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725|回复: 5

皮影戏:能否坚守最后一块阵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4 20: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进行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皮影戏田野调查
   皮影戏:能否坚守最后一块阵地?
   
  “西南组的张军博士回来都有点不好意思,他在四川、云南一个月的调查里面几乎没有见到一场自然演出,甚至找不到可以采访的人,”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康保成教授说,“当然这不是他的原因,而恰恰是皮影戏在四川云南的真实的存在现状。这次调查进一步地提醒我们,我国的皮影戏正在急速消亡。”
  2005年7月至8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组织的《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大型田野调查在全国十个省市全面展开。这是我国文化史和学术史上规模最大的关于皮影戏的田野调查。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资料准备以及田野调查培训,中山大学戏曲、民俗方向的教师、博士后以及十几位博士生、硕士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名志愿者一道,从七月初到八月末,历时近两个月,考察了陕西、河南、河北、北京、山东、辽宁、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十个省市的68个县,采访艺人351名,搜集剧本586种、光碟265张,拍摄照片3.5万余张、录像带73盒。
  
  作为一种戏剧的田野调查
  “和以往的调查不太一样,我们这次主要是把皮影戏当做一个戏剧品种来作为这一次田野调查的出发点,需要从各个角度来进行调查研究。”康保成教授说。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也许是最得中国文化虚实意韵之美的民间艺术。以往的皮影戏研究多从工艺美术的视角研究影偶,而根据对演出现场的考察,演出人员和听众更注重于唱戏、听戏,而非“看”戏。因而,本次田野调查的最大特点在于注重考察皮影戏在戏剧学、民俗学方面的价值,对唱腔、流派、剧本、影人、皮影图谱、制皮技术、操纵技术、戏班艺人生存现状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察。
  《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是教育部的一个重大项目,本次田野调查为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查主要通过走访皮影戏班和艺人,了解皮影戏的传承和艺人的生活状况、从艺生涯,并在实地观摩皮影戏的自然演出中,了解皮影戏的生存环境和面临困境,此外,调查队员还特地在各地搜集皮影剧本、影偶、道具等,为筹建中的中国影戏资料库做准备。为了真实而客观地保存21世纪初我国皮影戏的存活面貌,调查队员采用笔录、录音、录像、拍照等多种技术手段,从而使之能对目前我国皮影戏现状有了总体而又直观的把握。
  在此次调查活动中,河北唐山、陕西关中等地是重点地区,这些地方不仅有较为丰富的历史资源,至今也仍有较为发达的皮影戏自然演出,对这些地方进行拉网式考察,对皮影戏生存和发展的学术研究、客观保护以及前景规划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山东枣庄、辽宁盖州、湖南平江等次重点区,调查队员还发现了不少尚处于自然形态的皮影演出,这些仍然保留着原生态的皮影艺术形式进行实录型调查,填补了我国目前皮影戏学术研究的空白。
   
  残酷的生存现状
  本次调查的山东/河北邯郸组长、朱钢博士告诉记者,“我们到邯郸,给几级文化局(文化馆、群艺馆)等部门打电话,发现他们对当地皮影戏的了解还没有我们多。”这也是许多队员在调查中的共同感受:除了唐山、华县等地之外,大多数地方的文化部门并不清楚皮影戏的演出情况,甚至不知道当地还有皮影戏的存在,可见其生存状况如何。
  自从在“文革”中大受打击之后,皮影戏就再也未能有大的发展,尤其是经济改革开放之后,各种现代的娱乐方式迅速涌现,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观念不断改变,皮影戏的观众市场从城市退居农村、在农村又大面积地萎缩,以至于如今基本只零星地存在于农村当中,而且年轻观众大量流失。随着老一代艺人的渐渐退出以至故去,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现代化的娱乐方式,皮影戏的最后一块阵地也面临着失守的极大可能。事实上,随着我国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与传统农业相适应的中国民间文化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皮影戏自然也不例外。客观社会环境之外,皮影自身存在的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现场表演效果不佳等问题,也是直接促使皮影戏迅速走向没落的另一个原因。
  朱钢博士告诉记者,传统皮影艺人是很少让人到幕后看他的演出,怕别人把自己的手艺学过去。而且,皮影戏对操作的要求相当高,十个手指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熟练控制皮影,而年轻一代中愿意从事这种又要吃苦报酬又不多的行当的人显然不多。在陕西,作为我国皮影戏的发祥地,尽管不少人对皮影戏就像唱秦腔一样热衷,每逢红白喜事也会请来皮影戏班演上一回,但一向讲求心传口授的皮影戏,操耍和演唱都要靠长期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成就,客观上来说是投入周期长而见效慢的,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大减弱,现在,能从事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
  不过,也有皮影艺人在对传统的表演模式做出大胆探索。在山东枣庄的山亭区,艺人陈守科的皮影架子为了适应流动演出,开始使用便携式钢管支架、厚呢绒幕障、大功率灯具,甚至使用头盔式的扩音设备,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在现场看演出,这些显示出艺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方面所做的努力。即便如此,由于演出场次有限,皮影艺人的收入难以保证,越来越多的老艺人都只是把皮影当做一个消遣,有则演无则闲,根本不会让下一代来子承父业。
   
  无奈中的保护和研究
  毋庸讳言,皮影戏在全国范围内都呈现出急剧萎缩的态势,但在少数地区却仍然非常红火,甚至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像河北唐山,平时的演出非常多,还准备筹办一个大型的国际皮影节。客观上来说,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对皮影戏的保护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但仅限个别地区的现象并不能改变皮影戏式微的现实。
  康保成教授表示,保护皮影戏困难主要是缺乏保护意识、缺乏资金以及法制不健全等,他呼吁尽快制定对包括皮影在内的有一定历史的诸多民间艺术珍品的相关保护法规,对一些打着文化学术交流的名义进行一些破坏民间艺术原生态的毁灭性行为加以禁止,同时也要防止皮影戏文物外流。在陕西,清代以来的一些皮影作品,从造型、雕刻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民众对包括皮影在内的民间艺术的艺术价值有所认识,但保护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大量的清代和民国的皮影珍品开始流失国外。经济利益的驱动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和约束。目前,辽宁省一些地区的各级文化部门将皮影戏列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中,这或许是一个好的讯号。
  “退一步讲,即使无法挽回皮影戏衰亡的命运,我们仍然要本着强烈的责任感,尽力保护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尤其避免它们流失到国外,再出现类似‘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尴尬境地”。康保成教授说。
  
  皮影戏是濒临灭绝的戏剧品种
  ——专访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教授
  
  皮影戏正在急速消亡
  南方都市报:调查完之后,你认为现在皮影戏的客观情况如何?
  康保成:皮影戏在中国正在急速消亡。我们在山东和魏力群先生联系了,他十几年前拜访过的一位老先生还在做皮影戏,他现在去世了,后人也没有一个学的。山东的皮影戏曾经很兴旺,但现在自然演出非常少了。在河南,大部分的民间皮影戏已经不存在了。在四川、云南,我们去调查的博士在整个西南地区几乎见不到一场自然演出,基本找不到可以采访的人,也许是我们的调查还不够深入,会有所遗漏,但我相信确实也是客观的现状。
   
  皮影戏历史可上溯至唐朝
  南方都市报:通过这次田野调查,主要还是想通过调查来达到保护的目的?
  康保成:可以说皮影戏是濒临灭绝的戏剧品种,我们自然要想方设法去保护,像濒危的树木一样,像濒危的大熊猫金丝猴一样。皮影戏是曾经繁荣的一个戏剧品种,是人类的文化品种,是一项戏剧综合性的艺术,包括选批批、制皮、雕塑、美术、音乐唱腔、文学剧本、民俗等等,综合了各种形态。你说我们要不要去调查、去保护呢?
  有明确的记载显示,我国的皮影戏出现在北宋,而按照我个人的研究,甚至上溯到中唐时期。它的历史这么悠久,传播的范围也非常广,新疆有,黑龙江有,台湾有,云南也有,时间、地域的跨度这么大,我们有责任尽可能地保存它们在21世纪初存在的实况。无论是作为学术研究也好,作为博物馆收藏也好,我想都有积极意义。但现在的情况确实让我感到担忧,老艺人们基本都不做,很快就会没有了,整个岭南地区,只剩下广东陆丰还有一个皮影戏团了。
  南方都市报:皮影戏有那么多年历史,有没有像其他戏剧品种一样有一些经典的演出剧目?
  康保成:经常演出的剧目各地情况都不太一样。像辽宁,常演的剧目有《杨海棠征西》,杨家将一般演到穆桂英的儿子就没有了,他们不是,他们演到了第八代。山东是《哪咤闹海》、《东游记》、《八仙过海》。各地的经典都不太一样,就像用皮也都有区别,有用驴皮的、牛皮的,还有用纸和塑料,当然以牛皮居多。
   
  最好的办法是两条腿走路
  南方都市报:现在城市化的速度这么快,皮影戏可能更多地只能生存于农村的文化氛围当中,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在农村的接受程度也会大受挑战?
  康保成:我举一个例子。在湖南平江,据我们调查,一个团一年有300场演出,艺人一年可以挣到七八千元,在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目。我去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一位老乡告诉我:“因为我们这里都迷信”。这是一句大实话。我想在湖南平江还能有这么多皮影戏的自然演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地确实存在有迷信的氛围,一是艺人可以从中得到实惠,也就是说可以从中谋生,后一个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
  南方都市报:据我的了解,因为演出不是很景气,有人认为是皮影戏的表现形式不太为现代的观众所认可,所以有些地方想改革,让皮影戏在现代生活里还能长久地生存下去,但这样一来,又好像不太像传统的皮影戏了。你的意见如何?
  康保成:我同意改,但不能改到根本的东西。其实就名称来说,我认为皮影戏最正规的叫法应该是“影戏”。江玉祥先生在《中国影戏史》中,说到了皮影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光显影”。
  我一直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两条腿走路”。在一些条件好的地方,保留一个原汁原味的团,原来怎么演就怎么演,不要做任何改革,还像传统的那样,就通过让老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国家投入资金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我想有条件的话由当地政府来扶持也是可以考虑的。另外一条“腿”,就是像你所说的要改,怎么可以吸引观众就怎么改,可以用声光电的技术,任何符合市场的行为都是可以的。比如前些年有人也开始用动画和皮影艺术相结合,但市场未打开。我想这两条腿走路可能更可行一些,全部由政府来投入来支持,那是不可能的。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刘炜茗
  本专题图片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提供
  
  链接
  
  皮影戏的历史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皮影戏的特点
  演出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多为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如今,国外不少工艺美术爱好者把皮影作为壁饰的橱窗装饰的欣赏品。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为著名。皮影戏的内容,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具有艺术韵味,却是共同的。
  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此外,皮影人制品,不只是可以用于演出,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因为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韵味浓厚。
  皮影戏还有一个艺术特点,那就是它的人物、景物造型与制作,属于中国的民间艺术的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想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作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脸谱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细腻而浪漫。
  皮影,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尤其近年来,皮影成为收藏市场的一个热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于 2007/1/15 18: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皮影在动画圈里近两年很热,有些国外艺术家也受到这种艺术形式的影响。
皮影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因为是“戏”,所以很迷现代的一些粉丝。
发表于 2007/1/23 06: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puduw.com/bbs/ShowPost.asp?ThreadID=12523这是一个关于皮影的动化,很好看的!
发表于 2007/2/1 16: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欲申请风水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把中医定为韩医,把儒家学说作为国学,而我们却把老祖宗的东西都抛弃了,可悲、可叹啊!!
发表于 2007/2/15 21: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以前上海美影厂的一些影片,真的完全可以在动画片中呈现出这种艺术,可以让大家因此关注到皮影的生存状态。
政府的文化部门也完全有责任和义务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扶持,文中说文革中破四旧使得皮影伤害很大,那么在下认为国家应当更加予以扶持以弥补。
发表于 2007/2/16 07: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皮影的价值在于形式感,她的艺术性被现在夸大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