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无智亦无得

《慧净法师书信集》撷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1 02: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心意柔软
    「举三千大千世界」,      丝毫非末世我等所能也。
        
       1、信弥陀救度之人,心意柔软仁慈,言行安详稳重。体会弥陀爱护我,使我能爱护别人;弥陀包容我,使我能包容别人;弥陀功德赐与我,使我能为他人牺牲奉献;习气日减,道情日生。
        2、《易行品》先贬净土门之众生是儜弱怯劣,接着劝修「易行疾至」之易行道,所谓「呵问许说」;其意不在贬抑众生求生净土,否则下文之「难易二道判」即成戏论。其意乃如《大经》所言,要我们「谦敬闻奉行」,以「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故,而善导大师则解释为「二种深信」。
        若不知自己是儜弱怯劣之人(信机),误以为是丈夫志干之士,则失「易行疾至」之胜法(信法)。「举三千大千世界」,丝毫非末世我等所能也。
        3、往生之后,如昙鸾祖师言:「体如而行」,不行而行,行而不行。弥陀寿光一体,众生往生,证同弥陀,光寿与悲愿,毫不减少。弥陀身土是报身报土,所谓「报土」亦云「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
(图略)
《无量寿庄严经》言:我若成正觉    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    俱来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慈悲    利益诸群生《无量寿经》言:「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故第十一灭度愿之后,便是十二、十三之光寿无量愿,此光寿无量固是弥陀自证自受,目的全在与诸菩萨共证共受。
        4、信心念佛人,应尽量如《大经》「三毒五恶」段所劝诫而生活之,故应放弃世俗名利心。真谛在于念佛往生,俗谛在于履行世善、奉佛戒规。
        5、凡夫自力与弥陀佛力相比,即是无力,然弥陀大悲,亦救度之。应随力随份称名,不自苦不自恼。
        6、若不能专正定业,则可助行调节,犹胜终日嬉戏。助行之言,良有以也。
        7、应与同法门之师友相处,一则正知见,再则相提携,不至于或过或不及而还俗。

【附一】净宗法师补充回答

        1、净土法门之真义,如善导和尚所言:以阿弥陀佛本愿不虚故,不论是谁,但称佛名,愿生净土,决定往生。
        2、所引《大乘起信论》与《易行品》之文,就净土法门大悲众凡之意趣上观点一致;不过《易行品》逻辑性之「难易二道判」对净土教之意义与贡献远非《起信论》能比。
        又,《易行品》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容易地达致不退转地,而提出应称佛名号求生净土。至于往生后之情形,非要点故,未及深论。
        3、「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别愿所成之报佛报土,佛之自受用还成往生众生受用故,众生往生证同弥陀。虽证同弥陀而不名佛,仍名菩萨、声闻、天、人等者,「但因顺余方」耳。又,一土唯有一佛,纵余佛助化,亦示现为弟子。
        往生彼土者,悉皆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即是候补佛位,候补佛位即是有成佛之功德而尚缺成佛之名位,故从极果佛位退而一等,现处补处之位。既居弟子位,则「长时闻法,历事供养」等,如《大经》言乃是菩萨应行法式,不似此土闻法之缘吝,而无由得觐佛也。此正显往生彼土之胜妙。
        善导大师或言:「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或言:「到彼华台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或言:「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净土菩萨光明与弥陀光明相较有与夺二意。夺而论之,「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况菩萨人天。与而论之,「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弥陀光明还成往生众生光明,故得十方如今赞弥陀光明而赞之。无论与夺,皆显弥陀光明不可思议。慧净法师正从与边赞弥陀光明不可思议,释尊亦谓「昼夜一劫,尚未能尽」,岂必局于数行经文乎;加之又明言「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然则,弥陀净国唯是诸佛深智所行之境,吾等罪恶生死凡夫测度思量,毫无其益,唯可相续称名,疾生净土,则一切自明,不劳他问。故善导和尚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也。
        4、法然上人意,一切无如念佛为要!凡妨碍念佛之事皆应厌舍,凡助成念佛之事皆当奉行。此实为念佛人处理一切世务之准绳。
        5、但知「本愿不虚,称念必生」而尽心称名者,即是住他力之心而念佛也。并非有凡夫之我执,说为自力之心念佛;亦非全不用心,懈怠度日,能多念也不多念,可精进亦不精进,方是住他力之心;亦非励意多念即成自力。
        法然上人言:若住自力者,一声十声犹自力也;若住他力者,声声念念皆他力也。
        6、五浊恶世,十人修行,十人退堕,此自力之难也。修行人之退堕全是自因自果,非可责之「他人之进步使我退堕。」
        7、所言随力随份称名,是指尽到身心所能而言,并非能念不念,只是漫然度日,聊尔口称几句。凡夫习气,念五浊心重,念佛法心轻,若不稍加策励,借口「随份」、「自然」,时日一久,必然退失念佛。此事,行者宜各自知。
        8、所言「自然运作」,是指称名愿生之人,被阿弥陀佛本愿力牵随,纵虽不知深理,亦无所谓信心决定的体验,但只称名,息绝命断时,自然回归净土。《大经》谓:「自然之所牵」。
        故「自然」即指弥陀本愿力,又是名号之功能。念佛之人,佛必来迎,此是自然也;称名之人,必然往生,此亦是自然也;既是自然,则丝毫不用担心「我今念佛,恐不得生。」凡于心中筹虑:如何是自力、如何是他力、如何是信、如何是疑,等等一切皆背自然之理也。唯不顾心中一切,但知称名必生,而一向称名者,即是自然也。

【附:来函】
        我接触本愿念佛法门已经四年多了,最近从内心深处经常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无论什么根性的众生,佛说我都要救度他到极乐世界,并不分什么层次,以及自心分别的善恶等等,想来真是让人感泣!
        我是一个业障很深的人,别人也许不了解,但自己深深的知道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爱发脾气、我相坚固,而且欲望浓重。听闻阿弥陀佛的本愿呼唤,才知道佛就是要救度像我这样的众生!这几年来,是阿弥陀佛的调摄,渐渐的反省自己的时间增多,遇到不顺心之事,经常对自己说:这都是我之罪!当然,老实讲起来,习气之深之重,并非一日之功就能觉察到。这就是我现在的真实情况。
        在此,有几点理论上的问题向您请教。
        一、龙树菩萨传承之前辈马鸣菩萨,撰写《大乘起信论》(梁译)中指出:「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这与龙树菩萨《易行品》问曰:「(前略)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此两点论文观点是同是异?若相同,是否可说:这才是净土法门的真义?即如《佛说阿弥陀经》所说: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也如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最后解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时指出的:「舍命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到彼长时闻法,历事供养。因圆果满,道场之座岂赊。」这是否意味着往生之后还要修持?那么,所谓如阿弥陀佛一样的具有无量光,我就不明白了。慧净法师在《净土三经一论大意》中开示(第页):「要使善人到极乐世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一生都遇到恶缘而造恶多端的众生到了那里,跟这个善人同样证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弥陀经只说在极乐世界众生的寿命和阿弥陀佛一样,那么光明呢?
        二、信受阿弥陀佛救度的信心念佛人,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称名报恩,但还为衣食住行而奔波。是放弃世俗的名利之心和种种追求,多多念佛呢?还是不必对名利的诱惑进行抵制,而就这样了呢?因为要真的放下有为法的追逐,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多多念佛就是了;这当中只要生死心切,多拜佛,多念佛,是可以做到的。我现在就在这样的十字路口徘徊,请法师慈悲予以开示。真的滚入滔滔世法中,是罪是功德,我不知道。而且若要念佛或劝人家信佛念佛,也并非易事。我担心,恐怕连自己保持对佛的恭敬真诚之心都会淡下来,虽然心中对佛的绝对他力的救度并不怀疑。那么像法然上人开示的在家不能念佛,就出家念佛;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念佛,就接受救济念佛等等,又该怎么说。
        三、我自问:有无自力之心念佛,回答是肯定的。我执我相时时冒出来,唯一信得过的方法是念佛。同样拜佛、诵经、供养、观察也有明显的自力之心。请法师开示:要不要助行?扪心自问一时做不到完全是报恩之行,那么就放弃了吗?对我来说,与其在声色货利中放松,还不如和阿弥陀佛多亲近呢。做不到完全专正定的称名号,累了用助行来调节一下,是不是比去终日嬉戏要好呢?这至少和阿弥陀佛还更亲近一些吧。请问法师自己是怎么处理的呢?
        四、我亲自看到这样一件事:同时发心出家的两位师父,其中一位每天能拜佛一千拜,另一位师父没有拜佛。过了一段时间后,那位拜佛的师父去了五台山苦行,而另一位师父却因为某种机缘还了俗。既然是五浊恶世,大家的同分恶业所感,是否存在进一退九?也就是一人修行,九人退堕?自力的行为造成了其它人的反面作用,自力的行为是否还有价值。阿弥陀佛的慈悲是平等救度十方所有的众生,岂不是自力的无力吗?是不是随力随份的称名才是真正的自然运作,而任何自力的执着反而会适得其反呢?
        请法师慈悲,不吝赐教。
发表于 2008/3/21 07: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本愿念佛的一些帖子》16楼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7747

*********************************************************************


自己感觉有些话说得太含蓄了也不一定好,还是表达的明确一些才对。

虽然说信佛念佛都是好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种下信佛念佛种子的同时,同时又种下了后果非常严重的误解乃至曲解佛义的种子,其恶种子的过患绝对超过善种子的力量,不可不慎重,不可不明辨,不可不小心啊。帮助人种下善种子是好事,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劝人念佛求生西方也是好事,只要念佛求往生,就有蒙佛接引的机会。但是,如果曲解佛义,耽误了绝大多数众生当生往生成佛的大事,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另,关于十二楼安徽张莲娣往生:

首先,绝不是说单纯相信本愿他力的人就绝对不可能往生,但是关于转贴张莲娣往生事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只有亡者余处皆冷顶门独热才是往生的据,其它诸如闻异香、闻天乐、面带微笑、全身柔软等瑞相在往生到天界者也可能有,并非往生西方者独有。所以,确认是否往生西方,应以顶门温热为凭据,其它瑞相只能作参考。当然,如果往生的人在临终时清清楚楚见到佛菩萨接引,告诉大家他要往生了,那绝对是往生了,这样的人其顶门必然是温热的,不过能修到这样的人也是极少数,所以,以顶门温热为往生凭证,是不会有错的。这一点也不可不明察。


另:根据本愿他力思想,妙真法师也就是陈晓旭肯定已经往生极乐了。可是净空老法师却费尽口舌向大家解释为什么妙真师没能往生,难道是老法师自讨苦吃?

印光大师曾说自己:八九月印书了结,当灭踪隐于一切人不知之地,以期终此余年,专修净业。否则终日为人忙,必致误自己生西大事。近来精神日减,应酬日多,若不隐去,则后来更难支持矣。------如果以本愿他力思想来看,印光大师也算是对佛力接引没有信心的人了?

彻悟大师说:不入一心不乱,终非稳妥。-------难道大师在净土宗内部搞恐怖主义?

藕益大师说: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怎么搞这么复杂?惑乱人心?

祖师大德要我们精进持戒念佛,要求一心。净土大德又告诉我们:临终三疑,不生净土。-------难道这是让我们无所适从?

是祖师大德错了,还是我们没有圆融理解祖师大德的彻底悲心?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但因妄想分别执著不能证得,佛说众生皆能成佛,并且把自己断烦恼证菩提的种种经历告诉我们,还把不需断烦恼就可以往生成佛的易行道告诉我们,我们还不信自己只要按照佛教我们的方法去真做就能减少烦恼乃至伏住烦恼,还不相信自己能往生,这是信佛吗?不信自己能做到佛教给我们的就是不信佛啊!!!

净土宗在中国已历十三代祖师,其间更有多少大德法师研读净土经典、潜心修持体验念佛法门,终无一人将本愿他力解析推导发挥到现今所谓本愿他力思想的程度,是我们的祖师大德对于经典的研读不够认真、细心、精细吗?是我们的祖师大德修持不够体验不深吗?是我们的祖师大德不解佛意吗?

非也非也,祖师大德岂不知念佛必定成佛的道理,祖师大德岂不启人信向坚人信心,只是祖师大德还清楚,就当生成就往生而言,对于绝大多数念佛人来说,易行道的净土宗却也不是佛法中简单到可以随意削价以迎合市场的积压品。

念佛成佛,不易之理;二力法门,不可偏解。不依祖师大德,更依何人?

如果这种本愿他力思想全面流布开来,中国净土宗乃至中国佛教确实有流变为日本式佛教的危险,可不明辨,可不谨防,佛子可不三思复三思?!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21: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一、不可向内找信心
不可向内心寻找信心,凡夫之心皆妄不真;应不顾内心之妄想烦恼,直承外在之弥陀救度。
        
        1、弥陀本愿救度是修行人最后之希望与安慰,舍此法门无往生之道,无解脱之光。经言:「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不可向内心寻找信心,凡夫之心皆妄不真;应不顾内心之妄想烦恼,直承外在之弥陀救度。但静心思惟外在之本愿道理,「衣里明珠」之信心自现。
                古德言:久向妄心问信心    如拨断弦责清音                                何知微妙梵音响    嘹亮觉物远且深                言: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
        
         2、梦见女人及畜牲,乃三毒习气故;静坐狗现,乃宿世业障故;应常念佛,能淡习气,能除业障。出家之人,无俗事缠身,应日念万声以上。善导大师言:「弥陀名号相续念」,「念念不舍」,「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3、心不生欢喜之众生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正机。众生烦恼深,业障重,何能常生欢喜;有时欢喜,也是遇缘则现,缘散则失;但思弥陀救度,则喜在其中。
        
        4、善导大师设问答言: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故本愿法门即是:「十方众生,愿生极乐,一向称名。」则「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无论如何,吾等皆是十方众生之一。
        
       5、道不同不相为谋,应与个性相投之本愿同参共住;若只一人,恐生懈怠,甚或还俗。
                                                                            二○○一年十月六日
【附来函:】
        从未提笔,实在惭愧。虽已出家几年,却一无所获,反感压力很大,烦恼炽盛,罪深障重;自感自己造业太深,实感「惭愧」二字自己也不配说。
        虽然有缘今生能得见「净土门」,闻「本愿念佛」,全靠弥陀慈父慈悲,法师您的摄取,善知识帮助;但是自己却是愚痴之人,「闻当没闻,听当没听」,因为自己感受不到佛摄受,内心生不起自然欢喜心,得不到佛给「一个信心」。实不相瞒,我师兄、师叔,骂我下愚、混球、不开智慧,还说在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道场不开智慧,上哪去开?我说去极乐世界,师兄说我去不了。自己也恨自己,晚上作梦,有时梦见女人,有时梦见畜生,有时静坐,心感狗往近前跑,我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还望法师慈悲予我,在百忙之中希求解答一二,出家人感恩不尽。以上是一个问题。
        下面还有几个问题,出家人真心请教您。
        第一、自己虽念佛,但感心不安,有时心里很闷,有时以上境界还出现,这是怎么一回事?怎样才能安心?
        第二、法师慈悲,您寄来的书,我也看了几本,但为什么感受不到佛摄受?内心生不起欢喜心。内心是不是生不起欢喜心,佛就没摄受,就没安心,就不能往生报土?
        第三、我想一生以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为主,不管心中生不生欢喜,心中怎样,这样是否也能往生?报土?
        第四、从前刚开始我接触《极乐家园》报刊,见二○○○年九月十五日第三期,第二版〈净宗答疑〉善导大师开示「二种深信」曾经生起欢喜心,后感心闷业障,疑虑能不能往生。以前当时的欢喜心,是否就算信心,佛摄受了?后来又有疑虑,这样算不算得到信心?想我这样的人佛还能要我吗?我可能是往生无份吧?不然为什么感受不到欢喜?
        第五、我想以后不在寺院住了,是非太多,不如到偏远山区劝人念佛,不知行不行?自己不在乎吃穿,只在乎愿心能安。
        盼求法师慈悲摄受,解除出家人心中一切苦恼,自己别白来世上。祈盼法师指点迷津,还望法师慈悲、再慈悲,给予解答。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22: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九、不论一切
净宗行人,不可寻奇觅巧,喜好别异;应该平凡、平常、平实、平淡,一心念佛、安心念佛、息心念佛……
        弥陀救度,主动平等无条件,不论一切,超越一切;任何人只要愿生极乐,专称佛名(本愿「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之意),零度亦救,一百度亦救。善导大师于「二河白道」形容弥陀之保证、弥陀之呼唤而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因此,凡是「专称佛名愿生」(一心正念直来)之人,则不应有水火湿烧之畏(不畏烦恼之意)。
        弥陀救度,既无条件,则不可以心情之如何,论弥陀之救与不救。心情乃是无常,遇缘则生,缘过则灭,缘生缘灭,本无实体;佛言「观心无常」。尤其业障深重、烦恼炽盛之凡夫,易随境转,然而不管转喜转忧,皆无碍弥陀之悲救;因弥陀之救度,过去、现在、未来,皆犹如金刚,永恒不变。
        净宗行人,应具「机法二种深信」。
        「信机」:即是信知自己从出生到老死,始终都是烦恼深重之凡夫,如是之人何能心花怒放?有,也是遇缘则现,缘过则灭。
        又,世间善不能解脱,出世间善我们修不成,所以自身无有出离之缘。
        「信法」:即是如此之人,若乘托弥陀愿力(称名愿生即是乘),定得往生。
        是故,应信任何人,凡是一向愿生专念者,即已被救,心情之如何,一概不论也。如是信知,则虽遇缘烦恼,内心安然无畏。
        又,既已信机,即知吾人皆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所造罪业无量无边,负人债务不可胜数,应入三途受其苦报,今虽幸得为人,亦因果自然的时有恶缘逆境;然信机之人,处如是境遇,自会作还债想,而甘心顺受,既不怨天尤人,亦不自苦自恼;且愈觉惭愧忏悔,而更柔软谦卑;否则即非真正信机。
        何况被弥陀救度之人,乃是天下第一幸运之人,第一幸福之人,是多善根、多福德之人,可说福慧双俱;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久客,未生极乐已是极乐圣数;佛光摄护、圣众影随;何不满足,而妄自菲薄,妄自苦恼乎!
        如是思惟,则大安心、大满足,孜孜念佛矣!
        阿弥陀佛没有任何条件,既无「心花怒放」的条件,也无「一百度」的关卡;十方众生,各以其今生当下的根机被救。既然如此,我们何可执着自力,自我设限!
        善导大师言:「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又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故,不以心情如何论往生,应以愿生称名论往生。
        净宗行人,不可寻奇觅巧,喜好别异;应该平凡、平常、平实、平淡,一心念佛、安心念佛、息心念佛、老实念佛、守愚念佛,轻松自在念佛、心无挂碍念佛、行住坐卧念佛、时处诸缘念佛、念念不舍念佛,欢喜则欢喜念佛,烦恼则烦恼念佛;总之,唯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弥陀身心遍法界,进入众生心念中;        众生常念弥陀佛,弥陀众生一体融。
        南无阿弥陀佛!
○○二年十二月十日
【附来函:】
        师父,您是我等众生的大善知识,是给我们带来弥陀呼唤的导航人,虽未谋面,但对您敬仰已久;有幸拜读您所编着的宝书,真是几劫修得的佛缘。
        南无阿弥陀佛,在未接触本愿之前,我的念佛老实说是用来压烦恼的,很迷茫,错用弥陀的慈悲,不知弥陀的心愿。自从信受后,这六字洪名就从心里往外冒,自然而然地流出南无阿弥陀佛……(节略)
        师父,说心里话,越来越觉得娑婆虚假,人生无常。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的会遇到逆缘逆境,会碰到不顺心、不如意、难以预料的事,就无明,就烦恼,也很痛苦,摆脱不下。我觉得我现在的心情离心花怒放,花开见佛的状态还有一段距离;就好像一壶快要烧开的水,已达八十度到九十度之间,还差一把火的力量才到沸点一百度。望师父慈悲开示指点,给我添上这关键的一把火。盼望。
        南无阿弥陀佛!
        敬祝与佛同在
○○二年十月廿五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2 22: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佳节思亲
念佛人信同愿同行同,目标同目的同身虽异地,此心相同;犹如祖师云:「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大家好,中秋节快乐。
        仰蒙弥陀慈光加佑,慧净在大陆所到之处,都受到莲友们热烈的欢迎,一切皆甚平安圆满,请大家不要挂念。
        慧净虽在神州,而心系蓬岛,遥念同修们,念佛相续否?和合无诤否?相忍为教团否?
        在这中秋前夕,很想立即飞越海峡,与大家共赏明月,欢享佛恩;然而行程未了,昨天下午离开东北之长春(吉林省省会),上午来到辽阔的中原,先在石家庄(河北省省会),与此地莲友会面之后仍然继续前往其它城镇。好在念佛人,信同愿同行同、目标同目的同,身虽异地,此心相同,在不同地方,行相同任务;犹如祖师云:「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又如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月圆人团圆的光明之夜,大家必然格外地想念上师,也会由于不能与上师再度团圆,而感到伤心难过,此情此景,慧净颇能体会,想上师在净土光中,必能感通大家的心情。上师的精神生命在教团,教团是上师以生命所建立,凡是怀念上师、感念上师,若能守护教团,巩固念佛会,自行化他,唯以念佛,则此心此行既与上师相契,何时何地亦必与上师同在,即使中秋月夜,上师亦与大家同赏明月,共度良宵。
        「此心唯乘弥陀愿,愿为静默往生人」,此句是上师最喜爱的法语之一,在此想与大家怀念上师,并叙述我对「静默往生」的体悟。
        「静默往生人」就是所谓「老实念佛人」「无诤念佛人」,「老实念佛、无诤念佛」即是不讲理论、学问,不谈闲言杂语、人我是非,不计称讥毁誉、苦乐顺逆,也不爱攀缘、不爱炫耀,既不突显个人,亦不装模作样,只是安份守己,安于念佛,守愚念佛,有事无事,一句佛号常挂心口,做好自己本份的事,也默默协助他人。这样的念佛人,往往预知时至,顺利安然、自在庄严地往生极乐净土。
        最后要以大家皈依时,慧净所引用的最后四句话与大家互勉:
相尊重不相轻视  相亲近不相疏远相体谅不相批评  相帮助不相袖手
(二○○四.九.二十七)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06: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归善导  德化众生——慧净上人侧记净宗法师
人生未有穷止,净土是究竟归处。在这瞬息即逝的人世,能值遇善知识的提携,今生必生净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都市僻野,不论有智无智、出家在家,善恶男女之辈,年来蒙上人劝化,称佛名心喜往生,捉念珠难忘师恩;交相探问,四处打听,想对上人了解的更多,以申感恩渴仰之情。然因上人一味绝意名利,深敛内德,如高山之雪莲,远离俗尘;似崖顶之灵芝,人迹罕至。故知者甚少,识者更稀。
        净宗愚钝,数年来,忝蒙上人不弃,时加慈育恩化,并曾有缘二个多月随侍上人,日夜不离左右,所见所闻,受教良多。上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透露出一种强大的人格光辉,令我惭愧,令我奋进,给我力量,给我安慰。每当我有过犯之时,上人就像我心中的一面明镜,及时反照出来,警戒着我,提醒着我;每当我懈怠放逸时,上人又如面前巍巍高山,招引提升着我的心灵向着更高的地方迈进。人生未有穷止,净土是究竟归处。在这瞬息即逝的人世,能值遇善知识的提携今生必归净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兹不揣浅陋,愿将所知上人之点滴,记之普供有缘。手笔拙嫩,犹如幼童,模写走样,势所难免。但求不失童趣,记我心中上人之形象而已,又何能显上人高德于万一哉!
一、总赞厚德
        简单朴素    古风独存    平淡无奇    独露天真      
       纯净安和    谦下柔顺    淡泊名利    与世无争        
       悠然自得    内敛宁静    了无俗套    绝世超群        
       别具慧眼    独挑本愿    念佛不缀    至专至勤        
       悲心广大    普应时机    众生之幸    佛法之幸
二、威仪具足
        立必正直    坐必端严    行步徐缓    毫无声息        
        威仪自然    不落痕迹    毫无造作    人不注意
三、念佛不辍
        弥陀本愿    一向专称    言弘此教    身体力行        
        从朝至暮    从暮至朝    除食语睡    佛声不停        
        音声轻柔    不急不缓    神情怡悦    不掉不沉        
        讲经吃饭    回答提问    极短间歇    也必动唇        
        所有时间    已无水份    专致勤笃    感人至深
四、口无杂言        
《大经》言:「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上人诫谕弟子:「凡与人言,不谈世事;虽讲佛法,要归净土。」
        虽然学佛念佛,一般人仍是世俗心很浓重,彼此见面,即使无话也要找话来说,不然便觉得无趣。上人则相反,绝不会说一句无意义语。对方有问,上人方答,答语也非常简略;对方无问,上人即旁若无人地专致念佛,绝不会你来我往地没完没了。
        上人这种作风,可以说太出世俗常规了,所以初与上人接触的人往往觉得很尴尬,不知如何应对下语,直楞楞地冷场在那里,而上人也就一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念下去。给上人打电话也这样,有时双方拿着话筒好长时间沉默无语。不过上人是因为没有闲话而默默念佛,而我们可能是不说点闲话便不会说话而沉默。
        一次,一位非常景慕上人的莲友,特别赶到上人的住处拜见上人。正值用餐之时,上人亲自做了一碗面条招待。吃完,上人便端一把椅子坐在对面,一边念佛,一边慈悲地等他说话。但这位莲友面对崇仰的上人,一时紧张、激动,竟不知说什么。
        上人还是一边念佛,一边慈悲地等待。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这位莲友站起来,顶礼说道:「师父!我告辞了。」上人即说:「噢,那好!」便念佛相送。
        上人实在不会应酬,不会说闲话。世俗之人或许认为上人是过于愚拙了吧,然古语言:「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五、语业德化
        《大经》言:「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上人不说世俗闲语、戏笑语、责备语、指使命令语、高声语、令人起恼语。凡有言说,皆音声轻柔,谦敬诚恳,和蔼庄重。
        一块燃透的炭火,不再冒一丝烟。它静静地泛出微微透明的光辉,让人喜看,一点也不觉得刺目耀眼;它持续地散发着热能,让人喜近,一点也不觉得炙烤难耐。弥陀佛心慈悲之火燃透了上人的心,上人话语只有佛心的慈悲,没有世俗的烟气。
        家妹从未听过上人的声音,但一次接到一个电话,立即十分惊喜对我说:「快!快!是慧净法师!」我一听,果然是上人。事后我问:「你怎么知道是师父呢?」她说:「我一听就知道是慧净法师。声音就是不一样!我形容不出来。慢慢的,很稳、很沉、让听的人一种特别安心,长者的声音。温柔?温和?温暖?怎么说都不合适。一听就知道很有德行的声音。旁人哪里还有这样的声音!」事过半年,她说想到还特别激动,特别舒服。
        一次,在一个旅游风景胜地,我们跟着上人在前面往山上走,后面有一队游客;远远地便听到他们当中有年轻人喊:「和尚!和尚!」并好奇不恭地议论。听着厌烦,我想加快脚步甩开他们,但上人仍是不紧不慢地走着。后面这群人嘻闹着越来越近了,我正想:这些年轻人太狂妄无礼了,得好好调教调教他们。只见上人停下,转身向他们念「阿弥陀佛」以为招呼;这群人立即安静下来,其中有年长者提议请上人为他们讲讲法。上人在一块大山石上坐下,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拐杖、旅游帽等,围着上人团团坐下,个个神情专注,虔诚肃穆,法喜充满的样子,真是非常感人。约莫十几分钟,再起身向前走时,这群人跟在后面乖巧得像听话的小学生一样,静悄悄的。后来在别的景点又相遇,那几位年轻人竟向我们合掌弯腰!」
        古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人的语言德化就是如此。这绝非口才技巧所能为,说实在的,上人丝毫谈不上有口才,甚至有点怯怯讷讷的样子;但简单的话语,却有一种极大的感染力。刚者使柔,怯者令勇;狂野得驯服,热恼变清凉。这大概就是所谓「大辩若讷」吧!
六、没有寺院
        《庄严经》言:「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
        上人谦恭退让,性喜独居,其父终时特别留下一笔钱给上人建寺安住。
        上人想:「弥陀愿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与其建寺唯我一人安身,不如弘法普令众生安心。」便将这笔钱全部舍出,印赠本愿法宝。
        至今上人住在亲友临时借让之地,小小几间,但取够用。如遇急需,即搬出他住;上人已经搬过几次「家」了。或有弟子、莲友要送上人更大的房子,上人不许。
        上人印施经书,从不主动向外化募,皆是自然成事。倘有余钱,他人急需,立即舍出。
七、知足惜福
        《大经》言:「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
        上人说:「若占有我们自身需要之外的物品,便是占有了众生之物。」
        又说:「衣食之外,皆多余之物。但能不饥不寒,便应知止知足。」
        一件用过的毛背心,不远万里从台湾带来送给我,因为上人说他用不着。
上人邮寄包裹,用的是人家寄给他用过的包装纸,反过来再用,工工整整包好。
八、布施椅子
        《大经》言:「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又言:「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一次,在饭店用自助早餐,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刚好服务生收拾了一张餐桌,我便用包占了一个位子,并招呼同行人也这么做。
        上人轻声和蔼地说:「不必了!」
        接下来又说:「阿弥陀佛把无上功德名号毫无条件地布施给了我们,而我们连一把椅子也不舍得布施给人家。」
        这平白简单的话语,当时竟像一道电流穿遍我的全身。我默默地将包从座位上拿起,而将这句话在心中深深地记下。遇境逢缘,它便经常冒出来,像一面明亮的法镜,既照显出我的丑陋,令我惭耻,令我自新;又影现出弥陀的慈悲,令我心喜,令我安慰。
        我是什么样一个人呢?是得到弥陀无尽的大施,而连一把椅子也不舍得布施给别人的人!难道不是这样吗?真是可耻可贱之极!
        弥陀是怎样的一尊佛呢?是无论如何也要救度像我这样连一把椅子也不舍得布施的人,说:「称念我名吧!来生我国吧!我要救你!」
        有修养的人会说:「不要占位子,因为我们是出家人。」这固然也不错,但上人不会这样说,因为这是人前的修养,是矜持的体面。这样说还只是世俗语,而非佛法语。上人不说世俗语,唯说佛法语;凡有所说,必源于法,必合于道,才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九、宽厚慈悲
        我们常常听到人说,有时自己也说:「某某人慈悲」。但慈悲是什么?慈悲的人是什么样子?我们内心真有慈悲吗?我们真正尝过慈悲吗?
        在人类所有美好的德行中,「慈悲」可以说是最高的德行。只有极少数具有极高道德的人,才拥有「慈悲」这种品德;一旦拥有慈悲,便永远不会失去,而会日益增长。我们不能说:昨日慈悲,今日不慈悲;也不会有对某种人才有,对另外的人即没有的「慈悲」。
        当我们赞说「某某人慈悲」时,只是因为对方满足了我们的私欲;如果下一次私欲得不到满足,心中便会瞋恨地说「某某人一点也不慈悲」。但真正的慈悲却是无私的;施者固然无私,受者也必须无私,才能领尝慈悲之味。如同洁净的食物,必须用洁净的双手来捧取;若双手污秽,必然使食物受染。
        慈悲具有无限的理解与宽谅,然而丝毫不是纵容;慈悲具有最深刻的催人自新、催人奋起的力量,却丝毫不让人觉得苛求的约束。
        当一个人具备慈悲的美德时,他不需要语言,不需要动作,不需要借助于任何外物,哪怕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心中的慈悲也会像烛光一样自然流泻,弥漫于整个空间,像空气一样,充塞每个角落。用心呼吸一口慈悲的空气,我们的心会立时苏醒,变得柔软而鲜活。
        慈悲,能使怯弱者勇敢,使刚强者驯服,使死者复生。
        慈悲,实在难以用具体的事例来指呈,因为那都太局限了。只能说一个慈悲者的慈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任何人在上人的身边,都会感受到上人的慈悲,都会变得非常乖巧。跟随在上人身边,就像经中所载那只惊恐的鸽子投入佛陀的影护;我所感受到的就是如此。
        一次,某人寄来他的文章,要我回复;其中对净土法门误解甚多。我即根据经教,将其错处一一指出。事后寄上人过目,上人说:「法义大致无差,只是有几句话好像是在骂人。」我说:「其人知见狭劣,我慢山高,出语立论,多背经旨;又曾多次着文无中生有中伤法门,指名道姓批评上人,无知之人皆受其骗。论其行径,直是挑破佛法眼,吹灭出世灯;实在可恨!我这样还是太客气他了呢。」
        上人说:「这是一个人的个性使然。一个认真的人,绝不会对自己不知道的事不经一番实际了解,便随意批评。但不管人家怎样对我们,我们都不可这样对人家。」
        轻声细语的一句话,如劲风一般一下吹散了我心中瞋意的乌云,我只觉得浑身上下透心的清凉。
        上人教谕说:「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上人说:「弥陀本愿是末法众生的最后希望。没有弥陀本愿,一切修行人走到最后都必然是绝望的。」语意之慈悲恳切,永久地在我心中轰鸣。
十、单纯质朴
「直心是道场」,所谓「直心」即是单纯正直、质朴无伪的心。单纯的心可堪入道,复杂的心足以障道。真理本身是单纯的,复杂的心看不见它。单纯是一种智慧,能从纷繁杂乱的外相中,直透事物的本质。单纯乃合于道,单纯是人生之美。净土宗「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正是单纯之道吗!
上人天性单纯,一种犹如幼童未被世染的单纯,一种淳古而不知现代的单纯。任何「成熟」、「老练」、「智慧」、「圆融」,面对这种透明的单纯,都会立即原形毕露而现出其庸俗、虚伪的本质,连自己都觉得羞愧而厌嫌。如同面对清净明澈的湖水,立即照见化妆肮脏的面容。
        单纯的上人,一切皆简单。
        居住简单:一人独居,无有侍者。万事自劳,不烦他人。
        陈设简单:佛堂无拜垫,卧室,一床,一桌。厨房无餐桌,客厅无茶几。唯一富余了几把椅子,是用来招待来客的。
        饮食简单:从素食店一次购得多日便当,冷藏分食。
        衣物简单:偶有多余,立即送人。
        说话简单:有问即答,语意明了;无问即默,专致念佛。
        书信简单:要言不繁,直截根源;蕴含慈悲,而无客套。
        文章简单:任何幽滞难懂之书,经上人编述,无不宗义明朗,条理分明。
        自修简单: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毫不夹杂。
        化他简单:无论何人,听得懂,做得到,得利益。
        单纯的上人,虽无利斧,能斫众生知见繁枝;不动身口,能释我等心中重负。
        上人自谓:「自小智商极低,考试往往得零分。」但正因如此,上人即弃学回家,而由家兄教以私塾。这不仅造就了上人深厚的古文学功底,也使上人从小就游心于儒道圣贤之林,不受现代文明所染;见贤思齐,躬行实践,而养成迥异凡俗的人格。
        上人的父亲开小杂货店,便让上人看管,但上人「经商」与众不同,因怕亏欠对方,总是额外多给份量。本来小杂店利润微薄,遇到上人这样的经营,自然入不敷出,越开越亏了。上人的父亲发现后,只好将之「辞退」。
        与此对照成趣的是上人的「购物」观。在甘肃张掖,莲友们购买当地特产「夜光杯」,样式、色彩、花纹、透明度,逐项精细挑选。上人说:「购物大致挑选即可,不当太细挑。」
        以上人的品性,凡事谨小慎微,忍辱退让,若抛置于急功好利、尔虞我诈的现代商潮社会,恐将无所适从。所以上人说他:「长大成人,坎坷困顿,无以立足社会。」是的!上人本来就不是属于我们这个世俗社会的,上人来到这个世间有他自己的誓愿与使命。
十一、谦己敬人
许多人心中渴仰着能当面拜见上人,但真正遇到上人,又几乎人人当面错过。因为我们的上人太谦虚了,太普通、太一般、太没有一般所谓大法师的架子了。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上人,上人的第一句话是:「呵,见面不如闻名啦!」上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善知识,我们是上人的弟子。上人当着我们的面做这样谦虚的表白,真让我们一时不知所措,无言以对。
        一次,莲友请上人讲经开示,直到要开讲了,上人才发现没穿大褂,便临时借了一件穿上。
        即使是自己的剃度弟子,上人也从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为某某法师,一律以法友、同参相待。
        谁能想到,当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比丘专程来拜见上人向上人顶礼时,上人立即伏地回礼呢?这位我所认识的青年比丘,即使是向我顶礼,我也最多只是搀扶一下呀!亲眼目睹上人的顶礼,犹如重雷击中了我内心的骄慢,简直站立不住,惭愧得无地自容。
        一般人欲向对方顶礼,总会先在心中衡量对方的年龄、身份、戒腊、名声、学问、道德、修持、化导等等,若确实胜过自己,才甘下屈;若认为彼此相当,即不肯自屈;若更以为胜过对方,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应该来向我顶礼。假如对方不礼,心中便不高兴,以为对方高慢。上人心中完全没有这一些,所以上人的所作所为往往有出乎常情的超越,令人瞠目结舌。
十二、随遇而安
        台湾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地域狭小,交通便利;岛内乘车,时间短,车上都非常干净。所以台湾游客来大陆,往往对行、住、游诸多方面感到不便而有微词。这很好理解,譬如城里生活惯了,乍到乡下,一定感到万事不如意。人之常情,贪图享受,能高不能低。
        上人的心时刻安住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当中,纯净安和,顺法而行;如水入堤,不漫不支,直入大海;丝毫也不介意外在环境的变化。
        一次在南京转车,五个小时的车程,无法买到卧铺,连座位票都没有;只好硬着头皮请上人和我一道去挤车。这是一趟廉价慢车,经济条件不好的打工族、农民多乘此车。一上车,更是头大,满车是人,满地是果皮垃圾,行李挤满过道。时当夏天,烟熏、汗臭,闷热难当,难受得让人想立即逃下来。我实在找不到一块自己觉得好一点的地方让上人站,深感愧疚,便偷偷看上人一眼。只见上人一直在念佛,面色怡悦,悠然自得。那样子好像在清净无人的佛堂,独自享受着念佛的法喜。
        我心安了一点,边念佛边左顾右盼地看有没有谁要下站,以便找个位子让上人坐下。上人看出我的心思,缓缓地轻声说道:「不必了!」
        又说:「我们学佛的人,都说要发菩提心,可是到这个时候,自己站累了,便东张西望地看有谁下车,以便自己好坐下去,菩提心就忘记了。」
        上人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在这些常人注意不到的细微地方,上人有着敏锐的观察而严格要求自己,开悟后学。
        这「火车上的菩提心」的公案,是上人为我上的生动的一课。末法浊恶众生,大话虽好说,小事尚难做;真修实践之士,必能时时警觉,知我一行也修不成而发惭愧,唯以念佛,得生极乐。
十三、谨严任劳
        上人作事一丝不苟,有条不紊,整严而合于法度。字迹工工整整,秀美流畅;一切对象收放有序。
        古人限于纸张金贵,印刷困难,往往排版很满,又无详细标点,现代人读起来颇费力。
        上人所编著作,皆详细标点、分段,重要部分以黑体标出,或详加眉注、边注、科判、图表;并作序文,提纲勾要地梳理全着,点明宗义。一切务求尽善尽美。凡一切教理疏导、文字校对、版式设计工作,极费心力,皆上人一人完成。
十四、回归善导
        正确弘扬净土宗义,使之回归到善导大师所开显的弥陀本愿思想,是上人孜孜以求的事业。无论遇到怎样的风浪险阻,上人都义无反顾、旁若无人地稳稳驾驶着弥陀本愿的宗义大船,导引着茫茫苦海中的广大众生。
        中国现代之所谓净土宗,受宋朝以后诸宗融合思潮的影响甚深。千余年来,历代弘通净土教之大德,为顺时机,一方面莫不辛勤致力于融摄诸宗归于净土的工作,另一方面又竭力欲使净土教门从诸宗法门中独立出来,其委曲艰辛难可想象。但由于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净土宗赖以建立之根本典籍失传,失去了净教独立的理论依据,所以净土教门也就一直曲附于诸宗教法之中,不现本来面目。
        降及末法今世,诸宗已悉归于净土,而净土尤未能独立;可谓法船倾颓,人天灯暗。佛法大势,何去何从?譬如一重大殿,偏柱既倾,全仗干柱支撑,而干柱偏斜未能直立,其势何其艰难!又何能长久?
        众生何幸,百余年前《观经四帖疏》等净土宗本典终于回归本土,净土行人渐蒙恩泽,经一个世纪化育钧陶,今值上人出而专弘此道,诸佛护念,大势所趋,如草风靡,似水朝东。中国净土宗经过千余年之曲折迷雾,渐渐回归善导大师「望佛本愿,一向专称」之弥陀本愿思想正辙,可谓畅十方诸佛度生之本怀,慰千年古德未竟之余憾。这是何等的大事!
        凡上人所有言教,皆为此一事。
十五、与佛同在

        当想念我时    应念弥陀佛        我亦住在彼    六字名号中


[ 本帖最后由 无智亦无得 于 2008/7/7 21:2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