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净密禅房-
›
《三十七道品》
返回列表
查看:
1545
|
回复:
2
《三十七道品》
[复制链接]
任运
任运
当前离线
积分
551
发表于 2006/9/18 05: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所谓“道品”,又作“觉支”、“
菩提
分”等。“道”的原意是指道路,因道路能通往一定的目的地,因此又引申为通达之意思。此外,道又有道理、真理的含意,在
佛教
中,这个道理、真理就是指佛教的最高精神境界,或是佛教所说的最高智慧,即“觉”、“觉悟”或“菩提”。这儿的“道”,就是指通向佛教最高智慧的修行方法,或走向佛教最高精神境界之道路的意思。“品”,或是“支”、“分”,都是类别,品类的意思。如《法界次第》中就解释说,道是能通之意,品即品类的意思。合起来三十七道品,就是“三十七种通向佛教最高智慧及最终精神境界的道路或修行方法”之意。
在佛教典藉中,三十七道品又被称为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或三十七助道法等,其意思都是一样的。佛教认为按照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循序渐进,依次修行,就能掌握佛教所说的菩提之智,证得无上觉悟。
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可归结为七大类,或称“七科”。这七科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具体品目详见下表:
三十七道品
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四正勤: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五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四念处
四念处又作“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科。因为在修习四念处时,要以身为所缘之境,所以以将此四种归为一类。所谓“念处”,或者“念住”,是指修行者将心专注一境,在精神专注的状态中,以佛教的认识方法去观察事物。
四念处具体是指: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身念处是指“观身不净”,修行者在专注一心的修行状态中,观察到众生所禀受的色身,都是不净之物,由此而产生厌离之心,谓之身念处。
受念处是指修行者在修行时观“受”是苦。“受”有领受,感受之意。即要求修行者认识到众生于心理和
情感
上的种种苦乐感觉都是苦。苦的感觉为苦,自不待言,乐的感觉为什么也是苦呢?因为佛教认为世事无常,乐的感觉更是短暂,不能长久,处于生灭变化中的事物都是苦,所以苦受为苦,乐受也是苦。
心念处是要修行者观心无常。即众生识心,时刻处于念念生灭之中,实无常住,此称为心无常。
法念处是要观法无我。所谓“我”,是指自身的常一主宰。佛教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即所谓“诸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离开了因缘,也就没有世事万物之存在,所以诸法并无常一之主宰。万物如此,众生也是如此,众生由五蕴和合而有,离开了五蕴,也就没有众生的存在,因此众生并无自主自在之性,这就是所谓法无我。
《大智度论》卷十九中说:“有众生多念乱心颠倒故,著此身受,心法中作邪行。为是人故,说四念处。”这就是说,由于众生以颠倒之心来看待此身,执于身为乐,由此在心中产生种种念头,为此佛教要说此四念处法。
四念处以身为所缘之境,这是因为佛教认为,芸芸众生都以颠倒虚妄计执,错误地以“身”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的缘故。佛教认为,众生以世界为“常、乐、我、净”,这是一种“颠倒”虚妄的错误认识。由此错误的认识而产生种种贪欲等心理,导致众生堕于轮回。佛教要人修习四念处的目的,就是要众生断灭这些颠倒虚妄的错误认识,以符合佛教教义的方法来认识和观察世界和事物,从而建立起佛教的世界观。
另外,在修习四念处时,还可结合对“四谛”的认识来进行修行。例如,在修习身念处时,可结合苦谛,使修行者认识在所有色身都是行苦相所显现;修受念处时可结合集谛;修心念处时可结合观灭谛;修法念处时可结合道谛而行。
据《法门名义集》等认为,对四念处的解释,佛教大小乘各派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些大乘佛教派别所说的四念处,是指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
四正勤
又称为四正断、四意断等,也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它的意思是对于四种正确修行方法的努力实践。所谓“正勤”,据《三藏法数》说:“正谓不邪,勤谓不怠。”也就是精进策励的意思,就是指以精进不懈的努力去修行,断除懈怠等障碍。四正勤具体是指:一、已生恶令永断。即对于已经产生之恶行恶念,不善之法,生起断灭之欲,使之永不再生。二、未生之恶令不生。即对于还未生起之恶行恶念,不善之法,生起使其不再滋生之欲。三、未生善令生。对于各种善法
善念
,以
佛法
方便之法门,策励之,促进其快快生起。四,已生之善令增长。对于已经生起之善法善念,当以各种方便法门策励,护持其增长,令其得到圆满。
佛教认为,修习四正勤,能够鼓励和鞭策修行者不断舍弃和断除一切恶法,生起和增长一切已生和未生之善法。
四神足
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神”就是神通之意,“足”是基础的意思。所以四神足也就是四种神通得以产生和凭藉的基础。神通又有妙用莫测,无碍自在,微妙无穷的意思,修行者达到这种程度,就能一切如意自在,所以四神足也可称为“四如意足”,故《三藏法数》说:“四如意足,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也。”佛教修行以禅定为基础,所以四神足实际上就是指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禅定。这四种禅定就是欲、勤、心、观。
一、欲神足,或称欲如意足。即由希望达到神通的意愿之力,产生修习禅定之意志和行为。
二、勤神足,或称精进如意足。欲为精进的依据,有了修行的欲望,才能努力精进修行。指对所修之法,无间断地专注一心,不断增长而起之禅定力。
三、心神足,或称心如意足、念如意足。指以心念之力而发起的禅定。修此禅定令所修之法忆念不忘,而且能不断增长。
四、观神足,又作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或思惟如意足等。即由观察思惟佛教教义而成就的禅定。
佛教认为修习四神足,能产生种种随心通达的神通,还能引发各种功德。
五根
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根是能生、增长的意思。具体是指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佛教认为修行此五法,能产生和增长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称为“五根”。如《俱舍论》卷三中说:“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信根指修行者必须坚定对佛教的
信仰
,坚信佛教所说的“四谛”等教义是真实之理,并由此发起修行之心,坚信按佛教教义所规定的方法修行,就能获得彻底的精神
解脱
,得到无上觉悟。
勤根亦称精进根。指在坚定对佛教信仰的基础上,坚持佛教的修行方法而不懈怠。具体地说,也就是坚持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
念根指一心专注,忆
念佛
教所说的正法,依法修行而不忘失。具体即指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
定根,即于佛法修行时,使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定就是“禅定”的意思,具体是指三十七道品中的四神足(四禅)。
慧根是指能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佛法,并能以佛教的观点来观察和认识世界。
佛教认为,修习五根,能增长和促进对佛教的认识,从而很快地生起见道之功。
五力
力就是力量,能力的意思。佛教修行方法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据《大智度论》中解释:“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意思是说,因为修习信根等五根,而增长五种能够维持修行,获得解脱的力量(见《大智度论》卷十九)。这种力量,佛教宣称为“天魔外道不能阻坏”。
如此五力,由于是配合修习五根而产生的,所以这五力即相对于五根而为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指对佛教信仰的坚定虔诚,由修习信根而增长。据称此力能破一切疑惑、不坚定心和一切“邪信”。
精进力,因修习精进根而增长之力,能断诸恶,能破除一切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所有懈怠。
念力,因修“四念处”而使正念坚定,破除一切不符合佛法的邪念。
定力,因修习定根而增长的禅定力量,能破除各种妨碍专注一心修行的胡思乱想。
慧力,修习慧根而增长的,使修行者能够按佛法来观察、把握世界本质的能力。具体而言,即能依佛法而观悟四谛之理,破
三界
诸烦恼惑见,从而成就佛教的智慧,达到无上觉悟的境界。
总之,五力是修五根而起,配合修习五根,维护五根增长的力量。五力与五根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结果不同。据《杂集论》解释,五根与五力在修行时,所缘之境,以及修习的自体都相似,但两者之果则不同。相对而言,在克服修习过程中的障碍,破除一切修行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方面,五力较五根功能更强一些。
七觉支
七觉支又称为“七觉分”,“七等觉支”,“七觉意”,“七菩提分”等。所谓“觉”,就是“觉悟”、“智慧”的意思,在佛教中又称为“菩提”。“支”就是分类,类别的意思。因此“七觉支”合起来就是指能够达到佛教所说的彻底觉悟,彻底解脱的修行类别,或修行等级。佛教又将此七种类别或等级归纳入三十七道品中,由此成为三十七道品之七科中的一科。
具体说来,七觉支是指:一、念觉支,二、择法觉支,三、精进觉支,四、喜觉支,五、轻安觉支,六、定觉支,七、舍觉支。
念觉支:忆念佛法而不忘失之意。
择法觉支:拣择诸法之真伪,也就是说,要以佛法标准区别是非善恶。
精进觉支:精进是努力而不懈怠之意。即通过努力而坚持不懈的修行,达到解脱的修行境地。
喜觉支:因契悟佛法而心生喜悦之情。能使身心调适舒畅。
轻安觉支:轻安与粗重相对。以轻安能断除粗重所引起的烦恼过失,使身心得到舒畅愉快。
定觉支:以专注一心之禅定力而获得智慧。
舍觉支:舍离一切分别相,舍离一切所见之相和所念之境。以佛法观点看待世事万物。
八圣道
八圣道即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一科,也可说它是佛教修行方法之概括,因此特将其另列。
佛教
,
佛法
,
菩提
,
解脱
,
信仰
,
念佛
相关帖子
•
严重邪淫女竟想强奸男人,抄僧伽吒经3部彻底正常
•
向观世音菩萨写《求卖房疏》,真的顺利卖房!
•
学佛真正的成就相
•
中央电视台首次做佛教专题,正面承认因果的存在
•
如何和你不喜欢的人相处?有诀窍!
•
独家揭秘:班禅的人生
•
灰尘-光-烦恼-佛法
•
《玄能量变》人体应用--伏白虎
•
《内经》与佛教也有关系吗?
回复
举报
任运
任运
当前离线
积分
551
楼主
|
发表于 2006/9/19 01: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种通向佛教最高智慧及最终精神境界的道路或修行方法
回复
举报
任运
任运
当前离线
积分
551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23 06: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善哉!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