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5595|回复: 8

谶谣—中国人的预言(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2 03: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谶谣——中国人的预言

  中国古代政治预言—谶谣,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在史籍记载和民间流传中,都显得神秘玄妙,似有灵验,历朝虽久禁而不衰。本文作者钩沉索隐,以严谨的治学方法将为你一解悬疑。
  
  什么是谶谣

  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唐朝之后,是一个战乱仍频的时代,叫“五代十国”。在十国中,有一个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叫南唐,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叫李煜,人称李后主。李后主统治南唐时,喜欢吟诗填词。一日,他听见近侍来报,说都城金陵的街头有一群儿童传诵着一首莫名其妙的童谣:

  索得娘来忘却家,后园桃李不生花。

  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

  李后主一听便知,这不是文人所作的诗词,而是一首神秘的谶谣,只是他无法破译这里面所包含的有关未来的信息,便不再费神思索,而继续写诗填词去了。

  据古代史书《南唐近事》所载,这首童谣所“预言”的事竟“验若合符”。事情是这样的:李后主喜欢吟花讽月,自然喜欢美人坐怀。他娶了一位美妃周氏,接着又把她扶为皇后。自娶了周氏以后,李后主便与她形影不离,拥美饮酒,对花赋诗,完全把国事忘到九霄云外。这就是诗谣所“预言”的“索得娘来忘却家”,娘指娘子,这里指周后。就在李后主耽于酒色之时,北方的王朝北宋取代了后周,正在厉兵秣马,准备统一全国。公元975年,北宋大军攻克金陵,俘虏了李后主,灭南唐,李氏从此绝统。这就是歌谣里所预言的“后园桃李不生花,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后园桃李,指李氏后代,不生花指绝统。猪儿狗儿是中国古代的两种生肖,与地支亥和戌相对,指戌年和亥年。都死尽,指戌年和亥年都过完。公元975年灭南唐时,正是乙亥年过完的时候。猫儿患赤瘕,猫子眼瞎,比喻看不见南唐的未来了。至此,童谣里所“预言”的事都“应验”了。

  这种用双关语、生肖法和拆字法等手法来组织韵语,从而使它带有神秘性、朦胧性以预言未来的歌谣,就是谶谣。谶谣是对未来所作的预言,或模仿预言形式所伪造的假预言。与西方预言相比,谶谣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它是东方神秘主义的表现,是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产生出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核心的神秘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以拆字、生肖、五行等中国特有的方式隐含未来的信息,对未来前景进行预测,是西方预言所没有的特殊形式。所以说,谶谣是中国人的预言。

  
  谶谣的传播

  既然谶谣是古代预言家、方士及方士化的儒生和政客为了各种目的所制作的,那么他们一定会通过种种途径令其流传,并让它披上神秘的外衣,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引起他们对未知命运的关注。谶谣传播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儿童传谣,二是铭文石刻,三是题壁展示,四是僧道传谣,五是典籍传播。下面逐一分述如下。
  
  儿童扩散

  谶谣最主要的传播形式就是通过儿童之口进行扩散。人们普遍认为儿童天真无知,他们所传的谣谚必非出于自撰,肯定出自天意。流传甚广的荧惑降地为童以传谣的观点,就是这种思想的表现。杨慎《丹铅总录》卷二指出:“史谓童谣乃荧惑星为小儿造谣。”于是方士、儒生、政客等,便大量制造谶谣,通过儿童之口散布出去,以造成一种天意使然的架势。
  
  亡周童谣

  西周宣王时,在都城镐京(今西安西南)的大街上,有一群儿童边走边喊:

  ?弧箕服,实亡周国。

  恰巧宣王的车马从这里经过,当他听见“实亡周国”时,心头猛地一紧,当即下令将街上卖?弧箕服的全部抓起来杀掉,然后忧心忡忡地驱车回宫了。原来,?是野桑树,弧是射箭的弓,?弧也就是野桑木做的弓;箕服,箕是一种草,服是装箭的袋子,箕服就是用箕草编的箭袋。宣王以为童谣所指是那些卖?弧箕服的人,他们的弓箭将会灭掉周朝,所以尽杀之。

  当时有一对正在卖?弧箕服的老年夫妇,见王宫卫士满街抓人,连忙拼命地往城外逃去。在郊外的路上,他们发现有一个被丢弃的女婴,觉得可怜,便抱了起来,往褒部落奔去。他们这一抱不要紧,却使上述童谣终于“应验”。

  原来,这个被抱起来的女婴不是别人,乃是后来倾城倾国鼎鼎有名的褒姒。他是宣王的一个宫女与人私通后生下来的私生子。宫女怕被宣王发现,便将她丢弃在郊外,恰巧被卖桑弓箕袋的夫妇捡去,又恰恰抱到了褒部落。褒人收养了她,并给她取名叫“褒姒”。

  小褒姒渐渐长大,出落成一个妖艳异常的尤物。宣王死后,由他的儿子周幽王宫涅继承了王位。幽王是个荒淫昏庸的君主。他因一件小事便把褒部落出身的一位大臣关入监狱,褒部落首领搭救不了他,便使出美人计,将褒姒献给了好色的幽王。幽王一见褒姒美艳绝伦,当即下令放了那个大臣。

  这褒姒自进宫以来,就一言不发,一次不笑,整个一个冷美人。幽王变着法子想逗她一笑,均未奏效。这时有佞臣献计,说用“烽火戏诸侯”方法或可取乐于褒美人。

  幽王将褒姒带到了都城外骊山的烽火台上。这烽火台是专门用来在西戎进攻时点火报信,以令各路诸侯前来勤王;平时是万万不能随便点火的。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调戏了诸侯;褒姒见此闹剧,终于开颜一笑。

  自褒姒一笑之后,幽王越发宠爱她,当褒姒生了一个儿子后,便废掉了王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其子为太子。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宜臼逃到外公的封国诉苦。申侯一气之下,勾结西戎向镐京进犯。幽王急点烽火台报警告急,可是那些诸侯以为幽王又在玩“烽火戏诸侯”的游戏,没有一个前来救驾。幽王狼狈逃到骊山,被西戎杀死;西周至此寿终正寝。此时,不少人想起了宣王时的那首童谣:“?弧箕服,实亡周国!”(《国语·郑语》)

  周宣王因为相信“?弧箕服,实亡周国”的童谣,而引起一个生动曲折的故事。因为历史遥远,这首童谣是何人所作,是何目的,已无从得知。但人们对童谣的迷信以及童谣引起的巨大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就此童谣来讲,其“应验”结果的附会成分太多。?弧箕服与西周灭亡并无直接的联系,西周的灭亡实与周幽王的昏庸无道有关。

更多内容请看:
http://www.zygby.com/yuyanjijin.htm

[ 本帖最后由 zhhzhh 于 2007/7/22 20:1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3: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铭文流播

  铭文石刻是谶谣传播的另一大形式。谶谣在先秦、秦汉时就已出现,当时还没有纸张,因此保存谶语的最佳方式当然就是石刻。
  
  王家碑谶

  唐文宗大和中,王?被任命为丹阳县令;他上任伊始,便决定挖壕沟以固城防。某日挖出一块石碑,王?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山有石,石有玉;玉有瑕,即休矣。

  王?百思不得其解,问众人皆不懂。过了几天,一位白髯老叟说:“这是不祥之兆!预言的是王家四代之事。王公的祖父名?,?生础,这就是谶语所说的‘山有石’之意;础又生了王公?,这就是‘石有玉’的含义;王公又生了儿子瑕休,是‘玉有瑕即休矣’的含义。‘休’亦含绝义;看来,王公要绝嗣了。”说完,飘然而去。

  大和九年,权臣李训谋诛宦官,命王?为太原节度使,令其召募爪牙。但不久李训事泄被杀,王?逃回长安,当夜被禁军捕获,全家老幼尽数被杀,王家至此绝门。(《新唐书·王?传》及《旧唐书·王?传》)

  此即用石碑的形式传授的谶谣,显示出浓烈的神秘性。其预言之神异,也让人惊诧莫名。但越是这样,越是让人怀疑此事的真实性。尽管它出自正史,但正史中的失实之处,并非《唐书》一家,也并非自《唐书》始。对此,应保持怀疑精神。

  铭文石刻比之于童谣,更具有神秘性。儿童传谣还可见到传播者,而碑铭传谣则根本见不到传授谣言的人,所以更增添了其神秘性。
  
  题壁展示

  谶谣的另一种传播形式就是题壁,即把谶谣题写在墙壁上,让过往行人观看传诵,以提高谶谣流传的范围和速度。传谣者尤其喜欢将谶谣题写在寺庙道观的墙壁上,因为寺庙道观本身就给人以神秘之感,所以将谶谣题于寺观之壁,可以增加人们的迷信程度,借人们对佛祖或天师的崇信之念,加深他们对谶谣预言的迷信。

  据宋王?《默记》卷中载:北宋哲宗绍圣三年,时彦考中状元,授官江东小曹,乘舟赴任途中遇上大风,不得已乃系舟于山下小港。时彦借机登山散步,但见布满荒草荆棘的山顶,坐落着一座小寺,一老僧健步下山迎接,见时彦施礼道:“来者是时状元吧?”时彦大感意外,自己没通报姓名,又没带侍从,且小寺又不在路口,老僧何以知自己来此?老僧见其疑惑,便解释道:“小寺佛殿后壁上有人写了两行小字,说:‘某年月日,时状元到此。’所以知你到来。”时状元至殿后,扫去壁上积尘,果如僧言。另外,旁边有一行小字,记题壁年月,竟是时彦生前之事。时彦益感惊诧,尽扫壁上积尘,又出现一行谶语:“此去十三年,官终四品。”后来时彦果然死于吏部尚书任上,正好是四品,且距见题壁时间正好是十三年。可以说,题壁谶谣及其应验,与文人的好奇和游戏心理不无关系。

  题壁传谶,与儿童传谣,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神秘性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僧道传谣

  在谶谣传播的各种形式之中,僧道传谣也是比较活跃的一种。在许多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都有一些僧人和道士出来活动,传播着有关未来命运的谶谣预言。

  这些僧人和道士,一般都装成疯疯颠颠的样子,即使言语触犯时忌,官兵也会因其疯颠而不在意,或者不怎么深究。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其《红楼梦》中,便利用了僧道传谣的形式,来加深其作品的神秘性和宿命性。
  
  道士预言靖难之变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他的嫡长孙继承,建年号为建文。建文帝年少嗣位,锐意革新,鉴于藩王权势日大的局面,决心采取削藩措施。他先废除了周王?、湘王柏、齐王?、代王桂几个势力较小的藩王,然后把矛头对准了势力最大、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为人枭雄有谋。朱元璋为了抵御蒙古入侵,便把他封到北平做燕王,节制北方诸军。此时,当他发觉建文帝将对自己削藩时,便表面装疯,暗地厉兵秣马,准备叛乱。

  就在剑拔弩张的紧要关头,一个疯道士出现在街头,他边跳边唱:

  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建文元年六月,燕王护卫百户倪谅告发燕王谋反的计划,建文帝当即下令北平诸军合围燕王府第。燕王诱杀了北平左布政使和都指挥使,攻占了北平城,继而挥师南下,号称“靖难”以清君侧。灵壁一战,建文帝军队溃散殆尽。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军队攻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遂继位登基,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百姓想起疯道士唱的谶谣,并进断言“莫逐燕”的燕,指的就是燕王。“高飞上帝畿”,指的就是燕王将入据京城,登上帝位。但他们或许不知道,当燕王君臣正在举杯庆祝胜利之时,那位散布谶谣的疯道士,也许正在里面开怀畅饮呢!(《明史·五行志》三)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3: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典籍传播

  书籍记载是谶谣的一个很普遍的形式,与童谣、铭刻、题壁相比,它属于二次传播。即它专门记载一次传播的符号,把一次传播记录下来后,后人又通过它来认识一次传播的内容。无论是童谣、铭刻、题壁,我们都是通过史书、笔记等书籍知道的。书籍传播形式,主要分正史和笔记两种。

  正史多记童谣,笔记多记铭刻、题壁。正史多记大人物的谶谣,笔记兼载小人物的谶谣。卫绍生指出:“史籍所载谶语,所涉对象不外是朝代更迭和帝王将相等所谓‘贵人’,因为在史家看来,只有这些人或事才有资格享受谶语这一类的‘待遇’,草芥小民,无关大局,谶语怎么会涉及他们?”(《中国古代占卜术》,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176页。)

  笔记记载的谶谣,则兼言普通人的命运。如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二载:河间路景州某县河滩有一土堆,相传为皇舅墓。元初有谶道:“皇舅墓门闭,运粮向北去;水淹墓门开,运粮却回来。”元末至正辛卯,中原大水,船从树梢行,及水退,土堆崩坏,墓门显露,从此天下多事,起义不断,海道不通,运粮船被迫退回,应验了谶谣。这里记载的就是群众关心的吉凶之事。再如宋陆游《老学?笔记》所载“火焚贡院状元焦”则“预言”士子焦循成为状元的事,此事亦非有关国家盛衰的大事,而接近普通生活。

  除了零星的书籍记载外,还有通过专门的谶谣著作来传播谶谣的。这就是流传于民间的那些长篇预言诗,如《推背图》、《烧饼歌》等。民国时期,海宁朱肖琴先生将它们各自的单行本收集成册,命名为《中国预言八种》。

附:《中国预言八种》之★馬前課(漢孔明)、★藏頭詩(唐李淳風)

更多内容请看:
http://www.zygby.com/yuyanjijin.htm

[ 本帖最后由 zhhzhh 于 2007/7/22 19:40 编辑 ]
发表于 2007/7/25 17: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是否~~也在意味着什么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7/26 17: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为转贴,其内容我也不太懂,请明者解释。
发表于 2007/11/22 02: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玩
发表于 2007/11/27 03: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听老师说,古代,人们认为,小孩子所唱的童谣,是上天的旨意,是老天的安排。
发表于 2013/9/12 00: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世上流行的一个个新名词不知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像“逆天”“卖萌”“坑爹”
发表于 2013/9/12 00: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暴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