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4492|回复: 49

认识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7 00: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认识佛教 (序一)
( 1991.12 启讲于 美国迈阿密 )
共 7 次讲演
在修学佛法之前,一定要对于佛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假如我们把佛法认错了,费了许多时间修学,到后来一样得不到结果,这就非常可惜了。

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先生在中山大学发表了一次讲演,他的题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佛教究竟是什麼?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

佛是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佛教教學的目標。所以佛法可以說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佛教教學的方針是徹底破除迷信,啟發我們真正的智慧,讓我們有能力在環境裡辨別哪是真的、哪是妄的、哪些是正、哪些是邪、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乃至於善惡利害,真正有能力辨別。幫助我們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

佛教不消極,佛教不落伍,真正能給我們真實的利益,圓滿的幫助我們解決眾生一切苦難的問題,讓我們每個人這一生當中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是佛教在我們世間的目標,往後的目標那個殊勝的利益,真正不可思議。所以認清楚佛法的教學,它真的是讓我們得到真善美慧,永恆真實幸福的教育目的。

认识佛教----名人面对面(凤凰卫视访问净空法师)(序二)
  主持人:请问法师早年是为什么出家的?

    法师:我是从哲学走进佛门的。当时,我的哲学老师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这两句话引进佛门的,从此我开始学习佛经。大概过了一个月,我认识了章嘉大师,跟他学习三年,我的佛学基础是他老人家奠定的,出家也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当时他问我的旨趣是什么,我说我唯一有兴趣的,就是为社会、为众生服务。早年我对政治很向往,他说既然真的是为人民服务,宗教教学比政治好。政治,如果一个政策错误,会害很多人;而宗教教学,有百利无一害。我想想很有道理,就选择了宗教教育。

    主持人:请说说您的生活安排,您是如何修行的。

    法师: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一切随缘,没有嗜好、没有挑剔,一切随顺大众,过随缘快乐的日子。

    主持人:你刚才提到的政治,从历史角度来看,似乎宗教与政治有某种联系,一直不能脱离政治。譬如,佛教最鼎盛的是唐代,当时佛教就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为政治所服务,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政治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法师:如果宗教、学术一切都不被政治利用,政治的作用等于零,它要用什么方法帮助人民,让人民达到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政治是一个总体,所有一切都要为它服务,它也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正确了。如果说是被人利用,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譬如一个好的领袖,他真正是为国为民,我们全身心奉献给他,就是奉献给国家,奉献给人民。

    主持人:您在佛教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乐土,不过对我们这些凡夫来说,似乎生活中总有一些负面的情绪存在,比方说:孤寂、空虚、忧伤、烦恼、妒忌,您认为这些负面的情绪,根源何在?

    法师:这是一个教育问题。《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问题就是习性,习性是后天的教育问题。人本性都是善良的,何以变成不善,就是由于习性没有得到好的教育。现在教育好象很发达,实际问题很多。教育是要懂得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是真正的教育,一生受用不尽。现在所有学校知识的传授,不是教育,所以社会才会这么乱,人生活的这么苦。

    主持人:按照您的说法,现在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太少了。请问:教育和知识有什么区别?

    法师:人与其它动物的差别,就在受教育;人受过教育,其它动物没受过教育。人如果不受教育,跟其它动物没什么差别。不但没有差别,人是动物里面最坏、最可恶的。那些毒蛇猛兽不饥饿时,一定不会伤害其它的小动物。我们在动物奇观里看到,狮子虎狼吃饱的时候,小动物在它身边走来走去,它理都不理。可是人不一样,人不吃它,还要想办法去害它。所以,人之可贵在接受圣贤教育。这一点,我们从历史上也能看出一些门道,改朝换代多少次,教育政策不改变,教育理念不改变,教育方式也不改变。

    主持人:佛教有其理论道理,不过它已经几千年了,在今天还适用吗?

    法师:这是万古常新的真理,真理是超越时间、空间的,不但在今天这个时代的中国人适用,乃至全世界都适用。所以,七十年代英国的汤恩比博士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问题,唯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他看得很清楚,全世界任何学术理论方法,都不能将这个动乱平息,唯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主持人:对于青少年来说,具有判断力是很重要的。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形形色色的邪教,比如说奥姆真理教、飞碟教等,他们也会打着真善美的旗号来欺骗世人。对于青少年来讲,应如何帮助他们判别何谓正教、何谓邪教?

    法师:还是教育问题。一定要宣扬正面的教学,谚语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他懂得了,正、邪一对比,就知道选择。今天因为没有人宣扬正法,所以那些邪法才会得逞。如果说正法的人多,他就有比较,怎么样的诱惑也不会动心。

    主持人:我知道您很强调教育的功能,尤其强调佛教不是单纯的宗教,是佛陀教育。

    法师:释迦牟尼佛具足圆满智慧,高度的爱心,想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为他们解决问题,这就是佛家常讲的救苦救难。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有很好的政治环境,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非政治、武力所能办到,所以他舍弃了王位,放弃自己可以作将军、作统帅的高强武艺。用现在话说,经济不能解决,科学技术也不能解决,能够解决问题的,唯有教育。所以,释迦牟尼佛放弃了一切,从事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工作。他超越国际、种族的界限,有教无类,只要你愿意来学,他都平等教导,而且以身作则,说到做到。所以,他是一个最好的榜样,现在要是给释迦牟尼佛定位,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从事的工作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

    主持人:您如此强调教育,不过我们的教育目前似乎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比如说我们平时一打开电视、报纸,就会看到很多触目惊心的案件,像校园枪击案,学生打死自己的同学、老师。而且目前就统计来看,青少年的犯罪率愈来愈高,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法师:现在全世界几乎每个国家地区,只着重科技教育、工商教育,疏忽了人文教育。也就是说,小朋友从小就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态度处事待人接物。于是工商科技虽然发达,但道德沦亡,造成社会非常严重的危机。去年年底,我看到洛杉矶有一份佛教刊物,其中有一篇题目为「世纪末的惊心数字」,据统计,在美国每天有问题的儿童,将近七千万人,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主持人:在新加坡,您们有什么样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法师:在新加坡,我们培训讲经的弘法人才,除此之外,我们对儿童的教育也非常重视。新加坡听经的人很多,约有一千五百人至二千人。家长带小朋友来听经,小朋友没有地方去,我们就把小朋友编成一个班,称为「耕心园」,由二十几位老师负责教导。我们教小朋友背古书,年龄从四、五岁到十几岁。

    主持人:他们背的进去吗?

    法师:背的进去,而且背得非常好。背诵在中国古代教学非常重视,佛门也非常重视,这是训练根本智。

    主持人:对您刚才所说的一点,我既相信,又存有疑惑。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都提倡真善美,但是有很多纷争是宗教冲突引起的,如果照您这样说,大家都能平等的对待、沟通,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世界上就不应该有战争,早已是世界大同了。

    法师:对!中国古人讲:「政通人和」。宗教何以会磨擦,就是因为不往来、不沟通;如果经常密切的往来、沟通,问题就解决了。在新加坡,九大宗教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互助合作。譬如,回教要办一所学校,要买校舍,钱不足够,我们其它八个宗教都来帮助他筹款,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因此,人与人不往来,就会彼此猜忌,误会就产生了。国家与国家,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一定要往来,问题就解决了。

    主持人:请您从您的角度来谈一下对台海局势的看法。大陆与台湾原本就是同族同根,同样的文化背景,现在处于如此紧张的局面,到底是为什么?

    法师:还是沟通不够,如果能互相密切的往来,这个问题也解决了。所以,政通人和,「通」太重要了。就像身体一样,如果血脉不通,就会生病;气脉畅通,身体就健康。台海的演变,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我们还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决定要承认我们是中国人,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一个中国」的原则。

    主持人:在您刚才描述的,「人人都是第一」的理想状态,但和现实状态似乎有一个很大的鸿沟,就是有限的资源,和人类永远无穷尽的欲望,我们如何才能填平这个鸿沟?

    法师:这还是教育问题,特别是佛教教育,其目的是教你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在佛家讲这是菩萨。菩萨是印度梵文,玄奘大师译为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用现在话说就是明白人,通情达理的人,这个人就是菩萨。今天的人之所以迷在物欲、权力地位之中,就是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比如说追求财富,财富能追求得到吗?追求不到。谚语讲:「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你命里有的,丢也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法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你只要修这三种因,果报自然现前。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去夺取,也夺不到,只是增加罪业而已,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怎么修了。在佛门里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他统统得到。因此,过去生中修得少,现在修还来得及。

认识佛教----Sample TextSample Text名人本色(香港亚视访问净空法师)(序三)

主持人:一九七七年的时候,您在西贡举办放生活动,请问为什么要放生?

法师:当时这个放生活动是「佛教青年协会」主办的,他们请我到香港讲经,我就跟他们一同到这里来参加活动。在佛教里,放生是一种慈悲的表现。因为我们爱护一切众生,对动物当然也爱护;连小动物都不伤害,就更不会去伤害社会,伤害一切大众。

主持人:请问当年您为什么要出家?

法师: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将佛教的道理告诉我,他说:「世界上最好的哲学是佛经哲学,学佛是人生的最高享受。」我被他这两句话打动了,所以才认真研究学习。

主持人:可是我看电影中,有很多人因为犯罪,穷凶极恶,还有些人因为失恋,所以才要出家。

法师:如是出家,发心不纯,不能解脱。一定要明白佛法的道理,佛法是教育、教学,教导我们如何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才能做到最圆满。

主持人:听您这样说,佛教似乎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而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现在香港污染很严重,到处都是尘埃,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才不会惹尘埃?

法师:你心里不要去染着,心就清净,一切都清净。

主持人:有句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怎么讲?

法师:这句话是错误的,误导众生。佛法的教学,是要舍己为人。释迦牟尼佛就是牺牲自己,为社会、为大众而教学。他是王子出身,本来可以过很舒服的日子,为什么要舍弃王位,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因为讲经说法是劝大家如何做人,如何过日子,如何工作,如何将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

主持人:一直以来,不同的宗教给人的感觉都是不相往来,但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在您的领导下,向其它宗教如天主教、回教、道教等,伸出援助之手,与其它种族及宗教和谐共处。在千禧年的初夕,新加坡九大宗教还联合主办了一个通宵祈祷迎千禧的活动,这是宗教界的盛事。您在新加坡主张宗教应该联合,您还为其它的宗教捐献,请问您是怎样的想法,想达到什么目的?

法师:佛教给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用现在话说,就是帮助,解决他的问题,解决他的苦难。基督教也是众生,天主教也是众生,印度教也是众生,我们都要帮助。我们帮他是应该的,这是佛教导我们做的,所以不分国家、民族、宗教,一律要平等帮助。今天有许多宗教、族群的冲突,发生流血战争,这是很可悲的现象。若宗教能团结,和睦相处,就可以减少很多灾难。所以,我们劝导别的宗教,也要把自己宗教的框架突破,我们要大团结,我们希求整个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所有宗教的根本都是「仁慈博爱」。回教的《古兰经》,每一段经文前面都有一句:「阿拉是仁慈的」;基督教、天主教的《圣经》说:「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所以,上帝爱的是世人,不是只爱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他是平等的,没有私心的。如果上帝有私心,只爱他的信徒,不爱别人,这个上帝就不值得我们尊敬了。

主持人:中国儒家有两位学者,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的学生荀子提出人性本恶,请问您如何看法?

法师:他们的老师,孔老夫子不这么说法。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习是习惯;本性都是一样的,因习惯不同才有差别。孟子、荀子所讲的是习惯、习性,习性有善恶,本性没有善恶。受过好的教育,就是孟子所讲的人性本善;没有受过教育,就是荀子所讲的人性本恶。

主持人:请问您如何看待现在的社会状况?

法师:社会的结构,基础是家庭,家庭的基础是夫妻,如果夫妻不和,离婚率高,社会就危险了。譬如我们的身体,家庭就像是身体的一部分,夫妻是一个细胞,如果细胞坏了,会影响整个社会。所以,中国古代的教育,最重视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男女在没有结婚之前,专门看对方的好处,看得很欢喜;结婚之后,专门看对方的坏处、缺点,麻烦就来了。如果能永远保持不看对方的缺点,只看对方的好处,这个家庭就很圆满。自己的缺点也很多,何必要怪别人?这就是观念上的问题。婚姻是道义的结合,不是普通感情的结合,感情结合很容易破裂。道义结合对家庭来讲是传宗接代,对社会而言,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所以这个使命责任多大!

主持人:您很重视家庭,而家庭是男女的婚姻,但是出家人是独身,如何能有家庭生活?

法师:我们是牺牲个人的家庭,帮助千千万万人的家庭,这个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全心全意投入到这个伟大的教育工作里,为整个社会服务,为全世界人类服务。

主持人:您出家至今已有四十几年,这时你看得很清楚,你是自我牺牲。请问在您二、三十岁时,如何看待感情问题?

法师:当时在抗战期间,我十几岁的时候,在大后方念书,我徒步走了十几个省,我看到人间种种的疾苦现象,给我的影响非常之深。我就想到,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什么,我们应当要帮助这些苦难的人。这是我没有学佛之前就有的意念。

主持人:请问您对鬼神有何看法?世界上有没有鬼神?

法师:这件事用现代科学家的话来讲,就是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现在科学讲,有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从理论上讲,是无数度的空间,而现在科学证实确实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只是现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突破,如果能突破空间,那我们的眼界就宽了。

主持人:佛家喜欢打坐练功,是否佛门非常需要打坐练功?

法师:现在社会大众对这件事情误会的很多,其实打坐不是盘腿面壁,即使看电视、看电影也都是打坐。《六祖坛经》说:「外不着相谓之禅,内不动心谓之坐」。所以,禅坐是什么意思?不着相、不动心。你看电影、电视,就是在练习不着相、不动心。我们现前的花花世界跟电影一样,人生如梦,如果你对世界上的一切活动,也不着相、不动心,你的禅定就修成功了。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说,佛子弟去研究、去修身,其实不用计较打坐的形式。

法师:对,打坐练功就在生活上,譬如我们吃饭,对菜不要挑剔,不分别、不计较,就是在修禅定。如果好吃多吃一点,不好吃就少吃一点,你就着相了。**功讲练功是假的,它不是佛法。佛法的修学,不管是哪个宗派、哪个法门,一定有其依据的经典,**功没有经典,而且佛门里面没有练气功的。

主持人:佛家弟子在寺庙里喜欢敲木鱼,这是什么意思?

法师:敲木鱼的用意是警觉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不敲的时候,念多了就想睡着。

主持人:佛教有没有说前世、来生?西方有些人用催眠术,令人回忆起一些过去的事,请问您如何解释其因果现象?

法师:「因果」是世间所有一切理论的现象,演变过程的一个总结。佛法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譬如说植物,它有种子,种子是因,种下去之后慢慢就会长成树,树就是果;树结果,树又变成因,所以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佛法不讲求一定要知道过去、未来,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断烦恼、开智慧。你智慧开了以后,这些事情就明白通达了。

主持人:佛教说:「种善因得善果」,如果你种善因,来世便会好一些;如果你前世做了什么事,现在有报应。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法师:这里面有很高深的道理,种善因当然得善果,我们天天做好事,天天帮助别人,人家看到我们都生欢喜心。

主持人结语:净空法师放得下的是自己,担得起的是世界,他有承担天下的气概,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从年轻至今都没有放弃过。Sample TextSample TextSample TextSample TextSample Text

[ Last edited by 观自在 on 2005/9/28 at 12:45 ]
 楼主| 发表于 2005/9/27 00: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佛教                    净空法师一九九0年讲于新加坡(GBKNWSG)
  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向诸位做一个简报,我们的讲题是「认识佛教」。大纲已经分发给诸位了,我们按照讲稿的项目,逐条为诸位做最简单的介绍。
  第一段是缘起。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在三千年前降生在北印度,现在的尼泊尔。依照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记载,佛是出生在我们中国年代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圆寂在周穆王五十三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一般讲佛住世八十岁,说一个整数,佛是七十九岁灭度的,说法四十九年。佛法正式传到中国,是後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五年传到中国来。佛的历史,我们通通省略掉,今天我们著重的是佛教的教义。甚麽是佛教?
  第二段,解释佛法的释义。甚麽叫佛?甚麽叫法?我们学佛了,总要把这一件事情搞清楚。
  「佛」是「佛陀耶」的略译,这一句话是印度的梵文,我们用音译,而且把尾音省略掉,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用一个主要的音「佛」。在中国古时候,没有这个字,而是佛教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人新造的这个字。在没有人字边的这个「弗」,「弗」当做否定的意思,这是我们中国古时候就有。那麽「佛」与这个音相同,但是他是人,所以就借用这个字的音,加一个「人」,造一个新的字,这个「佛」字就变成佛教的专门名词了,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是智、是觉。那麽既然是智觉的意思,实在讲也可以翻译,何必用这个原来的音呢?诸位要晓得,佛陀这一个字的含意,虽然是智、是觉,但是跟我们中国这两个字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这是不得已,非要用音译不可。翻译之後,再加以解释。
  它这个智,不是普通的智慧。在一般解释里面,它包括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甚麽叫一切智呢?如果拿现代哲学里面的术语,就很容易解释。一切智,就是知道宇宙万有的本体,哲学家所讲的本体论,你对它彻底明了,没有错误,这个智慧叫「一切智」。所以一切智是空,万法皆空,一切万法的体性是真空,这是第一种智慧。
  第二种智慧是道种智,这是知道一切万法的现象森罗万象。所以这个种是种种,宇宙之间森罗万象,种种法太多太多了,不甚枚举。这些法怎麽来的?根据甚麽道理来的?人是怎麽来的?山河大地是怎麽来的?我们这个太阳系怎麽来的?星星是怎麽形成的?这是很高的智慧。如果对於宇宙一切万物怎样形成的,这些都懂得了,都知道了,也没有错误,这个智慧叫道种智。比前面那个智慧,的确是要高,要复杂了。
  第三种智慧,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叫一切种智。因为有一些人知道「一切智」的,不知道「道种智」。有知道「道种智」的,也知道「一切智」,仍不能圆满。换句话说,一切智跟道种智圆圆满满的,那就是对於整个宇宙人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叫一切种智。
  所以「一切智」,罗汉就证得了,「道种智」菩萨证得,「一切种智」佛才证得。这三种智可以说是罗汉、菩萨、佛陀。所以必需要加以解释,跟我们普通观念当中的智慧不相同。智是体,有体,当然就会起作用。作用是甚麽呢?作用是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大觉。
  在我们儒家里面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我们可以把儒家这一段话,解释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止於至善」就是「觉行圆满」,这三个名词,不能详细跟大家解释,要解释我们的时间决定不够用。这是用儒家跟佛法配合,确实是非常之接近,这是「用」。
  这是智的体与用,这叫做「能觉」。有「能」当然有「所」,所觉的是甚麽呢?就是「法」。「法」是佛教里面的一个代名词,甚麽代名词呢?就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的总代名词。我们这里解释心、境、事、理,括弧里头宇宙万有之总代名词,就用这一个「法」来代表,所以这个就是「所觉」。
  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学术,不是哲学,那佛法究竟是甚麽呢?佛法就是佛法。为甚麽呢?因为哲学有能觉,有所觉,这是哲学。佛法也有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非常非常难懂的。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讲到高级的时候,万法一如,性相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都是讲能所不二,这是我们现在哲学里面所没有的。所以它不是哲学,它可以包括哲学,它在哲学之上。哲学不能包括佛法,佛法可以包括哲学。这两个字简单的解释,也就是我们对於一切万事万法,有智慧,能够正确的认识,能够彻底的、究竟的、圆满的明了,这叫做佛法。所以常说佛法无边,当然是无边。因为一切万法没有边际,我们的智慧没有边际,对於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个叫做佛法。
  第三,甚麽叫做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中国人自古喜欢简略,佛陀教育就称做佛教,把陀、育省略掉。佛陀是大智大觉,前面说过了,所以佛陀教育就是智觉宇宙人生的教育,这是佛教的真正面目。
  今天的佛教,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所看到的,有四种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世间。第一种形态,就是传统的佛陀教育。传统的佛陀教育这个不多,在我们世间不多见,可以说很少见,大家都忘掉了,疏忽了,不知道佛教是教育。
  第二种是学术,就是佛学变成了哲学了,这也有相当多。一般学者,他们学佛,都是用这一种态度,都是把佛教当做哲学来研究。我最初学佛入佛门,也没有超越这个范围,也是把佛教当做哲学来研究。
  第三种,可以说是最普遍、最广大的,就是佛教已经变成宗教了。它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已经变成宗教了。这个实在很不幸,不过变成宗教也还好,为甚麽呢?不太害人。诸位要知道,凡是宗教通通是迷信,佛教里面没有迷信。宗教都是迷信的,宗教都是感情的,所以宗教讲求热诚。佛法里不讲这个,佛法讲理智,佛法讲智慧,不讲感情。佛法不迷,决定不是迷信,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教本来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那麽我们想要学佛,你是学佛陀的教育呢?你还是学佛教的宗教呢?这是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的。
  第四种,最不幸的了,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佛教变成邪教了,变成外道了。很多不如法的,用佛教的名义,欺骗一切众生,我想诸位同学也时有所闻。我们在报章杂?上常常看到,在佛门中为非作歹,这变成邪教。这是我们今天在社会上,看到四种不同的形态,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第四段,我们要讲佛法所求。佛法既然是佛陀智慧的教育,那它是求甚麽呢?教育的目标在那里呢?此地要告诉诸位同学,教学的目的,经上有一句话,我们常常会看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也是梵文音译,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诸位在这个表里一看就晓得,翻成中国字,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先从下面讲起,先讲正觉。
  觉就是觉而不迷。佛法承认世间有一些人,他觉悟。像我们世间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他的确有觉悟,他有相当程度的觉悟,但是佛法不肯把这个正字标?给他。这个正字招牌是佛门独有的,这个招牌不能给他。他虽然觉,不是正觉。那麽甚麽才是正觉呢?正觉在佛法有一个标准,必需见思烦恼断尽了才叫做正觉。换句话说,虽然你有觉,可是你还有人、我、是、非,还有贪、嗔、痴、慢,你这个觉,不算正觉。正觉的人,我执一定破除了,贪、嗔、痴、慢、见思烦恼断尽了。所以正觉是谁呢?是阿罗汉。
  在佛法修学,如果你要得到这一个成就了,你真正成就正觉了,那你就有一个好像学位的名称。我们现在世间读书,你读到某一个程度,得到一个学位。学士学位,大学毕业了。研究所毕业了,可以得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佛法也有学位。所以罗汉、菩萨、佛,都是佛教教育里面学位的名称。你要是证得正觉了,换句话说,你就得到阿罗汉的学位了。如果你得到正等正觉,那你就得到菩萨的学位了。
  「等」是「等於佛」。等於佛,当然还没有成佛。甚麽时候才等於佛呢?必需明心见性,才能够等於佛。没有到明心见性,你怎麽样也不可能等於佛的。因为佛跟凡夫,乃至於跟阿罗汉,用心都不一样。阿罗汉以下都用八识,我们凡夫都用八识,佛不用八识,佛是转八识成四智,明心见性。佛用的是真如本性,就是用真心。阿罗汉以下是用妄心。所以你要是能用真心,不再用妄心了,那你就等於佛了。佛用真心,你也用真心,当然你跟佛就差不多了,所以叫正等正觉。到正等正觉,你得的学位就是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
  那麽修学到了极处,没有比这个再高,就是菩萨毕业了,没有比这个再高,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这个更上的,这就是佛陀。所以诸位要晓得,佛门里面讲的佛陀、菩萨、罗汉,就是佛教教育里面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的成就,给他这个名称,是这个意思。
  下面我们简单做一个总结,就是「觉了」,就是决定不迷,了是明了。就是明了宇宙人生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通明白了,通通觉悟了。所以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
  佛告诉我们这种究竟圆满的智慧,是我们的本能,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如果从外面得来的,换句话说,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成就。佛说这个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来有的,换句话说,我们人人都可以做佛,人人应当做佛。这是佛法、佛教教育里,常常提示的。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应该有的。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是甚麽呢?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的本觉,我们本来有的。「不觉本无」,不觉我们现在迷了,迷甚麽呢?把我们的本觉迷了,把我们自己无上正等正觉迷了,迷失了。诸位要晓得,这是迷失,不是真正的失掉。几时你觉悟,你这个智慧马上就恢复。你的智慧恢复之後,跟十方诸佛无二无别。所以佛在华严,在圆觉上,就是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怫教是绝对的平等。佛教我们每一个人,顶天立地。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也就是成就我们对於宇宙之间,一切万事万物通通明了,佛法求的是这个。所以他跟宗教不一样,宗教里面一定要有个宇宙主宰的神明,佛教里面没有。
  我们供佛,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供养他是纪念老师的意思,没有把他当神明看待。我们供养菩萨,菩萨是我们早期的学长,他也是佛的学生,他是前面的学生,我们是後面的学生。我们跟观音、势至菩萨是同学的关系,他学的在我先,我学的在他後,他是我的老学长,是这个关系。当然老学长学问智慧比我高得多,他有能力教我,我们也可以把他当做老师来看待。但是他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我们实际上是同学,同一个老师教的。一切菩萨跟我们是同学,佛是我们的老师。
  所以我们称「佛」,称为「本师」,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只有在教育里面才有师生关系。所以大家明白,不要迷惑了。 ??
  第五段讲它的教学方针,这一定要知道的。佛教教学方针,在彻底破除迷信。佛教里觉而不迷,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令能明辨,就是明了。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能够明了与辨别宇宙人生一切万法,那是真的、假的?你能够辨别,那是正、邪?甚麽是「是」、「非」?甚麽是「善」、「恶」?甚麽是「利」、「害」?你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学佛,决定没有颠倒。所以佛教非常非常之伟大,非常之难得可贵。
  建理智,不是感情;大觉,不是迷惑;奋发,不是懈怠;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人生宇宙观。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惠以真实之利,看了好多遍。佛陀教育给我们是真实的利益,圆满大乘,解决众生一切的苦难。连生死问题都能解决,其馀的都是小问题了。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超越六道轮回,怎样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不生不灭,这是大问题。所以世间的小问题,鸡毛蒜皮,那不足以道的。大问题都能解决,何况小问题呢?我们要真正懂得,真正肯修学,学了这一身本事,没有一样问题不能解决,获得真、善、美、慧,永恒幸福的教育目标。所以大家要真正晓得,佛教教学目的目标,没有一个不响往来修学的。所以佛教超越宗教,因为它是教育。
  我过去在天主教的学院教过一个学期,他们的研究院学生都是神父、修女,我在基督教的神学院跟他们上过课,我都劝他们皈依三宝,好好的学佛。为甚麽呢?学佛绝对不违背他的宗教。譬如你信了基督教,你是上帝的儿女。你今天皈依三宝,到佛门里面来学佛,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和你是上帝的儿女,没有冲突嘛!你在家里有父母,你在学校有老师,不能说我到学校念书了,我就背叛父母了,没有这个道理,到这里来是求学。如果你不肯到佛教里面来求学,上帝虽然说这个儿女很好不错,但是很可惜没有受过教育。如果到佛门里来接受佛陀教育,上帝很光彩。我这个小孩好,是最有智慧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上帝脸上也光彩。任何宗教徒都可以接受佛教的教育。所以如果把佛教也变成宗教,那麽它就冲突了。好像我学了佛教,就背叛了我的教了。如果大家知道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换句话,这个问题就解开了。
  所以佛教跟任何宗教不冲突,跟任何国家、社会通通没有冲突。它所求的是真、善、美、慧、永恒幸福的目标。那我问你,你学宗教要不要求这个?你要求这 个你没有智慧不行,你辨不到!所以一定要把佛教认识清楚,佛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情?所以现在有很多排斥佛教的,为甚麽排斥呢?对佛教无知,不了解。看到外面拜拜,这种是宗教的迷信的佛教,所以说佛教是迷信。人家说我们是迷信,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为甚麽呢?你到外面寺庙一看,真的是迷信。你们这些学了佛了,皈依了,甚至受了戒了,问你们迷不迷?迷啊!佛教是甚麽?不知道。修的是甚麽?也不晓得。学的是甚麽?也不晓得。你怎麽不迷呢?所以人家说我们迷信,我们没法子回答人家,是迷信嘛!总得要搞清楚。不搞清楚,我们没辨法接受。
  那麽教学的目标,我们明白了,才晓得佛教是这样的圆满,这样的美好。那麽教学的纲领是甚麽呢?这个很重要。抓到纲领,修学就容易了。大乘佛法以三皈、四弘、六度为教学最高指导纲领。这就是我们常讲佛教修行。修的是甚麽?修行後面有个简单的表-修正行为。这两个字的意义要搞清楚。??
  甚麽叫修行?修行是修正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非常的广大。佛法用三条,身、口、意,通通包括了。身体的一切造作,身的行为。口里面的言语,是口的行为。心里面的念头,思想、见解、念头是你心里的行为。行为有了错误,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人家一听到修行,以为一定是吃长素,是每天敲木鱼念经,这个叫修行?这误会了,都搞错了。真正修行在那里呢?起心动念。我念头起来了,晓得我念头错了,马上把它改正过来。这个念头,我是利己损人?我这念头起来是贪、嗔、痴、慢?这错了,马上改过来,这叫修行。修行在那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我们开口说话,想想这话该不该说?不该说, 说错了,我们要把它修正过来。我们身体的一些动作,如法不如法?不如法,我们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做修行。
  每天拜佛、念佛那是样子、形式。形式对真正修行人来讲那不重要。不重要为甚麽要有形式呢?形式跟唱戏表演一样,作秀的。做给那些人看的?做给那些还没有学佛的人看的。那些学佛的人那麽虔诚,到底佛教是甚麽?你们这样的拜,磕头,你就可以把这个道理讲给他听了,他就恍然明白了。用这种方式引诱他好奇,引诱他来问,他来问,你才能教他。他不来问你,你教他没有用处。?
  佛教既然是教育,教育师道非常之尊严。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佛教不招生。不招生这个人怎麽来呢?就是一个传一个,让他来。我们表演,做这个样子,引诱他。他来了,来了之後再把真正的佛法教给他。所以要知道我们唱赞庄严,都像唱戏一样,唱给看戏的那些人看的,你要懂得这个意义。即然我们扮演那个唱戏的人,也要认真,要唱得很像样子,不能随便,要像那个角色才行。所以大家要明了,所以佛教教育用义非常的深,非常的完美。
  在几千年前,这个教学已经做到了高度的艺术化。所以我们真的明了,那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用这个方法来招生,引诱人来发问,来向佛法来请教。所以真正自己修行是重实质,不重形式。利益一切众生是重形式,那形式就很重要了。既然晓得修行的定义了,修行要有标准。否则我修正行为,我这个行为是邪、正?善、恶?要是没有标准,那用甚麽来修?怎麽知道我的行为是恶是善呢?怎麽晓得我的行为是正是邪呢?这就要把修行的纲领教给你,用这个标准来一衡量,就晓得我们的行为是正还是邪?是善还是恶?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善,就是正。违背这个标准的就是恶,就是邪。
  第一个标准,绝对的标准,就是三皈依。这三皈依跟诸位讲过,我们在录音室也录了录音带。这个题讲了五十分钟,讲得很详细,希望大家一定要多听,要记住。为甚麽呢?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标准不清楚,你怎麽个修法?没法子修。
  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三皈就是佛、法、僧三宝,这个三宝讲的自性三宝。自性三宝,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而不是皈依外面的三宝。外面三宝,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诸位一定要晓得,佛的意思是觉而不迷。前面讲,佛是觉的意思,觉就不迷。皈依佛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觉而不迷,这叫皈依佛。所以皈依佛,甚麽佛呢?我自性的觉悟,印度梵文叫做佛。实在讲是皈依自性觉,我们中国话就是这个意思。那麽梵文叫皈依佛。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换句话说,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甚麽叫「染污」呢?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一接触,合自己的意思就起了欢喜心了,你的心被欢喜染污了;不合自己意思,心里起了嗔恚心了,你被嗔恚染污了。心地本来是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中国人讲七情五欲,那就是染污。所以你要常常保持心地清净,不要被感情,不要被烦恼染污。所以染污就是感情和烦恼,你不要被这个东西染污了,保持你心地清净,这叫皈依僧。
  皈依僧不是皈依一个出家人。你靠出家人,靠不住,你就大错特错了。你们皈依常说,我皈依某个法师。那个法师还有无常,那一天还是要死的。死了之後,你怎麽辨呢?死了之後,我皈依没有地方,再去找一个皈依的。哪有这个道理的?这个搞错了。
  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外面的。外面的三宝与我们修行当然有关系,但是关系不深、不亲,是一层疏远的关系。甚麽叫疏远的关系呢?因为它能够提醒我,我们无量劫以来,就是迷惑、邪染,无量劫以来就是搞这个。所以才搞六道轮回,天天造六道轮回之业。现在我们既然学佛了,学了佛,就要依佛的教训来做,把我们身心行为要修正过来,像佛一样。觉、正、净做到了极处,就成佛了。
  觉、正、净三个字圆满了,就成佛了。还没有圆满,现在还在做,做得不圆满叫做菩萨。菩萨还是学生,圆满就毕业了,毕业就成佛。佛是甚麽?佛是觉、正、净这三条圆满了。菩萨还没有圆满,圆满叫成佛,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
  刚才讲了,住持三宝,跟我们是疏的关系,不是亲的关系。亲的关系是自性觉、正、净,这是我们真的皈依处。疏的关系,它提醒我们家里供佛像,供菩萨像,家里供养经典,你家里三宝俱足了。菩萨是僧宝,诸位要晓得菩萨就是僧宝。你见到佛像,一看到佛像,我们就想到自性觉,就想到觉而不迷,所以佛像对我们的功德就很大。没有佛像就忘掉了。常常看到佛像,常常提醒自己觉而不迷。常常看到一本经书,不管你念不念,看到经书就想到我要正知正见,我不能有邪知邪见,要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菩萨、阿罗汉,通通是僧。菩萨僧、罗汉僧、凡夫僧,都是僧。看到僧众,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所以住持三宝,它有提醒我们自己的作用。如果我们见不到住持三宝的形像,这三皈依会忘掉,所以住持三宝就有很大的功德。它的功德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觉、正、净,提醒我们不迷、不邪、不染,所以它有这麽大的好处。??
  底下说显、密诸宗。佛教里面有显教,有密教。密教就是密宗。显教、密教里又分许许多多的宗派,每一个宗派里又分许多法门。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佛教的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有方法、有门道。宗派再多,方法再多,门径再多,你问他修甚麽?修觉、正、净。如果不是修觉、正、净的,那就不是佛教了。佛教决定修觉、正、净,不管是那一宗,不管是那一派。显教、密教都好,不管那个法门,通通修的是觉、正、净。不过每一个宗派,每一个法门用的方法不一样。
  譬如我们净土宗用的方法是一向专念,就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用这一个方法达成觉、正、净。禅宗用参究的方法,用参话头的方法,用观心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律宗用持戒的方法。像天台用止观的方法。所以说各种方法不一样,但是你要晓得通通修的是觉正净。这就是所谓「法门平等,无二无别,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所以通通是修行的方便。整个佛法,从初发心到成佛道,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那一个法门觉、正、净是绝对的修行的标准。其次讲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第一个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第四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里面讲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观无量寿经上讲的深心、大悲心、回向发愿心。那麽在孔老夫子儒家里面所讲的直心,就是诚意。深心跟大悲心,儒家的讲法是正心。他们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所讲的跟佛法也是不谋而和,可以互相印证。儒家讲的少,佛法讲的多。拿佛经来解释儒家的经典,非常非常的圆满。儒佛确实是圆融无碍。那麽直心呢?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佛道无上誓愿成」。深心呢?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大悲心、回向发愿心,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但是这个四弘誓愿,我想你们每位都曾经发过。发是发了,口皮上发了,心里没有发。为甚麽呢?「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众生,我最讨厌他了,我才不度他。你要度你看得顺眼的、喜欢的众生。看不顺眼的、不喜欢的众生,你就不度他。这个下面没有注明-「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喜欢的我就不度他」,没有这个注解。所以你要生平等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平等度脱,不能有分别。只在甚麽地方分别呢?根机成熟没成熟。换句话说,他愿不愿意接受。如果他愿意接受佛法,他是我的冤家对头,我也要帮助他。他不愿意接受,他是我的父母亲属,我对他也是无可奈何,没有辨法,他不肯接受。所以只看根性熟不熟,没有恩怨。所谓怨亲平等,所以学佛的人要在这地方下功夫。四弘誓愿下面讲十大愿王。给诸位说,通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圆满成就。这一次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很详细了。
  第三段讲六度。六度是菩萨日常生活上的守则,就是我们日常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甚麽样的原则来修学?佛告诉我们,第一个要布施。布施是甚麽呢?布施是放下,放下万缘。放下不是叫你甚麽事都不要做了,那个问题严重了。不是这个意思。是叫你心里面放下,把你的烦恼放下,把你的忧虑放下,把你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放下,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个非常重要。妄想执著,把这些放下。所以现在大家误会了,认为布施赶紧身上带点钱去奉献,以为这个就是布施了。这个布施没有用处,这个不是菩萨布施。实在对你讲,只是种一点痴福而已,不管用。对你行为修正上并没有帮助。
  譬如有些人到佛门里面来捐钱,他为甚麽来捐钱?听说佛门舍一得万报,这一本万利,这生意太好了。到佛门里来布施,他是贪心来的。佛教他把贪心舍掉,他是贪心来的。我为甚麽要捐钱?我今天捐一块钱,明天佛就保佑我得一万块,一本万利。到了第二天没有一万块,啊呀!这佛不灵,又要骂骂佛,佛不灵了。是你自己把意思搞错掉了。你没搞清楚,佛不是这样教你。教你布施,头一条把你的妄想执著布施掉,把它舍掉,布施是舍,从这地方舍起。这里面经义非常之多。时间短,都不能够讲,以後在讲经里面都会讲到。
  第二是持戒。持戒呢就是守法,是佛的教诫。佛对於学生的教诫,我们要遵守。最低的限度,我们要守的五戒十善,这一定要遵守。五戒十善是基本的戒条,必定要遵守。国家的宪法、法令规章、社会的风俗、社会的道德,这通通是在戒律内容之内,我们都要遵守。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入境要随俗,一定要遵守这一个地区他们的法律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叫做持戒。所以持戒,不要搞得很狭义了。甚麽佛教里头,甚麽五戒、菩萨戒、比丘戒,那你就搞得太小太小了。你圈子愈画愈小,这有甚麽用处呢?没有用处。当然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接受,不会被这个社会所容纳。这不是佛的本意,大家一定要知道。
  第三忍辱。忍辱就是要忍耐,无论做甚麽事情要有耐心。天下事再简单的,也没有说是一天两天就成就的。何况佛法这麽深的一门学问,它的目标是整个宇宙人生彻底的觉悟明白,哪里说是几天、几年就能成功的,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有坚固的耐心,要有毅力,要有恒心,我们才能够修得成功。世出世间法,事业要想有成就,都得要有耐心。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这个「忍」非常的重要。
  第四个科目是精进。精进就是日新又新,我们天天要求进步。不进步,你就会退步。天天要求进步,天天要努力。佛法的修学,从正觉到正等正觉,到无上正等正觉,要往上进步才行。不进步,不能成就。菩萨的等级一共有五十一个等级,好像念书一样,五十一个年级。一年级升到二年级,升到三年级,这叫做进步,精进。
  第五是禅定。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很清楚。实在讲,六祖所说的是根据金刚经上所讲的,六祖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所以他许多原理、原则,都离不开金刚经。金刚经上有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就是六祖所说的禅定。根据金刚经∶「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就叫做「禅」,内不动心就叫做「定」。这个禅定跟般若-般若就是智慧,禅定跟般若是联在一起的。因为你有定,就有智慧。有智慧就一定有定,这个要双修。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心里头有定有慧,你的生活一定非常愉快、快乐。你没有定,心就乱了。没有慧,心就迷了。你心乱迷惑颠倒,你的日子怎麽会快乐呢?那不可能的事。 定慧也不能细讲,我举一个例子。
  我这一次到新加坡来一个月,很少出门。偶尔同修带我到外面去看看、玩玩,也看看百货公司,看看新的产品琳琅满目,我们去参观去看,也去欣赏欣赏。同修问我,法师你要甚麽?我一样都不要。一样都不要,心是定的。这个心是定的,我看得很清楚,我没有一样执著。我不执著,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最近出了一些新产品,我样样都知道。样样都知道是般若,是智慧。我不是不晓得,我样样都晓得。样样都晓得,我心里如如不动,我甚麽都不要,所以不能说我心里是不动,可是外头都不晓得,不晓得不行,不晓得是迷惑呀!所以样样都知道,样样都不动心,所以定跟慧是联起来的。所以六波罗密,六度,就是一个佛弟子、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我们从早到晚处人接物就用这个标准,修正自己的觉、正、净。我们身、语、意与这六个守则,这六条都能够相应,这个就是正,就是觉,就是净。如果与这六条相违背,那我们就是迷,就是邪,就是污染。所以这六条,就是实际要运用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的。菩萨修行,修甚麽?就修这个。下面呢?十大愿王。
  十大愿王是最高级的标准。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是以真诚恭敬对人对事对物。因为此地讲的诸佛,并不是指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不是指这个。此地指的诸佛是一切众生。因为这是华严经,华严佛跟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礼敬诸佛是对一切众生。我们对一切众生,心地里面的恭敬,就跟恭敬诸佛没有两样。我对佛甚麽样的心,我对任何一个人都是这个心,我对事也是这个心,我对一切万物也是这个心,这才叫礼敬诸佛。所以礼敬诸佛不容易修。你要用一个分别心,对待一切众生,这一条就没有了。所以这十大愿王是高级菩萨的修法,不像前面六度。六度我们人人很容易修得到,这个十条我们很不容易修得到。这个十条一定要心清净了,平等了,你才能够修得到。你的心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换句话说这个十条你一样也没有。你每天只是念念而已,决定做不到。所以它的境界,普贤菩萨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律平等,是这样广大无边际的境界,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的。所以华严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要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修普贤行。那麽我们从华严里面明白,普贤行在甚麽地方圆满呢?在西方极乐世界圆满。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十愿圆满了。所以我们这一次选的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经的归结。华严经最後归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也可以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菁华。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第二称赞如来。如来不是指的佛,如来是性德。你看金刚经上,我们在读金刚经的时候,金刚经有时候讲佛,有时候讲如来。佛跟如来如果是一个意思,何必讲两个名词?这在文章上讲就犯了错误。他讲佛跟讲如来不是一个意思。他讲如来是讲我们自性。他讲佛呢?是讲相,那是讲释迦牟尼佛、或者是讲十方诸佛,是讲相。讲如来是讲自性,这个不一样,这个不相同的。所以称赞如来就是称赞性德,本性里面本来俱足的智慧德能,这是我们应当要称赞的。
  第三广修供养。上能够供养诸佛,下能够供养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是本来成佛,所以通通要供养。这种供养有物质的供养,有精神的供养,有智慧的供养,有才艺的供养,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譬如说你的声音很美,唱赞、读经、念佛非常好听,你录一个录音带赠送别人,这是供养。像我们这次从台湾带来念经的带子,你们这边马上复制了一千套,昨天晚上通通没有了。现在还有人要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可以再做,请录音公司再做。念的人就是供养,广修供养。他跟你们都不认识,但是都供养你们了。你们跟录音带读熟了以後,这个带子再转送给别人,辗转供养,功德无量无边。这是我举的一个例子。譬如我们印经书,一本经书成本很低,大概只合新加坡币一块多一点点。我们这经书印出来之後,普遍赠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有缘的人我们都送,这就是广修供养,所以这个供养范围非常非常之大。
  第四忏悔业障。每一个人都有业障,如果没有业障,那就成佛了,成菩萨了。你现在还是凡夫,一定要知道自己业障很重。怎样消除业障呢?给诸位说,你求佛、求菩萨保佑,那是靠不住的。如果佛菩萨能够帮助我们,保佑我们消除业障,还要等到我们求他,他才能消除我们业障,这个菩萨已经不慈悲了。对不对?大慈大悲,不要我们求他,他就把我们业障消除。这才是真正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我们磕头做揖求他,求得那个样子,他才来帮忙,那个慈悲意义已经失掉了。所以诸位要晓得业障是要自己消除,不是菩萨有甚麽神力帮你消除。譬如你拜忏,拜到至诚恭敬的时候,恳求菩萨来保保佑你,是甚麽把你业障消除?是你至诚恭敬消了业障,不是菩萨帮忙你消除业障。是因为你面对著菩萨,很恭敬至诚,是真诚心发露,真正後悔,这个使业障消除了。所以说穿了,还是你自己消除自己业障。佛菩萨不过给你做一个增上缘,不是他消除的,是自己消除,就是真诚恭敬。为甚麽呢?真诚恭敬是我们的性德,这就是觉、是正、是净,觉正净可以消除迷、邪、染。迷、邪、染就是业障。所以跟诸位说,佛教一丝毫迷信都没有。你们看看地藏经,念地藏经的人很多。地藏经光目女、婆罗门女超度他的母亲,将他母亲从地狱里面超度到忉利天。谁的力量?是不是佛的力量?不是的。佛叫他,你回去念佛号,他自己至诚恭敬念这句佛号。你看这两个人,一个念到一心不乱,一个念到功夫成片,这是成就。念到功夫成片,换句话说,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到一心不乱,等於证阿罗汉果。所以他为甚麽会有这样的成就呢?因为他母亲堕落了,他为了要救度他母亲,他自己就拼命修,修成罗汉、修成菩萨。那个地狱的鬼王一看,你的儿女现在成了菩萨,你不应该在这个地方,我把你送到天上去享福去吧!就是这麽个意思。就好比说,你这个家庭,你的儿女今天做了总统。你走到哪里,啊呀!这是某某总统的爸爸、妈妈,特别看待你,就是这麽个意思。所以诸位要明了超度不是佛的力量去超度,是你自己修行力夫成就了。所以佛门常讲∶「一子成佛,九祖升天」。家里沾光出了这麽一个菩萨,出了这样一个大圣人,龙天鬼神都恭敬,对他父、母、祖先都恭敬,都特别看待,特别照顾。虽然你有罪恶的时候,现在不处罚。现在你家里,你子孙太好了,你罪过以後慢慢再说吧,先出来,好像大赦一样,先把他赦免出来。所以你念这些经,你仔细看,经不骗人。如果佛菩萨有神力,何必叫你修行,你不必修了,你一求他超度,他点点头,好!我超度你,你可以了,何必还要你那麽苦修呢?所以佛门里头的确一丝毫的迷信都没有,绝对不是宗教。宗教里头有迷信,所以宗教是靠 ,佛法是靠自己。佛教给我们怎麽做法,教给我们怎麽修法,所以这是佛法跟宗教不一样的地方。诸位要想消灾免难,一定要自己认真的修学,这个才能够消除得了。求甚麽佛菩萨保佑?常言说得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怎麽能够保佑你呢?但是佛菩萨形像供在那里,常常提醒我们自己,使我们的敬,诚敬有一个目标。就因为这个像,把我们的诚敬心引发起来,所以他有这个功德。所以供养佛菩萨形像功德很大,大在这个地方。你说不出来供养佛菩萨形像功德很大,大在哪里?怎麽个大法?说不出来,这不行。说不出来,这迷信了嘛!你要能够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供养佛菩萨的意义,供养佛菩萨的好处,要说得出来,就不迷信。
  第五条随喜功德。这一条破除我们无始劫以来嫉妒、障碍。人都有嫉妒心,只是嫉妒心大小而已。你看连两三岁的小孩,你给这个小朋友糖吃,那个没有,他就起嫉妒心了。所以嫉妒心是与生具来的烦恼。这个不好,对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修行的过程当中是很大的障碍。所以这个障碍要把它除掉。用甚麽方法除掉?用随喜功德。就是见到别人有好处,我们不但不嫉妒,我们欢喜。不但欢喜,我们帮助他,我们尽心尽力,就是成人之美。别人有好事,我们帮助成就,叫随喜功德。他的好处就是我们的好处,他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功德,的确是平等。所以是断嫉妒障碍的烦恼。所以这一条特别提出来。
  第六请转法轮。请转法轮,实在讲佛法要弘扬,佛法要人讲。经上常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华严经上的两句话。佛法要是没人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他也不懂。为甚麽呢?它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是从意识心里流出来的,就是说分别执著的心里面流出来的。佛法是从清净心流出来的。佛法需要甚麽样的人讲呢?有修有证的人。现在证果的人,找不到。真正有修行的人也还可以,请他来为我们讲。所以你要主动去礼请。你不请,他不来,他不会到这里来。我懂得佛法,我来给你们讲一部经,没有这个道理。不会自己介绍自己的,不会的。要大家主动的去启请,去礼请,礼请他来讲经说法,这一个地方人大家得利,大家得利。所以这是请转法轮。简单的说,请法师、请大德的居士,请他们来讲经。甚至於年轻的居士,也可以请他来讲经,大家也要来听。不要看他,他年纪那麽轻又没出家,他能讲甚麽?如果你要是轻慢这个讲经的人,以後你生生世世都听不到佛法,这个事情麻烦大了。这个果报嘛!你慢法,慢法的果报将来累劫不能够闻到佛法。年轻的法师来讲经,讲得不好,不好我们来捧场,也很热闹,为甚麽呢?让他好好的学。讲经那有一天、二天讲好的。哪一个法师,你去问问他,最初讲经,都把人讲跑掉了,讲得不好嘛!所以讲经很难,讲得不好,人都跑掉了,他那个信心没有了。算了,我不学这个,这个我学不会,我跟这个没缘份,就退了心了。多少年轻人发心出来讲经,两三年之後退了心,去学赶经忏去了。所以你要晓得,你们自己要肯捧场,虽然讲得不好也要来听,给他鼓励,使他有信心,使他不断的在学,他慢慢就会信心建立了,才能讲好,这是我们栽培法师。对於年轻的法师讲经,你们肯捧场是栽培法师,培养法师。老法师讲经当然你们能够得到利益,你们培养年轻的法师。如果你们不肯培养年轻的法师,以後佛法就断掉了。现在这个年代,讲经的人这麽少,原因在那里?大家不肯培养法师。除非像一种人,毅力很强,你们大家人都走光了,还有桌椅板凳,我一样讲,我不在乎,我这样练成功。但是别人,人一跑掉,他受不了。受不了,他就不学了。我呢?你们跑光了。跑光了不要紧,一个人,我也讲,也讲得很起劲,一样的。不容易,相当不容易啊!在一个讲台上讲经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我自己的经验是十年。十年当中没有人捧场,而退心的人,就太多太多了。这就是大家不肯捧场,不肯栽培。我希望大家能够栽培年轻人,对一位老和尚,你不来,跑掉无所谓,为甚麽?他已经成功了,他有没有听众无所谓。年轻的需要听众,没有听众,他马上会退心。所以大家从今以後,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培养年轻人,捧年轻人的场,要摆在第一,第一要紧。能够有时间尽量要来听。听的不好,不好可以跟他讲,法师你哪个地方讲的我听不清楚?那里讲的我觉得不满意,这个可以说的。说了他会改,让他慢慢改,他才会有进步。你们听了不批评,他永远没有进步。所以听了要能够帮助他,协助他。你听不懂的地方,听不明白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都可以问他,他会改进,他会努力的修学。这个样子,年轻法师讲经就有前途了。你看,又没有人捧场,又没有人请,学这个干甚麽?学这个死路一条,所以没有人学讲经。佛法将来断绝了,断在谁的手上?都断在你们居士手上,不肯捧场嘛!都断在你们手上,所以这两条相当重要。
  请佛住世。是请法师能长住在我们这个地区。惟有长住,我们才能够真正得利益。偶尔来讲一次经,俗话说∶「一日曝之,十日寒之」。这一年十二个月,我们讲了一个月,再要停十一个月。这十一个月,恐怕这一个月所听的都忘了乾乾净净了。因此要真正保持佛法熏修的利益,这讲经说法不能够间断,不能中断。不能中断,才是能够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我们最好希望他能常住在这个地方,长时期在这个地方教导,我们这个地方人就有福了,就会有真正的成就。这是大家自己要明了,要觉悟,要发心。
  末後这三愿,都是属於回向。第一个常随佛学。我们学佛,佛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佛是我们最好的模范。但是你又会问,现在佛不在世,怎麽辨呢?我跟大家介绍的阿弥陀佛。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你家里有无量寿经,天天读无量寿经,就是学阿弥陀佛。你把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通通做到,那你就成了阿弥陀佛了,你就是阿弥陀佛。你照这部经去做,做得不圆满,那你是菩萨,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你要是完全做到了,你就成了阿弥陀佛了。所以这一本无量寿经就重要了,非常非常的重要。
  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对於一切众生要顺,一定要顺。他学佛,我们顺从他。他不学佛,我们也顺他。为甚麽呢?我们才能够和睦相处。他现在不能够接受佛法,我们晓得他的机缘还没有成熟。如果我们跟他站在敌对,那麽这个缘,成熟就愈来愈慢。我们能够顺他,一切顺从他,这个缘成熟会快。他说这学佛的人不错,我对他不好,他对我还不错,慢慢的他就会被感化了。学佛还是好,他会自己感觉到,会接纳佛教的教育,会接纳佛陀的教训。所以说对於一切众生要顺,不要违逆。对一切众生都顺了,何况对你的家人。你学佛,为甚麽你家人会反对?就是你跟他反对嘛!譬如说饮食,你学佛吃长素了,看到他们吃肉,说你们造业啊!你们将来要受果报!他们听了心里当然难过,当然天天跟你吵架。如果你能随顺他,学佛也可以吃肉,那我也可以学佛,这就行了。先叫他学佛,然後慢慢的他明白了,他自然就不吃。所以学佛的人对於家庭一定要和睦。经上讲孝顺父母,要友爱自己的兄弟姊妹。这是真正一个佛教徒,大慈大悲先要用在家庭。你这一家人都不能够和,你怎麽能够度别的众生?我看到许多佛教家庭很糟糕,他们来问我,我说很简单,家人嫉妒。嫉妒甚麽?你们看到学佛的同修,亲密得不得了。对家里父母没学佛,一见面像仇人见面一样,他怎麽会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反对你学佛是应当的。如果你能够把你对待佛教里面同修那种亲密、那种欢喜,带到家里去对你父母、对你的兄弟姊妹,你一家人没有一个人不欢喜。诸位要真正反省,学佛的家庭搞得不和,是你自己学错了。你没有学佛,你是学颠倒的佛。所以恒顺众生重要!这个要有耐心,有真正慈悲心,要忍要让,要有耐心。
  普皆回向。自己所修学的一切功德,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才是真正慈悲,真正平等。这个标准简单跟诸位说到此地。
  讲修行的标准,在无量寿经里面,尤其是难得,但是不容易做到。你要是不对教义完全透彻,没有法子做到。因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三皈、四弘、六度、十大愿王,就在这一句佛号里面通通圆满含摄。所以这是行超普贤,这是我们在经上读到的。但是自己没有相当的功夫,这句佛号里头就没有这些东西。几时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佛号里有三皈、有四弘、有三学、有六度、有十大愿王,那你这个佛号就句句得力,有力量,可以念到一心不乱,可以念到破无明,见佛性。
  佛教既然是教育,除了修学纲领之外,一定有课程。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教的经书,就是佛教教育的教科书,就像学校学生念的课本一样,内容非常的丰富,在中国分成十个宗派。这十个宗派就好像学校里分科系,你不必完全学。你学一个科系,就可以毕得了业,就能成就。所以那麽多的东西,我们一生不要说是学,看都看不完。所以只能够选择一宗。一宗都太多了。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一宗的课本太多了。我们在一宗里面取两三种课本,就是经书,我们一生就受用不尽。真正依两三种,就受用不尽。所以我们在净宗学会里,特别提出。我跟黄老居士的看法完全相同,我们事前没商量过。我们取的这三个本子,真的是完全一样∶就是无量寿经(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藕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三种比甚麽都重要。没有能力修一宗,我们这一生学这三本经书就够了,决定成就。所以要晓得佛教经典,就是佛陀教学的教科书。教科书很多,分为三大类∶经藏、律藏、论藏。这底下就讲了,这三类也叫三学∶戒学就是律藏,定学是经藏,慧学是论藏。所以戒定慧叫做三学。佛法教科书编辑的依据,也就是讲它制定的标准,就是根据戒定慧三学而订的。小乘有声闻藏,缘觉藏;大乘是菩萨藏。菩萨里面有通教、别教、圆教,这是天台宗的分法。华严宗分法∶小、始、终、顿、圆五教。
  第六段教学的善巧。这善巧是甚麽?前面介绍的是教科书。这个地方,介绍的是教学方法,它的教学法非常善巧。教学法里面有四个阶段∶信、解、行、证。华严清凉大师就是这样分法,把一部华严分成这四大部份。
  第一个要有「信」。不信你不会来学,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惟有信心建立,你才能够入佛门来,信心第一重要。我们相信,相信佛法好,相信这个教育殊胜,我们愿意来接受。所以佛法不是信了就完了,一定要理解,要透彻的理解,然後才能够谈到修行。如果你不理解,你就修行,那个行叫盲修瞎练。等於说我叫你走路,不认识路。不认识路,你往那里走?是会走。不认识路决定会迷失方向,决定会走入险道!先解後行。先要认识路,然後才能走路,正式到达目的地,到达目标。古德在实际上做法有三个阶段,就是我们学佛在修学过程上有三个阶段。
  第一是亲师。亲师就是你一定要跟一个老师学,要亲近一个老师。亲师呢,最主要的跟著这个老师完成甚麽?五年学戒,定慧等学。换句话说,亲师这五年当中,是要完成戒、定、慧三学的基础。在过去通常期限是五年。现在学佛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没有这个基础。亲师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小学基础教育,这个很重要。我们现在学佛,这个阶段没有了,诸位想想看,你还能有成就吗?不可能有成就。一个人没有念过小学,叫他从中学念起,从大学念起行吗?如果要是行的话,国家何必要花那麽多的钱去辨小学、中学?那不是冤枉了。所以你要晓得,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佛门亲师是小学教育,五年学戒。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我当年亲近李老师,这是亲师。亲师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只准听这一个老师的。除了老师讲经说法之外,任何人讲经说法不准听。第二个条件,我想看一些书都要经过老师同意,老师不同意的任何书都不能看。第三个条件是我从前所学的,老师都不承认,一律作废。今天入老师这个门,从头学起。这样三个条件。你看那一天我在演公上人福慧讲堂跟诸位介绍的时候,我下了讲台,老和尚就告诉我,他在观宗寺也是这样的。所以你没受过这个基本教育的话,不容易有成就。这是在我们中国自古讲的师承,真正有师承。现在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师承的法师不多见了,很少见得到。演公老和尚也很想找学生跟他学,但是没人肯去。为甚麽?条件太苛刻了。放松一点行不行?不行!放松一点不能成就!一定要遵守这三个条件,你才会有成就。这里面道理很深,就是你的戒定慧三学在五年当中,才能培养一个根基。不用这个方法决定不可能。为甚麽呢?头脑乱了。这个五年当中只能听一个老师的,其他甚麽人都不能听,这头脑就乖了,其他的妄想不念。好!哪个法师来讲经,哪个道埸∶∶∶,你不打这个妄想了。为甚麽?老师不准!就不想这些了。这个书好,那个书好,老师不准,就不看了。所以这五年学甚麽?就修定。修戒、定、慧。这个慧是根本智,这个根本智就是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然後是无所不知。你要想无所不知,先要修无知。所以这个五年的教学,就是修无知。老师并不给你讲甚麽东西,很少给你讲的,多半叫你读诵,叫你背诵。所以我教给诸位的方法,自己去学。你能够把净土五经读本从头到尾,连序文都要看,老老实实的看十遍。再把无量寿经,我不要你五年,三年当中每一天念三遍,念上三千遍,这三年修戒定慧。这叫亲师。亲师,也不一定天天跟著老师。你能够依照这个方法去做,这就是亲师。你这个三、五年当中,哪个地方都不去,甚麽都不听,甚麽都不看,三年把心定下来,就念这一部无量寿经,那你的基础就稳固了。无论在家、出家,将来都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这是真正把教学的方法、方式教给你了,从老师那里毕业了,就是把基础打好了。打好之後,这就参学了。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这个时候就开放了,老师对你开放了。甚麽人讲经说法通通可以听,邪师说法也可以。听为甚麽?你有能力辨别邪正,你有能力。你不会上当,你不会受骗,你不会迷惑。甚麽书你都可以看。为甚麽?你有能力辨别。这个时候开放了,你可以出去参访,这一参访才成就後得智。成就後得智,你才真正了解这个世界有多少人?有些甚麽思想?有甚麽奇奇怪怪思想,你通通知道。他有好的念头,你也晓得,坏的念头,你也晓得,没有一样你不知道,你才有能力教化大众。你只知道好的,不知道坏的不行。你会上当,被别人骗了。所以善的、恶的,好的、歹的没有一样不知道,这个就是真实的智慧。这个智慧要跟大众接触,要跟大众打成一片,你才能完全了解,这个叫参学。参学就是进入社会跟广大的人群,一切事物去接触。
  五十三是代表,并不是说善知识只有五十三个,那就错了。从早到晚我们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总名叫五十三参,是这个意思。可见得老师对我们的限制是有时间性的,是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是奠定我们的根基,帮助我们真辨别邪正、是非、善恶的能力。你要是不经过这个训练,没有这个能力,这个社会是非善恶你会搞颠倒了,好的你认为是坏的,坏的你认为是好的。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可怜,一切众生听骗,不听劝。劝告他没有用,骗他很欢喜。这有甚麽辨法?这就是他没有能力分辨。所以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就多了。为甚麽?骗你啊!我跟你讲真的你不相信,骗你一骗都来了,这可怜啊!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可怜愍者」,把邪正是非颠倒了,满脑袋的迷邪染,不晓得回过头来依觉正净!所以这亲师五年,就是恢复你的觉正净,恢复觉正净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一个就是进修。进修是结夏安居,是求进步,日新又新。譬如说我们跟这个老师,我们在这个老师那里有这个能力了,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了,这在老师那儿毕业了。毕业出去之後,当然我们到各处去参学。讲经弘法也是参学,教学相长也是参学。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是不能长久离开老师,所以每一年回去跟老师住一段时间,这甚麽时候?结夏安居。所以诸位要晓得,佛门的结夏安居是进修教育。就是他的一些已经学成的学生,都到各地去弘法利生,每年回来三个月,再接受老师的教育。换句话说他一面在外面教,一面每年回来自己还学,所以他不断的还在求进步。这在教育上的设想,实在是非常非常的圆满。不像有一些学校的老师,教一年级的,年年教一年级,就那一本教科书,他也不要准备,年年都一样。换句话说那个老师甚麽样的程度?就是一年级的程度,他不能提升。他不像佛法,佛法法师教学,他自己的程度年年提升为甚麽呢?他年年要回到老师那里去接受老师的再教育,这个好。所以这个学问才是日新又新,年年有进步,年年自己的智慧增长,自己的能力也增长,善巧方便也增长。所以几千年前佛法就适合於最进步的科学精神,就是不断的去接受再教育。
  这底下讲的「宗」是禅宗,宗门。「教」除了禅宗之外,九个宗派都叫做「教」。所有「禅」与「教」里面,除了密宗之外都叫「显」。「密」单独成密宗。所以宗、教、显、密,就是把佛教整个教派,无量的法门通通包括了,都统摄了。他们教学的方法都离不开刚才讲的亲师、参学、进修,都不违背这三个阶段。可见得这三个阶段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你们新加坡同修们也有年轻的,我接触了几位想发心出家。我觉得你们如果真正发心出家,今天新加坡有第一大善知识演培老法师,你们能够接受他的教导,听他的话,不要怕苦,不要怕约束,你们将来决定有成就。现在你们不能找我。为甚麽不能找我?因为我不知道在哪里,你找我找不到,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在那里?我每一个地方住的最多的时间不会超过两个月,最短的一个星期就走了。我到处跑,没有道埸。一年要走十几二十几个地方,所以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自己在甚麽地方,你们找我找不到的。跟演培老法师。演培老法师真正有修有德,他有修的根底,他是有师承的。这是在许多法师当中,非常难得遇到的真正有师承的人。所以这是贤人,国之宝!你们这个地方自己有宝,你们不识货,可惜啊!你们应当要亲近他老人家,这是全世界很难得见到的真正大善知识,这个不要放弃。
  底下呢,是特别跟诸位介绍僧团的组织,就是团体。团体是和合僧团,一定要和睦相处。它有六个戒条,也就是团体在一块共住的公约。六条公约,这是释迦佛给我们制订的。
  第一个是见和同解,见解要相同。见解不相同,在一起住就常常要吵架了,意见不和。所以大家在一起住,意见要相同。家庭也是如此,你一个家庭一定意见相同,你这个家庭就非常和睦,真正有家庭温暖。如果家庭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看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见,天天闹别扭,这个家庭就很痛苦,所以家不成家。这是见和同解,这非常重要。
  第二个戒和同修。家庭也有家庭的规矩,一定要守规矩,要守法。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大家住在一起都欢欢喜喜。
  利和同均。利是讲我们的利养,我们的生活水平,一定要一样的,没有厚薄,这就欢喜了。所以我们收入多的要帮助少的,这样大家的心就得到公平了,心就得平了,平才能够安,安才有乐。所以我们不乐就是不平,就是不安。不安就是甚麽?就是不平。不平就不安。平是因,安是果报。安又是因,乐是果报。所以诸位,这是公平安乐,不要有私心。我们自己有福,让一家人享,亲戚朋友大家共享,这个团体大家共享。你能够有大公无私的心,就会得到平。平就是安,安就是乐。利和同均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
  旁边同羯磨。这个羯磨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会议,议决。所以佛法是民主的,没有独裁的。僧团是民主、自由、平等而且是共产。我在美国、香港、遇到许多共产党的留学生,共产党的干部,他们听我讲佛法,听了之後很欢喜。他说法师你讲的这个佛法是你自己想的?还是佛法本来就是这样的?我说佛法本来就是这样的。他就说佛法是这样的,我们共产党可以接受。我说当然可以接受,是你们对佛法误会了,佛法是真正共产,利和同均。如果你们说共产党,你们不认真学佛,你们就不是真正共产党。真正共产党一定是虔诚的佛教徒,一定要学佛。你们想想看,你像我这讲下来之後对不对呢?佛教徒大公无私,利养能够平均给一切众生共享。
  佛门里头没有特权阶级。所以从前寺院住持和尚跟底下做工的吃的东西完全一样,穿的一样,生活水平的确是一样的,没有特殊阶级的。後来慢慢变质了,住持作威作福,吃小锅了。所以佛教才会被毁灭,佛教才会遭这麽大的难。为甚麽?不如法了,把佛的教训完全违背了,没能做到。所以佛教才遭这麽大的难。我们学佛要学真正的佛教,不要学变质的佛教。
  下面教学的艺术,这教学的艺术非常非常之美。它的教学法,在几千年前已经运用艺术的方法来表达,用音乐、美术、雕塑、建筑,包括这些佛像、香花供养,通通代表深厚的教育意义。我虽然不说,大家看这个表,也应该能够看得懂。这就说明佛教所供养的一切佛菩萨形像,它都有意义的。你想这四大天王,我这里写的比较清楚的。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我们供在这个上面,诸位能看到。
  东方持国天王,它代表的意义是负责尽职。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上,在家庭上都有你的职责。你能够把你自己的职责做得很圆满,做得很好,这是你尽到职责了,这是叫持国。持是保持,国是国家。在社会在国家,每一个人都能守本份,都能尽他自己的职务,尽忠职守。家庭一定兴旺,国家一定强盛。这个天王教给我们这个。见到他,我们就要想到这桩事情,我是不是已经尽心尽力了。
  南方是增长天王。增长是求进步。我虽然是把我的事情做好了,我有没有想到我能够把它做得更好一点?要天天有进步,这才是佛法精进的精神。你不求进步就落伍了,做得虽然再好,你保守你没有进步。不但要做到尽善尽美,天天要有进步,年年要有进步。所以人家说佛法是落伍的,这错误的,那他完全对佛法不了解。佛法是日新又新。
  西方天王跟北方天王教给我们的方法,怎样才能把前面两桩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西方广目叫你多看,北方叫你多闻,也就是增广见闻。我们中国人所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要到处多看多听,然後才能改进你自己的事业,使你自己的事业能够飞黄,能够发达,能够一天一天的展新,这就是博学多闻。所以你看每一尊像,都代表有教育的意义。我们今天都不知道,都把它当做泥菩萨来看待,当做神明来看待,这实在是冤枉得很,太冤枉了。所以佛法里面供养的神像也好,菩萨像、罗汉像,都是代表著教学的意义。就好像你们到学校看到人家贴的标语,贴的甚麽东西?佛法用佛菩萨形像塑造出来,叫你看到这个像,就想到这个意义。想到它教给我甚麽?我应该要做甚麽?也就是这些佛菩萨像时时刻刻提醒我。所以从前寺院是学校,学校兼博物馆,它是博物馆跟学校合起来一起的。这个美啊!这一种教学的方法,到今天就是最进步的国家,都还没有做到。就是用艺术来表达它教学的意义,所以那是美不胜收。你真正对佛教通达明了,真使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佛怎麽想出来的?现在人,科技这麽发达,都还没有想到这麽圆满。所以佛教是非常了不起的教育,非常圆满的教学,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去探讨,去学习,去把它发扬光大。今天我简单只介绍到此地。
下载地址:http://www.amtb.cn/section1/jiangtang.asp?flash_ref=205

[ Last edited by 观自在 on 2005/9/27 at 16:23 ]
发表于 2005/11/5 21: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
发表于 2005/11/5 21: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ā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ābhū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发表于 2005/11/5 21: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不是一个人吗?   答:不是。阿弥陀佛是另外一个世界上的佛。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ābha的音译,意义是"无量的光明" 。
发表于 2005/11/5 21: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读起来是"那摩佛"?   答:"南无"是梵语Namo的音译,念成"那摩",是保持原来古代的读音。现代广东、福建一部分地区,仍保持这个古音,它的意义是"敬礼"。今天印度人相见,互道"那摩悉对",就是说:"敬礼了"。
发表于 2005/11/5 21: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他是当时迦毗罗国 (Kapilavatthu) 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净饭 (Suddhodana),母亲名摩耶 (Mqyq) 。摩耶夫人生产前,根据当时习俗,回到母家去,路过蓝吡尼园(Lumbin]), 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王子。
发表于 2005/11/5 21: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七世纪时,我国玄奘法师曾到过蓝毗尼。根据他的记载,他曾经看到在他之前八百多年阿育王(Asoka)在那里建立的石柱,标志着佛陀诞生之处,但当时石柱已被雷击破,柱头倒在地下,已经是衰落的情景了。后来由于没有人能够识得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诞生的地址久已湮没无闻。直到1897年才被人发现了阿育王的石柱,考古家认识出上面的文字,这才发掘出蓝毗尼园的遗址,在附近并且发掘出古代的市镇,其中有些可以相信是属于当时的迦毗罗城的。今天尼泊尔政府已经把这个地方作为圣地加以建设和保护。
发表于 2005/11/5 21: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 (Prajqpati)养育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很广博;又从武士们学习武术,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他父亲净饭王因为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君主)。
发表于 2005/11/5 21: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 (Prajqpati)养育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很广博;又从武士们学习武术,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他父亲净饭王因为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君主)。
12. 问:那么,他后来为什么不继承王位呢?   答:悉达多王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给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人,绳索鞭打、口喘汗流拖着犁头耕地的牛,蛇虫鸟兽弱肉强食的情景,衰丑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的病人,亲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这些都促使他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他读过的吠陀书(Veda,婆罗门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