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219|回复: 0

念佛人重要的反思(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8 23: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念佛人重要的反思

历史上念佛人不能往生的因缘:
其一,念佛人临终时极为挂碍世间种种,如儿女、财产等,或是贪生怕死,留恋世间。
其二,念佛人临终时极为挂碍法理戒律,如未达到真念佛的境界,对于很多的戒律都没有持好,便产生一种极强烈的自我不能往生的观念。
历史上念佛人临终半信半疑的现象:
有一种念佛人在临终时,具有较轻的以上两种心念,但能做到求生极乐之念大于挂碍其他之念,也能生极乐边地疑城,也终能见佛,一生成佛。

历史上念佛人往生的特殊例子:
其一,一生不学佛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当下能信能愿能念佛,十念一念决定往生。这种例子虽不少,但相对来说,实属极少数的,这是过去生深厚的念佛因缘显现故。这种稀有难逢之事,念佛人绝不能作此缘想,唯靠日常老实念佛,一切皆求生极乐为重。
其二,此生虽能念佛,但求生意志不明更不切,临终时多有颠倒,遇善知识的劝导才能一心求生极乐而往生。这种人临终若不遇善知识的劝导,定难生极乐。故念佛人也不应作此缘想,唯靠日常老实念佛,一切皆求生极乐为重。

结语:人没有死过,不解死者恐惧、复杂之心态,我们死时会这样吗?这需要一定的功夫——日常所修。

决定往生与日常信愿行的关系:
藕祖有云:“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这里有一个十分重要之问题,就是何谓信愿有无?其标准如何?是否嘴上说有、或是心中认为有便算真有?有信不愿,非真信;有信能愿不行,非真信愿。虽然能否往生不在念佛功夫的深浅,但日常若不老实念佛,如何证明有信有愿呢?《要解》原文:“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惑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决定往生与善根福德因缘的关系:
佛与祖师多有开示,已证明当下一念“深信切愿”,便是过去生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之显现。此说专破担心不够资格往生之愚痴心,故再差劲的众生,能一念深信切愿,便莫用再担心是否够善根、福报之事了。[只要能真正老实念佛,切心求生极乐],定能往生!这就是信愿有无之证明,此心当然是反映在日常生活上,虽然没有一定的标准,但念佛人应努力争取,毕竟是生死大事,更是成佛大事,敬请好自为之。其实,从历史上能与不能往生的实例中总结,是有一定标准的,广钦老和尚的千古真言:“念力大于业力,绝对往生;业力大于念力,不能往生。”(注:念力与业力是一种深度,并非是数量,但却与数量有绝对的关系。)说是更明白一点就是:[念佛求生极乐之心力一定要大于挂碍世间之心力]。同修们,若对此有不同意见,愚子绝不为此而争辩,就各走各路吧。任何的理论都逃不过历史的验证,实际上佛与祖师所说的都没有错,只是众生在理解上有所不同,愚子绝对是“理论结合历史”,故此,末法修行重点在于:“强烈的出离心与绝对的弥陀心。”

信愿念佛与持戒行善的关系,与菩萨六度万行的关系:
佛陀一再强调,以戒为师,戒为佛法必具的基础。故佛子们无论何种见解、或已达何种境界,都绝对不能说不用持戒,若有此说如同魔说。戒是佛法得以常存的制度,戒灭时定是法灭时,此因果甚大,敬请慎之又慎。
站在能否往生上,与戒有多大的关系,请同修们去找找《经论》、祖师种种对临终往生的开示,有否说到戒是往生必要的条件呢?虽然祖师多有宣扬持戒念佛,但都肯定了终临往生的关键,只在信愿之有无。当然临终的信愿,一是来自日常的累积惯性,二是来自过去生的深厚念佛因缘的显现。
站在日常的修行念佛中,持戒念佛是必须的,但也绝不能让此观念,对临终往生时强烈定生之观念起丝毫之影响,不然就祸害极深,也就是一定要明白戒并非能否往生的要求。但话又说回来,任何因缘下都不能把戒废掉,不然必生魔道,学佛人不可不知。
藕祖有云:
“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致教理,都在里许;
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故多有念佛人得知此文,便确认念佛具足菩萨六度万行无疑。然,多有人忽略了“真能念佛……即六度行”中间的文字,即“放下身心世界”、“不复起贪嗔痴”等。念佛具足六度万行,一定要做到以真心念佛见于日常行动中,方是真具足六度万行,持诸禁戒。虽这并不是能否往生的要求,但与品位的高下有绝对的关系,念佛人也应努力争取。

信愿念佛与菩提心的关系:
藕祖有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对于菩提心,佛经诸论多有广说,有深有浅。初发心不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愿,念佛人应发“愿众生同生极乐”之愿,真为此愿而实行,自已老实念佛,逢人便劝“一切所修皆回向极乐,愿众生同生极乐。”若遇专修念佛人,就给予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唯一老实念佛”永不变心,凭此心直达成佛,大势至菩萨就是典型的好榜样。若只求自己往生极乐,老实念佛,往生极乐后,阿弥陀佛与莲池海众皆劝发菩提心,故最终也一定契入菩提心,并决定一生成佛。






本贴由愚子于2002年1月19日14:20:27在乐趣园〖净土论坛〗发表.

 

一切之妙,尽在不言中

一切佛经及祖师的开示,在凡夫的理解中定会有差别,而且差距很大。修行人就是在边疑边修,然,佛法广大,唯信能入。如何信???实是一大问题!!!故老实的心态,极为难得!老实的因缘也是极其复杂,但无论何缘何见,【终归专精老实,一门深入】。若想在理论中得受益,一定要弄明“理上如何,事上如何,理事如何圆融,事事如何圆融。”若真明此理,对一切经论、一切开示,定能圆融,绝不走偏。但此理贵在心明,即显真时,显一分真,破一分无明也。若是老实人,当从老实入手,即信一理一法,不再涉及其他。理论上知见太多,凡夫总有分别,疑问不断,十年二十年,永生永疑,到哪一生能死心踏地,专精勤修一门一法,哪一生才有出头之日。

若师兄真的非要弄明理论不可,愚子强烈推荐深入研究藕益大师的《佛说阿弥陀佛经要解》原本,【此解是一切佛法的浓缩】,说空说有并入中道义,说理说事并入一真法界,最为殊胜的是能让一切众生归极乐法界,故深明者即入一真法界,略明者也决定往生极乐,生死之事而告终,成佛之事而决定。

网上的同修都能引用《经论》来说明,经论本无错,错在难圆融。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永远都说不清。故愚子不作此无了期之事,争论之烈,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愚子已无疑问,并非彻悟而无疑,只是知道该做目前事,更何况老实专修之愿早已落实。谁爱作此事,随缘作,若愚子能帮的定会帮,但老话一句:“愚子说得有理或无理,皆是口头禅也!是否真有得益,见人见智。一切所学,一切所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切记:解铃还需系铃人!”

 

印光大师文钞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摘要)

若论逗机最妙之书,当以净土十要为冠。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

复王子立居士书三(摘要)

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

一切之妙,尽在不言中。老实直修,暗合妙道,贵乎真诚之心。

注:本人在末证悟前绝不评论什么,只依某重点而实行。理论上的知见太多了,矛盾与统一永远是现实,明此理皆大喜欢也。当然邪与正是明显的,若遇上复杂极有争议之事,只依一师一法,莫论人非(除邪教外)。直修证悟后,定与一切众生广说详说。一切随缘,皆大欢喜。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随喜文~

理事圆融,事事圆融,入一真法界。然,凡夫定有所执,各宗虽无分别,但凡夫的理解中有大差异,更何况在实修下手处更是有差别。故历史上有易行道与难行道之分,针对不同众生根性而广说。众生多是薄地凡夫应从易行道深入法性,不达性者,还有往生极乐殊胜之缘。其实智者深知一切法皆圆融,但在对机上实有大分别,而且修净土法门的,此生开悟乃至证悟的大有人在。弘净之法师,绝对不会说非修净不可,而是把道理与历史真实说明白,让有缘人去选择而已。阿弥陀佛!

本贴由愚子于2002年2月07日12:10:03在乐趣园〖西方净土〗发表.

--------------------------------------------------------------------------------

本贴跟从标题: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非下下愚,无诚诚意。 <网址> ofo 19:15:19 2/07/02 (121)

我问自己:

是上上智吗?

不是!

那么就做个下下愚,

拿出诚诚意来吧,

老实念佛!

OF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