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393|回复: 1

妙祥法师谈经行(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3 05: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 行—— 上妙下祥法师讲述
缘起:二零零五年三月初七、初八,海城大悲寺住持上妙下祥法师,应鞍山佛教协会邀请,讲于鞍山佛协慈善
院。现场听法人数约四百余人。因是为居士讲解,及时间等缘,有的地方略讲,若今后有缘为僧众讲解时,再详细
加以补充。
炉香赞: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
鞍山佛教协会王会长:“本来不想讲,但非让我讲两句,我就简单说两句话,希望大家珍惜今天这个宝贵的时
间。我们今天能够把我们尊敬的上妙下祥法师请来,在这里给大家开示,应该说是我们大家的福德,因缘感召
,这是一句话。真心希望大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宝贵时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成果,来之不易的妙祥法师
给我们讲戒。就讲这两句话,讲的不好,希望大家见谅”。
   
(一位居士上香,做请法仪式。)
现在这个居士正在做请法仪式,这个请法仪式是从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传承下来的,也是佛教的丛林的传统请
法。现在已经很难见了,我们大家能够看到和了解,对我们修行将有很大的帮助。
(居士请法:恭请大德开甘露门,教导我们如何了生脱死,离苦得乐。)
刚才这个请法仪式已经做完了,它这种做法,非常符合我们大家的三皈依,和听法的规矩,是很好地修行方法
之一。
今天在(鞍山佛教协会)王会长和(鞍山佛协慈善院)郭院长等居士的邀请下,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感觉到
很惭愧。因为本人没有什么修持,也不会讲经说法,只能说是勉为其难地把自己在修行中一点体会供养大家。
今天想讲的题目叫“行道”,也叫做“经行”。这个经行大约是在九七年我闭关期间,有些体会而写,因为怕
将这个经行的内容忘记了,就简单地记录了一下。记录下来以后,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经行”。写出来以
后又有些后悔,也怕着了众生相。但是为了这些,自己认为这些体会,对修行很有帮助,所以才记录下来。
      经     行   
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      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
  慢调息摄六根心无念       两手垂少摆动人生淡
下脚如踏棉云慈悲升       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
落脚坚稳不翘平心地       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
不别石坑尿水直心去       绕直室外小行无
月日时念长行功德现       念佛持咒话头随已愿
境现光动无相皆除尘       能行所行消失是真行
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       十方如来菩萨同护叹
行道本无话可说,以无念为宗,慈悲为本,无所求为持戒,无所得为目的。略说相貌,心中常悟,趣入实相
以助道业。其功德之大,难思难议,难说难尽。为十方如来、菩萨,所加持,护念赞叹。众生欢喜拥护,如荷
花出水清净,虚空无貌自在
惭愧沙门 释 妙 祥 ,供养参考,不要乱传,免笑行家。
经行得名由来,《慈恩玄赞》曰:“西域地湿,垒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云经行”。
“经行”也叫做行道。《南海寄归内法传》云:“旧云行道,或曰经行,则二总包,不分泾渭。”泾就是泾河
,渭就是渭河,泾河为清,渭河为浊,会合后再不可分,取这个意思。
   行道就是返朴归真为“行”,证得如来本性为“道”。了生死,必须行道,八万四千法门都叫行道。此只是
其中一个法门。
  经行所谓的行,就是要达到无所行,利用一切的方法达到无所行。行道自古以来就有,只不过后来逐渐地被
人 淡忘,隐没消失了。
  修行佛法并不只是念一会儿佛、坐一会儿禅,余下时间就不知做什么了。应该是二十四小时都会修行。所以
这个行道对我们的修行,无论念佛也好、坐禅也好、修密也好,都有很深的意义,起到很大帮助。这里的意义
主要是帮助我们了脱生死,超出轮回。我们都知道生死无常,来到人世间就是想修行,但怎样修行得圆满,怎
样利用我们的一切时间,都倾注在修行之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念佛是有一定时间,坐禅也有
一定的时间,余下很多的时间他没有念佛、也没有坐禅、也没有去诵咒。比如说,我们走出这个院子的时候,
可能就不会用心了。我们在家居士如果上街,或是到单位上班就不会用心了。甚至在自己的家庭里、屋内,或
是到卫生间,短暂的一个时间,有可能我们就不会用心。所以这就是一大遗憾。经行正是解决我们这些问题很
好的一个方法,它能配合念佛、修禅、修密,能把我们的功夫进一步地提高起来,使我们更懂得怎样去修行,
来圆满我们这一生。
  修行有数种三昧:有常行三昧,有常坐三昧,有半行半坐三昧等。我们如果想得到三昧必须从其中要选出一
个方式来,做为我们的修行的方式,这样才能很快地入道。为什么说有的人在修行中很快地开悟证道?就是他
会修行,掌握了修行的要点和方式。所以说今天跟大家讲,无非是让大家理解这点。
我以前在五台山碧山寺的时候,曾经和一个师父一起到台怀镇去办事情。当往回走的时候天就下起小雨。此时
,这个师父正跟我讲,他说:我最爱坐禅。当他说到这的时候,雨点就逐渐地大了起来,他就跑回了寺院。当
时我很有感触,就是说我们虽然有时候说是修禅定,光知道在坐中有禅定,不知道在行走中更重要。一个雨点
下来,怕被雨浇湿了,马上就跑,被境所转,那时就把我自己扔在外面了。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行道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要随时随地都要学会修行,这修行光说不行,应该
是落实在实际中,很好地去努力。比如说南传佛教,斯里兰卡的比丘在外面走的时候,要遇到雨是不允许快速
跑的,也无人快步走,跟往常一样非常有威仪走回房间,这样做才能够把我们自己的妄想心控制住。
  下面我开始讲这个经行,经行头一句话叫:“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眼观这个“眼”就是我们的眼睛。我
们知道,我们在轮回之中有了眼睛,眼睛就是我们轮回之相。我们眼睛不断地看到了很多事物,发现了山河大
地等,眼对我们来讲是一种造业的表现。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把它转过来,眼睛不应该往外看,应该收回眼根,
这样就会达到收回我们的心。所以说眼睛对我们的修行来讲,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我们看到了白天、黑夜,就应知道白天黑夜、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眼睛所见,这些都是虚幻的
、不真实的。我们之所以轮回就是因为被眼睛所骗,想找回真实,我们就应该把眼睛收回。怎样收回呢?就是
用“观”,什么叫“观”,就是把心收回来就叫观,不是往外观,要向内观,不观而观。如果你能够不再去观
察外面的一切,便是真观。
   例如虚云老和尚,一生或坐或卧,或与人交谈,总是双目垂视三尺,即便偶尔开目一望,也旋即下垂。这个
虚云老和尚,我们都知道经过了四朝五帝,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是不可比拟的一位大德。他的修行方式对我们来
讲是很好的一个榜样。他眼睛从来不往外抬,也不看,为什么他不抬不看?就是因为他对外面的事物无所求,
无所要求。他知道眼睛是造业的,所以就不再往外瞅了。世间的男相、女相对我们来讲实际上没有意义,我们
每个人都有一种习惯性,当说话的时候总是看别人的脸色、眼神和动作,来取决于我们应该说什么,这就是分
别心,这就是轮回。虚云老和尚他就不这样做,就是与人交谈的时候都是垂目三尺,这个垂目三尺的距离正好
是卧牛之地,就是一头牛趴着这么大的地方。把眼神收回来,瞅着这么大的地方,做为我们的不放逸的一个方
式,这叫“眼观卧牛之地。”
    是不是我们眼睛就专瞅着地呢?刚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应该观这么大的地方,逐渐地,逐渐把观也
放下,把心要死掉。这就是眼观卧牛之地最开始的方便,这个方便不是放逸的方便,是我们修行要严肃起来、
要紧张起来、要抓紧修行的方便。也是我们怎样把心能够达到清净的方法,所以称为方便。这个方便不同于我
们平时所说的“方便”,那个方便那是在放逸;这个方便说的是不放逸。
   这“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这个“眼观”刚开始做这个功夫的时候,也很难受,因为我们眼睛已经看惯了
。比如说我们上市场,眼睛要瞅柜台,走在路上,我们就看人物,看建筑物,甚至回到屋里也要观察一下环境
。所以说我们的眼睛被利用的没有一时一刻能够休息下来。眼睛不休息,它就说明了我们生死在轮回。
   我们知道,佛曾经给大家讲过,生死在哪儿?有的人认为在吃饭之间;有的人认为一夕之间;有的人认为穿
鞋之间;还有的人认为几十年。佛说:“都不对。”结果只有一人答出来了,他说:“生死在呼吸之间。”佛
说:“你已经证道了。”就一呼一吸,就有无数的生死,生死也就是在念念之间。每个念都是我们的生死轮回
,我们想了脱生死,必须从念念做起。并不是说今天我努力了,今天我就在了生死。我们一念就有无数生死,
应该是念念修行,才能真正地了生死。
    所以说我们这个眼睛外观,它就是生死的根本。我们应该把眼睛收回来,“观卧牛之地。”特别是我们在
往外走的时候,一定眼睛下垂,下垂观这么大一个地方。刚开始观的时候,外面很有吸引力,这也是我们眼睛
养成一种习惯性,不管需要或不需要,都要往外瞅。它有一个很强的攀缘心。我们必须硬做,把它努力收回来
,这才行。这个眼观卧牛之地是很重要的。这个功夫应该长期地做,如果我们能够眼睛不再往外瞅了,这样我
们的内心就逐渐地清净起来,我们的狂心也逐渐地歇了,这是修行中很重要一个方式。
    而且对我们修行来说,可能一天念几个小时的佛,或是修几个小时的禅。如果我们眼睛再不往外观,这样
我们就会把所有的念佛的工夫,和修禅的定力用在每分每秒之中,就更好了。
   下面再讲第二句话,“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
   为什么要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因为面,是妄想心的一个表现。我们很注意我们的面孔,有时候欢喜,有时
候愁闷。这些表情、动作,都是妄想心的表现。一个妄想多,比较放逸的人,他这个面目表情也比较复杂。这
种表情肌的活动,正是妄想心的表现,它对我们修行,是很有害的。我们对面目表情应该控制。
第一个,就要“呆”。什么是呆?就像一个傻子似的,不再有表情。因为有像傻子这种心,才不为外面景象所
动。没有攀缘心,才像一个呆子。所以说这个呆啊,不是坏事,是好事。只有不被表情所支配,我们的心才会
老实起来。
   在九五年,我从五台山回来的时候,是行脚走回来,走了两个半月。那时候我这个人不会笑。这个脸哪,就
像一张布,或是像一个木头,没有表情。但内心确实很清静。所以说这个呆,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我们
应该努力把自己的表情,也就是自己的内心的活动,控制到呆的程度。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慢慢找回来了。
“沉”,不光要呆,而且要沉,不要欢喜。因为欢喜了,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欢喜魔,在修行中,如果我们过多
地欢喜,就和魔打为一起了。所以说这个沉,应该很沉静,很沉稳。不再去对外面有所追求。这个沉,也是很
重要的。
   还有“小”,为什么说小?小并不是卑小,而是真正的平等。只有卑小,我们的狂心,慢心才能收回。所以
说这个小,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要做到,在所有人面前,我是最小的。每个众生都是前生父母,未来
诸佛。我们用这种心情,去和大家相处,用这种方式去修行自己的内心。所以说我们永远做一个最小的。宣化
上人曾经讲过,他说我是最小的,如同小蚊子。所以说这个小,就是行菩萨道。佛在世的时候,也是把自己变
成最小,往昔曾去做常不轻菩萨,礼拜一切的大众。
  为什么表情要去掉这些不正常的表现?因为这是一种修行的需要,也是我们不再攀缘的需要,也是我们知道
怎样去修行,怎样去抓住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需要。在佛的圣法律中,叙述歌戏等的无知,《四分律》云:“歌
戏犹如哭,舞如狂者,嬉笑如小儿。”歌戏,既歌舞的歌,唱戏的戏,犹如哭,种种表演,就像人在哭一般。
舞如狂者,跳舞就像一种狂人。嬉笑如小儿,我们的表情,不断地嬉笑,实际上是一种无知的行为,如同小儿
一样。在修行中是很障道的。所以说我们应该远离嬉笑。
  
   还有一个“相”,小相这个相,因为一切众生都依攀缘心而住。什么是攀缘心?见相住相,就是攀缘心。所
有说要远离攀缘,就必须远离一切相,特别是能够吸引我们的相,一定要远离。首先把自己的面,要控制好,
这才好,这才能修行。
  
   “不攀缘”,就是为了收回六根。在《清净道论》里有收回六根的例子——这个《清净道论》,在我们修行
中是很重要一部论。这里有个记载:“在乔罗达格大窟中,有七佛出家的绘画,”就是有一个山洞,山洞里的
顶有七佛出家的绘画。过去七佛,就是从释迦牟尼往前一共有七佛。这七佛出家的绘画,“非常精美。一次有
很多比丘参观此窟”,有很多出家人来到了这个山洞。“见了绘画说:尊者,这画很精美。”这个尊者,就是
心护长老,“心护长老说:诸师,我住此窟已六十多年”。这个长老住这个洞多长时间呢?是六十多年。他说
我“尚不知有此画。”他说我六十年,都不知道有此画存在。“今天由诸具眼者所说,才得知道。”今天是由
大家所讲,我才知道还有这幅画。“这是说心护长老,虽在这里住了这么久,但从未开眼睛而望窟上。”就是
没望过这个洞顶上。我们想一想,六十年没有望过这个山洞的顶。画了那么美的佛像的画,他也没有去看,这
多高的修行。为什么我们不得道?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到处乱看。所以说过去修道得来的,不是轻而易举的,
也不是三句两句话说得道了,必须下很大的功夫来收回六根。
  “据说在大窟的入口处,有一株大龙树,他亦一向未曾仰首上望过。”就是说有一个大龙树,非常高,他也
没有曾经仰首上望过,往上瞅过,“但每年见其花瓣落在地上,而藉知其开花而已。”他怎么样来辨别这个树
开没开花?看它花有没有落地,他就知道开花了或没开花,从不抬头去瞅。
  
    “当时国王慕长老之德,曾三度遣使请他入宫受供养。”就是国王去请他三次,入宫去受供养。“但都遭
拒绝了。于是国王便令王城内。”就是国王城内的,“哺乳小儿的小妇们。”就是刚生小孩哺乳期间的妇女,
“乳房都捆缚起来,加以盖印封锁,他说:直待长老来此,一切乳儿才得吸乳”。就是说你要是不来,这些小
孩都得饿死。所以说呢,就是强行要请这个长老,到皇宫来。“长老因儿,遂来大村”,长老因为怜悯这些小
儿,所以来到大村,大村或是那国王的名字,也或是地名。
   “国王闻此消息,便对其臣子说:去请长老入宫,我要从他受三皈五戒。长老入宫,国王礼拜和供养之后说
:尊者,今天很忙,没有机会,我将明天受戒。并取长老的钵,和王后共同略送一程,然后拜别。”
   你想,这个尊者,不光对他坐的石窟上顶没有看,对他的门前的大树没有看过,而且对国王和王后的礼拜,
这样的尊重和供养,他也没有去看:谁是国王,谁是王后?他只知道说:祝大王幸福。他把王后也当成大王了
。所以说这个长老,就是不用眼根,来修行自己。所以说非常了不起。我们就不是了,离很远就想看看是谁?
是男是女?相貌是否庄严?他说话时眼神是否和善?嘴角是否下垂?是否在欢喜?是否在笑?这就造成了我们
的分别心,越分别表情越丰富,越丰富,我们的心越散乱,所以说生死轮回永无出期。因为这个攀缘心不断,
我们的生死不能断。
   过去啊我也这么学过,别人问话的时候,我也不抬头瞅,别人走了,我也不知道他是谁。虽然是这个心,很
想看一看他是谁,但是自己硬控制它,不去看,等走了以后还想知道他是谁?又不能去问,但是不能抬头瞅啊
,也是很难受的,但是难受以后会很清净。
  这个心护长老,在国王那里,过了七天,国王想到:“何必使长老住这里受苦呢”,便让他回去。长老回到
了乔罗达格大窟后,夜间在经行处经行。就是我们说的,从这头走到那头,再走回来,往右绕,这叫经行。那
住在大龙树的天神,执一火炬,站在一边,这时候天神就出现了,拿了一个火炬,站在树旁,给他照明。“使
他的业处”,也就是“定境,极净而明显”,在修行中,他的境界就现前了,他的境界非常清净,非常明亮,
晚上就像白天一样。长老心生喜悦,想道:“怎么我的业处今天异常地明显。”就是我今天的定境,比平时要
清晰得多了,平时还有模糊的地方,今天比平时还清晰,从来没有过。“过了中夜后,全山震动,便证阿罗汉
果。”
   就是说,这个心护长老,平时在努力修行,不但石窟上的佛像不看,大树也不看。经过六十年以后,国王那
么样的崇拜他,对他那么样的恭敬,他并没有看国王和王后长得是什么样,是男是女他都不知道。就在这种努
力之下,回到山上,就很快地证果了。为什么能证果?就因为人家在名利面前也在收回六根,不在攀缘。我们
就不是这样,我们见到谁都是去瞅,去看,去听,所以说我们不能得道。心护长老得道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所
以说,在他经行的时候,就出现了天神,拿个火炬给他照明。他也没有被这种幻境所转,而认为有一个天神在
给我照明,而是说自己的业境,自己的定力比以前要进步了。
  我们有时候见到一点境界,或做一个梦,就会生起了很大的欢喜,有时候自己止都止不住,到处去讲,到处
去说。所以说,攒了点宝贝,都卖掉了。长老没有这样,而且知道是自己的业处比以前要好了,这个时候,就
在中夜的时候,就发生了震动。
什么叫震动?我们知道世间有地震。地震是一种震动,当有人成道的时候也有震动。佛每次讲法也都有震动。
这个震动一共是有六种,六种震动。分别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
等六相。那就是,东没,由东往西,东震动,西没,西没往东涌,南往北,北往南,还有边涌中没等等。一方
独涌名涌,四方俱涌名遍涌,八方齐涌名普遍涌。震也有三相:一方独震名震,四方俱震名遍震,八方齐震名
普遍震。动也有三相:一方独动名动,四方俱动名遍动,八方齐动名普遍动。这些都是震动。这种震动,整个
山河大地都在震动。但和我们说的地震有所不同的,地震是破坏性的,是我们业力过重所产生的震动。这是修
行人,修到了一定的定力以后,所产生的震动。这时候的震动,会把魔宫震动。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情况。
我们看到记载,宣化上人原先在东北修行的时候,也是发生震动,井里冒红光,村民都以为着火了,都来救火
。所以说修行人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宣化上人,曾经在万佛城就发过愿,说我在美国一天,就不允许这个地
方发生地震。因为他由于不攀缘,眼根的收回,所以能控制这个外境。
  下面讲第三句话,“慢调息摄六根心无念”。慢调息就是把呼吸调匀,是为了摄心。为什么要调息?因为我
们的呼吸是随心转。我们心如果忙乱了,心乱了,呼吸就会变粗。所以调息和调心,它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
呼吸要调匀。我们并不是为了调呼吸,像气功似的,去练身体。不是这个意思,是摄心。气功走错了一条路,
就是调息为了锻炼身体,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调息是为了摄心。因为我们知道万法唯心造,只有摄住心,才是
它的根本。身体的好坏也在于心里是否健康,是否妄想少而来决定的。所以说我们调息的目的,是为了把呼吸
放慢,调匀。
   这个呼吸,在修行中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心里清净了,它就没有呼吸。呼吸也是我们众生轮回的一种表
现。有的人特别注重在呼吸上,实际上这样做有很多的修行,已经离开了佛法。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把呼
吸调匀。调匀目的不是为了身体健康,而是为了摄心。如果为了摄心,健康就在其中了。健康是很小很小个芝
麻粒大的事情,我们不能为了一个芝麻而丢掉了西瓜。我们一定要知道,呼吸,这是妄想的一部分。如果我们
把心摄好了,我们就会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没有呼吸。甚至可以到处找呼吸,自己就感觉到:哎呀!突然地怎
么呼吸没有了,我怎么不喘气了!人要不喘气,该多自在啊,是不是啊!少了多少麻烦事情。所以说不是做不
到,是我们不会用心。用心用正确了,我们也可以做到。
   过去在印度有这么个事实,有一个出家师父,告诉他徒弟:“你将我埋在地下,埋二十年以后,再把我给挖
出来。”他徒弟很听他的话,对他师父很有信心,果然就如他说,就给埋在地下了。给埋了二十年,二十年以
后把他师父又挖出来了,他师父和当时是一模一样,还活着。因为他已经把呼吸已经控制了。不光呼吸,饮食
都能控制。所以我们应该知道,饮食、呼吸都是虚妄的。
   所以说,“慢调息摄六根,”慢调息为的是摄六根。六根我们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
为什么有六根?就是有了妄想,就会生出六根。六根是一个粗妄想。妄想分粗妄想,细妄想,微细妄想,还有
幽隐妄想,有多重的妄想。六根也是我们的妄想之一,属于粗妄想。
  “慢调息摄六根,”目的是达到“心无念”。我们在行道的时候,走着走着,有时候会感觉到憋气,很难受
。因为把呼吸放慢了会难受的,会闷。但是慢慢习惯就好了。并不是缺氧气,是我们的妄想心太多,太过重。
所以说我们如果能够走的时候慢慢调息,时间长了,就不难受了,我们呼吸调整好了,我们的妄想心也就降低
了。但必须知道,调息是为了摄心,这个是个原则。如果我们不知道调息是为了摄心,一个劲儿地调息,那就
变成了外道,如同气功一样。
  《楞严经》讲:“一根回收,六根寂灭。”如果我们在六根中选出一根,能够回收起来,六根也就灭掉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佛,就因为有了六根。我们觉得六根是很好东西,实际上我们不知道,六根就是六个家贼。
它不断地使我们轮回,不断地盗窃我们的宝贝和财物,使我们在这里受苦,不能成佛。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抓住
一根,比如眼根,我们抓住眼根,就不再往外瞅。刚开始也很难,比如走到商场了,眼睛它自觉不自觉地,它
就要往那个食物去瞅。比如说这个馒头好,那眼睛就要瞅,就得硬不瞅。有时候眼角也要去瞅,也要把它收回
来,绝对不瞅,这才行。所以说我们如果能把一根收回来,六根它都灭了。因为它的根子是一个,表现在有六

   所以说摄六根,这个很重要。
   摄六根很重要。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达到“心无念”。心无念,为什么要心无念?有的人说:“有善念不很
好吗?”要知道,善念也是妄想。恶念是妄想,善念也是妄想,有念就是邪,有念就是不正确的。我们有时候
往往把念作为我们的一个依靠,那是不正确的,不究竟的。所以说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念应该舍
掉,只有一切念灭掉了,我们才会有正念。不是说我们的思维就算正念了,它不是正念。什么是正念?无念就
是正念。如果我们这些道理不清楚,在修行中,就不知道这个心往哪使,这个劲往哪使,就找不到这个心。如
果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心,我们就摸到边了。所以说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清楚,有念就邪。不管它是多微
小的念,也是邪。当然了,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善念,还有恶念之别。佛法是止恶不止善。善念可以利用,但
是利用也必须得放下。

   我们知道,在工作中,比如说,我在药局,当我给人付药的时候,我如果没念了,我能不能把药拿错。这个
问题我告诉大家,是不会的。如果你真无念了,打个比方,就像我们知道的,现在有手工操作,还有一个自动
化。无念了就会变成自动化。因为它没有分别心,而更准确地来做一切事情。做而不做,不做而真做。我们就
自在了。这个无念,我们不要以为这是断灭法。说你这无念,你这不如同木头,石头一样吗?如果我们心能够
同木头石头一样,就好了。我们要知道,我们修行是和木头石头不相同的,木头和石头它也有一念,有一个邪
念。我们修的是正念。这是和那些外道堕落石头里,堕落木头里为身,有所不同的。就是在修行中必须清楚这
个概念,如果不清楚,我们在修行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就会恐惧,不敢修下去。甚至以为自己着魔,失去了
修行往上进一步的机会,这是非常可惜的。好,现在就讲到这里。
   上午,我们跟大家讲了三句话:第一个,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第二个,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第三个,慢
调息摄六根心无念。这个心无念,正是我们修行必须通过的过程。想了脱生死,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无念
是我们成就的关键问题。我们想度众生也得必须无念,因为我们知道,万法唯心造。因为有念,就有了这个娑
婆世界。这个娑婆世界和我们六道的轮回,都是因有念而有。如果无念了,我们就能够得到真正的清净——也
就是我们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就是根据我们的念多和念少来决定的。所以说,“一念不生,万法庄严”。
在修行中无念是我们的根本。我们都知道在净土法门修行中有十念往生,为什么说临终时要十念往生?就是说
要我们将所有的妄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如果你能保持二十四小时内就十个妄想的念头,以十句佛号来消除这
十个妄想,必定往生,必定能够成佛的。若一日,若二日,一共七天,如果你能保持每天只能打十个妄想,必
定能够成佛。所以说有的祖师大德就讲啊,你用不了七天,你要四天能保持这个就十个妄想,那我就肯定,你
肯定能够成就开悟,如果你不开悟,我替你下地狱,老僧的舌头便可以割掉。祖师大德给我们下了这么大的保
证,就是让我们生起信心,要我们知道修行的路头。如果不知道修行的路头,我们就走了很多的冤枉路。
包括我们念佛也是这样,临终的时候就十念往生。为什么临终要有十念?就是因为要我们的妄想,减少到最低
的程度。有一念,就有一句阿弥陀佛来对治这个妄想,有两念,就有两句阿弥陀佛来对治这个妄想,有十念,
就要用十句阿弥陀佛来对治这个妄想,所以说这叫十念。念佛就是对付妄想的。所以说,我们临终如果能念十
句阿弥陀佛,必定能够往生。但这个念不是我们嘴上去念,我们嘴上这个能念和所念,还是处在这个很低的这
个妄想之中,是很粗的妄想。我们还需做一番努力,离了脱生死还有很远的路程。我们需要的是不念而念。就
是说我们将微细的妄想,包括幽隐的妄想都要控制到要断绝了,这才能够了脱生死。所以说这个路程啊,整个
修行就是要无念。只有把妄想控制住,把它灭掉,也就叫无念。所以我们修行中处处要以无念为根本。不管我
们采取是念佛的方式,或是修禅的方式,或是修密的方式,目的都是一个,要无念。这个我反复地说,目的就
是让大家能够真正的认识这个问题。因为有念,就有了生死。
   我们下面讲第四句:“两手垂少摆动人生淡”。两手垂啊,就是两手下垂。我们都知道人人都有两手,这个
两对我们来说,它能干活,能做工,等等的事情都靠手去作。所以说手对我们人生来讲太重要了。我们从出生
的时候就握着两个拳头在出生。因为什么?因为他想抓住什么,他放不下人生,这两手也代表了我们放不下。
我们用手不断地追求,从来都是以为手能做很多的事情,能完成很多的事情,来达到我们的所要求的目的。他
不知道这个两个手的形成,生出来也代表了我们的执著,是代表了我们的贪恋。所以说有了两手,它也障我们
的道。我们怎样来修道呢?就要把两手张开、放下。我们从小到老这个手都紧紧的握着,又要抓住人生,抓钱
、抓房子、抓丈夫、抓女人、抓食物,一切都要抓,都要变为自己的。所以我们想修道,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就是要把手张开,张开以后什么都不要了,而且把两手垂下来,彻底放下。因为不光人生所追求的是虚妄的,
而且就包括我们的手的存在,也是虚妄的。不要执著我们这两个手,应该通过两手下垂,来淡泊人生。因为我
们知道人生都是虚妄的,包括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所有的人和人之间只是一场幻境,没有
什么可追求的,可以能追求到的,它只是一场梦。我们大家虽然还没有从梦中醒过来,但我们应该做醒的努力
。所以说我们应该把紧握的、执著的这个拳头放开,要垂下去。
   这个拳头啊,放下另外还有一个好处,从养生来讲,它心火可以下降。我们有很多的人不断的执著,脾气大
,而心火上升,有时侯妄想也比较多。如果放下两手,俗话说就把这个心火下降到肾水,这叫水火即济,可以
强壮身体,这也是很好的。所以说在经行中我们能把两手放下,这是很好。
  但是呢,也有两手不用放下的时候。比如说念佛,他做这个手印,这样行道,也是可以的。以前我在五台山
,听说这样一件事情,那个时期我在斋堂,听说来个越南的和尚,他就讲了:“我来到五台山,没看到一个修行
人会经行的!”他就给大家讲了经行。他的走法呢,就是这个手作手印,就像我们平时念佛那样的去走。但他不
是念佛,他的走法就是说:“快要到了!快要到了!”他嘴念这个来作为经行。后来呢,他带来的有三本书、
或两本书的,是赵州和尚的书,因为赵州和尚也是行脚,经行,经常的经行。正好在大殿那个范围内我有个徒
弟在那儿,他把他的书送给了他。把书送给他,而他正好也会经行。
   那时候我就听到了有人说我们大陆,中国的和尚不会经行,我很生气,我说:“这是不对的!”所以说我们
今后一定要发扬这个经行。叫这位越南和尚也知道,中国人,中国的和尚,中国的居士都会经行,而行得很有
自己的特点。
  所以说“两手垂”,两手垂这是代表我们放下,我们来放下我们的一切。包括我们身体的感受,冷、热都要
放下,甚至饥饿也要放下,还要“少摆动”,“少”,就是减少到越少越好。少摆动,这个摆动多了,说明我
们的心在忙、在乱。你看,仔细的观察,人啊,在心忙乱的时候,走路也急,而且也乱,特别手前后摆动的也
快。他在不断的追求,整个身体受着我们内心的妄想,而产生这种行为的表现。所以说我们通过我们两臂下垂
,手张开,少摆动来淡泊人生,不再追求,不再追求了,人生没有什么可追求的。
  因为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人生?人生不是生儿育女,也不是成立家庭,也不是娶妻生子,吃饭睡觉,这不叫
人生。那什么是人生呢?人生就是修行的过程!人到这个世界来,不管从地狱、恶鬼、畜生,还是天上,来到
人世件,目的就是一个——通过在人世间的努力而来成就自己。这就是我们修行,也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到
这个世间来,人却忘了自己的修行任务,而迷恋着所有的世间的五欲之乐,追求着不应该追求的东西,把垃圾
当作珍宝,逐渐地人就迷了。所以说就有了家庭、生儿育女等等的事情。所以说不认识人生,把人生给弄错了
。   我们很多人都想好,都想来这世间修行,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控制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就自
己把自己给欺骗了。到头来,几十年一过,白白浪费,人还得死,又不断地轮回,太没有实际意义,成天为了
吃,为了穿,睡那一会儿觉。所以说我们浪费了人生。            
   据佛经说呀,这个娑婆世界,地球上最初开始有了人类的时候,人是光音天来的。光音天的天人飞到这个世
界以后,看到这个地球上有很多地肥,他就不断地吃。吃了地肥,又吃了地上的东西,就不能飞升了,所以说
他就离不开地球了,和地球产生了缘分,这就是人类的开始。所以说这个人类不是猴子变来的,是从各个星球
来到这个世界,才有了人类。人逐渐地忘了,逐渐地堕落,由八万岁最后降到我们现在的百岁,七、八十岁。
等越来时间越会减少的,一直到人生只有十岁,马如肘,人如拳,就只有那么高!人寿命就十岁的时候,这人
生才开始反省,每个人都想修道了。因为那个时候草木皆杀人,就拿一根草就可以把人杀死,到处是武器,活
着更痛苦。最后人开始思善,这个年龄又逐渐地增长,一直增长到八万岁。这时候,会有佛出世来度众生。
这个,我们知道人生本来是一场幻境,没有什么可追求的。在我们修行中更应该把人生看淡。特别是行道时,
如果我们一个人在雪地里,两手下垂,啊!慢慢地经行,很有一番滋味,很自在,感受到了很清净,也感觉到
人生没有实际的意义。或是下雨天,在雨天里不断地行走,是很清净的,很清净,人生是很淡的。这样的行道
正是佛菩萨、十方菩萨都会赞叹的。
   在过去的时候,当初信佛的时候,我有一个在税务局工作的,以前的战友,也是朋友吧,特意送给我一个火
锅。那时我虽然初信佛,但是我已决定不接受别人任何东西。我呢,就准备送回去,准备送回去,那时就走在
雪地里。下着小雪,一手提着小火锅,一手提着兜子,这个兜子里面装的是经书,还有饭盒。这个饭盒是因为
吃素,那时到那儿没有素食,用饭盒自个儿做菜,自个儿做饭,热水烫一烫就是一顿饭。所以说走在这个雪地
里,又不贪恋别人的东西,而且自己不管各方面,都保持一种很清净。在路上不断的经行,确实是感觉别有一
番风趣,啊!人生非常平平淡淡。
   有一次啊,可能就是这一次的事,我现在有点儿记不太清楚了。正在行走期间,那时侯可能快过年了。过年
世上的人都很忙碌,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不断的奔波。那时候在路上行走呢,很少有人,而我在一步一步,
慢慢地往前行走。当走到一个地方,突然出现一个人,他光着两脚,穿着拖鞋,个儿不太高,能有五十多岁吧
,跑到我的前面。啊!他也不说话,就伸出大拇指来称赞我,意思:“你挺好!”(众人热烈鼓掌)
当时他没有说话,我呢,也没有去瞅他,我也没有停步,我也没有理他,我还继续走。他看着我走,也随着我
走,不断地伸手来称赞,我也不理他。我想不管你是菩萨也好,你是魔也好,你是佛也好,我都不会理你,因
为我正在经行。当他伸出三次大拇指的时候,看我不理他,他就转过身站在路边,背冲着我,不再理我了。你
理我,我也是这样;你不理我,我还是这样,我就继续朝前走。但是心里也是有一种对不起人那种感觉。但是
同时知道,是应该这样做,这只不过是刚修行、刚开始。
   后来呀,有一次我请教一位老师父。我问他:“这个跑香是什么样子?”这个跑香,我们知道,在禅堂里有
一种跑香。这个跑香呀,一般的初信佛人是不明白的,老和尚为我作了一次跑香的动作,将样子示范给我。当
他作出这种示范动作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事情。就是我刚才讲到那个人,称赞我的时候,他每天在一个路
上,他天天是这么样走着,就是小跑啊,和那跑香的姿势是一模一样的。啊!我这才明白,原来伸大拇指的人也
是一个老修行,他不说话,可能是哑巴。所以说这世上到处都充满了修行人,只是我们不认识。
  后来,我准备那是到山上修行了。嗯,已经做了准备,还没有完全的上山。有一次在车站,我就碰见这位修
行人。我觉得那次对他有点太过分了。就主动地跟他打个招呼。他看见我,好像认识,我过去了,他马上把脸
就转过去了。我就过去,也伸出大拇指称赞他。嗯,他很高兴。后来他就用手啊比划一下,就是张开手掌,表
达意思,用手划一下。我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他反复划了几次。伸出四个手指头,后来又划下,去了两个手指
头,我也不清楚。等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修道中,我们刚上山是四个人,后来半路中走了两个人。啊,这
才和他所说的相应了。原来他预示到:一上山是四个人,最后还得下来两个人。这个很有点意思啊,当然,也
许是我一种猜测。
  “两手垂”,刚开始少摆动,也很不适应,时间长了它也很累,也有一定的痛苦。但是坚持下来就好了。因
为这样会增加我们的定力。走起来也非常威仪。
   在五台山时,我看到这么样一个修行人,他光着两脚,穿着一双胶鞋。这胶鞋没有后脚跟,他光脚穿着这种
鞋,可能是冬天也穿这种鞋。走路的时候也是两个手下垂,就象一个傻子,啊,呆呆的一个傻子。而且走道是
靠一侧,低着头,啊,慢慢地行走。给人一种和世间无缘的这种感觉。非常威仪。五台山过去有个叫“赤脚罗
汉”的,是不是他?我就不太清楚了。

  这个人啊,有时候斋堂有活,他就帮着干,啊,帮着干。你帮着拿东西啊,等等。法会的日子他就去了,帮
着干,完了,他吃口饭,也就走了。看到谁他也都是这样,当你走过去以后,在对面时他并不理你,等你走过
以后,他冲着你的背后合掌顶礼。
  “两手垂少摆动”虽然是一种相,但这个相是性中之相。淡泊到极点了,就和佛菩萨的心相应了。所以说我
们不要对人生有着幻想和追求,我们有了追求就有了痛苦。我们想了脱生死,想摆脱痛苦,首先我们就要不追
求,不要执著,把自己彻底放开。因为只要放下你自己,放下你的执著,放下你的贪恋,甚至放下你的生死。
啊,你就自在了。有时候我们放不下自己,当我们有了错误的时候,也是不肯承认错误。怕批评,怕丢面子,
怕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这样我们修道都是障碍。所以说我们应该彻底放下。彻底放下,要淡泊人生。
   第五句,“下脚如踏棉云慈悲升”。
   “下脚”,为什么说下脚,不说“踏脚”呢?因为动作过大会会影响心。所以说“下脚”,就是脚轻轻地踢
出,轻轻地,哎,又轻轻地落下,“如踏棉云”。因为我们的心啊,是一种妄想的心,它不断地起心动念,他
下脚也会很急的。如果我们控制下脚的速度,和它的重量,同样也可以减少我们的心动。应该是轻轻地落下,
如踏棉花一样。脚如果柔和了,柔软了,心地也自然地柔软了。
   另外我们有一个缓缓地落脚的过程,有些众生可以从脚下逃生。特别是我们走在山路上,有很多小众生,是
从脚下能够逃生的。但是由于我们下脚急,它就很难逃出。你比如说小蚂蚱,你看着路面没有蚂蚱,当你脚快
要落在地面的时候,那蚂蚱有可能一下就钻到你的脚底下。虽然是一种业力的牵引,也同样说明了我们业力的
深重。我们应该缓缓地下脚,如果发现有一个众生钻进了脚底,我们可以及时地把脚收回,来放掉它。作为我
们来讲,应该具备脚下留情,应该有这种慈悲心。同时也有让鬼神从脚下躲过的机会,所以说这是非常好的。
所以说这个慈悲,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因为佛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既要学佛,就要具备慈悲。只有
学慈悲才能与佛相应。比如,我们正在走路,走在一个桥上,这桥很危险,上面有一个众生,你是踩是不踩?
如果你踩上这个众生,你就可能过去这个桥;如果不踩这个众生,你就可能掉到这个桥下,也可能摔受伤,也
可能死亡。在这种过程中,眼看你脚就要落下了,突然发现脚底有一个众生,如果不踩,就选择的是死亡。在
这个生和死的面前,在众生活和死的面前,我们应该采取哪一种态度,来决定自己的一生?过去啊,我就做过
这样的思维,我说:如果它是个独木桥,上面有个众生,如果不踩上,掉下去就死,那我就选择死。不管这个
众生是个虫子,还是个蚂蚁。我们绝不能有任何伤害之心,我们脚下才会留情。如果你选择的是你自己生存,
你就不会脚下留情,脚下就不会生出慈悲。所以说脚也是我们培养慈悲心,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做为佛教徒
,应该让别人很好地活着,让所有的众生踏着自己而走。而不是我们踏着所有的众生在走。
   我在本溪茅蓬闭关期间,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例子。有一天,正在打坐,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在喊救命。这个
救命的声音就像一个小女孩,又不像是人类,但能听出声音是喊救命的。因为正在一个小房子里闭关,这一看
,都没有任何人。当时想啊,这是谁在讲话呢,在求救呢?又好像掉在井里似的。后来我睁开眼睛,就到处找
。后来看地上有一个洗脸盆,盆盖着盖儿,把盖儿打开以后一看哪,里面掉进一个小蛐蛐,啊!小蛐蛐。把蛐
蛐拿出来放掉了,啊,原来是它喊救命。
   事情过去了可能是半年还是一年时间,我记不住了,也是在夏天,这个上午的时候打坐。突然看到在这个炕
沿下面,地上有一个小蛐蛐,很小,比原先那个蛐蛐小了很多倍,它就是在地上不断地绕圈。和我的行道是一
样的,啊!也是往右绕。我当时很感兴趣,我说:它行的比我行的还好啊。我就把手伸下来,哎,意思叫它跳
在我手上,它真就上我手,啊,上我手了。我就托在手里,没想到它是继续那么经行,绕圈走,它那腿也长,
它的身子也就有大米粒那么大,很小很小。走的很好很好,而且走了那么长时间。后来我给把它放在炕上,因
为我还要继续打坐。
   等到过了中午,过斋了,用完斋以后。我很欢喜这个小蛐蛐,我说:哎呀,呆屋里多难受,啊,我带你出去
一趟。正好我去上卫生间,我就用手托着出去了。它在我手掌也不蹦也不跳。后来出去也就几分钟,它突然地
从掌上一下跳到地下。我以为它要跑,我觉得它跑就跑了吧,给它自由。但是它不动弹,后来我把它捡起来,
发现它就是被太阳晒得已经不行了。因为蛐蛐是不能见太阳的,强烈的光会伤害它。这时候再放阴凉的地方,
哎,到晚上它也没有缓过来,后来死掉了。给它做了三皈依。究竟它是不是原先救的那个蛐蛐啊,我也不清楚
。但是众生都会行道,也都在进行经行。所以说我们对所有的众生都有一个慈悲心,同样众生也会跟你在学经
行。
  《普曜经》云:“如来过去心净离著,不恼众生,所行之处,脚足不污,虫蚁不损。”就是说佛菩萨心里清
净,不恼众生。我们都知道,佛的脚是不会埋汰的,不会脏。而且他经行的地方,虫蚁都不会损的,因为证到
初果阿罗汉,行走的时候,脚就会离开地面三寸,所以不会伤害众生。我道,行走时也应该不伤众生。经中还
记载:过去有一个外道,假意在佛教中出家,想寻找佛的过失,加以毁谤。每天随在佛后经行,自己预先杀死
飞虫,然后放在佛足走过的地方,想对外扬言是佛踩死的。他这样不怀好心。但不可思议的是,他将杀死的飞虫
,只要放到佛行过的地方,死虫又会变成活虫,所以无法诽谤佛。又“佛经行时,足离地四寸高,只有千辐轮相
的相纹显现于地,根本不会伤害到生命”。所以说经行是很殊胜的。佛所走过的地方,都成为众生活命的地方
了,外道想诽谤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应该学佛,经行时,走路时,都要下脚如棉云,如踏在棉花上,又如踏在云朵里。这样,以免众
生造成死亡的机会,同时又修了我们的慈悲心。又能减少我们的妄想,这是很殊胜的一个办法。
   
     下面讲第六句“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
    下脚了就开始走,但是走路的速度,有人象旋风一样,这样的人心里急躁。为什么要“缓缓”,缓缓了,
就能与你的自性相应。这不是一种教条。有的人也可能刚行道的时期,也很缓,但走一走又停下来,停下来一
会儿又开始走。这样的人他有一个放不下,心里老在愿意计较什么,心眼小,很容易着相。所以说这个缓缓不
滞啊,是一种勇猛的精神。虽然是缓,因为我们心里淡泊了人生,没有什么追求的。因为没有什么追求,我们
又不停留下来。缓缓地往前走,淡泊人生,同时也是一种无我。因为无我了,他就没有什么追求,只有精进和
努力。但这种努力行的是中道义,不是今天修了明天就不修。今天特别用功,今天修十个小时,明天就睡觉,
不是这样。应该是有十年八年,千年万年,今生来生,永远不断地努力,有长远心。
缓缓地走很威仪。我们知道南传佛教,他穿的袈裟,都是没有扣,就是用这个布和布之间互相拧成的一个条索
。还穿着下裙,你想走快也快不了,都是控制住的,不允许那种快速地前进。所以说这个缓缓是很重要的,如
果跑是不允许的。就是缓缓地走,两眼下垂,手下垂,少摆动,这样我们就非常地威仪。如果有了危险,我们
也应该这样走,平时没事我们也这样走。有了危险我们也这样走,这样我们的心才处在不动之中,也就是动中
求静。
  动中求静,这也得有定力。特别是特殊情况,比如下雨天。有的人,一看到下雨,急急忙忙地就跑到屋里去
避雨了,他这叫被雨转;有的看到吃饭,啊!急急忙忙地去进屋去抢饭,这是被食物所转。特别被食物转的人
多,尤其是集体的生活,有的人一看到开饭了,马上就抢一个最好的位置,端起饭就狼吞虎咽。甚至啊这个饭
还没送到口,啊!嘴就张得很大。这都是贪心的表现。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不急。什么时候,我们
都应该能够像清风吹来一样,缓缓不滞。为什么说要缓缓不滞呢?因为我们既不要停,也不要快。不允许完全
停下来,停下来也是病,急急地走也是病,我们求的是中道义。因为人生啊,没有什么可追求的,没有什么可
留恋的。所以说我们不再为人生在奔忙,应该为了修这个心,求无上道在努力。
   过去在五台山,行道时,每天那时候一点多钟起床,因为我要在斋堂发心,要去给做饭。去的时候,要经过
一个路面。这个路面是个小胡同,正好是中间洼,两侧高,天天有水。因为那时候行道啊有个要求,不允许自
己选择路面,走到哪算到哪。踏着水过去了以后,到了斋堂,又开始淘米,淘米呢又是水,这两下都是水。天
又寒冷,这个晚上休息的时候也没有电褥子,也没有火炕。并且床还短,脚还得露在外面。所以说,几乎每天
脚都是湿的。但是每天在这种情况下,鞋是湿的,袜子也是湿的,还不允许脱袜子,出家人睡觉是不脱衣服,
袜子也是不脱的。所以全是湿的。休息一下,等到一点多钟又起来了,再走过那个路面,还是有水,天天就得
踏着水走。还不能停留,也不能快点走,快点走过去,也不容许,还得慢慢走。两边呢,还有干路,还能看到
,稍稍能向旁边迈出半步都能找到干燥的路面,还不允许找干燥路面。所以说,行道,必须在难中锻炼自己,
不要分别。虽然吃了一点小小的苦头,也锻炼了自己。每天煮出的粥,它是很香的,很有点这个感受。
   有一次有位师父告诉我:“你今天的粥要煮的一点不剩。”因为这是百十来人喝粥,让我煮出的粥一点不剩
,我就问那个标准,那“不剩”是什么标准呢,剩一碗算不算剩?他说:要剩一碗,嗯!这个,意思还勉强吧
。这对我下的任务,百十来人吃饭,这个粥怎么能掌握一点不剩呢。第二天做粥的时候,我就把这个事给忘了
,我一点也没想起来,米也下了锅了,快做好了,才想起来,哎呀!他告诉我一点不让剩,我可能是一点米没
有减少,水还是那么多。实际上我已经很糊涂了,那时这个脑子老用功,想问题很简单,光知道依教奉行,每
天就这样的行走。 奇怪的是,当用完斋的时候,这个粥,从把所有的六、七个粥盆都刷在一起的时候,剩的粥
底子加一起也就半碗粥,总算是完成任务了。实际上米和水一点它也没少,所以说这个经行啊是不可思议的。
   以前,我在一个地方,在学经行的时候啊,遇到一个水坑。这个水坑啊,有很长一段距离,还不是刚下雨以
后出现的水坑。就是在很热的天,晒着,这个水坑也存在。就是水坑处的道路不好,积水过多形成的。那里面
可能有玻璃茬子、碎片,还有屎尿,什么都可能有。正好行道,每天经行的时候,经常碰到这块地方。两侧呢
有砖头,可以踩砖头过去,但是经行就不能这样选择了,就应该走到哪算到哪。当这个脚往水面走的时候,自
己原先想的很好,见着水面就往里走,往里踩,踩过就完事了。当脚在一要接触这个水面的时候,这个脚它会
自动拐弯,自动拐了,你想往下叫它走,它都不走,它不听你使唤。这个我从来没有发现过,原先我以为我能
指挥我的一切,实际上,我指挥不了。连个水我也指挥不了。那脚它就不听你使唤,它非要停住,而且要拐弯
,就是不往里走。当踏着别的路面,心里升起了一种特别的痛苦。后来怎么办?一定把脚要伸进去,硬伸。你
不走,不往下进去,我就不走,咱俩就非对着干不可。最后我硬把脚给伸进去了,伸进第一个脚,第二脚它还
不想进去。那也不行,也得进去。进去了,它又想很快的出去,那也不行,还得慢慢走,缓缓地走,也不允许
你停留。所以说,当这个两脚都踏进这个水里的时候,心里还有一种痛苦,很不情愿,不情愿也得继续走,鞋
不断的灌满了脏水。再往前走,有可能有危险,掉进坑里,也可能有玻璃茬子或是铁一类的,把脚要划伤,甚
至会进了一些非常埋汰的屎尿里去,那也得忍受。把这个行道的过程坚持下来。等到坚持到最后目的地的时候
,心里才能轻轻地生出了一种战胜自己的感受,战胜了脚。看来自己的执著,不光是在眼睛上,手上,脚也有
很大的执著。所以说我们生死,处处表现在我们各个部位上。
   这种行为,在别人看来是傻子也不肯做的事情,比傻子还傻。但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这种行走,是很有意
义的,很能淡泊人生。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著在哪儿,也找着了对治的方法。就像我们消灭敌人一样,
你不发现敌人在哪,怎么能消灭?你不知道你的病灶在哪,怎么对症治疗。所以,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生死的
根子,我们才能采取对治。当这样走过以后,会很清净的。而且这种走,不管是三伏天、三九天,都是一样,
不允许有分别。
    同样,我们知道,经常经行,会给大家带来一种清净,你走这一趟,也就是佛光的普照。给众生带来得度
的机会,所以说我们应该常常这样经行。经行的威仪也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应该用各种的方法,采
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来降伏我们的妄想,这是应该做的。
    “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这个轻风啊,并不是你带来的风,这个风就是带来的清净。
   在九五年,那年从五台山往回走。走到咱们辽宁的盘锦,有一个芦苇荡,还有油田哪,加一起有二十里没有
人烟的地方,光有几个井队。因为那时候要走,这个中午还要乞食生活,因为过了中午就不能再饮食了,是日
中一食。这二十里地,又背着很沉重的包袱,要在上午完成,那时候天气已经很冷。那时我们两个人走着,不
可能有水喝,只能不断地走。 因为在二十里地以外才是我们的目标,很远的路程。当走到这段路程的时候,这
天可能是北风啊,或是什么风,我也弄不清楚。但是就刮风了,走到芦苇荡,快到中间的时候,风越来越大。
最后刮得我,虽然背着包,它推着我走。把我吹起来,脚不落地的走。所以说借着风力,不断地走,出了无人
区。日中前,正好到了新生农场那块儿,有村庄,放下包,乞食正赶趟儿。也就乞了饭菜,也吃了一个饱饭。
看来这个有时候轻风也会变成北风,推着你走,也很有意义。
   《大智度论》云:“出入行来,安详一心,举足下足,观地而行,为避乱心,为护众生故,是不退菩萨相。
”安详是为离卒暴故,一心离杂乱故。“不退菩萨”,“旧云初地已去”,即以前有解释,是初地以上的果位
。这是《大智度论》所讲的:出入行来,应该是安详一心,心不应该散乱的。非常安详,举足下足,应该观地
而行,就是说不应该抬头看,应该低头而行。低头观地而行,就是让我们不打妄想,不是在地上寻找我们的落
脚处,而是在不分别。同时为了避乱心,又得维护众生,这两个都得做到,不能说,我不选择就可以随便踩众
生,这也不行,必须爱护众生。
  还是在九五年,往回走的时候,是走到北京,有个叫十渡的地方。那个地方有水,不少的众生给冲上岸,往
岸上爬,在街面上。而人们、汽车不断地在那走,压死的尸体如山,那时候想去掩埋,去救护也做不到,只能
给它们念往生咒。因为,这个十渡很长的路程,大约得走半天,没有办法,也不能去掩埋,因为太多,最后就
念往生咒,念着,念着,往生咒,最后不念了。只要一瞅到众生,那往生咒他自己就念。所以说,这省了不少
麻烦。为了护众生,我们应该尽心尽力。
发表于 2008/1/13 19: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