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265|回复: 1

《中庸篇·拳术·拳道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4 05: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文亦是马国兴老师作品,原载于中国武网的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论坛:


  第一章   明道
天命之谓性①,率性之谓道②,修道之谓教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④。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⑤。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⑥。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⑧。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⑨。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⑩。
【题名解】
命名曰:“明道”章,也就说明此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什么是明道?明什么道?如何修炼才能明道?明道的功能作用如何?
【注释】
①、天命之谓性: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化孕育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此乃犹如天道之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是指人的自然禀赋(与生俱来的性能),并无神秘色彩。
②、率性之谓道:率,遵循,按照;性,自己无形的“道体”法身。遵循本性功能而运作,谓之符合道了。
③、修道之谓教:修道,修炼内功法而能“明心见性”,就能见到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教,教化、教育。此句是说:修炼内功心法而能“明心见性”,就能见到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这个过程谓之“无言的教化”,乃是自己教育自己的基本法式。
④、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自身无形的道体法身、及道体法身的功能作用;须臾,瞬间的意思,短暂的时间;非道,非,就不是的意思。就不是自身无形的道体法身、及道体法身的功能作用了。此句是说:自身无形的道体法身、及道体法身的功能作用,瞬间也不能离开自己身体的;如果能够离开自己身体的就不是自己身体无形的道体法身、及道体法身的功能作用了。
⑤、是故君子戒惧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内功修炼,君子唯恐自己不能见到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尤其惧怕自己不知道得道的本末、方法、先后、道路始终等这些事情内容的。
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明心见性的景象真切,法身道体具有鲜明的微妙玄通的功能,这都是修炼者在内功心法中独见、独知的事情。
⑦、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无形的法身道体,存在于自身“中”;其之所发皆能“中的”,这种能力谓之“和”。这就是“中和”之道的“体、用”之解释。
⑧、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自身的无形法身道体也;“和”,天下通达大道的道路,又是“道”的妙用之功能也!
⑨、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身“健顺合之至,太和一气,道也。”这是由“天地定位”的健顺合之至的修炼而使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之万物的功能得到良好的培育,故而能成万拳变化以为攻防之用。
⑩、右第一章。••••••:这是朱子的评注,其大意是说:子思论述圣人所传的意思所以立言:首先明确的论出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本来出于天然故而不可变易,无形的法身道体实实在在的装备自己而不可离去;接着又论说内功心法的存养之方法、道路和省察的方法要点;最后论述圣明的人具备神明艺境,神化之极的功能。明确的告诉学者内功心法修炼反求自身诸己方面方能自然得之,必须平常时要去掉外欲诱惑的私心杂念,才能使得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至德全神充周圆满完善,这就是杨氏一篇论述之体、用的重要之重点也。以下十章的内容,都是子思引用孔夫子的言语,始终在阐发此章修养、修炼完善自身无言之德化教育的内容的文章。
【译文】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化孕育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此乃犹如天道之命令也。率领自身本性功能而运作,谓之符合道了。修炼内功心法而能“明心见性”,就能见到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这个过程谓之“无言的教化”,乃是自己教育自己的基本法式。自身无形的道体、及道体的功能作用,瞬间也不能离开自身的;如果能够离开自身的就不是自身无形的道体、及道体的功能作用了。内功修炼,君子唯恐自己不能见到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尤其惧怕自己不知道得道的本末、方法、先后、道路始终等这些事情内容的。明心见性的景象真切,法身道体具有鲜明的微妙玄通的功能,这都是修炼者在内功心法中独见、独知的事情。无形的法身道体,存在于自己身体“中”;其之所发皆能“中的”,这种能力谓之“和”。这就是“中和”之道的“体、用”之解释。“中”,自身的无形法身道体也;“和”,天下通达大道的道路,又是“道”的妙用之功能也!自身“健顺合之至,太和一气,道也。”这是由“天地定位”的健顺合之至的修炼而使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之万物的功能得到良好的培育,故而能成万拳变化以为攻防之用。
朱子的评注,其大意是说:子思论述圣人所传的意思所以立言:首先明确的论出自己无形的法身道体,本来出于天然故而不可变易,无形的法身道体实实在在的装备自己而不可离去;接着又论说内功心法的存养之方法、道路和省察的方法要点;最后论述圣明的人具备神明艺境,神化之极的功能。明确的告诉学者内功心法修炼反求自身诸己方面方能自然得之,必须平常时要去掉外欲诱惑的私心杂念,才能使得自己的无形法身道体至德全神充周圆满完善,这就是杨氏一篇论述之体、用的重要之重点也。以下十章的内容,都是子思引用孔夫子的言语,始终在阐发此章修养、修炼完善自身无言之德化教育的内容的文章。

【拳术•拳道解】
前贤云:
故必于微积之悠也久也,其涵蓄游跃之力始纯。亦必泉以达扩,使变也化也,其阴阳互蒂之神始著。纯则不杂,合万变而寓用无形;著由于几,化三千而充体于无外。
  夫放弥六合,浑之体为展布也;退藏于密,元之用为包容也。浑者合也,元者一也。窃思:天之所以清,得此一也;地之所以宁,得此一也;人之所以灵,亦莫不在此一也。三而一之浑合,以坚其体;一而三之元玄,以昭其用。
  试由天而地,以近索乎人。人为万物之灵,其即仰观天以执行,俯察地以建极,居覆载之中,首出庶物者也。仰人何谓乎先?涵养之以静以蕴其继,灵妙之以动以畅其用。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离之中坤其静基也,《易》之卑法地者此也。然静则功力绵绵不息,其体至柔至刚。非柔则原委难于无间;非柔中刚,未免有作辍之时。柔者静之体,刚者则又柔之体也。坎之中乾其动机也,《易》之崇效天者此也。非无则空灵犹恐障蔽;非无中生有,奚以见变应之奇?
浑则静,以逸待劳;玄则元,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则正奇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妙,悉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因时致变,因力制人。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以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                                    《浑元剑经内外篇•原序》
此乃尊“中庸”的中和之道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的论述。正是遵从《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坤为吾母乾为父,太极一气贯来衡”修炼宗旨的论述。细致的论述,就是建德体:
建立“健之体”的功法
  健之体的建立,主要是内功法,是指内功练法而言的,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两种功法。炼精化气,主要是内气的生成、积累的内容。练功形式,静练为主,站桩、坐、卧都可以。在站、坐、卧各种桩法中,主要是形静气动的功法。即外形静态而内气在体内运行,就是各种的贯气方法。此种方法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各家皆有自认为良好的功法。现只介绍古人所述的“周身贯气法”以说明之:
  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肾,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贯于掌,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从丹田,入于两肾间,由两腿股膝胫踝,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内气上下周流不息。行功之法,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
  此乃各种桩功“功法”为建立“健之体”而修炼的内容。文中所谓“气自周全”,指的是内气在身体内周流不息的“独立存在而不改”的状况。是“健之体”的初步建立起来了。但此时尚不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即内气尚未清明而具灵性。这就须要以“炼气化神”的“功法”继续修炼之。
  “炼气化神”的功法,有静炼法和动炼法两种形式。静练功法与前述“贯气法”没有区别。动练法是外形的一定模式动作配合贯气法的方法。此时炼气化神之“神”,即“一气灵明不昧谓之神”之“神”。此时外形以一定模式动作配合贯气法的方法乃“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的功法。此内气灵明、外形通灵,乃妙用为神之“神”。皆因“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焉。”
此“久而(能)力自加焉”,是说依上述功法而修炼,内气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加强,外形动静清轻而通灵的功能加强了。正所谓“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的“健顺德之体”之建立,基本功成了。然此中过程也要有建“顺之体”的系列功法之配合方能功成。
建立“顺之体”的功法
  顺之体的建立功法,即外功练法,有动练法和静练法两种基本形式。动练法主要是外形的“抻筋拔骨、展筋伸骨”。静练法主要是运用内气的“以无有入于无间”的功能,可使外形脱拙换灵、脱壳换象,再以动静练法修之,可使外形“柔弱无骨、静而不躁、一息坚融”。坚,即刚发时的“接骨斗榫”;融,即柔化时的柔弱无骨。可知外形柔弱无骨是“顺之体”的初步建立了。下面讨论建“顺之体”的动练功法和静练功法之内容。
  动练法,主要是“抻筋拔骨、展筋伸骨”的各种功法。前人有论:“练形者,又名曰展筋脱骨。骨为枝干,支撑人身;筋以连骨,不致脱散。故骨在内而筋在外,两相依托。骨有三百六十五节,筋有十二经络。炼形之首务,筋骨为先,盖骨节不松活、筋道不舒长,欲屈而骨不能屈,欲伸而筋不能伸,往来牵扯,何以灵动捷变?练形之次序,先膊,次腿,次膊腿合练以练身。”此“练形论”已将建“顺之体”的修炼功法的内容阐发得极为清楚了。有两点必须弄清分明:一是抻筋拔骨,即将全身骨节按法依次抻开。但要注意“在神为非人力也。”二是展筋脱骨,即骨肉脱开分离的内景象。这两点是外形的两种必成之功夫。否则,“顺之体”的基础功夫不全矣!
  拳经云:“肌肤骨节处处开张。”这才是外形“顺之体”的最大蓄势状态,才能在较技攻防中达到善变无形又无穷之至用,才能保证“柔化”的顺随之用,即内顺随内气之动静以用,外顺随对手的拳势动静以为用。只有“顺之体”的“柔弱无骨”功夫,才能有此至用。
  故初期的“抻筋拔骨”功法,先练手膊的肩、肘、腕:肩头的八面动转之活肩八法;活肘的旋绕法;活腕的旋绕、拉抻;肩、肘、腕的三节顺逆法。次练腿足的胯、膝、踝:胯的拉抻旋转法,踢腿、旋胯的活胯八法;转膝法;活足踝法;胯、膝、踝的三节顺逆法。再练身的腰、脊、颈的抻筋拔骨:腰的旋转之涮腰法;脊椎的拉抻、旋转法(在神为非人力也);颈的旋转拉抻法及腰、脊、颈的顺逆法。上述各种练功法都有一定的模式。但目的一定要明确,都是为了各关节的拉抻、动转圆活达到其最大极限为准。只有这样,才能有外形的“柔弱无骨”之动变能力。只有外形的“柔弱无骨”才能有“善变无形又无穷”的攻防运用之价值,才能不会出现“气阻力闭”的“隔病”的现象。此乃“顺之体”的基本功能之确立,是初期动练法的“抻筋拔骨”功法之目的及其功法的效果。然只此功法修炼“顺之体”的功能,尚不完善,还必须修炼静练法的“展筋脱骨”的功法方能使“顺之体”的基本功能趋于完善,即“顺之体”的功德圆满。
  静练法的“展筋脱骨”之修炼。功法内容简单,即内气运行的周身贯气法。可分内气在皮下肉外、肉内、骨膜筋膜、骨中、骨髓内各层面的运行法。这可修炼出骨肉分离的“脱骨”之内景象功夫,使“顺之体”的皮肉成为绵泥之身即静而不躁的功夫。再就是以内气在骨中运行,催动骨节顺向节节开张。此内景象极为显明。此先后两种功法的修炼,可使“顺之体”柔弱无骨、身柔若絮,是“顺之体”的功德圆满之候。此为静练法之功效。
  然亦有静练形体的桩功之法,亦可练形的松静功夫,亦可脱拙换灵,如马步桩等。包括各种攻防拳势架式的站桩修炼,在某种情况下的修炼效果极佳,是上述两种动静功法的基础功法内容。此种静练桩功之法,对于习拳者来说,亦不容忽视。如形意门的初习者站三体式桩,在某种情况下就是修炼外形的脱拙换灵的功法。故曰:“万法出于三体式”。可见前人对修炼形体静态桩功功法的认识是相当清楚的。这种功法修炼起来比较枯燥,故初习拳者多畏吃其苦而放弃修炼此种功法,实在是一种基础功夫上的损失。故有志于习拳必成者,就应主动修之才能功有所成,方不愧为一个练家子。
  这时,再以动练法修之。此动练法就是前面所论“炼气化神”中的动练法。“炼气化神”中的动练法,目的是炼神,故以外形配合贯气的方法为法。此时的动练法是以外形的节节贯串为主的贯气法,目的是“顺之体”自身的节节顺随之功夫。故虽是贯气法,但心意观注的要点在“顺之体”的节节顺随贯串的功能上。
  由此可知,健之体、顺之体的各自建立,各有其功法。然到了“炼气化神”的动练法时,就是“健顺德之体”的修炼功法内容了。此中虽分“炼神、练形”之侧重不同的练法取意,但最终乃是“健顺参半、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的“健顺德之体”之建立,即“柔外刚中”匹配如一的德之体基本建立功成了。
  上述的一切修炼功法,皆属于建德之体的功法。针对“致用”的功法而言,皆属于基础功法的范畴之内的。有体,就有此体之用。有健顺德之体,就有此健顺德之体的运用。即有此健顺德之体的运用,就有运用此健顺德之体的基本法则。而这个运用的基本法则的确立是根据“健顺”之性质而决定的。即健之体的健运不息、阳刚之性,万拳变化运用之资始;顺之体的镇静厚载、阴柔之质,顺乾而动,万拳变化运用之资生。简曰为“柔化刚发”。是健顺德之体的性质而决定了它们的各自在较技攻防中之功能作用。但在此柔化刚发的运用之法则的确立中,健顺之体亦存在本末主从的关系。这就是以内治外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内主外从”的法则。而这个练用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内主外从的“柔化刚发”的基本法则的确立,导致出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较技运用时的“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而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正是“道用阴阳”的宗旨。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论,则道用“健阳顺阴”之柔化刚发。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初期之运用,并非以健顺德之体立论,而是专注于“攻防招法”的成法来论用的。
  而应用攻防招法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的约定俗成之规则。正因为这一约定俗成的规则所致,各门拳师不以健顺德之体论攻防招法之运用,而以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来论攻防招法之练、用的。而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周身一家,就是“健顺德之体”。两者并无不同之处。所不同者,拆讲领会拳术攻防招法的运用,以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立论,讲出来会让初学拳者更容易明白、领会清楚。因为此法论述的部位细腻、详细而且明确。但此法亦有一弊,就是会让初学拳者领会各种攻防招法时只知道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之“身法”,而不能清楚地知道“健顺德之体”的存在了。即只知道“报身”的存在,不知道“健顺德之体”的“法身”之存在。就会在练用过程中不知建立“健顺德之体”及其“道用”,反而崇尚后天血气之力,以报身为用。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习拳者不可不明此理。今日借题点透此“玄关”,是为论。
  此意是说,拳术攻防招法的练用,虽以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立论,然无时不是在论“健顺德之体”的“道用阴阳”之精义的。这需要教拳者点悟,习拳者自己悟透,将此两种方法浑化合一地理解、体认,融会贯通,亦能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种种论述齐同如一,方能见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精髓妙谛,自然是真一不二了。明白了此中精义,我们依传统论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习惯,在“健顺德之体”基本建立的基础上,论述攻防招法之练、用的功法。在此之前,先论述“身法”之确立的功法。然此“身法”乃广义的说法,即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之身法。就是身法三捷之一曰:伸缩,如龙之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如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二曰:直射,如箭之快入也,神凝气冲,如开弓弛张,弓圆弦满,而其中之神勇,可穿叶,可透七札,乃在撒放之灵与不灵也。故气发如炮之燃火、弩之离弦,陡然而至。三曰:一片,神形一片,左右烂熟,手到步到身到之谓也。能至此三者,方可言练、打法之功法修炼的次序。现在,只能是确立“身法”之规矩、建立攻防用招的“身法”之机制的时候,即自身攻防机制的建立。这部分功法内容皆属于建攻防机制的方法。下面从总身法讨论这方面的功法内容。我在这里只能以基本站架姿势的功成标准来说了。而标准的说出,就是练法在其中了。为了使这个基本站架姿势的功成标准带有普遍性意义,只好用形意拳门的三体式来叙述了。但其中内容,是凡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皆应达到的基本身法标准。
右手顺步劈拳正身三体势基本标准:
  步法:熊步,不丁不八,双足尖在前后一条直线右侧,双脚与直线夹角的角度为45度。前足膝踝垂直,后脚呈内扣跪势,膝与胯前上面身子成一垂直立面。后足跟蹬劲,前足掌踩劲。后足跟蹬劲沿形体前上直抵印堂穴,名牮柱;前足掌踩劲,后胯落,托前胯,前胯尖挺起,踩劲沿形体后上肢抵大椎,名撑柱。此牮柱和撑柱,名为“人字架”。此时步法若前看,双膝若并;若后观,胯有所凭。即全身坐势在“中”上,不能坐在后腿足上,双胯横向撑开、圆裆。
  身法:正身法,即胸骨和脊椎之前后一线与双足尖的前后一线呈顺向平行状态。换个说法就是“前后双足尖一线与上身左右脚一线呈垂直的90度夹角。”
  以腰之命门穴肚脐为身法的上下之阴阳分界点,百会、会阴为身法前后之阴阳分界点。而以命门为阳点、肚脐为阴点;百会为上之阳极点,会阴为下之阴极点。这样,百会、会阴上下垂直,成为“虚中”之轴,又名“子午轴”。命门、肚脐的阴阳点与百会、会阴的阴阳点,将身法阴阳分为四个相界,即腰上至百会为阳中阳,腰下至会阴为阳中阴,百会至肚脐为阴中阳,会阴至肚脐为阴中阴。以“阳散阴聚”的法则调整身法如下:
  腰下至会阴:为阳中阴,要松腰泛臀、敛臀、裹臀、溜臀、勾臀、翻臀,将尾闾置于身法下端正中,劲意前上翻至丹田。此术名为“松腰坐胯”。
  腰上至百会:为阳中阳,要腰脉提,即拔背,背肌拔起至肩胛骨下沿,将劲意敛在背肌肉内底层,背肌放松。再拔背至夹脊处,与丹田内劲的气贴背劲意汇合,劲意继续上行,颈骨节节松开虚领,劲意上行至百会内止住。此术名为“虚领顶劲”。
  百会下至肚脐:为阴中阳,要收颌,虚胸,松大腹,止于肚脐。此术名为“腹部松静”。
  会阴至肚脐:为阴中阴,要由会阴前上翻至肚脐止住。此术名为“少腹圆满”。
  此身法四相部位如此调整,还要有劲意从脊椎分左右在皮里肉外向前裹合,至任脉一线闭合,形成一层劲膜。此劲膜术称“铁布衫”。
  身法内部腰“虚胸实少腹”,即“气沉丹田”。
  身法如上调整达到标准后,就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正确身法了。试验“顶头悬”的正确与否,是另外一人双手重叠压在被试者的百会穴处,垂直加大向下之压力,如被试者毫无上顶之力然身子左右旋转动变自如,加压者丝毫也压不下去。此乃“顶头悬”功夫基本成功。
  手法:长短手。右手长,为攻击手;左手短,为防护手。要松肩垂肘,成前后手的裹抱势,与胸背形成背圆胸方的阴阳匹配,具有肩撑肘横的劲意。双肘抱肋,是说右攻击之长手的肘后大臂骨要外旋转下裹,使右肘尖自然下垂,与右膝上下垂直,肘垂膝提的劲意合住,手掌作龙掌样,掌腕与右肩上平,目从右掌虎口内直视前方。左防护手的肘前小臂桡骨外旋转下内掩,左肘尖自然垂直向下,左手成龙掌微坐碗,手拇指、食指在右肘内侧稍下方,左手虎口正中对准右肘弯横纹。此长短手即成裹抱之势。如有将短手掌放在右手肘外侧者,是收缩势欲变手而形成的姿势,是因取意不同而形成的。故两者无有对错之分,只是立意不同。但习拳要“知常达变”才是见解,即修炼不单要知道常规法则,还要通达变化之用才见得功夫。这就说明,只要身法姿势符合拳术理法、规矩标准就都是正确的。凡不符合拳术理法、规矩标准就都是错误的。错误的身法多痹病,不能实用。故正确的身法之可贵处在于实用。这就是正确的身法,是在符合拳术理法、规矩标准的条件下认定的,不是取决于姿势的异同之孰优孰劣。为说明这一点,就以这右手顺步正身劈拳为例来说一说右手顺步侧身劈拳和左手拗步侧身劈拳、左手拗步正身劈拳,来看看同一劈拳其他三种身法的练用之要点,比较它们四种劈拳势的异同。
  右手顺步侧身劈拳:即前面右手顺步正身劈拳的身法,要将身法左旋45度,形成右肩前左肩后的劈拳势,使左右肩一线与双足尖前后一线成45度夹角。随之前后手与身法的夹角皆顺应的发生变化之调整。胯随肩亦作了调整。头与前肩的夹角变小了。但其他步法、手法、身法的规矩、法则未变。
  左手拗步侧身劈拳:实步法未变,左手未长,是攻击手,右手为短,是防护手。原正身要向右旋转45度,使身法左右一线与双足尖前后一线的夹角成45度,左右胯亦随而右旋转调整。左肘放在右膝上方与之垂直合住,右手虎口对准左肘弯横纹,置在左肘内侧,头与左肩的夹角变小了。但其他步法、手法、身法的规矩、法则未变。
  左手拗步正身劈拳:先要步法变化,即前右足向外平移,使左后足右前足的斜线与前面的前后足之直线成45度夹角时落定,身法正向前方与已成步法成45度夹角。左长手之肘尖,放在左后膝顺向前方一线,要与右前膝平向左移的一线之交点上方。此时与太极拳的搂膝拗步势的攻击手势相似。右防护短手规矩如前。其他身法规矩、法则不变。
  有了这个劈拳三体势的身法之调整,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在此基础上再多练几个基本攻防拳势的架子,如压打、拦大、搬达、摘大、提打、托打、分打、搓打等八个拳势架子,可得到身法多方面的调整。又便于各种攻防拳势相互间的转化运用,养成正确的身法功夫。
  这个身法基本规矩确立了,也就等于身法的攻防机制初步建立起来了。按说应以该修炼各种攻防招法的攻防变化运用之功法来修炼了,其实不然。首先要认识到所有攻防招法的运用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展放的攻击、卷蓄的闪化防守,或一身的左边卷蓄闪化防守,右边展放攻击,同时运作完成的,反之亦然。根据这个特点,在具体修炼各种攻防招法运用技法之前,要有一个单独修炼“展放、卷缩”的阶段,这就是“束展势”的功法之修炼,古人称此为“练力法”。这里的“力”就是“气即是力”之说的“力”,也就是“健顺德之体”的“气力”说,绝不是后天外形的血气之功的“力气”说。这一点习拳者一定要分辨清楚,方可练习无误。我秉承家传之教,将此功法命名为“打展手”,即修炼内气、外形的展放、收缩之功夫的。此中练法亦分为几步功法来先后完成:一是全身的气形之齐展放齐收缩的练法;二是右收左展、左收右展的练法;三是半步练法;四是出步练法。下面分别讨论之:
  一、展束法:
  明劲法:无极站势,双足平拉开稍比肩宽,双手自然下垂,气沉丹田。此为预备势。先打收束势:右足踏实弯膝下坐,左足虚提堆在右足左内侧根提尖下,右手提起护右胸前,左肘微屈,左手护左肋下。周身浮气收聚丹田,全身前后左右用意往虚中一敛,成内气、外形的收束蓄势,要成上下相随势。再打展放势:右足跟蹬劲,左足斜前45度出步,左手斜上直出成攻击手,右手直前平出为防守手。身法长身腰顶微前移。势成左足前掌踩劲踏实。外形舒以长其筋,内气由丹田射出同时达到体表及四肢指梢端部。复收束势的左脚踏实,右脚虚提,这样左右的周而复始练去。练时,收束卷蓄,气形皆要卷得紧、蓄得足;展放舒发,气形皆要展得舒、放得开。收束卷蓄,展放舒发,皆是会意,是在神为非后来血气之力也。此乃内气、外形之百骸筋骨一齐收一齐放的同向之明劲法也,是气形刚柔匹配如一的初步之功法。同时修炼外形蓄势匹配的四象法则,即上下相随之功法也。然此收束卷蓄、展放舒发,必须紧而不僵、松而不懈方见形松气静的功夫,即浑身清明通透、灵光轻捷之动变功夫。
  暗劲法:打法形式与明劲法无异,周而复始的左右循环亦同明劲法形式。唯一不同的是以“阴阳逆从”的法则,用“劲形反蓄”的方法,即外形打“收束势”时,内气要舒展发放到四肢指梢端部及体表。而外形打“展放势”时,内气要收束卷蓄到丹田。必须内气、外形异向同动到位,也要紧而不僵、松而不懈方见形紧劲松、形松劲紧、内劲外形的动静互为其根的艺境之功夫。功法到此纯熟,是第一步的舒展法的功夫功成。
  二、左收右展、右收左展法
  明劲法:无极站式,左右手平伸左右45度分开,屈肘。右手向前直射击出,右步前踩;左足跟蹬劲,左手侧收束;再右足跟蹬劲,左步前出踩劲,右手侧收势。此练形用变、劲用对五之法式。
  暗劲法:身势打法如前,只是形岀劲收,形收劲岀,劲形反蓄而已。此练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之功法。
  三、半步打法
  基本练法是“左收右展、右收左展法”。只是先将左脚并身法略摆一下,右边手、身、步一齐射出。然后再打右脚并身法略摆一下,右边手、身、步一齐射出。周而复始地练去。还是先练明劲法,再继之练暗劲法。
  四、岀步打法
  无极站势,先略偷一步,以脚前掌粘地,速即以脚跟一摆转身,出步到身之法与前无异。先打明劲法,再打暗劲法。一定要能“落步成招”。此练身法之秘诀。
  有此身法打展手四步功法的修炼,全身运用“劲力”之基本方法得矣!尤其是“上下相随”功法精熟了,“人字架”的杀人一线在眉间的功夫得矣!
攻防招法的修炼
  攻防招法的修炼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者的必修内容,必须经过的课题。因为各种攻防招法都体现了各自的攻防部位的攻防之特定技术、技巧、功夫。就攻防招法而论,有手法、肘法、靠法、膝击、胯打、腿法、脚法及各部位混合的招法。每个门派、拳种都有数量相当多的特定的攻防招法,为习练者提供了现成的良好素材。这就需要习练者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进阶而熟练之,直到将本宗技法熟而精之,方可达到初步“形拳”攻防功夫的运用。
  攻防招法的修炼方式,有自练法和互练法两种。自练法是修炼知己的功法,互练法是练知彼的功法,同时又能验证自己的知己能力。下面分别讨论自练功法和互连功法的秘要之诀窍。
自练攻防招法的要点
  自练时,面前无人似有人。初始练法之时要假想一对手在面前,如何出招来攻击自己,则自己步当如何进、手当如何出、身法当如何变化,俱要算定,打招时必须要认真到位。
  开始要由简单招法开始,精熟后可几招连续实施,基本上有十个左右招法、三十个左右的手法也就可以了。这十个左右招法要照顾到“七拳”的内容,即手、肘、肩、胯、膝、足、头各部位的攻防方法。自练时关键是个熟。每个招法都要左右全能用。要用心体认,达到所定攻防招法滚瓜烂熟、得心应手。
  如有良好内功基础者,可设想对面有个影子人与自己拆手破招,练习的效果最佳。
  当自练所定攻防招法得心应手后,就要与陪练进行互练了。而陪练人员的选择,要择性善者,这非常重要。一定要不间断地练习,方能见效果。大约半年到一年时间就可以了。
  与陪练练习攻防招法,要无忌心、无斗心、无灰心,方能见功效。因为每个攻防招法都要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见境生情,随机应变而恰到好处,即手法、身法、步法的三法合一之艺境。此中仍加单项的手法、身法、步法的操练,使各项基本功夫扎实,方能有机地组合而自然流畅。
  但要知道,此时是修炼“形拳”的施招用手,达到的是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岀。故其招法身势忽高忽低,或左或右,似进非进,似退非退,进中退,退中进,近而远,远而近,恍惚形如神飞无定。其中有诈诱、诓骗、虚引、惊骇之式,横竖、斜直、奇正之机。式势如流水,源源不断生生不已而流畅为境界。然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故此阶段所练,不在打人瞬间发人立项,而在变化通达流畅立意。这才是秘诀。求的是曲化直发的“曲化”艺境,直发自在其中了。
  通过与陪练的拆手破招,达到知彼的功夫,才是真艺境。此中练习,最忌讳以血气之大力凌人。恃强凌压对手,已失去这样修炼的意义了。
  与陪练的拆手破招修炼,忌讳搭架子。只有讲求攻防技术、技巧变化,才不会产生搭架子的情况。最忌讳不认真而玩笑,则必失真矣。上述几条做到了,可望功成矣!
  虽是“形拳”功夫,但要以先天之神为体用,方可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明艺境。“形拳”者,因形练形,实亦入道之基本功夫,必遂乎其艺、幽乎其气、柔乎其质、刚乎其神,久练自见其功,变化也能验证,然其妙存乎虚灵之人。故这个阶段的功法,是必修的内容,才能奠定好升华至大成艺境的坚实基础。然此功法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招熟”,故多用“明劲”法。
  然此功法修炼的是“有形”的攻防功夫,虽具备一定的实战攻防能力,也只是初级的小成艺境吧!
因为是初级的小成艺境,虽是招熟,难免有暴烈之习在身,显现于施招用手之中。故不能自满,尚须深造,修习懂劲意境。否则,难以登神武不杀的大成之神化艺境。不如此而修,难脱凡胎以入圣境,仍属平常拳手之功夫。
懂劲的修炼
  所谓“懂劲”,就是知道自己内劲、外形的相互为用的柔化刚发,并能知道对手的内劲、外形的相互为用的柔化刚发。在攻防变化中可与对手粘走沾连无过不及,不犯顶扁丢抗之病,谓之懂劲。
  懂劲后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可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地,可不受他人的力之所拘。故同是一样的攻防招法,在懂劲前的实施只是招熟的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出”。严格地说,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厢情愿的味道,难能杜绝暴烈之习性,制胜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切性。而在懂劲后的实施,乃是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而实施的了。严格地说,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目的准确,酌情以对,温柔之中锋芒锐利,制胜乃必然之结果。这就是“懂劲”的直接功效。故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矣!”在这段论述中,王宗岳将“招熟、懂劲”分为先后两种功夫层次,并论到只有“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样一个功成之先后顺序。可知,每一个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如按法而修,依序而进,必须由招熟到懂劲,再由懂劲才能阶及神明。故知,“懂劲”是攻防功夫必须经历的关键环节。“懂劲”可以说是拳术攻防功夫和拳道攻防功夫的“隘口”、关卡。不越过懂劲知隘口关卡,则是拳术攻防功夫;越过懂劲之隘口关卡,便是拳道攻防功夫。可知“懂劲”之至关重要了。
  由于修炼的施懂劲功夫阶段,又以他力取法。故攻防招法还是原来的攻防招法,但实施运使的方法、准则、概念,都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基本上明白了“健顺德之体”的“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法则及技术方法。这样可使原来复杂的攻防招法的避实击虚之曲化直发的运使,简化为“沾连粘随”的“避向击背”的单一法式了。即只取“以柔用刚、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法式了。这是从“有形练到无形处”“有招练到无招”的转法的关键阶段。
  从实施的发放人的手段来看,只存在“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和“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两种法式了,即逢强智取、遇弱力擒的“刚发他力前,柔乘他力后”的模式了。
  这个阶段更要潜神精修,坚决执行“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宗旨,方能时致神知。当能达到神知的艺境时,已是“统神、气、形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正如太极拳歌诀所云:“掤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凭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已能轻易做到了。功到此时,懂劲功夫阶段的修炼可告一段落了,就应及时转法到神拳艺境的修炼。
神拳艺境的修炼
  就神拳艺境而言,也有功夫层次艺境之差别。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功夫艺境:一为一触即发,二是前知的寂感遂通触之即发,三乃神化之境。关于此三种神拳的神明艺境,前人多有论述,现各举一例前人之论述以证之:
  武谱的“敷、盖、对、吞”之四法,每法皆可一触即发,即论的是第一项神拳内容的。
  车毅斋先生说:“昔年,有一先生也是练拳之人,在余处闲谈,彼凭着血气力足,不明形意拳之道理,暗中有不服之意。此时吾正洗面,皆用骑马式,并未注意于彼,不料彼要取玩笑,起身用足望着余之后腰踢去,彼足刚到余之身边,似挨未挨之时,余并未预料,比如静坐功夫丹田之气始动,心中之神气知觉,即速又往北接渡也。此时物到神知,余神形合一,身子一起,觉腰真有物碰去,回观,则彼已跌出一丈有余,平身躺在地下。预先何从知彼之来?又何从知以何法?此乃拳术无意中抖擞之神力也,至哉信乎。”(录自《拳意述真•车毅斋论形意练法及神形合一》)此乃第二种寂感遂通触之即发的神拳艺境。
  《杨谱•太极下乘武事解》中说:外显柔软,内敛坚刚,使坚刚不外施,以柔软接坚刚,使坚刚尽化乌有,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附原文:“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柔软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其功何以得乎,要非粘黏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後神而明之,化境极矣。夫四两拨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将何以能,是所谓懂粘运,得其视听轻灵之巧耳。”)此乃论第三种的神化之艺境的。
  上述三种神拳艺境,介绍分明。关于是如何练出,皆是施招用手以他力取法、潜修精练,时致神知、必致神明,习惯成自然之功夫尔。只能这样论功法了。
  以上乃较全面地从建体到至用,至道用的形拳艺境、意拳艺境、神拳艺境,以功法为核心一线贯穿而述之。将功法分为建体功法、至用功法,至用的形拳艺境功法、意拳艺境功法、神拳艺境功法,较详细的论述清楚了。虽是粗线条的,但从一个普通人通过如何的修炼、修炼什么样的功法、需要经过什么层次而最终达到大成的神拳艺境也论得较为清楚了。任何一个习拳者可以对照自己即时处在什么艺境功夫的阶段、该如何继续修炼、功法如何亦可明了于胸中了,也可谓之一目了然矣。
  我之所以从此角度立论,实乃为习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设想的,为其构想自己练功大纲提供一些较为准确的素材。也为一些拳师如何培养弟子顺利成材、制订教学计划,勾画岀一个粗线条的蓝图,可使其与教学大纲始终一致。
终极艺境
何谓终极艺境?就是中和至极的无上境。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之如下:
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无所不容;卷之则藏于密,其小无内,无所其入;卷放得其时中,无不切机,丝毫无差。               《中华拳术明镜录•龙涎集》
至于“中气”能令对手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陈氏太极拳谱•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辩》
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
其功何以得乎,要非沾粘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後神而明之,化境极矣。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是此意也。                      《拳意述真•第五章•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操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浑元剑经内篇•剑髓千言》
以上引用数家之论,都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达到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种种表现的说法。而这种种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种种表现之说法,都是终极艺境的说法。也就是“明道”章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说法,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中的始终之内容。
发表于 2007/8/4 16: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大概 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