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010|回复: 0

道教医学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略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1 03: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盖建民 厦门大学文学院哲学系

【作者简介】盖建民,哲学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道学研究》常务副主编。已出版《道教医学》、《道教科学思想发凡》、《道教医学导论》、《科学淘汰与科学汲取》等个人专著,合著《道教文化新典》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70余篇。

通信地址:福建厦门 厦门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研究所 邮编:361005
E-mail: gjm1964@126.com tel: 0592-2184233(H) fax: 0592-2182403

道教医学作为中华传统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明清之际业已汇入传统医学发展的大潮之中,其精华乃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以平实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分析的眼光,认真加以整理和挖掘,重新认识其潜在的科学价值,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大力弘扬道教医学文化中具有现代价值和意义的东西,这不仅是我们从事道教医学研究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也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继承道教医学历史遗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理论、手段,发掘道教医学中具有现代价值的“合理内核”,为当代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本文分别从宏观医学模式和微观具体养生思想这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一、道教医学模式对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医学模式是近年来医学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一般认为医学模式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观点,是诊断、治疗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对人的生理、病理过程的基本性质特别是对医学观念和医学的基本性质的最综合、最集中的概括。人们现今把完全或主要从生物因素来阐述健康和疾病的医学观,称为生物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是西方医学从十八世纪以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学和解剖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物医学模式曾对人类的健康做出过积极贡献。仅以天花这种传染病来说,十六—十八世纪,每年死於天花的人数,欧洲约五十万,亚洲约八十万。再加上霍乱,世界性的大流行先后六次,死亡人数无法统计。直至20世纪初传染病仍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据有关资料记载,因流感、肺炎、结核和胃肠道感染而死亡的占全部死亡原因的三分之一。但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医学科学家积极开发、研究各种能消灭、抵抗种种病毒、病菌的化学药物,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人类就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了明显地下降,烈性传染病也逐步地减少或被消灭。其他一些传染病和绝大多数的感染性疾病以及由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物医学模式在人类医学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这种医学模式只依据病人身体检查和化验参量是否偏离正常值来诊断是否有病,不问心理与社会环境因素对这些参量的影响。也就是说,这种医学模式把人只看成是生物的人,把疾病与健康只看成是生物学的过程,只研究细菌、病毒或理化因素给人体带来的损害,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与健康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危及人类生命的致病因素也在发生变化。现在主要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溃疡病艾滋病、急性传染病、吸毒等。可是,这些疾病的产生与人之情绪和性格特点有极其密切关系。尤其是艾滋病、急性传染病、吸毒这类疾病与社会环境有密切关联,仅靠药物疗法无法彻底根治其病源。因此,再单纯用“生物医学模式”的观点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是难以立刻奏效的。一九八四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它所颁布的宪章中就给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的完美无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一健康新理念表明健康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身体、精神和社会。这一健康新概念看到了影响人类导致疾病的因素既有心理方面的,也有心理道德和社会方面的因素。现代社会生存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疾病的产生与心理因素关系极大,而对诸如性病、艾滋病的防治,也绝不是单纯药物就能解决了的。要想预防、控制了乃至消灭这类疾病的蔓延,其根本出路还在於改善人之心理状态,增强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观念,净化社会环境,突破生物医学模式的狭隘观念,建立起综合地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来阐述健康和疾病的医学观,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完成人类医学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道教生命哲学观的指导下,道门在治病防病时,能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措施进行医治。不但善於运用传统医学的本草、汤液、方剂(各种膏、丸、丹、散)及针灸手段,而且能根据临床证候,选用导引、吐纳、行气、服食、辟谷、存思、按蹻、房中、守一、制魂魄等内修外养之术,辩病施功;并且还配合以符水、禁咒、祝由、斋醮仪礼等对疾病以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治疗和预防。其治病养生,既采用常规药物疗法,也采用心理疗法、信仰疗法,将生理治疗与心理治疗、社会治疗结合起来,治疗与养生预防相结合,从而形成综合性、多元化的道教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潜科学价值,对当代医学展不无借鉴和启迪作用。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道教医学模式是集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和社会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对于当今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笔者以为道教医学模式贯注着发人深省的整体把握精神,它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养生医学方法论的指导。大家知道,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而物质的丰富又使人们也注重养生的问题。但是,什么才是正确的养生路径?这取决于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正确认识。人之为“人”,这不仅意味着一种个体的存在,而且是在宇宙联系中的生命存在。如果我们仅仅从人的个体层面来思考养生问题,那么就必然导致方法的狭隘性。省思道教医学的基本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其富于启迪性的理念。道教医家深明其宇宙性的理则,把人的健康与疾病放在宇宙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来加以考察,从而引申出顺应天地自然的养生医疗原则,这在当今看来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道教医家在分析疾病成因时也充分注意到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干扰信号的作用,认为社会要是病了,作为个体的“人”也难于真正获得健康。“治人”与“治世”两者必须兼顾。务实求存,注重现世人生与自然社会的“治理”,出世而不离世是道教教义思想的特色之一。从早期汉代的《太平经》到清代闵一得所辑《古书隐楼藏书》,道教治世思想从早期救世说演进为“即身以治世”的医世说,其所内蕴的丰富理身治世“道理”,认为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天-地-人综合治理, 将治国与治身结合起来,主张身国同治,有其现代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其中包含着广义的环境治理意蕴。而所谓“环境”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治理社会之病,可以看作对“丑恶”现象的清理,例如扫除那些违背社会美好道德的行为,这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也是有启发性的。事实上,一个社会如果精神文明程度高,良好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公民的共同追求,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人体内在的气血也就可以避免许多精神干扰。复次,还应该看到的是,道教医家所使用的“祝由”之术,让人宣导情绪,通过反省以往的道德过错而放下包袱,这种做法尽管具有一定的神秘因素,但其中所包含的“做心地功夫”的性命修行在今天依然有现实价值。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不注意道德修养也会导致身心失衡,引发疾病;要有健康的身体,也应通过道德来滋养身心。我们可以将这种方法称作“道德养生治病术”。美好的道德既可治病又可养生,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道教医学强调理身与治心、养生与治国相统一,其理论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我们应当认真研究与挖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二、道教医学的具体医学养生方术中蕴涵着丰富的医学科学思想

道教医学的具体医学养生方术中也蕴涵着许多极有价值的思想成份,要重新认识和估价。例如道门十分珍惜人体中的咽液,历来有液不远唾之说《抱朴子内篇》卷十三《极言》云:“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 。道书载有许多咽液养生法:

若体中不宁,当反舌塞喉,嗽漏咽液,亦无数,须臾,不宁之疴自即除也,当时亦当觉体中宽软也。

凡守一者,身神常安,若体中不宁,当反舌塞喉,嗽漏醴泉,满口咽之。讫又如前,咽液无数,觉宁乃止,止而未宁,重复为亡。须臾之间,不宁之疴,即应廓散,自然除也。当时有效,觉体中宽软都平,便以逍遥复常。

人体口腔中的唾液为道教养生家所重,过去无法做出解释。近来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唾液中不仅仅只是含有淀粉的消化酶,仅起到消化、洗刷口腔这样单纯的功能。科学家从动物受伤后不断用舌头舔伤口加快愈合一事中受到启发,经实验研究,发现唾液中含有二种细胞生长因子。一种是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发育的神经细胞生长因子(NGF),另一种是能对人体表皮细胞生长发育有很大作用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这就为揭开了道教咽液之术的养生保健之谜打开了通道。所以,道教养生家历来主张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有极深刻的养生保健思想。

有如辟谷术,也内蕴养生价值。辟谷,也称断谷、却谷、休粮、绝粒,都是指不食五谷之术。道教服食家深信:服食草木类药物不仅可以轻身益气、益寿延年,而且如果服食到一定程度,且配合服气行气修炼,就可以使身体处于“不饥”、“不饿”的状态,甚至达到不食五谷而长生的“断谷”境界。

辟谷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庄子就曾经绘声绘色地描述到这种能行辟谷之术的神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秦汉时期,在方士中就已流行不食五谷的长生术,出现了一些辟谷之士。《汉书·郊祀志》谓:“李少君以其祠灶、谷道、却老之术见信于帝。”《史记·留候世家》也有张良“性多病,乃学辟谷,道引轻身”的记载。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就有一篇论述辟谷之术的文献——《却谷食气》。食气,即服气,指将自然界的某种清气如日气或月气吞入腹中。“却谷食气”就是指通过服食外界清气来达到辟谷目的,以求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当然,辟谷之士在修炼此功法时,并非不吃任何东西,只是不吃五谷杂粮罢了。据研究,辟谷之士在服气辟谷的过程中,除了要饮水外,还要特别需要服食一些富含高蛋白、高油脂类的草木类药物,如术、茯苓、胡麻、黄精等,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的不少方士都热衷于辟谷之术。是什么因素促使秦汉时期辟谷之术的兴起并在方士中广为流行的呢?究其原因,这首先与当时社会上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思想的变革密切相关。“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喝足,还必须合理调配饮食结构,保证人体必须的各种营养素,并且还要保证人的肠胃能吸收这些营养素。但在先秦时期,社会上的上层阶层多喜食肥厚的肉类食物,“膳用六牲”并纵酒为乐。这种饮食结构过多地摄入高脂肪的动物性食品,必然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上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指出其弊端,以为肉虽多,不能胜食气,明确把这种“肥肉厚酒”的食谱称为“烂肠之食”。这种反对过分荤食,提倡素素的饮食思想给当时的方士们以很大影响,一些方士纷纷在饮食上返朴归真,多喜食天然植物性食物。

其次,这是因为在方士们看来,饮食的品种还直接关系到人的生理、心理差异。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淮南子》中:

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

方士们认为,“食谷者智慧而夭”不能长生,是由于人吃了五谷杂粮,肠中积成粪便,秽浊充塞体内的缘故,相反“食气者”却能做到“神明而寿”。所以,欲得长寿延年,就必须“却谷食气”,修炼辟谷之术,这样有朝一日才能达到“不食者不死而神”的境地。

道教创兴后,把辟谷之术也纳入其修仙方术之列,并对辟谷之术作了神秘主义的阐释。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尸,亦称三虫、三彭。上尸名彭倨,好宝物;中尸名彭质,好五味;下尸名鼓矫,好色欲。而且上尸居脑宫,中尸居明堂,下尸居腹胃。三尸常居人脾,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魔。三尸在人体中是靠谷气生存的,如果人不食五谷,断其谷气,那么三尸在人体中就不能生存了,人体内也就消除了恶魔。所以《抱朴子·内篇》云:“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也就是说,要想益寿长生、“神明不死”就必须辟谷。在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自道教创立后,许多道徒便虔诚地把研习辟谷之术作为修炼成仙的基本途径之一,各种辟谷之法如“服气绝粒”、“符水断谷”、“吞石辟谷”等不断涌现。据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当时已有辟谷之术“近有一百许法”:

近有一百许法,或服守中石药数十丸,但辟四五十日不饥,练松柏及术,亦可守中,但不及大药,久不过十年以还。或辟一百二百日,或须日日服之,乃不饥者。或先作美食极饱,乃服药以养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还食谷,当以葵子猪膏下之,则所作美食皆下,不坏如故也。洛阳有道士董威辇……,云以甘草防风、苋实之属十许种捣为散,先服方寸匕,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辄更服散,气力颜色如故也。欲还食谷者,当服葵子汤下石子,乃可食耳。

上述引文末介绍的,即是先食甘草、防风、苋实等十几种草木制配制的辟谷散剂,然后吞服石子的所谓“吞石辟谷法”。辟谷之士还常采用喝符水以达到不进五谷杂粮的目的,即“符水断谷”。符水通常有两种,一是以手指向水中画符而成;二是以纸画符烧成灰烬放在水中搅拌而成。葛洪就此云:“又符水断谷,虽先令人羸,然宜兼知者,倘卒遇荒年,不及合作药物,则符水为上矣。” 也有饮祝水来辟谷的方法,《抱朴子》中就介绍了这一方法,云:“甘始法,召六甲六丁玉女,各有名字,因以祝水而饮之,亦可令牛马皆不饥也。”

当然,道教辟谷之士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吞服清气来达到辟谷目的。例如《云笈七籖》卷六○《诸家气法》中就载有“服气绝粒”,兹迻录如下:

服气绝粒第二……平枕正卧,绝一切浮想。浮想若不除则心神炁当闭不行。绝想止念既定,然待出息尽,便闭玄牝,气鼓满牙齿,勿得相近。欲咽之时,齿牙微相近,仍须收息缩气, (音摄)腹咽下,以咽得为度,咽得饱以为期,亦无时限。

道徒在行辟谷之术时,并不一下子就“急断”谷物,而是采取逐日“节量饥饱”的渐进方法。因为道教服食之士认为,掌握辟谷之术“若遭世荒,隐窜山林,知此法者,则可以不饿死。其不然也,则无急断,急既无可大益。又止人中断肉,闻肥鲜之气,皆不能不有欲于中心。若未便绝俗委家,岩栖岫处者,固不成遂休五味,无致自苦,不如莫断谷而节量饥饱” 。所以,道徒在修炼辟谷之术时,一般都采取逐渐减食的方法,由一日三餐减为二餐、一餐,并坚持服气导引锻炼,使身体适应一段时间后,就转为以饮水食气为主,同时肥食一些有滋补强身功效的草木类药物及其方剂。这样就可在一段时间里不食谷物,而身体仍能保持比较健康、正常的状况。《云笈七籖》卷五十九所载的“神仙绝谷行气经”就是一例。

神仙绝谷行气经。……诸欲绝谷食气法,食日减一口,十日后可不食。二日三日腹中或悁悁若饥,取好枣九枚,若方寸术饼九枚食之。一日一夜不过此也,不念食者勿啖也。
断谷虽然不能达到所谓长生不死的目的,但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道教辟谷术中蕴涵了有现代意义的断食疗法思想。适当减少食量,空腹一段时间,可以清洁肠胃,对治疗某些疾病有一定作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素问·生气通天论》就已经指出饱食的弊端:“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营养过剩和不足都足以损害健康,使人患病而短寿。经常饱食,不仅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而且由於血液过多集中在胃肠,使心、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由于营养过剩而造成肥胖病,由此引发糖尿病、胆石症、代谢性痛风、心血管等疾病。而适当地少食、断食可以防治这类疾病。与道教辟谷术相类似,伊斯兰教则有斋戒的习俗。据报道,在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曾举行过以“断食与健康”为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医学家普遍肯定了断食疗法的科学性。美国营养学家马凯用小白鼠做试验,每月禁食两天,结果显示小白鼠不易生癌,寿命延长一倍。俄罗斯“抗衰老”研究中心一位教授对断食疗法做了二十年的实验研究。他自己亦开始每月禁食一天,令肠胃伏息,清除食物残渣,发现自己的肠胃道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都得到增强。伊巴丹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人顿顿都吃得过饱,会造成胃肠疲劳过度,甚至产生肠疾。这样一来,淤积在肠道中的食物残渣就会发酵,产生有害毒素和使人体过敏物,经肠胃吸收后进入血液,使人头晕头痛,甚至产生心肌梗塞、支气管哮喘。目前,美、日、俄 英、德及澳大利亚等国都开始研究断食法,日本已开设了多家断食疗法医院。

道教辟谷之士在长期的辟谷修炼中,为取得较好的辟谷养生目的,还利用各种药物配伍炮制了大量的“辟谷方”、“休粮方”,并用于辟谷修炼过程之中。在北宋张君房所辑的《云笈七籖》一百二十二卷中,卷七四至七八收录有各种服食方药,其中仅辟谷方就有二百首左右。著名的有:乾天父地母七精散方、坤风后四扇散方、艮王君河车方、巽龟台王母四童散方、离彭君糜角粉方、兑夏姬杏金丹方、坎南岳真人赤松子枸杞煎丸、震青精先生 米饭方、真人驻年藕花方、老君益寿散方、骊山老母绝谷麦饭术等等。

在这些“辟谷方”、“休粮方”中,有不少方剂是辟谷之士独创出来的抗衰老药物,具有固精补血、益气、养肝健脾等功效,不仅被历代医家在临床中所采纳和广为应用,而且也被历代本草学著作和医药典籍收录,汇入了海瀚的祖国医药学大河,促进了传统中医药学的繁荣和发展。例如,北宋皇帝徽宗诏令编撰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是一部大型的医方书。 内有《神仙服饵门》三卷,不仅介绍了各种服饵方法,还著录了神仙服饵辟谷方一百多首。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家们业已逐渐认识到化学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治病防病途经已开始从化学药物治疗方法转而求助於非药物治疗手段,从重视对疾病的临床治疗转而重视对疾病的预防,自然疗法风行起来。什么是自然疗法?一部认为:“自然疗法是以中国传统医学为基础的医疗方法。因而,也可称为自然医疗或自然医学。由于许多疾病可由患者自己治疗,因此,也可叫做自我疗法。” 自然疗法采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按摩疗法、刺激疗法、练功疗法、外敷疗法、沐浴疗法及心理疗法等非药物疗法,与一般医学相比,有其优点,简单易行,使用方便,对防病治病、保健养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和身体不适症状,有一定的疗效,其治疗方法一般没有副作用。道教医学养生方术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中导引、按蹻、吐纳服气、服食(食疗)、辟谷(断食疗法)、房中、胎息、守一、存想、内丹诸术中皆蕴涵了丰富医学养生思想,其特点是“不劳针石、不假汤药”,即通过调动、开发人体潜能而达到自我调摄、自我保健的目的。修习道教养生方术,能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既防病於未然,又免於吃药、打针之苦,同时也可节省大量的医药费用。由此可见,道教养生方术与现代社会所崇尚的自然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们下大力气挖掘研究,以造福当代人类社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