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净密禅房-
›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返回列表
查看:
952
|
回复:
0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复制链接]
xuefo
xuefo
当前离线
积分
946
发表于 2006/9/12 16: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向智识份子介绍
佛教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14.htm
于凌波居士著
序
序二
缘起
释疑
释迦世尊传略
佛教在华弘传概要
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人生观
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理
人天乘与大乘
佛法
学佛
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
专介
净土
序
知之为知,学者之知;博闻强记,学者之学。强不知以为知,饰未学以为学,则非学者风矣!近代之
知识
界,每有猝然曰:‘佛迷信耳!’细审所以,则又瞠目相向。是既未睹佛之门墙,遑论窥其堂奥,实令智者齿冷,仁者生怜,又安有于所谓学者乎?然佛教典籍浩如渊海,今之学者亦确有不得其门之叹,纵博闻强记亦难得其精髓;是欲学者研佛,仍有待于方便。同道于君凌波,医而文士也。青年学佛,精进不懈,益以宿植般若,不二年已深获出要。慨见乎知识界之不知佛而言佛,乃发心著述。盖又悲心之所不能已也,因自佛之历史演进、教理派系、传承修持等作系统之叙述。开卷则佛教之梗概,毕呈诚研佛入门之要籍也。夫内典梵籍,系各独立,译词直朴夏著;复各有专精,文章古奥,初学者不仅难会,其义读之且枯涩欲倦。今于君以归纳术,撷其要,撮其精,横者联之,纵者贯之,使一大藏教萃于十万言,其工不可称,其功亦不可量矣!懿欤盛哉!书成付剞劂,朱时英大居士代问序于予,予不文于佛,又无所得,何敢赞一词?然凛于功德随喜之义,自不愿遗此一良机,故勉凑数行,行见此后知识界再无猝然曰:‘佛,迷信者。’是为序。
壬寅桂月莲华妙音崔玉衡序于寡过未能斋
序二
台糖同仁于凌波居士,以锐根利智,发大悲愿,撰‘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一文,长达十万言,分期发表于
菩提树
月刊,将印专册以问世,来书索序于余,余以学浅事繁,复函婉谢,非敢托词,实有所难;不期于居士又远道北,坚嘱题字,弁其书首。经再固辞勿许,余乃勉将其稿全文粗阅一过,觉其文字,组织与取材诸端,均条举目张,具征煞费苦心。细观内容,则由教史,教理层层敷演,最后论及‘信、解、行、证’,自成系统,剖析周详,事理兼顾,又谓深得说法旨要,其于大乘佛法之弘扬及
现代人
心之净化,功不唐捐矣。谨应作者之嘱,就浅见简介数语如上,不足以言序也。
中华民国五十一年仲秋周宣德识于台北净卢
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
第一章 缘起
过去的多少年中,我一直是一个无宗教
信仰
的人。我站在信仰的十字街头,可佛可耶,不佛不耶—;多少耶教人士拉我信教,我因对新旧约的理论不能接受而无意起信;在我生活环境中没有佛门善知识可资亲近,因而我对佛教的情形也一无所知。但在两年多前,我却因于无意中读了一篇梁任公写的‘佛陀时代与原始佛教教理纲要’的文章,而引起了我研读
佛经
的兴趣。由此使我发生正信,皈依三宝,成为一名佛门在家弟子。这些机缘,我在
菩提
树一○三期写的‘学佛与信教’一文中叙述过。
皈依三宝以来,在求知的领域里,我像是穷汉掘到了宝藏。于浩如烟海的佛经里,我日以继夜的发掘,探求。虽然时日未久,所获有限,但尝一勺而知大海之味,在发掘的过程中,使我感到佛法的高深圆融,博大精微。可以破除我的迷惑,拯救我的慧命。因之在进修的路程上,我不敢稍有懈怠。我除了自己进修外,并将我获知佛法的好处不欲自秘,时时向我的朋友亲属们宣讲,希望他们也能发起正信,皈依佛门。这一切,在我说来,我感到我是由迷入悟,走上人生的正途。但在部份朋友的眼中,却以为我是由悟入迷—对佛教著了迷,走到消极逃世的路上了。关于这一点,我原不想辩白。本来,这个社会上任何人对自己的行为都是自以为是的。我觉得我信佛是对,别人觉得讽笑我信佛也是对。既然如此,只可说是迷者自迷,悟者自悟,似不必再说什么了。但我顾虑到一点,我怕这些人因以为我著迷,进而误解到佛教是使人迷信的宗教。因此我想把我所了知的佛教的内容介绍出来,给这些朋友们作个参考,这是我写本文的最初动机。
另一方面,在我没有皈依三宝以前,我自己没有宗教信仰,也不大注意别人的宗教信仰,同时也很少同别人谈到这类问题。自我皈依三宝后,因时时想把佛法的利益介绍给别人,所以常向朋友同事们宣扬佛法的博大圆融,普被众生。希望引人起信。由于这些机缘,使我发觉到社会上,对佛教岐视的,对佛教误解的,对佛教极为陌生的,以及名为
佛教徒
而不了知佛法的,不是佛教徒想了知佛法而无机缘的人,竟比比皆是。由于这些人士太多,于是把什么落伍、迷信、消极、逃世等名词,全加到佛教的头上来。偏偏佛教是一个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的宗教,任由外界怎么说,佛教徒既不辩驳,也不解释。这就使社会上对佛教的误解愈来愈深了。
社会人士对于佛教有意或无意误解的,经我分析,约有下列几种:
一、对佛教岐视的人:这种人又分二类,一类是有意的,另一类是盲从的。前者是胸存成见,故意诬蔑的。后者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前者如外教的传教者,为了自抬身价,不惜颠倒黑白,对佛教加上落伍、迷信、消极、逃世等帽子,以表示自己宗教的进步与科学。后者是一部份人云亦云的外教信徒,觉得‘月亮是外国的圆 ’,既然外国的牧师神父都说佛教落伍迷信,想来佛教大概就是落伍迷信的。但你若问他佛教到底怎样的落伍?如何的迷信?他是一句也说不上来。因为他本来对佛教就一无所知啊!一位在医学界颇有声望的人士问我:‘你怎么会信了烧香念经的佛教?’不用说,他是耶教人士,他以我一个受过新教育的人不信耶稣而颇引为憾。我问他:‘信佛教到底有什么不好?’他说:‘由人类进化的趋势看,宗教要由多神归于一神。’我向他解释神是神,佛是佛,根本是两回事。由多神归于一神,终究仍是信仰他力的宗教。佛教是要人信仰自力,众生皆具佛性,任何人皆可修持成佛的。他左听右听,听不入耳。弘法要契机,话不投机,说也无用,也只得罢了。
二、对佛教误解的人:这种人,也许并不反对佛教,但因对佛教的真面目没有认识,错把神道设教,祭祀拜拜等以为就是佛教,以致闹出许多误会来。尤有甚者,有些人把神棍敛钱,甚至于张玉姑显灵这些无聊的事都扯到佛教的头上,这真是解释不清的误会。
数周前,一家报纸上登载了一则花边新闻,标题是:‘千斤大猪,菩萨有福。’内容述某乡某某宫的某大帝生日,乡民宰了一头千斤以上的大猪祭祀,于是记者先生就给加了个‘菩萨有福’的标题。我想这位记者先生在常识上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他误把神道的大帝当作佛教的菩萨。第二,他不了解佛教的基本精神就是众生平等,戒杀
素食
,菩萨是不吃肉的。于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作了如上的报专。新闻纸上既有这种误解的离了谱的报导,也就难怪许多社会人士把神道和佛教混合在一起了。
三、对佛教陌生的人:社会上还有些人,或为衣食奔波,或为事业忙碌,终日里让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占去了全部的时间。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宗教的印象。我曾和一位商界的朋友谈起信佛的问题—他实在是个忙人,他要处理公司大小事务,应酬官商各界人物,白天有饭局,晚上有牌局,难得他有那份闲情陪我谈佛。我费了半天唇舌,他为了表示对佛教不太陌生,他问我:‘佛教里,是不是西天如来佛最大?’亏得他看过西游记,否则,恐怕连如来佛三个字对他也是陌生的。
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信心难起。’佛教在我国流传了两千余年,
佛学
自南北朝及隋唐以来,影响了,也充实了我国的
文化
。而今日社会上,大部份人对佛教陌生的竟一无所知,这不仅令人为佛法悲,更令人为我国文化悲。
四、名为佛教徒而不知佛法的人:这种人,披著一件佛教的外衣,自称为佛门弟子。他们也拈香,也
念佛
,也抽签,也扶乩。他们利用农村间斋公斋婆愚夫愚妇的无知和迷信,藉机敛钱。他们的庭堂里,是真人仙姑与菩萨并列;他们在修持上,是运气导引与念咒并进。这种四海一家式的法门,如果他们不提佛教二字,也就罢了,怎奈他们偏把佛教徒的招牌挂在口上,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佛教叫屈了。
此外,尚有人倡导什么五教团结(市面唱片行中就有‘五教大团结’—倡导释儒道耶回等五教团结的唱片出售),三教归一,这就真使佛门正信弟子有啼笑皆非之感了。
五、非佛教徒想了知佛法而无机缘的:这类人相当多,也最值得同情。这些人多是智识分子,在观念上知道佛教的教义博大高深,与我国文化有密切关系。很想了知一点佛学大意,但竟苦无机缘—一来难遇到佛门善知识领教;二来也找不到适当的书籍阅读。即是找到了佛经或佛门初机书籍,一时也看不出头绪来。以致因无机会了解佛教,而不能发生信仰。
我的一位自美国归来的朋友,和我谈起宗教问题时就有这种感觉。他说:‘在国外,常有些西方朋友问起我的宗教信仰,我告诉他们我信佛教——我的
家庭
中历代都是敬观世音菩萨,我当然也算是佛教徒。但他们问起我佛教的教义和佛教内部的情形,我一句也答不上来。回国后我想找点佛教书籍看看。但跑了许多家书店也买不到。’接著他又问:‘到处都可以看到
基督教
的宣传品和函授资科,为什么佛教没有呢?’
这位朋友因职务关系最近又要出国,我已寄了一部份初机佛学书籍给他看。但愿他这次在国外,如再有人和他谈到宗教问题时,他可以辩才无碍的说出一套来。
我和另一位教育界服务的朋友谈到佛教问题,他说:‘不行,没办法,早先我很想知道一点佛教的情形和佛经的内容,我曾向一位持斋念佛的长辈亲戚请教。那位老太太说不出来,祗送了我几本书。记得是一本禅门日诵和几册什么经。我看来看去,愈看愈糊涂,这就打消了我信佛的念头。’
像上述这些例子,多的举不胜举。这使我感到今日社会上,对佛教误解的,陌生的人士实在太多了。用什么方法使社会人士对佛教有个初步的正确认识呢?这是我时时思维探求的一个问题。
佛法的高深圆融,博大精微,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即使是不信佛教的智识分子,也都承认佛教的理论正确与伟大。但佛法惟其微妙,则难于领悟;惟其高深,则不易了解。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且名相特多,辞意艰深。这对一个
国学
修养稍浅,且与佛教素无接触的人来说,要想骤然在言含万象、字包千训的佛经中找出点头绪来,实在是难乎其难。这好比摩尼宝珠光芒万丈,惟其光彩夺目、逼人视线,反而不易辨认出宝珠的真面目。
用什么方法才能使社会人士对佛教有个初步而正确的认识呢?我想最简便的方法,莫如写一本介绍佛教概略内容的小册子来,供社会人士阅读。本来佛学初机入门的书籍,古今大德已写的很多。有的专述净土,有的单论禅宗。有的祗谈
因果
,有的戒杀劝善。但这些书,多是用词意高深的文言文写的。若要找一册用现代的语言文字,介绍出佛教的源起流传,佛法的概略内容的书籍,尚不多见。因此,我发愿把这本具有上述内容的小册子编写出来,给社会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作参考,这是我写本书的缘起。
在佛法大海里,我所了知者不过是一滴飞沫之微,以简陋肤浅如我者来写这个大题目,实在是不自量力。不过我想,向社会上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介绍佛教,若由佛门幼稚园学生如我者来介绍,或可收浅显易解之效。所以我大胆的把这册书写下去。
邦国多难,佛法衰微。异端邪说,充斥社会。是以弘扬正法,挽救世风,佛门弟子,人人有责。笔者此文之作,旨在抛砖引玉。尚祈佛门大德,不吝赐教。普愿一切有情,共登佛道。
第二章 释疑
一、佛教不同于天地神祇
社会人士对佛教误解最深的,莫过于‘迷信’二字。大多数受过新教育而对佛教无所了解的人,谈到信佛问题时,第一个观念就认为:‘这是迷信的举动’。事实上,并不是佛教迷信,而是世人硬把若干迷信的事情附和在佛教里面,才使佛教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最易于和佛教混淆不清的,就是神祇。神祇在世界各地民族间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我国亦不例外。原来古代人类,知识未开。对于自然界种种现象,感到神奇莫测。以为必有一种威力无比的神在操纵控制,因之就由惊异感叹进而祈祷膜拜。于是皇天、后土、雷公、电母、山神、土地、水神、河伯,一一成了供奉的对象。他们以为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灾患,莫不由神祇所掌。这些神祇,敬之祷之则得福,逆之触之则得祸,世人为了求福灭祸,于是对神祇祭以三牲之礼,献以金银纸箔,以博取神祇的欢心。降及后世,神祇愈来愈多,农村中一家所敬的神祇,有皇天,有土地,有门神,有灶君,谷场中有谷神;水井旁有龙王;主管钱财的财神,主管禄秩的有文昌,甚至于什么大仙,真人,仙姑,娘娘,都要在堂上占一席之地。这样下来,使人世间几乎全成了神祇的天下。
敬奉神祇的目的,消极的是求免祸;积极的是求赐福。消极的求神保佑
五谷
丰收,人口平安。积极的求神消灾去病,降福赐财。等而下之,财迷求神保佑中爱国奖券。官迷求神保佑连升三级。这些人,不种善因,妄求善果。神若有灵,又怎会随人之所欲,予取予求呢?
须知宇宙万象,各自有其因果。欲求五谷丰收,必须勤力耕耘。欲求人口平安,必须谨慎卫生。中奖券只是或然可中,而非必然要中。求升官须以忠勤为因,以待机遇之缘,不是求神就可达到目的。语云:‘聪明正直之谓神。’一个聪明正直的人尚不肯对谄媚小人假以辞色,岂有神会贪图三牲祭品而颠倒人间是非呢?世人不明因果之理,妄求无因得果,实是愚痴之至。这种愚行,就是迷信。不幸社会人士误把这笔帐算到佛教头上,甚至于有人把巫卜星相,看
风水
,择吉日这些愚行全和佛教扯在一起,这真是解释不清的误会。
佛教不同于神道,佛教所信奉的就是佛,佛是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为佛。次于佛的果位的是菩萨,菩萨义为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菩萨是上求大觉之法,下度一切有情。菩萨修成功德圆满,也就是佛。我国寺庙或家庭中所敬奉的佛,有为教主
释迦牟尼佛
者,有为
西方极乐
世界
阿弥陀佛
者。所敬的菩萨,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地藏王菩萨
,弥勒菩萨等。此外,什么宫,什么观,所敬的天帝,天后,大帝,娘娘,以及真人仙姑等,可以说和佛教全扯不上关系。
两千多年前,释迦世尊就告诫弟子不得迷信。释尊在般舟三昧经中说:‘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视吉良日。’又云:‘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旦良时。’
世人祭祀神祇,虽属迷信,但他们心目中到底还有神鬼和
因果报应
的观念。所以迷信者,是没有遇到佛门善知识启发他们的正信。最可悲哀者,是那些根本没有神鬼观念的人们。他们不信因果,不畏神鬼,胡作妄为,不畏报应。此辈人死后堕落,不知何劫才能超出三途也!
二、佛教并不消极逃世
早年读书,曾读过下面这首诗句:
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侍漏五更寒,
日出山寺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
当时我感到,作和尚的好写意,生活如闲云野鹤,悠闲自在。及至我皈依三宝,与佛门僧众稍有往还后,才知道那位诗人是信笔而写,误人不浅。原来出家的比丘众,过的是积极严肃,刻苦自励的生活,绝不似诗人笔下写的那么懒散自在,即是佛门在家信众,其行为生活也外似消极怯懦,实际上却积极勇猛的。
原来佛教徒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对于声色货利,五欲六尘,多远避之。不似世人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这就使一般自命为积极前进的人,给加上消极逃世的帽子,认为佛教不适合于现代这种物竞天择的竞争社会。但是佛教真的是消极逃世的宗教吗?不,只要对佛法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比方同一对
生老病死
的看法,乃有中国黄老的清静无为,魏晋名士的放浪形骸。而在佛教,却慈悲勇猛,精进不懈。这是佛教的伟大处,也表示佛教的积极性。
也许有人问:‘我常看见和尚或信佛的人,只在深山中或寺庙里诵经念佛,这种生活怎能说是积极呢?’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乘佛法的精神是普度众生,要度众生就要先
学习
度众生的方法。譬如有人溺入水中,你纵有救人之心,但因不会游泳,只好站在岸上呼号。另外有人虽会游泳,但却不愿多管闲事,他只袖手旁观。这时若有一个既有救人之心,又会游泳技术的人,跃入水中,就可把溺水的人救上来。而佛门弟子——不拘是出家的比丘或在家的信众,那些诵经念佛的,都是发下救人宏愿,而正在练习游泳技术的人。
并不是拿这些话来为佛门弟子辩护,事实上佛教的基本精神本来如此。释迦世尊说:‘我不入
地狱
,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
地藏王
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
解脱
。’这都是佛教中自我牺牲的服务精神。
佛教不是睡面自干主义者,大乘六度,虽重忍辱,但舍身为法,也是佛教的教义。倘使暴力侵凌,正法有将灭之忧,在理喻感化都无效果时,佛子也会奋起勇猛大力,起而抗暴的。如因缘僧护经所载:‘为护生命,宁舍钱财;为护一家,宁舍一人;为护一村,宁舍一家,为护一国,宁舍一村。’毒蛇啮手,壮士断腕。上面这段经文,是何等奋迅果敢。
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声色上的沉醉。谁曾想到牺性自我,普度众生,上求大觉,精进不懈才叫积极呢?释迦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唐代玄奘大师为求正法,西行取经,涉八百里荒漠,途中失水,几至丧命。但他宁愿向西方进一步而死,不愿向东方退一步而生。禅宗二祖慧可,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世人如果对这些事实稍有了解,谁还能说佛教是消极逃世?
大乘六度,有毗梨波罗密,毗梨波罗密者,精进度是,这足以说明佛教的积极。
六祖
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这足以说明佛教的入世。大智度论卷十六载一故事云:‘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飞入水中,渍其毛羽,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消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皆依仰此。我身有力,云何懒怠,而不救之?’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雉言:‘以死为期。’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精神,就是佛教积极入世精神的最高表现啊!
三、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大学者梁启超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启超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学术界有著崇高的地位。他说的话,自有其学理上的根据。他所根据的是什么?自然是三藏十二部佛法。佛法是要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大法,若有人对佛法一无所知,或仅限于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即认定佛教迷信,这无异于盲者摸象,坐井观天。
事实上,世间也有迷信的宗教——是那些信仰外力,将自己一切交付给外在的神的宗教。而非信仰自力——相信众生皆具佛性,众生皆可修持成佛的佛教。信仰外力的宗教,是相信人类之外的神,主宰著人类的一切。人的吉凶祸福,可以祈求神的力量来保护改造。这类宗教可分为低级的与高级的、原始的与进步的两种。兹先由原始的说起。
在本章第一节曾谈过,原始人类,智识未开,对于宇宙间的自然现象,如天何以立,地何以载,雷电的威力,水火的灾害等,都感到困惑恐惧。在困惑恐惧中,幻想到必有一种具有无比威力的神,操纵著、控制著宇宙的一切。这些神,触之逆之则受灾害祸殃,顺之从之则获赦宥庇佑。于是祭祀神祇就成了人类生活间的一件大事,而低级的多神教也就此产生。这种宗教曾经有过盛极一时的时期,迄今在若干落后的民族间仍具有极大的势力。但在文化水准较高地区,由于人类智识的进步,理智的增长,它已逐渐没落以至于不能存在了。
较多神宗教进步的,是一神的宗教。由于人类智慧增长的结果,使部份人士感到多神宗教的不合理。但宇宙的奥秘——如万物生灭,时序迁流。及人生的真谛——如生老病死,穷达寿夭等,看来似变幻莫测,实际上又似乎循著一定的法则运行。于是使人认为宇宙上,冥冥之中必有一个万能的主宰——上帝,支配者,主宰著世间的一切。甚而,宇宙万有,皆为上帝所创造。这就是由多神转变到一神的由来。印度的婆罗门教,犹太的天主教,耶稣教,以及阿拉伯的回教,都属于这一类。尽管这些宗教的教义,形态和仪式有所不同,但以一神为崇拜的对象则为一。不过由于人类思想进步,科学昌明,万物是否由上帝所造,世界是否由上帝主宰,这在有理智有思想的人的心目中,已不复有任何价值可言了。
除了信仰他力的宗教外,尚有信仰自力的宗教,那就是佛教。佛教不以为宇宙是由神所创造或主宰。对于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现象,释迦世尊常说:‘法尔如是’。意思是,这些现象,在自然法则上本来就是如此。自然法则是什么?就是万有因果律。万法自因缘而生,万法亦自因缘而灭。此生此灭,皆是因缘所生的果。星体运行,时序迁流,其中有其因果;生老病死,穷达寿夭,其中亦有其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容假借。因此,自然现象固不是由神掌管,人生遭遇亦不是上帝主持。古语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自己就是自已的主宰,没有什么神可以作人的主宰,也没有什么神可以对人赐福或降祸。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时,他第一句话开口就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如来智慧德相是什么?就是佛性,这佛性,是人人皆有的,此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依法修持,转迷成悟,皆可成佛。但依法修持,辅迷成悟,全要靠自己实践力行,不是靠神的赐予。人人所具的佛性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好比镜子上蒙了尘垢,必须自己依修持的方法把尘垢磨去,恢复本性原有的光明。这全靠自力修持,与耶教所谓:‘信主者得救’的仰仗他力者不同。世人不解此理,把仰赖神力拯佑的宗教认为科学,把凭靠自力修持的宗教认为迷信,这岂非颠倒黑白,不明是非?
最后,我再抄录一节梁启超先生的话来作本节的结束:‘吾尝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日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
法律
,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信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何者是智信?何者是迷信?明眼人该有所抉择了。
四、佛教与国家
佛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以世间法为权巧,出世间法为究竟。出世间法有大小二乘,以小乘为自度,大乘为究竟。大乘佛法行菩萨道者须深入世间,度化众生,所以归根结底说起来,佛法祗在世间,不在世外。
误解佛教的人,说佛教徒消极遁世,不事
生产
,进而说佛教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无贡献的宗教。这种论调,似是实非。佛门有四众弟子,出家弟子是比丘,
比丘尼
。在家弟子是优婆塞,优婆夷(在家的男女信众)。在家弟子中,有农工商军公教各种职业的人士。这些人并不曾因信仰佛教而妨碍其正当职业。至于出家的二众,他们诚然是不事生产者。但在社会上,除了农夫耕田,工人作工,是直接生产者外,其余那些职业是直接生产者呢?例如公务员、教员、律师、医师,以及其他宗教的牧师神父等,都是不耕不织的。这些人不事生产,被视为理之当然,何以独责出家的佛门弟子?须知出家的比丘众,并不是饱食终日的消耗者。他们肩负弘扬佛法,教导信众的责任。社会上法律,舆论的力量,祗是制裁罪犯于已然,宗教道德的感化,才能防止犯罪于未然。我国自南北朝隋唐以来,佛教之盛衰与国家之治乱有著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盛行的时候,社会秩序多较安定。换言之,社会秩序安定,佛教亦多盛行,这可说是互为因果。
释迦世尊教弟子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守五戒,行十善,修六度万行,在在都是要人先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进而再修出世之法。世尊教人要报四重恩。这四恩是国恩,父母恩,众生恩,佛恩。世尊把国恩,父母恩列在前面,可知佛教不是要人忘掉自己的国家,拒向国旗行礼,及要人毁弃祖宗牌位的宗教。
儒家
五常,是教人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原则。佛门五戒,不乱杀近于仁,不乱取近于义,不
邪淫
近于礼,不饮酒昏乱近于智,不
妄语
近于信。在世间法上,佛儒之理原是脉脉相通的。
至圣先师孔子最重恕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在四不坏净成就经中说:‘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
不杀生
戒。不乐杀生,如上所说。我若不喜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邪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这段经文,岂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最佳注解?须知佛经不是因孔子讲忠恕而后写的,这原是两位圣哲——释迦与孔子——之见,相去不远啊!
释迦世尊尝训诫弟子阿难云:‘阿难,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宝。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又云:‘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佛要弟子忠孝诚敬,善信谨慎。佛要弟子应有职业谋生,且应公平无欺,由此看来,佛教有何损于社会?
国家与宗教,原有著密切的互相关系。国家的武力,用以抵御侵略,维持秩序。宗教的感化,用以劝善止恶,安定人心。所以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政治能治外在;宗教能治人心。宗教能辅助政治,政治能拥护宗教。’由此看来,政与教;是维持社会安定的两大基石。话虽如此,但政教的目标必须一致,才能相得益彰。中国立国数千年,讲的是为国尽忠,为亲尽孝。所以配合以讲忠孝的佛教,才能相辅相成,现在有种宗教,使教徒祗知有教会,有上帝,不知有国家,有父母。这种宗教,过去为了教中的新旧派之争,血战三十年,死伤千余万,这种不忠不孝,随著条约兵舰而来的宗教,对于中国的社会环境和
传统文化
是不大适合。
五、佛教与人生
佛法是超世间而又适应世间,所以世尊说法,在在训诫世人
孝顺
敬畏,养亲尽忠。世尊在无量寿经中说:‘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是以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莲宗十三代祖
印光大师
谆谆告诫弟子学佛应自做人学起。大师云:‘欲学佛祖,须先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由此可见佛门重视伦常,与儒家无异。
儒家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无非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印光大师在与丁福保居士书中云:‘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赅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又说:‘念佛之人,必须孝
养父母
,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份。’并不是印光大师以释门比丘故作儒家之言,而是昭昭载在经籍,这是释迦世尊在两千数百年前,指示弟子做人应具的准则。
佛门最重孝道,释尊在善生经中,告诉我们为人子者,应如何奉事父母,‘一者,能奉养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释尊在大宝积经中说:‘夫父母者,皆愿利乐所生子故,难作能作,能忍一切难忍之事。假令种种不净秽恶,皆能忍之。乳哺养育,无疲厌心。’故世尊于四十二章经中说:‘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亲,二亲最神也!’孝为一切伦理之本,一个人如果对亲不孝,其对国也必不忠,对友也必不义。我国古语:‘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实有至理。
子女事父母,已如前述。父母应如何对子女呢?世尊在善生经中说:‘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澈髓。四者,为子求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需。’今日的父母,做到后三条者多,做到前两条者少。不然,何至于太保太妹满街,少年罪犯日多呢?
世尊在同一经中,还指示出夫妇,亲友,主仆相待的情形,今抄录如下,以供参考:
夫对妇:‘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亵。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妇对夫:‘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 ’世尊尚于净行法门经中说妇女应‘
供养父母
,奉事夫主,瞻事儿息。’这和我国对妇女的古训‘三从’相近。这样说,也许会引起高呼女权至上的妇女的反对,但目前社会风气如此败坏,在如是多的人事纠葛中,有几件不把不守妇道的妇女牵扯在内?
关于对待亲友者,经中说:‘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亲友应还报以:‘一者护放逸(劝阻其不可走上放逸之途)。二者护放逸失财(劝阻其不可因邪荡行为而耗财)。三者护恐怖(在其危急时相扶持)。四者屏相教诫(劝善规过,但于人后行之)。五者常相称叹(赞扬亲友的好处)。’
主对佣者:‘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暇。’佣报主者:‘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时代背景变迁,主佣关系已不若两千余年前之密切。但在原则上说:老板与伙友,主妇与下女之间,仍适宜用上述办法相待也!
除伦常关系外,世尊常教我们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整齐清洁,注重卫生。这些,在在都是与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关系。善生经说:‘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业。’杂阿含经说:‘始学工巧业,方便积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业生业;余一分密藏,以济于贫乏。’关于医药卫生方面,世尊告诫我们
疾病
常由下列原因而起:‘一、择余食。二、不亲近医药。三、多忧。四、喜嗔。五、不起慈心,向嗔病人。’避免上述的原因,自然少罹病患。患病后应如何调养呢?世尊于五法经中说:‘一、病人选择而食。二、随时而食。三、亲近医药。四、不怀愁忧。五、咸起慈心,向瞻病人。’
我们看这些经文,是何等平易,何等切实,而字字都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佛法与人生的关系,自世间法由个人至家庭,社会,国家。以至出世间法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至于成佛,无一不备。而对著如此高深圆融,博大精微的妙法,如何不使我们五体投地,向佛皈依呢?
六、佛法与科学
在部份人的观念里,认为科学是新颖的,进步的,切实的。佛法是陈旧的,落伍的,迷信的。这二者背道而驰,不能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讨论,我们先把科学二字的意义讨论一下。
科学有广义狭义之说,自广义言,凡以一定对象做研究的范围,而探求系统的确实的知识者,就叫科学。国父孙中山先生亦谓:‘学问之有系统有条理者谓之科学。’ 自狭义言,则仅揩研究自然界物质的
运动
法则或发展规律的科学而言。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广义的科学则除自然科学外,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学科亦包括在内。
科学的范围已如上述,研究科学的方法不外逻辑学中的归纳和演绎。而研究科学的精神,在于纯粹客观,不渗感情,重分折,凭实验,以求出研究对象的正确结论来。根据上述原则,我们来分析佛法是否合乎科学。
我国佛经,多由梵文翻译而来,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翻译,如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等所主持的译场,规模宏大,人员多达数千,译场中有主译、译语、笔受、证义、润文等等职别。一经之成,几经考订,非特义理与梵本相符,即一音之微,亦辩之至切。此种大规模的译场,其分工合作,组织严密的方法,确实合乎科学精神。
其次看佛经的组织。南北朝时,道安法师整理传译经卷,将佛经判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大段,每大段下又层次井然的分为若干小段,这种严谨的科判,也合乎科学的精神。再者,每部佛经,开始多有六种证信序—信、闻、时、主、处、众六项,来说明佛说此经的时间、地点、听众等要点,这恰与今日新闻学上的六何—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相似,又与科学工作者写实验报告,政府机关写会议纪录的程序相同。实验报告开头要写主持人,共同实验者,时间,地点,实验目标,使用器材。会议记录开头要写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出席人,主席,记录者。所以要这样写,是表示此报告或记录的正确性。殊不知此种形式在两千数百年前,早已为结集三藏的佛弟子所采用。佛经的此种结构,岂非合于科学精神?
更实际一点说,今日科学上的若干发现,两千余年前的佛经上早有记载。笔者是学医的,兹举几点佛经上有关医学方面的记载与今日科学上的发现加以印证。
例如,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详见治禅病秘要经及正法念处经。今日由于
寄生虫
学的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由
蛔虫
,
蛲虫
,鞭虫,钩虫算起,以至于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
姜片
虫等,不下数十种之多。由此可知佛是大智者,由他慧眼观察事物的结果,真实不虚。此外,再如修行道地经中所述
胎儿
在母体中发育的经过,竟与现代医学中的胎生学有若干吻合之点。如该经上说:‘胎成七日,初不增减,二七日如薄酪。... 六七日如瘜肉。...九七日变五泡,两肘,两髁及项。十七日续生五泡,两手腕两足腕及头。...’按医学上
胎儿发育
的情形,在月余(六七日)时长约三公分,重约十克,状如瘜肉。在第三个月中(十七日)长约六至八公分,重约四十余克,此时四肢渐显,诸骨化骨点出现,已可与他种动物辨别,故称胎儿。使人惊异的是,两千多年前尚无
生理学
解剖学
之名称,佛经中对此记载竟如此详尽,诚属不可思议。
过去,世人观念中的世界,不超出地球的范围,如平常所谓环游世界,不过是环绕地球一周。所谓世界大战,也不过是地球上大规模的国际战争。而佛经上屡说:‘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三千个世界,而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世界。因其中含有三个千的倍数,故称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祗是一佛摄化之土,经中说,虚空无尽,世界无量,国土众生无量。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亦无量。吾人所处的地球,不过是太空间的一粒微尘。这种说法在科学未发达前,实难为人接受。但由于天文学的发达,证明银河系中的星球多至不可胜数,星球间的距离亦大至不可胜数。例如太阳距地球的距离是八分半钟光年(一光年的距离,为每秒钟三十万公里乘一年的秒数)。而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竟达十二光年。更有星球距地球之距离达数十光年者,由此可知佛经上所说的虚空无尽,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皆不是揣测之词了。
佛经上说到数字,往往说万,说亿,说恒河沙,无量数,百千万劫,非算术譬喻所能知。我们不要以为这种数字过于危言耸听,试问十二光年是多少公里,要多少个零才能写得尽?数月前美国掘到一具一亿七千万年前的动物化石。一亿七千万年较诸人类数千年有记载的历史,要长出多少倍?
学者李石岑先生曾谓:‘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精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可见佛法并不违科学,甚而是超科学。科学愈进步,愈能证明佛法的精微高深。
全部内容请点击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14.htm
查看
佛法
,
佛教
,
佛经
,
信仰
,
佛教徒
,
因果
相关帖子
•
学佛真正的成就相
•
中央电视台首次做佛教专题,正面承认因果的存在
•
李罕诵经团队宣布向精神病院免费赠送播经机
•
如何和你不喜欢的人相处?有诀窍!
•
独家揭秘:班禅的人生
•
灰尘-光-烦恼-佛法
•
《玄能量变》人体应用--伏白虎
•
《内经》与佛教也有关系吗?
•
钟知霖品老子(道恒三十二)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