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027|回复: 0

参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0 19: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禅

                         缘 起

在这一章节开始之前,让我们首先来说一说它的缘起。
其实有关这一章的内容,早在写缘起之前就完成了。而且原来的安排,也根本不存在有什么缘起之说。只是有一天,当我忽然发现大家跟我走了这么长时间,我竟然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报答大家时,尽管从上到下没有谁责怪我,但我却觉得有着深深地愧疚、自责。是的!“倘若我不能缓解、排除大家的痛苦和疑惑,我还在这里干什么呢?”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我进入了又一次闭关阶段。其目的自然是要给大家一个交待,也要给自己一个交待。
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废弃了前稿而又重新书写了这一章节中的内容。希望它是一份献给诸位参禅时最好的礼物。



参禅?这个话题有些太大了,大的有点渗人。更何况古往今来大德禅师为我们不厌其烦地开示、比喻、诠译了那么多的求证方法,还用的着我在这里班门弄斧、鹦鹉学舌、指手划脚的多说什么吗?无奈,大话已经说出,而我们这一章又叫作参禅。没办法,打着鸭子上架,试着来吧!不是有句俗话叫作:没有状元老师,却有状元学生吗!但愿诸位人人都争当考佛场中的状元。成为敢于在毗卢庶那头顶上行走的人!
参禅,说白了,就是为了心性及心性的证悟。在修者闻法起修的整个过程中,闻法的目的,其中包括对经、律、藏的了解和修学,都在为这件事情做准备。你说:“这可能吗?”“可能啊!”因为禅是诸佛的母体,是造就佛的本源。难道你们不想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母亲?确切的说就是心性的本源吗?注意:一切为了参禅。那么参禅又是为了什么呢?自然参禅是为了使我们了解本来的自己是个什么样子。一句话,也就是力求在这一生开悟而成就!
记得有许多人问过我同样一个问题:“如何参禅?”而对所有询问者,我只能默默无语。如果来人还想继续往下问时,我只能以手做暂停,示意不要再问下去了。因为嘴说出的、别人教给你的那些都不是禅。因为言语根本无法道尽禅之圣意。注意:不是不能道,而是不能、不可说!
当然也有些人随我打过“禅七”。但那些都是冷暖自知的事情,和别人没有一点点关系。所以画饼不能充饥,谈人家不如参自己。因此参禅,这似乎成了许多人绞尽脑汁在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参呢?正如眼下,许多人追着我说:“老师,我想参禅、想打七!”我说好啊!但是你首先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机缘 2、时间 3、应器。如果这几个条件不具备,那是很难参禅的。就如同现在,大家整天上班,工作忙忙碌碌,哪有时间参禅、打七呢?怎么办呢?在没有办法的办法下,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抛砖引玉的方法。
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非要参禅呢?我念佛、修密、学其它法门,难道不好吗?
关于这一点,修者必须明白,释迦法意八万四千,法法殊胜而且都能达到正解脱之境。但是无论你以哪门哪派起修,修行都不可能绕过禅法而成就。因何如是说?因为禅法是“增上”不是“提升”。那么何为“增上”、何为“提升”?“增上”乃修而求证;“提升”则为学而进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增上是指进入菩萨位之后修学而言地递增境界。譬如:当修者证入到阿罗汉果位,也就是入无学位后,如果若想进入菩萨位时,则必须增上;同样以菩萨十地而言,欲进入不退转的八地唯有增上,以此类推入八至十地,也就是等觉,然后进入妙觉,直至佛位仍需增上。换句话说:增上不是有或无的意识行为,而是求证后的圆满结果。
“提升”则就不同了,提升是指从下往上的过程。譬如:六道众生从下三道升入人道,或从欲界至色界又至无色界的过程,都是一种提升。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从小学、中学、大学、博士、硕士比做提升的话,那么博士、硕士或学士完成之后,进入研究机构,以无学之位而进行研究的人则为增上过程。再譬如:一切“无”和“无为”都是从“有”而提升的。就像我们念佛有个阿弥陀佛,有个西方极乐一样。这个认识、了解“有”的过程则为提升的过程。而在这个基础之上从无到无为、到突破、再到究竟的过程便是增上过程。而我们所行持的大乘菩萨道正是直接进入“增上”的道果,自然就离不开修而证的禅了。不知这样解释大家能否明白?如果明白的话,那么无疑参禅是成佛的必经之路。
记得有一次曾有人对我说:“我不适合你那个禅净密,我还是去念我的佛吧。”其实此言差矣。首先,禅净密不是我的,而是佛陀传授于有缘众生的方便之法,其次念佛也不是某个人的,而且真念佛、实相念佛,其本身就包含了禅净密,注意哦!包括并不等于你只要念佛就已经懂了它。如果这一点都弄不清楚明白,即便是阿弥陀佛接走你,即便是你到了西方极乐,你还是会一无所获呦。因为你的心离阿弥陀佛太远了。所以我时常问大家:阿弥陀佛离我们有多远?可以说看的破、放的下,阿弥陀佛就在眼前。倘若看不破、放不下,阿弥陀佛离我们何止是一万万大千世界啊!记住噢!阿弥陀佛可不是用嘴念成的哦!西方也是嘴念着去不了的啊!莫要疑惑?等你真的认识自己了才会知道卡萨不骗人噢!不知这样说大家是否能听懂?有人或许会说:听懂了。告诉你,说懂的全不是。真懂的无言语。为什么?参!这就是禅。
在我最初接触佛法时,心想:这有什么难的呢?只要我拜师、学佛,然后就像上学一样,师父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尽管我笨,但我勤奋一些、刻苦一些不就行了。别人用三十年学会的东西,我用五十年总可以了吧。记得当时我问某位出家人:“师父,你说我用这样的学习态度去修行,这一生我能不能成?”答曰:“一准能成!”其实许多念佛人到现在都存有这种想法和心态:“只要我念佛,在这一生就一定能够离苦得乐,就一定能够往生西方,就一定能够成佛!”但真的又有几人在这一生中成就了呢?为什么成就不了呢?那是由于你们自身的贪嗔痴在作祟啊!换句话说:若想成佛,先把自身的贪嗔痴去了,否则免谈。可是怎样才能去掉贪嗔痴呢?或者说:诸位念佛的同修,你的贪嗔痴熄灭了吗?你说还没有,既然没有,那么你就必须在去往西方和成就之前把它去掉。有人说:我想带业往生,想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再去除,可以不可以啊?可以啊!但是你还要回这里来发无上菩提心啊!不发菩提心你是成就不了的。到了西方你再回来,那不如就从这里走方便呢!?注意:那么为什么人们不直接从这里走,而非要发愿去西方极乐呢?那是因为从这里直接走的大乘佛法难遇啊。换句话说,不是每生、每人都能遇到这种方法的,懂吗?并不是说这样的法不存在,而是许多人没有这样的愿。人家过去生有这样的愿,才能得遇这样的法。没发这样的愿,这殊胜的法摆在你面前,你也不会相应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走进这支队伍,而有的人却相见无缘的道理所在了。晓得吗?噢!有些人至此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既然去了西方还要再来,注意:不是还要再来,你若能做到花开见佛就不用来了。但你能够吗?换句话说:你是那样的种性吗?如果不是,那就不如从这里直接走了。既然遇到了这么殊胜的法,我一定要在这里熄灭贪嗔痴,那么怎样才能去掉呢?好了,这下我们说到中心了,如何才能去除我们无始劫积累起来的贪嗔痴呢?我们念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佛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呢?为什么没有?因为往往我们错误的、偏见的、自以为是但却又不是的理解,使我们远离了真实的佛法。告诉大家,真实不虚的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离不开禅净密,只是你一介凡夫不知道而已。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他不适应我这个禅净密,还是去念佛吧。他以为他懂得念佛,他会念佛吗?倘若他真懂念佛,就不会说上面一番话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净土法门本身就贯穿了禅净密。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上咒,只可惜这些他不懂。不要看别人。你也不懂噢。请问一个不懂得念佛的人,怎么能念好佛?
注意: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你就是再念上一百万年,仍然不会有所收获;仍然是在做徒劳无功、竹篮打水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不觉悟的灵魂永远不能解脱。因为用人的执见心,你永远无法理解正确的法意。注意:不能理解,何谈证悟,怎么成就?

话至此可能有人会说:那么怎样才能觉悟呢?怎么觉悟?参禅!这是最快捷的出路。
我时常这样问大家:“你们说一个众生从凡夫到成就需要多长时间?”有人说刹那;有人说很久;有人说几生几世吧?有人说一生成就。
我今天同样将这一问题呈献给大家:你们说一个人从凡夫到成佛需要多久?有人或许会说:“我不管别人,反正我这一生一定要成!”你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与释迦佛相比,你觉得自己比释迦佛当年修的怎样?你知不知道释迦佛修了多长时间?!三百亿年!晓得吗,在三百亿年中他都经历了什么?在这三百亿年中,他每一生的修行都非常勤奋刻苦,仅忍辱就修行了五百年。凭什么佛陀经历了那么慢长刻苦的修行,而你却什么都不做的只动动嘴就能去西方,就能成佛呢?凭什么?问问自己。你或许会说,就凭我念佛。念佛法门阿弥陀经是佛亲自传下来的,经典中说的还假的了。告诉你:经典中所指的是真念佛,而真念佛你会吗?
好了,我们远的不说,就说佛陀在成佛前这一生的修行吧。他四处求学、风餐露宿、日食一麦,但当他经历了太多,依然觉得一无所获时,他来到了菩提树下,铺草设坐暗暗发誓:这次如若找不到答案;找不到出路,我就坐在这里不起来了。看到吗?佛陀连死都不在乎喽。舍得一身胯,敢把皇帝拉下马。诸位啊!一个连死都无所畏惧的人,还有什么能够阻碍他呢?于是当佛陀决定在菩提树下将自我完全彻底舍弃放下时,另外一种景象出现了,那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夜睹明星,顿然彻悟。。。。。。”
注意啊!佛陀在那里坐着干什么?看风景吗?不!他是在外静内动的引发智慧啊!换句话说,这个外静内动的过程就叫参禅!参禅做什么?引发智慧!引发智慧做什么?超越而突破自我!然后生起无我的智慧。我不知道这样讲大家是否明白了参禅的重要性呢?
话至此,可以确定无疑地说,禅法来自于印度,却盛于中国。(禅是由薄迦梵发明的,薄迦梵是梵语中对释迦佛的尊称。译成中文就是“世尊”的意思。)
参禅无疑是明心见性最为快捷的方法。以何为证?释迦佛陀修行证悟的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倘若仁者你也想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解脱成就的话,那么你就必须要这样做。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出路。
好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禅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风采吧!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优波萝花敬献给佛陀,并祈请佛陀为其说法。释迦佛陀接过了优波萝花,只是用手拈花示众,却一言不发。当时,所有与会的人、天、诸神都不能领会佛陀举花示意为何?只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领会了佛之妙意,于是破颜微笑。佛陀一看,好!迦叶已领悟到禅之圣意了,于是就将优波萝花交给了迦叶,并嘱咐:“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意思是说现在我将这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了。
你们看,就这么简单,传法完毕。这就是禅!什么是禅?禅是一种无言的心态,是一种以心印心、纯净无染、无欲无贪、无拘无束、没有痕迹、不可动摇、坦然自得、与世长存的根本法则。这个法则你可以叫真如、叫妙心、叫万法含藏、叫正法眼藏,不管你叫它什么,但都不能言尽和表示它,所以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形容它。
而今当我们推开禅的这扇大门,沿着迦叶尊者的足迹慢步走近禅的实相之时,是否也在思索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意境?那是怎样的景况呢?
当年六祖慧能从五祖那里得到衣钵心印后,一路向远方逃走,后面僧众纷纷追赶而至,都想抢得衣钵。跑在最前面的一位叫慧明的禅僧追赶上慧能之后,言称自己不是为衣钵,而是为求法而来。六祖说:既然不是为衣钵,是为法而来。那么你首先要抛弃一切外缘,断绝一切思念。我来为你说法。六祖说:你不要想到善;也不要想到恶。就在这不思善恶的时候,请问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

注意:斩断外缘、断绝思念、不思善、不思恶时的本来面貌是什么?参!
听到此话,慧明立刻大悟。接着又要求六祖再告诉他一些秘密的东西。六祖说:我能告诉你的就不是秘密的东西了。如果你能反照自己,秘密的东西就在你心中。请问那个心中不能说的东西是什么?参!

慧明听后,非常感激的说:谢谢你指点我,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我对自己的一切都明白了。诸位你是否也明白并从中体悟到了什么呢?参!
禅是什么?
古时候,有位学者特地到南隐禅师那里去请教什么叫做“禅”。
禅师以茶水招待,尽管杯子很满了,但禅师仍继续将茶注入杯中,茶水溢出来了,学者实在忍不住,就说:“禅师,茶已溢出来了,请不要再倒了。”南隐禅师趁机喻道:“你的心中装满了学者的看法与想法,如不将自己心中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不知修者怎样理解南隐禅师的一番话?你心中的杯子是空的还是满着呢?如果满着怎么参禅?如空掉又怎么个空法?参!注意啊,你说空掉了不行,要我说空掉了才行噢!
一位禅师在讲禅,他说:“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
这时有人提出反驳:“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禅师:什么是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
禅师答:“这么简单、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的出来?”
这人立即恼怒起来,理直气壮地问:“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
禅师笑笑,答曰:“这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
一天香林澄远禅师路过云门文偃禅师的方丈室时,只听云门禅师在里面高声喊到:“远侍者。”
澄远禅师急忙走进屋去,正想答应,却见云门禅师问:“是什么?”
澄远非常纳闷,但就是猜不出师父的用意,自此以后,每当澄远听到师父喊他“远侍者”,想答应时,师父总要加上一句:“是什么?”
十八年过去了,澄远终于有所觉悟,师父笑着对他说:“我今后不再叫你了。”
澄远有了想到别的地方去参禅的想法,于是就向师父来辞行。师父说:“那好吧,你只要回答我一个问题就可以走了。”澄远说:“那就请师父问吧。”
云门禅师问:“经文中说:‘光含万象’,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呢?”
澄远正要回答,云门禅师说:“我看你还是再住一些日子吧!”
又过了三年,澄远禅师终于悟道了,他知道了禅不可说,只能用心去体悟。一旦用概念、用分别心去解释,就会有偏差。云门禅师煞费苦心所问的一句“是什么”也正是要澄远禅师返心求证啊!
有些人总是急火火的想到我这里来挖“禅”,结果跟了两三年,依然没有“禅”的消息,于是就生起了离开的心;于是就有了这个世上如果再有一个卡萨,我就一定会离开这个,去投那个的想法来。
唉!有多少人真的能够理解得了禅师的心呢?
记得智者奥修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有喻义,现在我来讲给大家听:
列子的学生尹生,每当看到列子有空的时候,就会来向他乞求秘诀。而每次列子对这个一有机会就来乞求秘诀的学生,一直都采取回绝的态度。但是,不知趣的尹生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寻找机会来向列子询问秘诀。直到有一天列子对他说:“我以前一直认为你很有智慧,没想到你粗俗到这种地步。好!现在让我来告诉你,我都从我的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什么。”
“当我追随侍奉师父三年以后,我的头脑不再敢去想到是非;我的嘴巴不再敢去谈论利弊,直到那时,我的师父才只不过瞥了我一眼。”
注意啊!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列子在侍奉了师父三年以后,他的头脑开始发生变化了,这里提到了两个字:“侍奉”。什么叫“侍奉”?侍奉就是不可以提问题;不可以提要求;不可以问为什么。侍奉就是师父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依着、顺着、护着师父。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师父咳嗽,你就得赶紧端痰盂。师父掸烟,你就得马上递烟灰缸。不能质疑、没有怨言、一心一意。只有这样,你的头脑才会发生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列子说:“我的头脑不再敢去想到是非,我的嘴巴不再敢谈到利弊。”
什么叫“是非”?是与非就是对与错。列子说:和师父在一起,你不需要去思考什么是与非、对与错。你只要随他而行、随他而动,你只要把自己交给他、臣服他就行了。为什么?因为师父就像一扇窗子,和师父在一起,你离他越近,越接近他的思想,你就会越否定自己。越接近他,你会越觉得自己以前所知道的东西是多么的无用而多余。因为你会透过师父看到一个包容的整体。在这个能够包容的整体中,一切对与错、一切对立和是非都能融为一体。所以列子说:“我的嘴巴不再敢谈对与错、利和弊。”因为在整体的包容下,所有的利和弊的概念都已经消失了。
“直到这时,我的师父才只不过瞥了我一眼。”在经历了三年追随侍奉之后,在通过师父的言传身教之后,特别是通过师父这扇窗子,列子学会了包容对与错。换句话说:列子在与师父一起生活了三年之后,在像师父的影子一样追随、信任、敬仰、侍奉的过程中,列子学会了否定自己的分别心,直到那时,他的师父才只不过瞥了他一眼。
列子在这里提到了一个字:“瞥”。注意啊,这里的这个瞥和看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看”只是看看而已。“瞥”则是桥,只有当师父给你架起一座桥时,你才能走过去和师父的智慧勾通而合而为一。这里的这个瞥正是你和师父之间的桥。
列子经过整整三年对师父的侍奉,这种侍奉是真心、虔诚、无二和顺从的。其实这种侍奉就是一种等待。终于有一天,他得到了师父的一瞥。
“五年之后,我的头脑又想到是非,我的嘴巴又谈到利弊,师父的脸第一次绽开了微笑。”注意啊!并不是说八年来师父一直是愁眉苦脸的啊!不是的。像老子这样一位大师,怎么会不知道笑呢?要知道一个开了悟的人,一个知道人生如戏的人,怎么会不懂得嬉戏呢?
那么为什么说师父的脸上第一次绽开了微笑呢?可以肯定的说:那一天一定在列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也就是发生了值得让师父微笑的东西。这里所指的师父的微笑,不是指表相的而是指内在的。要知道,一个人怎么可能会在八年中不笑呢?他一定笑过,而且笑的很多。但列子真正让师父发自内心的笑,无疑是第一次。
我们大家要知道,有时师父为了让弟子成材,必须严厉、必须挑毛病、必须紧绷着那张脸,即便弟子很出色,他也会很严肃。就像玛尔巴对待米勒日巴那样。如果谁受不了、经不起,谁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这就是修行。
当列子的师父看到列子本心,也就是心性升起来时,他的脸上绽开了发自内心的微笑。注意,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笑,这一点很重要。
“七年之后,我想那些来到我头脑中的东西,不多加分辨是与非;我说那些来到我嘴里的东西,不多加区分利与弊。第一次,师父把我拉过去和他同席而坐。”
七年后,当列子做到想那些来到头脑中的东西,也就是“念”,不加分辨时;说那些来到嘴里的东西而不加区别时,也就是说列子能够做到该来的来,该去的去,自然而无住时,他的师父把他拉过去同席而坐了。为什么?因为此刻门徒没有了,师父也不存在了。过去之所以有师与徒的区别,是因为门徒无知、门徒有我,而此刻无知和自我都不存在了,自然门徒和师父的关系也就消失了。
“九年之后,我毫无拘束地想我所想,毫无拘束地说我所说。不知道是和非、利或弊。不管是我的事,还是别人的事,也不知道师父是不是我老师,一切都没有区别了。”
你们看九年之后,列子连老子是不是他老师都不知道了,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门徒。“我”和“他”都消失了。无我也无他了,一切都是没有区别的了。
“现在,你做了我的门徒,一年还没有过去,你就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愤慨和不满了!”
(注:列子是老子很看重的一个学生,后来成了老子学派中很有影响的一位大师。)
诸位对这几个公案作何感想呢?倘若没想过,要好好想想啊!



还没完,全文请去
http://www.fjlt.net/ShowPost.asp?id=546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