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098|回复: 4

【转贴】原来念佛法门并不是那么简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8 17: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来念佛法门并不是那么简单!!!   


尸陀林瑜伽疯癫苦行者噶吐.曲吉加波于温州净社寺的开示  

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五日
  


这次来到贵寺,打扰了常住,明天就要起程走了。这一走,大家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面,我别的没有什么好东西馈赠诸位。今天,我这个没寺院,只能住旷野坟地古墓的疯颠喇嘛,斗胆坐在法座上,准备给诸位讲些有关净土法门修持的问题,以此与大家结个法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能从中得到受益。  

现实中太多的人把净土宗的念佛法门看得太简单了,以为念一句佛号就可以了,这是错误的,真正的念佛法门,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若修此门用功得当,一年半载就会有感应境界。若是修了没感应,那就要从自身找原因,是方法不对?还是用功不够精进?相信只要是方法得当,用功精进。心虔诚,愿力到(即信愿行三资粮具足),绝对没有修了几年,甚至几十年而得不到感应的事。  

古时大德们修净土法门,都能放下万缘,而制心一处。由此经过三个月、半年,或三、四年时间就能见到佛。见到净土种种的瑞相,能够体会到佛的境界。为什么我们到现在却达不到呢?其究竟问题在那呢?要惭愧啊!出家修行要以了生脱死为要事,寺院是成就我们了脱生死的地方,所以要把日常一切跟我们了生死没关系的琐碎事放下,一概不管。生死若是不能了,作其他任何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每天只是打两个小时的坐,念一两个小时的佛,而且身心并未融进去的话,这样修一百年,也只是种一点来世享福的因罢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你们的信心不足,定力不足,悲愿力不够。并没有将你们的心交给阿弥陀佛,而是把心大部分留给了自己,每天忙着红尘俗事。若是看到修行人,不是为了了脱生死,精进修行,而是每天忙东忙西,虚度光阴时,我常常忍不住掉泪。伤心难过啊!苦海茫茫,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若不抓紧时间修行,每天还理不清的人我是非,忙不完的杂事,岂知一个呼吸上不来,就死了。生前所追逐的财色名利都带不去,随身的只有我们所造的业。所以,古时真正修行的人连刮胡子、洗衣服、剪指甲的时间都没有。为什么呢?时不待人啊!哪里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干这些婆婆妈妈没用的事?  

有位居士是修净土法门的,一天突然看到净土的种种瑞相,诸如土地是黄金铺地等等。我就问她:“你是怎么修行的?”她说“我睡觉的时候想着佛,吃饭的时候想着佛,走路的时候亦同样想着佛。”噢!原来她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净土法门当中了,由于她身心清净,所以净土现前。  

又有一位古代的修行人,他修了三个月的净土法门,专门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好,结果修了一百多天之后,常常在梦中、定中见到西方净土,见到了八功德水、宝树、荷花,见到了阿弥陀佛。为什么我们修了这么多年,还不如人家一年半载的功夫?惭愧啊!这里面有个最大的问题。原来他们每时每刻都是把心交给了西方净土,交给了西方三圣。如此还恐怕自己不能够往生,每天在佛前痛哭流泪忏悔,请求佛加被,担心自己一个呼吸上不来,而误了生死大事,这样一年半载下来,就能在梦中、定中见到西方的种种美妙的境界。请问你们有没有呢?有没有胆量说自己有呢?  

事实上,我们在打坐修行的时候,如果能够真真确确每刻都观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庄严,在吃饭、走路、睡觉时都想着他,念他的名字,在他的面前发愿。那么,我们可能七、八天就能够有所感应----或闻到香味,或听到天音,或见到佛,或有佛来摩顶。若是没有的话,应知自己没有好好地用功,所以佛没有显现给我们看,要继续拼了命地去用功,这样经过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一百天,肯定能见到佛。如果还没有,那肯定是业障深重,应当在佛前痛哭流泪地忏悔。这样一年半载,绝对在梦中、定中、常常见到佛。因为佛是慈悲的。问题在于你有没有完全把心交给佛。若你把心完全交给了佛,就能感应道交。若你对佛有保留的话,自然就会没有感应了。所以这也不能怪佛,只能怪自己!  
  

文章来源http://post.baidu.com/f?kz=186566503
发表于 2007/9/28 18: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着相怕是不对的吧
发表于 2007/9/28 22: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非净土正法,亦非末法众生所能当机之法.
发表于 2007/9/29 17: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教人如何念佛的角度看,感觉顶楼的开示与印光大师的这段话意思完全一致,印光大师离我们不过几十年,所说不会不是当机之法吧。初学,感觉众说纷纭,有点晕,决定,还是学印光大师教的念佛法,应该不会错吧。现代人是不是有些聪明过头了,真的有点晕!还是老实看文钞会保证稳妥吧。


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下面这篇文章中摘出的的印光大师谈到的信愿行的具体做法也很重要,不然自己读文钞可能会从心头滑过留不下印象:

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作者:楼宇烈 [2001-10-12 14:38:59]

净土一宗发展到近代已是十分衰微,或以为此仅为愚夫愚妇求生福报之法门,或以参念佛者是谁,成有禅无净之法门。净土教理闇而不明,念佛法门杂而无统。印光大师有感于此,大发慈悲,一生以弘扬净土教义,实践念佛法门为己任,被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十三祖,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净土宗高僧。

    印光大师首先指出,净土法门乃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最为殊胜的了生脱死的解脱法门。他尝反复论述这一观点说﹕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虽具足惑业之博地凡夫,但能信愿念佛,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纵已证等觉之高位菩萨,犹须回向往生,方可圆满佛果。是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印光法师文钞(续)》“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

    又说﹕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实偏圆各异,无非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复本心性而已。然此诸法,皆须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绝无他力摄持,令其决于现生入圣超凡,成就所愿也。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印光法师文钞(续)》“净土十要序”)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了生死,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了生死。”(《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修净师书”)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印光法师文钞(续)》“无量寿经颂序”)

    “净土法门,……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之所以殊胜,是因为﹕

    一,净土法门是如来世尊为九界凡圣速成佛道而开设的一个特别法门;

    二,这一特殊法门,与其它只靠自力修持的法门不同,而是仰仗佛的慈悲愿力摄受,往生西方;

    三,这一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至已证等觉之菩萨,下至具足惑业之凡夫;

    四,这一特别法门,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然又不得以一般的教义去衡量它;

    五,这一特殊法门,无论钝根众生,还是一乘上士,均不须经劫历生,而于现生即可往生西方。

    印光大师认为,值此末法时代,根机钝劣的业力凡夫,想要单靠自力修持悟明心性,断尽烦惑,了脱生死,可以说是“千无一得”(《印光法师文钞(续)》“致罗世芳居士书”)的,而必须仗佛慈力接引,带业往生。他说﹕

    “仗自力了生死,非一生两生能了,证初果人,尚须七生天上,七生人间,方证四果,四果则了生死矣。……未证初果者则不一定,纵一生两生不造业,决难永不造业。故知仗自力断惑证真之难,难如登天矣。”(《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修净师书”)

    然而,如能信仰净土法门,“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力契合”(《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习怀辛居士书”),则一定能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因此,印光大师强调说,唯有净土法门才是六道三乘,复自本性,了生脱死,横超三界的根本法门。他恳切地忠告大家说﹕

    “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陈慧超书”)        

    为了阐明净土法门乃“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的道理,印光大师深入考察了大乘经典,探究了净土法门的经典来源以及发展源流。他指出,以往生净土,圆满佛果,为最终归依,实发端于《华严经》。他说﹕

    “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印光法师文钞(续)》“净土五经重刊序”)

    印光大师又说,此后在方等会上,世尊又特为专说净土三经,其中《阿弥陀佛经》摄机最普,所以禅、教、律各宗,都奉之为日课。此外,大乘经典中论及净土者,多不胜数,尤其是《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此后,“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清凉、永明,悉皆发金刚心,为之宏赞,以期六道三乘,同得横超三界,复本心性也。”(《印光法师文钞(续)》“净土十要序”)

    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以了生脱死为根本,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而绝不可有求来生人天福报之心。他说﹕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

    他批评那种为求来生福报而信净土念佛法门的人说﹕

    “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若今生尚有修持,来生定有世福可享。一享福,必定要造恶业(今之世道乱之如此,多半是前生修痴福者所酿成耳)既造恶业,则后来之苦报,不忍言说矣。”(《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传德师书”)

    佛法的所谓了生死,就是要人们破除无明,明自清净本性,跳出三界,超脱轮回,不再有来生。无生才无死,无生无死,才无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是不再来生此方娑婆世界。所以印光大师说﹕“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印光法师文钞(续)》“与张静江书”)这也就是说,念佛而求来生福报是与净土法门的宗旨相违背的,也是违背佛法的根本教理的。印光大师在这里深刻地从实践的角度,阐明了佛法“无生”与“往生”之间的不二关系。

    印光大师还反复强调指出,奉行净土法门者,当以信、愿、行三者为宗旨。他说﹕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印光法师文钞(续)》“复幻修大师书”)

    又说﹕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印光法师文钞(续)》“复习怀辛书”)

    信、愿、行三者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故说﹕

    “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印光法师文钞(正)》“与陈锡周居士书”)        

    而信、愿、行三者的具体内容则是﹕

    “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脱生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
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印光法师文钞(续)》“一函遍复”)

    印光大师这里揭示的净土念佛法门的宗要,即信念、意志与践行,其实也是成就一切事业所必须奉行的宗要,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在信、愿、行三者之中,信与愿是必要之条件,而行是充分之条件。因为如果不落实到行,信与愿都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印光大师在他大量的说法中,讲得最多最具体的就是如何念佛的实践问题。

    印光大师认为,净土法门之实践方法,就是“念佛”。他说﹕“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然念佛法门又有种种之不同,如有专念自佛者,有专念他佛者,又有兼念自佛他佛者之不同。印光大师把专念自佛者之念佛,统称之为“实相念佛”。而于专念他佛者中又分为三类,即“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与“持名念佛”。合念自佛与念他佛,念佛之法总有四种法门。对于这四种念佛法门,印光大师分别做了具体的介绍,他说﹕

    “实相念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

    “观想念佛”者,“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十六种观。”(同上)

    “观像念佛”者,“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同上)

    “持名念佛”者,“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同上)

    在以上四种念佛法门中,印光大师认为,“唯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同上)观想一法﹐则“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印光法师文钞(正)》“复吴希真书”)因此,“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他谆谆告诫大家说﹕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快捷方式。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印光法师文钞(正)》“与徐福贤书”)

    印光大师一生努力推崇与倡导的就是这“持名念佛”。然“持名念佛”法门中还须分清“观心念佛”与“摄心念佛”之不同。印光大师倡导的是“摄心念佛”法门。他认为,“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所以,他强调说﹕“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印光法师文钞(续)》“复杨炜章书”)“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印光法师文钞(三)》“复刘瞻明书”)

    什么才是摄心念佛呢?印光大师说﹕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高邵麟书四”)

    摄心之说,并不只止于心,而是由心而统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此,印光大师特别推崇《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的修持方法,认为这是持名念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这样的持名念佛方法,首先是要都摄六根,也就是说﹕

    “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臭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能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印光法师文钞(续)》“复杨炜章书”)

    其次是要志心持念,常时无间,也就是说要坚定信念,无时无地,念佛从不间断。这就是印光大师说的﹕

    “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唯此是赖。”(《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

    要做到摄心并非易事,人们虽努力在那里摄心念净,但还是免不了时常有无明妄念涌起。值此之时,怎么来克服它呢?对此,印光大师提出了通过十念记数之法来达到摄心念净。这个摄心之法是印光大师从自己的修持中总结出来的,为前人所未谈及者。他说﹕

    当摄心念佛时“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高邵麟书四”)

    接着,印光大师对十念记数的念佛方法,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他说﹕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同上)

    在净土法门中遇到的最主要的理论问题就是﹕“自力”与“他力”,“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的关系问题。如上所说,在“自力”与“他力”的问题上,印光大师是主张“他力”的,但也不完全排斥“自力”,认为如能在佛力的引发下,把佛力、自力契合一起,当然是很好的。关于“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或“自心佛”与“西方佛”的问题,印光大师认为两者是不异不二的。他尝分析说,有持事而修者,有持理而修者。持事而修者或只信西方弥陀,持理而修者则信西方弥陀是我心具,是为心造,所以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是不异不二的。如他说﹕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身心﹐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马契西书九”)

    印光大师进一步从理论上分析说﹕

    “事理二法﹐两不相离。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则因不感果矣。”(《印光法师文钞(三)》“复马宗道书”)

    又说﹕

    “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傥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印光法师文钞(续)》“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他有时甚至认为,自心净土与往生西方净土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如他说﹕

    信佛修净土者“第一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有污秽,何能生净土乎。”(《印光法师文钞(续)》“复海门蔡锡鼎书三”)

    总之,印光大师认为﹕

    “凡夫之心﹐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了无有异。其异者﹐乃凡夫迷染所致耳。非心体原有改变也。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印光法师文钞(正)》“复马契西书九”)

    所以,印光大师说,一心专修持名念佛法门,如“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印光法师文钞(续)》“弥陀圣典序”)

    印光大师倡导的净土念佛法门,不仅为一般佛教信徒指出了奉行信、愿、行以了生死的具体途径,而且对那些落入文字知见、故弄玄虚而不知了生脱死的狂禅们,也是一极有益的针砭。如他批评当时一些自持聪明,只知在参禅弄玄上下功夫,而不在实修上努力的人说﹕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印光法师文钞(续)》“复姚维一书”)

    在批评一位痴迷于参禅者,他更严厉地指出说﹕

    “汝父于此劫浊之中,不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痴痴然欲参禅明心见性。须知彼所参者非禅,乃文字知见,参到老于禅了无所干。即令真得禅宗明心见性之实益,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烦恼惑业未断,悟是悟,生死是生死。若谓明心见性即无生死可得,此系门外汉,与狂禅者之所谬认者。然现时谁是明心见性之人。”(《印光法师文钞(续)》“复郑慧洪书”)
  
    净土理论、净土向往,乃至净土实践法门,实际上是大乘佛教各派各宗都有的,只不过随其根本理论体系的不同,其内容和方法也不同罢了。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由唐代善导、道绰等创立后,绵延不断,多有发展。然自宋以来,经永明延寿等大力倡导禅净双修、禅净合一后,在以后的发展中,持名念佛之净土法门,亦已混杂不纯了,乃至以参念佛的是谁为念佛法门,实在是离持名念佛法门的原来面貌太远了。印光大师在中国近代佛教重兴的潮流中,身肩重振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并以其精深的教理阐发和伟大的人格影响,使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复明于世。印光大师往生将近六十年了,然他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影响,至今仍流传不息。

[ 本帖最后由 aml 于 2007/9/30 08:29 编辑 ]
发表于 2007/10/3 04: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abcd 于 2007/9/29 09:53 发表
着相怕是不对的吧


是啊,着相不对。不过是否着相在于自己,在于自己对于相的认识和态度是否正确。祖师大德都有过这方面的开示,念佛人除了临终时见到佛来接引要跟佛去外,平时修行中见到任何景象,都不可执著,不要动心,不要理会,应如如不动老实念佛。

参考:

标签:元音老人
忆上师
作者:金慨夫     

    道友们发起,要我们讲讲我们尊敬的上师元音老人到青岛来的情况,我们随喜赞叹。可赞叹之余,该说些什么好呢?其实我们追随上师,不只是在青岛,在济南、在大灵岩寺、在章丘、在上海老人家的寓所,我们都追随在老人家的身边,尽可能多多聆听老人家的教诲。现在回过头来说说他老人家,高风峻节,真是不知从何说起是好。

    说老人家奇特吧,并不。老人家很平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凡是来问法、求灌顶传法,老人家总是笑眯眯的。来的人都想和老人家照张相,集体一块照完了,还要一个一个地与老人家单独照,老人家真是有求必应,不厌其烦地照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照片都是那样地慈祥面带笑容,活像一尊弥勒佛。即便是讲法,常常也是一边说一边哈哈大笑。比如,在讲到“婆子烧庵”这则公案的时候,老人家说:“学佛不要学死了,不是要你学成一个木石,死水不藏龙,成了一尊死佛,不能启用。学佛要潇洒自在,要活泼泼地。现在社会上有一支流行歌曲也在唱‘潇洒走一回’。”老人家一边儿模仿着唱,一边也哈哈大笑,在坐的道友们也都被引逗的笑了起来。
    老人家年轻时就喜爱运动,96年夏来青岛,时逢奥运会,老人家爱看球赛,看到高兴处即鼓掌叫“好”,看到某一个球错失良机,却又不胜惋惜慨叹。晚间没有什么事,我们随便和老人家聊天。我老伴问:“您老人家上大学的时候,就没有女朋友?也没谈过恋爱吗?”
    老人家说:“是啊。有不少女同学约我看电影,有的请我看球赛,有的请我去喝咖啡,我都婉言谢绝了,要不就躲。总借口说没有时间,不得空……说实在的,我很烦她们。”按常理说,青年男女哪个不怀春?哪个不钟情啊?老人家长得又好,不夸张地说,我们的老人家年轻的时候,无疑是个美男子,形体好,功课好,人品也好,无怪乎有一群女学生围绕在老人家身边。可我们老人家,却我行我素、独善其身,在女人面前毫不动心。说老人家平常吧,确是极其平常。说老人家不平常吧,在男女问题上却又是极其不平常。啊,平常心是道,不平常心也是道。老人家就是这样的,既平常又不平常。

    说到老人家的慈悲,记得1995年的夏天,老人家带着《心经抉隐》的手稿来到青岛。当时为老人家安排,只上午接待,下午和晚上闭门谢客,保证休息。可是有一天,都晚上八、九点钟了,突然有人闯了来,进得门来,就跪在老人家面前,不下七、八个人,说是从济南来的,特地来青邀请老人去济南传法。并说 “您老人家若不答应,我们就不起来。”老人家一面请他们起来说话,一面婉言谢绝说:“我手头上有工作(指《心经抉隐》)啊,济南那么热……”但跪着的人就是不起身,我看老人家有点不忍心了,就顺便说了一句“盛情难却啊”,老人家终于答应了。
    第二天,我们陪同老人家一块儿去了济南。啊!济南真是酷暑,与青岛的气温,明显的不同。一连好几天,老人家在济南历下区佛协讲法,讲大愚阿阇黎的《解脱歌》。区佛协的条件不是太好,佛堂很小,挤满了四、五十个人。佛堂外的院子里,也有不少的听法的人。我们陪同去的就坐在老人家身边,不停地为老人家挥扇消暑。原打算本是请老人家来青岛歇伏的,没想到济南的夏天,竟是如此的铁面无私。我心里揣摩:“好在老人家的衣服用具,以及《心经抉隐》手稿均没有带来,再熬几天,就可以回青岛了。”树上的“知了”吱吱地叫个不停,似乎也在催促“回青岛去”。但老人家经不住各地善信的恳请,绝对是有求必应。就在这年的夏天,为了弘法,不顾酷暑,也不顾九十高龄,在山东半岛转了一大圈,据说还去了河南鹤壁。
    还有一次,更能显示出老人家对众生的慈悲心。那是1998年,济南、商丘各地的弟子们,把老人家请来,说好了,只是疗养,不讲经,不说法,因为老人家刚从美国回来,需要休息。可是到了灵岩寺,说是有七、八十位善信,在佛堂里等候,只想见见老人家。可老人家一走进佛堂,见大家都坐在那里恭候,就笑了:“我知道大家的心愿,想灌顶传法,是不是?那就满足大家的愿望。”话未说完,佛堂顿时热腾起来,一阵长时间的鼓掌,人们都在眉开眼笑。老人家就是这样的慈悲,就是这样善解人意的慈悲。
    哎,老人家的慈悲,不仅仅体现在对所有学人的呵护、关怀,还体现在对一切众生的呵护与关怀,如老人家说“人人皆当成佛”。老人家经常引用释迦佛 “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老人家说“只可惜一般人既不读经,也不看论,于是就人云亦云地说佛教是迷信。这真是大大的冤枉,实实在在地说,佛法是反对迷信,是破除迷信的。与迷信相对的词是觉悟。而‘佛陀’二字,即是‘觉者’,佛法就是要唤醒人们从妄想执著中赶快觉醒。无论是已学佛的,或刚刚开始学佛的,乃至没有学佛的,必将于当下或未来,都能成佛,因为我们与佛原本一样,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佛、众生三平等,迟早都会觉悟的。(参看《人人皆当成佛——元音老人如是说》一文)
    为了唤醒世人的觉悟,老人家不顾九十开外高龄,也不顾严寒和酷热,走遍了东北、华北、中南、西南与关中各地。于1997年,还去了美国,跑了好几个州,使得美国主持法会的大德都说:“老人家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为大家作开示、灌顶传法,实在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再现……。”没错!观世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济世精神,贯穿在我们老人家一生的作略之中。回想凡是听老人家讲法的,没有一个不是眉开眼笑,心地豁然明亮,这不就是观世音菩萨拔苦与乐的具体体现吗。
    善用威者不轻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在藏密典籍中,也现愤怒明王相。我们老人家不轻易发火发脾气。但在弟子们当中,有违教诲,或身、语、意三业不净,那呵斥起来,也是非常严厉,犹如怒目金刚,我不仅亲眼目睹老人家斥责别人,就我自己,也不止一次被老人家眼里斥责过。实则大家心里都明白,老人家是以 “杀人刀、活人剑”的大手笔,叫你在大死之后,得到大活。这当然是老人家的另一种慈悲。

    老人家一再教诫弟子:“千万不要求神通。”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现前,神通不显。学佛的最基本一条是见性。明心见性与神通是两码事。老人家经常举破山和尚的例子:“他都能出意生身了,却被他的师父密云禅师呵斥他说‘佛法尚未梦见在’,并被赶出山门。我们上海有两位老居士,一个在阳台上看到佛来接引他啦,于是就跳出阳台被摔死了。另一位在荷花池边见到佛,一步跨出,掉进池中被淹死了。所以求神通最容易着魔。还有不少人谈到在座上能见光见佛,以为非常殊胜,要死了,要死了,还殊胜呢,当心入魔呦。”我老伴插了一句说:“怎么我在座上,从来也没出现过什么境界。”老人家说:“没有境界的境界,就是最好的境界。”
    1995年夏夜,老人家突如其来地问:“牛车不走,是打牛,还是打车?”我顺口即答:“打牛”。老人家笑了笑,我疑惑地问“不对吗?”老人家说:“也没有什么不对。”
    1998年夏,济南、章丘的弟子接老人家来山东疗养,我老伴对老人家说:“我们青岛的弟子们都穷,没有条件为您老人家置办一套专用于歇伏疗养的房子,青岛又凉爽,若有房,该多好。”老人家笑了:“要那么多房子干什么,诗人李白有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万物者,百岁之过客’,懂吗?”老人家时时都在观察并提示学人,“主人翁,惺惺着!”
    在整理《心经抉隐》的手稿时,问我们《心经》的第一句话,怎么讲?我们说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啊。老人家笑了笑,告诉我们读经不要只从字面上了解。比如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都是说‘观世音菩萨’,唯独在《心经》里说‘观自在菩萨’。这里明明告诉我们,‘观’,是观照。观照什么?观自己在不在,观自性(佛性)在不在。在,就是如如不动;不在,就是随境界迁移啦,或者随意念转啦。还有,一般读《心经》都这么读‘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这里的‘行深’,一般读‘行(xing)深’,实际应该读‘行(heng)深’,这是说道行深。断句应该在‘般若波罗密多’,然后是‘时照见五蕴皆空’。因为道行深,故时时照见五蕴皆空………”(参见《心经抉隐》)
    其它如《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应”字,我们理解就是“应该”不要有所住着。可老人家说,这里的“应”字,含有“应对”、“接应”的意思,就是应对万事万物而不住着。
    1998年,牧牛老人写了一篇文章《学佛的基础知识——谈妄心、真心、真心启用》,稿子写好后,牧牛老人嘱我去上海,把文章送老人家审阅。遵嘱,我照办。老人家看完后说:“啊,你们在南通作了一件好事,写了这么一篇好文章。我看完了,很好,整篇文章我只加了一个字,就在‘妄心’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息妄求真’改为‘息妄不求真’。文章很好,可送《禅》刊发表。”老人家真是一字千钧的大手笔。
    1998年初冬,在老人家的寓所,有一天晚上,老人家对我说,想写一篇有关净土宗的文章。我说,您老人家1993年在《法音》上发表了《谈谈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之后有不少人在刊物上说三道四的。“由他说去,”老人家莞尔一笑,然后说“应该恢复净土宗的本来面目。净土宗三根普被,是很好的,非常殊胜的。但由于某些人见地不正,把个好端端的净土宗,歪曲的不成样子啦。所以从辩经开始,还要讲如何修持。说到《阿弥陀经》的讲解,首先要正解经文,很多人都把经文解释错了。比如经文上讲‘临命终时’,并不是指要死的时候,是指命根断绝了,应该是念佛念到生死命根断了。又如‘彼佛现前’的‘彼佛’二字,既是阿弥陀佛,同时也是指自性佛。还有经文里说的‘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的‘当’字,应作“当下”讲,也就是‘当下即生’。我的师父王骧公也有两句名言,他说‘众苦只由于不觉,极乐莫过于明心’。烦恼销尽,当下即是极乐,当下即是西方,十万亿佛土不离当下,没有众苦,只有极乐,不正是极乐世界吗。”还有“饭食经行”这四个字,老人家也别具慧眼解释说:“ ‘饭’字,应该平声读,读成‘返’就是往返的返;‘食’,是侍候的‘侍’。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在西方吃饱了法食以后,再经行十方教化众生,犹如乌鸦返哺。学成以后,去十方世界救度众生。很多人都以为,听完了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讲法后,吃饱了饭,就在西方极乐世界散散步,多么地潇洒自在,错会了。”

    1998年,我赶往上海去看望老人家。当时有人预言说“老人家要走了”。这种话,身边的弟子们当然不会告诉老人家,可毕竟老人家知道了。老人家说:“是啊,‘朝闻道,夕死可矣’。作为修道人,生死问题自己作主,你说我死,我就死了?大神通我没有,但对于自己的归宿这点小神通,我还是知道的。我可以说,今年我是不会死的”。
    1999年,老人家平安无事。可到了2000年的腊月三十日,也就是年三十,有普陀山的僧人来老人家寓所,一方面拜年,另一方面是来问法,说完后就起身告辞。老人家说:“你先住下,明天我还有事要拜托你。”老人家没有明说,可是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老人家真的走了……
    这位僧人后来才悟出来,老人家要拜托他的事,就是要把老人家的遗体,护送到普陀山去。老人家没有神通吗?实际上,老人家早已六通齐发,只是不轻易显示罢了。老人家说:“搞神奇玄妙,是为了名闻利养,求名闻利养得到的果报,我们还见的少吗?”所以老人家告诫弟子们,千万不要求发神通。学佛关键是要明心见性,见性和发神通是两码事。见性以后,把习气扫光,你不要神通,神通就来啦。六通齐发,是明心见性以后的事。

    释迦佛在《四十二章经》里,说“人有二十难”,其中一难是“会善知识难。”我们曾目睹好几位女菩萨,背着不少山货去灵岩寺,一心要拜见我们老人家,时逢我们下山途中相遇,问老人家还在山上吗?我们说已经走了。这几位女菩萨当时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并告诉我们说:“我们从老远的地方投奔到上海,到了上海说去了济南,赶来济南,又说去了灵岩寺,可到了这里心想总算可以见到元音老人了,哪里知道又……”我们只好安慰她们说:“既然发心要见老人家,一定会见到的。老人家现在还在济南,赶快返回济南去。”至于以后这几位女菩萨是否见到了元音上师,我们就无从得知了。但愿她们去了济南如愿以偿,阿弥陀佛。
    引领我们拜见元音上师的牧牛老人,经常给我讲:“老金,你我今生有幸,得遇元音老人这样的大善知识,这是多生累劫,不于一佛、二佛所种的善根福报,切勿辜负老人家的慈悲呵护……”
    说到这里,惭愧!惭愧!!追随老人家十多年,至今生死大事未彻。唯愿以牧牛老人这番语重心长的咐嘱,与学人共勉。
                                                           2005年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