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知恩

【清艾轩】劝病馆★怨气伤脾胃,摧毁人的后天之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 0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病由心生,以德报怨!很难做到^_^
发表于 2011/5/3 16: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好好学学,争取向这个目标努力
发表于 2011/5/8 22: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道理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懂,但是要怎样才能做到呢??
我好想自己不埋怨别人,但是很难很难
发表于 2011/6/21 18: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退一步海阔天空呢!
发表于 2011/6/21 19: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yuzhezhiyu 的帖子

个人觉得,修五戒十善可以控制自己的不良思想行为,可以慢慢改变自己的性格及相貌。可以试试以一念替万念,当贪、嗔(包括那些嗔怒等)、痴,等不良习气在心里升起时,及时想念佛号:阿弥陀佛!
每个有杂念升起,要时刻谨守一念佛号,开始时有点难,慢慢就习惯,性格也转变过来。
人很多时候受内外因影响,受环境气候,周围群体,及个人性格习惯、日常知识及认识等一系列复杂的内外境控制,不知不觉形成了每个人特有的境遇,或叫运气,无论您知不知道它,承认不承认它,这个运气都伴随着您。这个运气有好有坏,暗中牵引着自己,走着命运的规律,形成了五行干支算法,受束于命运八字。修心养性,一念替万念,很重要,而且用佛号一念还包含着至深道理无法比拟,更包含着象数道理。
发表于 2011/6/21 21: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慧光 的帖子

老师是说,每遇到心中不平不顺的事情,只要默念 阿弥陀佛 就行了吗?
发表于 2011/6/21 21: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yuzhezhiyu 的帖子

一般人杂念多,口里虽念心里不念效果不大,要真心念,心甘情愿念,念的时候自己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从修五戒十善的行动中结合起来开始修,一段时间就会体会到效果。
发表于 2011/6/21 22: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慧光 于 2011/6/22 16:14 编辑

回复 yuzhezhiyu 的帖子

打个比喻,一般人见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物容易生起嗔心,这些是无名之火,这些不良的“种子”从那里来?一部份是天生的,只要细心观察下,每个小孩子天生的个性都有差别,有的一出生就爱哭闹,有的很少哭闹,那个是先天之因。另一部份是从我们出生后所学习,所认识,所接触,所认同的个性中来,这些是后天种下的“种子”,这些不良种子构成了人生特有的境遇,俗语讲的:“性格决定命运”,是这么回事。要改变性格,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就要在这些不良种子升起时灭掉它,灭掉的方法是上面介绍的用一念佛号替代这些不良之念(当然也会有其他方法,比如气功、中医等,其差别于远近究竟与否。)。好比我们种瓜一样,选好种子,淘汰坏种子,种下的好瓜才更易丰收,若种下坏种子,结出低劣的果或能不能结出果都难讲。种善缘,断恶缘,也叫断恶修善,这是“优生优育”的栽培人生方法。当然,先天种子也有好坏,那也不必忧虑,帮种子选择优良的环境增加生长成功率或结果率,是积极的享受人生方法。
发表于 2011/6/22 00: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慧光 的帖子

多谢老师的悉心指点,五戒十善是什么?怎么修啊?
发表于 2011/6/22 00: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慧光 于 2011/6/22 17:09 编辑

回复 yuzhezhiyu 的帖子

五戒十善是完善人格的一种方法,出自佛教,具体可自行百度搜索下佛教一些解释。
五戒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淫邪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十善: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五戒的一些作用明了,每个人自己都受用。简单点讲:比如好杀不仁,性格暴燥,木气上冲,损伤肝脏,您看看肝病的人,病得重的有几个性格不急燥,不言出伤伐或脾气不好的?病到肝气欲绝则又转悲恐。我们的身体与性格息息相关,《内经》讲得不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偏离了身体平行的健康条件,脏腑五行因偏差而产生疾病,而我们自己又不知道任其发展到较严重时才发觉,那时大都为时较晚。不论儒家所讲仁义礼智信,佛教的五戒十善,道教的四时养生,与及中医等道理是相通的,都是帮助我们完善身心健康、升华自己,更好为人的方法。要清楚,要会受用。如果不明道理,不懂怎样去受用那只会不睄一顾或当是迷信来排斥,严重者更胡乱指责圣贤。
修的方法由浅入深,简单点是依其标准,调整身心,做到身心健康,体会到健康效果改善了人生的生活质量或提高了人生的质量,即是修(其他深层的要看看大德们的开示)。从身心健康到行为健康,饮食健康,居住健康,这些都不出中医道理,是见得着,受得到的方法和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