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养生之行气法门
杨占清
行气,呼吸也,是吐纳、闭气、存气、胎息的称谓。亦属道家真人练功行气的术语,总称调息。通过有序的吐故纳新而排除胸中、体内各大经络脏器内部的污浊,而吸进新鲜气机以达到促进新陈代谢之目的。因为人体的活力之流在于气,尤其是体内之真气。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而交换气机又在于呼吸。人从有生命那一刻起,就一分钟也离不开呼吸,有生命的存在就必须有呼吸的伴随。人三五天不吃饭照样有生命的存在,若三五分钟不呼吸就没有生命的可能。
气乃人身生命之本,气行则血行,气泄则血凝。息乃炼功之根蒂,气与息合而为积性存命之本源。人之呼吸,起于心肺之间,行于通体百脉。出入于口鼻,一时有一千一百五十息,一昼夜计有一万三千五百息,多则不善,少亦不利。若倘有增减,久之则非病即亡也。
在道家养生长寿的法门中非常注重吐纳行气的方法。主要流行有三种。
1、顺应息法:主要从调理吞吐呼吸的软硬粗细着手。呼吸无声为平息法,吸气有声、呼气无声为柔息法。呼吸气中均有声为暴息法(属于炼性功的内壮之法)。全息无声为龟息法(属于练命功的高级吐纳大法)。是以听息入手顺应为用,气从毛孔入,耳孔出。
2、停闭息法:凡人之一呼一吸之间(吸-停-呼,或吸-呼之后吸-呼-停)都有一个很自然的间隔停顿的时间,或者说是适当改变呼气与吸气的正反比例,即吸长呼短,或者吸短呼长,这种纯自然呼吸气的方法若加以有序化的柔合调节就能更大幅度地促进腹腔内压而发生周期性的不自然之规律变化,并能增进胸腹腔及内经络系统的血液循环,从而提高和调节整个内脏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变化。
3、意识息法:是以意识带动呼吸而调整吐纳的另类行功方法,仅凭意念启发活动思维,无固定之轨迹,一般采用的是圆运动和螺旋运动的思维程序,而带动和调节整个微呼吸系统。它是从自然呼吸开始,在心平气和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微呼吸方式,可顺可逆,可长可短,可定可转,可正可反,可有可无,绵绵缠缠。但一定要在呼吸非常柔和、匀畅的基础上而进行的纯自然调节手段和方法。
然呼吸有四宜四忌:
1,宜缓、慢、深、匀、细、长。忌急、快、猛、促、暴、短。特别是在初炼时以呼吸四十九度为准。后仍需缓缓增加,切不可一次呼吸至百度以外。
2,宜洁、净、清、新、幽、静、宽。忌尘、烟、灰、雾、杂、乱、窄。宜于清晨选一宁静宽畅无吵闹,或旷野山林幽静之处所练之。练习期间最好在庭院户外,不可紧闭一狭室之中。
3,宜鼻、耳、窍、毛、孔。忌口、撮、眼、瞪、屁。练气时最忌以口出入。于每次练气开始时不妨稍用口吐出胸中肺胃部恶浊之气,并以三度为准。再后之呼吸须使气从鼻孔出入,以防止污恶浊气侵袭肺部之害。并且呼吸时须一气到底,使肺之涨缩、收伸达到极限,才能尽到吐旧纳新之意用。
4,宜聚、守、平、稳、握。忌散、乱、溢、驰、滞。呼吸时决不能胡思乱想,而影响气路通畅。因为人身之气血,行之于虚,而滞在于实,如在呼吸当中思想散驰、胡思乱想,则气必凝结障害,久之则必成气痞之病,而适得其反损伤健康。
以上诸法实属经验(转下页)(接上页)之方,若能常常行之自可受益。迨功成之时则周身之筋脉灵活,骨肉坚实。气与血合而行功,动可遂呼吸而贯注,静则神清而致用,意之所动,气即赴之。倘有局部疾患,以意领之,气到病去,气之功用神乎矣哉。
人之生命以气为本,以息为先,以心为根,以肾为蒂。息总百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合。人之呼吸若常存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百骸之病皆可消也。
然若欲修炼深化则需调息,息调则经络通达,百脉调和而能养真。如此则外能御疾病之生,内可滋脏腑之养。若更能于行、住、坐、卧之中做到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凝神于太虚,坐则调丹田之气门,卧则守脐下之玄珠,以至生生不息,浩然长存,达到意至而生气,气生则意成。经脉和顺,络脉调匀,脏腑滋生,相辅相成。正气存内,邪不可侵,自然能气与意合,息与神俱,绵绵长存,无有终时。自然长寿,亦无疾患矣。
(作者单位:武当山道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