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114|回复: 0

罗汉的前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1 22: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罗汉的前途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
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讲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来人世间这个欲界了,实际上来不来呢?还是要来;就是
到了四果阿罗汉,也不是绝对的不来。大阿罗汉一定八万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毁,毁
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则已,一出定怎么办?也只有回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脱,才
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还是要回向大乘,由小乘的声闻,向这个大乘,才能真正成
就。也就是说,真正四果的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法
证到空。如果你还有空的境界,就落在边见了。如果说你是无边,则又落在见取见了,
这都是见地不真。
  所以真正的空,是没有空的境界可得。我们现在有少数的同学朋友们,打坐坐的很
好,自觉进入空的境界,可是你千万不要把空的境界,弄成只有比身体大一点点的范
围!那不是空,那是一个洞,那样的空是落入边见的小边见。
  为什么人会有空的范围而落在边见呢?原因是智力有限,人的智力与心力有限度,
所以才会产生这一种见解。所谓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它是没有限度,没有范围的无限。
最后我们看他的结论,这是须菩提讲的: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认为,到达了阿罗汉的境界,他没有丝毫我已证果的念头存在。如果有这一
念在,一念就是万念,这一念就会牵连到重重叠叠,所以华严经称为帝网重重。帝就是
大,我们的思想、感觉、情感,像一个无比大的大网,只要一个网眼洞动一下,其它的
眼洞都跟著一起动,就是所谓帝网重重。我们修持的业力,心性的业力,一念动,百千
万亿念都牵动其中。说有一切有,说空一切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大阿罗汉,如果有自觉已证到阿罗汉的境界,他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都有,
他只能算是个货真价实的凡夫,根本没有得道。拿禅宗来讲,如果有人说他已经「悟」
了,那就是言旁口天的「误」。有人还自认为是大彻大悟呢!当然罗!那是大错大误!
就像一个人身上有一万块钱,他绝不会在街上到处向人去讲的,这是个普通的道理,更
何况一个得道悟道的人,决不会自觉有道了。须菩提接著报告自己的心得。

    世上的第一名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佛说他(须菩提)已经证得了无诤三昧,一切无诤。你骂他也好,恭维
他也好,你喊他是天王老子也好,他都无所谓。不是没有听到啊!只是他听到心中平常
的很,既无欢喜亦无悲,是非一门,一切无诤。
  说到这里,我想到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这个人的才华还不在老残游记,而是老残
游记中桃花林遇仙的六首诗。实际上这些诗都是刘鹗自己所作,后来有人在墙壁上看到
这些诗,其中有一句「回首沧桑五百年」,惊奇得不得了,等他出来的时候,那个人赶
快跪下来拜,以为他就是神仙,其实那只是刘鹗作的诗。作诗总是乱打妄语的,我作诗
也是一样;但是刘鹗的诗有时境界很好,我们因为讲到无诤三昧,引用刘鹗的诗:
    曾拜瑶池九品莲  希夷授我指玄篇
    光阴荏苒真容易  回首沧桑五百年
  这一般人佛学都通得很喔!只能讲他佛学很通达,修持功夫不见得。
  引用维摩经的境界,这就是天花著身。佛给须菩提的评语,说他已经得到无诤三昧,
但是下面一句话你注意啊!「人中最为第一」,还是人啊!是人类当中学问道德最高的。
学佛四加行来讲,人中最为第一就是世第一法,做人到了最高处,道德修养都是第一
名,人中最为第一。佛给他的下一个评语「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讲须菩提在的时
候,佛给他的评语,还只能够超出欲界,所以是离欲阿罗汉。至于能不能完全跳出三界
在当时还不一定。后来西游记写须菩提收孙悟空的时候,那已经很高了(众笑),但是
在佛讲金刚经的时候,须菩提的程度只是离欲阿罗汉,绝对无欲而已。
  这个欲是广义的,不是指男女之间情爱之欲,是指一切的欲,连修道,贪恋打坐,
贪恋清净的那个欲望,都是欲。须菩提已经空了一切的欲,所以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他说,尽管你老人家给我这样一个评语,说我已经达到这样一个境界,但是,他说,
我绝对没有这样一个观念,我不会认为我已经到达了人中第一,我更不会认为我已经得
到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
那行。】

  这话怎么讲呢?假如佛给我这个评语,已经证到了离欲阿罗汉,是人中第一,在同
学里头是第一,我自己想都没有想,丝毫没有这个观念;假定我心里头有这么一点观念,
您就不会说我是一个乐于寂静的行者了。寂静,就是彻底清净的人,喜欢住山,自然就
有一个寂静的庙,庙在那里?庙就在你心中,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古人的一首诗:「人
人自有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