清净与智慧。教理毕竟只是药方,药还是要我们自己去吃,方得真实受用。就如戒律,虽分五部,然佛有金杖之喻,依之修行,皆可入道。经论亦复如是。如现在佛教界有些研究部派佛教,把差别的搞一大堆,此如是说,彼如是说,令人修行莫知所从,有何意义。古大德决不如此。我们看看古德如何对待。今举毗昙成实之例。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六之十四云:「阿毗昙明我人众生如龟毛兔角,求不可得。唯有实法。迷此实法,横起见思。如此观者,能破单复具足诸见,亦破
三界
八十一品思惑。是名三藏有门破法之意。鹿苑初开,拘邻五人先获清净。千二百等,多於有门见第一义。成论人云何斥言是调心方便,而不得道耶…成论说明我人本无,虽有实法,浮虚非有…修如此观,破单复具足无量诸见,亦破八十一品思惑,是三藏空门破法之意…身子曰: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岂可四门标榜。若生定执,悉不得道,何独有门。若祛见思,四门皆得,何独空门。」此说空有二门,乃至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共四门,依之修行,皆可得道,何须强分是非对错。若法真有对错,古人依之修行如何能得道。如《密勒日巴歌集》中尊者对释迦古那法师说:「法师啊!不要贪着此生的荣誉和安乐,莫要被名相所缚,而让名相牵着自己的鼻子到处跑。应当尽此一生,矢志修行。你若这样去做,其他许多人也为仿效你去努力修行的。我说的这些话,请劳记於心。」⒁
乙四丶无教无观则亡
另外一种是无教无观,那是没有信仰的「相似佛教」。世间学者,站在政治丶
文化
丶哲学丶思想史等种种角度去考量佛教,无论得出的结论如何,只是学术上的问题,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研究的角度本身就不同。但是,佛教的本质,归根到底是求解脱的。例如吕澄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姑不论其研究方法是否合理,如其文云:「…佛学与佛教是密切联系的,这就决定了佛学对现实存在是远远落後的,保守的…从佛的支持者看,尽是刹帝利,大富豪,他的学说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就不言而喻了…释迦一生很软弱,他的
业力
说,就是具体的表现。」⒂不知正信的
佛教徒
看到这样的文字有何感触,这能算是佛弟子依教奉行的「教」吗?有人说中国佛教是「水乳掺和」,不是印度原汁原味的佛教。此话用在这里才是最恰当不过的,如此佛教才是真正掺了水和杂质的乳。而中国的佛教,如台贤禅净等,在表面形式上看,与印度佛教似乎有些不同,这是中印文化背景差异,以及人的根基不同造成的。但究其实质,则完全继承了佛教断除烦恼,了脱生死,亲证教法的真髓。如牟宗三先生在《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中说:「现代研究佛教的人,就有人把佛教分为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佛教,而有些人以为重新由梵文才能得到佛教原有的真精神,因为中国的佛教都是经过中文翻译的,认为不可靠,而由梵文来追寻原有的佛教,好像中国的发展是歪曲了的。这些看法都不是正确的。说到翻译当然不能无小出入,但主要的精神义理是不差的。」⒃
佛法是重视实修
实证
的,也能够实修实证的,古来祖师大德就是最好的榜样。教是应机施设,佛并无实法与人。教法的目的要依教起观,会归於心,乃至最终观成解绝,现证佛法。如能海上师十分重视阿毗达摩,但决不像近代某些法师研究出这麽多是非。而是用来踏踏实实地指导用功。《现观庄严论清凉记》云:「…四加行共有二十四法,一一须配合四谛十六行相…如是繁复,闻者勿生畏怯,次第修去。暇满人身,不作此事,又作何事乎…而须依蕴处界四谛十六行相等差别而修,不如是则成笼统真如,不能真正断烦恼。如捕小鱼,必须细网,断微细烦恼种子,非有细密之方法不可。」又讲六足论,皆为了修行。如在《舍利弗阿毗昙•禅定品讲记》云:「慧之体即三种简择,苦於无简择资料。最好明年讲《集异门足论》,能记住,即是慧根,简择之资本。」在名相上分别不休,而不依之去断惑修行的话,是一点意义也没有。人的心灵需要滋润,而仅分别佛法名相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既不去探究法门差别的缘起,又不去实践佛法,便以文字的表象,很表面化地认为佛法是自相矛盾,去所谓地「寻源」,探究它的「发展轨迹」,这种学习思路丶方法本身便违背佛法的根本宗旨,将佛法研究方式导向错误的方向。得出的结论,其後果,足以淡化,乃至摧毁佛教根本信仰,这岂是法门之幸。紫柏尊者云:故亡佛者,非魔王外道能亡之。亡之者,不殊俗之僧耳!学术跟着西方走,中国学术自己的「本」何在?有「本」,方可谈中西学术的「合外内之道」。佛教跟着世俗走,而中国佛教自己的「本」何在?若如此下去,佛法危矣!因此,当代佛教界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认清丶并倡导正确的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将文字教法导向实修。否则,整个佛法看似学术繁荣,实际将变得十分浅薄浮躁,本质的东西将逐渐丧失,成为「金玉其外,败絮其内」。
甲三.融合无诤
佛教争论,由来已久。在印度佛教最早的争论,便因戒律问题而起,然後渐渐波及到义理。由部派间的争论到大小乘的争论,乃至後来的中观唯识,影响到现在
藏传佛教
,在见地上各派也有很大分歧。汉传佛教中各宗派之间,争论亦复如是。但是佛法真的有这麽多矛盾吗?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教法,因人而施设。天台大师《摩诃止观》卷六:「破障显理,非门不通。」门有多种,有大乘门,有小乘门,有显性门和破执门,有空门丶有门丶即空即有门丶非空非有门等。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门之间的关系,只是方法上的差异,阐述角度的不同,不是本质的对立。佛法如药,对机则妙,愈病者良。如中医讲辨证论治,一证必有一方主之。一方之中药味,随证复有加减,不可执死方而医变证。大师彻透心性渊源,对於法门施设,并不粘着。如文可见。
乙一丶大小乘
对於小乘佛法,从古至今,人多轻慢,不太留心,甚至讥谤。大师的态度是明确地,即小乘为大乘之本。对於妄破轻慢者,师力为纠正。如云:「学问之道,贵下学上达。所以如来施教,必有次第。今人空腹高心,但图圆顿之名,无力饮河,讵能吞海。必先阅律藏,稔知佛世芳规,深练为僧要务。次阅四阿含,了正因缘,为圆妙三观之本…」⒄对於执大谤小者,师在《沙弥十戒威仪录要》引《地藏十轮经》云:「痴慢号大乘,彼无有智力,尚迷二乘法,况能解大乘…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善男子,有诸众生,於声闻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如是众生,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二人俱获大罪…如是过失,皆由未学二乘之法,先入大乘…」⒅另外如能通达圆乘,则法法皆圆,贪嗔痴性尚即佛道,何况小乘。开权显实,权即是实。所谓小乘法,岂有自性,但随缘安名,或大或小,不可思议。如能海上师晚年於《增一阿含经学记》序云:「善哉善哉,正法难逢幸逢,大旱之年忽得霖雨,穷子他乡得遇故人,虽然我今发白齿落,老苦来逼,深悔少壮之年,以无智故,不识阿含大教无上无容,未肯虚心学习,中年受雪山之教,渐识门路,然以怖畏经文浩大,无志深求其义,近年来无意翻阅经文,得获精味,自勉深究先学中经,次及杂含,更加趣味。法乐之情,不可言喻。乃於六年,农历庚子之岁,发心细学增一阿含经,不怖经多文广,一日不死,必学一日。以此誓愿超越老病。」⒆祖师大德尚且如此,後人思之。」
乙二丶性相空有
再如性相空有问题。大师初出家时,作务云栖,听古德法师讲唯识论,怀疑与楞严宗旨矛盾,乃请教之,便闻「性相两宗,不许和会」的说法,心甚怪之,佛法岂有二歧邪?後往径山坐禅,大彻大悟,知道性相两宗,如波之与水,非一非异。师着《佛顶文句》,破交光禅师舍识用根,割裂性相之说。如文云:「旧解(指交光禅师《楞严经正脉疏》)以攀缘心偏指六识,必欲破除六识令尽。则果中将何以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之体,一可痛也…」⒇对於空有问题,藕益大师云:「夫天亲宗
瑜伽
而立唯识,先以唯识破我法二执,次明识亦如幻,非真实有,故亦名破色心论,目之为立相教可乎?龙树依甚深般若,遍荡四性情执,以显法性,故曰:欲具足一切佛法者,当学般若。」如《中论》第二十四四谛品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如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21破是破病不破法,《大智度论》云:「破涅盘者,不破圣人所得涅盘,但为学者未得涅盘,执成戏论故,言破涅盘。」而唯识安立八识,看是有门,但破种种色心执着,最後转识成智,识执亦破。可见般若荡遣,唯识安立。从文字相上,似乎空有差别。般若是空门施设,因众生执有(执空者亦是执有,有一空可执故)执实,以此空门对治,可以入道。但细究之,破是空门,也是有门,不是立了一个空吗?乃至最後「因以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立是有门,亦是空门,唯识不是遍破色心情执吗?乃至最後执识亦破。如《成唯识论》云:「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即是立,立即是破。随缘随情而说空说有,有何矛盾。此类问题在天台三大部里有透彻的交代。若在名言上将法咬实,认为法是矛盾的,往往没有观察法的缘起,恰违背「缘起性空」之旨。因很多问题只是阐述角度的不同,所谓「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如去杭州,北京是南下,广州是北上,有何矛盾。若以自己一门去衡量它门,如何不起争论。如执着空门,便妄破其它有门丶即空即有门丶非空非有门等。《中论》第十三观行品曰:「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反之,其它法门亦如是。此类争论天台大师斥为执门成诤,非但不得佛法利益,反有谤法之过。《大智度论》云;「般若如大火炬,四边皆不可触,触之为火所烧…」。反之,若善修学,便是「四门入清凉池」。可见,法无对错,是非在人。
结语
一切教法,终须落实於自心,会归於自性。如《灵峰宗论》云:「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皆磨砻真性之具,断不在衣钵锡杖间,便应洞明作犯止持,及开遮方便,方成佛行。十二分教,三乘圣典,皆指点心性之诠,断不在名句文身间。便应痛究偏圆权实,及体宗力用,方解佛语。拈花竖拂,种种机缘,皆点铁成金方便,断不可落识情卜度边。便应直下究心,了不可得。不於心外商量古人公案,方契佛心。」22《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中说:「一切的法门终必回归内心,心是所有精神修练的起点和终点。我们可以检视哪一种法门开发什麽心灵特质,以及它是否有助於各项觉支进一步均衡地发展。假如是的话,就采用它。记住,老是在各种不同的法门上评议比较,可能会造成解脱的极大障碍。放下一切的争辩吧!修自己的行,并敬爱周遭的人们。」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
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一瓣心香,祈愿清凉的佛法,犹如法雨天华,在二十一世纪,滋润我们这个不安
烦躁
的世界。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清净而美好。
注:
1:《藕益大师全集》第六册《灵峰宗论》868页莆田广化寺版
2:《重治毗尼事义集要》7668页
3:同上页
4:《重治毗尼事义集要》7666页
5:《现证庄严论清凉记》192页上海佛学书局出版
6:《现证庄严论清凉记》222页
7:《藕益大师全集》第六册《灵峰宗论》873页
8:同上893页
9:同上1004页
10:同上679页
11:同上319页
12:《麦彭仁波切教言》1页
13:《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22页牟宗三着上海
古籍
出版社
14:《密勒日巴歌集》张澄基译75页
15:《吕澄佛学论着选集》4册1898-1919-1934页齐鲁书社
16:《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16页牟宗三着上海古籍出版社
17:《藕益大师全集》第六册《灵峰宗论》223页
18:《重治毗尼事义集要》8687页
19:《多宝讲寺通讯》第63期1页
20;《藕益大师全集》2册1613页
21:《藕益大师全集》第六册《灵峰宗论》1032页
22:同上287页
佛法
,
佛教
,
念佛
,
佛学
,
解脱
,
持戒
相关帖子
•
向观世音菩萨写《求卖房疏》,真的顺利卖房!
•
学佛真正的成就相
•
中央电视台首次做佛教专题,正面承认因果的存在
•
如何和你不喜欢的人相处?有诀窍!
•
独家揭秘:班禅的人生
•
灰尘-光-烦恼-佛法
•
心乃大药:行贵禅医悟语
•
《玄能量变》人体应用--伏白虎
•
《内经》与佛教也有关系吗?
回复
举报
一心制意
一心制意
当前离线
积分
259
发表于 2006/7/11 14: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顶礼藕益大师,顶礼祖师大德
回复
举报
志行
志行
当前离线
积分
1947
发表于 2006/7/11 21: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地藏王菩萨!!!
顶礼祖师!!!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