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净密禅房-
›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1
2
3
4
5
/ 5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楼主:
wanbingzhensuo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复制链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9 08: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有如此功德,我们欲忏尽自己无始生死中所造之恶业,为何不靠这最殊胜的法门呢?
癸六、(此未说者余经细释):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上文中已大致概括菩提心利益,然而菩提心利益无量无边,非言语所能尽,为补充说明此功德,论中引《华严经》教证弥勒菩萨谕示善财童子:菩提心利益无有限量!翻开《华严经》第78卷,善财童子参访诸方善知识,入弥勒菩萨之坛诚后,弥勒菩萨广赞了善财童子的功德,接着广讲菩提心无量无边之功德。经中列举一百三十种比喻来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广博精微,此处不一一详说。
综合而言——菩提心功德有两方面:摧毁一切罪业烦恼,增长一切善业功德。这两点正是每一个修行佛法者所求吧!
关于《华严经》藏文有数种译本,经中详载了善财童子参访一百一十位善知识的过程,而汉传佛教中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们仔细阅读,是否也有善财童子参一百一十位善知识的经过。此经开显如来秘密境界,广阐浩如烟海之菩萨行,汉地以前依此经而证入清凉之境者不乏其人。现在研习《华严经》者不少,但能象清凉国师、贤首大师一样讲传此经者,不知有没有!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9 08: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二、(分说愿行个别利益)分三:壬一、分类;壬二、利益差别;壬三、教理成立。
壬一、(分类):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简要的归纳应知菩提心有两种:即愿求菩提之愿心与行向菩提之行心。好比一般人都知道,心中想去某处与正在动身去某处的差别,同样有智慧的人也能了知,愿行菩提心的次第差别。
总说了发心利益后,以下十六颂分说愿行菩提心各别利益。首先两颂解释世俗菩提心分为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就如人人皆知想要去与上路行至某处的差别。同样,智者亦能很容易了解愿心与行心有先后次第的差别。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9 08: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现观庄严论》及其它大乘论典,菩提心有严格定义、分类。从分类上看,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胜义菩提心是登地以上菩萨,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境界,从一地至十地之间可分不同类。菩提心亦可依比喻分二十二种:“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在其它论中也有以八十无尽法而分。当然,从胜义菩提心本体来看,不可能分类,但为了让众生了解究竟智慧,从不同反体而安立各种名言。胜义菩提心是远离一切言语思维之寂灭境界,初学者不容易直接趋入,但也能相似发起胜义菩提心。所以有些念颂仪轨,如麦彭仁波切所作《药师八百颂》前,有胜义谛发心,亦有世俗谛发心。本论中在此处从世俗菩提心而言,虽然广分有无量,但总摄起来为愿行菩提心两种。
愿菩提心是缘菩提果而发的愿心,我们经常如是发愿:为一切众生得到如来果位,我一定要趋入菩提道。自己从内心发坚固的誓愿,即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将愿心付诸实践,不单是发愿,且在实际行动中真正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万行。此二心在次第差别上,颂中用“欲行正行”来说明。以往藏传佛教论师在讲解此喻时,很喜欢用去拉萨作例子。欲去拉萨心愿未付诸实行时,是内心一种计划或主意,此计划即是“欲行”,主意打定后,各种准备工作完毕,然后是步行、大礼拜等各种方法,向拉萨行进,这是“正行”。“欲行”与“正行”之别,人人都清楚。同样,智者也能了知愿行二心之次第差别。一个修行人发愿: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立志求证佛果。这是“愿菩提心”,如同“欲行”,在此基础上,开始将愿心付诸行动,修持诸菩萨学处,是“行菩提心”,如同“正行”。二者一前一后,次第分明。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9 08: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传佛教在行愿菩提心分类方面,似乎看不到有著作阐述过。但在印度和藏地,关于菩提心之论著、辩论非常多。
就愿行菩提心,有一部分论师承认为此二心同体,即二心本体相同,反体上分二,可以说是同体面异分,宗喀巴大师及其高足甲曹杰,宁玛巴的智庆仁波切都秉持此宗;印度慧足论师承认此二心为异体,说行菩提心与愿菩提心不能同存于一相续中,愿菩提心是凡夫之发心,行菩提心为圣者之发心;中观论师阿巴亚也认为:资粮道菩萨发心名愿菩提心,加行道菩萨发心名行菩提心;慧源、海云等法师说:经仪轨受戒后之发心为行菩提心,未受戒者之发心为愿菩提心;阿底峡、无垢光尊者观点相同,许缘菩提果之发心为愿菩提心,缘菩提道之发心为行菩提心。
我们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发愿菩提心不一定会有行菩提心,但若有行菩提心,愿菩提心肯定具足。比如要去拉萨,虽有愿心,但不一定动身去,如果已动身,肯定会有去拉萨之意念。或有人问:在发行菩提心时,愿菩提心是否要一直在心中忆念。这点不一定要如此,在行为之初发心后,只要不失毁誓愿,不必时时念叨:我要度化一切众生……。一刹那也不离此念,凡夫做不到,也不必要。比如你向拉萨进发,只要你没有放弃最初去拉萨的主意,路途中无需一直意念:我要去拉萨,我要去拉萨……,此举没有必要。
《华严经》云:想求无上菩提道之人很少,真正行持菩提道之人更少。想求菩提指愿心,行持菩提指行心,很明显说明二心与次第之别。有愿心者不一定有行菩提心,但没有愿心的基础,绝不会有行心。
以上几种从本体与反体、所缘差别,修持次第等不同方面分析行愿二心,为增深诸位理解,大致解释一番。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9 08: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壬二、(利益差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在尚未解脱的生死轮回间,愿菩提心虽可出生极大果报,但不能象行菩提心一样,相续不断地增长广大福德。
只要相续中生起一念愿菩提心,即能获得广大福德。比如说能转生为帝释、梵天,即使在人间受生,亦能成为转轮王、长者等大福德人,具有非常圆满之受用。虽然一般人的愿心很容易失毁,但它的福德仍是非常巨大。在《华严经》中用金刚宝比喻愿心,金刚宝虽可毁坏,但它价值和庄严仍然胜过其它宝物,名称也不会失坏;同样,生起愿菩提心,能相续不断感招巨大福德,即使此心退失,名义也不会改变,福德也不会消失,仍能遣除福慧贫乏之苦,超过二乘人功德。诸位想一想,愿菩提心是不是很殊胜呢!
但是如此殊胜之愿心与行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为行心生起后,其功德会时刻不停增长,这个特征,愿心不可能具备,它只在证佛果间不消失其功德,而不能日夜增上,也就是说愿心之功德只能保持平衡(其它讲义没有明显讲愿心功德能平衡不消失,但依前面“具果树喻”一颂,即可成立。如果愿心功德能消尽,与芭蕉树无异,这样前后之义就会相违),而行心之功德能无限增长,直至佛果。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9 08: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何时为度尽一切有情,立下永不退转之誓愿,真正去受持行菩提心,即自此时起,这个人纵然在昏睡或放逸中,他的福德仍不断滋长,广大得就如同无边虚空。
入大乘佛道者,发起了度化无边有情的誓愿,并能坚守无有退转,此时方能真实受持行菩提心。此处,无退转之愿心并非指文殊、观音等八地以上大菩萨一样不为一切烦恼所转的菩提心,而是针对我们初学者从内心生起不退之坚定誓愿,去度化有情而精进修法,即为真实行菩提心。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受戒仪轨来受持,也可在自己的上师像或佛像前,自己发愿受持菩萨戒,即可完成。
《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阐明了菩提心不可缺少的两方面。一为以大悲缘利他之分,视一切轮回众生如同慈母,而生报恩利益之心;二为以智慧缘圆满菩提分,为了究竟利益众生,唯有证得正等菩提,引导众生得到究竟大乐。如是为得度化众生之力而发心证佛果为愿心,在此心基础上趋入真实的学道为行菩提心。行心中必须具备发心利他之誓愿与求证菩提之行这两条,方称为真正的行菩提心。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9 08: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相续中生起坚固的行菩提心,福德能任运增长,纵然在睡觉、放逸等时,福德亦会相继滋生,无法限量如同虚空。下文将以教证理证成立。
这里请诸位细心思维颂文含义,原文其旨在说明行菩提心之利益,并非让你发心后去睡觉、放逸度日。一切佛法的功德建立在自心上,只要自心与法相应,外表行为已是第二位了。如同本论作者虽外显“三想者”之相,其内心境界、功德,并非一般人所能了解。但如果自心有放逸染污,不可能与行菩提心相应。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9 08: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壬三、(教理成立)分二:癸一、以教成立;癸二、以理成立。
癸一、(以教成立):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为了让小乘行者对大乘法生起信心,在《妙臂请问经》中,如来亲口宣说:菩提心之利益无有限量,是极为应理、无误的。
上文宣说了愿行菩提心的广大利益,如果没有依据,虽然人人皆知作者是位大成就者,但有些人不一定承认这种说法,所以紧接上文,引用《妙臂请问经》作教证。《妙臂请问经》是世尊为了引导小乘弟子回小向大,也为了一些怖畏菩萨行而退信心的弟子而说。小乘弟子对大乘空性法义很畏惧,而一些信心不坚定的弟子听到入大乘后要于三大阿僧祗劫积聚资粮,需要修持布施身体等诸多苦行,因而生起胆怯心理,于是妙臂菩萨于释迦牟尼佛座前启请,如来便宣言:“大乘菩萨为利益无量众生,而披上发心之铠甲,发起无上菩提心,饶益无边有情,于短时间中即能积聚无可计量的资粮,以发心之方便法,即使于睡眠、放逸之时,功德也能相续增上,依此菩提心功德,得佛果也并非很难。”引用这个教证,意义很明显,佛陀亲口说了菩提心利益无有限量,此即上文所宣愿行菩提心利益之依据。
不要认为佛陀上述那番话是给别人说的,你们要认真思维:从表面上看,菩萨需在千万亿劫中修持各种善行,积累二种资粮,难度太大了,而实质上发了菩提心,千百万亿劫中要积的资粮,往往能在一刹那中圆满,而且福慧资粮任运滋生,即使放逸时也会增长,如同从成都到北京,路程遥远,要步行去,一般人会“谈虎色变”,但是坐飞机去,少时即能到达。
发起菩提心如同坐上飞机,漫长的积资过程变成旅游观光一般任运自在。不一定要天天闭关、布施头目脑髓等各种苦行,才能增长福慧资粮。没有发心的摄持,这些都不能算是殊胜修法。针对初业行人,必须重视发心,《华严经》中云:“所说种种众譬如,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这个教证,每个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定要记住。
通过学习《入行论》,你们许多人愿意发菩提心,天天念诵发心仪轨,但内心深处是否真实生起了为利有情求证菩提之誓愿,请仔细观察自相续。作为一个学佛者,应作之事业即是成佛利益众生,为达到此目的,我们从现在起无论任何行仪,都要提醒自己:我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不能退失誓愿。内心能不失此誓愿者,当继续稳固,没有发过誓愿者,利用这次机会,励力使自己发起菩提心。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9 08: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癸二、(以理成立)分二:子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子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子一、(愿心利益以理成立):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就象过去有人仅仅想到:我要疗愈一切众生的头疾。因具此饶益众生之善心,他得到的福德便无穷无尽,更何况菩萨一心想解除有情无量不安乐,而且进一步去成就其无量功德!
颂中“疗愈头疾”出于印度一公案。以前有商主名亲友女,他祖上各辈皆因入海取宝而亡,后来他也准备继承祖业去大海取宝,他母亲极力劝阻,亲友女认为母亲的话不吉利,恼怒之下踢了母亲的头。他入大海后,堕入近边地狱,受到铁轮旋击脑汁迸飞之剧苦,此时他知道这是自己伤害母亲而招感的恶报,因而生起猛厉的后悔心,他想:轮回中象我一样打骂母亲的逆子定有不少,这种痛苦,他们怎么忍受呢?愿我一人承受他们的这种痛苦,让他们永不受这种恶报。就在这一刹那,他得到解脱,转生到三十三天。
回复
举报
wanbingzhensuo
wanbingzhensuo
当前离线
积分
3562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19 08: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案中亲友女发起善心,所缘对象只是极少部分众生,时间只有一刹那,想除却的亦只是头痛之苦。以如是相对微小的善心,便得到了无量福德;更何况大乘行人发无上菩提心,所缘对象是所有众生,要除却的痛苦是三界轮回中一切生死苦难,要予以的是无上安乐之佛果,时间是尽轮回际,所得福报也就无法计算。
这是以理证成立愿菩提心利益无边,理证是一种逻辑推理方式:某人以有限的善心,得到如是大果报;大乘行人的愿菩提心,所缘无限,故可得无量果报。这一点本来有教证成立,但教证是佛智现量,凡夫人的分别念无法达到这种层次。因此用理证,以世俗名言思维方式去推理,亦能得出此结论。
回复
举报
1
2
3
4
5
/ 5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