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命理探源
›
游艺会馆
›
秀竹奇雕镂 刀笔垂青史
返回列表
查看:
1685
|
回复:
0
秀竹奇雕镂 刀笔垂青史
[复制链接]
梁知行
梁知行
当前离线
积分
15559
发表于 2006/12/2 18: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在姜晋眼里,竹雕艺术品是艺术家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但收藏品赏竹雕,又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在家中围园植竹,朝夕与竹为邻的那种情怀。
在古今艺术品收藏界,除了书画、瓷器、玉器等几个大项外,有着浓厚的文人生活情趣且又极具赏玩性的明清竹木牙角雕刻品是当今藏界的新宠。明清时期的文房雅玩雕刻品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高峰,特别是文人味蕴厚的竹雕竹刻制品每每让收藏者爱不释手。因平素染上了收藏明清古旧竹雕笔筒的嗜好,十多年来节衣缩食苦心寻觅,至今家中聚有明清竹雕笔筒十余件,其中亦不乏精品佳作。
一只明末清初时期的竹雕庭院人物笔筒是吾之珍爱。说起觅来这只竹雕笔筒可谓回味无穷,至今每每想来一直还都感觉喜情萦怀。上海,这个收藏的半壁江山之地如今因艺术品收藏的盛兴,市场上古董精品佳作求大于供,爱好古玩的收藏者平时已很难在淘宝中觅得好东西了。两年前的一天,爱逛古董市场的我又一次来到上海。这次在数个老市场寻觅无获的情况下,隔日恰逢静安寺古玩城开业,在那处迄今上海规模最大的古玩城里,我在一家刚来经营古董的外地人的杂件雅玩店铺中无意看到了这只庭院人物竹雕笔筒。此笔筒竹材尤佳,数百年风雨岁月未见一丝裂痕,这对易裂的
竹子
来说极为难得。笔筒竹质呈浅褐色,竹肌细腻润滑,包浆醇厚。笔筒通体环施高浮雕技法,所雕景物是一幅庭园闲乐图。笔筒的一面,园内山石叠嶂,梧桐浓荫如盖,桐荫下有抱琴丫环陪着夫人在赏景吟曲。夫人与丫环的衣带飘逸,神情闲适。笔筒环开去,另一面,庭园雅室书房间有相公正静心读书,屋外竹栏绿坪,古松与篱墙相围互衬,在参差的假山峰石间营造了一片庭园内世外桃源般的天地,此间孩儿们正在墙坡与坪地间寻趣撒欢,一派其乐融融的庭园情趣之意境。此竹笔筒采用了明代嘉定派竹人的深、浅浮雕、圆雕、平雕与浅刻等多种技法,刀法深峻,所雕景物和人物深浅有六七层,刀锋所至,无论肌理毫发,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如见其人。整只笔筒立体感十分强烈。此笔筒虽无竹人名款,但其雕刻工艺确毫不逊色于名家制品。
我当时看到这件竹雕笔筒精品时就感觉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经掩抑住内心的激动后与卖主再三周旋后以一个较为实惠的价格购得后,就回去开始细心翻阅自己多年积累的有关明清竹雕的史料和图册。意想不到的是,我在一本明清竹雕图册上,看到安徽婺源
博物馆
所藏的一只明末清初的《西厢记》竹雕笔筒与我此笔筒极为相像。那只《西厢记》竹雕笔筒上所雕的也是庭园景物和人物,只是园中的亭台楼屋与植物稍有不同,但其雕法与布局都如出一辙。因据目前我所积累的数十种明清竹雕图册等资料中还未见到有第三只同类制品,故认为这只竹雕笔筒当属珍稀之物。此后再经反复研考,据有关资料反映,此笔筒极有可能是明末清初时期江苏嘉定竹雕名家沈大生的作品。自明代朱松邻、朱小松和朱三松祖孙三代开创“朱氏嘉定派”竹雕艺术后,竹人搞竹雕代有才人,竹雕艺术各展特色,面貌纷呈,形成我国数百年来竹艺兴盛、精品迭出的局面。其中,晚明时期与朱氏家族近邻的沈大生等就是当时的竹艺高手。
沈大生系明末清初嘉定人氏,字仲旭,又字禹川,曾以行医为业,但诗画皆能,出笔洒脱不凡。后与其兄沈汉川拜师于朱三松门下工朱氏镂雕法,得其真传。后因技艺超群,前人有将朱氏、沈氏两竹家族合称为“朱沈”。故有“朱沈风流续同传”的美谈。
从现有的竹艺史料来看,自明万历年间朱氏家族首创竹艺高浮雕、圆雕与漏雕等技法后,明代竹人在竹雕笔筒上所雕的题材多以山水人物为主,如“松下弈棋”、“深山高士图”、“窥简图”、“行舟图”、“深山狩猎图”等等。而自明末开始,沈大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跳出了前人竹雕流行的山水人物、山林逸士的创作和选题模式,自我开创了“庭园派”竹雕天地。所谓“庭园派”的创作形式以展现庭园人物和景物为主。从各地博物院、馆尚珍藏的几件有沈大生名款的竹笔筒来看,几乎全都是清一式的庭园人物题材,这在中国竹雕史上,不要说是明代,就是自明代至今还极少有此类庭园题材的笔筒佳珍留世。沈大生庭园人物题材的竹雕艺术开创后为竹艺史增添了更丰富、也更为雅致的情趣。从本人所藏的这件庭园人物,以及其他现今存世的少量的庭园人物类古旧竹雕笔筒来看,基本上都与沈大生的这一类笔筒雕刻手法如出一辙。
明代与清代竹雕制品(笔筒等)的工艺特色及审美观念有较大的迥异。明代时期文人的美学观在追求高古中讲究简约、质朴、畅朗而又不乏深邃;清代则追求精细华美而又丰繁的意境和情趣。所以,现存的各种明清竹雕笔筒中,如按照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审美趋向来看,其简约质朴和华美丰繁的不同特点一辨便知。我的明清竹雕笔筒藏品中有两件“松下弈棋图”竹雕笔筒,分别为明
晚期
与清晚期的竹雕制品。同样是雕刻了古代文人喜爱并流行的那种常见的题材,但细细品来,这两个不同时期的竹雕其艺术品位和情趣还是有较大的差别的。先看明末的“松下弈棋图”笔筒。此笔筒采用了明代嘉定派竹雕艺师惯用的深、浅浮雕和漏雕等技法。所雕景物中的弈棋高士虽奏刀简约,但对弈中三位弈棋和观棋的长者却神态各异,刀锋所至,仿佛眉宇间都有不同的思绪与神采闪现。用最简约的刀法展现人物丰富的神态和意趣是明代竹艺高手的绝技,后代人继而不及。笔筒上的深山林壑、幽谷坡洞旁那倚天古松,雕刻得也并非繁复张扬,寥寥数枝山松枝叶,以及那弯曲伸展的松杆虬枝,也是简约之中见丰茂,倚山挨岩营造出一派富有山林野趣的“世外桃源”之境界。这与那只明代朱小松所制的名品“刘阮入天台”竹雕香筒中的“松下弈棋”的意趣十分相似。应该说,明代竹雕艺人都是擅长于用深浅雕和漏雕圆雕相结合的各种但又较为简约的刀法绘制画面和营造意境的。无论这些竹艺之人当时有名或无名,名气大还是名气小,只要具备不俗的技艺和眼光,所制的物品都格高艺绝。其道理当然不言自明,那就是明代这个时代,整个文人和艺人都处在一个书画创作和艺术审美的高峰期。
古代的竹雕制品,常常以一种特有的清雅脱俗之气给人洗心涤尘。山竹制成笔筒后可任竹艺高人驰骋想象施以雕技,竹雕笔筒上的云林逸士,山泉茅舍等无不发人之幽思。在喧繁的工余静思静览,如能幸得一二珍玩品赏和摩挲于掌间,此乃人生难得之赏心乐事。竹子通过雕刻显现了另一种风骨神韵,
文化
人在桌前案头静思时一件竹雕笔筒给人思绪中的景象是无限的。
来源:广州日报.
晚期
,
竹子
,
博物馆
,
文化
相关帖子
•
中医经典名方制剂不用再做临床试验
•
伪文化说
•
正文化说
•
中国文化自强说
•
垃圾文化说
•
从《草医堂临证传薪》看民间中医振兴的希望
•
【转帖】中医输给西医,是中国输得最惨的一场战争
•
王国强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
中药改名:是规范还是瞎折腾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